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4 05:33: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剖宮產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剖宮產術研究論文
【關鍵詞】剖宮產術
剖宮產術已成為處理高危因素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手術技術的進步、抗生素輸血條件的完善、麻醉及術后鎮痛水平的提高,手術的危險性已明顯降低,但取胎頭困難需要產鉗助產也有所增加。本院近幾年將小產鉗用于剖宮產術中,有效地減少了取頭困難的并發癥。現對剖宮產出頭困難應用小產鉗58例的臨床資料分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院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單胎頭位剖宮產術1302例,使用小產鉗病例58例,占4.45%。58例年齡21~40歲,平均28.5歲;孕周35~43周,平均39周;初產婦43例,經產婦15例(其中疤痕子宮6例);擇期手術26例,急診手術32例;中腹壁縱切口22例,橫切口36例。使用雙葉小產鉗52例,使用單葉產鉗6例。主要手術指征為胎兒宮內窘迫21例,前置胎盤7例,重度子癇前期6例,疤痕子宮6例,頭盆不稱6例,臍帶因素5例,羊水過少4例,社會因素3例。取頭困難的原因:因前置胎盤、頭盆不稱、骨盆入口狹小、胎兒較大、臍帶過短、臍帶繞頸等所致胎頭高浮30例(占51.7%),因第二產程延長、持續性枕后位、持續性枕橫位、前不均傾位等所致胎頭深入固定6例(占10.3%),麻醉效果不佳8例(占13.8%),產婦肥胖5例(占8.6%),分離腹直肌不充分3例(占5.2%),其它包括術者經驗不足6例(占10.3%)。
1.2娩出方法
剖宮產術的研討論文
【關鍵詞】剖宮產術
1988年Stark首創的剖宮產術受到了婦產科醫生的推崇和應用。作者對這一新術式進行多項指標的臨床觀察,并進行追蹤隨訪,與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進行比較,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在本院分娩孕婦共8500例,其中初產婦剖宮產1700例,將受術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新式剖宮產510例,年齡23~38歲,中位年齡28歲。B組: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1190例,年齡23~37歲,中位年齡27歲。對兩組患者術后追蹤隨訪至2006年4月,觀察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時腹腔粘連的情況,其中A組再次剖宮產72例,B組再次剖宮產121例,兩組剖宮產指征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組72例再次剖宮產,其中距第一次剖宮產≤3年剖宮產9例,>3年63例;B組121例再次剖宮產,其中距第一次剖宮產≤3年剖宮產14例,>3年107例。
1.2手術方式
剖宮產術后觀察及護理思索
剖宮產技術自開始運用以來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為孕婦及其腹中胎兒的健康出生提供了重要保障[1]。特別是在我國,剖宮產在產科中的應用率越來越高。據調查,在我國產科中40%的孕婦選擇剖宮產[2]。但是,剖宮產這種分娩方式對孕婦及胎兒來說并非不存在風險,術后并發癥即是其中的一大難題。研究表明,剖宮產史已成為行剖宮產手術的重要指征,在所有手術指征中位居第二位。現在部分孕婦開始考慮自然分娩(經陰道),為探究剖宮產術后再妊娠的臨床效果及其有效的觀察及護理方法,我院對70例剖宮產術后再妊娠并行陰道分娩的孕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中所包含的70例孕婦均有經剖宮產分娩史。年齡24~36歲,平均年齡(32.4±1.6)歲。所有孕婦本次分娩與上次分娩的時間間隔均超過3年,子宮下段瘢痕厚度均大于3mm,可承受經陰道分娩時須承受的牽拉力。另外所有經陰道分娩的孕婦均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對于分娩過程中出現意外狀況的孕婦均立即轉為剖宮產。
2結果
本組70例剖宮產術再妊娠經陰道分娩產婦中64例患者分娩成功,分娩成功率為91.3%。其中60例孕婦經自然分娩成功,成功率為85.6%。4例患者通過陰道助產成功。另外6例中,4例因胎兒窘迫的發生被迫性剖宮,2例因活躍期停滯。所有患者均未出現產后大出血、新生兒窒息及子宮破裂等并發癥。本組經陰道分娩的胎兒體重在2000~3800g之間,未見巨大胎兒。經統計學分析發現剖宮產術后再妊娠經陰道分娩具有可行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臨床觀察及護理
