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12:06: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專業技術協會

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以下簡稱“農技協”)的建設與管理,促進“農技協”的快速健康發展,在加快太子河區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更好地發揮“農技協”的作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文件精神,結合太子河區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是適應市場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由從事種、養殖業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戶(專業戶)自愿組織起來,在生產、技術、資金、信息、購銷、加工、儲運等環節實行自愿互利、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自我受益、自負盈虧,以提高農產品競爭能力,增加會員收入為目的的農村群眾性聯營經濟合作組織。

第三條:區科協是農技協的業務主管部門。涉農部門、當地基層組織應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農技協的管理,指導和扶持工作。

第四條:區民政局是“農技協”的登記管理機關。

第五條:區科協負責“農技協”的指導、審批、管理和服務,其職責是:

(1)指導農技協貫徹和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并進行監督檢查。

查看全文

加大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工作總結

近年來,××縣堅持以十六大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不斷加大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工作力度,緊緊圍繞特色主導產業組建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有效地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村繁榮、農業發展,提高了全民科技意識,營造了良好的科技氛圍,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縣共組建各類協會19家,其中鄉鎮級12家,村級4家,企業1家,民間2家,擁有會員1266人,輻射帶動農戶22314戶。19家協會擁有固定資產1,900萬元。僅200*年,通過19家協會就銷售農副產品30多萬噸,當年實現銷售收入達11,632萬元,純收益1,246萬元,人均增收60元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占當年人均純收入的3%。各種行業協會把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按統一標準進行生產,按統一要求組織銷售,按統一意愿對外談判,增強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能力和利益表達能力,擴大了生產和營銷規模,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降低了經營成本,提高了農牧產品競爭力,較好地解決了農戶分散經營中出現的缺技術、缺資金、銷售難等問題,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加快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一、依托特色產業組建協會,不斷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縣立足實際,因地制宜,依據自身特色產業和經濟發展大局,積極組建有生命力、能迎合國際市場需求、具有發展前景的協會。復興鎮在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前就有加工粉條的作坊,20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發展到10萬畝,占耕地面積30%以上,粉條粉絲加工點已發展到500多個,涉及農民1600多戶,占農戶總數的35%。產品品種發展到粉絲、粉條、二細粉、馬連粉等多個品種,產品銷往40多個地區。復興鎮的馬鈴薯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具備成立協會的各種條件,復興鎮黨委、政府抓住時機,成立了復興鎮粉條粉絲經銷協會。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已建有13個分會,會員300多人,而且多數會員都建立了多個固定的客戶關系,會員通過電話聯系定單,會員間互相推薦客戶,擴大了生產規模和銷售規模,經濟效益顯著。三道溝鎮立足"南雜糧、北蔬菜、西制種、東種瓜"的特色種植業格局,結合三道溝鎮"屯屯有特色、人人謀發展"的實際,200*年5月,在三道溝鎮成立了"三道溝鎮農牧產品經銷協會",下設10個子協會,分別是小雜糧協會、蔬菜協會、瓜果協會、醬菜協會、奶牛協會、黃牛協會、家禽協會、養羊協會、食用菌協會和玉米制種協會,其產品遠銷牙克石、海拉爾、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年利潤達15萬元以上。音河鄉奶牛存欄4100多頭,占全縣的三分之一,日產鮮奶15-20噸,根據這一實際,音河鄉于200*年成立了奶牛協會,現有會員120人,協會對奶牛進行統一防疫、統一對外簽訂銷售協議、統一結算奶金,提高了奶價,現奶價比原來提高10,僅此一項,每年可為當地奶牛戶增收2000多元。南瓜是音河鄉又一特色主導產業,種植面積每年都在5萬畝以上。音河鄉抓住時機,成立了白瓜籽經銷協會,協會成立后,每年為農民銷售白瓜籽7000噸左右,使農民增收500萬元。××縣制種協會成立于200*年3月,由內蒙古九豐種業公司牽頭,在那吉鎮有自己的良種繁育基地,在三道溝鎮的西勝、中勝、松樹林和赤峰市臨西縣建立良種繁育基地2.5萬畝,帶動會員300多戶,該協會僅制種一項,每年就為當地農民增收600多萬元。

