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00:28: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牧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西藏農牧區家庭教育狀況分析論文
摘要: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生產力水平對于物質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教育更不能忽視這個影響。受傳統經濟文化制約,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支付能力和消費能力均不強,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嚴重不足。本研究以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為依據,從經濟文化視角,對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狀況、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
關鍵詞:西藏農牧區經濟文化教育需求
[Abstract]]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showsthefullinfluencewhichthegeographicaleviromentandthesocialproductiveforceonthedevelopmentofthematericalculture.Theeducationalsocouldnotignorethisinfluence.Belimitedbythetraditionaleconomic-cultural,theeducationaldesire,payingandconsumingabilitesarepoor,andtheeducationaldemandsof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areseriouslyinsufficient.Thisessayisbassedon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analysingtheeducationaldemands,influencialfactorsofthe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fromthesignofeconomicalculture.
[Keywords]Tibet;FarmingandPastoralAreas;Economical–Cultural;EducationalDemands
教育需求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家庭是西藏農牧區的基本社會單位、經濟單位,也是教育需求的基本主體,家庭的教育需求不足、農牧民群眾不愿意送子女上學是西藏農牧區教育發展面臨的重大難題。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是西藏農牧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為此,筆者以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為依據,從經濟文化視角,對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狀況、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
一、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現狀調查
西藏農牧區家庭教育研究論文
摘要: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生產力水平對于物質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教育更不能忽視這個影響。受傳統經濟文化制約,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支付能力和消費能力均不強,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嚴重不足。本研究以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為依據,從經濟文化視角,對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狀況、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
關鍵詞:西藏農牧區經濟文化教育需求
[Abstract]]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showsthefullinfluencewhichthegeographicaleviromentandthesocialproductiveforceonthedevelopmentofthematericalculture.Theeducationalsocouldnotignorethisinfluence.Belimitedbythetraditionaleconomic-cultural,theeducationaldesire,payingandconsumingabilitesarepoor,andtheeducationaldemandsof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areseriouslyinsufficient.Thisessayisbassedon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analysingtheeducationaldemands,influencialfactorsofthe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fromthesignofeconomicalculture.
[Keywords]Tibet;FarmingandPastoralAreas;Economical–Cultural;EducationalDemands
教育需求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家庭是西藏農牧區的基本社會單位、經濟單位,也是教育需求的基本主體,家庭的教育需求不足、農牧民群眾不愿意送子女上學是西藏農牧區教育發展面臨的重大難題。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是西藏農牧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為此,筆者以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為依據,從經濟文化視角,對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狀況、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
一、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現狀調查
