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樂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3 03:13: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配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幼兒國學誦讀古箏配樂效果研究
摘要:幼兒教育是教育的起始階段,對幼兒能力養成和知識提升都具有深遠而積極的意義,現階段提高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性。針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及規律,通過反復的國學誦讀,并輔以古箏配樂,能夠更好的完成對幼兒的國學的培養和教育,充分發揮國學誦讀在幼兒教育教學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幼兒;國學誦讀;古箏配樂;效果分析
結合當前幼兒教育中國學誦讀的現狀,闡述國學誦讀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有針對性的提出,將國學誦讀與古箏配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古箏配樂的方式更好的完成國學誦讀教育,更好的培養幼兒的想象力,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并調動幼兒學習國學經典的積極性,提高幼兒國學誦讀的教育效果。
1幼兒國學誦讀的現狀
近年來,幼兒國學誦讀研究成為國內學者研究的重點和熱點,這一方面肯定了幼兒教育中國學誦讀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呼吁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重視國學誦讀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并結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探索符合幼兒階段的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中,國學誦讀在小學階段實施較好,在幼兒階段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這將幼兒教育的損失,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2兒階段開展國學誦讀,使幼兒充分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國學誦讀對幼兒教育的積極作用
配樂詩詞朗誦比賽主持詞
尊敬的各位位老師、評委、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舉國上下轟轟烈烈“創造新業績,迎接十六大”的熱烈氛圍中,我校為展現當代中學生的精神風貌和良好素質,謳歌建黨81年來所取得的豐功偉績,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真摯情感。今天,在這里舉行“喜迎十六大配樂詩詞朗誦”比賽。
本次比賽將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讓我們用掌聲預祝他們在今天的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擔任今天的評委有張光老師、田序華老師、初釗明老師……我們以熱烈的掌聲向他們表示真誠的謝意。下面我宣布:實驗中學“喜迎十六大”配樂詩詞朗誦比賽現在開始。首先請1號班級為大家朗誦《老師,你培育的是祖國的春天》,作者佚名,領誦:張校名、江亭華。
……
下面舉行頒獎儀式,首先請獲得三等獎的班級_____________上臺領獎;
淺析電影配樂審美表現力