二、積極培育典型,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幾年來,××縣強力打造、宣傳、推廣不同類型、各具特色、有示范性、叫得響、打得出的農技協典型,通過宣傳推廣典型協會工作經驗,促使全縣農技協工作上水平、上層次、上臺階,逐步走向規范化。根據協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選取了復興鎮為代表,樹立了先進規范的全國百強農技協典型;以九豐種業公司為代表,樹立了"協會+公司+基地+農民"模式的農技協典型;以得力其爾鄉為代表,樹立了走"小群體,大規模"發展之路的農技協典型;以三道溝鎮為代表,樹立了"一村一品"模式的打造品牌農技協典型。通過抓典型帶動全局,"虛功實做",把工作變為實實在在的行動,為協會工作的全面有效鋪開,搭建了平臺。

查看全文

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發展匯報

◆農技協的主要作用

一、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農技協帶領農民從事專業化商品生產和經營,使他們按照市場需求優化配置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使生產朝著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方向發展。全市文秘雜燴網農技協近兩年為會員擔保貸款35萬元,協助會員貸款726萬元,協助會員征用專業生產用地155畝,辦理生產用材審批手續600余方,建標準化生產廠房1200平方米。

二、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產品品牌和產品質量認證是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敲門磚。農技協通過會員網絡推進綠色、無公害農業生產標準,也使創建農業品牌、產品質量認證這種依靠個體農民的力量無法完成的工程有了承接主體。到2008年底,全市由農技協牽頭注冊的商標品牌共7個,牽頭申報的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產品產地認證5個。

三、推廣普及農業科技成果

查看全文

在全縣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工作推進會議的講話

同志們:

這次全縣農技協工作推進會議,是我縣以科技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實踐行動貫徹縣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精神的實際舉措。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大力發展農技協組織,充分發揮其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增強群眾科普意識,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會上,我們表彰了全縣十強農技協會,出臺了《青岡縣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管理辦法》,并對“善堂”牌秸稈分解劑產品及技術進行了推介。希望大家結合實際,認真、深入地學好用好推廣好十強農技協會經驗,使我縣農技協工作再登新臺階、再上新水平。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認清形勢,充分認識農技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當前,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順應農村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我縣以農技協為代表的各種新型經濟組織形式應運而生。截止目前,全縣以能人牽頭、鄰里互助、自主聯合、自我服務為主要形式的農技協組織已發展到105個,會員1.8萬人,會員年均增收600元以上。可以說,這些農技協的形成不僅是新形勢下促農增收的需要,更是建設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農技協對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重大意義,把發展農技協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重點,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第一,發展農技協組織,是促進農業實用技術推廣普及和應用的客觀要求。在農業增長方式向現代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的新形勢下,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提高產量要靠科技,提高品質要抓科技,提高效益更離不開科技。現在看,農民對科技已經不再是認不認識、接不接受的問題,而是想學學不來、想用用不了、想得得不到的問題。農民學科技用科技需要示范戶引、明白人教、典型群體帶,而農技協組織恰恰就起到了這樣一個作用。農技協多是以高產大王、科技示范戶為主體發展起來的,他們講什么農民相信,他們教什么農民接受,他們讓干什么農民認可,通過這種能人效應和示范效應,把農戶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的先進實用技術迅速有效地傳播給會員和農戶,打開了科學技術通向千家萬戶的渠道,成為普及推廣農業科技的一支群眾性社會力量,開辟了一條農民自我服務、互助服務和幫帶服務的新途徑,使土地集約化、科學化經營成為可能,加快了“少數人多種地,多數人少種地”進程。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也帶來了農村領導方法、工作方式、服務職能的深刻變化,使領導方法由指揮向指導轉變,工作方式由傳統向創新轉變,工作職能由管理向服務轉變,使農村基層組織與農民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黨的執政能力基礎得到了強化。

