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15:40: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情緒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護士情緒勞動及情緒衰竭的關系
護士情緒勞動、情緒衰竭及生活滿意度的平均數,標準差及相關見表1。可以看出,深層動作和自然表現是護士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的表達策略,表層動作雖然使用較少,但和生活滿意度有顯著負相關。自然表現和情緒衰竭有顯著負相關,和生活滿意度有顯著正相關。情緒衰竭和生活滿意度有顯著負相關。見表2和表3。本文使用溫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8]。深層動作和情緒衰竭、生活滿意度之間沒有顯著相關,因此排除在檢驗之外,只檢驗表層動作和自然表現的中介效應。由表2可知,表層動作對情緒衰竭的預測作用不顯著,而自然表現對情緒衰竭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由表3可知,表層動作和自然表現都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當情緒衰竭進入回歸方程時,表層動作和自然表現對生活滿意度的回歸系數均下降,情緒衰竭對生活滿意度的回歸系數顯著。此時,表層動作對生活滿意度的預測作用仍顯著,進行Sobel檢驗z=-1.60,P=0.11,說明情緒衰竭在表層動作和生活滿意度之間沒有中介作用;自然表現對生活滿意度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說明情緒衰竭在自然表現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發揮著中介作用。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護士在情緒勞動中經常使用的是深層動作和自然表現。深層動作指的是個體通過管理內部情緒狀態,使內心的情感與組織所要求表達的情緒相符合;自然表現指個體在工作中的情緒和行為表現是自己的真實情感,且同時符合組織的表達要求。眾所周知,護理是一種特殊的助人職業,當面對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命受到威脅時,護士會發自內心的同情患者的處境,理解他們的痛苦,從而自然表現出醫院所需要的同情和寬慰的情緒。即使有時沒有感受到來自內心深處的同情,也能夠從一定的職業道德出發,主動調節自己對事件的認知評價,激起心中支持、同情的感受,也就是使用了深層動作。表層動作指的是當感受到的情緒與組織表達規則不一致時,個體只通過外部感情、聲音等改變外部表現,而內部情緒感受并未改變,是護士使用較少的一種策略,這種現象說明被調查的護士大部分都傾向于使用一種“良好的假裝”,因此許多由于表層動作帶來的消極后果便可以得到避免。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競爭的加劇使得我國進入工作倦怠高峰期,醫務人員更是成為倦怠的代表。工作倦怠是指工作重壓下的一種身心疲憊的狀態,厭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種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盡的感覺。情緒衰竭是工作倦怠的典型特點,主要是指在與他人互動的工作過程中,因身體和心理不能達到環境的要求而感到精疲力竭,精神耗損,無力感與失去興趣等情緒耗竭的現象[9]。表2的數據分析指出,自然表達可以對情緒衰竭起到負向預測作用,所以為了避免衰竭可能會對護士心理健康帶來的消極結果[10],護士可以在工作中采用更多自然的情緒表現來減少情緒衰竭。
表3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表明,情緒衰竭在自然表現和生活滿意度之間起中介作用,也就是說,自然表現可以通過降低情緒衰竭來提高護士的生活滿意度。回歸分析說明表層動作策略的使用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所以當護士在工作中僅僅通過改變自己的外部表情動作來偽裝所需要的情緒時,自己的生活滿意度也會下降。而自然表現會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這一結果給醫院管理帶了很大啟示,醫院管理方可以多培養護士的情緒勞動能力,幫助護理人員認識到自己同理心的重要性,使他們自覺培養自己對病患及其家屬的同情和支持能力,從而在日常工作中自然表達合適的情緒,流露更多的關心和耐心。符合時宜的情緒勞動能夠讓患者及其家屬感到安全和舒適,可以避免情緒衰竭給護士帶來的消極后果,同樣可以改善護理人員的生活滿意度。
本文作者:張妮工作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小議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轉換
