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3 19:23: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評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視評論與圖像評論分析論文
口播對于電視評論和廣播評論都是其傳播特點之一,但是,二者的區別卻是明顯的:電視評論中的口播要出圖像,而廣播評論中的口播,是完全單一的口播。需要說明的是,電視口播評論盡管必須出播報者的圖像,但有時又要插播與口播內容密切相關的圖像,因此難免與圖像評論混為一談。但實際上二者還是有明顯的區別的。那就是:口播評論主要是以口語表達為其主要手段,而圖像評論則不是這樣。所以,必須明確認識和把握口播評論的這一特點。其實,細細劃分,電視口播評論還可具體分為這樣兩種:一種是配合重要新聞播放的口播評論;另一種是常設欄目播出的口播評論。
配合重要新聞播出的口播評論:這是最早出現的一種口播評論形式。多數不署名,即以本臺的名義闡述對有關事物的看法和見解;一般配合當天某一重要新聞播發,沒有固定播出周期;篇幅短小,議論力求集中、切中要害。初期多數是按照報刊評論的模式撰寫的,以“短評”或“編后語”的名目播出。以后逐漸注意體現電視的傳播特點,有時插播與內容相關的圖片,日漸重視語言的規范化、通俗化、口語化;同時播音員也越來越注意利用出圖像的條件,調動表情、動作等非語言符號強化表達效果。這種配合新聞播出的口播評論,無論對于觀眾理解重要新聞還是及時引導社會輿論、指導社會實踐仍然具有圖像評論不可取代的存在價值和社會意義。
常設欄目播出的口播評論: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面對面》,開了這種口播評論的先河,并把它定位為“純談話類”欄目。這個欄目每天播出一個話題,題材多為觀眾關注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多數運用夾敘夾議的表現方法,具有相當鮮明的談話特點。在《東方時空》的影響和帶動下,不少省市的電視臺都相繼開辦了類似的口播評論欄目。下面的例子來自重慶電視臺的《記者觀察》,是圍繞著“明星該不該做廣告”而展開議論的。評論者由此提出:明星屢屢參與做虛假廣告,大肆坑害消費者,除開他們的道德和法制意識存在嚴重的缺陷外,問題到底出在誰身上?請看評論者是如何進行生動而犀利的評論的:
明星能不能給藥品做廣告?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因為近年來明星廣告激增,而老百姓對他們的夸張、不實之詞和誤導多有怨言的緣故。藥品和食品都不是鬧著玩的,吃錯了會出人命。即使吃不死,也沒有人愿意白花錢吃沒用的東西。可是這玩藝兒被明星現身說法一吹,大家就難免上當,上當的次數多了,就要罵明星缺德坑人。有些明星異口同聲在廣告上說,服了一種藥之后、“腰不酸了,背不疼了,腿也不抽筋了”。是不是這么“神”?人們上當過后,又回過味兒來,就懷疑那些明星是不是真的吃過這種藥——難道那么巧,他們一個個都曾不約而同地腰酸、背疼、腿抽筋來著?有的受害者還把明星告上法庭,說他們有意弄虛作假,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騙人——官司自然都不了了之。
評論者緊接著指出:明星們之所以肆無忌憚地以假患者的身份出現在廣告上,與商家一道瘋狂行騙,其根本原因是尚無一部能管住明星胡作非為的法規出臺。然后,繼續評論道:
其實人們在這個問題上不應該一味將矛頭對著明星。廣告總是要人去做的,明星和非明星都有權利受雇做廣告。趙本山說:“明星為企業做廣告是應該的。藥品畢竟是為病人治病的,不是,而且有國家頒發的產品合格證,為什么不能做?”不無道理。但是問題在于,你沒有病,你憑什么、又有什么資格以“患者”的身份來“證明”一種藥的療效?更嚴重的問題在于,劣質的產品、虛假的廣告內容以及明星建立在虛假之上的夸張煽情表演,不但坑害了消費者,而且毒化了社會風氣。所以,在產品質量和廣告內容的源頭上把好關,明星們就是想錢想得發瘋,趕著做廣告,也危害不到老百姓。新的廣告審查辦法最關鍵的問題是,要從內容和形式上保證廣告的“真”。
建筑評論
一、關于21世紀"可持續發展"口號下的建筑創作與評論的標準問題
1.當今世界建筑界的脈搏
本世紀人類經歷了兩次環境革命,第一次發生在6O年代末7O年代初,人們開始辯論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轉向對環境的關注。8O年代末和9O年代初是第二次環境革命,這一次重新界定和擴大了許多原有的慨念,并提出可持續發展問題。
