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復合模式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19:49: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林復合模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林復合模式探討
1.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發展歷史在北魏《齊民安術》中就有記載,記載的是桑園間作的經驗。中國的農業起源于森林,從來就是以農林結合的形式發展至今。從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史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原始農業復合經營階段、傳統農業復合經營階段、現代農業復合經營階段。“刀耕火種,游種輪作”是原始農林復合經營的主要方式;定居種植和土地私有化后的自給自足小農生產方式則是傳統農林復合模式的寫照;而現代農林復合模式始于商品生產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直至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保護生態的同時追求合理利用資源、開拓開發資源、爭取資源永續利用等。
2.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類型通常根據農林復合經營的經營目標、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四大類,即林—農復合型、林—牧(漁)復合型、林—農—牧(漁)復合型和特種農—林復合型。
(1)林—農復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單位上,通過時間序列、空間配置,進行結構搭配,相繼把林木與農作物結合在一起的種植方式。從經營的目的不同組成比例的輕重又可將其分為以林為主、以農為主、農林并舉三種經營模型。其中又可細分成:林農間作型—即林木與農作物混合種植的經營方式,例如:農桐間作、棗糧間作、果農間作;綠籬型—在農田、庭院周圍種植綠籬,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護果園的作用;農田林網型—在我國三北和沿海的平原農區廣泛采用農田林網型,能有效地改善農田小氣候,抵御風沙、臺風、干熱風、寒露風等自然災害。同時,還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經濟林產品;農林輪作型—把農作物與林木在同一塊土地上進行輪換種植的模式。
(2)林—牧(漁)復合型是指在同一經營單位的土地上,林業與牧業或漁業相結合的經營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林牧間作型、牧場飼料綠籬型、護牧林木型、林漁結合型。總之,是將林業與牧業進行間作或者把林業與漁業相結合的復合經營系統類型。
(3)林—農—牧(漁)復合型它可分為林—農—牧多層種植型、由林農型轉變為林—牧型、林—農—牧庭園兼營型、林—農—漁結合型。在注重農業、林業的同時,不放棄牧業與漁業的發展。
(4)特種農林復合型,這種復合經營模式以生產特種產品為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藥間作型、林—食用菌結合型、林木—資源昆蟲結合型等復合系統組成。3.農林復合經營的結構。由于農林復合經營系統是人工復合群落,其物種多樣,結構復雜,對土地的利用也更為充分與合理,可按其物種成分、空間結構的變化劃分成許多不同的結構形式。(1)空間排列結構是各種農林復合模式內的空間分布,即物種的互相搭配。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是空間排列結構的兩種基本形式。水平結構是指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生物平面布局,其中物種密度和水平排列方式是構成水平結構多樣性的主要因素。各組成成分垂直排列的層次和垂直距離構成農林復合經營的垂直結構。一般說來垂直高度越大,層次越多,空間容量也就越大,資源利用率也就越高。(2)時間順序結構在農林復合經營系統中,時間順序結構分為季節結構變化和不同發育階段結構變化兩種變化方式。主要受氣候以及生物生長發育節奏的影響。
農林復合模式分析論文
1.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發展歷史在北魏《齊民安術》中就有記載,記載的是桑園間作的經驗。中國的農業起源于森林,從來就是以農林結合的形式發展至今。從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史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原始農業復合經營階段、傳統農業復合經營階段、現代農業復合經營階段。“刀耕火種,游種輪作”是原始農林復合經營的主要方式;定居種植和土地私有化后的自給自足小農生產方式則是傳統農林復合模式的寫照;而現代農林復合模式始于商品生產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直至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保護生態的同時追求合理利用資源、開拓開發資源、爭取資源永續利用等。
2.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類型通常根據農林復合經營的經營目標、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四大類,即林—農復合型、林—牧(漁)復合型、林—農—牧(漁)復合型和特種農—林復合型。