剖宮產術后應用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剖宮產術后;自控鎮痛泵;壓瘡;護理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剖宮產術后使用硬膜外腔鎮痛泵(PCEA泵)鎮痛預防壓瘡的護理。方法將剖宮產術后使用PCEA泵鎮痛患者80例(鎮痛泵組),與同期術后未使用鎮痛泵的患者80例(非鎮痛泵組)比較,兩組都給予術后常規護理,觀察2組發生骶尾部壓瘡的機率。結果鎮痛泵組有2例患者早期發現了骶尾部有皮膚小水皰的發生,經過積極處理后很快得到了恢復;非鎮痛泵組壓瘡發生率為0。結論剖宮產術后使用PCEA泵鎮痛,在壓瘡發生前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地預防壓瘡的發生。
壓瘡是由于身體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不能適當供給皮膚和皮下組織所需營養,以致局部組織潰爛和壞死所致。以前人們認為壓瘡是完全可以預防的,護理質量標準要求“壓瘡發生率為0[1]”,而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預防壓瘡的發生。我院產科在2005年1月至2005年8月間經患者同意共有80例使用了自控鎮痛泵,與同期未使用鎮痛泵的患者進行皮膚對比分析。現將情況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我院產科2005年1月至2005年8月共有160例產婦行剖宮產術,最大年齡39歲,最小年齡20歲,平均年齡26歲。將術后使用了鎮痛泵鎮痛的患者80例與同期非鎮痛泵80例對比,觀察2組發生骶尾部壓瘡的機率。兩組均無產科嚴重合并癥及凝血功能障礙,無藥物過敏史,產婦年齡、孕周、體重、孕次上無顯著性差異。結果鎮痛泵組發生皮膚水皰2例,皮膚受壓時間1例為14h,1例為16h。非鎮痛泵組的患者無一例發生皮膚水皰。
2護理方法
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手術室護理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手術室護理對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的預防效果。方法228例剖宮產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每組114例。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手術室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發生情況、切口愈合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75%(2/114),低于參照組的7.89%(9/1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切口愈合率為97.37%,明顯高于參照組的91.2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4.74%,明顯高于參照組的8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剖宮產患者實施手術室護理可有效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剖宮產;切口感染;手術室護理;愈合效果
剖宮產術是產科領域中的重要手術,由于麻醉學、輸血、輸液、手術方式、手術縫合材料的進步,剖宮產已成為解決難產、產科合并癥,挽救產婦和患兒生命的有效手段[1,2]。剖宮產會對產婦機體造成較大的影響,手術切口有感染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做好圍手術期的切口護理工作[3]。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手術室護理對剖宮產術后感染的預防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28例剖宮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次剖宮產175例,2次剖宮產41例,3次剖宮產12例。本次研究在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和監督下進行,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需行剖宮產手術;②患者無嚴重產期合并癥;③患者精神狀態和言語表達能力正常。排除標準: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14例。參照組年齡21~39歲,平均年齡(28.4±3.6)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04±1.15)周。觀察組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8.0±3.4)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01±1.14)周。