1987年以布倫特蘭(Bruntland)為主席的聯合國與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對"可持續發展"下的定義可概括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從國際建協2O次大會的議題來看,建筑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開始與自然進行全面的對話。今天"人類環境科學"基礎上的建筑學使眾多建筑師真切體會到了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也因此感到了新趨勢下當代建筑師的責任和創作的沖動。"可持續發展"作為時代的主旋律促使建筑學有了重大的發展。人居環境的研究成為一門科學,而建筑、城市和園林則成為其主導學科。研究綠色建筑、智能建筑和創造無廢、無污、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環境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建筑文化已成為當代建筑師的歷史使命。
2.美學標準的發展
世紀更替,建筑學領域的拓展,不僅使建筑學的體系框架發生了變化,也使建筑師對建筑學中所包含的一些分支理論提出了再認識。
鳳凰衛視的評論論文
一、主持風格個性化
1、利用明星效應,打造個性品牌。鳳凰衛視在其品牌塑造的過程中創造了最具鳳凰特色的"三名戰略"。“所謂‘三名戰略’,就是鳳凰衛視注重塑造‘名主持人、名評論員、名記者’,著力突出一種有魅力的個人形象。”②被評為“祖國寶島的最具影響力主持人”的吳小莉,被網友譽為“中華讀報第一人”的楊錦麟都是在這種機制下誕生的名主持人。鳳凰衛視扎根商業氣息十分濃重的香港,推行"三名戰略"是開拓市場的重要策略,通過策劃和包裝滿足觀眾的收視趣味,從而達到制造明星效應、樹立鳳凰品牌的目的。
鳳凰衛視主要以節目宣傳主持人的方式來打造主持人和評論員,很多節目是以主持人為中心策劃的,有些甚至直接以主持人名字冠名,如:《一虎一席談》、《小莉看時事》、《李敖有話說》等。鳳凰衛視給主持人或者評論員度身訂做符合其氣質特征的節目,充分發掘其才能和潛力。這樣,鳳凰衛視各具特色的主持人呈現在觀眾面前:胡一虎的積極大度,竇文濤的大膽敢言,阮次山的專業權威,陳文茜的細膩理性……。鳳凰衛視在打造明星主持人的同時也塑造了頻道的個性魅力,兩者相得益彰。
2、依靠博學精英,樹立言論權威。劉長樂曾經說過,文化的力量才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品牌真正的實力,這種實力是永遠也輸不掉的。鳳凰衛視不斷招賢納士,現在旗下已經匯聚了大批來自兩岸三地的傳媒精英。鳳凰的時事評論員大多具有多年媒體工作經驗,而且學歷層次也較高,如曹景行、何亮亮都擁有研究生學歷,阮次山是紐約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等。豐厚的積淀使得鳳凰評論員有著深刻的新聞洞察力、獨到的新聞視角和較高的理論功底。
此外,這些評論員各有所長,阮次山是政治評論專家,何亮亮對中國外交深有研究,而曹景行則善于解讀國際時事及兩岸三地新聞。鳳凰衛視評論員以深厚的底蘊為基礎,以精英的視角分析和判斷,為觀眾提供了即時獨特的觀點,向世界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除了鳳凰衛視本身的評論員之外,鳳凰衛視還不定期邀請一些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來做客開講,如《時事開講》就請過中國著名社會學家、三農問題專家曹錦清,歷史學家秦暉等等,發表高見。這些精英的觀點,進一步樹立了鳳凰衛視言論的權威性。
二、節目形式個性化
報刊新聞評論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新聞評論是新聞媒體闡述立場觀點和態度,影響引導輿論的“旗艦”,進入信息化時代,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新聞評論在各媒體蓬勃發展,研究它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本文以報刊新聞評論為研究對象,從“新聞化”、“多元化”、“平民化”、“形象化”等等七個方面分析其在新世紀里的創新特色。
關鍵詞:新世紀新聞評論新聞觀念創新
構建和諧社會要塑造有利于和諧發展的輿論環境。新聞評論是媒體闡述立場觀點,影響引導輿論的“旗艦”,進入信息化時代,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現代國際新聞的話語權,乃至某些發達國家的話語霸權,在新聞評論中表現得最直接、最快速、最有力。新聞評論對社會輿論和人的行為方式的影響,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外部世界,公眾需要信息,更需要傳媒提供分析、判斷和見識,信息越豐富,信息消費就越費力。如何更有效地引領群眾在紛繁復雜的多元世界中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如何在滲透力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增進干部群眾的共識,最大限度地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就成為當今新聞評論的一個重要課題。