目前積極心理學的觀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和支持,然而積極心理學的大部分實證研究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因此積極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和應用需要考慮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核心內容也需要在這背景下識別和提取。文章就積極情緒體驗在中國的本土理解做了闡述,并對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之間的轉換提出疑問,認為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轉換機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內容。
1積極情緒體驗內容簡介
積極情緒體驗是積極心理學重要理論內容之一,研究主題主要涉及幸福感、快樂、樂觀、愛、高興、興趣、滿足、自豪、情緒平衡等。目前有兩個研究重點,即幸福感和快樂。對于幸福感,有兩種不同的研究范式與技術體系,分別是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其中主觀幸福感是目前幸福感研究的主流。
對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它與個性特點、控制源傾向、自我概念、社會關系、經濟健康狀況等有關。近年來國內外對它的研究越來越多,重點大都集中在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上,如生活事件、人格因素、金錢觀念、文化、健康、社會支持以及信仰等。快樂雖然作為積極情緒體驗的一個研究重點,但并沒有很細致的研究,目前所得到的也只是一些結論性的內容。
Lyubomirsky比較了快樂和不快樂的人,發現他們在認知判斷、動機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且這種不同經常是自動化的,并未被意識到。快樂的人對社會比較信息較那些不快樂的人不敏感。DMBuss提出提高人快樂程度的建議: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并發展親密友誼;選擇一個與自己在價值觀、興趣、人格特性等方面都相似的配偶;適當設立一些期望值,他們的實現會給人帶來很大的滿足和快樂。很多研究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快樂進行了研究,如與收人水平、人際關系、信仰、生物進化之間的關系等。
2討論
轉型時期農村不良社會情緒探析
關鍵詞:社會情緒;農村不良社會情緒;社會認同
一、農村不良社會情緒的提出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聽到或看到諸如“社會情緒”,“反社會情緒”和“不滿社會情緒”等詞語。這些詞語我們都耳熟能詳,運用起來也游刃自如,無多障礙,但卻很少花工夫去深究它們的大義,研考其中旨趣。
要領略“社會情緒”,我們首先須弄清什么是“情緒”。根據心理學家的解釋,“情緒”指的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它是個體在社會環境中特別是人際交往中發展起來的,因而情緒既有與生物體相聯系的體驗如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緒,又有與社會文化相關聯的高級情緒或社會情操如道德感、審美感和價值評價。[1]社會情緒顯然屬于后者,是人們對社會生活的各種情境的知覺,它對個體或全體產生指導性和動力性的影響。社會情緒有時表現為輿論,社會應對此賦予應有注意。
顧名思義,農村社會情緒就是,作為特殊社會群體的廣大農民對農村社會這一特殊領域以及整個社會的情緒和看法。
由于個人受文化背景、經濟條件、教育水平、個性特征、性別、年齡以及地區等主客因素的影響,在同一事物,同一情境面前,通常表現出不同的社會情緒。在我國,盡管近二十年的不平衡發展,沿海與內地、東部與西部的農村大地存在不同的程度的差異,但從全國范圍來考察,整個農村社會的文化背景、經濟條件、教育水平、組織化水平并無多大差別,因此我國農村社會情緒表現出驚人的同質性。這為我們從整體上研究農村社會情緒提供了可能。
演講中觀眾情緒掌握
1.獨特的視角和切入點
視角是演講的靈魂,好的視角會帶來好的觀點,演講的技巧再高,沒有好的觀點和思想深度都只會顯得蒼白。而好的切入點能在最短時間內激發聽眾的興趣,令聽眾很容易進入演講者設計的語境。
2.適當的激情
一是要調動自己的情緒,更好地爆發出感染力;二是要帶動聽眾的情緒,使聽眾主動進入與演講者的同向思維,從而達到演講的效果。但是激情要運用得當,必須與演講的內容適配,過度的激情反而起到負面效果。
3.演示的技巧
①肢體語言。
情緒調節教案
知識與能力:
了解初中生的情緒特點,掌握一定的調節情緒的作法,使學生增強控制情緒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分析自身的情緒特點及其自己是怎樣克服消極情緒的,再由學生自己將搜集的有關偉人、名人調節情緒的事例進行分析,并利用名人名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老師將在此課中起主導地位,對學生分析的方法進行概括和總結,對學生容易混淆的自我激勵和自我暗示方法進行講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了解中學生情緒的特點:不穩定、易變、易沖動,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適時適當地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
