農村家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04:58: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家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思考
提高獎勵扶助標準自然是增加獎勵扶助金的數額,這一點沒有異議。如何擴大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制度范圍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政策。通過在獎扶調查和核實過程中的實踐,在聽取部分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筆者在此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以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是將農村只收養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的納入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范圍
目前納入獎勵扶助對象范圍的是農村實行計劃生育的獨生子女戶和雙女戶,所以在調查核實階段特別注重調查申報納入獎扶對象的子女是否親生子女。只要不是親生子女,無論是合法收養還是非法收養的一律不納入獎扶范圍,引起了收養子女家庭的不滿。普遍認為反正他們只有一個孩子,為什么親生的給獎勵,收養的就不獎勵,并有人多次到縣人口計生局和負責審核的工作人員理論;有的老人怕收養的子女找借口不孝順或不負擔養老義務,從收養的孩子懂事之日起就避而不談其是收養的,一直說是自己親生的。通過審核人員耐心細致負責任的調查,將收養的秘密揭開后,反而引起了部分家庭的不和,雖然是極少數,但也給農村的社會和諧造成了一定影響,特別是對收養子女的農村老人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收養法第二十三條規定,自收養關系成立之日起,養父母與養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法律關于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養子女與養父母的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法律關于子女與父母的近親屬關系的規定。養父母與生父母及其他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
收養法第三條規定,收養不得違背計劃生育的法律、法規。
一些地方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也規定,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規定,有子女而收養的,按照子女數比照政策外生育子女的標準征收征收社會撫養費。
農村家庭教育探究
隨著時代的進步,城鄉教育均衡化的難題更加突出。農村學生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與城鎮學生家長差距越來越大。
一、農村家庭教育存在的誤區
1.期望值高
受“分數第一”的錯誤思想影響,不少家長只注重孩子書本知識的學習和智力的開發。每當孩子考試成績出來后,家長首先關心的就是“你考了第幾名”。曾經有位學生發出無奈的感嘆,“作業幾時無?把筆問青天。不知北京時間,現在是幾點。我欲上床睡去,只恐名次為敵,今夜又無眠。提神弄筆墨,此苦向誰言?”學生長期的壓抑,高分低能的學生群體的增多,不是我們的期望。教育家蔡元培曾說過“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進一份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而農村的好些家長不從孩子的實際出發,把考上好大學作為孩子成才的衡量標準,使得農村學生不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潛能。
2.過度溺愛
獨生子女已成現代家庭的寶貝,不少家長錯誤地將對孩子的教育責任推給學校,家長只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而忽視對孩子感恩意識和做人等方面的教育。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幾個大人照顧著一個孩子,哪能舍得讓孩子受一點委屈!這種嬌生慣養下成長的孩子,唯我獨尊、自私自利。調查數據顯示:18.27%的學生根本不參加任何家庭勞動,47.78%的學生只參加每周一小時以下的家務勞動。正因為如此,52.12%的學生不會洗衣、做飯,61.75%的學生經常需要家長幫助整理房間。
農村家庭模式變革論文
[摘要]隨著大量農民工從農村到城鎮的流動沖擊著農村傳統的家庭模式,使廣大農村出現了許多新的家庭模式,如半流動家庭、雙流動家庭、空巢家庭、遷移婚姻家庭等。這些新型家庭模式正取代農村原來的直系家庭和核心家庭,成為打工潮下農村主要的家庭模式,并帶來農村養老、婚姻、教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危害農村社會穩定和諧。必須高度重視并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關鍵詞]農村家庭模式變革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6908(2007)0620
新中國建立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家庭結構有了較大改變,在家庭類型上轉變為以直系家庭和核心家庭為主,在家庭規模上呈現縮小趨勢。過去那種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如今已經很難看得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年老祖輩加年輕父輩及幼小孫輩的直系家庭和一夫一妻加一個個孩子的核心家庭。改革開放以前的農村家庭中,基本沿襲著與農業文化相適應的“男主女從”的傳統核心家庭模式,丈夫為家庭的主要角色和支配角色,妻子為次要角色和服從角色,在家庭重大事情如農業生產安排、經濟投入等等問題上,丈夫具有決定性權力,而妻子的職責是服從和執行丈夫的決定。此外,妻子主要負責全家人的生活起居,例如洗衣、做飯等。丈夫的角色具有外向性特征,為家庭創造的價值是能夠得到承認的;而妻子的角色具有內斂性特征,對家庭勞動價值是不被承認的。這種“男主外女主內”“夫妻朝夕相處”主從分明的家庭關系模式和家庭權力結構由于受到兩性的認同,長期以來有效的維持著農村家庭的平衡。
