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伍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3 04:02: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配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西藥配伍研究論文

1.1含甘草的中藥與阿斯匹林配伍,會造成消化道疾病加重。因阿斯匹林對胃粘膜有刺激性,而甘草有糖皮質激素樣的作用,可使胃酸分泌物增多,又能減少胃粘液分泌,降低胃腸道的抵抗力,從而誘發或加重胃、十二指腸潰瘍。含雄黃的中成藥,如牛黃解毒丸、六神丸與西藥硫酸鎂、硫酸亞鐵配伍,會把雄黃的主要成分硫化砷氧化而導致毒性增加。含苷類成分的中藥三七與酶制劑如多酶片、酵母片、胃蛋白酶配伍,可發生酶水解而失去活性,使療效降低。含有大黃的中藥與復方新諾明、土霉素合用,會影響大黃的導瀉作用。

1.2含鞣酸較高的中藥如虎杖,大黃及其含大黃的中成藥等不能與四環素、氯霉素、紅霉素、利福平、士的寧、硫酸亞鐵等同用。因鞣酸的吸附作用,可使之與西藥在腸道內結合,而不被吸收并影響藥物排泄,如與胃蛋白酶合劑、淀粉酶、多酶片合用,可與其中含有蛋白質結構的肽鍵或胺鍵與鞣質結合發生化學反應,不易被胃腸道吸收,從而引起消化不良、納差等癥狀。

1.3含有消化酶、酵母菌的中藥神曲,麥芽等,若與抗生素同用,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或破壞酶而影響中西藥的療效。

1.4含有金屬離子如鈣、鐵、鎂、鋁等的中藥,如牛黃上清丸、防風丸、明目上清丸等不宜與四環素類抗生素、異煙肼同用。因上述離子能與四環素類抗生素、異煙肼形成絡合物,致使腸道吸收減少,抗菌作用減弱,同時亦影響金屬離子的吸收。

1.5酸堿性較強的中藥及中成藥不宜與堿酸性西藥同用,如中藥的煅龍骨、煅牡蠣、硼砂等都是堿性強的藥物,這類藥不宜與酸性西藥,如阿斯匹林、對氨基水楊酸鈉、胃蛋白酶合劑等。相反,含有大量有機酸的中藥及其制劑,如烏梅、山茱萸、蒲公英及中成藥的山楂丸,不宜與堿性的氨茶堿,胃舒平等西藥合用,如果合用會降低中西藥的療效。

1.6含有生物堿的中藥不宜與生物堿類西藥合用,如中藥草烏、附子、馬錢子、烏頭等均含有生物堿,而這些藥不宜與氨茶堿、阿托品等生物堿類西藥合用。如果合用,會增加毒性,導致藥物中毒。

查看全文

中西藥合理配伍運用

隨著醫療市場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對中醫中藥的重視,一些患者對中藥的療效也越來越認可,在臨床中中西藥物聯用也越來越普遍,并且能收到比單純用中藥或單純用西藥難以達到的療效和效果,減少了不良反應,但也有一些因配伍不當而降低療效的,甚至產生毒副作用。為此,研究和總結中西藥物的合理應用,對保證用藥安全,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合理配伍,增強療效

西藥針對性強,藥效迅速,中藥則能宏觀調控,療效穩定、持久,兩者合理配伍在療效及作用時間等方面有著相互調節、取長補短的功效。

甘草與氫化可的松在抗炎、抗變態反應方面有協同作用,因為甘草甜素有糖皮質激素作用,并可抑制氫化可的松在體內的代謝滅活,使血藥濃度升高,療效增強。安絡血、維生素K1與三黃瀉心湯合用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比單用西藥有明顯加快止血的作用。在乳腺炎的治療中選用青霉素、鏈霉素與通絡散結、清熱解毒的中藥連用,如:金銀花、蒲公英、丹參、連翹、赤芍、雞血藤等可產生協同作用,取得比較好的效果。黃芩、金銀花與青霉素合用時,能增強青霉素對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耐藥菌體蛋白質合成上有協同效應。中藥及其制劑與一些抗生素應用,效果會顯得好些。很多中藥如黃連、黃芩、黃柏、穿心蓮、雙花等有清熱解毒、抑菌作用,黃連中的小?\鹼、黃芩中的黃芩甙、金銀花中的綠原酸、穿心蓮中的穿心蓮內脂均有抑菌作用,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桿菌等有抑制作用。此外,板藍根、大青葉、柴胡、等具有較強的抗病毒作用,與西藥配伍治療流行性感冒、肝炎療效都比較好。