第二,發展農技協組織,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客觀要求。回顧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實踐,如果說家庭聯產承包解決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問題,那么在現實條件下,發展農技協組織就是在解決農民與市場、農民與科技的關系問題。農技協組織,讓農民在進入市場的過程中成為利益共同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競爭主體。通過變零散分散經營為適度規模經營,變無序競爭為有序競爭,變盲目跟從發展為科技主導發展,有效解決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通過規模化、科技化生產提高了市場抗震力,通過社會化服務提高了市場競爭力,通過合作互助提高了農民闖市場的能力。禎祥農業科技合作社探索實行的統一規劃、統一購種購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整地施肥、統一產品銷售的“五統一”發展模式,就充分說明了農村技術型合作組織已成為農民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見,農技協組織在帶領農民進市場、率領農民闖市場、引領農民拓市場的實踐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查看全文

在全縣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工作推進會議的講話

同志們:

這次全縣農技協工作推進會議,是我縣以科技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實踐行動貫徹縣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精神的實際舉措。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大力發展農技協組織,充分發揮其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增強群眾科普意識,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會上,我們表彰了全縣十強農技協會,出臺了《青岡縣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管理辦法》,并對“善堂”牌秸稈分解劑產品及技術進行了推介。希望大家結合實際,認真、深入地學好用好推廣好十強農技協會經驗,使我縣農技協工作再登新臺階、再上新水平。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認清形勢,充分認識農技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當前,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順應農村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我縣以農技協為代表的各種新型經濟組織形式應運而生。截止目前,全縣以能人牽頭、鄰里互助、自主聯合、自我服務為主要形式的農技協組織已發展到105個,會員1.8萬人,會員年均增收600元以上。可以說,這些農技協的形成不僅是新形勢下促農增收的需要,更是建設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農技協對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重大意義,把發展農技協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重點,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第一,發展農技協組織,是促進農業實用技術推廣普及和應用的客觀要求。在農業增長方式向現代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的新形勢下,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提高產量要靠科技,提高品質要抓科技,提高效益更離不開科技。現在看,農民對科技已經不再是認不認識、接不接受的問題,而是想學學不來、想用用不了、想得得不到的問題。農民學科技用科技需要示范戶引、明白人教、典型群體帶,而農技協組織恰恰就起到了這樣一個作用。農技協多是以高產大王、科技示范戶為主體發展起來的,他們講什么農民相信,他們教什么農民接受,他們讓干什么農民認可,通過這種能人效應和示范效應,把農戶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的先進實用技術迅速有效地傳播給會員和農戶,打開了科學技術通向千家萬戶的渠道,成為普及推廣農業科技的一支群眾性社會力量,開辟了一條農民自我服務、互助服務和幫帶服務的新途徑,使土地集約化、科學化經營成為可能,加快了“少數人多種地,多數人少種地”進程。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也帶來了農村領導方法、工作方式、服務職能的深刻變化,使領導方法由指揮向指導轉變,工作方式由傳統向創新轉變,工作職能由管理向服務轉變,使農村基層組織與農民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黨的執政能力基礎得到了強化。

第二,發展農技協組織,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客觀要求。回顧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實踐,如果說家庭聯產承包解決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問題,那么在現實條件下,發展農技協組織就是在解決農民與市場、農民與科技的關系問題。農技協組織,讓農民在進入市場的過程中成為利益共同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競爭主體。通過變零散分散經營為適度規模經營,變無序競爭為有序競爭,變盲目跟從發展為科技主導發展,有效解決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通過規模化、科技化生產提高了市場抗震力,通過社會化服務提高了市場競爭力,通過合作互助提高了農民闖市場的能力。禎祥農業科技合作社探索實行的統一規劃、統一購種購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整地施肥、統一產品銷售的“五統一”發展模式,就充分說明了農村技術型合作組織已成為農民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見,農技協組織在帶領農民進市場、率領農民闖市場、引領農民拓市場的實踐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查看全文

