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03:54: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清朝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清朝文化三教案
教學目標
清朝的小說:《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和譴責小說;清朝的詩歌:“詩界革命”及黃遵憲的詩;京劇的形成;清代的繪畫:清初朱耷、石濤的山水花鳥畫,中期的“揚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吳昌碩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
通過本課的教學,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用歷史的觀點分析文藝作品,欣賞文學藝術的能力。
清代的小說,戲劇、繪畫等方面在我國傳統文學藝術的基礎上又有創新新和發展,并在世界文壇藝苑中獨樹一幟,大放異彩。教育學生不僅要感到自豪,更要繼承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并發揚光大,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通過黃遵憲的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清朝吏治腐敗探究論文
摘要近代偉大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不僅領導了禁煙運動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而且開啟了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先河,提出了“師夷長技”的思想。但由于清朝吏治的腐敗注定了林則徐的悲劇結局。
關鍵詞禁煙師夷長技
提到林則徐稍有點中國近代史知識的人都知道他領導了中國人民的偉大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領導禁煙運動的林則徐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如果近代史知識再多一點,還會知道林則徐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這樣一位干國忠良怎么落得被充軍發配的下場呢?又怎樣從他的被充軍反映出清朝的吏治腐敗呢?
一、禁煙
十九世紀中期的中國,在政治上雖仍處于封建專制統治之下,但是封建社會即將走到盡頭;在經濟上,產生于明朝中后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由于受到占統治地位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及歷代統治者奉行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正在緩慢地發展著;在對外關系上,極力推行“閉關鎖國”政策,企圖割斷與世界的聯系,繼續沉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然而,此時英國已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法美緊隨其后,為奪取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加緊對外進行侵略擴張。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國弱民窮的中國成為他們理想的對象,但由于自然經濟的頑強抵抗,西方國家的商品在中國銷路不暢。從1781年到1790年中國賣給英國的茶葉的總值為九千六百多萬銀元,而1781年到1793年英國賣給中國的貨物的總值僅為一千六百多萬銀元,只及茶價的六分之一。①為扭轉貿易逆差,英國殖民者無恥地向中國走私鴉片。他們賄賂清政府官員充當鴉片走私的保護傘,有的官員還直接參與走私。廣州水師巡船“每月受規銀三萬六千兩,放私入口”。水師副將韓肇慶專門護送走私,走私鴉片干脆由水師包辦運輸,每萬箱抽數百箱報功。韓肇慶竟因此“保擢總兵,賞戴孔雀翎”。福建水師居然全靠協辦走私鴉片為業,甚至“夷船之鴉片一時不能進口往往寄頓于炮臺附近”。浙江官軍也不甘落后。可見,鴉片走私發展成為由軍隊參與的武裝押運儲存販賣的巨大的走私網。英國政府藍皮書稱:“在過去二十年中,中國高級官吏與政府人員,對于走私鴉片的默許,前任和現任巡撫都從中取利,聽說北京的軍機處也暗中允許”,“他們縱容煙販從外國船上取走鴉片,有時甚至將官船借以轉運”。在軍隊官吏的保護下,鴉片公開走私。致使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從1799年的4000多箱激增到1839年的40200箱。增長了10倍之多。②造成中國白銀大量外流。