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綜合開發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13:54: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綜合開發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綜合開發講話
一、銳意進取,真抓實干,我省農業綜合開發成效顯著
我省農業綜合開發起始于1989年,至今已經走過了二十年不平凡的歷程。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級各部門通力協作,廣大干部群眾團結奮戰,我省農業綜合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二十年來,我們始終堅持農業和農村經濟這個中心,始終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加農民收入這兩大目標,積極擴大開發范圍,持續增加投入規模,不斷豐富建設內容,健全完善管理機制。農業綜合開發作為政府“三農”工作和財政支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確保糧食安全、增加農產品供給,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一)健全投入機制,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二十年來,按照“民辦公助、配套投入、引導帶動”的工作思路,各級財政積極籌集資金,不斷增加投入,完善政策機制,努力構建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形成了中央財政、地方財政、農民群眾和龍頭企業“四位一體”的投入格局。一是積極爭取國家支持,中央財政對我省的投入增長明顯加快。“九五”期間中央財政年均投入僅為1.8億元,“十五”期間年均投入達到4.3億元,2008年投入近7億元。二是財政預算足額安排,確保地方配套資金落到實處。三是引導帶動社會投入,通過“一事一議”等民主決策方式,鼓勵項目區農民籌資投勞;通過財政補助、投資、貼息等扶持方式,引導企業、銀行及農村專合組織參與農業綜合開發。同時,積極探索農發資金與其他支農資金配套投入、統籌安排的政策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整體效益。
二十年來,我省農業綜合開發累計投入218.7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59.5億元,地方財政投入55.8億元,農民籌資投勞75.3億元,企業、銀行和其他社會經濟組織投入28.1億元。農業綜合開發已經成為我省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
(二)突出開發重點,著力建設農業核心產區。
農業綜合開發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農業綜合開發行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證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農業綜合開發,是指國家和省人民政府為支持農業發展,改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利用財政專項資金和其他資金,以糧食主產區為重點,對農業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活動。
農業綜合開發實行開發縣管理制度。
第三條省、設區的市、自治州、開發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農業發展規劃,組織有關部門編制農業綜合開發規劃,并將農業綜合開發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省、設區的市、自治州、開發縣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業綜合開發配套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管理機構運行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制度
第一條為了規范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會計核算,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及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資金管理的有關政策、法規,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適用于農業綜合開發管理部門和建設單位。
第三條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會計是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及其運動為核算對象的專門會計。
第四條本制度核算的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是由中央財政資金、地方財政資金、農村集體和農民自籌資金、銀行貸款及其他資金共同組成的專項資金。
第五條會計核算應當以各項業務活動持續正常地進行為前提。
第六條會計核算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會計報表。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會計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歷起訖日期確定。
全市農業綜合開發會講話
一、正確評價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工作
近年來,我市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省農發辦的指導下,已經初步摸索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綜合開發的新路子,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改善了農業基礎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自**年以來,我市通過農業綜合開發,累計完成土地治理項目40個,共計51.6萬畝,其中建設標準農田43.5萬畝,綠化造林1.75萬畝;新建改建泵站485座,新建砼襯砌渠道3633公里,加固加高防洪圩堤185公里;修建機耕路2199公里,建設種子倉庫等設施850平方米。經過農業綜合開發,不但改善了農業基礎條件,而且建成了一批旱澇保收的農田,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二是農業綜合開發暨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理項目緊密結合、快速推進,不僅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也爭取了較為可觀的建設用地指標。前些時候,呂祖善省長來**調研,在談到要素緊缺和制約問題時指出,土地是浙江下一輪發展的最大制約。對此,他提出六個字:保護、保障、挖潛。我們結合農業綜合開發進行的土地治理,修建標準農田,其實就是在做挖潛的工作。據統計,自**年以來,農業綜合開發建成的標準農田新增耕地8萬多畝。目前,全市標準農田面積累計已達到151.22萬畝,其中農業綜合開發建成的標準農田達60.22萬畝,提前三年超額完成了省政府下達的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農業綜合開發暨標準農田建設,新增了建設用地折抵指標,為地方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