兩組患者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護理方法。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確認產婦身份,了解其既往病史和相關藥物禁忌,密切關注各項生命體征指標,配合醫生完成手術以及術后的護理工作。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手術室護理,內容如下。①心理護理:手術前向患者詳細講述手術的方法、目的以及注意事項,與產婦保持密切的交流,通過心理暗示、轉移注意力等方式緩解期心理壓力,避免產生明顯的焦慮、抑郁情緒,同時使用愛力減痛分娩法降低患者對疼痛的敏感度,提高耐受能力。②手術室環境的消毒護理:術前1h開啟層流凈化空氣系統,降低空氣細菌含量,做好手術室各物體設備表面的清潔消毒工作。③術前準備:術前將所有相關設備、器械準備齊全,手術期間控制手術室內人數,盡量避免人員的出入。④嚴格遵守菌操作:進入手術室前更換高壓滅菌服,對產婦前進行術前評估,做好手術部位及周圍皮膚的清潔消毒。巡回護士嚴格把控0.5%碘伏量給予,預防消毒紗球過濕,增加低體溫的幾率。⑤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考慮到抗生素對新生兒的影響,采取新生兒娩出后立即靜脈滴注抗生素;對于手術時間>3h的產婦,出血量>1500ml可在術中預防性應用抗生素1次,有助于避免發生術后感染。⑥術中做好保暖護理:控制室溫在23~25℃,適當加熱輸液溫度,減少暴露部位,在非手術部位用無菌被褥或毯子遮蓋。⑦包扎護理:術畢用醫用粘貼膜10cm×25cm加壓包扎,利于止血,減少切口暴露在空氣的幾率。⑧術后護理:用溫度適宜的生理鹽水將產婦身上的消毒液和血液清理干凈;轉運時盡量避免對產婦進行幅度較大的移動,避免牽拉切口。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發生情況、切口愈合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①對患者產后隨訪2個月,記錄切口感染發生情況;②切口愈合效果判定標準:切口出現嚴重化膿,需切開引流視為愈合不良;切口有炎癥反應,如紅腫、硬節、血腫、積液等視為愈合欠佳;切口平整、未發生不良反應視為愈合,愈合良好率=(愈合+愈合欠佳)/總例數×100%;③采用本院自制量表調查患者滿意度,分為不滿意、一般、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總例數×100%。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預擴容在剖宮產術中的應用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容量預處理在剖宮產術中對產婦血壓的影響。方法:選擇擇期第一胎足月妊娠剖宮產120例,隨機分為A、B、C3組,每組40例,均采用1.73%碳酸利多卡因(內含1:20萬鹽酸腎上腺素)行連續硬膜外麻醉。A組病人麻醉前快速輸入(約40min內輸入)聚明膠肽500ml后用乳酸鈉林格氏液維持;B組病人麻醉前快速輸入(約40min內)乳酸鈉林格氏液500ml后,用乳酸鈉林格氏液維持;C組病人不給予預充液,直接用乳酸鈉林格氏液維持,記錄麻醉后約15min內(胎兒娩出前)(T1)和胎兒娩出后(T2)兩個時間內低血壓發生率,血壓低于基礎值30%,記為低血壓,所有胎兒娩出后Apgar評分。結果:在T1時間內,3組血壓下降率分別為A組7.5%、B組7.5%、C組25%,A、B兩組間比較,P>0.05。A組與C組、B組間比較,P<0.05。在T2時間內,3組血壓下降率分別A組10%、B組27.5%(其中有1例與T1時間內重疊)、C組37.5%(其中有2例與T1內重疊),A組與B組、A組與C組間比較,P<0.05。B組與C組間比較,B組低血壓率低于C組,但無統計學意義。討論:剖宮產手術麻醉前用膠體液或晶體液擴容治療均能預防術中低血壓,膠體液效果優于晶體液。
【關鍵詞】容量擴充;聚明膠肽;剖宮產術;麻醉;硬膜外;低血壓
1資料與方法
選擇擇期第一胎足月妊娠剖宮產產婦120例,ASAⅠ~Ⅱ級,年齡22~36歲,體重54~75kg,排除妊娠高壓綜合征患者及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隨機分為A、B、C3組,每組40例。術前常規禁食飲6h以上,術前30min肌注魯米那0.1mg,阿托品0.5mg,入手術室后行多功能監測,吸氧,建立靜脈通道。3組均選擇L1-2直入穿刺,頭向置管3~4cm,平臥后將床向左傾斜30°。硬膜外給藥前A組病人快速輸入(約40min)聚明膠肽500ml后用乳酸鈉林格氏液維持,B組病人快速輸入(約40min)乳酸鈉林格氏液500ml后用乳酸鈉林格氏液維持,C組病人不給予預充液,直接用乳酸鈉林格氏液維持。3組病人硬膜外腔用藥方式相同:注入1.73%碳酸利多卡因(內含1:20萬鹽酸腎上腺素)4ml,觀察5min無異常情況,追加1.73%碳酸利多卡因3~8ml,約10min后,手術開始。術中一般不需追加局麻藥,術后常規用硬膜外自控鎮痛,排除術中出現大出血(出血量超過500ml)的患者并予隨機補足。血壓低于基礎值30%記為低血壓,低血壓處理方法為快速輸液、使用麻黃素升壓,記錄麻醉后約15min(胎兒娩出前)(T1)和胎兒娩出后(T2)低血壓發生率。全部數據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阻滯平面上界T6-8,極少數病人達T5。在T1時間內,3組血壓下降率分別為A組7.5%、B組7.5%、C組25%。A、B兩組間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組與C組、B組間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T2時間內,3組血壓下降率分別為A組10%、B組27.5%(其中有1例與T1時間內重疊)、C組37.5%(其中有2例與T1內重疊),A組與B組、A組與C組間比較,P<0.05。B組與C組間比較,B組低血壓率低于C組,但無統計學意義。所有胎兒娩出后Apgar評分在8分以上。表1各組兩時低血壓發生率(例(略))
