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考察報告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02:40: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委考察報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委考察報告

經濟委員會工作計劃

一、以專題常委會議議籌備工作為重點,認真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

按照省政協20*年工作要點的安排,今年的專題常委會議繼續圍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事關發展全局的重大課題,以構建我省加工制造業基地為重點,研究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及原因,就加快我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對策和建議,為省委、省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專題常委會議的前期籌備工作由我委承擔,這也是我委上半年工作的重點。在籌備過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制定了專題調研實施方案。3月上旬,我委成立了有省政協委員、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參加的專題調研組。調研組搜集了大量加工制造業的相關資料,并認真組織學習,堅持從政協實際出發,堅持發揮政協人才薈萃、位置超脫、聯系廣泛的優勢,堅持從總體思路上進行宏觀研究,堅持“立足省情、突出重點,深入調研、上下聯動,統籌安排、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形成體系”的基本思路,制定了專題調研實施方案,并先后召開專家座談會、經濟委員會主任會議,對調研方案進行了多次討論修改,上報后組織實施。

2、開展了一系列調研考察活動,起草了專題常委會議

主題報告。3月中旬,我委召開情況通報會,省發改委、國資委、農委、科技廳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到會分別通報了我省加工制造業有關情況。之后,調研組在盧家豐副主席的率領下,調研了合肥、滁州、蚌埠等地加工制造業基地建設情況。通過一系列的調研考察活動,調研組摸清了我省加工制造業產業結構的現狀,進行了對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及其原因的分析,在此基礎上,起草了《關于構建我省加工制造業基地的調研報告(初稿)》,提出了我省加工制造業基地的具體的構建方向、思路和對策建議。

調研組還先后赴河南、江蘇兩省,考察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情況和加工制造業發展情況,寫出了《河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情況考察報告》、《江蘇省制造業發展情況考察報告》。

查看全文

研究室工作總結及打算

一、2011年工作總結

2011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少說多做,真抓實干,提升標桿,深入調研,扎實工作,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決策咨詢服務,努力為我市實現科學發展、跨越趕超、加速崛起發揮參謀助手作用。

(一)樹立超前意識,強化調研工作的前瞻性

在當前“確保快速發展、力求爭先進位”的主題深入人心,全市上下正在為實現“一個突破,兩個趕超,三個翻番”的目標而努力奮斗的形勢下,對許多重大課題應該有超常意識,尤其對一些熱點、焦點、難點問題需要超前研究,積極謀劃,做到與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同方向、同步調。為此,我們以市政府系統重點課題調研工作為切入點,超前謀劃,根據《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2011年重點工作,向市政府有關部門征集選題40多個,經認真分析篩選,確定了36個年度重點課題,印發了《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2011年市政府系統重點調研課題的通知》和《2011年市政府系統重點調研課題計劃安排表》,明確課題責任單位、協辦單位、完成時間,加強跟蹤和督導力度,按照計劃進度定期檢查、催報,及時了解和掌握重點課題進展情況,對于重大課題調研活動,協調縣區和市直有關部門聯合開展調研,保障了工作的有序開展。對承辦單位報送的課題報告,認真修改、完善,理順邏輯結構,補充有關數據,深化對策建議,統一標準編印,提升了課題報告質量。全年完成重點課題報告38篇,編印《送閱(調研)材料》41期。

(二)樹立服務意識,強化調研工作的主動性

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和前緣地帶,主動謀劃、主動參與、主動服務,認真組織開展課題調研活動。今年以來,我們積極牽頭相關部門,先后開展了統籌城鄉發展、輕工食品產業發展、白酒打假維權、地方財政性項目監管、招投標采購、現代中藥產業創業基地等調研、考察活動。撰寫形成《市統籌城鄉發展研究》、《市輕工食品發展調研報告》、《古井打假維權考察報告》、《合肥等地招投標采購情況考察報告》、《關于地方財政性項目監督管理工作的思考建議》等調研及考察報告,較好地發揮了職能作用。