有的藥物可通過影響排泄過程,使療效增加。如黃芩、砂仁、木香等對腸道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延長維生素B12、灰黃霉素在小腸上部的停留時間,有利于藥物的吸收,從而提高療效。

應用慶大霉素治療尿路感染時可與硼砂聯用,使尿路PH值升高,可明顯增強慶大霉素的治療作用。

查看全文

半夏在方劑配伍中的作用

1降逆止嘔

半夏其性主降,《神農本草經》謂之“下氣”;《別錄》說其能止“嘔逆”,可知半夏具有降胃氣而止嘔吐之功,為臨床止嘔要藥。各種原因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應用,尤常與生姜配伍善療寒飲(痰)之嘔吐。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藿香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之惡心嘔吐;《金匱要略》小半夏湯,主治痰飲犯胃之惡心嘔吐;如《金匱要略》半夏干姜散,主治胃寒干嘔,吐涎沫;另如《傷寒論》干姜人參半夏丸,與干姜、人參等配伍可治中虛胃寒嘔吐。半夏與他藥合理配伍,可治各種原因之嘔吐:與黃連、橘皮、竹茹同用,可治痰熱犯胃,或胃熱嘔吐,如《溫熱經緯》黃連橘皮竹茹半夏湯;半夏與黃芩、黃連配伍,可治胃熱嘔吐,如《金匱要略》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與梔子、黃連、蘆根配伍,可治濕熱霍亂之嘔吐,如《霍亂論》中的連樸飲;與竹茹、竹瀝、膽南星配伍,可治痰熱嘔吐;與人參、大棗等配伍,可治胃虛嘔吐,如《金匱要略》大半夏湯;與大黃、枳實、厚樸配伍,可治陽明腑實之嘔吐,如《傷寒論》大柴胡湯;與茯苓、橘皮、旋覆花等配伍,可治妊娠惡阻之嘔吐,如《備急千金要方》半夏茯苓湯;而治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胃氣上逆之“氣逆欲嘔”,又可與竹葉、石膏、麥冬等相伍,清熱生津,和胃止嘔,如《傷寒論》竹葉石膏湯。

2化痰止咳

半夏味辛性溫而燥,善化痰消飲,適用于寒痰、濕痰犯肺所致的咳喘諸證。正如《醫學啟源》所載:“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治療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方中以半夏與陳皮相伍,佐以茯苓、甘草,共奏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之功?!秱摗分兄委煴砗镲嬛悼人缘男∏帻垳胂呐c干姜、細辛、五味子合用,以溫肺蠲飲,化痰止咳平喘。然而配伍恰當,半夏可用于治療多種痰證咳嗽,配膽南星、黃芩、瓜蔞仁可治熱痰咳嗽,如《醫方考》中的清氣化痰丸;配茯苓、枳實、天南星等治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痛,喘急咳嗽,如《嚴氏濟生方》導痰湯。

3消痞除滿

痞證是患者自覺心下痞滿窒塞不舒的病癥,常因邪氣內陷、或濕熱蘊伏、或痰熱互結、或虛實互見,寒熱夾雜于中而導致氣機痞塞、升降失常所致。本品辛開散結,化痰消痞,適當配伍可治療各種原因所致之痞。若因誤下而致邪氣乘虛而入,出現寒熱互結,虛實夾雜,氣機痞塞,陰陽失和之痞,可與黃連、黃芩、干姜、人參等合用,如半夏瀉心湯,方中半夏辛溫,散結除痞,與干姜一起與芩連配伍,辛開苦降,寒熱平調,使升降調,寒溫平,陰陽和而痞滿消。同樣,在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這一類的方劑當中,張仲景同樣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溫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結之效。故成無己曰“半夏味辛溫,干姜味辛熱,《內經》曰:辛走氣,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為助,故以半夏生姜為佐,以分陰而行陽也”。傷寒邪氣侵及少陽三焦,而致少陽經氣不利,三焦氣機不暢者,當治以小柴胡湯,方中柴胡氣質輕清,能疏利少陽經氣,暢達三焦氣機,為主藥。半夏辛溫,辛散溫通助柴胡以疏理氣機,調暢三焦。全方合用而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其他如痰熱互結之痞,可與黃連、瓜蔞配伍,如《傷寒論》之小陷胸湯;若濕熱蘊伏,清濁相干之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可與厚樸、黃連、蘆根、石菖蒲等相伍,如《霍亂論》之連樸飲;若屬于中虛痰阻氣逆之心下痞,又可與旋覆花、代赭石、生姜、甘草等相配伍,如《傷寒論》之旋覆代赭湯。