中小學情緒教育以及決策
自1995年10月9日美國時代周刊以EQ(情緒智商)作為封面專題以來,情緒智力逐漸成為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的熱門話題。情緒智力是社會智力的一種,它是體察自己與他人的感覺、情緒以及應用所體察到的訊息來引導自己思考與行動的能力。《情緒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的作者丹尼爾?戈爾曼(D?Goleman)在書的開頭便引用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的話:“任何人都會發怒,這不難,但發怒要針對適當的人,發怒的程度要恰到好處,而且發怒的時間、目的和方式也要恰到好處,那就不容易了。”這說明了人人都有情緒,但必須有適當的控制,必須考慮到對象、地點、時間、目的和方式,不能過分。情緒有愉快與不愉快之分,像憤怒、悲傷、焦慮等是不愉快的情緒,而歡樂、欣喜、滿足等是愉快的情緒。我們都希望生活中有較多的愉快情緒,較少的不愉快情緒。但這兩類情緒都會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并不是人能完全控制或掌握的。
一、從糖果測驗看情緒智力的重要性
智商(IQ)能影響一個人的學習成績與未來成就,這早就為人們所熟悉。但戈爾曼提出,在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高低時,情商比智商可能更重要。情商指的是一個人節制自己的情緒的能力,它包括自我覺察、理解他人、承受挫折、社交技巧等方面的能力。EQ較高的人,也是情緒比較成熟的人。人的身體或生理會在一定的時間內成熟,但人的情緒或心理卻不一定,有人一輩子在情緒或心理上可能都不成熟。情緒的成熟有兩個條件,一是控制,一是宣泄。情緒的控制和宣泄,都必須適當而不過分,才算是真正的成熟、穩定而正常了。
戈爾曼總結了近十年來心理學上的研究成果,來支持EQ比IQ更重要的理論。他的書中引用了一項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米歇爾(W.Mischel)等人所做的糖果測驗。研究人員叫一群四歲的兒童一個個進入實驗室,每個孩子面前擺放了一塊糖果,并且告訴孩子們說,他們可以立刻把糖吃掉,但如果能等研究者回來再吃,他就可以得到兩塊糖。有些小孩在研究人員一跨出門就很快吃掉了糖,有的捱了幾分鐘后才吃,有的堅持到了研究人員回來得到了兩塊糖。這是一個測驗孩子控制沖動的題目,考察的是兒童的沖動與自制、本我與自我、欲望與克制力、即刻滿足與延遲滿足、克制情緒與壓抑沖動等方面的素質。從這個實驗中可以略窺孩子的性格特質,甚至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經過長時間的跟蹤研究,這些孩子在上高中之前就顯示出了很大的差異。那些自制力強的孩子,受到同學們的歡迎,也勇于面對挑戰,學習能力較高,在語言表達、學習專注、制訂與實踐計劃等方面均有較強的能力;而自制力弱的孩子相比之下表現出更多的負面特征,大多孤獨頑固,怯于與人交往,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壓力就退縮、易怒、易與人爭斗、疑心重。在高中畢業的學力測驗(SAT)中,自制力強組的孩子比自制力弱組的孩子平均分數高出210分。從這項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EQ對學生的學習成就來說在某種意義上有比IQ更高的預測性。
二、情緒智力概念在心理學的演變過程
早在二十世紀初,桑代克便提出“社會智力”(socialintelligence)一詞,他所說的社會智力指的是:“了解與處理男人與女人、男孩與女孩的能力……人際關系中的聰明行為。”在桑代克之后,韋氏智力量表的創造者韋克斯勒認為智力就是“使人有目的地行動,有理性地思考,以及有效地處理其環境”的能力。這個定義本身,尤其是處理環境的能力便包括了處理人際環境的社會智力。他認為所謂社會智力只是將一般智慧應用在社會情境而已。在韋氏成人智力量表中的“圖書整理測驗”項目便是測量受試者是否能了解并有效地處理書籍中所描述的人文情境。韋氏當時便自稱這個分量表就是測量桑代克所謂的社會智力的測驗。后來,當基爾福特提出“智力結構”概念時,它包括了所有前人測量到的智力,不過他將社會智力這個名稱改為“活動智力”,這種智力就是處理有關他人的注意、知覺、思想、愿望、感覺、心情、情緒、意愿、他人以及自己的行動等行為信息的能力。
幼兒教師的情緒管理
一、幼兒教師的情緒管理意義
1.有利于保證教育質量。幼兒教師作為幼兒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把控者,其必須要保證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確保幼兒教育活動的有序展開,并能夠在幼兒教育活動過程中,合理的處理各種問題,讓幼兒在教育活動中學到知識,以確保幼兒教育活動的質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緒表現會對幼兒的智力開發、習慣養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教師積極的情緒狀態能夠給帶學生一種積極的感染力,有助于幫助學生在思維訓練、語言表達、行為習慣上有所提升,提高教育效果。消極的情緒則會對幼兒的行為產生負面干擾、抑制,為幼兒心理帶來消極變化,進而影響教育效果。所以說,教師對自己的情緒管理會影響教學質量效果。
