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01:17: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期貨市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期貨市場

談論中國期貨市場

關鍵詞期貨交易上市品種監管

摘要文章指出了我國期貨市場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了存在問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適合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的策略。

當前,我國期貨市場在發展的過程中仍面臨著一些問題與障礙,隨著商品經濟在我國的發展,當前期貨市場面臨著難得的機遇。站在繼往開來的十字路口,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國的期貨市場,分析我國期貨市場上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提供建議。

一、我國期貨市場存在的問題

(一)交易主體單一

我國期貨市場的交易主體僅限于私營企業和自然人。國有企業只能限于作套期保值交易,金融機構和事業單位不得參與期貨交易,并嚴禁信貸資金和財政資金進行期貨交易。在新的《期貨管理條例》推行之前,期貨公司作為市場主體只能不能自營[1]。

查看全文

期貨市場與我國市場成長詮釋

[摘要]市場經濟的歷史表明,政府與企業在市場中具有不同職能作用及活動邊界。本文從期貨市場發展的歷史與現實出發,從理論上歸納了期貨市場創設主體或制度供給者,分析了西方國家的期貨市場創設主體優于我國的期貨市場創設主體,并實證性地分析論述了我國政府、企業的不同努力對期貨市場設立的影響,以期正確認識我國期貨市場發育發展中存在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以有序的步驟和策略真正推進我國期貨市場健康成長。

[關鍵詞]市場主體不同努力期貨市場

一、期貨市場創設主體:企業或政府

(一)誰是期貨市場開辦者或“制度的供給者”

事實已經說明,期貨市場的開辦者或“制度的供給者”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在期貨市場發展最為典型的美國,最早的期貨市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由82位商人也就是82位獨資業主制企業聯合興辦的,政府只是到半個世紀之后才開始涉足期貨市場,也就是說,期貨市場是由企業創設的;在新近期貨市場比較發達的新加坡和香港地區,期貨市場是企業與政府通力協作的結果,也就是說期貨市場是企業和政府兩大主體共同興辦的,雖然各自承擔各自的職能;在中國現階段,期貨市場主要是中央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與各級地方政府聯合興辦的,也就是說,期貨市場的開設主體主要是政府,當然一些“準行政的企業”也參與了開辦活動。可見,期貨市場制度的供給者既可以是個人聯合或企業,也可以是國家政府,它們都可以成為期貨市場開辦者,似乎很明確,沒有進一步闡述的必要,但問題恰恰出在這里,這不僅是期貨市場開辦主體的簡單不同,而是形式之外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和區別。