全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工作座談會主持詞

同志們:

經區委同意,今天由我們科協在這里組織召開全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工作座談會,目的是為了總結近幾年來我區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工作經驗,積極研究探討今后我區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思路和措施,進一步提高我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發展水平。參加今天會議的有:老科協會長xxx同志;各鄉鎮街科協主席、秘書長;區13家農技協的代表。區委常委xx同志,區政府副區長xxx同志,以及區直相關部門的領導同志,也應邀到會指導,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并致以衷心的感謝!

今天會議議程有四項:一是典型發言;二是老科協領導講話;三是區科協領導發言;四是各鄉鎮科協、區直有關部門領導和農技協代表發言。五是區委區政府領導講話。

現在進行第一項議程:

首先請上xxxx協會會長xxx發言。

----------------------------------------------------------------

查看全文

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階段性工作總結

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階段性工作總結

近幾年來,我縣根據農業農村工作的發展實際及加快綠色產業的現實要求,按照“協會、公司、經紀人”三位一體的組織模式和“好品種+訂單”的經營方式,大力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有效地解決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長,提前年多實現了本屆人代會制定的發展目標。××××年上半年,全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元,在上年同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增加了元,增長。××××年月至月中旬,原創:全省共有個縣的考察團專程到元謀學習考察農技協工作的經驗及做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在元謀這塊土地上、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斷地顯現出蓬勃的生機和發展的活力。

一、全縣農技協發展的基本情況

我農技協經過年的探索和實踐,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年月初,省委副書記王學仁到我縣調研農民增收工作期間,對元謀大力發展農技協,提高農民生產組織化程度,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的做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提出要在全省推廣“元謀模式”。楚雄州委州政府領導也多次深入我縣調研、指導幫助農技協的發展。州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大扶持農民專業協會推進發展的意見”,制定了“對農技協牽頭興建的農業龍頭企業給予一定的貸款貼息”及“允許農技協經營與其生產配套的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物資”的相關優惠政策。在省、州領導的關心及相關優惠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一年來,全縣農技協的發展呈現了“井噴”之勢。截止××××年×月×日,全縣各類農技協由一年前的個發展到個,會員由人(戶)發展達到人(戶)。這些協會中,按專業劃分,種植業個,經濟林果業個,養殖業個,加工企業個,其他個;按協會發揮的作用劃分,經濟實體型個占,服務型個占,技術交流型個占。

二、元謀在發展農技協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業生產分散、規模化程度低、專業化服務困難、企業化管理無法進行、農民進入市場的成本高,是農業綜合效益低下的一個主要原因。通過建立農技協,把農民組織起來,提高了農業的規模化程度,增強了農民在市場中的“談判”地位和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農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實現了有效對接,在不違背土地承包制的前提下形成了規模化生產,暢通了農產品流通渠道,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元謀縣果業協會為例,協會創造了“協會擔保,農民貸款,政府貼息”的模式,以葡萄、石榴的專業生產為主,新建育苗溫室大棚,建設了畝無公害葡萄、石榴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在短短的一年內發展會員達戶,帶動會員發展葡萄畝、石榴畝,并投資萬元為會員戶鋪設了滴灌設施,為會員擔保貸款多萬元,產品獲得了國家綠色認證,有效地形成了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局面。

查看全文

加強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建設促進產業化發展

近年來,××縣在農牧業產業化經營中,結合實際,高度重視經合組織建設工作,充分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使經合組織隊伍不斷壯大,作用日趨增強,已成為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縣共組建各類經合組織22家,擁有會員1360人,輻射帶動農戶22314戶,擁有固定資產達2322萬元。200*年,通過這些經合組織銷售農牧副產品30多萬噸,當年實現銷售收入11632萬元,為農民增收600萬元,人均純收入60元,占當年人均純收入的3%。這些經合組織,按產業劃分:種植業6個,養殖業6個,加工業9個,運輸業1個。按服務方式劃分:聯辦20個,部門興辦1個,村辦1個。按組織形式劃分:專業協會21個,合作社1個。