(1)林—農復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單位上,通過時間序列、空間配置,進行結構搭配,相繼把林木與農作物結合在一起的種植方式。從經營的目的不同組成比例的輕重又可將其分為以林為主、以農為主、農林并舉三種經營模型。其中又可細分成:林農間作型—即林木與農作物混合種植的經營方式,例如:農桐間作、棗糧間作、果農間作;綠籬型—在農田、庭院周圍種植綠籬,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護果園的作用;農田林網型—在我國三北和沿海的平原農區廣泛采用農田林網型,能有效地改善農田小氣候,抵御風沙、臺風、干熱風、寒露風等自然災害。同時,還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經濟林產品;農林輪作型—把農作物與林木在同一塊土地上進行輪換種植的模式。
(2)林—牧(漁)復合型是指在同一經營單位的土地上,林業與牧業或漁業相結合的經營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林牧間作型、牧場飼料綠籬型、護牧林木型、林漁結合型。總之,是將林業與牧業進行間作或者把林業與漁業相結合的復合經營系統類型。
(3)林—農—牧(漁)復合型它可分為林—農—牧多層種植型、由林農型轉變為林—牧型、林—農—牧庭園兼營型、林—農—漁結合型。在注重農業、林業的同時,不放棄牧業與漁業的發展。
(4)特種農林復合型,這種復合經營模式以生產特種產品為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藥間作型、林—食用菌結合型、林木—資源昆蟲結合型等復合系統組成。
農林復合模式分析論文
1.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發展歷史在北魏《齊民安術》中就有記載,記載的是桑園間作的經驗。中國的農業起源于森林,從來就是以農林結合的形式發展至今。從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史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原始農業復合經營階段、傳統農業復合經營階段、現代農業復合經營階段。“刀耕火種,游種輪作”是原始農林復合經營的主要方式;定居種植和土地私有化后的自給自足小農生產方式則是傳統農林復合模式的寫照;而現代農林復合模式始于商品生產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直至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保護生態的同時追求合理利用資源、開拓開發資源、爭取資源永續利用等。
2.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類型通常根據農林復合經營的經營目標、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四大類,即林—農復合型、林—牧(漁)復合型、林—農—牧(漁)復合型和特種農—林復合型。
(1)林—農復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單位上,通過時間序列、空間配置,進行結構搭配,相繼把林木與農作物結合在一起的種植方式。從經營的目的不同組成比例的輕重又可將其分為以林為主、以農為主、農林并舉三種經營模型。其中又可細分成:林農間作型—即林木與農作物混合種植的經營方式,例如:農桐間作、棗糧間作、果農間作;綠籬型—在農田、庭院周圍種植綠籬,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護果園的作用;農田林網型—在我國三北和沿海的平原農區廣泛采用農田林網型,能有效地改善農田小氣候,抵御風沙、臺風、干熱風、寒露風等自然災害。同時,還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經濟林產品;農林輪作型—把農作物與林木在同一塊土地上進行輪換種植的模式。
(2)林—牧(漁)復合型是指在同一經營單位的土地上,林業與牧業或漁業相結合的經營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林牧間作型、牧場飼料綠籬型、護牧林木型、林漁結合型。總之,是將林業與牧業進行間作或者把林業與漁業相結合的復合經營系統類型。
(3)林—農—牧(漁)復合型它可分為林—農—牧多層種植型、由林農型轉變為林—牧型、林—農—牧庭園兼營型、林—農—漁結合型。在注重農業、林業的同時,不放棄牧業與漁業的發展。
(4)特種農林復合型,這種復合經營模式以生產特種產品為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藥間作型、林—食用菌結合型、林木—資源昆蟲結合型等復合系統組成。3.農林復合經營的結構。由于農林復合經營系統是人工復合群落,其物種多樣,結構復雜,對土地的利用也更為充分與合理,可按其物種成分、空間結構的變化劃分成許多不同的結構形式。(1)空間排列結構是各種農林復合模式內的空間分布,即物種的互相搭配。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是空間排列結構的兩種基本形式。水平結構是指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生物平面布局,其中物種密度和水平排列方式是構成水平結構多樣性的主要因素。各組成成分垂直排列的層次和垂直距離構成農林復合經營的垂直結構。一般說來垂直高度越大,層次越多,空間容量也就越大,資源利用率也就越高。(2)時間順序結構在農林復合經營系統中,時間順序結構分為季節結構變化和不同發育階段結構變化兩種變化方式。主要受氣候以及生物生長發育節奏的影響。
農林經營效益分析與探究