(二)西方國家的期貨市場創設主體優于我國的期貨市場創設主體

查看全文

外匯市場與期貨市場研究

一、外匯市場與期貨市場概述

(一)外匯市場概述。外匯市場又稱國際匯兌市場,是以經營外匯和進行以外幣計價等有價證券買賣的場所。根據介質不同可將外匯市場分為柜臺市場和同業市場,外幣兌外幣市場和人民幣兌外幣市場。外匯市場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國際金融中的交易活動離不開外匯市場。而且外匯市場能夠通過調劑外匯數量來滿足外匯市場的平衡,交易者還可以通過外匯市場在不同地區之間進行支付結算,同時在跨境貿易中還能夠防范外匯風險等。(二)外匯市場發展階段。自1978年至今,中國外匯市場經歷了多次匯率改革,每次匯改都會引發匯率變動,同時短期內會帶來中國經濟波動。具體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1.1979—1984年為第一階段,由1979年對外貿管理體制改革到1981年國務院開始實行雙重匯率制,即在保留官方牌價用作非貿易外匯結算外還要實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此后,1981年初年至1984年底我國一直實行的是雙重匯率制度。2.1985—1990年為第二階段,在中國投資建廠的外貿企業由于我國的雙重匯率制度導致虧損,并且帶來了嚴重的財政負擔,外貿企業的廠商對我國實行的雙重匯率制度提出了質疑。1985年1月1日,我國政府重新執行單一匯率制度,隨后,1986年我國又開始實行統一的官方牌價與市場調劑匯價并存的匯率制度。3.1991—1993年為第三階段,1991年4月9日起,根據國際外匯市場運行情況,我國政府對人民幣官方匯率牌價開始實行有管理的、適度靈活的浮動匯率制度。4.1994—2005年為第四階段,1994年1月1日開始,我國將人民幣匯率官方牌價與市場調劑匯價整合并軌,實行單一的匯率制度。隨后,我國政府積極穩定外匯市場,適度調整匯率,盡量實現經常項目下的人民幣可兌換。5.2005年至今,2005年7月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為了推進外匯市場發展,在銀行間展開人民幣外匯掉期業務,積極推動外匯市場多元化發展;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又出臺了相關政策,擴大外匯市場交易主體,增加外匯市場交易詢價方式,同時還開辦了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快速發展外匯市場,加強市場監管,公開透明,積極完善政策體系,健康發展。(三)期貨市場概述。期貨市場是期貨合約的交易場所,即期貨交易所,它是現貨交易所的延伸,是我國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中國期貨市場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首先是1988—1993年的初步探索階段,在該階段期貨市場對部分農產品進行初步試點探索,發展尚不規范,管理存在一定漏洞,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其次是1994—1999年的治理整頓階段,由于第一階段存在很多問題,市場監管不到位,管理混亂,市場發展不景氣,為此政府提出很多需要清理和整頓的措施;最后就是2000年至今的規范發展階段,交易品種增多,管理比較統一,監管到位,期貨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我國的期貨交易所分布在大連、上海和鄭州,其中大連期貨交易所成立于1993年、上海期貨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鄭州期貨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0月。期貨市場的出現能夠推動經濟發展,它對經濟的作用表現為宏觀經濟層面和微觀經濟層面。從宏觀經濟層面來講,它有利于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期貨市場能夠調節市場的供給和需求,也能抑制價格波動,同時還可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參考依據,促進國內經濟向國際化發展。另外從微觀經濟層面來說,期貨市場為市場交易基準價格降低成本、穩定生產關系提供參考。可見,每一個金融市場的發展都是經歷了多個階段,由最初的不規范、不統一、監管不到位,經過政府的多次調整、改革、整頓逐步走向規范統一的市場,促進了金融領域多方面發展,推動了中國經濟更快更好地向前邁進。

二、我國匯率改革對棉花期貨市場的影響

由上文可知,匯率是期貨價格的影響因素之一。匯率變化通過多種渠道影響棉花期貨市場價格,有直接的影響渠道和間接的影響渠道,具體來看:本文主要分析2005年7月至2016年12月匯率變動對期貨市場的影響,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后,匯率由2005年7月的8.2769下降至2008年8月的6.8515,下降幅度達17.22%。2010年7月人民幣匯率為6.7775,同比下降了18.11%,較2008年8月有小幅下降,人民幣實現小幅升值。2016年12月人民幣匯率為6.9182,匯率不斷上升,人民幣貶值,這也是2016年10月1日之后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帶來的影響。整體來看,2005年7月至2016年12月人民幣匯率呈下降趨勢,人民幣不斷升值,到了2016年下半年,人民幣出現貶值狀態(如圖1所示)。2005年7月至2008年初棉花期貨市場價格波動相對穩定,2008年棉花期貨市場價格呈下降狀態,可能是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對期貨市場帶來的影響。2008年9月至2011年,期貨市場價格呈上升趨勢,而后又出現不斷下降趨勢。其中,棉花期貨市場價格的峰值出現在2010—2011年間,與2010年6月19日央行推行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彈性政策有關,此次匯改后人民幣升值,進口成本下降,國內對進口原料的需求有所增加,進而影響商品價格和期貨市場(如圖2所示)。隨著央行匯率政策的不斷調整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市場上會出現一些投機者從商品期貨市場轉向外匯市場,將會加大期貨市場的波動。

三、對策建議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第一,不斷完善匯率機制,保持匯率穩定。匯率穩定對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同時有利于維護期貨市場穩定。第二,加快金融期貨產品創新,擴大期貨市場交易品種,完善金融期貨市場體制。近年來,我國在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應在此基礎上繼續加強各類金融產品創新,釋放金融改革空間。第三,加大期貨市場監管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抓住機遇、群策群力,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期貨市場法治建設的規律和特點,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加強期貨市場立法,完善期貨市場法律體系,為期貨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