然而,隨著我國農村改革的深入,以及社會工業化、城市面上化的發展,加之城鄉隔離政策的松動,在農村,大量農民工進城正在改變著農村不少家庭。數千年來傳統和相對穩定的家庭模式正在經歷可能是有史以來少有的深刻變化。他們中,有的拖家帶口一起進城,但由于舉家外出在城市立足存在重重困難,這種家庭通常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妻子留在家里照顧老人、撫育孩子、種田看家,也有少部分是妻子外出打工,丈夫留守家里。于是他們被稱為“半流動家庭”。如夫妻一方在外流動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動家庭”。“半流動家庭”又分為“主婦留守家庭”和“丈夫留守家庭”;夫妻雙方都在外流動打工的被稱為“雙流動家庭”,“雙流動家庭”又可分為夫妻雙方一起居住的“雙流動家庭”和分開居住的“雙流動家庭”等。“雙流動家庭”留給農村的是“空巢家庭”,即帶來的是孤苦的留守老人和跟著老人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兒童。“半流動家庭”和夫妻雙方分開居住的“雙流動家庭”都同時隱含著“遷移婚姻”家庭。
“半流動家庭”、“雙流動家庭”、“空巢家庭”、“遷移婚姻”家庭這些新家庭模式正取代農村原來的直系家庭和核心家庭,成為打工潮下農村主要的家庭結構形式,并帶來農村養老、婚姻、教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危害農村社會穩定和諧。
農村離婚家庭調查報告
近年來,勞務輸出已成為諸多農村家庭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多,婚姻家庭是否會受到沖擊,如何預防它的負面影響已成為當前的熱點問題。我鎮作為縣婦聯調查點之一,對鎮域范圍內====年至今的離婚家庭情況作了調查了解,調查發現,離婚呈上升趨勢,外出務工對婚姻家庭沖擊大。
基本情況
=年來有離婚家庭==個,因外出務工離婚的家庭有==個。其中:一方外出務工有==個,雙方均外出務工有==個,女方提出離婚的有==個,男方提出離婚的有==個,雙方均提出離婚的有=對。
調查發現,造成農村夫妻矛盾的主要因素有三
第一是外出打工人員一般年收入在=萬-=萬元,經商人員更高,和在家鄉的收入反差強烈,加之文化程度偏低,導致人生觀、價值觀發生變化,易造成夫妻關系不和諧;
第二,農村離婚頻率較高的年齡段為==歲-==歲,這一代人多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早婚,自由戀愛比例極低,感情基礎本來就較差,其中一方一旦"出走",便會重新審視戀愛、婚姻和家庭,給原有婚姻帶來不穩定因素;
農村家庭教育探究論文
摘要:文章從一個小范圍對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對農村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探討,并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農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義上的教育應該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部分共同組成。而在中國,隨著孩子的出生和成長,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殺性已經不容忽視地擺在人們面前。近年來國家對農村基礎教育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農村學校教育水平及辦學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農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始終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
分析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是解決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的關鍵。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對安徽省宿松縣五里中學,長鋪中學,響堂小學部分學生、家長及老師進行的隨機調研結果。此次調研的326個樣本中,家長102人,學生224人。學生中男女比例為5:4,其中高中階段的平均年齡為15.4歲,初中階段為12.2歲,小學階段為9.3歲,學生樣本在個教育階段即高中、初中、小學的所占比例分別是2:3:3,在訪談的家長樣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員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標——跳出農門
談論農村家庭養老的影響探析
摘要勞動力外流加劇了農村人口的老化,并對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文章結合相關調查研究結果,分析了這一現象對家庭結構以及家庭養老功能的影響,并提出了改善老年人生活現狀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勞動力外流;農村老年人;家庭養老
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與人口增長,中國農村已經出現了大量剩余勞動力。到“十五”時期末,農業剩余勞動力達到118億人,同時市場經濟的繁榮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離開土地,流入城市,而且轉移的大多是青壯年勞動力。根據資料統計,1990年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每年以543萬人的速度在增長。截至2001年底,全國農村勞動力中,在本鄉以外從事勞動的從業人員達到13%。上述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地區轉移的現象,稱為農村勞動力外流。
轉移出鄉外就業6個月以上的勞動力(包括到鄉外仍然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或勞動力未發生地域性轉移,但在本鄉內到非農產業就業6個月以上的勞動力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在農村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社會養老保障措施不完善的背景下,這一轉移對農村家庭,尤其是家庭中老年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目前,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1.34億,超過總人口的10%;其中65歲以上人口1.1億,占總人口的8.5%。全國70%以上的老齡人口分布在農村地區,農村老齡化問題尤為突出。對絕大多數農村老人來說,家庭養老是最主要的老年保障措施。據1999年6月統計,我國農村97.16%的老人依靠家庭養老,而依靠退休金和集體供養的老人僅占2.34%。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外流,農村家庭養老出現了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矛盾尤其突出。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方式,正日益受到嚴峻的挑戰。
