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收入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22:55: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民收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民收入情況報告
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會議作關于我市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情況報告請予審議并真誠歡迎大家對我市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農業國民經濟基礎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關鍵所在而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又“三農”問題核心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農業工作方針從政策、資金等各個環節加大對農業、農村、農民支持和保護促進了增收減負工作有效開展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切實把增收減負工作作為推進我市農業大市建設推進農村小康建設重點來抓按照市委、市政府“一產調優、二產調強、三產調大”總體思路從“八五”時期“穩糧棉、興林果、深加工”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到“九五”時期“三個轉變”(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原產品出售型向加工增值型轉變;由單一種植型為主向種養加一體化方向轉變)再到“十五”提出把運城建設成為全國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農副產品加工基地、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基地建成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區農業大市目標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培育糧、果、菜、畜、棉五大主導產業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建立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確保了全市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和農民負擔逐年減輕
到20*年全市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587元比*年凈增526元年均遞增7.1%農民負擔由1997年人均40.12元下降到稅改前20*年34.14元*年以來全市共減輕農民直接和隱性負擔10.13億元今年全市十三個縣(市、區)都實現了農業稅全免這些成績取得在市委、市人大領導支持下才取得其主要做法:
一、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加快農民增收步伐
農民增收基礎農產品優質高效潛力在加工增值根本出路在于產業化近年來我們圍繞糧、果、菜、畜、棉五大主導產業在農民增收上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考
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考
目前農村經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但是,近年來,農民增收難度增大,增長速度放慢,增長點相對匱乏,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實現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不僅是當前農村經濟工作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關系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問題。那么,近年來農民收入的現狀如何?導致農民收入增幅緩慢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對此,本文作些粗淺的分析和思考。
一、目前農民收入的現狀
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經成為我縣農村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成為當前我縣經濟工作中的難點和熱點。我縣農民收入變化大體如下:“八五期間”,1990—1995年,為收入增長快速階段,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486元增加到1203元,平均每年增長19.9%;
而1996年,年增長率下降至4.24%;1997—199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516元增加到2058元,為收入增長較快階段,平均每年增長16.5%;2000年到現在,為收入增長遲緩階段,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的2526元增加到2001年的2690元,年均增長率僅6.5%。
二、農民收入少增收難的主要原因
對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極大地鼓舞了農民的積極性,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更為有力的保障,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依托,我們要從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維護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出發,認真地貫徹實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努力探索促進農民增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快制訂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有效機制,實現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按照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工作要求,進一步促進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我們認為:
一、要認真落實促進農民增收的各項政策,進一步加大政策增收的工作力度。
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用足用全用好各項政策措施,大力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鞏固和發展稅費改革的成果,進一步減輕農民的稅費負擔,為實現城鄉稅制的統一創造條件。同時要深化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實行購銷多渠道經營,真正把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落實好,從而進一步改善農民增加收入的政策環境。與此同時,進一步落實好中央提出的“國債和新增財政資金的使用,要重點落實向‘三農’傾斜”的政策,積極爭取和促進各級財政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強化對農業的支持保護,不斷提高農民增收的基礎保障能力。
二、要強化對農民工的培訓與服務,進一步增加農民外出務工的收入。
抓好農民外出就業的指導、協調和服務工作,為農民提供轉移就業的信息,加強對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的監控,防止盲目流動和上當受騙,從而促進農業富余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各級組織要積極主動配合相關部門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及時兌現農民工工資,維護好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逐步建立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工作的有關制度。要進一步強化農民工的培訓和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術鑒定等工作的力度,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民的意愿,進行定點、訂單、定向培訓。根據各地特點,圍繞用工量大的工業、建筑業、服務業等行業,依據不同的工種、崗位對從業人員的基本技能的要求,努力做好對他們的培訓和各項服務工作。