三是加強了農業產業化多種經營項目的實施,企業實力得到壯大,產品檔次得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全市自**年以來,共實施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多經項目34個,已完成固定資產投入4.2億元,征租使用土地4500畝,新建廠房、辦公用房8.8萬平方米,育苗溫室和農產品交易房10.3萬平方米,購置了生產流水線及鍋爐等設備60余臺(套)。**-2002年,市本級得到省批的多種經營項目7個,項目建設單位6個,總投資11157萬元。到2002年底,多經項目建設單位年產值達到11.44億元,比立項前增加74.9%;上交稅金592.95萬元,增加46.5%;凈利潤達到1196萬元,凈增1.5倍;帶動農戶1.24萬戶,增加近5倍。同時,通過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引導作用。比如,**天旺集團采用“公司+基地”的模式,在長興泗安鎮和吳興埭溪鎮落實山芋原料基地4300多畝,與種植戶簽訂訂單協議,以保護價核定收購,帶動當地3000多農戶共同致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加強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多種經營項目的建設,加快了全市農業結構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為全市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四是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工作經驗。近幾年來,我市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重點逐步從中低產田改造轉移到標準農田建設,同時產業化多經項目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實現了農業綜合開發深度的拓展和檔次的提升,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實際的農業綜合開發的工作經驗和做法。這些基本經驗和做法可以用二十個字來概括,即"改善條件、綜合發展、民辦公助、合力開發、規范管理"。改善條件,就是始終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首要任務、立足之本和重要評價標志。綜合發展,就是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在農業綜合開發的土地治理項目上,我市不僅搞了標準農田建設,還因地制宜,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圩內田、地、塘全面規劃,實現了農林牧副漁綜合開發以及人財物和科技等要素綜合投入。在多經項目上,選擇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能實現基地農民增收的項目,有力地推進了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經營,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整體提高。民辦公助,就是按照"國家引導、配套投入、民辦公助、滾動開發"的投入原則,以農民為主體、國家補助投資、引導社會各方參與農業綜合開發。幾年來,市、縣二級財政從農發基金或造地改田專項資金中共安排配套資金9410.07萬元,從資金上保證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順利實施。合力開發,就是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協作,積極引導和組織廣大農民群眾參與農業綜合開發,使上下左右的力量形成強大的合力。市、縣政府領導每年在土地治理項目開工前,都要召集有關部門領導參加的會議,商量研究并協調有關問題。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立項評估、規劃設計、項目實施、竣工驗收等環節,也都邀請有關部門參加,爭取各部門的支持,發揮各部門的職能。規范管理,就是建立一整套比較完善的項目和資金管理制度,實行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這些在實踐中創造和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是今后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
市農業綜合開發規劃
“*”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時期。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編制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特編制《安陽市農業綜合開發“*”規劃》。
一、“*”期間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總結回顧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期間,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農發辦的正確指導下,在全市農業綜合開發系統干部職工及項目區廣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艱苦奮斗、搶抓機遇、真抓實干,全面完成了項目建設和投資任務,為夯實項目區農業基礎,改善生產條件,打造糧食核心產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做出了積極貢獻。我市“*”期間農業綜合開發取得的主要成效有:一是資金投入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幅度,各類資金按計劃落實到項目。五年來,中央、省財政對我市農業綜合開發特別是土地治理項目投資連續保持較高的增長幅度,土地治理項目中央、省財政投資*年為845萬元,*年增加到1741.5萬元,年平均增長26.5%,*—*年資金增幅分別為9%、17%、31%、24%。五年來,全市共落實各類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0190萬元,其中中央、省財政投資9210萬元,市縣財政配套資金1662萬元,企業及群眾自籌9158萬元,整合資金160萬元,資金全部落實到項目。資金投入總量是“九五”期間的1.6倍,凈增7593.5萬元。在總投資中,用于土地治理項目10665萬元,用于產業化經營項目9525萬元。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全面完成了各類項目建設任務,改善了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奠定了農業生產物質基礎。