近幾年,新聞評論在各媒體日漸興旺,報紙已不滿足于言論專欄,而不斷涌現言論專版,形式也更為多樣,新聞評論已成為各媒體的重要需要,看重新聞評論是時代的要求,是世界的潮流,新聞評論也形成了自己的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下面僅從七個方面探討它的創新特色:
一、“新聞化”特色
新聞性是所有新聞體裁的共同特點,這是由新聞媒介的性質決定的。新聞評論作為新聞體裁,進入新世紀,由于新聞觀念的發展變化,由于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傳播速度的飛速增長,它的新聞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強調,進一步發展為“新聞化”特征。評論新聞化,使新聞與評論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報道的分量,大大增強傳播效果。主要表現為:
新聞評論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新聞評論的特點需要根據發展了的新聞評論實踐進行重新認識。把新聞性、政治性和指導性作為新聞評論的特點是不合適的。新聞評論有五大特點:以新聞事實為依托、時效性、思想性、論理性和大眾性。
【關鍵詞】新聞事實;時效性;思想性;論理性;大眾性
究竟什么是新聞評論?新聞評論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對它的認識直接關乎新聞評論的發展,但是,學界對此問題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中期的認識水平上,未能根據新聞評論實踐的要求進行更為科學的概括,以致形成了對新聞評論實踐的阻礙。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新聞評論的特點進行重新審視。
一
中國大陸對新聞評論的特點進行認真探討,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的。筆者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概括,出現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范榮康先生登載于《新聞戰線》1984年第3期的《新聞評論的一般特征》一文中。在此文中,范先生這樣界定:“新聞評論是就當天或者最近報道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情和問題,所發表的政治性的,面向廣大讀者群眾的評論。”后來,在其專著《新聞評論學》中,范先生進一步明確界定:“新聞評論是一種具有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等顯著特征的評論文章。”“新聞評論是就當天或最近報道的新聞,或者雖未見諸報端但確有新聞意義的事實,所發表的具有政治傾向的,以廣大讀者為對象的評論文章,離開了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都不成其為新聞評論。”①
后來,范先生概括的“三性”成為一種比較公認的經典認識。
新聞評論審視論文
【內容摘要】新聞評論的特點需要根據發展了的新聞評論實踐進行重新認識。把新聞性、政治性和指導性作為新聞評論的特點是不合適的。新聞評論有五大特點:以新聞事實為依托、時效性、思想性、論理性和大眾性。
【關鍵詞】新聞事實;時效性;思想性;論理性;大眾性
究竟什么是新聞評論?新聞評論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對它的認識直接關乎新聞評論的發展,但是,學界對此問題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中期的認識水平上,未能根據新聞評論實踐的要求進行更為科學的概括,以致形成了對新聞評論實踐的阻礙。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新聞評論的特點進行重新審視。
一
中國大陸對新聞評論的特點進行認真探討,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的。筆者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概括,出現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范榮康先生登載于《新聞戰線》1984年第3期的《新聞評論的一般特征》一文中。在此文中,范先生這樣界定:“新聞評論是就當天或者最近報道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情和問題,所發表的政治性的,面向廣大讀者群眾的評論。”后來,在其專著《新聞評論學》中,范先生進一步明確界定:“新聞評論是一種具有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等顯著特征的評論文章。”“新聞評論是就當天或最近報道的新聞,或者雖未見諸報端但確有新聞意義的事實,所發表的具有政治傾向的,以廣大讀者為對象的評論文章,離開了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都不成其為新聞評論。”①
