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學報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12:21: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學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學報

《北方農業學報》征集審稿啟事

《北方農業學報》是由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主管、主辦,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首批認定的學術期刊。

先后獲得“華北地區優秀期刊獎”、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并被認定為《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統計源期刊,被科技部《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和《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為進一步提高《北方農業學報》的學術水平和辦刊質量,全面推行同行評議審稿制度,擴大審稿專家隊伍,編輯部現向全國征集農業領域的審稿專家,希望相關專家、學者踴躍自薦,或者推薦合適人選。

審稿專家應滿足以下條件:1.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員)及以上職稱,或獲得博士學位,并且從事相關專業領域的科研或教學工作,并在核心期刊上三篇以上;2.具有較高的專業英語閱讀及寫作水平;3.愿意參與本刊審稿工作,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審稿任務。經編輯部遴選、編委會同意后,將給審稿專家頒發正式聘書。本刊將按審稿量向審稿專家發放薪酬,100元/篇,并贈送全年《北方農業學報》期刊。

自愿為本刊審稿專家、學者,請以“審稿專家”為主題發Email至編輯部或來電登記。同時,《北方農業學報》編輯部誠摯地向全國農業領域的相關專家、學者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約稿,內容可涵蓋作物遺傳育種、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學、土壤肥料、植物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農業氣象、農業經濟、農業工程管理、園藝、園林、水產科學、教學研究等。

《北方農業學報》期待您的積極參與!

地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昭君路22號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北方農業學報》編輯部

查看全文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道德公約

1.期刊的責任

以推進農業和生命科學發展為宗旨,以服務農業科研和教學為己任,反映我國農業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追求真理、交流學術。報道原創試驗技術成果,杜絕不誠信,準時出版期刊。

2.編輯的責任

編輯應對期刊負責,不斷提高期刊質量,滿足讀者和作者需求。編輯有拒絕和接收來稿的權力,對拒絕或接收的來稿沒有利益沖突。及時向作者反饋評審專家的意見和符合編輯標準的修改意見。尊重評審專家意見,同時保護作者的創作熱情。樂意幫助讀者與作者間的溝通。鼓勵不同學術觀點的討論和爭鳴。

3.評審專家的責任

評審工作匿名進行,評審專家對來稿的研究內容沒有利益沖突,對來稿的評價應該是客觀公正的。如評審專家發現來稿觀點錯誤、知識性錯誤、嚴重抄襲、數據有偽造嫌疑,應向期刊編輯部反饋,對來稿是否達到公開發表標準給出明確的意見。

查看全文

中文期刊網站建設現狀與分析

摘要:科技期刊網站是科學技術成果數字化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平臺。查找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和承辦的65種中文期刊的網站,并按基本信息、投稿評審系統、論文上傳和開放獲取、擴展內容以及新媒體應用進行調查和統計分析。這些網站基本信息和基本功能健全,整體布局成熟穩定。需在論文在線優先發表和開放獲取、內容資源增強開發、新媒體融合應用方面加強網站建設。建立期刊集群平臺是提升網站水平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網站建設;基本信息;在線投稿評審;論文在線;開放獲取;擴展內容;新媒體應用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互聯網和科技期刊逐漸融合,形成了“互聯網+科技期刊”的多種發展模式。進入21世紀,數字化平臺和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科技期刊加強網絡化建設,自建網站的數量快速增加,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3]。門戶網站是期刊樹立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作者、編者、審者和讀者交流的主要平臺,也是期刊數字化的關鍵標志。近年來,期刊數字化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將門戶網站打造成復合型多媒體學術資源平臺成為必然趨勢[4-5]。農業科技期刊作為農業信息傳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能否跟上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的高速發展,將關系到其發展前景。近幾年,農業科技期刊網站建設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多,但大多是探討某個期刊或某類期刊門戶網站的建設途徑和發展狀況[6-9],鮮有針對我國農業科技期刊網站建設現狀的整體調查與統計分析。中國農業科學院是我國研究領域廣、綜合實力強的農業科研單位[10]。其主辦和承辦了69種科技期刊,包括39種學術類期刊(含5種英文期刊)、27種技術類期刊、2種綜合指導類期刊和1種科普類期刊[10]。其期刊數量多、種類全,在農業期刊中影響力較高[10]。其期刊網站建設的情況代表了農業科技期刊網站發展的基本模式??梢酝ㄟ^中國農業科學院期刊網站了解我國農業科技期刊網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文章選取這些期刊作為調研對象,分析其網站建設現狀及發展態勢,并提出發展建議,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期刊的數字化發展帶來一定啟示,進而為我國農業科研院所期刊乃至我國農業期刊的數字化發展提供參考。