查看全文

赴甘南縣興十四村學習考察報告

赴甘南縣興十四村學習考察報告

單位:***

3月20至23日地委組織部、地區農委組織全區農村基層干部赴甘南縣音河鎮興十四村學習考察,全區共有100余名基層干部參加。加區由副區長***帶隊,共計19人參加了學習考察活動。學習考察后,所有參加培訓的同志一致反映不虛此行,感觸頗深,深受教育和啟發。普遍認為學習考察活動雖然只有短短的2天時間,但內容豐富,既有學習又有參觀,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既學到了經驗又找到了差距,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對促進我區新農村建設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學習考察經過

兩天中,考察人員分別聆聽了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富華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付華廷及興十四村村委會主任、副主任、富華集團兩位副總經理等5位創業者所做的精彩報告;走訪了部分農戶;參觀了興十四村展覽館、別墅小區、萬畝人工林、正在建設中的項目工地、規范化的機耕隊、農田水利化建設、十五公里防洪堤壩等;地委黨校副校長鄒世龍給大家系統地講授了新農村建設中的一些理論和相關問題;觀看了反映興十四村創業歷程的錄象片等。

二、興十四村的基本情況:

查看全文

臺灣農業發展模式研究

內容提要:20世紀50年代初,臺灣開始了第一次,建立了自耕田制度,選擇了外向型農業經濟,并大力實施農業技術革新、農業機械應用和農作物品種改良等措施,使臺灣農業持續快速地發展。同時,實施了適度“盤剝農業”以培養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進入70年代后,隨著臺灣工業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迅速轉型,臺灣農業的比較優勢又迅速喪失。于是,臺灣又進行了第二次,廢除了土地兼并的限制,并采取了農產品價格補貼、關稅壁壘、財政轉移支付、提高農民福利、工業“反哺”農業等保護政策,以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積累了一些可借鑒的經驗與教訓。

關鍵詞:臺灣農業發展模式政策調整經驗教訓

現代以來,臺灣農業經歷了恢復——發展——停滯——轉型四個階段,反映了臺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興衰史。二戰期間,日本侵略者加強了對臺灣海峽的軍事控制,島內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抗戰勝利后,臺灣農業開始緩慢復蘇,但因內戰期間島內政局動亂,經濟發展再度受挫。20世紀50年代初,臺灣當局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和恢復經濟,實施了休養生息的農業政策,使臺灣農業得到了逐步恢復。從1953年起,臺灣農業進入了持續發展的黃金時期,闖出了一條人多地少、資源有限、市場狹窄且生產力落后地區發展外向型農業的道路。然而,隨著臺灣工業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迅速轉型,臺灣農業的比較優勢又迅速喪失,并從1969年起進入了停滯階段。于是,臺灣當局進行了多次的農業政策調整,出臺了一系列旨在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本文擬就現代臺灣農業發展模式和農產品生產與貿易政策轉變等問題進行探討,以幫助讀者了解臺灣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

一、通過變革土地管理制度以解放農村生產力

二戰結束后,臺灣地區的土地管理制度仍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即少數地主(11.7%)占領了大部分(56.0%)土地。據1948年統計,“當時臺灣總人口約740萬,農業人口約380多萬,農民75%是佃農,約有280萬,超過當時總人口的1/3。”①無地和少地的農民靠租佃地主土地維持生活,佃農通常要將所收獲糧食的50%作為租金,其土地較好和肥沃地區,租率甚至高達70%。且不管年景好壞,地租照交不誤,農民辛苦勞作一年,只能得到少部分糧食,故勞動者生產積極性不高。解放戰爭結束后,臺灣島內人口劇增,經濟秩序混亂,物資短缺,通貨膨脹,經濟面臨崩潰邊緣。于是,從1950年初開始,臺灣當局出臺了一系列旨在鼓勵農耕的政策措施,以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至1951年底,臺灣島內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最高水平,水稻產量達到148.5萬噸,甘蔗產量達到202.2萬噸,農業生產年均增長率為13%。②雖然臺灣經濟得到了迅速恢復,但仍然無法解決地主與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于是,在祖國大陸的影響下,臺灣當局也著手進行,以解放農村生產力。