后來,范先生概括的“三性”成為一種比較公認的經典認識。
新聞評論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新聞評論的特點需要根據發展了的新聞評論實踐進行重新認識。把新聞性、政治性和指導性作為新聞評論的特點是不合適的。新聞評論有五大特點:以新聞事實為依托、時效性、思想性、論理性和大眾性。
【關鍵詞】新聞事實;時效性;思想性;論理性;大眾性
究竟什么是新聞評論?新聞評論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對它的認識直接關乎新聞評論的發展,但是,學界對此問題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中期的認識水平上,未能根據新聞評論實踐的要求進行更為科學的概括,以致形成了對新聞評論實踐的阻礙。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新聞評論的特點進行重新審視。
一
中國大陸對新聞評論的特點進行認真探討,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的。筆者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概括,出現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范榮康先生登載于《新聞戰線》1984年第3期的《新聞評論的一般特征》一文中。在此文中,范先生這樣界定:“新聞評論是就當天或者最近報道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情和問題,所發表的政治性的,面向廣大讀者群眾的評論。”后來,在其專著《新聞評論學》中,范先生進一步明確界定:“新聞評論是一種具有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等顯著特征的評論文章。”“新聞評論是就當天或最近報道的新聞,或者雖未見諸報端但確有新聞意義的事實,所發表的具有政治傾向的,以廣大讀者為對象的評論文章,離開了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都不成其為新聞評論。”①
后來,范先生概括的“三性”成為一種比較公認的經典認識。
報刊專欄評論發展論文
一、專門化發展的趨勢
大眾傳媒的分眾化趨勢,將使評論的專業性與專門化程度不斷提高。評論專欄的開設將更注重于評析范圍和風格化的區別上。如果說新時期依始,評論專欄的創辦與開設有相互“克隆”的痕跡,今后評論專欄的生命力則在于個性。大浪淘沙,真正能夠承受住受眾市場考驗的則是那些有個性化的評析范圍、個性化的視角、個性化的話語方式以及個性化的風格的專欄評論。正在與世界接軌的中國新聞評論在評論的專門化與專業化程度上也逐步走向規范。專家學者、媒介內專職評論員,以及普通百姓的議論,社會性、話題性與專業性話題的劃分將日趨明晰,出現越來越多的專門性、對象性的評論專欄。一方面,法制類、財經類、證券類、體育類、文化類等不同選題領域及受眾群體的評論專欄將有所區分和日漸發展;另一方面,同一領域或樣式的評論專欄也將以不同的風格使自己擁有各自不同的發展余地和生存空間。面對不同受眾設置不同的具有較強專業性與專門化的評論專欄的做法適應大眾傳播分眾化趨勢,無形中也為更多評論專欄的生存與發展提供空間。
二、開放化與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社會的開放性、價值的多元化將使專欄評論日趨開放化和多元化。這種開放化和多元化既體現在專欄評論的形式上和內容上,也體現在評論觀念上。開放化和多元化相輔相存,二者間存在有機的聯系,但在評論的運作過程與表現方式上都有所不同。新聞評論的開放化趨勢,首先在選題范圍的開放化。以往的評論集中區已經或正在被突破。評論的觸角已伸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諸多方面和角落。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提高,這種開放化將進一步加強。與開放化相聯系的則是觀點的多元化、形態的多元化、表達方式的多元化和風格的多元化。
三、體裁融合進一步增強的趨勢