電影作為一項藝術產品,已有百余年的發展歷程,從無聲默片演變成有聲電影的進程中,電影音樂也不再是單純的配樂,而成為了帶有個性的音樂體裁。配樂這一要素在電影發展進程中的應用,在渲染氣氛、強化電影內涵等眾多方面體現出巨大的優越性,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和受眾思想上實現共鳴目標。為了使更多人對電影配樂的審美表現力有更全面的認識,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一、情緒基調
在影片中,音樂與畫面均是傳導信息的方式方法,后者在傳遞含義上體現出直觀性與清晰性,其演變成影片傳達含義的首選方式。而音樂與圖畫相互呼應,在拓展受眾聯想范疇,激發他類情緒情感方面體現巨大應用價值,強化了影片作品內涵。電影配樂作為影片中聲音造型元素之一,在烘托氛圍方面的作用也是極為顯著的。電影配樂對景象氛圍進行勾勒,使其濃墨重彩,具體是強化了角色與環境之間的作用效果,在電影配樂的導向下,受眾面對同一畫面將會產生不同的聽覺效果,萌生別樣的體會與感悟。同時配樂強化了圖畫變幻的韻律性,例如在對圖畫動態性進行聲效匹配時,可以借助鋼琴或鼓等器具的聲響,強化圖畫中角色運動的節律性。在電影配樂的協助下,受眾在觀賞電影圖景的同時,聽覺上也不由自主地形成一種協調美。以配樂對圖畫景象動作巧妙描繪,強化景象氣氛,此時配樂發揮的是詮釋的作用。例如影片《擺渡人》中配樂之一為陳奕迅演唱的《讓我留在你身邊》,其以溫婉舒緩的語調從側面烘托出了女主角阿玉這一都市女孩的性格特點。這一電影配樂淋漓盡致地將人物性格特征勾勒出來,舒緩的樂曲唱出了一個少女的感傷。在該配樂的引導下,電影作品的內涵在故事原框架的基礎上實現拓展的目標,耐人尋味,直擊受眾內心最為柔軟的部位。
二、中心思想
配樂除對影片氣氛起到烘托作用之外,同時能夠將作品的中心思想傳遞出來。中心思想為影片中角色以及動作深層含義的體現方式,其實質上傳達的是創作者生活閱歷與情感體驗,是故事情景潛在含義[1]。影片的主題音樂作為音樂重心,帶有主導式特征,多數是以旋律為基準,在某一時間段將音符排列出來。多數情況下,主題音樂穿插進整部影片中,在初期階段其可以是非完整性的,配器上體現出簡易化特征,給受眾留下想象的空間,但是隨著故事情節的進行,主題音樂可能會出現數次,在電影作品演繹結束以后,其以完整的形式呈現出來,為整個作品畫上了完美的句號,使受眾回味無窮,并且主題音樂在此環節的整體演唱,在強化影片結構完整性方面也發揮了促進作用。例如《守候》為影片《大鬧天竺》的主題音樂,在多個故事場景中被演繹,其體現出吳天與主人公唐宇之間深厚的情誼,他們在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國度相依相守,開展了帶有冒險性的旅程。《舞底線》為影片《捉妖記》的主題曲,其活躍的旋律體現出小妖王胡巴出場的怪異性,以及撥動人心弦的探險旅程與矛盾情感,傳遞出人與妖和諧相處的主題,為《捉妖記》啟動東方奇幻大門注入動力。
三、調動觀眾情緒,潛移默化中打動人心
電視新聞配樂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作為“配角”的配樂在電視新聞中的運用方法、表現技巧與應用中所需注意的問題幾方面分析,指出配樂編輯在制作節目中找到體現配樂價值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電視新聞配樂
生活中,音樂是人們消解情緒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配樂詩朗誦,配樂廣播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對當前“視聽兼備,聲畫結合”特點的電視新聞來說大量音樂的加盟也是釋放節目創作靈感,喚起觀眾新聞興趣的重要制作手段。配樂不是新聞中事件或人物的內在環境因素,通常是在后期制作時根據電視新聞的需要附加配上去的,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為電視新聞節目片頭、片花、片尾配置的主題曲;一類是從現有的音響資料中選擇與報道某一主題電視新聞的表現內容和結構相吻合的音樂。在此,就第二種配樂方式進行探討。
一、電視新聞配樂的功用
1.增強電視新聞的可讀性