查看全文

仲景配伍烏頭減毒方法論文

【摘要】通過對仲景創立的含有烏頭方劑的配伍分析,探討仲景通過合理配伍以減低烏頭毒性的方法。

【關鍵詞】烏頭;金匱要略;配伍;減毒

烏頭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干燥母根。烏頭的臨床應用廣泛,尤以祛風濕止痛見長,在眾多疑難病證的治療中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但又因其有大毒,加之品種混雜、炮制缺乏規范、配伍不合理等原因,故歷史上不乏烏頭中毒的記載,直到今天還見到此類的臨床報道。本文從方藥配伍的角度,分析了仲景通過合理配伍以減輕烏頭毒性的方法。

一、與蜂蜜配伍

烏頭大辛大熱,有劇毒,早在《神農本草經》中針對這類有毒藥物就提出配伍減毒的原則:“藥有陰陽配合……若有毒宜制”。在《金匱要略》中仲景凡使用到烏頭時均與蜜搭配使用,即以蜜制烏頭。蜜在《神農本草經》中稱石蜜,性同今之蜂蜜,言:“石蜜,味甘、平。……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本草備要》云:“(蜜)甘緩可以去急……和百藥,與甘草同功”。《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云:“蜜者,采百花之精華而成者也…花之精英,釀而為蜜,和眾性則不偏,要去糟粕而不滯……蜜本百花之蕊,乃生氣之所聚,生氣旺,則死氣不能犯,此解毒之義也”??梢?,蜂蜜的確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在烏頭湯、大烏頭煎和烏頭桂枝湯三個湯劑的使用中,仲景均采取烏頭與蜜同煎,且三方烏頭用量大致相同,蜜的用量也趨于一致,均為二升。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蜜中含有某些氨基酸,能和烏頭的主要毒性成分烏頭堿結合成鹽,使其易溶于水,既可以提高療效,又能減低毒性。同時,仲景還強調烏頭與蜜同煎的時間要長,且都經過蜜煎、水煎兩道不同的工序。如烏頭湯先蜜煎,后水蜜同煎,大烏頭煎先水煎后蜜煎,烏頭桂枝湯先蜜煎后與桂枝湯“解之”。這樣的煎煮方法似乎顯得過于繁瑣,但現代研究表明,水煎和蜜煎對于烏頭的毒性有其不同的效果,實驗表明蜜確能以多種形式解烏頭的毒性,并且以加水同煎解毒效果最佳。

二、與甘草配伍

查看全文

半夏方劑配伍研究管理論文

【關鍵詞】半夏

半夏首載于《神農本草經》,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enlliaternate(thunb)breit]的塊莖,后人將其性味、功用、歸經總結為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1]的作用。然而在臨床實踐運用中,半夏通過巧妙配伍,可以發揮多種作用,茲就其在代表方劑中的配伍作用總結并闡述如下。

1降逆止嘔

半夏其性主降,《神農本草經》謂之“下氣”;《別錄》說其能止“嘔逆”,可知半夏具有降胃氣而止嘔吐之功,為臨床止嘔要藥。各種原因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應用,尤常與生姜配伍善療寒飲(痰)之嘔吐。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藿香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之惡心嘔吐;《金匱要略》小半夏湯,主治痰飲犯胃之惡心嘔吐;如《金匱要略》半夏干姜散,主治胃寒干嘔,吐涎沫;另如《傷寒論》干姜人參半夏丸,與干姜、人參等配伍可治中虛胃寒嘔吐。半夏與他藥合理配伍,可治各種原因之嘔吐:與黃連、橘皮、竹茹同用,可治痰熱犯胃,或胃熱嘔吐,如《溫熱經緯》黃連橘皮竹茹半夏湯;半夏與黃芩、黃連配伍,可治胃熱嘔吐,如《金匱要略》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與梔子、黃連、蘆根配伍,可治濕熱霍亂之嘔吐,如《霍亂論》中的連樸飲;與竹茹、竹瀝、膽南星配伍,可治痰熱嘔吐;與人參、大棗等配伍,可治胃虛嘔吐,如《金匱要略》大半夏湯;與大黃、枳實、厚樸配伍,可治陽明腑實之嘔吐,如《傷寒論》大柴胡湯;與茯苓、橘皮、旋覆花等配伍,可治妊娠惡阻之嘔吐,如《備急千金要方》半夏茯苓湯;而治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胃氣上逆之“氣逆欲嘔”,又可與竹葉、石膏、麥冬等相伍,清熱生津,和胃止嘔,如《傷寒論》竹葉石膏湯。