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對中國農業科學院及其下屬研究所主辦和承辦的65種中文期刊,通過中國農業科學院網站(簡稱院網)資源條件板塊中出版物的期刊欄目,查找期刊及其網站,查到59種刊,其中42種刊有網址,17種刊無網址。對院網上沒有查到網站的17種期刊,再到主辦和承辦期刊的研究所網站(簡稱所網)上的相關欄目查找,查到3種刊有網址;對院網上沒有查到的6種刊在所網上查找,5種刊有網址,其中《農業大數據學報》為2019年創辦的新刊,1種刊無網址。最后通過百度搜索引擎對院網、所網上沒有查到網站的15種期刊名稱進行搜索,沒有查到期刊自己的網站。對查到網站的50種期刊的網站建設情況進行調研,調研時間為2020年2月,調研內容包括基本信息、投稿評審系統、論文上傳和開放獲取、擴展內容以及新媒體應用等。建立Excel表格,對調研的各個項目進行整理和統計分析。

2中國農業科學院中文期刊網站建設情況

查看全文

農業期刊網站建設現狀與啟示

摘要:【目的】歸納分析農業期刊網站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為網站設計更好地服務作者提供借鑒思路?!痉椒ā恳?017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的32種綜合性農業期刊網站為研究對象,調查其官網認證情況,從服務作者角度分析其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結果】32種期刊均建有官網,在百度認證的期刊有26種,在360搜索引擎認證的期刊僅9種,沒有期刊在搜狗搜索引擎進行官網認證;大多數網站頁面結構合理,但功能建設過于公式化、程序化;在為作者提供快捷答疑、免費全文下載閱讀、多元化閱讀模式等增值服務,以及引導作者加強學術自律、發揮行業與學科平臺作用等方面,期刊網站做得還不夠完善?!窘Y論】期刊網站應從多種途徑輔助作者找到官網、內容建設體現人文關懷、滿足多元化個性化服務需求、打造學風建設宣傳平臺、發揮行業與學科平臺引領性服務等方面改良和優化,為作者提供更精準、貼切的服務。

關鍵詞:官網;農業期刊;網站建設;增值服務模式;宣傳平臺

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提出“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服務科技強國建設”的要求。2020年9月11日,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要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可見,國家科研改革政策對國內期刊的利好越來越明顯,國內學術期刊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期刊工作者在趁勢而上辦好刊、辦強刊的同時,也應該深思:鼓勵科研人員將在祖國大地上,爭取科研人員將高質量在自己的期刊上,我們應該為科研人員主動做好哪些服務工作?媒體融合時代,大部分科技期刊都已建有自己的網站。期刊網站已從最初的簡單靜態頁面展示,逐步發展成有綜合功能并具有互動性的小型綜合網站,成為期刊展示與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對期刊網站設計與內容建設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受到關注:葛文[1]指出網站設計應對讀者服務的模式進行考量,并設計出科技期刊網站的讀者服務模式;蘇磊等[2]對新型學術期刊網站的設計實例進行分析與總結,指出新型網站應將信息服務和用戶服務結合,以更好地提升學術期刊網站的信息服務能力;劉銘[3]從可達性、可讀性、響應速度、網站鏈接效果等方面對國內外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網站的可用性進行分析;潘秋岑等[4]從科技期刊網站用戶的人性化本質需求出發,提出期刊網站的用戶體驗優化策略。還有一些研究集中于期刊網站簡約性、建設現狀等方面[5-9]。筆者認為,期刊是作者學術成果發表的載體和陣地,期刊網站應是在學術成果發表過程中提供重要服務作用的平臺與紐帶,網站功能應以高效地服務作者為首要建設主旨和前提。鑒于此,本研究從服務作者角度深入分析32種農業期刊網站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期刊網站的服務水平,也為同行期刊編輯改良、優化網站提供借鑒。