①李松林著:《晚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頁。

查看全文

職成教科半年總結

根據**年全市教育工作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職成教科圍繞市教育局年度中心工作,年初召開了全市職成教工作會議,制定印發了《**年全市職成教工作要點》,以堅持加快發展為主題,以服務經濟建設為目標,以畢業生就業為導向,強化常規管理,突出職業教育“三重”建設,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穩中推進。

一、召開全市教育工作會議。為認真貫徹全國、全省職教工作會議精神,經過較長時間的籌備,4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全市教育工作會議,重點研究和部署全市農村教育和職業教育工作。朱惠權副市長作了全面的工作報告,花建慧市長認真分析了“科教興市、工業強市”戰略對各類人才的需求,特別是急需高技能職業人才,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強力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主動與市場需求對接,圍繞市場來辦學,積極探索社會化辦學、多元化投資的新路子,要優化職業教育結構布局,加快職業教育資源整合步伐。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教育政策法規,確保落到實處,在全社會形成重視教育、共抓教育的格局。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蚌政[**]64號),從提高認識、切實落實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鞏固基礎、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管理新體制,大力支持、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和效益,聯系實際、大力推進職業教育與勞動就業的緊密結合,突出重點、加快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步伐,優化環境、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加強領導、推動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等八個方面,提出了我市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具體措施和保障機制,將對今后一個時期全市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認真做好職業教育調研工作。為做好全市職教資源整合工作,我們在去年市政協職教調研基礎上,對全市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含職業高中、職業中專、成人中專、普通中專、技工學校)辦學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了全市中等職業學校資源整合方案,經局領導審閱后報送市政府分管市長。為學習先進地區職教工作經驗,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分管領導帶隊,勞動、財政、農委、教育及三縣分管負責同志赴山東進行了職業教育專題考察學習,這次考察活動規格高,調研的內容廣泛,對如何發展我市的職業教育有很好的借鑒和啟示,形成的考察報告提出了加快我市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具體意見。省委、省政府對職業教育工作非常重視,6月2日-3日,省委副書記張平率省委政研室、省教育廳、省勞動社會保障廳負責同志到**進行職業教育專題調研,張平書記一行在實地考察我市部分職業學校、聽取了4所職業學校工作情況匯報后充分肯定了我市職業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績。張平書記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今年省委的重要工作之一。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造就一大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是實現科教興皖戰略、加快富民強省步伐的重要內容,各級各部門一定要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到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要加強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的研究,制訂完善發展規劃。要積極探索體制創新,整合現有職業教育資源,努力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辦學模式多樣化。要扎實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就業技能,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要大力實施就業資格市場準入制度,規范就業市場秩序,促進職業教育加速發展。

三、抓好職業學校招生宣傳工作。按照省教育廳要求,今年全省職業學校招生要比去年增幅20%,由于我市去年招生力度大,職普比位居全省前列,因此,我市今年招生增幅任務重,困難大。為完成今年職業學校招生工作任務,在年初的職成教工作會議上,已將招生指標逐縣、逐校分解。為保證今年職普比例協調,市教育局明確提出實行職教招生領導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實行職教招生一票否決,印發了《**年**市初中升學考試工作意見》和《**年高中階段招生工作意見》,對職業高中和職業中專招生提出了具體要求。為加強宏觀調控,保證職普比例,今年普通高中錄取最低控制線比去年提高了60分。各職業學校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廣泛的招生宣傳,除在各種新聞媒體上招生廣告外,各職業學校還組織力量深入到學校、班級、考點及農村初中進行招生宣傳,職教中心等學校還發放了教育券,對農村學生到市區職業中學就讀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職成教科還與基教科合作,編寫了**年**市高中階段學校報考指南,市區所有職業學校都在指南中具體介紹了學校辦學特色和招生計劃。根據教育部加強數控技術基地建設的通知精神,在省教育廳的關心下,我市職教中心積極申報,市教育局就150萬元匹配資金問題及時向市長、分管市長報告,從新增教育費附加中安排150萬元專項經費并作出書面承諾。同時職教中心修改了校園規劃,擬新建2000平方米的數控車間,已購置了價值70余萬元的數控車床、銑床。