“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1823年~1831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1831年~1834年)歲漏銀二千余萬兩,自道光十四年至今(即1838年)漸漏至三千余萬兩之多。此外福建江浙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余萬兩”。③為了維護民族利益和清朝統治,當林則徐向道光帝提出禁煙主張時,清政府內部引起巨大的爭論,遭到以軍機大臣穆彰阿和直隸總督琦善為首的官員的反對。如果他們也是從民族利益出發那么他們的爭論尚屬政見的不同,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他們之所以反對就連道光帝也認為他們是鴉片走私的最大的受益者。如果鴉片走私一旦被禁止,他們將失去巨額財富。但是由于道光帝支持林則徐禁煙,他們也只好暗中作梗俟機報復落井下石了。他們為了一己之私不惜用民族的利益去換取,可見當時清朝的吏治是多么的腐敗。難怪馬克思也在當時的報紙上發表評論說:“那些縱容鴉片走私聚斂私財的官吏的貪污行為,都逐漸腐蝕著這個廣大的國家機器的各部分之間的唯一精神聯系。”當今中國黑惡勢力之所以越打越猖狂。竟和當初鴉片走私驚人的相似。這難道與某些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權錢交易沒有關系嗎?這些官員自甘沉淪喪失了人民公仆的起碼的尊嚴,死心塌地地充當黑惡勢力的保護傘。執法機關一旦要對黑惡勢力采取行動,他們就通風報信使行動落空。這類事件在現實生活和影視作品中我們已經見得不少了。因此要徹底鏟除黑惡勢力,必須撕破他們的保護傘,清除腐敗分子。還社會一片藍天,還人民一個安寧。二、師夷長技
鴉片戰爭前的清朝依舊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皇帝和多數大臣閉目塞聽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外部的世界和時代的變化。早在乾隆時期英國派使者馬戛爾尼到中國商討通商事宜。馬戛爾尼邀請大將軍福安康觀看他的衛隊演習歐洲新式的火器操法,福安康卻冷淡地說:“看亦可,不看亦可。這火器操法諒來沒有什么希奇!”正是由于長期以來清朝統治集團虛驕自大,不愿意了解西方情況,所以到鴉片戰爭爆發以后,清朝統治集團對敵情的無知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中英交戰兩年了,道光帝還不知道英國在何方。他派人審問英俘竟提出這樣的問題:“究竟該國地方周圍幾許?”“英吉利到回疆有無旱路可通?”“與俄羅斯是否接壤?”④清政府就是在不知己更不知彼的情況下同英國進行較量的。林則徐率先從虛驕自大的狀態中驚醒,在廣州主持禁煙期間,設立譯館將“所得夷書就地翻譯”,還組織編譯出《各國律例》和《四洲志》直接為抗英斗爭服務,在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積極仿制西方戰艦還提出建設一支新式海軍的主張,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遭到了頑固派的攻擊和滿清貴族的猜忌。清入關后為了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平息漢人的抵抗,開始籠絡漢人上層為其統治服務但對漢人又保持高度的戒備心理和排斥,阻止漢人的權力太重,為此,清政府實行“滿漢雙制”。所以當林則徐提出“師夷長技”時,如不加以阻止,就勢必提高林則徐的聲望,很多不滿于清朝統治現狀的漢人,就會聚集在林則徐的周圍而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這是滿清貴族最不愿意和最害怕的結果。還有林則徐提出的建設一支新式海軍的主張。由于林則徐已經設法購買了英制大炮,又從美國商人手里購買了一艘英國制造的商船并改造成為一只戰艦,接著又捐資仿制兩艘歐式雙桅戰艦,還搜集并繪制了多種新式戰艦圖樣交給工匠研制。⑤這說明林則徐在提出建設一支新式海軍主張的同時,已經著手前期的準備工作了,他的這一主張一經道光帝批準,大清國的新式海軍即告問世,國防狀況也因之而改變。那么,林則徐在清政府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滿清貴族的權力將會受到漢人集團的有力挑戰。這當然更是滿清貴族和一些別有用心的漢人官僚不希望的,所以他們瘋狂地跳起來進行阻撓以一己之私而置民族利益于不顧。清政府的吏治腐敗昭然若揭。
清朝文化一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并掌握清朝天文學家王錫闡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浚及編著的《植物名實圖考》的內容和價值。數學家、翻譯家李善蘭的成就。徐壽和華蘅芳的譯書活動及其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成就。近代杰出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及其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飛機設計師馮如設計制造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飛機。