三、要向種養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進一步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
加快農民收入增長的對策探討
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關注“三農”工作,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舉全黨全國之力持之以恒強化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并明確提出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是當前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市面對比全國、全省收入水平差距過大的局面,更是提出要提前五年即2015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標。形勢如此逼人,身為國家級貧困縣的怎么辦?只有以比其他兄弟縣市更快的發展速度趕超。為此,我們從縣當前農民收入現狀入手,從中分析探討縣農民增收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從而尋找如何加快經濟發展加速農民收入增長的對策和措施。
一、縣農民收入的現狀
近幾年縣農村居民的收入一直在低位徘徊。據國家統計局調查隊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顯示(本文調查資料來源同此),從2010年到2012年,三年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只有3303元、3766元和4248元。大大低于全國、全省和全市的水平。經調查測算:2012年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7919元的53%,全省平均水平7828元的54%,全市平均水平5310元的80%。與本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較,也有明顯差距,2012年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5元,與本縣農民純收入之比為2.9:1。因為農民收入低,縣是全省24個國定貧困縣之一,全縣299個村就有134個貧困村,占44.8%;全縣近80萬人口中貧困人口有22.1萬人,占27.6%。因此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是縣各級各部門應高度重視的問題。
二、農民收入低迷的主要原因和問題
1、縣域經濟發展緩慢。縣位于北部邊境,屬中低山丘陵地區,是個典型的農業大縣。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資源貧乏,交通不便,經濟逐漸落后于兄弟縣市。全縣無鐵路、無大中型企業,工業發展落后,可容納的就業崗位少,農村大部分富余勞力只能遠赴外省外縣務工。受大環境影響,農民本地務工收入較低,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12年農民工資性收入平均1199元,只占純收入的28.2%,這也就直接制約著農村居民收入的較快增長。
2、家庭經營性收入中二、三產業比重太低。長期以來,家庭經營性收入是農民收入構成中的主要組成。近兩年縣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人均分別為2379元和2724元,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也分別為63.1%和57.1%,且非農產業收入占家庭經營收入的比重太低,只有20%和24.5%,農業收入占大頭的情況改變不大。這是農民收入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不徹底改變農業收入在家庭經營中占大頭的現狀,則農民收入較快提高的愿望將很難實現。
農民收入現狀研究匯報
一、調查內容及分析
我深入到等鄉鎮,對農民的收入狀況進行了詳細調查,對收集上來的資料分析過后,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民增收的現狀
我縣地處黃土高原向草原荒漠過渡地帶,是傳統的農牧交錯區。目前,農業在全縣經濟中的比重約為5%左右,但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0%,仍是農業大縣。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為解決城鄉差距擴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不斷加大以工促農力度,以城帶鄉,工農商聯合發展,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徹底改變單純依靠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不斷加強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和穩定地向城礦區轉移,促進了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45元。從調查的兩個鄉鎮4個村的情況看,我縣農民增收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具體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繼續增加。種植業中,一些低產、價格低廉的糜、谷等傳統農作物面積減少,穩定、高產、價格不斷上漲的大豆、玉米等種植面積增加,促進了收入增長。今年,我縣給種糧農民良種、地膜玉米、農機具等補貼200余萬元。廣大農民對糧食生產的積極性有了明顯提高。從鎮大豆種植情況看,年市場價格為每斤1.45元左右,年為每斤1.78元左右,每斤上漲0.3元左右,正常年景下,一般人均產豆在600斤以上,因價格上漲,人均增收200多元。大農業中,畜牧業家庭養殖規模擴大,養殖小區開始推廣,來自畜牧業的收入明顯增加。到去年底,已建成奶牛、肉牛養殖小區13個,全縣牛飼養量達到4萬頭,羊子存欄50萬只。爾林兔鎮依肯托拉村人均養羊6只,年人均養羊收入600元以上。而鎮人均養羊1只,人均養羊收入僅幾十元,由此看出,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差距,主要表現為種養結構上的差異。
二是農民非農就業增加,勞動報酬收入的比重日益擴大。近幾年,隨著縣內外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建設規模的擴大,農民外出務工的機會也增加,為農民工季節性轉移和穩定轉移創造了條件。調查結果顯示,外出務工者中,一般的年現金收入在5000元以上,掌握一定技術的,大多數收入在6000元以上,人均純收入明顯高于單純從事家庭經營的農民。爾林兔鎮依肯托拉村10戶農民,外出務工者達17人,這些農民年外出務工人均收入6034元。
農民收入狀況分析論文
一、石柱縣農民收入的基本情況
石柱縣地處黔東南,位于長江南岸、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東經107度59分至108度34分,北緯29度39分至30度32分之間,是三峽庫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東接湖北省利川市,南鄰彭水縣,西南靠豐都縣,西北連忠縣,北與萬州區接壤,是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之一。全縣共有32個鄉鎮,幅員面積3012.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萬公頃。石柱屬巫山大婁山中山區,七曜山、方斗山兩大山脈平行排列斜貫全境,橫亙南北,形成“兩山夾一槽”的特殊地貌。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呈起伏狀下降。最高海拔1934.1米,最低海拔119米,海拔相對高差達1815.1米。境內以中山、低山為主,兼有山原、丘陵,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該縣有127763家農戶,農業總人口450601人。全縣以農業為主,屬于傳統的農業縣,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籽、煙葉、辣椒、莼菜、黃連、養殖長毛兔、生豬。全縣去年農村人均純收入2457元,比上年增加277元,絕對貧困人口比上年減少了0.49萬人,低收入貧困人口減少1.02萬人。在調查的33戶農民中,人口總數為132人。人均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為3戶,1000-2000元的為4戶,2000-3000元的為20戶,3000-4000元的為4戶,4000元以上的為2戶。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石柱縣農民收入主要有以下特點。
1.農民收入水平普遍較低,33戶農民的年人均純收入只有2000多元,除去日常生活、小孩讀書、生病就醫費用等開支就所剩無幾了,這對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限制作用。
2.家庭經營收入仍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但工資性收入在農民全年總收入中的比重逐漸在增加。
是什么阻礙農民收入增長?