1統計源與研究方法

筆者所在期刊為綜合性農業期刊,一直關注同行業期刊網站建設現狀,故以2017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的32種綜合性農業期刊為研究對象。首先,調查各期刊網站在百度、360及搜狗三大搜索引擎的官方認證情況,并通過數據庫、紙刊、主辦單位網站等途徑反復核實確認該網站為官網后收藏;然后,從為作者服務的角度分析、探討各期刊官網功能構建與內容建設情況,調研截止時間為2020年12月10日。

2期刊網站構建現狀與問題分析

查看全文

新入職青年編輯的自我修養及覺悟

摘要:為了和更多的青年編輯分享編校工作快速上手的經驗,文章以作者親身經歷為例,分析了一個編輯的“門外漢”如何通過自我修養轉型為一名合格責任編輯,提升編輯自我價值的過程。據此得出青年編輯要先通過提高對自刊的基本認識、提升編輯必備基本功、積極參與行業交流學習和取得出版專業資格證書,實現作為編輯從業人員的初級目標;之后通過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投身社會服務行業,為促進行業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實現中級目標。不斷制定目標并實現目標,實現自己的價值。因此,提出青年編輯入職后應不斷提升自我修養,直面編輯工作可能遇到的問題與挑戰,主動加強學習與實踐,努力做好科學研究,切實履行學術“守門人”的崗位職責,旨在為科研隊伍建設做出貢獻。

關鍵詞:青年編輯;主觀能動性;自我價值;中國農業期刊網;挑戰

近年來,越來越多高學歷的青年進入了期刊行業,擴大了編輯從業人員的規模,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初入期刊行業的青年編輯大多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科研經驗,獲取信息、查閱文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均比較強,但是普遍缺乏編輯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1]。和大部分青年編輯一樣,筆者也曾是外行,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編輯部的招聘,于是按照要求,經網上申請、筆面試等環節,最終進入了編輯行業。初入編輯行業,筆者對其一無所知。迄今為止,筆者參加編輯工作已有兩年時間,從一個編輯行業的“門外漢”,通過不斷摸索快速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責任編輯。本文通過自身的學習經歷,結合身邊的優秀示例,分享一些能幫助青年編輯快速成長的方法,以期與青年編輯共同進步。

一、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主動接觸新鮮領域

(一)深入了解所在期刊的基本情況

編輯的自身成長與所在的期刊緊密相連,期刊的創新需要編輯的與時俱進,編輯的成長需要期刊提供平臺。因此,新入職編輯需要對所在期刊有一個全面又深入的認識。筆者入職的《中國農業大學學報》于1996年創刊,是綜合性農業期刊,月刊。主要刊登作物學、園藝學、植物保護、動物科學與醫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和農業機械工程等學科的學術論文?!吨袊r業大學學報》作為農業高校學報類的領頭期刊,影響因子以及總被引頻次等指標逐年上升,2019年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農業科學綜合類期刊中學科排名第33位,位于《期刊引用報告》的前25%;2020年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農業科學綜合類期刊中學科排名35位,學科排名基本穩定,但在《期刊引用報告》中僅位于前50%?!吨袊r業大學學報》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曾獲高??萍计诳芯繒C發的“百佳期刊”和“中國農業期刊網”頒發的“領軍期刊”獎,被多個國外重要檢索刊庫(俄羅斯文摘雜志來源期刊、美國化學文摘來源期刊、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網站來源期刊、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和國際農業和生物學中心等)收錄,是農業高校學報類最有影響的學術期刊之一。通過對自刊的認知,了解到自刊具有的優勢以及與同類期刊的差距與不足,從而作為規劃自身發展的切入點,為做好編輯工作樹立良好的開端。