優質護理在婦產科剖宮產術的臨床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婦產科剖宮產術中應用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婦產科收治的剖宮產患者100例進行分組研究,以電腦隨機數法分為兩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用優質護理。記錄組間手術時間、不良反應率,調查術后疼痛評分、患者對護理滿意度評分,并比較。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更短,不良反應更少,術后疼痛評分更低,護理滿意度評分更高,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相比常規護理模式,在婦產科剖宮產術中開展優質護理,不僅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不良反應,而且可以緩解術后疼痛,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應用。
關鍵詞:婦產科;剖宮產;優質護理;滿意度;術后疼痛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婦產科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剖宮產患者100例進行了研究,納入對象有完整資料,滿足剖宮產指征,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排除依從性差,妊娠期嚴重并發癥,不愿意配合研究等患者。按照電腦隨機數法分為兩組,每組50例。對照組:年齡20~38歲,均值(28.9±1.2)歲;孕周34~42周,均值(38.5±1.2)周;初產婦32例、經產婦18例。觀察組:年齡20~38歲,均值(28.6±1.6)歲;孕周34~42周,均值(38.3±1.6)周;初產婦34例、經產婦16例。前述年齡、孕周、初經產上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用常規護理,常規健康教育、協助產婦日常生活、腹部按摩、飲食指導、止痛管理、術后生命體征監測等。觀察組則采取優質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入院護理:滿足剖宮產指征產婦,告知她們相關知識,解釋剖宮產原因、特點、處理方式,并且介紹醫院、婦產科情況,必要時介紹主治醫師與主管護士。盡量緩解患者的焦慮、擔憂等情緒,穩定她們的情緒,提高分娩信心。②住院護理:根據護士性格、年齡、經驗、能力分配護理工作,經驗豐富者主抓全面護理,資歷豐富、應變能力強者負責剖宮產指征嚴重產婦,親和力強與健談者負責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③營造良好的溝通環境:剖宮產關乎母嬰安全,也是護患糾紛高發科。建立“護患溝通日”溝通渠道,針對產婦與家屬所想、所問等互動交流,不拘泥于治療疾病,涉及更多方面,盡量縮短與患者之間的距離。交流期間,醫護人員提供安全、有效、人性化及專業的咨詢服務,同時對下個護理階段需要注意的問題提供建議、指導。④術中護理:安全送入手術室,因環境陌生可能出現緊張與恐懼心理,為此護理人員主動關心,握著她們的手,讓她們感覺到溫暖。協助產婦翻身、擺放合適的體位,注意動作輕柔,保護隱私,麻醉起效后維持平臥位,護理人員陪護在旁,詢問患者感受,主動告知產程進展。⑤術后護理:術后,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加強并發癥預防干預,避免羊水栓塞。術后6h根據醫囑恢復飲食,生命體征穩定后協助產婦取側臥位,鼓勵盡早下床活動。主動介紹母乳喂養方法、好處,指導正確喂養技巧,制定多樣化的飲食方案,多食用促進泌乳的食物。出院時,進一步做好健康指導,叮囑她們在家期間的飲食、休息、衛生等注意事項。1.3觀察指標。記錄組間手術時間、不良反應率,調查術后疼痛評分、患者對護理滿意度評分,并比較。1.4統計學分析。數據以SPSS23.0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35.49±10.24)min、不良反應率(2.00%)、術后疼痛評分(2.98±0.45)分、護理滿意度評分(98.02±0.54)分均優于對照組的(45.27±8.94)min、14.00%、(4.87±1.02)分、(95.11±2.11)分,組間差異顯著(P<0.05)。