查看全文

期貨市場改革分析論文

摘要:該文介紹了俄羅斯期貨市場近年來的發展改革步伐,其兩個主要的衍生品交易所——莫斯科銀行間貨幣交易所和俄羅斯交易系統期權部正在迅速成長,以實現現代化,一部分西方銀行已經成它們的會員;交易所已建立了獨立的清算組織來為交易提供中央對手方服務。為了改善法律環境和降低衍生品市場的操作風險,俄羅斯正在進行多項重要改革。

關鍵詞:莫斯科銀行間貨幣交易所(Micex);俄羅斯交易系統期權部(Forts);法律與監管改革

按照GDP計算,今天的俄羅斯已成為世界第十大經濟體。政府預算盈余,信用評級提升到投資級,俄頂級公司的股票被國內外投資者搶購。現在是再次正視俄羅斯衍生品市場的時候嗎?

許多西方金融機構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后期的貨幣遠期違約浪潮,也仍對與俄羅斯伙伴做交易抱有戒心。但俄羅斯的兩個主要衍生品交易所——莫斯科銀行間貨幣交易所(Micex)和俄羅斯交易系統期權部(Forts)正在迅速成長,走向現代化,一些西方銀行已經成為這兩個交易所的會員。

雖然這兩個交易所仍處在發展初期,存在較高風險,但俄羅斯正在進行許多重要的全國性改革,以改善法律環境、降低俄衍生品市場的操作風險。特別是,政府正在采取措施為上市衍生品的投資者提供法院保護和法律追索權。本質上,這些改革旨在避免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受到新的反賭博法的影響,以及修改相應的國內民法。同時,俄正在草擬防止內部交易和市場操縱的相關立法。俄羅斯準備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作出的承諾框架下,國外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權利會得以改善。

盡管人們對進步感到樂觀,但憂慮仍然存在。在俄羅斯做生意,無人會忽視種種腐敗、洗錢和暴力活動。外國公司會遇到稅法問題。

查看全文

中國期貨市場發展與期貨法制創新

世紀之交,中國期貨市場面對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加入世貿組織的歷史性契機,在“穩步發展期貨市場”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終于擺脫持續數年的低靡,迎來了市場發展的重大轉機。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直接對話,無疑加劇了市場波動的風險。期貨市場發現價格、規避風險、溝通產銷、鎖定成本利潤、節約交易費用、營造市場競爭秩序等多種功能勿庸置疑地說明:只有建立起以期貨及衍生金融工具為中心的風險管理機制,才能有效化解國民經濟運行的內在風險。1

不可否認,制約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的法律瓶頸依然存在,檢討有關法律法規并不意味著我們對其在治理整頓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的否定。由于《期貨法》尚處于起草和研究階段,目前規范國內期貨市場的法規體系主要包括國務院于1999年制定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期貨經紀公司管理辦法》、《期貨經紀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期貨業從業人員資格管理辦法》。探討期貨法規特別是條例的修訂,我們不能脫離當時期貨市場高速、盲目和不規范運作的背景,時過境遷,從治理整頓的效果、市場經濟的改革、入世帶來的風險、風險管理的需求角度重新審視法規的部分條款,我們也同樣不能否認法規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有些條款難以適應變化了的市場環境,已經不符合期貨市場規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甚至制約了期貨業的可持續發展。今天我們思考期貨法規的清理與修訂,正是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對歷史的“揚棄”。“法制作為經濟生活的記載,總是植根于一定的經濟生活而又落后于變化的經濟生活。”(馬克思語)通過法制創新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已經成為法治國家格外關注的課題,期貨市場法制完善只是法制落后于眾多現實需要的縮影而已。本文擬從期貨市場發展的角度闡述我國期貨立法的完善。

一、期貨市場的三級管理制度

無論歐美還是亞洲國家,對于期貨市場的監管,分為三個層次進行:第一個層次為交易所的一線監管。……第二個層次為期貨業協會的自律管理。……第三個層次為國家的宏觀管理。……2