一、農村家庭結構核心化,空巢家庭增多
農村低收入家庭調研報告
農村貧困和低收入困難群眾的存在,使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存在著極大的不穩定因素,目前全縣農村貧困人口與低收入家庭的狀況如何?造成他們貧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決方法和對策?對此,我們進行了專題調查,并做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一、全縣農村低收入家庭狀況分析
據調查,淳化縣2005年未農業人口18.047人,農民人均純收入1704元,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56.6%,在1000元至625元之間的4.07萬人,收入在625元以下的3.76萬人,分別占農業人口總數的22.6%和20.8%。全縣低收入家庭中孤寡人員有346人,占貧困人口總數0.9%,因殘或缺少勞動力致貧的家庭人數有12184人,占貧困人口總數32.4%,因災致貧家庭人數有2.39萬人,占貧困人口總數63.7%,其它原因致貧人數有1107人,占貧困人口總數的3%。農村低收入群體貧困的原因有多樣性和客觀性,例如自然災害導致的貧困,地域條件客觀原因和少數農民自身素質條件的缺陷等原因。綜合分析,導致全縣農村低收入家庭貧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因病、殘疾而缺乏勞動力是導致家庭貧困的主要原因。貧困家庭中因病、殘疾或家庭勞動力缺乏導致家庭收入減少,由于長期因病負債高的人數約1126人,占貧困人口的3%。這類家庭中都有1—2人長期臥床不起,長期患病治療不愈,醫療費用不斷累積,債務居高不下,而其他家庭成員則長期陷入照料護理,無法騰出精力去創造條件來生產,改善家庭困境,擺脫貧困。由此可見,因病、殘疾而導致家庭貧困是該縣貧困家庭的主體。
二是孤寡人員無依無靠,能力弱是導致家庭貧困的重要原因。全縣貧困戶中,孤寡人員346人,占貧困人口總數的0.9%,這類人一無勞動能力,二無經濟來源,三無贍養人和扶養人,單靠自身能力難以擺脫貧困,是民政部門長期救助的重點。
三是天災人禍損失大導致的貧困。這類人口在全縣占比例不是很大,約占貧困人口的0.5%,如城關鎮南柳溝村羅志華,本人長年患病臥床不起,女兒又不慎跌崖腰錐骨折,無錢治療;固賢鄉談村姊妹倆父母相繼病故,生活僅靠年邁多病的祖母來維持,無經濟來源,日子非常艱難。
農村家庭暴力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家庭暴力現狀原因對策
論文摘要: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家庭暴力都是一個嚴重問題。它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家庭的和睦。為了更好了解潮汕地區家庭暴力情況的現狀和原因,尋找解決該問題的對策,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自制家庭暴力情況調查問卷,并將調查收集的數據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結果顯示:1.精神虐待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形式。2.男女雙方所承受暴力差異很大。3.城市的家庭暴力現象與農村的差別不大。這主要是由于重男輕女的觀念、城市與農村聯系緊密、人們對精神虐待的忽視和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等造成的。因此,為了在潮汕地區消除家庭暴力,我們可以從觀念和法律兩方面著手,從根本上消除這種現象。
1.引言
“不論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家庭暴力都是一個嚴重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現象”【1】。我國有關法律文獻將“家庭暴力”定義為:“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它不利社會的穩定和家庭的和睦。
而潮汕地區位于廣東省的東部。由于其獨特的經濟、歷史和文化環境,該地區的家庭暴力情況會呈現自己的特點。但是,綜觀各種文獻,研究家庭暴力資料很多。但是,它們大都把研究的對象放在全國上,很少涉及地方。研究潮汕地區家庭暴力情況的資料基本沒有。而此次研究便是研究潮汕地區家庭暴力的現狀和原因,并提出解決該問題的對策。這既有利于豐富家庭暴力的相關研究理論,也有利于為人們解決該問題提供參考,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意義。
2.研究方法
農村計劃生育家庭扶助金講話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全區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金發放儀式,對全區首批117名實行計劃生育的個人進行獎勵扶助,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一方面是表彰計劃生育家庭的先進行為,另一方面也是落實黨的計劃生育政策的需要。在這里,我代表區委、區政府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帶頭實行計劃生育家庭表示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下面,我根據區委、區政府研究的意見,講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做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工作的重大意義