淺談農牧區學校德育對策
摘要:本文在分析農牧區學校德育工作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有效發揮課程教學的德育功效,發揮班主任工作的德育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等三個方面闡述了有效開展農牧區學校德育工作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農牧區;學校德育;對策措施
農牧區學校德育有其自身特點和實際困難,在做好常規德育工作的基礎上,還需要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面對新時期學校德育的新現象、新特性進行深入思考,探索出新形勢下農牧區學校德育的對策措施。
一、農牧區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1.農牧區社會環境和家庭德育亟待提升。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上講求利益、公德意識差等不良風氣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和身心健康,亟待提升學生辨別是非曲直、真善美丑的能力。農牧區學校學生家長多忙于勞作,忽視家庭德育。不少家長重智輕德,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都不重要。也存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當、簡單粗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未能有效銜接和溝通等問題。
2.農牧區學校德育存在重視不夠、力度不大等問題。大部分農牧區學校非常重視學校德育工作,有專設部門和專兼職教師負責學校德育工作,并制定計劃和實施落實,效果明顯。但有些學校忽視德育工作,德育形式單一,只做表面文章,沒有從學生心靈深處去感化、指導、探究德育內涵及方式方法,難見實效。少部分德育課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德育內涵滲透和學生主體意識培養,使學生缺乏用辯證思維去對待思想和生活實際中存在問題的能力;還有的任課教師認為思想教育是班主任的事,與己無關,使得班主任工作平添壓力。
新農牧區合作醫療基金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維護我市參加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農牧民(以下簡稱參合農牧民)的合法權益,規范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基金管理,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基金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新政辦發〔20**〕5號),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本實施細則所規范的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基金(以下簡稱基金)是指按照國家、自治區和**市有關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的政策,通過農牧民繳納、鄉村集體經濟組織扶持、政府資助等多渠道籌資,對參合農牧民醫療費實行補償的專項資金。
第三條基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專款專用、專戶儲存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管理。
第四條基金管理的任務是: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和自治區有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依法籌集和使用基金;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努力做好基金的計劃、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如實反映基金收支狀況;嚴格遵守財經紀律,加強監督和檢查,確保基金的安全。
第二章基金籌集
農牧區家庭教育分析論文
摘要: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生產力水平對于物質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教育更不能忽視這個影響。受傳統經濟文化制約,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支付能力和消費能力均不強,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嚴重不足。本研究以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為依據,從經濟文化視角,對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狀況、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
關鍵詞:西藏農牧區經濟文化教育需求
[Abstract]]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showsthefullinfluencewhichthegeographicaleviromentandthesocialproductiveforceonthedevelopmentofthematericalculture.Theeducationalsocouldnotignorethisinfluence.Belimitedbythetraditionaleconomic-cultural,theeducationaldesire,payingandconsumingabilitesarepoor,andtheeducationaldemandsof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areseriouslyinsufficient.Thisessayisbassedon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analysingtheeducationaldemands,influencialfactorsofthe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fromthesignofeconomicalculture.
[Keywords]Tibet;FarmingandPastoralAreas;Economical–Cultural;EducationalDemands