一條電視新聞里,畫面、解說詞是主要的敘事符號。音樂以它優美的旋律,輕揚的曲調,如泣如訴的情感體驗同樣也參與著電視新聞的敘事,并且以其高雅性強化了新聞的“敘事性”,使新聞在單調枯燥的畫面敘述中變得活躍、富有色彩。比如,北京電視臺《日7頻道》播出過一條《大戰美猴王》的新聞,講的是一只不知從哪里來的猴子進入了一戶居民家,很調皮在屋子里亂折騰。制作者選擇了京劇中的一段鑼鼓點作為背景音樂,有節奏的鼓點聲配合著猴子淘氣的舉動,加強了畫面的表現力和敘述力,讓觀眾忍俊不禁。這正如喬·柯恩所言:“在某種情況下,畫面的‘原來’涵義是非常薄弱的,人們便能改為注意音樂;只要音樂真正地同畫面相配,那么畫面就能真正從音樂中獲得它最好的表現甚至是它最好的啟示力。”
電視新聞配樂分析論文
一、電視新聞配樂的功用
1.增強電視新聞的可讀性
一條電視新聞里,畫面、解說詞是主要的敘事符號。音樂以它優美的旋律,輕揚的曲調,如泣如訴的情感體驗同樣也參與著電視新聞的敘事,并且以其高雅性強化了新聞的“敘事性”,使新聞在單調枯燥的畫面敘述中變得活躍、富有色彩。比如,北京電視臺《日7頻道》播出過一條《大戰美猴王》的新聞,講的是一只不知從哪里來的猴子進入了一戶居民家,很調皮在屋子里亂折騰。制作者選擇了京劇中的一段鑼鼓點作為背景音樂,有節奏的鼓點聲配合著猴子淘氣的舉動,加強了畫面的表現力和敘述力,讓觀眾忍俊不禁。這正如喬·柯恩所言:“在某種情況下,畫面的‘原來’涵義是非常薄弱的,人們便能改為注意音樂;只要音樂真正地同畫面相配,那么畫面就能真正從音樂中獲得它最好的表現甚至是它最好的啟示力。”
2.突破電視新聞的畫面局限,擴展表現空間
音樂是時間藝術,在單位時間內以線狀的波形傳遞著信息,而畫面則是圖像化的視野,把空間之外的存在形式還原為空間。在圖像構成的緯度里,電視畫面雖然具有強效的形象性和直觀性,但畫面本身包含的容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對于一些具有深刻內涵的畫面,在寓意表達上有點力不從心。音樂的響起恰恰可以彌補畫面的這種不足,突破畫面容量,擴大畫面的表現空間,延伸畫面內容,在畫面空間的理解上增加時間的因素。它們的結合,首先是建立在時間的延長性這一共性上的,進而建立在縱向發展的延長性與橫向發展的伸展性的交叉組合上,由此形成的時空互補性,構成了立體的視聽空間。
3.渲染情緒、創造意境
電視專題節目配樂思路與技巧
一、電視專題節目的界定
在《現代漢語詞典》里,專題是指專門研究或討論的題目。電視專題節目過去通常叫電視專題片。電視專題節目,是指主題相對統一,能對主題作全面、詳盡、深入的反映,與綜合節目相對應的一種電視節目。從字面意義理解,這是一個非常簡單明了的名詞。但事實上,“電視專題節目”作為中國電視界一個約定俗成廣泛運用的概念,為電視理論界和創作界帶來了長達數年的爭論,對于電視專題節目,電視界說法不同。如電視專題節目、電視紀實性作品、電視紀錄片、電視專題片、電視專欄節目,還有電視系列片等等,各種提法五花八門。90年代初,針對電視界對節目稱謂使用的混亂情況,中央電視臺研究室邀請全國電視界部分專題節目編導和學術界部分專家,于1992年到1993年間舉行了三次中國電視專題節目分類與界定的研討活動。三次研討活動后商議出了《中國電視專題節目分類條目》,條目中指出不再使用專題片的名稱,而是明確提出:電視專題是電視專題節目的一部分,被涵蓋于其中的報道類,是報道類節目中的主要形式。[1]報道類(含紀錄片)根據其敘述表述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紀實型、創意型、政論型、訪談型和講話型五種。這五種類型基本包括了以前被認為是專題片和電視專題的電視片。至此,關于電視專題和專題片名稱的爭論便暫告結束。以后,電視專題片的概念逐漸淡出,而包括電視專題在內的電視專題節目的概念被業界和觀眾所普遍接受。電視專題節目的類型電視專題節目的類型按照不同的角度、視點和方位的要求可進行以下的劃分。按題材內容來劃分:人文類、社會報道類、自然環境類等三大類。每大類又可細分為一些小類,如人文類又可分為人文類歷史題材和人文類現實題材。按風格樣式來劃分:可分為紀實類與寫意類。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主任高峰將專題節目分為紀實類、表現類、思辨類三種。按操作形式來劃分:臺灣著名紀錄片人李道明劃分為四類:旁白、解說加畫面的“主觀式”;由采訪構成的“采訪式”;既無旁白也無解說和采訪的“純觀察式”;由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互動構成的“反射式”。而按照《中國電視專題節目分類條目簡表》的多標準分類,電視專題節目又可作更加詳細入微的分類。以報道類(含紀錄片)為例,可分為:(一)紀實型1.新聞性2.文獻性3.文化性4.綜合性(二)創意型1.抒情性2.表現性3.哲理性4.愉悅性(三)政論型1.評述性2.思辯性3.論證性(四)訪談型1.對話性2.專訪性3.座談性(五)講話型1.報告性2.性3.禮儀性。采用上面以節目的構成和表現形式為主的多標準進行分類,體現了科學的現代觀念(多標準、多向度是現代思維的重要特點),它對專題節目從類、型、性三級進行了金字塔型的立體分類。
