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新聞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6 00:42: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氣象新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氣象新聞研究論文
摘要:中國的氣象報道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三大理念”是對氣象實踐的總結和理論的升華,也是做好新時期氣象新聞宣傳工作的行動指南。
關鍵詞:氣象;新聞;信息;播報
1突破簡單的信息播報
氣象新聞報道在我國最早并不是以“氣象新聞”命名的,而是人們熟知的“天氣預報”。1980年7月,中國氣象局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推出電視氣象預報節目,口播8個城市的天氣信息,在中國突破了電視天氣預報“零的突破”。氣象信息服務開始以“天氣預報”的形式走入公眾視野,并以這種面貌持續了20多年。其時,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僅僅就是一種便民節目,屬于單純的信息播報。
氣象新聞對天氣預報的突破過程由以下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媒體事件來見證。
2003年10月,《北京青年報》改版,在《天天副刊》版塊中增加“每日指南”版,該版為彩色專版,內容為北京地區“今日天氣”,包括氣溫、陰晴、降水概率、風向風力、相對濕度預報,上下班天氣預報、感冒氣象指數預報、空氣污染情況預報等,另有全國及世界主要城市天氣情況,并附有地圖。此時的“每日指南”版是作為“服務版”與讀者見面的。
氣象新聞探究論文
1突破簡單的信息播報
氣象新聞報道在我國最早并不是以“氣象新聞”命名的,而是人們熟知的“天氣預報”。1980年7月,中國氣象局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推出電視氣象預報節目,口播8個城市的天氣信息,在中國突破了電視天氣預報“零的突破”。氣象信息服務開始以“天氣預報”的形式走入公眾視野,并以這種面貌持續了20多年。其時,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僅僅就是一種便民節目,屬于單純的信息播報。
氣象新聞對天氣預報的突破過程由以下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媒體事件來見證。
2003年10月,《北京青年報》改版,在《天天副刊》版塊中增加“每日指南”版,該版為彩色專版,內容為北京地區“今日天氣”,包括氣溫、陰晴、降水概率、風向風力、相對濕度預報,上下班天氣預報、感冒氣象指數預報、空氣污染情況預報等,另有全國及世界主要城市天氣情況,并附有地圖。此時的“每日指南”版是作為“服務版”與讀者見面的。
2003年11月,由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和光明報業集團合辦的《新京報》在北京創刊。創刊伊始,該報在封底專辟“氣象新聞”版,用一個整版作氣象新聞,這在北京眾多媒體中并不多見,時至今日,在京城仍是一枝獨秀。
此后,北京以外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創辦“氣象新聞”版,如《廈門日報》、《楚天都市報》、《重慶日報》等等,由此,“氣象新聞”完成了從天氣信息到新聞品種的蛻變,開始以專版的形式見諸報端,有了固定的版位、版面、及比較成熟的版式,且均被安排在重要位置。
電視臺氣象節目分析論文
一、地方電視臺氣象節目的開發價值
地方電視臺的生存基礎在于本地化、身邊化,①而氣象資訊與民生新聞一樣,無異是最具本地化潛質的電視資源。
在電視業發達的西方國家,本地氣象是地方電視臺最主要的支柱性節目。以美國康涅狄格州的電視3頻道(WFSBChannel3)為例,這是一個典型的地方新聞頻道,在其全天5個半小時的新聞節目里,正常情況下,每10分鐘插播2至3分鐘的天氣節目,全部是現場直播,遇到惡劣氣候,氣象節目還會增加。②氣象節目的密度之高,篇幅之長可見一斑。
根據研究統計表明,美國地方電視臺,報道最多的前5位新聞依次是:③
1、本地犯罪,占20%
2、本地氣象,占11%
地方電視氣象節目發展前景論文
摘要本文對地方電視臺氣象節目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就其發展路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壟斷地方電視氣象節目
對于地方電視臺來講,氣象節目的開發價值不亞于當年南京電視臺一炮打響而后紅遍全國的民生新聞節目。
本地化、身邊化的民生新聞創造了收視奇跡,也找回了地方電視臺的生存價值。
目前電視界都在尋找地方電視臺新的生存空間、新的增長點,被電視人忽視多年的在氣象系統壟斷操作下的電視氣象節目進入人們的視線。
一、地方電視臺氣象節目的開發價值
公共氣象服務輿論應對對策分析
1公共氣象服務面臨的輿論環境
1.1輿論制造主體的改變———“大眾麥克風時代”