查看全文

農業農耕考古技術分析論文

在原始農業生產中,因種植作物不同,其收獲方法及使用的工具也不相同。收獲塊根和塊莖作物時,除了用手直接拔取外,主要是使用尖頭木棍(木耒)或骨鏟、鹿角鋤等工具挖取。收獲谷物時則是用石刀和石鐮之類的收割工具來收割。不過根據民族學的資料,人們最初也是用手拔取或摘取谷穗。如云南省金平縣的苦聰人收獲旱谷時,多數仍然用手折下谷穗。西盟佤族在使用鐮刀以前,收獲的方法是把谷穗拔起來或掐斷。怒族老人追憶,最初收旱稻是用手捋下穗上的子粒放進背簍里[146]。臺灣高山族也長期用手收獲谷物,陳第《東番記》記載明代臺南的高山族“無水田,治畬種禾,花開則耕,禾熟拔其穗”。明末清初鄭成功進入臺灣時,所看到的情況仍然是這樣,收割時“逐穗拔取,不知鉤鐮之便”(楊英《從征實錄》)。六十七所著的《臺海采風圖考》中也記載“番稻七月成熟,……男女同往,以手摘取,不用铚鐮”??梢酝葡耄嫁r業時期最古老的谷物收獲方法是用手摘取的。后來,當人們使用工具來代替手工之時,當然也會沿襲這個習慣。所以,最早的收割工具石刀和蚌刀等都是用來割取谷穗的。許多石刀和蚌刀兩邊打有缺口,便于綁繩以套在手掌中使用,晚期的石刀和蚌刀鉆有單孔或雙孔,系上繩子套進中指握在手中割取谷穗,不易脫落。商周以后的銅铚仍繼承這一特點,一直沿用到戰國時期。

至少在8000年前,石鐮就已經出現。像裴李崗遺址的石鐮就制作得相當精致,其形狀與后世的鐮刀頗為相似。從民族學的材料得知,一些使用鐵鐮的少數民族也是用它來割取谷穗的。如西藏墨脫縣的門巴族收獲水稻和旱稻時,是用月牙形的小鐮刀一穗一穗割下來放在背籃里,稻草則在地里曬干后燒掉作為來年的肥料。海南島有些地方的黎族,直到現在仍使用鐵鐮割取稻穗,然后將它們集中掛在曬架上曬干,需要時再加工脫粒。稻草留在田里,需要時用鐮刀割取,不需要時就燒掉做肥料。因此推測原始農業時期,先民們使用石鐮、蚌鐮只是割取谷穗,而不會連稈收割。這是因為當時禾谷類作物馴化未久,成熟期不一致,仍然保留著比較容易脫落的野生性狀,用割穗的方法可以一手握住谷穗,一手持鐮割鋸谷莖,這樣可避免成熟谷粒脫落而造成損失。同時,當時的谷物都是采用撒播方式播種的,用手抓不到幾根植株,要連稈一起收割莊稼是極為困難的。即使是已經使用金屬鐮刀的商周時期,也仍然是用這種方法收獲莊稼的。甚至晚到漢代,還保留著這種習慣。如我們從四川省成都市鳳凰山出土的東漢漁獵收獲畫像磚下半部分可以看到這種場面(圖六三),畫面左邊的三人正在割取稻穗,捆扎成束。最左邊一人將已扎好的稻穗挑走。右邊的兩人則高舉一種大鐮刀在砍割已經割掉稻穗的禾秸(如不需要稻草,則將它留在田中,任其干枯,來年春天就可“燒草下水種稻”了)。這種方法一來是沿襲古老的用鈺割穗的傳統習慣;二來適于在撒播的稻田里使用,可及時搶收,減少損失;三來可減輕運輸過程中的勞動強度。不過,漢代已實行育秧移栽技術,田中已有株行距,水稻品種也遠離野生狀態,再加上鐵農具的普及,鐵鐮已非常輕巧鋒利,為連稈收割技術的運用打下了基礎。而適于割取谷穗的铚,則被鐮刀所淘汰。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西漢墓曾出土過四束古稻,是連稈割下的。這說明至少在西漢時期,有些地方已經采用連稈收割的方法(圖六四),此后就逐漸成為主流。我們在甘肅省的唐代壁畫中所看到的一些收獲場面,就是用鐮刀直接收割谷物秸稈的。