(一)政府對市場的宏觀調控。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作為經濟學古老而常新的課題,經歷了國家干預與自由放任兩大截然對立的興衰交替史。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爭論的已不是國家是否可以干預市場的問題,需要回答的是干預什么,如何干預的難題。作為后發國家,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市場經濟的改革呼喚有限政府的建立。3打破政府全能的權力結構,把微觀經濟活動交由市場調節,是“有限政府”第一要義;重視政府的作用,但不讓政府取代市場,而是要求國家在市場經濟穩定運行這一更廣泛的意義上提供良好的社會法律環境。4黨的十五大有關“政府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主張事實上為我們理解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問題上提供了很好的注腳。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證券期貨監管部門奉行“市場化改革”的清晰思路,明確提出按市場化原則加快期貨市場立法,及時調整法規、政策,以適應期貨市場規范化發展的需要,從這一角度來看,市場化有助于政府職能的合理定位和監管層明晰改革重點。5

因此,在期貨市場發展的問題上,一方面,有必要強化中國證監會作為監管部門的權限,減少因部門協調造成的低效,在國務院領導下,授予證監會在期貨市場發展問題上的決策權,通過政府制度創新推動市場化進程,把工作的重心由對期貨市場消極作用的防范和限制轉變為側重對市場的培育和引導。另一方面,如果說期貨市場建立初期維護公共利益是期貨市場管理的首要目標的話,那么在期貨市場整頓規范后,保護投資者利益就成為期貨市場管理的首要目標。證監會既然定位于證券期貨市場的監管部門而非主管部門,決心把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作為重中之重,并上升到關系期貨市場存在、發展前提和基礎的重要高度來認識,那么在期貨立法問題上亦應以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為優先的指導思想。6對此,可參照證券立法,將《條例》第一條表述為:為了規范期貨交易行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維護期貨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制定本條例。畢竟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是期貨市場的基石,是期貨市場秩序穩定的保證,次序的位移旨在說明期貨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有格外優位保護的必要。

查看全文

期貨投資信息對期貨市場功能影響論文

內容摘要:期貨市場是信息集散的市場。期貨投資信息通過對投資者的投資品種、形式、方向、期限、規模和心理等投資決策的影響而影響期貨價格的波動,繼而影響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并最終影響期貨市場效率。因而,優化期貨市場信息生態勢在必行。

關鍵詞:期貨市場期貨投資信息投資決策市場功能

期貨市場具有發現價格、規避風險和信息吞吐的基本經濟功能。期貨市場基本經濟功能的發揮受制于期貨投資信息環境,不同的信息環境對期貨市場基本經濟功能的發揮起著不同的作用。所謂期貨投資信息,是指與期貨投資密切相關的、投資者可以通過一定渠道獲得的、能夠影響投資者進行決策的信息。大量信息云集在期貨市場,經投資者分析、識別,進而轉化為期貨投資信息。期貨投資信息具有產生突發性、傳播快捷性、受眾群體性、影響廣泛性和時效短暫性特征。

按其表現的載體,期貨投資信息可以分為文字信息、圖表信息、聲音信息、影像信息和意識信息;按其表現的屬性可以分為國家信息、行業信息、交易信息和民間信息;按其產生的來源可以分為主流媒體信息、互聯網絡信息、交易所公告、財經資訊和期市流言等。

期貨投資信息通過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進而影響著期貨市場基本功能的發揮,而期貨投資信息對投資者投資決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投資品種、投資形式、投資方向、投資期限和投資規模的影響等方面。因此,優化期貨市場信息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務之急。

投資品種選擇對期貨市場功能的影響

查看全文

股票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監管研究論文

隨著我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的成立,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種上市交易的日期也越來越近。衍生品交易在提供套期保值、價格發現等積極功能的同時,也因其復雜性、高杠桿性、虛擬性及高風險性等特點,對市場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由于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之間的相互影響,使得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聯合監管問題變得非常重要。本文在回顧和分析1987年10月美國股票市場暴跌事件的基礎上,以史為鑒,對我國股票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未來的聯合監管問題進行初步的探析。