一般關于農林復合經營綜合效益的研究分為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大類。國內學者大多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農林復合經營所產生的綜合效益進行評價,下面筆者將這些方法分為三大類進行論述。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內研究農林復合經營效益問題的學者大都采用效益成本分析法,其中黃寶龍就應用貼現的效益-成本分析方法評價了林魚農復合經營系統的經濟效益。何群亦應用此方法評價了農(小麥、大豆和棉花)桐間作系統的經濟效益。黃寶龍、黃文丁[1](1991)以江蘇省江淮平原的里下河地區為研究對象,根據觀測數據結果,得出復合經營的凈生產力、生態效應、經濟產量都明顯地高于單一經營的。通過總結以上學者的研究內容,我們發現效益成本分析法雖然計算簡單易于使用,但同時它也存在許多不足,比如評價目標單一,只考慮了經濟財務效益這一方面,忽略了農林復合系統具有時間上的周期性,評價的時候不能只對當年的經濟效益做評價,還應該考慮未來幾年內有可能影響系統經濟效益的其他因素,如價格和市場需求等。而且經濟評價的標準至少包括4個數量經濟參數,即凈現值、內部收益率、效益/成本比率和投資回收期。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的特點是在對復雜的決策問題的本質、影響因素及其內在關系等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較少的定量信息使決策的思維過程數學化,尤其適合于對決策結果難于直接準確計量的場合。比如吳鋼等[2](2002年)在對三峽庫區農林復合生態系統大面祝調查和定點側試的基礎上,根據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學原理,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根據對農林復合生態系統的生物量和生產力、物質流、能量流、價值流、土地利用率等系統研究的結果,對三峽庫區分布面積較大的4種農林復臺生態系統選擇了有關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杜會效益的指標19個進行了評價。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運用層次分析法評價農林復合經營系統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就是在選定指標體系時必然會存在主觀因素,所以如何減少主觀因素對評價農林復合經營效益問題的干擾,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尋找新的方法,或者采用改進的方法,如改進的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薛建輝,徐友新等(2001年)[3]在林農復合系統的間作物產量與環境因子關聯分析一文中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探討不同密度林分內間作物產量與林內小氣候因子的關聯度。溫熙勝,何丙輝,張洪江以三峽庫區農林復合種植模式為試材,應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研究了不同農林復合種植模式下養分、持水量、徑流量、土壤侵蝕量、經濟效益5大指標,結果表明連翹+銀花+紫花苜蓿模式的關聯度最大,說明該種植模式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好,是三峽庫區種植業發展的最佳模式。
在紅壤區農林復合系統分析與評價一文中建立了紅壤區農林復合系統和復合類型評價指標體系,根據評價體系分別對樣本縣市農林復合系統和農林復合類型進行了綜合評價;縣域層次評價采用了層次分析法,復合類型評價運用了主成分分析法,選取了7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結果得出農牧加類型綜合評價值最高,純農在各地區評價值均最低。主成分分析法從優化指標和指標的權重上,有層次分析法不可替代的一面,因而在復合類型的評價上可以采用該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標方法。該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它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貝軍,劉書峰等[5](1995年)在蓮花池試區農林復合生態系統樹種選擇的研究中應用了此方法,文中通過對多因子綜合分析,對蓮花池試區農林復合生態系統的7個主要造林樹種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并排出優化順序,結果表明模糊評價的最終結果與專家評議結果是一致的,這說明評價因子的選擇和評價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復合模型分析法農林復合經營是一項涉及多學科的項目,所以必然要求各學科的專家學者相互合作,才能做出正確的研究結果,這必然就涉及多種學科不同方法之間的協同作用,也就是復合模型分析方法。王麗梅,王忠林等[6](2005年)采用混合復權法即模糊綜合評價-灰色關聯優勢分析復合模型,對渭北旱塬2種主要類型農林復合經營生態系統(T1蘋果-農作物,T2花椒-農作物)的環境效益進行了評價,其中包括4項準則層(環境污染狀況、農副產品污染狀況、社會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33項指標層,結果表明從綜合環境效益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來看,T2模式明顯優于T1模式。徐錫增,呂士行,王明庥等分析了林-農復合人工林的生產力和生態條件的變化規律。通過運用方差分析、數據比較、影響因子分析等方法,結果表明利用低產農田或尚未開墾的荒灘地,營造以林為主的林-農復合人工林,明顯提高了氣候和土地資源的生態利用效率,提高了各種林-農復合人工林的光能利用率、生物產量和經濟產量。