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將使新聞與評論的融合程度進一步增強,體裁間的界限逐步打破,形成更好的服從于內容的需要。以往的評論寫作促使從業者與研究者更多地關注評論體裁樣式的界定與規范。評論實踐的發展,已逐步打破了固有體裁的模式。具體表現在評論與新聞性事實與信息有機融為一體,在評論中直接輸入所見所聞的新聞事實和信息并以此作為立論的依據,緣此展開議論,在說理方式上開始由以往的嚴肅抽象的說教式,向平易生動的談話式轉化,由以往的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互割裂走向相互結合,以增強評論的新聞性與可信度。這一融合趨勢目前正突出表現在要聞版的評論專欄,以及各種論壇性專欄發表的評論作品上。《經濟日報》“每周經濟觀察”專欄主持人閻卡林在談自己寫評論的體會時說到:“言論的開頭怎樣寫?除了開門見山提出問題外,我還主張言論的開頭能單獨出來發消息。就是說,所評的事本身就是新聞,就能吸引人,這樣就更加引人往下看了。”。在市場經濟時代,讀者本位思想逐步確立,加上廣播電視評論的興起,鑒于其可聽可視,在形象性與平易性方面占有明顯優勢,促使報刊專欄評論逐步強化自身的平易性與形象感。言論與新聞相互融合的優勢是明顯的:一是加大了專欄評論的信息量和提高了信息質量,進而增強了評論的新聞性與可讀性,有助于克服和避免空談的說教;二是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深化宣傳報道思想,提高受眾認識水平;三是強化思想與輿論引導力度,以增強媒體的社會功能。
酒店企業在線評論管理對策
摘要: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在網絡平臺進行分享與點評,因此在線評論對消費者預訂決策的影響越來越大。本文以酒店消費者預訂決策作為研究對象,建立研究模型,通過網絡發放問卷收集數據。最終分析結果表明,負面評論、評論的時效性、評論的數量和評論的形式對消費者預訂決策有顯著影響,而評論內容的質量、評論者的威望值和正面評論影響不顯著。最后本文根據研究結論,對酒店在線評論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在線評論;預訂決策;酒店消費者決策
一、引言
酒店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代表,其產品和服務的無形性特征使得消費者無法提前感受產品或者服務,因此消費者預訂決策會受到相關在線評論的信息影響。本次研究結合目前國內外學者已有的相關研究,以在線評論對消費者預訂決策產生影響的七個維度為基礎,假設了本次研究模型。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數據的處理和分析研究其產生的影響,幫助酒店更準確了解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和一些重要信息,并在營銷推廣、客戶管理、品牌建設等方面為酒店提供參考。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模型的構建
酒店在線評論可信度分析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酒店產品的銷售模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由于在線評論能為消費者購買酒店產品時提供參考因素,所以很多酒店在運營時也會考慮在線評論這一重要模塊。然而一些商家為了提升自身產品的好評度或是攻擊其他競爭者,會使用雇傭大量“水軍”進行虛假評論等不良競爭手段,這直接影響的是評論的質量以及可信度。本文將主要探討酒店在線評論的可信度問題,并提出筆者對提高酒店在線評論可信度的相關策略和措施。
關鍵詞:酒店管理;在線評論;可信度;虛假評論
一、研究背景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轉變的是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模式,當下消費者在選擇酒店時,普遍習慣是先在網絡中搜索酒店的信息,然后瀏覽該酒店的在線評論,從而再決定是否購買該酒店的服務。通過研究表明,酒店的在線評論能夠直接影響消費者對于產品的認知以及態度,最終決定是否購買。然而,在線評論中的內容往往良莠不齊、真假難辨,在諸多刷評論手段充斥的當下,一些商家為了謀取利益,會使用虛假評論來提升酒店的銷量,這些都是在酒店管理的過程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Browning,2011)在對在線評論對酒店預訂意圖和信任感知的影響研究中提出影響顧客酒店預定意向的4個因素:評論的內容、傾向、框架、形式,并強調呈現詳細數值評分、以酒店員工服務為內容的正面評論組影響較大。(Yacouel等,2012)指出旅游電子商務網站上的在線評論反映了服務的質量,有助于潛在消費者信任他們的決策,這種信任的增加使旅游者為酒店房價支付更高的價格。(Fang,2016)在網絡旅游評論的接受價值分析中證實了評論文本的易讀性和評論者的特征會影響人們對旅游在線評論的感知有用性。(張博,2017)等學者在對網絡口碑可信度研究中提及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可信度的衡量標準從傳播源拓展到了傳播渠道以及傳播內容這三個方面。(魏寶祥,2019)等學者在對旅游產品在線評論可信度研究中提到,我國4.13億網購用戶中,77.5%的消費者在線購買產品時會參考該產品的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