2.有利于幼師實現自身進步。幼兒教師作為幼兒教育的引導者,其在教學過程中既負責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同時也關系著自己的學習問題。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必須要具有幼兒為本的工作理念,并且能夠在工作中遵循幼兒心理發展需求和生理發展規律,才能確保自己教育行為的有效性。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教師都不具備上述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要在工作中不斷的進行自我提升、自我學習,以保證自身素質的進步。在教學過程中,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夠幫助教師更好的集中精神開展活動,這樣更容易讓教師發現自己在教育活動當中的優勢與不足,為教師教育行為的進步與提升提供支持。
3.有利于幼兒園長遠發展。幼師作為幼兒教育的直接行為者,他們是構成幼兒園的組要元素。幼兒園想要實現長遠的發展,就必須要保證自身幼教水平和管理能力,而幼師作為幼兒園幼教水平的直接表現,他們的個人素質與幼兒教育能力會對幼兒園的綜合實力產生直接影響。幼師具備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能夠讓自己在工作過程中,調動起自己的積極性,激發出自己的教育熱情,增強主人翁意識,愿意為幼兒園的發展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而為幼兒園綜合實力的提升提供支持,也為幼兒園的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二、幼兒教師的情緒管理方法
為了能夠提升幼兒教師的情緒管理水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開展相應的工作:
情緒智力的探究論文
摘要:情緒智力研究是針對傳統智力研究不足提出的。本文對已有的情緒智力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綜述了情緒智力的概念、理論、結構、研究方法及測量,提出了情緒智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預測了情緒智力研究可能會呈現的趨勢。
關鍵詞:情緒智力;情緒智力理論;學院派;實務派;研究方法
一、情緒智力概念的界定及探討
情緒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這個詞是德國人BarbaraLeuner(1966)首先提出的[1]。1986年柏尼(W.P.Payne)在博士論文《情緒研究》中明確探討了發展情緒智力的問題[2]。而將情緒智力作為理論概念正式提出的卻是美國耶魯大學的薩洛維(P.Salovey)和新罕布爾大學的梅耶(J.Mayer),1989--1990年,他們連續發表兩篇學術論文,正式提出了情緒智力的概念和理論,將情緒智力定義為:“監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緒的能力,區分情緒之間差別的能力,以及運用這種信息以指導個人思維和行動的能力”[3]。在他們提出情緒智力的概念之后,圍繞情緒智力概念的討論日漸激烈,其中最出名的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DanielGoleman,他于1995年在《情緒智力: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書中將情緒智力定義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沖動和惱怒,理智處事,面對考驗時保持平靜和樂觀心態的能力。此外,與現在的情緒智力相提并論的情商(emotionalquotient,EQ)概念則是由巴昂于1988年在其博士論文中首創的[4]。2000年,他主編了《情緒智力手冊》(theHandbookofEmotionalIntelligence),全面介紹了情緒智力的研究情況,認為情緒智力是影響人應付環境需要和壓力的一系列情緒的、人格的和人際能力的總和。它是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人的整個心理健康[5]。
自從情緒智力于1996年傳入中國以來,學者們紛紛給情緒智力下定義,如許遠理將情緒智力定義為“感知與體驗、描述與評價、調節與控制內省情緒、人際情緒、生態情緒的能力”[6]。陳家耀則進一步提出用情志力一詞來概括有關情緒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對智力活動的支持、導向和動力作用等心理活動。情志力的內涵是意向,其外延,從成分來說有情緒、意志和個性[7]。徐小燕、張進輔將情緒智力定義為“人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影響其成功與否的非認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緒覺知能力、情緒評價能力、情緒適應能力、情緒調控能力和情緒表現能力等五種因素,它們又分為若干次級因素成分”[8]。這些概念均從不同的維度對情緒智力做了概括,但現存的問題是學界對情緒智力的概念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這與對情緒智力在國外的術語“emotionalIntelligence”中emotion一詞到底該如何理解有很大的關系,同時還與對其外延和內涵的恰當界定聯系緊密。因此,如何給情緒智力一個恰倒好處的概念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二、情緒智力理論及結構