在經合組織創建過程中,縣委、縣政府立足實際,放眼長遠,根據經合組織自身發展規律和特點,通過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一、加強領導,健全組織,落實各項管理措施

在工作中,一是縣、鄉兩級成立了專門的領導機構,

制定了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以及配套的管理制度。二是及時轉發了《內蒙古自治區經紀人管理辦法》和《內蒙古自治區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范章程》。三是認真開展了“農民經紀人數據庫填報表”的填報工作,并在內蒙古農業信息網上進行了公布。四是對經合組織工作實行了目標化管理,軟件達到了硬化。五是統一印制了外地典型經驗介紹材料,并先后在全縣農經部門組織召開的會議上進行了培訓和交流。六是規范了各項規章制度。

查看全文

關于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實施意見

為了認真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委鄧先培書記在新靈山寫作網調研時提出的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尤其是在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中,要圍繞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動員廣大黨員帶領老百姓采取“支部+協會”的形式發展“一村一品”的要求,根據《新靈山寫作網關于創建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示范點的實施意見》(鎮發〔〕號),以及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有關要求,特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對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是群眾性技術經濟合作組織,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現代化,不斷提高農民市場組織化程度的新型組織形式,是鄉村黨政組織依靠黨員和科技帶頭人推動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橋梁和紐帶。板橋鎮鄭家灣養豬協會的實踐證明:“協會+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是鄉村黨政組織充分發揮聯合“艦隊”推廣農業科技,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的一種新型工作方式,是增強黨支部的戰斗力、凝聚力、吸引力的重要方法,是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一種有效形式,是壯大村級經濟實力的一項重要措施。因此,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尤其是在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充分發動農村廣大黨員,開展新型工作方式的大討論,提高廣大黨員的素質,努力發展各類專業技術協會,普及推廣科學技術,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密切黨群千群關系,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措施和辦法

(一)把培訓黨員作為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突破口

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提高黨員素質,加強基層組織是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主要目標任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進而推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在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黨員培訓的內容除了先進性教育活動規定的必讀科目外,要把農村實用技術以及如何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作為培訓的重點內容,并且要展開一次“結合實際如何發展”的大討論。培訓的方法應采取實效實用,突出重點,結合農民的生產實際,結合市場需求,把技術推廣、市場營銷、經營管理融為一體加以培訓。培訓教師由各鄉鎮在現有干部中組織懂技術、會管理、業務精干、市場意識、能力較強的人,赴各村負責授課。鄉(鎮)領導要親自參加培訓講課.講課人要認真備課,講出水平,對培訓講課確有困難的鄉(鎮)可與縣直包扶單位聯系教師講課。通過培訓黨員、發動群眾,為建立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打下基礎。

查看全文

組織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的預備通知

各省轄市科協:

為貫徹落實中國科協、財政部《關于組織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的通知》(科協發計字〔2006〕41號)的有關要求,提高我省農民科學素質,助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省科協、省財政廳計劃在“十一五”規劃期間聯合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通過“以點帶面、榜樣示范”的方式,在全省評比、篩選、表彰一批有突出貢獻的、有較強區域示范作用的、輻射性強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普示范基地、農村科普帶頭人等先進集體和個人,帶動更多的農民提高科學文化素養,掌握生產勞動技能,引導廣大農民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為確保我省“科普惠農興村計劃”按時順利實施,現將2006年“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的有關事項和要求通知如下:

一、評選名額

2006年,在全省評比30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27個農村科普示范基地,27名農村科普帶頭人,并從中篩選出10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9個農村科普示范基地、9名農村科普帶頭人報送中國科協、財政部參加全國評選。

二、表彰獎勵

獲得國家獎勵支持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科普示范基地獎補金額為20萬元,農村科普帶頭人獎補金額為5萬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