五年共實施土地治理項目33.75萬畝,新打和修復配套機電井1639眼;建排灌站9座;開挖整修溝渠217.7公里;硬化渠道191.28公里;地埋管道1108.91公里;修建建筑物382座;架埋農電線路410.69公里;建噴灌1.37萬畝;修建小型蓄排水工程306座;改良土壤13.72萬畝;整修機耕路803.3公里;建設良種基地2.58萬畝;建設良種倉庫2180平米;建曬場10238平米;購置農用動力機械52臺;營造農田防護林0.98萬畝;建苗圃160畝。據測算,項目區共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26.33萬畝;新增和改善除澇面積10.19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1.31萬畝;增加農田林網防護面積24.13萬畝;增加機耕面積0.94萬畝;新增農機總動力5563千瓦。三是扶大扶強了一批龍頭企業,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效地帶動了農民增收。五年共實施產業化項目12個,其中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參股經營產業化試點項目1個,受益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四是完善了農村服務體系,提高了項目區農業科技含量和競爭能力。“*”期間,加大了對科技推廣的投入比重,不斷提高開發的科技含量。五年累計科技投入達到348萬元,推廣示范高、新科技項目57項,培訓農民及技術人員93650人次,扶持農技服務站及農產品檢測體系29個,農產品優質率達到95%以上。農作物種植優質良種化,病蟲害防治和社會化服務功能得到了明顯提高。五是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項目區新增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糧食5830.45萬公斤、棉花82.26萬公斤、油料462.99萬公斤;平均每改造一畝中低產田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含棉油折算)226公斤。受益人口23.855萬人,年均增收總額8008.06萬元,人均336元。六是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通過農業開發,改善了項目區群眾落后的生產、生活面貌,鍛煉了鄉村基層干部隊伍,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全市廣大農村呈現出“思開發、議開發、盼開發、爭開發”的可喜局面。
“*”期間的實踐充分證明,農業綜合開發是國家保護和支持農業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的一項戰略措施,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一種手段,也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期間的實踐,進一步豐富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經驗,為繼續推動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提供了有益啟示。
(二)主要做法
農業綜合開發田造規劃方案
根據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關于開展六*水市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造規劃工作的通知》(市農綜辦發〔2009〕02號)和農業綜合開發的相關政策要求,為保證《*縣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造總體規劃》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國家、省、市關于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方針政策,按照“兩個著力、兩個提高”和“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擇優扶持、強化科技、注重效益、富裕農民”的總體要求,堅持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以農業科技進步為支撐,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力度,突出解決制約農業生產發展的障礙因素,努力改造中低產田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基本原則
1、堅持規劃超前的原則,綜合利用好現代農、林、水、牧科技成果,科學預測未來,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先進性、前瞻性。
農業綜合開發小結兩則
農業綜合開發小結
縣是沿淮農業大縣,也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國土面積平方公里,耕地.萬畝,總人口萬人,其中農業人口.萬人。我縣自年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以來,切實加強領導,不斷加大綜合治理開發力度,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農產品產量得到明顯提高,農民收入得到不斷增加,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真正成了“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一、主要成效
自年至年年間,我縣農業綜合開發累計投入資金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萬元,省財政投入萬元,縣財政配套萬元,銀行專項貸款萬元,農民自籌萬元。先后在個鄉鎮的個行政村實施項目,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項目區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明顯改善。全縣累計改造中低產田面積.萬畝,平整土地.萬畝,開挖溝渠公里,興建電灌站座,橋、涵、閘等各類建筑物座,砂石路公里,植樹萬株,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萬畝,新增和改善除澇面積.萬畝,增加農田林網庇護面積萬畝,擴大良種種植面積.萬畝。
二是項目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通過項目帶動,組織了一大批科研人員和農技專家走向田間地頭,在項目區培訓農民.萬人次,示范推廣了多項深受農民歡迎的先進、實用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使優質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多種形式的間套種和立體農業技術、農作物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節水和旱作農業技術、平衡施肥技術等得到廣泛應用,有效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水平,項目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據測算,項目區的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比開發前增加.萬噸,新增農業產值.萬元。
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探討