教師的情緒探究論文
[摘要]在已有的教學公平研究中,教師情緒基本是“不在場”的,具體表現為“漠視”教師情緒和“敵視”教師情緒兩種態度。然而。教師情緒既不能歸為“虛無”,也無法徹底“拒斥”。面對這樣的情形,“正視”教師情緒理應成為教學公平研究的應有取向。這一取向要求我們正面對待教師情緒,在關注教師情緒“阻礙”教學公平的同時,看到教師情緒也是教學公平的“促進者”。而且,這一取向要求我們正面對待教師情緒并正確引導教師情緒。
[關鍵詞]教師情緒;教學公平;研究取向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類永恒的理想。一般來說,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點、過程和結果公平。長期以來,人們主要圍繞“起點”和“結果”公平進行研究。近年來,人們發現教育“過程”公平不能被忽視,開始將視野投向學校與課堂教學,研究其中涉及的公平問題。然而,當前研究重在揭示教學公平的理想圖景和提出促進教學公平的多種策略。這種的取向解決的是教師“知不知”什么樣的教學是公平的、“會不會”使用相應的策略保證教學公平的問題。至于教師“愿不愿”使用相應策略去實現教學公平,卻被長久地“懸置”甚至“遮蔽”起來。而“愿不愿”歸根結底是一個“情緒”問題,它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學公平的實現。鑒于此,本文擬在清理、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闡明“正視”教師情緒是教學公平研究的應有取向。
一、已有態度:“漠視”和“敵視”教師情緒
在已有的教學公平研究中,教師情緒基本是“不在場”的。這又具體表現為“漠視”教師情緒和“敵視”教師情緒兩種態度。
(一)一種疏離的傾向:“漠視”教師情緒
作文情緒管理論文
作文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反映,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但是,當前學生中卻普遍存在一種對作文畏懼厭煩,甚至是排斥的消極情緒,我們姑且稱之為作文情緒障礙。它嚴重地影響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和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如何幫助學生克服作文情緒障礙,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減小坡度,逐步提高
作文作為一項綜合性創造活動,它的提高需要學生長期不懈的努力。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領著學生一步一步去攀登作文高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減小坡度,讓學生經常獲得成功的喜悅。
1、從仿到創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寫下水文,正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明確的模仿對象。而實際上,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是學生很好的模仿例文。義務教材第五冊《秋白梨》一文,介紹了秋白梨的生長過程及其特點,針對秋白梨的生長過程和柑橘的生長過程頗為相似,鼓勵學生模仿課文,寫一篇介紹家鄉特產----柑橘的作文。學生的積極性普遍較高。模仿,帶學生走出了無語可寫的困境。
2、逐項達標不同的學生在作文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學生錯別字教多,有的學生標點使用不當,有的學生中心不夠明確,有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欠佳----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教師應為他們制訂不同的達標要求。尤其是一些作文水平欠佳的學生,要使他們的作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采用逐項達標法,制訂一系列的達標要求,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爭取達到某一項要求。這樣,易于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的作文自信心。
二、注重實用,表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