教育需求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家庭是西藏農牧區的基本社會單位、經濟單位,也是教育需求的基本主體,家庭的教育需求不足、農牧民群眾不愿意送子女上學是西藏農牧區教育發展面臨的重大難題。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是西藏農牧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為此,筆者以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為依據,從經濟文化視角,對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狀況、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
一、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現狀調查
西藏農牧區家庭教育分析論文
一、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現狀調查
家庭的教育需求是指家庭出于對家庭成員未來知識、技能、收入、社會地位等方面的預期在各種需求中進行選擇而產生的對教育有支付能力和消費能力的需要。家庭的教育需求一般包括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教育需求支付能力和教育需求消費能力等三個方面。
(一)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
1、未成年人上學的意愿
對未成年人的調查以問卷的方式開展。2007年3月中下旬,筆者以問卷方式對西藏昌都地區的察雅、芒康、左貢、昌都四縣部分中小學進行了調查,調查涉及初級中學6所,完全小學45所,教學點8個,發放學生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29份。調查顯示,學生對學校的教學設施、活動場所、住宿條件、伙食、課程內容、教學水平等較為滿意,樣本總體有57%的學生表示自己喜歡學校生活。在樣本總體中,52%的學生表示上學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想上學,11%的學生表示上學的原因是因為家長要求,37%的學生表示上學的原因是因為政府要求;在被問及如果家長不愿意讓你上學,你會怎么樣時,47%的學生表示無所謂,41%的學生表示請求家長讓其上學,12%的學生表示聽從家長的意見不上學;22%的學生表示對在學校學習很有興趣,45%的學生表示興趣一般,19%的學生表示興趣很少,14%的學生表示沒有興趣;對于上學想上到什么程度,37%的學生表示初中畢業,32%的學生表示中專(高中)畢業,27%學生表示大學畢業,4%的學生表示研究生畢業。
2、家長送子女上學的意愿
農牧區就業工作意見
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東行署,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為認真貫徹黨的*屆*中全會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做好當前農民工工作的通知》精神,推進農牧區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勞務經濟的健康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推進農牧區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統一思想認識。全面深入推進農牧區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不斷擴大轉移就業規模、提高轉移就業質量,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具體措施;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是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增加農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推進我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廣大農牧民在轉移就業過程中既更新了觀念、提高了技能、開闊了思路,又增加了收入。組織引導廣大農牧區富余勞動者轉移就業,對于統籌做好城鄉就業工作,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全局高度,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認真總結以往成功的經驗做法,積極主動地做好農牧區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各項工作。
(二)明確形勢任務。近年來,我省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力推動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隨著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深入開展,當前又顯現出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一些地方對發展勞務經濟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總體上看外出務工人員的技能素質偏低、就業穩定性差、勞務收入不高,有的農牧民創業意識和能力不強,就業服務體系不健全,就業信息不及時、傳遞不到位,創業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等。尤其是受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對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省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廣開農民工就業門路,保發展、保穩定、保就業,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對我省就業帶來的影響,堅持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健全機制、完善措施、抓好落實,繼續推動農牧區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向縱深發展,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突出工作重點。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引導農牧民有序外出就業,鼓勵農牧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在抓好農牧區富余勞動力臨時性、季節性和體力型轉移就業的同時,更加注重長期性、穩定性和體力與技能結合型的轉移就業;在擴大農牧區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的同時,更加注重轉移就業的質量,增加勞務收入;在做好職業介紹和轉移就業信息服務的同時,更加注重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努力實現農牧區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由松散型向更加有序轉變,由體力型向體力技能結合型轉變,由數量型向規模與質量并重型轉變,不斷促進轉移就業工作的健康發展。
西藏農牧區醫療制度研究