日前的“一號文件”,是我黨執掌政權以來第一次就增加農民收入問題發出專門文件,可見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以及中央對此的關注程度。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開始,農民增收速度就逐漸放緩。進入九十年代后,這種趨勢更為明顯,從一九九七年到去年的七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水平僅為百分之四,而同一時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了百分之八,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從八十年代中期的不足二比一,擴大到目前的超過三比一。這不僅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由于占人口六成以上的農民購買力持續不強,導致整體經濟發展的消費拉動力不足。這是內地經濟目前面臨的最令人頭疼的問題。
改革開放之初農民收入增長比較快,主要是因為農民有了承包經營權,隨后農產品價格大幅提升,農村工業發展受到了鼓勵。當這些政策被逐漸消化,而新的政策又未能適時出臺時,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就明顯放慢了。增加農民收入,涉及到許多帶有體制性的問題,歸納起來,有三個問題最為突出。首先從農村來看,農民的生產自主權并沒有完全落實,農民還沒有充分的權利按照各種產品利潤的高低來安排自己的生產。特別是在一些糧食主產區,不論市場上蔬菜、瓜果、家禽或其它農產品的價格有多高,農民仍不得不繼續種糧。
再看農村與城市的結合點。農產品進城的銷售價一直受到嚴密監控。去年一度出現糧油價格上漲,城里便傳出一片驚恐聲,要求政府出招平抑糧油價格。而事實上此時的糧油價格還遠比七年前低。據統計,二○○二年平均每個城鎮居民用在糧、油、肉、菜方面的開支,比一九九六年少四十三元,而同一時期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卻增長了三千多元。就在這年,反映家庭食物開支與總收入之比的恩格爾系數,在城鎮由上一年的百分之四十六猛降到百分之三十七,內地有媒體歡呼這是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的象征,其實降幅如此之大,明顯不符合經濟運行規律,表明農民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而從城市來看,進城務工農民仍在許多方面受到歧視。僅以年前內地廣泛報道的老板欠薪情況為例,這些老板欠的基本上都是進城務工農民的薪水,卻絕不敢欠城里人的薪水。進城農民的生產與生活條件相當低,在勞動保障、職業培訓、子女教育等方面,待遇不公,而且收費繁多、檢查繁多。現在農村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農民近一半的收入來自非農產業,進城農民數以億計,他們收入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
這次中央“一號文件”也論及了上述三個問題。事實證明,增加農民收入不單是一個農村問題,必須農村和城市一起抓,從根源上抓起。
農民收入增加思考與對策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關鍵在于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較快,農民收入呈逐年增長之勢,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縣農業仍屬弱質產業,還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特別是農民增收困難仍然是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尋求農民增收的新突破,拓寬農民增收的新渠道,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的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根椐我縣農民收入情況,就增加農民收入問題談幾點看法。
一、**縣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特點
近幾年來,國家加大了對“三農”的扶持力度,中央、省、市1號文件相續出臺,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減免農業稅、對農業生產資料實行限價、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對農業產品開辟綠色通道、改善農民工進城務工環境、加大清欠農民工資力度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雖然近幾年我縣自然災害頻繁,但由于狠抓了農業結構調整、科技興農和產業化生產經營,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以及大力推進以發展生產、促進增收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和農村經濟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5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456元,同比增長19.92%;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757.95元,同比增長12.27%。從近兩年農民收入增幅來看,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長速度。具體構成如下表:
2005年、2006年**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構成情況對比表
從近兩年農民收入狀況分析,我縣農民收入增長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家庭經營收入仍是農民增收的最大來源