四、做好省“三重”建設項目申報工作。在市工藝美校“服裝設計與制作”專業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建設的示范性骨干專業、市職教中心被確定為省級重點建設的骨干性示范學校、五河龍潭湖職中被確定為省級重點建設的種養實習實訓基地的基礎上,今年我們又遴選了部分項目申報省“三重”建設項目,經省專家組評審,固鎮任橋職中機電、工藝美校服裝、**二職高汽車駕駛與維修等三個專業被確定為省重點建設的骨干性示范專業,懷遠馬城職中“陽光生態園”被確定為省重點建設的示范性實習實訓基地,截止目前,省“三重”建設我市均有項目。

五、做好**省普通高校對口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招生考試工作。今年對口高考實行“3+X”改革,為適應改革的需求,我們及時轉發了省教育廳《**年**省高等學校對口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考試方案》,在畢業班老師認真學習的基礎上,兩次召開座談會了解基層學校適應改革所采取的措施,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方向。同時對市區畢業班學生進行了兩次模擬考試,統一考試時間、統一命題、統一閱卷。為做好對口高考考務工作,嚴肅考風考紀,我們對監考教師進行了考前培訓,印發了《**市**年普通高校對口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考務工作手冊》,將考試工作各項內容編印成冊,既使考務工作人員熟悉了考試的各項工作要求,也使考試工作步入規范化管理軌道。為做好縣區考生的食宿和安全工作,我們在兩個考點啟用了學生宿舍,對600余名縣區考生統一食宿,封閉管理。今年全市共有1088人達到建檔分數線,其中本科達線79人,均超過全省平均比例。

查看全文

地方農業發展模式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20世紀50年代初,臺灣開始了第一次,建立了自耕田制度,選擇了外向型農業經濟,并大力實施農業技術革新、農業機械應用和農作物品種改良等措施,使臺灣農業持續快速地發展。同時,實施了適度“盤剝農業”以培養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進入70年代后,隨著臺灣工業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迅速轉型,臺灣農業的比較優勢又迅速喪失。于是,臺灣又進行了第二次,廢除了土地兼并的限制,并采取了農產品價格補貼、關稅壁壘、財政轉移支付、提高農民福利、工業“反哺”農業等保護政策,以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積累了一些可借鑒的經驗與教訓。

關鍵詞:臺灣農業發展模式政策調整經驗教訓

現代以來,臺灣農業經歷了恢復——發展——停滯——轉型四個階段,反映了臺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興衰史。二戰期間,日本侵略者加強了對臺灣海峽的軍事控制,島內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抗戰勝利后,臺灣農業開始緩慢復蘇,但因內戰期間島內政局動亂,經濟發展再度受挫。20世紀50年代初,臺灣當局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和恢復經濟,實施了休養生息的農業政策,使臺灣農業得到了逐步恢復。從1953年起,臺灣農業進入了持續發展的黃金時期,闖出了一條人多地少、資源有限、市場狹窄且生產力落后地區發展外向型農業的道路。然而,隨著臺灣工業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迅速轉型,臺灣農業的比較優勢又迅速喪失,并從1969年起進入了停滯階段。于是,臺灣當局進行了多次的農業政策調整,出臺了一系列旨在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本文擬就現代臺灣農業發展模式和農產品生產與貿易政策轉變等問題進行探討,以幫助讀者了解臺灣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