1987年10月美國股市和期市暴跌事件的回放及分析

在1987年10月19日,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一”,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開市之后,道,瓊斯工業指數(DJIA)繼上周末已經下挫108點之后,當天由2250點左右暴跌508點,跌幅近23%;成交量急劇放大,10月19日當天的成交量超過6億股,是9月份日成交量的三倍。反映NYSE股票現貨價格的另一個重要指數——標準普爾(S&PS00)指數以及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交易的S&PS00股指期貨也大幅下挫,特別是S&P500股指期貨當天下跌幅度超過28%。如圖1所示。

10月20日上午股市和期市繼續下挫,后在監管部門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股市從中午開始反彈,到1988年下半年,道·瓊斯工業指數重新回到2000點之上。

關于美國股市的這次暴跌,美國政府、監管當局,交易所以及理論界都出版了各種報告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其中由美國政府成立的布蘭迪委員會(BradyCommission)給出的關于市場機制的報告(PresidentialTaskForceOnMarketMechanisms),即著名的“布蘭迪報告”,以及由美國股票現貨市場監管單位——證監會(SEC)給出的報告,將股市崩盤歸罪于股指期貨所帶來的組合保險策略(portfolioinsurance)和指數套利(IndexArbitrage)行為,以及引發的由計算機控制的程序交易(ProgramTrading)對股市的負面影響。由于1987年10月19日當日S&P500期貨指數開盤價格就比現貨價格低,實施組合保險策略的投資者賣出指數期貨以降低持股比例,期貨市場上,的賣壓使期貨合約價格低于理論價格,計算機程序認為有套利機會,進而買進指數同時賣出股票,致使股市再度下跌,繼而又觸發了組合保險者在期貨市場上的賣壓,如此惡性循環,這種瀑布效應(CascadeEffect)終于使股市大跌。而且由程序交易引發的大量的交易指令造成拋盤遠大于買盤,電腦交易系統來不及平衡處理,以至交易者看見的實際成交價及報價并不是真實的即時行情,而是幾十分鐘以前的價格。直至收盤,NYSE的交易系統還積壓了未處理委托單達45分鐘之久。在股市一路下跌的情況下,交易者看得見價格,但拋不掉股票,更加劇了恐慌心理。Kleidon(1992)用“StalePriceModel”(過期價格模型)來描述這一現象。

但也有很多人士認為,將股市崩盤歸因于而股指期貨以及套利交易的證據太薄弱。持這種觀點的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提供的《CME報告》、美國股指期貨的監管單位——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提供的《CFTC報告》、以及美國會計總署提供的《GAO報告》等。這些研究報告駁斥股指期貨交易引發崩盤的最有力反證時指出,1987年股市崩盤是全球的普遍現象,沒有股指期貨的國家也未能幸免;有股指期貨交易的5個國家的平均跌幅為21%,低于其他國家28%的水平,因此,股指期貨交易不僅沒有助長股市下跌,反而減少了股市波動。此后幾年的一些研究認為,當時宏觀基本面的一些情況已經不支持股價的持續上漲,10月19日的暴跌只不過是市場對宏觀基本面變化及前期股市過高漲幅的一種修正,只不過修正的方式過于猛烈。其支持的主要證據之一是:從股市暴跌的前幾個月開始,整個市場已處于緊縮的貨幣政策環境下:美國的短期利率指標——聯邦基金利率由8月份的6.5%提高到10月的7.6%;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在1987年8月前的12個月內大約為9.8%左右,而在股市暴跌的前兩個月下降至4.2%;在1987年3月至1987年9月之間,長期政府債券年利率上升了200個基點,由7.6%上升至9.6%,正常情況下按股利貼現模型,意味著股票價值應該下跌除非上市公司的預期利潤和股利分配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如果股利增長率仍保持當時9%的水平不變,而貼現率在長期債券利率之上增加5個百分點,按此假設下的股利模型將意味著股價將下跌36%左右。然而實際情況是,在此期間股票市場并未受到利率上升的負面影響,股指反而上升了10%。另外,在1987年10月12日開始的那一周,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有關取消上市公司并購稅收優惠的提案,這一提案一旦正式實施將會大大遏制些利用高財務杠桿進行并購的行為,而這種并購行為被認為是促使1987年上半年以來股票價格上漲的催化劑。另外,剛剛公布的8月份貿易赤字也達到出乎市場預料的高水平。在宏觀基本面對股市極為不利的大背景下,股票現貨市場本身即存在巨大的做空動力,股指期貨至多算是股市崩盤的幫兇,而不是元兇。