以上就是現有的評價農林復合經營綜合效益的方法,如何選取理想的評價方法,目前仍沒有公認的標準和方法。筆者認為有些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優勢的方法都沒有被多數學者所重視和應用,比如網絡分析法等,還有一些在其他領域應用的很好的方法也應該在農林復合系統的評價中被嘗試,這樣有可能會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總之對農林復合經營效益的評價,一般應遵循科學性、全局性、可比性、可行性、動態性五大原則,利用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評價法、灰色關聯法等方法對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進行綜合評價。上述評價方法各有利弊,究竟采用哪種方法,要視評價的具體要求和評價對象可取資料的詳盡程度而定。有時為了做出綜合、客觀、正確的評價,需將幾種方法結合起來,才能得出滿意的結論。
本文作者:吳晶晶工作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農林系統發展論文
一、農林系統的概念
農林系統,也有人稱之為混農林系統、農林復合系統及農林業復合生態系統等。由于各國(或即使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人口、自然資源以及生活習慣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定義各有千秋。國際農林業研究委員會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給農林系統的定義是:“農林系統是一種土地利用技術和系統的復合名稱,是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喬木、灌木、棕櫚和竹子等)與農業和牧業用于同一土地經營單位,并采取同一或短期相同的經營方式,在農林業復合生態系統中,在不同組成之間存在著生態學和經濟學方面的相互作用。”該定義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二、國外研究進展
農林系統的實踐活動在國外已有較長歷史,19世紀50年代緬甸就出現了一種叫塔亞的系統。塔亞是緬甸語,其原意是山坡農業。20世紀50年代,馬來西亞政府將這種塔亞系統引進到國內,并加以改進以適應本地區的需要,建立了大面積的柚木、水稻和煙草的間作。塔亞系統在東南亞各國迅速發展,最后傳入非洲,如肯尼亞、贊比亞等國,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如巴西,這些地區都具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又都是發展中國家,塔亞系統以及各種由它演變而來的其它系統在本地區對生物資源和生態空間的充分利用以及增加本地區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近年來,對于農林系統國外主要偏重于基礎理論的研究。有的是從土壤養分變化方面進行研究,如等對農林系統的氮素動態變化進行研究,認為影響系統土壤中氮素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系統土壤中有機質的提高,而并非是土壤溫度及濕度變化;還有的是以作物與土壤的相互影響為著眼點對農林系統進行研究,也有研究農林系統的管理方式,研究怎么能使其獲得最大效益。總之,國外在農林系統的研究過程中,基礎研究較多,而對農林系統的應用方面,將農林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研究林與農、牧、漁等相結合的工作則相對較少。
三、國內發展狀況
農林系統在我國從遠古時代的刀耕火種開始已延續了幾千年歷史,我國的勞動人民在實踐中創造出了許多農林系統類型。廣大的華北平原和中原地區是我國農林系統非常豐富的地區之一。如河南省的農桐間作,全省75個平原縣中有40個縣實現了農田林網化,華北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農林系統不僅使這一地區現有耕地的生產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光熱資源和生態空間得到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而且還改良了大面積鹽堿荒地,使過去的不毛之地變成了高產田。江淮地區的菜農間作、桑農間作以及水網地區,別具一格的農林系統類型,如江蘇高郵縣、江都等地的池杉與作物系統、池杉+作物+漁系統、池杉+漁系統、池杉+牧+漁系統等,還有廣東省佛山、肇慶、惠陽和韶關、汕頭等地的各種漁塘類型,如桑基漁塘、蔗基漁塘和果基漁塘等,這些類型在水網地區發揮了巨大作用,不僅使低洼濕地和海涂荒地得到改良,而且還保證了現有良田的高產穩產,提高了本地區生態系統多樣性,最大限度地開發了生物資源潛力,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我國南方大面積的杉木人工林基本上實行了幼林階段與農作物的間作,還有油桐與農作物間作、油茶與農作物間作以及南方丘陵山地(如重慶市大足縣)的稻+桑+漁系統、稻+林+漁系統、稻+果+漁系統、林草、果草系統,福建的林藥、桔梗間作等,又以其獨特的方式充分挖掘了丘陵山地的自然潛力。總之,我國農林系統實踐遍布全國各地,類型繁多,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提高生物多樣性,增加生態系統穩定性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益。四、農林系統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
農林系統的問題
一、農林系統的概念