以往在傳統媒體為主體的時代,公共危機影響面較小,在新聞媒體尚未參與大規模報道時,危機就可以被解除。而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平臺,使信息的和社群的組織變得簡單、迅速,的成本也十分低廉,社會進入“大眾麥克風時代”,使輿論危機初期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短,危機的爆發很迅速,在相關部門或人員還沒有做好準備時,相關的危機事件已經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如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和2011年廣東“4.17”雷雨大風期間,一些非理性的刷流量、搏粉絲舉動故意放大社會痛點、增加了網絡戾氣。
1.2輿論傳播方式的改變--交互性強
新媒體的發展已經讓信息的傳播方和接收方轉變成一種地位上的均等和互動關系,信息的獲取和傳遞可以隨時進行,不再像以往語言文字時代和報紙、電視傳播時代傳播方居高臨下、沒有接收方及時反饋的單向傳播方式。新媒介的傳播類似于利用大眾媒體的人際傳播,而人際傳播的弊端如謠言、流言、信息的扭曲等也通過大眾媒體被放大,在這種情況下,危機事件很容易被夸張、放大甚至扭曲,給危機管理帶來困難。如2012年6月11日上午開始,武漢市出現嚴重霧霾天氣,一時間,“鍋爐爆炸”、“氯氣泄露”等謠言四起,引起恐慌。面對謠言,武漢市充分發揮網絡、微博、手機等新型媒體在輿論危機應對中的作用,通過跟蹤滾動霧霾氣象事件信息、與網友進行互動交流等方式迅速平息謠言,穩定公眾情緒。
1.3輿論傳播內容的改變--碎片化、無中心化傾向
“3.23”世界氣象日紀念宣傳活動策劃方案
一、目的與意義
2006年“3.23”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圍繞今年的氣象日主題和“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理念,展示上虞氣象事業的發展成就,我們參考各地以往的宣傳形式,對今年氣象日的宣傳工作草擬了本方案。本策劃案中努力做到紀念宣傳活動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社會效益顯著。公務員之家
二、紀念宣傳活動
1、舉行《紀念宣傳“3.23”世界氣象日記者座談會》
時間:3月10日
地點:市局會議室(或賓館酒店)
論氣象頻節目與氣象災害防御建設
中國氣象頻道吉林本地化節目為農服務現狀
2009年年底,氣象頻道吉林省本地化節目正式開播。目前,吉林氣象本地化節目每半小時插播一次,一次三分鐘。每天六次首播分為:早間、上午、中午、下午、晚間、夜間六個時間段。吉林本地化節目內容包括基礎預報信息、特色編排多種表現形式。提供氣象資訊、交通預報、農業預報、旅游預報、實況信息等,天氣趨勢分析、天氣新聞以及天氣對百姓出行、經濟生活的的影響提示等眾多與吉林省廣大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內容。本地化節目的開展使氣象節目擺脫傳統媒體對氣象專業節目種種限制,克服以往電視媒體上畫面呆板、時段單一、節目時長受限等缺點,為廣大農村觀眾提供更詳細、準確的服務。本地化節目多元化多樣性發展便于廣大群眾更有效的獲取所關心的氣象服務信息。使得氣象服務信息在農村的傳播方式更為活躍、形式更加豐富。
優化本地化節目、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之思路
盡管氣象頻道吉林本地化節目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但仍要看到,節目存在內容匱乏,圖像裝飾泛濫,引起廣大農民觀眾審美情趣疲勞等問題.在欄目策劃方面,氣象頻道本地化節目可根據氣象條件、農田墑情及短期氣候預測的情況,與早中晚三檔節目配合,各有側重地農用天氣預報。早間檔側重逐日農用天氣預報,午間檔側重從科普角度農用天氣預報,晚間檔則從農作物和天氣結合角度農耕天氣預報。同時邀請氣象專家每天做出逐日氣象指導,并力邀農業氣象專家,在農時關鍵節點,制作幾期農業氣象專家連線特別節目,針對各種農耕災害性天氣、病蟲害防治、主產區天氣解析、回答觀眾提問等內容做精細深入的解讀。在節目內容編排上,針對節目的可視性,可嘗試氣象節目新聞化,各種天氣事件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新聞素材,將這些新聞素材融合在節目當中即可增加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時效性與吸引力。如大風、大雨、大雪、大霧,氣溫驟冷驟熱,針對這些天氣情況采制的新聞,只要抓住、抓準細節,都應該會有很高的收視率。氣象新聞的大量播出也將充實氣象節目的內容。此外,吉林本地化節目還應將公共氣象服務系統、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和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的全新氣象信息及時融合到節目平臺,每當有突發性災害性天氣發生時,實時制作和預警預報提高本地化氣象服務能力。要“從豐富和加深節目內容,加強地市級的本地化服務,提高氣象信息時效性,豐富節目表現形式,加強精細化服務,凸顯專業化信息”②幾方面著手增加內容,讓廣大農村觀眾拓展氣象信息獲取渠道,更及時地了解天氣變化,提高預防氣象災害的能力,同時,為鄉級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服務,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