一、通過變革土地管理制度以解放農村生產力

二戰結束后,臺灣地區的土地管理制度仍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即少數地主(11.7%)占領了大部分(56.0%)土地。據1948年統計,“當時臺灣總人口約740萬,農業人口約380多萬,農民75%是佃農,約有280萬,超過當時總人口的1/3。”①無地和少地的農民靠租佃地主土地維持生活,佃農通常要將所收獲糧食的50%作為租金,其土地較好和肥沃地區,租率甚至高達70%。且不管年景好壞,地租照交不誤,農民辛苦勞作一年,只能得到少部分糧食,故勞動者生產積極性不高。解放戰爭結束后,臺灣島內人口劇增,經濟秩序混亂,物資短缺,通貨膨脹,經濟面臨崩潰邊緣。于是,從1950年初開始,臺灣當局出臺了一系列旨在鼓勵農耕的政策措施,以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至1951年底,臺灣島內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最高水平,水稻產量達到148.5萬噸,甘蔗產量達到202.2萬噸,農業生產年均增長率為13%。②雖然臺灣經濟得到了迅速恢復,但仍然無法解決地主與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于是,在祖國大陸的影響下,臺灣當局也著手進行,以解放農村生產力。

①李松林著:《晚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頁。

查看全文

海外農業發展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20世紀50年代初,臺灣開始了第一次,建立了自耕田制度,選擇了外向型農業經濟,并大力實施農業技術革新、農業機械應用和農作物品種改良等措施,使臺灣農業持續快速地發展。同時,實施了適度“盤剝農業”以培養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進入70年代后,隨著臺灣工業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迅速轉型,臺灣農業的比較優勢又迅速喪失。于是,臺灣又進行了第二次,廢除了土地兼并的限制,并采取了農產品價格補貼、關稅壁壘、財政轉移支付、提高農民福利、工業“反哺”農業等保護政策,以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積累了一些可借鑒的經驗與教訓。

關鍵詞:臺灣農業發展模式政策調整經驗教訓

現代以來,臺灣農業經歷了恢復——發展——停滯——轉型四個階段,反映了臺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興衰史。二戰期間,日本侵略者加強了對臺灣海峽的軍事控制,島內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抗戰勝利后,臺灣農業開始緩慢復蘇,但因內戰期間島內政局動亂,經濟發展再度受挫。20世紀50年代初,臺灣當局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和恢復經濟,實施了休養生息的農業政策,使臺灣農業得到了逐步恢復。從1953年起,臺灣農業進入了持續發展的黃金時期,闖出了一條人多地少、資源有限、市場狹窄且生產力落后地區發展外向型農業的道路。然而,隨著臺灣工業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迅速轉型,臺灣農業的比較優勢又迅速喪失,并從1969年起進入了停滯階段。于是,臺灣當局進行了多次的農業政策調整,出臺了一系列旨在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本文擬就現代臺灣農業發展模式和農產品生產與貿易政策轉變等問題進行探討,以幫助讀者了解臺灣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

一、通過變革土地管理制度以解放農村生產力

二戰結束后,臺灣地區的土地管理制度仍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即少數地主(11.7%)占領了大部分(56.0%)土地。據1948年統計,“當時臺灣總人口約740萬,農業人口約380多萬,農民75%是佃農,約有280萬,超過當時總人口的1/3。”①無地和少地的農民靠租佃地主土地維持生活,佃農通常要將所收獲糧食的50%作為租金,其土地較好和肥沃地區,租率甚至高達70%。且不管年景好壞,地租照交不誤,農民辛苦勞作一年,只能得到少部分糧食,故勞動者生產積極性不高。解放戰爭結束后,臺灣島內人口劇增,經濟秩序混亂,物資短缺,通貨膨脹,經濟面臨崩潰邊緣。于是,從1950年初開始,臺灣當局出臺了一系列旨在鼓勵農耕的政策措施,以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至1951年底,臺灣島內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最高水平,水稻產量達到148.5萬噸,甘蔗產量達到202.2萬噸,農業生產年均增長率為13%。②雖然臺灣經濟得到了迅速恢復,但仍然無法解決地主與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于是,在祖國大陸的影響下,臺灣當局也著手進行,以解放農村生產力。

①李松林著:《晚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