農林系統,也有人稱之為混農林系統、農林復合系統及農林業復合生態系統等。由于各國(或即使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人口、自然資源以及生活習慣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定義各有千秋。國際農林業研究委員會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給農林系統的定義是:“農林系統是一種土地利用技術和系統的復合名稱,是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喬木、灌木、棕櫚和竹子等)與農業和牧業用于同一土地經營單位,并采取同一或短期相同的經營方式,在農林業復合生態系統中,在不同組成之間存在著生態學和經濟學方面的相互作用。”該定義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二、國外研究進展
農林系統的實踐活動在國外已有較長歷史,19世紀50年代緬甸就出現了一種叫塔亞的系統。塔亞是緬甸語,其原意是山坡農業。20世紀50年代,馬來西亞政府將這種塔亞系統引進到國內,并加以改進以適應本地區的需要,建立了大面積的柚木、水稻和煙草的間作。塔亞系統在東南亞各國迅速發展,最后傳入非洲,如肯尼亞、贊比亞等國,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如巴西,這些地區都具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又都是發展中國家,塔亞系統以及各種由它演變而來的其它系統在本地區對生物資源和生態空間的充分利用以及增加本地區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近年來,對于農林系統國外主要偏重于基礎理論的研究。有的是從土壤養分變化方面進行研究,如等對農林系統的氮素動態變化進行研究,認為影響系統土壤中氮素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系統土壤中有機質的提高,而并非是土壤溫度及濕度變化;還有的是以作物與土壤的相互影響為著眼點對農林系統進行研究,也有研究農林系統的管理方式,研究怎么能使其獲得最大效益。總之,國外在農林系統的研究過程中,基礎研究較多,而對農林系統的應用方面,將農林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研究林與農、牧、漁等相結合的工作則相對較少。
三、國內發展狀況
農林系統在我國從遠古時代的刀耕火種開始已延續了幾千年歷史,我國的勞動人民在實踐中創造出了許多農林系統類型。廣大的華北平原和中原地區是我國農林系統非常豐富的地區之一。如河南省的農桐間作,全省75個平原縣中有40個縣實現了農田林網化,華北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農林系統不僅使這一地區現有耕地的生產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光熱資源和生態空間得到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而且還改良了大面積鹽堿荒地,使過去的不毛之地變成了高產田。江淮地區的菜農間作、桑農間作以及水網地區,別具一格的農林系統類型,如江蘇高郵縣、江都等地的池杉與作物系統、池杉+作物+漁系統、池杉+漁系統、池杉+牧+漁系統等,還有廣東省佛山、肇慶、惠陽和韶關、汕頭等地的各種漁塘類型,如桑基漁塘、蔗基漁塘和果基漁塘等,這些類型在水網地區發揮了巨大作用,不僅使低洼濕地和海涂荒地得到改良,而且還保證了現有良田的高產穩產,提高了本地區生態系統多樣性,最大限度地開發了生物資源潛力,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我國南方大面積的杉木人工林基本上實行了幼林階段與農作物的間作,還有油桐與農作物間作、油茶與農作物間作以及南方丘陵山地(如重慶市大足縣)的稻+桑+漁系統、稻+林+漁系統、稻+果+漁系統、林草、果草系統,福建的林藥、桔梗間作等,又以其獨特的方式充分挖掘了丘陵山地的自然潛力。總之,我國農林系統實踐遍布全國各地,類型繁多,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提高生物多樣性,增加生態系統穩定性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復合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策略
摘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復合應用型農林人才高質量培養急需解決的難題。本文以內蒙古農業大學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試點項目——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為例,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以新工科建設為重要抓手,通過在培養過程中的教學模式改革、保障和管理機制等方面的探索,闡述了復合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改革創新機制,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構建了服務“三農”、振興鄉村的卓越復合應用型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培養模式,為培養卓越農林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卓越農林人才;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農業水利工程
一、復合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內涵與教學改革模式