電視氣象節目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彰顯出愈來愈重要的地位,對于新媒體尚未全覆蓋的廣大農村,氣象頻道本地化節目是當地農民獲取各類天氣信息的重要便捷途徑。做好中國氣象頻道吉林本地化節目,使防災減災的信息和針對農業氣象服務的產品和信息及時送達廣大農村用戶中,不斷擴大基層公共氣象服務覆蓋面,為吉林省農業和經濟社會全局發展提供及時、有效的氣象保障服務意義重大。
本文作者:王靈玲楊景峰劉野軍工作單位:吉林省氣象服務中心
世界氣象日宣傳活動策劃方案
2007年世界氣象日
2007年世界氣象日宣傳活動策劃方案
一、目的與意義
2006年“3.23”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圍繞今年的氣象日主題和“公共氣象
、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理念,展示上虞氣象事業的發展成就,我們參考各地以往的宣傳形式,對今
年氣象日的宣傳工作草擬了本方案。本策劃案中努力做到紀念宣傳活動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形式多樣、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制度通知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屬各單位:
《**省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規定(試行)》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年三月二十九日
**省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規定(試行)
第一條為規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以下簡稱預警信號)工作,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使用效率,有效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辦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及本省管轄的海域內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應當遵守本規定。
興農網建設思考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及**申奧的成功,給本市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貿易等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為進一步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新需求,深入貫徹國務院一系列有關“三農”問題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據中國氣象局“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國興農網建設和發展的意見”氣發(**)290號文件要求,我局進一步加大了**興農網建設力度,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建設經驗
(一)認真研究當前**農業的發展形勢,在此基礎上明確興農網的定位。
雖然現在京郊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居全國前列,糧食單產處于領先水平,副食品基地建設取得很大成績,但由于**處于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農業的發展又有著自身的特點,受到很多局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自然資源(特別是水和農用土地資源)的局限。
2、農業生產成本高,與周邊農區競爭處于不利地位。近十幾年來,京郊農產品的成本全面、長期、持續攀升,各種農產品的成本增長幅度均高于收入的增長,導致效益水平下降;京郊農產品的綜合平均成本高于周邊地區20%左右。這已經對京郊農業的發展構成了威脅。此外,農業不僅有生產成本,還有環境成本,比如,發展規?;男笄輼I的同時要治理畜禽場的污染,這就勢必增加養豬業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