西藏地處我國青藏高原西南部,高寒、缺氧、多山、紫外線強,高原特殊的氣候對人體內的各個器官都有重大影響。在西藏高原病的發病率始終保持在全球第一的位置,同時,西藏地廣人稀,而且其居住分散,醫療機構等基礎設施無法得到相應的配置,西藏又以高山為主的地形,大雪封山的現象時有發生,交通條件受到阻礙,突發的疾病往往得不到及時治療。在此背景下,2012年,政府《西藏自治區農牧區醫療管理辦法》,提出以政府為主導,政府、集體和個人多方籌資,以家庭賬戶和大病統籌為主的西藏農牧區基本醫療保障制度[1]。西藏具有特殊的醫療環境,因此了解其發展現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問題,有利于更好地推動西藏醫療事業的發展。
1西藏農牧區醫療制度運行現狀
隨著西藏農牧區醫療政策的完善,現已基本成熟,其內容主要包括:1.1農牧區醫療基金籌集。根據查閱西藏年鑒,發現農牧區醫療制度的基金籌集是以中央財政的投入為主,同時農牧民個人出資為輔,中央財政對西藏農牧民醫療補助的扶持力度在不斷加大(見表1)。1.2農牧民看病報銷情況。農牧民看病的情況主要分為兩個類型:門診就醫和住院治療。(1)農牧民門診就醫時發生的醫療費用報銷情況門診就醫采用的是時結時報的方式,即在產生費用的時候直接抵消,其中所抵扣的費用是從新農合中籌資的費用,超過報銷范圍的則需要自費,西藏農牧民在當地定點醫療機構發生門診就醫費用時,可憑借《西藏自治區農牧區醫療家庭賬戶本》在其門診家庭賬戶基金中進行現場核銷。(2)農牧民住院治療的就醫費用報銷情況(見表2)農牧民在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所發生的費用,根據住院等級的不同,報銷情況不同,其中住院等級主要分為鄉鎮、縣級、地市級三類,本著資源的合理利用原則,報銷比例在逐級遞降。農牧民在各級醫院的住院中產生的費用,沒有對報銷起付線的要求,直接按照程序,進行按比例報銷,在不同類型的醫療機構住院產生的費用,其報銷情況也不同。針對產生費用采取的報銷方式為:住院醫療費用產生的當時先由農牧民個人進行墊付,而出院后憑《農牧區醫療家庭賬戶本》、轉診轉院、入出院情況、醫藥票據等全部醫療證明材料到戶籍所在的縣級農牧區醫療管理經辦機構進行報銷補償。1.3農牧區醫療基金管理方式。對農牧區醫療基金采取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各個縣以其個體為單位進行統籌管理,責任落實到具體的每個縣中,責任劃分明確。同時實行專戶專賬,專項管理的模式,專項資金不得以任何原因為由進行挪用,并且對各項基金賬目做到日清月結、每季度上報和半年統計上報兩種方式并存。同時,成立了以政府主管,建立自治區級農牧區醫療協調領導小組,設立了辦公室進行協調管理;同時各地(市)、縣、鄉的衛生局都成立了相應的農牧區醫療協調領導小組、農牧區醫療經辦機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紀檢監察、審計、財政、衛生和其他農牧業代表和其他農牧業和醫療監督機構,對醫療管理實施計劃或規則進行詳細明確,并且將農牧區醫療工作的開展情況納入政府工作的年終考核[3]。
2西藏農牧區醫療制度運行成效
通過對西藏自治區現存醫療制度的分析,這種醫療運行的模式主要有以下成效。2.1農牧區醫療制度的參合率不斷提高。參與農牧區醫療制度的人數,在農牧區的醫療系統中明顯增加。2015年,農牧民總人數為2387800人,有8093戶,其中參加農牧區醫療制度的總人數為2297800人,參合率達到96.23%。在西藏自治區農牧區醫療制度覆蓋了74個縣(市)、682個鄉和村,全區3603個村衛生室[4]。2.2大病補償醫療保險制度不斷完善在2011年,西藏自治區創立了大病補償醫療保險制度,其中西藏農牧民人均投入保險費用10元,主要用于特殊病種的大額醫療費用報銷,而關于特殊病種,國家已出臺專門文件進行歸納,對于超過農牧區醫療報銷最高限額5萬元之后的部分,則由西藏人財保險分公司給予賠付,最多可達到賠付額度7萬元。從近幾年的大病補償中可以看出,在2012年中產生22起獲得7萬元的封頂賠付。2.3藥品“零差率”銷售。西藏全區共有682個鄉(鎮)衛生院,建立2個大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3603個村衛生室,對于全部的醫療機構統一實施藥品制度,取消了藥品的中間環節,對藥品進行“零差率”銷售。關于藥品的采購,采取政府向市場購買的形式,企業進行競拍,政府統一定價,并且政府出面進行集中采購,各地方對于所需的藥品進行上報,統計實施統一配送的形式。藥品種類集中于常用藥品,方便農牧民少花錢,買放心藥。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藥品總體價格平均降幅達到15%,這其中財政對于西藏農牧民補貼2407.21萬元,降低藥費支出,達到緩解了農牧民群眾看病壓力。2.4醫療救助“一體化”西藏農牧區醫療制度建立在不斷地全面完善,其中醫療救助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城鄉一體化進程,主要是針對貧困人口、傷病患者、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的人進行治療。方式主要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和社會參與,為貧困人口看病實施救助,恢復其基本的生存能力。其宗旨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居民的看病問題,增強對醫療制度的信心。
3西藏農牧民看病難的癥結分析
農牧區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會講話
同志們:
在全年各項工作進入沖刺的關鍵階段,縣委、縣政府決定今天召開這次會議,充分體現了縣委、縣政府對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工作的高度重視,也充分說明了這項工作在全局中的重要位置。今天會議的主要目的是,總結我縣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安排部署下一階段工作。剛才,全副縣長作了工作報告,對試點工作運行以來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總結,對當前及下一階段任務進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下面,我再強調三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高度重視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試點工作