摘要:本文針對加強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問題,結合實際做了深入的探討。關于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需要解決安全問題與運用問題,構建以報賬制為核心的資金管理機制,健全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制度,以確保資金的合理利用,提高資金利用率,落實農業綜合開發的各項內容,推動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利用率;項目資金
現階段,全國各地都在不斷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加強農業開發資金管理,對于促進農業開發工作更好的開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基于此,要加強資金與開發項目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采取制度化、嚴格化的監管措施,以確保資金運用的安全性與合理性,保證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能夠順利實施。
一、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的重要性
開展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可以改善農業基本條件,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綜合效益。基于此,我國設立了專項資金,用于農業資源綜合開發。專項資金的合理利用,能夠確保農業持續健康與穩定發展,但在實際落實工作中,資金管理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需要加強資金管理,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
秋冬季農業綜合開發方案
為切實搞好我場今年的秋冬季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我場經濟發展和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根據縣委、縣政府字號文件要求,結合我場實際,經研究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圍繞“穩定糧油,提高果業,做強苗木,壯大蛋雞養殖,主攻早熟梨”的總體思路,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的目標。
二、目標任務。
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農業農村工作實現“五個突破”“五個增加”的目標,全場安排冬種總面積730畝,(其中油菜500畝、蔬菜100畝、兩豆130畝),早熟梨300畝,生豬500頭,蛋雞養殖7.5萬羽,退耕還林撫育760畝,池塘改造80畝,人飲解困工程131人,水利冬修完成土石立3.5萬方。具體安排是:
1、油菜種植500畝,其中一分場350畝,二分場150畝;
貫徹農業綜合開發調研匯報
農業綜合開發在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凸現,引起了政協委員的高度關注。年月日至日,市政協經濟科技委員會會同市農業綜合開發辦組織部分委員,由副主席帶隊,深入縣的部分項目區、示范村、龍頭企業、農戶,采用實地察看、聽取介紹、座談討論等多種形式對這四個縣區的5大類、17個項目進行了認真調研,并對三個縣的書面匯報材料和相關資料也進行了認真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從年開始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多年來,我市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始終堅持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重點,以產業開發為主線,以糧油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創新機制,強化管理,為全市的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4.43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投資2.31億元,實施土地治理83.1萬畝,建成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46個。項目涉及七個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縣區的80個鄉鎮,613個村,受益農民達160多萬人,帶動農民年人均增收300多元。
在土地治理項目方面:累計襯砌支、斗、分、引渠道2919公里,開挖疏浚渠道359公里,修建排灌站100座,新打和修復配套機井668眼,新建擴建小型蓄水工程24處,采用深翻改土、測土施肥、秸桿還田等方法改良土壤87.15萬畝,補貼購置農業機械638臺套,新修和拓寬整修機耕路933公里,營造農田防護林、經濟林、水保林9.33萬畝,培訓農民43.7萬人次,裝備鄉鎮農技服務站67個,實施以高效農業為主的科技示范推廣53.48萬畝。通過開發治理,項目區新增灌溉面積5.37萬畝,改善灌溉面積73.58萬畝,新增除澇面積3.55萬畝,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24億公斤,新增油菜籽生產能力1353萬公斤。
在產業化經營項目方面:一是實施產業化經營種植項目20個,建成蠶、茶、果、藥、菜生產基地3.87萬畝。重點扶持了縣、區的蠶桑生產基地;縣、縣的茶葉生產基地;縣、縣的獼猴桃生產基地;縣藥用玫瑰、縣西洋參、區丹皮、縣紅豆杉、縣茯苓等中藥材種植;區和縣蔬菜種植基地等項目。二是建成產業化經營加工項目和流通設施項目19個。主要扶持了縣龍蛟、沙河、國禮茶葉加工廠;區過街樓蔬菜、水產品批發市場和蓮藕精深加工廠;縣張驀絲綢廠、植物淀粉加工廠、博望鎮蔬菜加工和柑桔光電分選線;縣萬噸大米加工廠和縣種子加工廠;縣春光油脂廠2萬噸高檔雙低菜籽油生產線等項目。三是建成產業化養殖項目7個。扶持了縣堰口特種水產養殖場和縣特種水產養殖場、勞武水產養殖場;縣白龍鎮良種豬繁育、市乳業總場奶牛養殖和縣三合鄉無公害豬養殖等項目。通過實施產業化經營項目,年新增總產值5.5億元,新增利稅6285萬元。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市的農業綜合開發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得到了中省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中省的表彰獎勵,省政府先后兩次在漢中召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現場會,推廣了市的經驗;在省上組織的檢查驗收中,我市有5個縣區的開發項目被評定為優良工程,獎勵土地治理規模2.5萬畝,財政投資750萬元;年我市在接受國家三年一次的驗收考評中,受到了國家驗收考評組的好評,并獎勵縣土地治理開發規模0.5萬畝,財政投資156萬元。調查中委員們對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取得的成績感到振奮,對長年奮戰在農業綜合開發第一線的干部不辭辛勞的敬業精神表示由衷的欽佩。通過調查我們認為,我市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