2化痰止咳

半夏味辛性溫而燥,善化痰消飲,適用于寒痰、濕痰犯肺所致的咳喘諸證。正如《醫學啟源》所載:“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治療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方中以半夏與陳皮相伍,佐以茯苓、甘草,共奏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之功。《傷寒論》中治療表寒里飲之寒痰咳嗽的小青龍湯,半夏與干姜、細辛、五味子合用,以溫肺蠲飲,化痰止咳平喘。然而配伍恰當,半夏可用于治療多種痰證咳嗽,配膽南星、黃芩、瓜蔞仁可治熱痰咳嗽,如《醫方考》中的清氣化痰丸;配茯苓、枳實、天南星等治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痛,喘急咳嗽,如《嚴氏濟生方》導痰湯。

查看全文

尋骨風的藥物配伍方法論文

摘要:目的測定中草藥尋骨風中Fe,Cu,Zn,Mn,Mg,Ca的含量。方法樣品經微波消解,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Fe,Cu,Zn,Mn,Mg,Ca的含量。結果該方法快速、簡便、準確,回收率為99.07%~101.05%,RSD為0.2503%~0.9676%。結論尋骨風中Ca,Mg,Fe含量極高,不宜與四環素類藥物配伍使用。

關鍵詞:尋骨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微量元素;藥物配伍

尋骨風HerbaAristolochiaeMollissimae為馬兜鈴科草本植物綿毛馬兜鈴AristolochiamollissimaHance的全草,別名清骨風、貓耳朵、穿地節、毛香、白毛藤、地丁香、黃木香、白面風、兔子耳,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痛的功能。用于治療風濕痹痛、瘧疾、胃痛、睪丸腫痛、跌打傷痛、外傷出血、乳癰及多種化膿性感染。藥理實驗證明其有抗腫瘤作用。尋骨風中的主要有機成分已被確定,但對其無機微量元素的研究尚未見報道。在對中草藥治病機理的研究中,微量元素的協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測定中藥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相對比值能夠為闡明中藥的作用機理,探討中西藥配伍提供一定的信息和理論依據。本文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對尋骨風中Fe,Cu,Zn,Mn,Mg,Ca的含量進行了測定,為分析尋骨風的藥效與微量元素的關系提供實驗依據。

一、儀器與試劑

TAS-99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Fe,Cu,Zn,Mn,Mg,Ca空心陰極燈(威格拉斯儀器有限公司);NewHumanUp900(韓國)超純水器,WX-4000型微波快速消解系統(上海屹堯分析儀器有限公司)。

濃硝酸、氯化鍶均為優級純;雙氧水為分析純;Fe,Cu,Zn,Mn,Mg,Ca標準溶液,1000μg·ml-1(國家標準物質研究中心);尋骨風采自**地區。

查看全文

醫學畢業論文:半夏在方劑配伍中的作用

【關鍵詞】半夏

半夏首載于《神農本草經》,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enlliaternate(thunb)breit]的塊莖,后人將其性味、功用、歸經總結為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1]的作用。然而在臨床實踐運用中,半夏通過巧妙配伍,可以發揮多種作用,茲就其在代表方劑中的配伍作用總結并闡述如下。

1降逆止嘔

半夏其性主降,《神農本草經》謂之“下氣”;《別錄》說其能止“嘔逆”,可知半夏具有降胃氣而止嘔吐之功,為臨床止嘔要藥。各種原因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應用,尤常與生姜配伍善療寒飲(痰)之嘔吐。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藿香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之惡心嘔吐;《金匱要略》小半夏湯,主治痰飲犯胃之惡心嘔吐;如《金匱要略》半夏干姜散,主治胃寒干嘔,吐涎沫;另如《傷寒論》干姜人參半夏丸,與干姜、人參等配伍可治中虛胃寒嘔吐。半夏與他藥合理配伍,可治各種原因之嘔吐:與黃連、橘皮、竹茹同用,可治痰熱犯胃,或胃熱嘔吐,如《溫熱經緯》黃連橘皮竹茹半夏湯;半夏與黃芩、黃連配伍,可治胃熱嘔吐,如《金匱要略》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與梔子、黃連、蘆根配伍,可治濕熱霍亂之嘔吐,如《霍亂論》中的連樸飲;與竹茹、竹瀝、膽南星配伍,可治痰熱嘔吐;與人參、大棗等配伍,可治胃虛嘔吐,如《金匱要略》大半夏湯;與大黃、枳實、厚樸配伍,可治陽明腑實之嘔吐,如《傷寒論》大柴胡湯;與茯苓、橘皮、旋覆花等配伍,可治妊娠惡阻之嘔吐,如《備急千金要方》半夏茯苓湯;而治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胃氣上逆之“氣逆欲嘔”,又可與竹葉、石膏、麥冬等相伍,清熱生津,和胃止嘔,如《傷寒論》竹葉石膏湯。