自擬子宮復舊湯對剖宮產術后的影響
剖宮產術后子宮復舊不全是臨床婦產科常見的產褥期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是產后腹痛、子宮復舊不良、惡露持續時間延長,晚期產后出血,若合并感染則病情往往比較嚴重,如不及時診治甚至會造成失血性休克而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其發病與分娩方式、子宮收縮、子宮內膜再生能力、胎盤及胎盤殘留、盆腔與子宮炎癥或感染等因素有關,好發于行剖宮產術患者、多次行人流者、生殖系統炎癥或感染者、子宮肌瘤患者、多次分娩者[2],嚴重影響產婦的康復及身心健康,對嬰兒的哺育也造成不利的影響[3]。目前對于該病的治療,西醫藥常給予宮縮劑、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但是長期使用宮縮劑、抗生素等藥物會影響患者的月經周期,并對嬰兒的哺乳也產生不良影響[4]。該病在中醫學屬于“產后惡露不絕”的范疇,中醫在長期治療該病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并且收獲頗豐[5]。本文筆者應用自擬子宮復舊湯治療剖宮產術后子宮復舊不全,旨在尋求更優的促進子宮復舊的治療方案。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5月—2020年8月收治的剖宮產術后子宮復舊不全患者105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組;52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1~35歲,平均(256±45)歲;孕次:1次者27例、2次者18例、3次及以上者7例;產次:0次者26例、1次者18例、2次及以上者8例。53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0~36歲,平均(263±48)歲;孕次:1次者25例、2次者20例、3次及以上者8例;產次:0次者27例、1次者19例、2次及以上者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標準
1)所有患者均行剖宮產手術;2)均為足月妊娠者(孕周38~41周);3)均為單胎活產者,產后母嬰同室,行母乳喂養者;4)依據《婦產科學》[6]診斷為剖宮產術后子宮復舊不全者;5)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產后惡露不絕辨證屬于氣血瘀滯證者;6)20歲≤年齡≤40歲;7)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剖宮產術后護理管理論文
〔摘要〕目的探究護理管理對剖宮產術后使用自控靜脈鎮痛泵產婦尿潴留的影響。方法選取 2017 年7 月至 2019 年 3 月于江西省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擇期行剖宮產術且術后使用自控靜脈鎮痛泵產婦 64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 32 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護理管理,比較兩組術后尿潴留發生情況及排尿時間。結果干預后,觀察組術后排尿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尿潴留發生率(0.00%)比對照組(18.75%)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理管理可促進剖宮產術后使用自控靜脈鎮痛泵產婦術后排尿,減少尿潴留發生。
〔關鍵詞〕剖宮產;鎮痛泵;護理管理;尿潴留
剖宮產是通過手術切開母體的腹部及子宮,從而取出胎兒的一種生產方式,往往術后產婦會產生巨大的疼痛,嚴重影響產婦代謝循環及心肺功能[1]。鎮痛泵是臨床上常用的控制疼痛的工具,產婦常選擇使用其來減輕手術帶來的疼痛,但由于鎮痛泵多含有局麻性藥,會導致產婦發生尿潴留,出現排尿不暢、尿失禁等癥狀[2]。本研究探究護理管理對剖宮產術后使用自控靜脈鎮痛泵產婦尿潴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于江西省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擇期行剖宮產術且術后使用自控靜脈鎮痛泵產婦6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2例。對照組年齡22~40歲,平均(29.87±3.94)歲;孕周36~42周,平均(39.42±1.21)周。觀察組年齡23~40歲,平均(29.91±3.89)歲;孕周37~41周,平均(39.53±1.19)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年齡20~40歲,且發育良好;單胎分娩;無妊娠合并癥。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心肝腎疾病產婦;產后出血及陰道壁血腫產婦。1.2方法 。