6.脫粒加工技術

人類最早的脫粒技術,難以從考古發掘中獲得實物證據,但從民族學的材料中可以得到啟示。先民們最早的脫粒方法是用手搓,如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大多是用手搓的方法對采集來的植物穗子進行脫粒。相信在原始農業萌芽時期,人們也是這樣做的。稍后則用腳踩的方法進行脫粒。我國西南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就是用手搓腳踩的辦法使谷穗脫粒的。如云南的布朗族人把收割回來的谷穗曝曬幾日,然后在地上鋪一篾笆,把曬干了的谷穗置于其上,旁栽一木樁,男女手扶木樁,雙腳搓踩脫粒。西藏墨脫縣門巴族則是把谷穗放在石板上腳踩手搓。云南西盟佤族所用腳踩手搓的脫粒習慣一直延續至今。此外,云南的獨龍族、怒族和傈僳族,西藏的珞巴族等都是用腳踩或手搓來脫粒的。稍后,人們用木棍來敲打谷穗,使之脫粒。如怒族、傈僳族、西盟佤族和門巴族等,解放前都是腳踩和棍打同時使用的。門巴族還敲打水稻。這種方法可以說是連枷脫粒的前身。怒族在收獲玉米后,在地上挖一淺坑,鋪上麻布毯,放上玉米穗,周圍用麻布毯子圍起,然后用木棍敲打。如收獲量少,可放在有眼的籮筐里,圍上衣服或麻布毯,用棍子來舂。這又可說是杵臼的前身了。由于木棍易于腐朽,難以在考古發掘中發現實物,即使有木棍出土,也無法斷定就一定是用來脫粒的。同樣,連枷的使用已見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其發明年代應當更早,也因為竹木不易保存,難以從考古發掘中取得證明。

目前考古發掘中能夠確認的脫粒加工農具是杵臼和磨盤。如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杵和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石磨盤都有七八千年的歷史。石磨盤是谷物去殼碎粒的工具,杵臼則兼有脫粒和去殼碎粒的功能,因而杵臼的歷史似乎應該更早一些。有些少數民族歷史上甚至沒有使用過石磨盤,而一直是用杵舂。最原始的就是地臼。如苦聰族人在屋角地上挖一個坑,以獸皮或舊布作墊,用木杵舂砸采集來的谷物。西盟佤族原先并沒有木碓,只是在地上挖一個坑用麻布或獸皮墊上,用木棍舂打。也有用布將谷物包起來后用木棍敲打的。海南島的黎族,解放初期還有不少人把帶穗的旱稻放進木臼中,手持木杵舂打,脫粒與去殼同時進行。獨龍族人和苦聰族人脫粒小米和稗子時,也是帶穗舂的?!独m修臺灣府志》記載清代高山族加工谷物的情況是:“番無碾米之具,以大木為臼,直木為杵,帶穗舂?!笨梢姡瑢⒐任锩摿Ec加工合而為一的“帶穗舂”,是一種相當原始的加工方法。繼木臼之后,至少大約在7000年前出現了石杵臼。各地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都出土了不少石杵臼,其加工谷物的工效當較木杵臼要高。商周時期,石杵臼仍然是主要的加工農具。杵臼一直使用到西漢才有了突破性創造,即發明了利用杠桿原理的踏碓和利用畜力、水力驅動的畜力碓和水碓。但是手工操作的杵臼并未消失,而是長期在農村使用,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專門用來去殼碎粒的工具是石磨盤,其歷史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采集經濟時代。原始的石磨盤只是兩塊大小不同的天然石塊。它的使用方法應該和一些少數民族使用石磨盤的方法相同。如云南獨龍族的原始石磨谷器叫作“色達”,它由兩塊未經加工的天然石塊組成,一塊較大,一般長約50厘米,寬約30多厘米,厚約7厘米。另一塊較小,是直徑10厘米左右的橢圓形或圓形的鵝卵石。使用時,下置簸箕,大石塊放在簸箕上,一端用小木墩或石頭墊起,使之傾斜,人跪在簸箕前,把谷粒放在石塊上,雙手執鵝卵石碾磨,利用石板的傾斜度,使磨碎的谷粒自行落在簸箕上。澳大利亞土著婦女們把采集來的少量種子收拾干凈后,就放在由一塊大而扁的石頭和一塊小而圓的石頭組成的“碾谷器”上去殼、碾碎,然后再加工成餅子一類食物[147]。從考古材料看,至少在8000年前,石磨盤就已經制作得相當精致了(如裴李崗遺址的石磨盤),其加工谷物的技術和功效當也達到很高的水平。