二、音樂在電視專題節目中的作用
音樂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擅于表現具體的概念,但它對一些特定情緒的表達,給人帶來沖擊力,甚至比一組畫面更為強烈。電視專題節目的聲音構成包括:解說、同期聲、音響效果聲和音樂。這里我們所涉及的電視專題節目音樂,主要是指后期音樂編輯所進行的音響效果聲和音樂的配樂編輯。恰到好處、適時添加的配樂能夠增強畫面的真實氣氛和生動氣息,能夠喚起觀看者的聯想,所傳達的內涵甚至比一些信息量大的鏡頭還要豐富,因為感情的深度和強度用畫面是不易表達的。不難想象,在沒有音樂的畫面中難以引起情感的共鳴,因此音樂是電視專題欄目中不可缺少的表現形式,選擇好恰如其分的配樂,可起到深化主題,烘托氣氛,抒發情感,形成風格等作用。
(一)音樂深化主題電視專題節目中音樂與主題的互動關系,無可否認是主題決定了后期配樂形式與內容,電視配樂會使節目的主題更突出、更鮮明,更易于受眾對節目主題思想的接受。電視專題節目中,音樂對畫面存在著依附性和參與性,在電視專題節目中一般處在補充、輔助地位,但這并不能理解為存在著從屬性。事實上音樂對畫面存在著反作用力,這種反作用力主要表現為:1.它對畫面進行補充,豐富、渲染和強化,闡釋出畫面內在的含意,揭示出畫面所蘊含的思想,與畫面共同來表達主題;2.激發觀眾合理的想象和聯想,營造出升華畫面內容的意境。例如:紀錄片《話說長江》,整部片子以主題曲《長江之歌》為基調,它的旋律雄偉壯闊,高亢悠遠,充分揭示了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幾千年來的歷史命運,優良傳統、無窮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樂曲使整部片子具備了厚實的理性深度。
(二)音樂傳遞情感如果說同期聲和效果聲是偏重于表現客觀環境和真實存在的話,那么音樂則是偏重于表達情感。它是電視專題類節目中不可缺少的表達手段。音樂的藝術魅力在于:它具有一種潛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靈和感染人的情緒上有一種其它藝術難以比擬的穿透力,在表達人的復雜情緒,情感方面的功力是其它藝術所無法比擬的。許多用語言難以傳達的情感,音樂都能自如表現出來,使以紀實著稱的電視專題節目洋溢出情感的暖流。例如紀錄片《沙與海》中劉澤運的小女兒獨自在沙丘上玩耍的場景,鏡頭將穿著紅襖的小姑娘襯在藍天上,她跳著、跑著,時兒將鞋脫下跪在沙丘上行進,時兒將鞋仍下沙丘,頭朝下滑下沙坡拾鞋,此時音樂介入,悠長的電子合成器音樂準確表達了小女孩的天真無邪,并把沙漠中兒童的孤單、寂寞深藏其中。人們的思緒禁不住伴隨音樂起伏,很容易聯想到小女孩今后的生活和命運,達到了全片的情感高潮。同樣像《遠在北京的家》《幼兒園》等紀錄片,都從不同的角度,通過音樂和畫面的和諧渲染,展示出了主人翁的情感世界,深深地打動了觀眾。
音頻技術在音樂創作和電影配樂的運用
摘要:音頻技術的不斷發展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進步發展,音頻技術在電影音樂配樂中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對于哪些具備時代特征、科幻和想象類的電影,如果離開了電腦視頻科學技術和音頻數碼技術,那必定難以完成影視創造工作。同時音頻技術的應用對于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也是有著極大的影響。
關鍵詞:音頻技術;音樂創作;電影配樂