兩組術前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手術結束后,保留硬膜外置管,向管中注入1.5~2.0 mg 嗎啡(青海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63020164,規格1 ml :10 mg),并用10 ml 0.9% 氯化鈉注射液稀釋,之后接入鎮痛泵(南通愛普醫療器械有限公司,ZB100- Ⅱ型)進行鎮痛,泵中有10 ml 濃度為0.25% 的丁哌卡因 [ 南京億華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183267,規格10 ml :50 mg(以 C18H28N2O 計)],然后添加60 ml 0.9% 氯化鈉注射液,連續72 h 勻速緩慢注入,速度為0.8 ml/h。對照組在上述基礎上采取常規護理,包括介紹醫院環境、對產婦會陰部及導尿管進行消毒,測量產婦體溫、血壓等基本生命體征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護理管理干預。(1)術前護理管理:發放健康手冊并指導產婦學習,向產婦詳細講解剖宮產知識及術后發生尿潴留的原因、危害和預防方法;通過交流了解產婦術前的心理狀態,針對性地給予心理干預,緩解產婦緊張、恐懼等情緒。(2)術中護理管理:麻醉時和產婦交流,以此來分散產婦注意力,減輕麻醉帶來的疼痛;術中密切監測產婦的生命體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采取處理措施;鎮痛過程中,詢問產婦有無皮膚瘙癢、惡心及嘔吐等反應,若有報告醫師進行處理。(3)術畢護理管理:定期消毒產婦穿刺部位及切口,以防出現術后感染;固定導管以防脫落;定期檢查鎮痛泵和導管的連接,保證無堵塞及漏藥情況;拔除尿管后,指導產婦多喝水,叮囑其感覺尿脹時自主下床排尿;對沒有尿意的產婦,可通過溫水沖洗會陰部、聽水流聲、熱敷膀胱以及熱水熏蒸外陰部等方法來促使其產生尿意;對于長時間不排尿產婦,可使用開塞露(山西立業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298,規格20 ml)來刺激腸壁,從而促使產婦排尿。兩組均干預7 d。1.3臨床評價。記錄兩組尿潴留發生情況及排尿時間。其中尿潴留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3],排尿時間統計累加取平均值。1.4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 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手術室護理在剖宮產術后感染中的應用
摘要:目的目的探討研究手術室護理在預防剖宮產術后感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剖宮產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其護理方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手術室感染預防護理,觀察兩組產婦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及綜合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傷口感染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手術室預防護理在預防剖宮產術后的護理過程中效果顯著,能夠有效降低傷口感染,提升治療效果,滿意度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剖宮產;術后感染;預防
術后感染已經成為剖宮產術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對產婦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在此過程中,選擇具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選擇手術室感染預防措施,對比常規護理方式進行療效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剖宮產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其護理方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方式,共50例,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6.5±2.5)歲,孕周36~40周,平均孕周(38.5±1.5)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手術室預防護理方式,共50例,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7.5±2.5)歲,孕周36~40周,平均孕周(38.5±1.5)周;兩組產婦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