農民收入狀況調研匯報
按照縣委關于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專題調研活動的要求,4月1日至4月7日,我先后到鎮栗溪、梅竹等村莊和縣財政局等單位,就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扎實開展新農村建設“6+1”工程,促進農民可持續增收這一課題,開展了專題調研。通過深入基層、了解民情、問計于民,我受得了很多有益的啟發。在此基礎上,我也以鎮為例,就農民增收問題作了一些粗淺的思考。
一、鎮農民收入的基本情況
鎮位于云和西南部,距縣城9.5公里,全鎮總面積65.75平方公里,總人口9238人,是我縣的第二人口大鎮。近幾年來,縣、鎮兩級黨委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和措施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鎮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XX年-201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106元增加到4963元,年均增長12.4%;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748元增加到4949元,年均增長19.5%,年均增幅高于全縣平均水平。去年,統計口徑鎮農民人均年收入為4949元。從調研掌握的情況看,鎮農民的收入水平要大大高于統計數據,其中不少農民的實際收入比統計上報數要高出好幾倍。鎮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以食用菌生產為主,來自食用菌產業的收入占比達到74%。另外,糧食生產和林牧業收入占11%、二三產業收入占14%、其他收入占1%。
鎮地理位置優越,人口較聚集,且交通便利,氣候適宜,具備良好的食用菌發展條件。經過多年來的發展,食用菌生產已經成為鎮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去年全鎮有1314戶從事袋料食用菌生產,共有發菌棚和出菇棚3600座,生產香菇1600萬袋、黑木耳500萬段,總產值達5120萬元,純利潤達2400萬元,全鎮農民直接來自食用菌生產的收入人均達到3655元。不僅是云和西南部的鮮菇交易集散地,而且還吸引了慶元、龍泉、景寧、松陽等周邊縣市的菇農到此交易。的鮮菇交易從每年的十月中旬左右開始到第二年的四月下旬左右結束,平均日交易量達到100噸,最高日交易量高達450噸左右,一年的鮮菇交易量約2萬噸,已經成為浙西南乃至全國最大的鮮菇交易市場。食用菌生產還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如冰庫藏儲、菌種生產、房租收入、餐館服務等三產收入,等等,每年可為當地農民帶來約XX萬元的收益。
二、鎮農民增收面臨的主要問題
食用菌產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食用菌產業的興衰,直接關系著農民收入的增減。當前影響鎮農民增收的最主要因素,也就是食用菌產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總體上看,和全縣一樣,食用菌產業具備較好的發展基礎和一定的比較優勢。但是,隨著產業發展形勢和市場的變化,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一是外銷市場壁壘森嚴。以前,日本是我國食用菌出口的第一大市場,出口量占全國食用菌出口量的50%以上。然而日本于XX年5月29日起實施的《肯定列表制度》,把進口農產品和食品中的化學物質的范圍從原來的288種限量標準物質,擴大到現在的799種,新增511種,給我縣出口的食用菌制造了更高的技術壁壘,外銷市場急劇萎縮。目前,我縣的食用菌幾乎都已轉向內銷,主要銷往上海、廣州等地。二是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目前,和全縣其他鄉鎮的食用菌產業鏈較短,總體上仍處于鮮菇生產的初始環節,附加值不高。的鮮菇銷售、加工等環節以福建客商為主,外在依賴性較強,抵御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較弱。由于市場需求、氣候條件、技術水平、原輔料質量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食用菌生產的風險仍然較大。三是新品種開發緩慢。和我縣的其他鄉鎮一樣,的代料香菇生產品種以cr04、l26、9015、135為主,由于栽培多年,各品種都不同程度出現種性退化現象,特別是椴木黑木耳新科品種已歷經20余年未更新,已明顯表現出許多種性退化特征。四是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菌種及原材料市場管理不夠規范,缺乏嚴格的質量監控,因菌種和原材料質量問題,造成菇農大面積虧損事件常有發生。同時,產業發展缺少規劃,缺少專項扶持政策,管理服務和技術研發力量相對薄弱,在搞新品種和標準化生產示范推廣等方面科研經費投入相對不足。
農民收入情況調查方案
為全面掌握*區農業戶籍家庭戶收入構成情況、家庭人口的總量和結構等基本情況,特制定本調查方案。
一、調查標準時間
年末資料的調查時點為*年12月31日。
年度資料的調查時期為*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
二、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的對象是*年底具有*區農業戶籍的家庭戶,調查以戶為單位進行,按戶籍所在地原則進行登記。既包括居住在行政村范圍內的農業戶籍家庭戶,也包括居住在行政村以外的城鎮地域的農業戶籍家庭戶(家庭戶指自然戶,以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界定的家庭戶為準)。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農民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