查看全文

國內園林彩葉植物管理論文

關鍵詞彩葉植物;園林;應用

摘要從園林彩葉植物在我國的應用現狀、園林彩葉植物品種引種選育、彩葉植物在部分大中城市應用情況調查和園林彩葉植物造景應用配置等4個方面對國內有關園林彩葉植物的文獻進行了綜述。

彩葉植物的定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1],狹義上“彩葉植物不包括秋色葉植物,在春秋2季甚至春夏秋3季均呈現彩色,尤其在夏季旺盛生長的季節仍保持彩色不變”;廣義上“凡在生長季節可以較穩定呈現非綠色的植物都可稱作彩葉植物”。也有人認為,彩葉植物是指生長期內葉色與自然綠色明顯不同的植物類群[2]。據1993~1997年的初步調查,我國彩葉植物達400多種,分屬于62科108屬[3]。

1園林彩葉植物在我國的應用現狀

1990年亞運會后,金葉女貞不僅成了北京城市綠地中主要的彩葉綠籬植物,而且還擴散到我國中、東和南方各省的城市,豐富了城市景觀[4]。最近,北京園林局實施彩葉植物的“絢彩工程”,加大了彩葉植物的引種,引進培育了銀杏、元寶楓、地錦、白蠟、紫葉李、花葉大葉黃楊等。北京園林系統專門針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出以彩葉樹種和時令花卉為亮點,打造城市的景觀大道、色彩大道和人文大道,力爭形成一街一景、風格多樣的道路布局。上海市園林部門已作出規劃,要篩選和馴化一批適合上海氣候環境的彩葉樹種,將世博會打造成彩色世博[5]。上海市將建設五條彩葉大道示范道路,讓市民走在馬路上就能感受到“彩色上?!钡拿匀索攘?。隨著城市園林綠化事業的發展,城市的綠化從以往只重綠化逐漸向城市的彩化和美化發展。城市彩化的方式很多,有人指出“以葉代花”[6],其中引種彩葉植物、豐富城市綠化樹種是一種很實用的措施。

2園林彩葉植物品種篩選、引種和選育研究

查看全文

農業機械路徑跟蹤方法

摘要:文章發現一種在朦朧自適應純跟蹤模子的農業機器路徑跟蹤方法以處理農業機器自主導航控制系統的精細度問題。該手法在追蹤模子實行農業機械路徑追蹤把持基礎上聯合農業機械運動學模子明確車輪期望轉向角;用朦朧自適合把持在線自適合地明確純追蹤模子中的前視遠近提高了途徑追蹤的精細度。農業機械的路徑追蹤實驗結果說明,考證了方式的可行和有效。

關鍵詞:模糊自適應;純追蹤模型;農業機械路徑跟蹤方法

農業裝備機能化快速發展且農業機械(以下簡稱農機)自主導航把持技術受到了大量看重,農業自主領航把持是細致農業技術體系中的一項首要重要的大量用于耕作播種施肥噴藥和收獲等農業生產進程方法[1]。受到國內外科研人員的大量關注的農機方位計算方式和農機模子與導航途徑追蹤把持方式是農業自主導航把持技術考察核心。

1農業機械路徑跟蹤方法的主要發展概況

近代農械自立領航系統對單位有檢測、節制、實行和監控。檢測單元是對農械目前方位與現狀的檢測,方位傳感器包含用來檢測農械目前的方位、態度角(包含航向角、俯仰角和橫滾角)消息和方位和姿態角的變革快慢,即農械運轉快慢和轉動角快慢等的方法:方位傳感器、現狀傳感器、速度傳感器等,車輪轉角傳感器用作轉向控制回路的反映傳感器并衡量農機轉向輪當前轉向角度消息[2]。把持單元是領航系統的首要主要領航途徑計劃和途徑追蹤。領航按某種導航把持計劃來算出轉向角度的期望值為轉向角指令;算出對轉向執行機構的節制量,像效率、電壓等,而把持轉向執行組織的運作,把農機轉向輪轉動到轉向角指令規定的方向把持器依據農機的目前方位消息及目標途徑消息。履行單位是農機轉向的履行機構,感化是將轉向節制器的節制信號轉變為對農機轉向輪的轉動力矩,使轉向輪發生轉動。轉向執行組織有機械和液壓[3]。機械式通過實現農機轉向操作并安裝簡便和適應性廣來電機轉動農機原轉向軸驅動。液壓式適合液壓轉向方發的農機,由自主轉向液壓回路立刻把持轉向油缸的步驟,完成農械轉向步驟。液壓式轉向執行機構轉向操作簡便可行和可靠性高等好處把持精度高執行快速。監控單元是由一臺田間計算機擔任導航系統的人機交互界面。