通過對清朝自然科學技術成果的教學,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突出事跡的教學,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為國爭光和愛國主義情感和勇于面對挫折、戰勝困難的堅強意志和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精神。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崛起和振興需要有一批為她獻身的志士仁人。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清朝文化教學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并掌握清朝天文學家王錫闡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浚及編著的《植物名實圖考》的內容和價值。數學家、翻譯家李善蘭的成就。徐壽和華蘅芳的譯書活動及其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成就。近代杰出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及其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飛機設計師馮如設計制造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飛機。
通過對清朝自然科學技術成果的教學,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突出事跡的教學,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為國爭光和愛國主義情感和勇于面對挫折、戰勝困難的堅強意志和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精神。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崛起和振興需要有一批為她獻身的志士仁人。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清朝文化二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四庫全書》是一部什么樣的書、魏源的進步思想、《海國圖志》編寫的目的和主要內容、嚴復其人、嚴復譯著《天演論》的內容和影響、清末教育制度變革的情況。
通過引導學生認識清末愛國思想出現的背景,分析其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魏源等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愛國的、進步的。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時候,嚴復主張變法維新,救亡圖存,并譯著《天演論》,宣傳生物進化觀點和社會進步理論,引導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是符合歷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會動蕩不安,民族危機日益深重,魏源、嚴復等人能夠順應歷史潮流,主張向西方學習,這種勵志圖強,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清朝避暑山莊的歷史文化價值分析
【摘要】清朝時期所修建與應用的避暑山莊占地面積非常大,建筑風格恢宏大氣,以其所營造的秀麗清新的景色而為世人所稱奇。以承德避暑山莊為例,該山莊共由平原區、湖區、宮殿區、以及山區四個部分所構成,各個部分既相互依賴又相互獨立,自成系統。避暑山莊的存在可以說完整地見證了清朝時期歷史的發展與變遷,其自身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改變。作為清朝時期皇家園林中最具特色的一種建筑形式,避暑山莊除具有皇家避暑的功能以外,還具有處理政務的功能,體現出了深刻的歷史發展以及文化內涵。文章即就清朝時期避暑山莊的歷史文化價值進行詳細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避暑山莊;清朝時期;歷史文化價值
避暑山莊是清朝時期皇家園林中獨具特色的一種建筑形式,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保存至今的清朝時期避暑山莊包括承德避暑山莊等,這些避暑山莊除了在清朝時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外,也是當今我國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清朝時期修建而成的避暑山莊往往耗時較長,就以承德避暑山莊為例,其始建于1703年,歷經三代皇帝方建成。自康熙起,歷代皇帝都在承德避暑山莊避暑,也將其用于與多民族領導人的交往合作,故而使得避暑山莊在體現避暑、休閑價值的基礎之上,還成為了我國自清朝時期以來多民族國家形成的一個重要見證。