(一)復合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的內涵
復合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的培養目標是通過四年的培養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通過對此專業學生的培養,使其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具備進入水利相關行業進行設計、施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通過研究生階段或繼續教育等學習途徑拓展自身知識的能力。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注重各類知識融會貫通的同時,更加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和實踐能力,同時也為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基礎。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更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按照學生個人特長和意愿,側重實踐能力或注重創新能力提升的分類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其能在有限的學生生涯中快速提升能力。另外,也應該結合大學生創新和創業項目,將知識和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除此之外,還需要建立行業指導、校企聯合、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的培養機制,為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供保障。
(二)構建以提高實踐教學能力為主的課程體系
農林系統發展論文
[NextPage]
一、農林系統的概念
農林系統,也有人稱之為混農林系統、農林復合系統及農林業復合生態系統等。由于各國(或即使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人口、自然資源以及生活習慣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定義各有千秋。國際農林業研究委員會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給農林系統的定義是:“農林系統是一種土地利用技術和系統的復合名稱,是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喬木、灌木、棕櫚和竹子等)與農業和牧業用于同一土地經營單位,并采取同一或短期相同的經營方式,在農林業復合生態系統中,在不同組成之間存在著生態學和經濟學方面的相互作用。”該定義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二、國外研究進展
農林系統的實踐活動在國外已有較長歷史,19世紀50年代緬甸就出現了一種叫塔亞的系統。塔亞是緬甸語,其原意是山坡農業。20世紀50年代,馬來西亞政府將這種塔亞系統引進到國內,并加以改進以適應本地區的需要,建立了大面積的柚木、水稻和煙草的間作。塔亞系統在東南亞各國迅速發展,最后傳入非洲,如肯尼亞、贊比亞等國,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如巴西,這些地區都具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又都是發展中國家,塔亞系統以及各種由它演變而來的其它系統在本地區對生物資源和生態空間的充分利用以及增加本地區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近年來,對于農林系統國外主要偏重于基礎理論的研究。有的是從土壤養分變化方面進行研究,如等對農林系統的氮素動態變化進行研究,認為影響系統土壤中氮素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系統土壤中有機質的提高,而并非是土壤溫度及濕度變化;還有的是以作物與土壤的相互影響為著眼點對農林系統進行研究,也有研究農林系統的管理方式,研究怎么能使其獲得最大效益。總之,國外在農林系統的研究過程中,基礎研究較多,而對農林系統的應用方面,將農林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研究林與農、牧、漁等相結合的工作則相對較少。
三、國內發展狀況
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及效益分析
摘要:文章立足江蘇林下經濟的發展現狀,分析了林糧、林菜、林菌和林藥等江蘇農林復合經營的主要模式類型、特點及其效益狀況,為江蘇及其它省份明確合適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提供信息和方案參考。
關鍵詞:林下經濟;農林復合經營;效益分析;江蘇
林下經濟作為一種以林業為基礎,實現農、林系統復合經營的具有開放性、整體性特征的生產方式,有效地促進了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改善和區域經濟發展。目前,我國的林下經濟發展迅速,已基本形成了以農林間作方式為主,發展模式多樣、功能效益顯著的農林復合經營體系。江蘇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多樣,對于充分利用區域自然資源、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以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鄉村振興同樣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江蘇林下經濟發展概況