2模糊自適應純追蹤模型的主要模式

查看全文

植物耐性機理管理論文

摘要:綜述近年來國內外關于鎘對植物傷害與植物耐鎘機理的相關研究成果,并對該研究領域的一些重點問題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植物;鎘;傷害;耐性機理

中圖分類號:Q945.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739(2008)02-0112-02

近年來,由于工業“三廢”的排放、各種化學產品的使用,以及不合理的農業管理措施,導致鎘污染日益嚴重。全世界每年由于人為因素向環境中釋放的鎘有30000t左右[1],其中82%~94%的鎘進入到土壤中。據報道,我國受鎘污染的農田面積已達20000hm2,且有逐漸加重的趨勢[2]。鎘不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元素,但易被植物吸收,本身具有高移動性和高毒害性,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后,會導致神經和腎功能異常,骨骼病變,并能引發骨痛病、肺氣腫、高血壓等多種疾病。因此,研究鎘對植物的毒害及其耐性機理,對于農業生產、環境治理及生態保護都有重要意義;同時可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環保及保健意識,促進無公害食品生產的發展。本文僅就近年來國內外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簡要概述。

1鎘對植物的傷害

1.1鎘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查看全文

灌溉水量影響棉花產量論文

【摘要】通過對棉花生育期的監測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灌水頻率對棉花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灌溉水量對棉花產量的影響十分顯著,隨著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灌水增產效應與灌水量不是成比例增加,當達到一定程度時產量降低。其次灌水頻率對棉花產量也有一定的影響,在灌溉定額相同、灌水頻率不同的情況下,灌水頻率為12次的棉花產量略好于灌水頻率為24次的,但差異并不十分顯著。通過實驗分析,灌水頻率為12次,灌溉定額在220m3/畝~260m3/畝為宜。

【關鍵詞】膜下滴灌;棉花;灌水頻率;灌溉定額;產量

隨著社會的發展,水資源虧缺已成為世界性的問題。在我國,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60%~80%,水分利用效率低,農業節水具有較大的潛力〔1~2〕。在世界范圍內,由于水分所造成的減產,可能要超過其他因素所導致的產量損失的總和〔3~4〕。棉花是一種耗水量大,灌溉投入高的作物,能否保證棉花關鍵生育期灌水需求是影響棉花正常生長、開花結鈴的重要因素〔5〕。新疆干旱少雨,蒸發量大,為減少棵間蒸發損失,在棉花高產栽培中采用了膜下滴灌技術〔6~7〕。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在尋求作物合理灌溉方式上做了大量研究,Clothier和Green〔8〕曾用TDR(時域反射儀)和負壓計對葡萄利用土壤水分狀況進行檢監測后,提出了對作物的有效灌溉方式是減少單次灌水量而增加灌水次數。BrentE等〔9〕指出,生產中采取減少灌溉量,適當增加灌溉次數的方法可以減少水資源的浪費。黃占斌等〔10〕研究了有效水的高效利用以及產量和WUE的關系后,證明了有限供水能夠產生較高的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文通過實驗,研究分析滴灌條件下灌水對棉花產量的影響,最終確定最優灌水,為合理灌溉提供科學依據,對當地農業生產作出指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實驗設計

在棉花整個生育期內,在實驗區設10個處理方案,每個處理有一個重復,灌水次數分別為12次(灌水周期為7天)和24次(灌水周期為3.5天)。灌水定額分別為:140m3/畝、180m3/畝、220m3/畝、260m3/畝和300m3/畝。土壤含鹽量采用烘干法,將烘干土樣用90mL蒸餾水將其溶解,沉淀12小時之后,通過濾紙過濾,然后用數字電導儀測定過濾后的溶液的礦化度,得到土壤含鹽量。

2.棉花產量與灌溉定額的關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