一、清朝避暑山莊的歷史發展
承德避暑山莊修建于康熙四十二年間,該建筑物的表面價值是為清朝皇帝提供休閑、避暑的場所,也可兼作處理政事的場所。然而,從當時歷史發展的情況上來看,承德避暑山莊的修建還具有非常濃厚的政治色彩與背景。承德避暑山莊修建時的康熙正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內有吳三桂等藩王的叛亂,外有蒙古國邊境的動態。康熙機皇帝為了安撫少數民族的民眾,穩固國家整體政權,于是下令修建承德避暑山莊。承德避暑山莊自康熙四十二年開始修建,共歷經康熙、乾隆兩個階段,至乾隆十九年修建完畢。自承德避暑山莊修建以來,清朝皇帝每年都會在山莊內接見少數民族的首領以及外國出使使節,使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更加的暢通與有效。據史冊記載,清朝前期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和外交等國家大事,有很大一部分都在承德避暑山莊內處理與進行。因此,承德避暑山莊也就成了都城以外的陪都和第二個政治中心。乾隆皇帝曾經在這里接見并宴賞過厄魯特蒙古杜爾伯特臺吉三車凌、土爾扈特臺吉渥巴錫,以及西藏政教首領六世班禪等重要人物,還在此接見過以特使馬戈爾尼為首的第一個英國訪華使團。換言之,承德避暑山莊已成為了清朝時期多民族溝通與交流的一個重要場所。
二、多民族地區融合
清朝移民對嫩江商品經濟的影響
嫩江流域地理范圍較為廣袤,涵蓋了三個省份,西起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興安盟,流經黑龍江省的大興安嶺、黑河、嫩江、綏化、齊齊哈爾,吉林白城,最終注入吉林省松原市的三岔河,與松花江南源合為松花江。嫩江(NenRiver),古稱“難水”,明代稱“腦溫江”,清初名“諾尼江”,全長1370公里,為黑龍江第一大支流松花江的支流。嫩江共有20多條支流,是黑龍江水系最長的一條支流,據統計為29.7萬公里。嫩江流域大小河流縱橫,物產豐饒,林木茂盛,兩岸為著名的松嫩平原,是黑龍江省重要的糧食產區,也是東北著名的經濟文化帶。
歷史上的嫩江流域空曠荒涼,曾是赫哲族、達斡爾族、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東北少數民族聚居地。土著少數民族人煙稀少,社會生活水平低下,一些少數民族部落不事耕種,不識五谷,捕魚為食。“暑用魚皮,寒用狗皮”,處于蠻荒未開發之狀態,直至清朝以來的源源不斷的外來移民到來,對嫩江地區的商業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一、嫩江流域的外來移民
(一)流人
清初之際,為了鎮壓南方各省的反清武裝起義,清政府把內地各種“罪犯”遣戍到黑龍江地區,即所謂的“流人”。這些大多因“科場之罪”、“文字之獄”或“反叛之嫌”而成為“流人”,他們當中相當一部分被流放到嫩江流域的卜魁(齊齊哈爾),此后又流放至布特哈、摩爾根等地。流放的人數越來越多,“嘉慶年間(1796~1820年),發配到黑龍江地區的流人,約有一萬多人,其中大多數為漢族人。他們除充當水手、站丁和壯士外,多數是‘賞給旗甲為奴’”①。這些被撥給駐防旗人為奴的流人,或充當水手、莊頭、莊丁、站丁等。康熙初年流放人數最多,關內各省在黑龍江者幾乎“無省無人”②。為了充實邊疆人口、安扎營地、戍守邊防,從而發展當地的社會經濟,清政府多次向嫩江地區的卜魁增加人口,以至于卜魁成了流人的主要集中地,被稱為清政府所設置的“沒有屋頂的大監獄”。“流人”平時在站地、官莊勞動,因他們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生產技能,到康、雍、乾時,已經在嫩江開墾了大量的土地,對當地的農、副業技術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隨著“流人”的不斷涌入,他們給嫩江流域的商品經濟發展帶來了深刻的改變。
(二)流民
深究清朝服飾發展和演變與政治的關系
清朝是以滿族為核心建立的中國最后一個君主集權制王朝。在其經歷的268年統治過程中,服飾從滿清入關時堅持典型的游牧服飾并強制漢人更易服制,到滿漢兩族服飾融合的短期繁榮,再到西風漸進時的后期衰落等變化,而這種發展和演變與當時的政治密不可分。
一、滿清入關,漢人易服
清王朝是由塞外民族滿族入關后建立的,長期生活于我國北方地區的滿族服飾具有典型的游牧風格。清初順治帝福臨入關時為堅守其本民族舊制,不愿意輕易改變原有服式。1644年6月,山海關開關,清兵占領北京,下江南,清世祖即位;第二年6月,福臨頒布了“剃發令”,清廷將反剃發作為歸順的標志之一,剃發易服這一強制性活動的范圍與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因此遭到漢族人民的堅決抵抗。漢族人素持“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之意識,在“寧可斷頭,決不剃發”的口號下聚集起來,對滿族統治者進行多次斗爭,“江陰十日”、“嘉定三屠”、“六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江山”的詩句就是最好的見證。
二、短期繁榮,滿漢相融