2013年6月,江蘇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林下經濟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林下經濟發展工作,力爭到2020年,全省林下經濟規模達80萬公頃,產值突破600億元。目前,江蘇省林木覆蓋面積224.7萬公頃,林地面積194.3萬公頃,林木覆蓋率21.9%,活立木總蓄積8760萬立方米,全省林業產值達3608億元,占全國林業產值的7.7%。其中,林下經濟發展面積達28.67萬公頃,產值超200億元。楊樹是江蘇栽培面積最大的速生樹種,具有生長速度快、成材時間早、木材產量高等優勢,在發揮固碳釋氧、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生態功能的同時,也為制漿造紙、板材生產等提供了充足原料。基于楊樹行間的“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復合經營,既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又大幅提高了林地的利用效率,顯著增加了林農收入,因而得到地方政府和林農的一致認可。
二、江蘇林下經濟的典型模式及特點
農業可持續發展與復合農林業關系分析論文
一、復合農林業崛起的歷史背景
復合農林業,又可稱為農林復合系統、農用林業或混農林業,是一種傳統的土地利用和經營方式,其實踐歷史與古代農業基本平行。但長期以來,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直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劇增、糧食短缺、資源危機及環境惡化”這一全球性問題的出現,其實踐經驗和理論價值才受到世界上眾多國家和地區普遍關注和廣泛重視。經過世界各國的共同研究與探索,認為:復合農林業在協調農林“爭地”矛盾,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促進人口、糧食、資源和環境的良性循環等方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復合農林業倍受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的日益重視,并得到迅速發展。為促進各國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的交流,推動復合農林業的發展,198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林業委員會提出:林業的發展.應與農業、牧業結合起來,與解決貧困化結合起來。
二、復合農林業的基本內涵
復合農林業的定義,是由國際復合農林業研究中心(ICRAF)經過幾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確定,且目前仍在不斷地提煉和升華。ICRAF經過多年的研究與討論,于1982年推薦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義:Agroforestry是一種土地1982的共同定義: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統和工程應用技術的復合名稱,是有目的地將多年生木本植物與農業或牧業用于同一土地經營單位,并采取時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間的經營方式,使農業、林業在不同的組合之間存在著生態學與經濟學一體化的相互作用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各學科、領域內的滲透,Lundgren于1990年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復合農林業做了更深刻的解釋:Agroforestry是一種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綜合考慮社會、經濟和生態因素的前提下,將喬木和灌木有機地結合于農牧生產系統中,具有為社會提供糧食、飼料和其它林副產品的功能優勢,同時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蝕,改善農田和牧場小氣候的潛在勢能,來保障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生產力,并逐步形成農業和林業研究的新領域和新思維和新理論。
盡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復合農林業的定義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內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內涵可以概述為:復合農林業是以生態學、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為基本理論,并根據生物學特性進行物種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種、多層次、多時序和多產業的人工復合經營系統。物種結構、空間結構、時間結構和食物鏈結構是復合農林業的重要標志。對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統,復合農林業系統具有多樣性、系統性、集約經營性、高效性和持續性等特征。
三、中國可持續農業的基本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