查看全文

內地期貨市場未來出路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的深入,期貨市場已初具規模,但由于起步較晚,違規事件屢屢發生。文章針對我國期貨市場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了存在問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適合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商品期貨;風險管理;金融市場

1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現狀

我國期貨市場經歷了超常規發展的初創期,也經歷了問題迭出的整頓期,但相較于國外市場而言國內市場還是一個新興的市場。我國期貨市場的成長具有明顯的超常規發展特征。從時間跨度來看,在十余年的時間里,我國期貨市場跨越西方期貨市場百年發展歷程,呈現出跳躍式發展態勢。期貨市場的超常規發展一方面迅速彌補了我國傳統經濟體制的缺陷,利用“后發優勢”進行跳躍式發展;另一方面也為我國期貨市場的規范發展帶來了潛在的隱憂。

此外,政府推動是我國期貨市場成長的又一顯著特征。與美國和其他國家由現貨交易商和行業協會自發組織建立期貨交易所的模式不同,我國期貨市場的建立是國家高層管理機構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和解決經濟運行過程所存在的實際問題出發,由上至下地推動期貨市場的組建與發展。政府出面組建期貨市場,有助于節約組織成本,但也極易助長政府對期貨市場不應有的行政干預,從而使我國期貨市場呈現較強的行政性特征。

我國期貨市場經過近年來的治理與整頓逐步進入規范、有序的發展階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期貨市場硬件設施實現了現代化,期貨市場軟件設施日趨完善。形成了以期貨交易所為核心的較為規范的市場組織體系。經過十余年的試點與發展,尤其是經過1994年以來的清理整頓,我國的期貨市場由分散建設逐步趨向集中規范,初步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期貨市場組織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期貨交易所是核心,已上市期貨品種的交易基本穩定,由期貨經紀公司會員形成的網絡基本可以覆蓋整個市場。

查看全文

金融期貨市場完善發展建議

摘要:完善的金融期貨市場應具備三類主體:套期保值者、套利者和投機者。應確保三者協調發展,培育機構投資者,并促進投資者的國際化。

關鍵詞:金融期貨套期保值投資者

金融期貨市場主體的發育狀況和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金融期貨市場的發展程度和層次。投資主體結構的多元化、機構化能夠增強市場流動性和穩定性,促進市場功能的發揮,使金融期貨市場在更大范圍內發揮其經濟功能,同時也是金融期貨市場本身發展的動力源泉。

一、我國金融期貨市場潛在投資主體分析

一個完善的金融期貨市場應當具備三類交易主體:套期保值者、套利者和投機者。套期保值者是整個金融期貨市場存在的基礎,投機者和套利者的存在則提高了市場的流動性和定價效率,三者缺一不可,這樣才能保證金融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從理論上來講,持有金融資產現貨或參與現貨交易的投資者都具有套期保值需求,有可能成為金融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者,在我國,對于三類金融期貨產品而言,其潛在的套期保值者具體如下:

一是股指、股票期貨套期保值者。在股票市場上,雖然從開戶情況來看,個人開戶數占到了99.5%,但隨著我國機構投資者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流通市值卻占到了四成多。如2006年底,我國基金管理公司數量已達到58家,證券投資基金314只,基金資產凈值達8,565億元。此外,證券市場上其他機構投資者還有證券公司、全國社會保障基金、QFII和一般機構投資者。由于我國證券市場的系統風險較大,這些機構投資者今后都有通過股指期貨、期權來規避市場風險的需求。

查看全文

詮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趨向

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從1993年5月鄭州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已有近十年的歷史。建立期貨市場的目的是利用價格發現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為糧食企業和進出口企業服務,幾年內相繼出現一系列過度炒作事件:從“粳米風波”、“蘇州紅小豆風波”到“廣聯所豆粕事件”、“鄭州小麥黑胚粒事件”等等,以致使人們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產生相當大的誤解,幾乎危及到期貨業的生存。現在應該重新思考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方向。