建立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制度是黨中央、國務院繼土地承包、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又一惠及廣大農牧民的“德政工程”,是解決農牧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實現富裕安康的重要舉措。我縣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試點工作自去年9月實施以來,全縣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精心組織,扎實工作,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整體運行情況較好。截至目前,我縣參加合作醫療的農牧民86650人,籌集合作醫療資金570.08萬元,啟動醫療補償近10個月,共支出合作醫療補償金280萬元,直接收益農牧民27097人次。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工作的實施,有效緩解了農牧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為減輕農牧民負擔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醫院床位入住率提高,促進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在更大程度上來說,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制度在我縣的全面實施,推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制度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系統工程,我縣的合作醫療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在工作中還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參合率不高、運行機制不健全、服務不規范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各鄉鎮、各有關部門一定要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合作醫療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認真研究,逐步解決。要認識到在新形勢下,認真做好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盡快建立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制度,完善農牧民醫療保障體系,是廣大農牧民群眾的利益所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性工作,是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今年,區、州要求試點縣市農牧民參合率必須達到80%以上,達不到要求,明年不再申報國家級示范點。而我縣參合率只有59.6%(按農牧區總人口數計算),差距很大。對于我縣這樣一個農業大縣來說,靠我們自身的財力根本無法解決全縣十幾萬農牧民群眾看病難的問題。要搶抓國家項目的有利時機,積極做好工作,努力提高參合率,爭取國家投資。各鄉鎮、各有關部門一定要認清形勢,明確任務,提高對合作醫療試點工作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的認識,把推進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研究,總結經驗,完善措施,依靠我們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深入扎實的工作作風,真正把參合率提上去,把合作醫療工作進一步引向深入。切實減輕農牧民因病帶來的負擔,使廣大農牧民群眾把更多的精力、財力投入到新農村建設和推動xx縣經濟建設上來。
二、突出重點,強化措施,扎實推動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試點工作
新型農牧區醫療制度論文
一、烏魯木齊縣合作醫療的具體舉措與成效
(一)深入開展基線調查,確定科學合理的實施方案
2003年通過對烏魯木齊縣5個鄉開展合作醫療基線調查,科學合理地確定了全縣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的報銷補償方式、比例、管理模式及籌資標準。全縣的籌資標準為每人每年75元,其中中央、自治區、市、縣四級財政共計40元(即每級財政10元),農牧民個人繳納35元。按照合作醫療基金“以收定支、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略有節余、保障適度”的原則,全縣采取住院醫療費用補償與門診醫療費用補償相結合的方法,住院費用占合作醫療基金的58%-62%,門診費用占38%-42%。截至2006年底,參加合作醫療的農牧民達62436人,參合率為96.3%,參合率為全疆最高,并于2007年被國家衛生部等八部委表彰為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先進試點縣[1]。
(二)統一思想認識,建立合作醫療基本框架
合作醫療試點以來,烏魯木齊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深刻的分析、研究,把推行合作醫療納入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納入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長效機制,作為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納入全縣“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認真組織實施,成立了烏魯木齊縣合作醫療監督委員會、烏魯木齊縣合作醫療協調領導小組、烏魯木齊縣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合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衛生局,編制3名,并配備相關人員具體負責處理日常工作。各鄉(鎮)相應建立合管會,在認真開展基線調查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烏魯木齊縣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實施方案》,明確了實施新農合制度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要求、方法措施和工作重點;先后出臺了關于《烏魯木齊縣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管理實施辦法》、《烏魯木齊縣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醫療費用報銷辦法》、《烏魯木齊縣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財務基金管理辦法》、《烏魯木齊縣鄉村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及監督管理辦法》、《烏魯木齊縣農牧區醫療救助實施辦法(試行)》和《關于規范鄉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門診費用審核工作的通知》、《烏魯木齊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施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和規章制度。并與各鄉鎮及有關部門(單位)簽訂了工作責任書,將推行新農合制度納入了全面考評體系當中。縣、鄉鎮及定點醫療機構層層都建立了與合作醫療相銜接的管理機構,配套了相對應的運行管理機制,促使了合作醫療體系框架在烏魯木齊縣的初步建立,更好地保證了合作醫療各項工作規范、有序地開展。
(三)加強基金監管,規范合作醫療基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