當前是電影飛速發展的時期,而電影配樂作為電影創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相關人員必須得對其加強重視,主流配樂主要分為電子音頻技術和現場錄音這兩種。音頻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推動了音樂藝術的發展,同時對于電影音樂的發展也是有著很大的影響。音頻技術影響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電影領域也是不例外。電腦音樂科技和音頻技術的發展為我國現代電影事業發展以及音樂創作打好了扎實的基礎,同時對于電影音樂的進一步發展也是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音頻技術的發展對于音樂創作和電影配樂的重要性
音頻技術也可以說是一種數碼信號技術,其主要就是通過電腦處理與合成來有效的改善聲音的效果,使得制作拍攝的手段更加的大眾化和輕松。數碼音樂其實本來就是應用數碼技術播放演示、剪輯以及錄制的一種音樂技術,其主要誕生于日本音樂科學家通過電腦技術手段,然后在應用二進制的方法,最后再通過數據線將音樂信號傳輸至電腦中。數字音樂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隨著數字技術越來越成熟,音樂電影也是抓住了這一機會迅猛的發展起來。在電影配樂和音樂教育工作中,數字技術發展之前是沒有其他簡便的手段來進行電影合成配合和教學的,基本都是通過教師親自教授。而數碼音樂的誕生則是為電影技術和音樂發展打開了一個新紀元。隨著大量音樂制作軟件的普及應用,人們也是能夠隨時隨地的欣賞音樂,并且還能夠實現一個人完成百人樂隊的演奏[1]。而在沒有電腦技術的背景下,音樂演奏只能夠依靠演奏員進行演奏,然后錄制成為音頻再配到相關影視中,這樣將會浪費很大的社會資源。
二、音頻技術在電影配樂中的作用
電影配樂民族性比較研究
摘要:隨著電影行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電影音樂的關注也逐漸加大,譚盾和詹姆斯•霍納都是配樂大師,而且都強調了在電影配樂中的民族性。分析對比兩位大師電影配樂中的民族性旨在為中國電影配樂提供一定的借鑒,更多的在電影配樂種融入本民族內涵,宣傳本民族的文化,讓中國文化走的更遠。
關鍵詞:譚盾;詹姆斯•霍納;民族性;電影配樂
譚盾的電影音樂中成就最大的就是他的武俠三部曲《臥虎藏龍》、《英雄》、《夜宴》,這三部電影在創作上主要運用中國民族音樂元素并且融合了西方音樂風格,使得這三部電影作品即有中國的民族風味又能體現國際化。詹姆斯•霍納從《勇敢的心》到《泰坦尼克號》再到《燃情歲月》,他的配樂風格別具一格,成為現在最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大師之一,他兩次獲得奧斯卡音樂獎與金球獎并且11次獲得提名。在他的配樂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詹姆斯•霍納融入了自己本民族的音樂元素。梅朧文[1]鄭由敏[2]徐坤芳[3]等人通過對主題音樂的分析認為譚盾將東方與西方音樂相結合,并且賦予影片深刻的民族內涵。趙鯤[4]郭怡然[5]孫昌杰[6]等人對詹姆斯•霍納的人物以及配器上進行分析認為詹姆斯•霍納在創作中融入了深厚的古愛爾蘭民族音樂情結并且擅長使用管弦樂隊去演奏。焦奕博從譚盾與詹姆斯•霍納在學習經歷、獲獎經歷、配器以及配樂手法上進行分析認為國際化、民族化與多元化是未來電影配樂的發展特性[7]。筆者認為,大多是對譚盾與詹姆斯•霍納的民族性特點的單獨研究,也有從譚盾與詹姆斯•霍納民族性對比來分析,但是分析的還不夠深入,我將從譚盾與詹姆斯•霍納電影配樂的民族性比較研究出發分析兩者在調式調性、旋律、配器上的特點,發現譚盾與詹姆斯•霍納在創作中的共性與異性。
一、電影配樂的調式調性比較
從以上選取的六首音樂分析來看,我們可以看出譚盾在給中國武俠電影配樂時,多運用中國民族的調式,尤其常用民族調式中的羽調式;詹姆斯•霍納在配樂時,運用的是西洋大小調。兩者在電影配樂的調式調性上有共同點,都運用的是本民族的調式。
二、電影配樂的節奏、旋律比較
七一建黨教師詩朗誦配樂
××鎮教師朗誦藝術團
配樂詩朗誦:背景音樂《紅旗頌》
甲:鐮刀和鐵錘開創了新的世界,
乙:鮮紅的黨旗放射出奪原創:目的光彩,
丙:黨旗下的各族兒女,
丁:滿懷著對黨的生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