2化痰止咳

半夏味辛性溫而燥,善化痰消飲,適用于寒痰、濕痰犯肺所致的咳喘諸證。正如《醫學啟源》所載:“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治療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方中以半夏與陳皮相伍,佐以茯苓、甘草,共奏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之功。《傷寒論》中治療表寒里飲之寒痰咳嗽的小青龍湯,半夏與干姜、細辛、五味子合用,以溫肺蠲飲,化痰止咳平喘。然而配伍恰當,半夏可用于治療多種痰證咳嗽,配膽南星、黃芩、瓜蔞仁可治熱痰咳嗽,如《醫方考》中的清氣化痰丸;配茯苓、枳實、天南星等治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痛,喘急咳嗽,如《嚴氏濟生方》導痰湯。

查看全文

中藥療效因素分析論文

摘要:中藥臨床應用,其療效的發揮有諸多因素決定,主要有辨證因素、患者因素和藥材因素三個方面,在藥材因素中又涉及到藥材的品種、產地、采收、貯存、炮制、配伍、劑量及劑型、給藥途徑等,只有綜合考慮才能提高臨床療效,保證用藥的安全有效合理。

關鍵詞:中藥療效;影響因素

中藥的功效是中藥治療、預防、養生作用以中醫藥理論進行概括而形成的,是藥物醫療作用在中醫領域內的特殊表述形式,是經過中醫藥理論化了的作用。藥物使用后,其療效的發揮情況,除了與辨證的準確與否、患者的情況等有關外,還與藥材本身的諸多因素有關:

一、藥材品種

中藥計數的傳統單位稱“味”,而一味中藥的來源雖然有人主張一物一名一基源,但實行還有困難,目前一味中藥的來源既有只涉及一個品種的,也有包括多個品種的。

一味中藥如只來源于一個品種,則不存在品種優劣問題。

查看全文

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分析論文

【摘要】通過對中醫古籍與中醫藥期刊刊載的治療冠心病有效方劑283首的研究分析,總結歸納出目前治療冠心病常用組方配伍方法有19種,并對其中常用的8種配伍方法作了簡要分析。認為治療冠心病基本法則是扶正祛邪、攻補兼施,其中扶正法依次為補氣、養陰、補血、補(腎)陽,祛邪法依次為活血、化痰、理氣。這些法則常常相互參合、交互為用,形成冠心病組方配伍的基本規律。

【關鍵詞】冠心病/中藥療法方劑配伍文獻研究

冠心病屬中醫"胸痹"、"心痛"范疇。中醫對冠心病的認識和治療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并顯示較好療效。為探討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的組方配伍的基本規律,我們對中醫古籍中與現代中醫藥期刊刊載的治療冠心病有效方劑進行整理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來源及方法

方劑的來源主要涉及兩大部分:(1)古代醫籍中記載的治療胸痹、心痛有效的名家名方。我們搜集了從漢代到明清及民國時期的20部經典醫籍中有關胸痹、心痛治療的有效方劑。包括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明代張景岳的《景岳全書》,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民國時期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等醫著中治療胸痹、心痛的方劑。(2)中國期刊網、維普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期刊數據庫等國內權威數據庫1979-2007年間40余種中醫藥刊物中所涉及到的治療冠心病的中藥復方,期刊包括《中醫雜志》、《新中醫》、《中國中藥雜志》、《河北中醫》、《浙江中醫藥雜志》等,以及各中醫藥院校學報如《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等。以"胸痹"、"心痛"為關鍵詞進行搜索。

2結果

查看全文

中藥功效因素影響論文

【關鍵詞】中藥功效用量配伍炮制

煎煮

許多中藥無論單用還是配伍組方,均可隨著用量的大小、配伍的變化、炮制的不同和煎煮的各異,功效或有遞增,或呈雙向性,或表現出功能的多樣性。

劑量大小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藥,用量大小對其功效有極大的影響。

黃連、龍膽草,1~2g小量應用,能清熱健胃,增進食欲;3~6g則燥濕、瀉火、解毒;大劑量應用則敗胃,引起胃腸道反應而惡心嘔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