我們認為這些風波和事件都和人為改變交易規則以及交割規定制度的缺陷有直接關系。當期貨交易所交易清淡時,交易所為擴大交易量而放松交易規則,采取一些措施如降低交易保證金,降低手續費,擴大大戶單邊持倉量限制和擴大市場總持倉限制等。一旦市場啟動,整體交易風險迅速膨脹時,交易所又不惜臨時改變交易規則,包括增加保證金,提高手續費,縮小客戶持倉量,協設平倉以至強制平倉等措施來控制風險。在交割環節上經常設置人為障礙,使得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脫節,導致價格扭曲。這樣人為地頻繁地變動交易規則、風險控制標準和交割標準,使眾多交易者迅速實現盈虧轉換,改變多空雙方的力量對比,期貨價格成為少數人投機者操縱的工具,以至人們稱“期貨”為“欺貨”。典型的例子是“廣聯所豆粕事件”和“鄭州小麥黑胚粒事件”。由于廣聯所對豆粕的水份、包裝和申請套期保值的方式上作出了不切實際的規定,使大多數賣空者無法完成實物交割,并縮少了交割的范圍與數量,導致風險事件發生。“鄭州小麥黑胚粒事件”是在黑胚粒與不完整比例上設置人為障礙,小麥的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完全脫節,出現市場風險事件。

有鑒于此,前一段時間國家在清理整頓期間加強了期貨的制度建設。首先,對交易所、經紀公司和交易品種等進行了清理,加強了監管力度,將原來的13家期貨交易所保留了3家,品種減少到12種,目前成熟的、有一定交易規模的有4個。其次,有關部門彌補了管理上的缺位。2000年成立了中國期貨業協會,建立“三級監管模式”。第三,完善相關條例和辦法。出臺了期貨管理條例和四個管理辦法,同時3個交易所在市場定位上以現貨流通企業服務為目標,對商品期貨的交易、交割等細則進行了重新的修改,有利于套期保值者加入。

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對期貨交易所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今年國內期貨交易量穩定增長。從整個農產品基本供求關系來分析,經過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和近一、二年國家主動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包括退耕還林、還草等)后,我國糧食及相關農產品的供求關系由供過于求轉向供求平衡。農產品供求關系這種變化,主要是種植結構調整的結果,不同于自然災害的影響,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顯然農產品的供求基本平衡有助于農產品期貨市場健康和穩定的發展。

另外,我國今年年底即將加入世貿組織。由于國內農產品市場實行關稅保護,加入世貿組織這種保護會逐漸取消,因此農產品市場必然會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但是按照“關稅配額管理”的優惠待遇,我國已取得五年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入世當年按規定需要進口小麥130萬噸,以后逐步增長。這會使國際農產品期貨價格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影響逐步增強。

目前,我們需要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方向有一個深刻的反思。表面看來農產品期貨市場是因為人為改變交易規則以及交割規定制度的缺陷造成投機過度,以及前一段發展過多過濫而導致國家進行治理整頓,但是深層次原因在于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沒有和農村經濟發展聯系在一起,沒有和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的轉換聯系在一起,因此它缺乏生命力。要振興農產品期貨市場,必須從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轉換的高度來認識。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價格形成機制的轉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轉換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市場化。1978年以前農產品收購采取計劃價格,即定購價格。從1979年起,國家多次大幅度上調農產品定購價格,調減農產品的派購基數,并提高超購加價的比重。1985年以后國家沿著計劃價格——雙軌價格——市場價格,逐步擴大市場定價的范圍和程度。除少數原料性農產品由國家定價外,對絕大多數的購銷價格都放開,但是糧食仍是雙軌體制。一般地講在農產品市場中,需求彈性的絕對值要比供給彈性的絕對值略微小一些,構成農產品市場的“蛛網不穩定條件”。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條件下,價格和供給量的波動會發散和放大,而我國農產品購銷實行雙軌體制,供給量的同樣程度的波動,能使市場價格(不是定購價格)產生更大的波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