*年前,我國開始全面實行計劃生育。今天,在當年率先實行計劃生育的農民群眾步入花甲之際,由區財政出資,給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發放獎勵扶助金,使他們老有所養、安度晚年,充分表明了黨和政府對積極響應號召、帶頭落實計劃生育群眾的關心和厚愛。在去年的中央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創新計劃生育工作的思路和機制,建立健全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可以說,我們今天召開這次大會,就是貫徹落實胡總書記重要指示的具體行動。這項工作的開展,對于解決實行計劃生育的農民養老保障,穩定全區低生育水平,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首先,實行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是貫徹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必然要求。全國推行計劃生育30多年來,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健全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過快增長,為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我區人口和計生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綜合治理局面進一步形成,全區人口類型處于“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低速穩定增長階段,較好地促進了全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盡管我區出生率已降到較低水平,人口出生絕對數仍然較大,加之流動人口不斷增加,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穩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務仍然艱巨。特別是人口就業壓力大,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全區人口發展面臨著更多矛盾和問題。在新形勢下,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不動搖,就必須正視這些問題,研究采取切實措施,有效解決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從而保證人口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在我區更加深入地實施。
其次,實行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是新時期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的重大轉變和新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們主要是用行政管理的方法來推進計劃生育,這種方法對控制人口增長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負面效應。因此,必須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制。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就是在現行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基礎上,針對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獨生子女父母進入老年后生產生活面臨特殊困難的實際情況,由政府安排專項資金進行獎勵扶助的一項基本獎勵制度。開展這項工作,實現了計劃生育工作行政管理與利益導向有機結合、思想工作與社會制約有機結合、“處罰多生”與“獎勵少生”有機結合。這三個“有機結合”,是新形勢下改進和加強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可以使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在經濟上真正得到實惠,充分調動了廣大群眾實行計劃生育的積極性。
農村計生家庭獎勵扶助方案
為促進農村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解決農村只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的計劃生育家庭面臨的特殊困難,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口計生委財政部關于開展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制度試點工作的意見》,制定本方案。
一、實施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的重大意義
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是在各地現行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基礎上,針對農村只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的計劃生育家庭,夫婦年滿60周歲以后,由中央或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給予獎勵扶助的一項基本的計劃生育獎勵制度。
(一)實施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人口與發展問題的高度關注,是穩定低生育水平,進一步抓緊抓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重大舉措,有利于促進農村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二)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施獎勵扶助,以此帶動其它的幫扶活動,引導基層干部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有利于促進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向依法管理、利益導向和優質服務方向轉變,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民群眾實行計劃生育的熱情和積極性,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中的具體實踐。
(三)通過國家政策性獎勵扶助,引導更多農民少生快富,有利于從根本上扭轉"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減少新增貧困人口,促進消除貧困,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