康熙帝作為清代第二代皇帝,同時也作為中國封建史上不可多得的圣明君主,他看到單以野蠻落后的方式去統治中原,實際上破壞了漢族已達到的比較進步的生產關系,于是不得不緩和滿族和漢族之間的激烈矛盾,使生產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并且在不成文的“十從十不從”、“男從女不從”的條例下,兩族矛盾才暫時得到緩解。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隨時隨地而變,由于兩族人民的廣泛接觸且頻繁,所以其演變過程中互為滲透融合,互為影響。
由于滿族服飾具有典型的游牧風格,帶有濃郁的大自然風格,而中原地帶由于其地理位置、氣候環境,長期以來崇尚文儒柔雅之風,所以滿漢兩族服飾在相融的過程中,既有互相替代,也保留了各自的服裝特色。
清朝行政官職詞語談滿漢文化管理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清朝皇帝出于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以防權臣專權的目的,結合自身民族特點在明代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有別于以前各朝的官制。總體來看,清代官制機構主要有承襲明制與獨創兩個特點。這其中清代中央行政機構及官職名稱體現的尤為明顯。
1.承襲明制
與先前滿族的一些文化相比,明代先進的中原文化必然更加符合當時的統治與時代潮流,因此清入關前后所設立的一些中央行政機構及官職名稱與明如此相似也就不足為奇了,如大理寺、太常寺、鴻臚寺、國子監、翰林院等等。但承襲并非意味著完全照搬,這里同樣也有部分創新(某些機構和名稱為明朝所沒有),而創新的源泉就來自于清入關前后特有的制度———八旗制度,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皇太極于天聰五年(1631年)設立的六部。
2.清朝獨創
這里所說的獨創按時間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入關前設立的;二是入關后設立的。入關前包括后金這樣的民族統治政權設立的具有奴隸制色彩的議政王大臣、和碩貝勒等機構及官職名稱,而入關后則有清朝完全封建化的軍機處、內務府、宗人府等中央行政機構及官職名稱。接下來筆者將以入關前與入關后這兩個時間段為切入點,從滿漢詞語的對照入手來探討其官制特點,進而說明當時滿漢文化相互之間的關系。
一、入關前設立的中央行政機構及官職
清朝科舉復試制度研究論文
[摘要]科舉考試中的復試制度創建于清代,是指鄉、會試發榜后,對已經中式的舉人、貢士進行的再次考試,其實質是對錄取工作的再次認定。復試制度的建立可以分為鄉試復試制度的建立與會試復試制度的建立,其時間與過程是不同的。清代科舉復試制度建立的原因是保證取士公平、籠絡士心、查明實際情況及維護科舉制度,這也是科舉復試制度的作用所在。科舉復試制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體現了慎重選拔的原則,同時保證了取士質量;當然,由于各種原因,復試制度不可能根除科場的弊端。研究清代科舉復試制度對于我們當今研究生招生考試中的復試制度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科舉考試;復試;清代;研究生招生考試
科舉考試的復試起于唐宋,明代沿襲并有所發展,而其作為一項正式的制度則創建于清代。作為一項制度的復試是指鄉、會試發榜后,對已經中式的舉人、貢士進行的再次考試,其實質是對錄取工作的再次認定。復試制度是清代科舉考試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三五一即為《復試》,這足見其重要程度。毫無疑問,科舉復試制度的建立,不僅完善了科舉制度,而且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考察科舉復試制度的內容、產生原因與實施效果,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與研究清代的科舉制度,同時對于我們當今研究生招生考試中的復試制度亦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
一、清代科舉復試制度的確立
自唐至明的復試,為清代復試制度的確立提供了仿效的先例。清代復試制度正是繼承前代的做法,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與完善而最終形成的。
清代復試制度包括鄉試復試與會試復試兩部分。清代的鄉試復試始于順治十五年(1658),會試復試則始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但直至嘉慶四年(1799)鄉、會試復試才“乃著為令”,實際上鄉試復試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始為定制”。由此算來,從始行復試至成為定制,其間經歷了百余年;百余年間,復試內容、要求與處罰措施等具體規定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從復試確立時間的漫長以及內容等具體規定的變化可以看出,清政府對復試意義與作用的認識處于不斷加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