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并購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6 02:00: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企業并購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企業并購

企業并購分析論文

一、企業并購的概念

企業并購就是企業兼并或購買的統稱。并購企業實現自身擴張和增長的一種方式,一般以企業產權作為交易對象,并以取得被并購企業的控制權作為目的,以現金、有價證券或者其他形式購買被并購企業的全部或者部分產權或者資產作為實現方式。企業并購實施后,被并購企業有可能會喪失法人資格,或者被并購企業法人資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權轉移給并購方。

二、企業并購的動因和目的。

所有的兼并和收購,最直接的動因和目的,無非是謀求競爭優勢,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往細里說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為了擴大資產,搶占市場份額;二是取得廉價原料和勞動力,進行低成本競爭;三是通過收購轉產,跨入新的行業。然而,并購有時也與以上目的無關。如某些企業管理者力主兼并,可能僅僅為當龍頭老大,圓他的企業帝國夢;有些是企業管理者報酬、權利都與企業規模有關系,所以會盲目追求企業擴張;或通過并夠活動充分展現其運作天才和技能,以滿足他們自負的動機;或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防止被其他企業收購而先發制人,率先收購其他企業。

在當今中國資本市場上,最常見的并購事例是買殼上市和借殼上市。所謂“殼”就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與一般企業相比,上市公司的最大的優勢是擁有在證券市場大規模籌資的權利。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是一種“稀缺資源”。買殼上市說白了就是買蛋孵雞。如一家非上市公司,收購某家業績較差的上市公司后,剝離原來的劣質資產,注入自己的優質資產,最后使優質資產上市。而借殼上市,則是借船出海。如母公司沒有上市,而子公司已經上市,于是木公司可以借助子公司的殼,注入資產達到上市的目的。無論借殼還是買殼,在手法上大同小異,都是先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然后牽著衣袖過河,通過上市公司,把自己領進市場。

三、企業并購的基本分類

查看全文

企業并購分析論文

企業的兼并與收購是社會經濟生活中最富戲劇性、引人入勝之處,充滿了利益角力與合縱的精彩故事,總是在無盡的傳言和反復的拉鋸之中,強烈地吸引著世人目光。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企業的并購額在過去的五年里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長,而且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進行,資本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也為我們勾畫出上市公司收購兼并的藍圖。在并購越來越廣泛的被企業采用的今天,正確認識企業的并購也顯的越來越很重要。

一、企業并購的概念

企業并購就是企業兼并或購買的統稱。并購企業實現自身擴張和增長的一種方式,一般以企業產權作為交易對象,并以取得被并購企業的控制權作為目的,以現金、有價證券或者其他形式購買被并購企業的全部或者部分產權或者資產作為實現方式。企業并購實施后,被并購企業有可能會喪失法人資格,或者被并購企業法人資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權轉移給并購方。

二、企業并購的動因和目的。

所有的兼并和收購,最直接的動因和目的,無非是謀求競爭優勢,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往細里說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為了擴大資產,搶占市場份額;二是取得廉價原料和勞動力,進行低成本競爭;三是通過收購轉產,跨入新的行業。然而,并購有時也與以上目的無關。如某些企業管理者力主兼并,可能僅僅為當龍頭老大,圓他的企業帝國夢;有些是企業管理者報酬、權利都與企業規模有關系,所以會盲目追求企業擴張;或通過并夠活動充分展現其運作天才和技能,以滿足他們自負的動機;或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防止被其他企業收購而先發制人,率先收購其他企業。

在當今中國資本市場上,最常見的并購事例是買殼上市和借殼上市。所謂“殼”就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與一般企業相比,上市公司的最大的優勢是擁有在證券市場大規模籌資的權利。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是一種“稀缺資源”。買殼上市說白了就是買蛋孵雞。如一家非上市公司,收購某家業績較差的上市公司后,剝離原來的劣質資產,注入自己的優質資產,最后使優質資產上市。而借殼上市,則是借船出海。如母公司沒有上市,而子公司已經上市,于是木公司可以借助子公司的殼,注入資產達到上市的目的。無論借殼還是買殼,在手法上大同小異,都是先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然后牽著衣袖過河,通過上市公司,把自己領進市場。

查看全文

企業并購與財務監管分析

【摘要】企業并購具有盤活企業資產、擴大經營規模、優化組織結構等功能,是企業增強擴大的一個重要途徑。然而企業并購的整個過程,都存在著一定的財務風險,稍有不慎,就會給企業后續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業必須建立起完善的企業并購財務監管體系,一方面從企業并購模式出發,規避所選并購模式可能帶來的財務風險;另一方面圍繞并購過程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財務監管,第一時間避免財務風險,從而促進企業并購預期經濟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企業并購;財務監管;財務風險

一、引言

企業并購能促進企業經營效率的提升,在有效盤活企業資產、促進企業經營規模擴張、完善企業組織結構等方面有著突出優勢而備受企業重視。但有數據表明,近70%的企業并購交易并沒有實現預期的經濟目標。原因在于:企業并購前的價值評估、并購融資,并購后的支付方式選擇、并購整合等,都可能存在無法預料的隱患,最終導致企業財務危機。就財務層面而言,企業并購所面臨的風險具有突發性、破壞性,當企業已經發生財務風險時,要通過事后補救來規避風險并不現實。為了更加充分全面地預防企業并購過程中的潛在財務風險,本文對企業并購的財務監管從類型和過程展開探討。針對不同的企業并購類型,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建立起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處理的財務監督體系。

二、企業并購類型與財務監管

企業并購有著多種多樣的類型和相應的財務目標,如表1所示。雖然分類不同,但從本質上看,并購是資本運作的一種高級形式。并購不僅是一種有效引導企業經營發展的重要投資形式,還是資本快速完成進入以及退出企業的一種重要方式,更是優化產業結構、整合有利資源的一種重要方法。無論是資本運作,還是投資形式、資源整合,都會產生一定的財務風險,有隱性風險,也有顯性風險。顯性財務風險容易監管控制,而隱性財務風險卻很難預防,因此必須理清每一種并購類型的財務目標,分析其潛在的財務風險,運用財務監管手段,對其進行管控。依據表1,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并購,監管重點是不同的。(一)橫向一體化并購。該并購屬于一種成長型并購,主要是對其他同類型的生產企業進行收購或者兼并,有助于快速擴大企業發展規模。財務監管需注意:(1)謹防過度擴張而帶來的“規模不經濟”問題。當企業達到最佳規模之后,規模持續增長反而會導致經濟效應的下降。這就要求財務準確把握并購的節奏和規模。(2)橫向一體化并購需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壟斷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不能形成壟斷,以免給企業戰略發展帶來重要影響。(二)縱向一體化并購。該并購具體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前向一體化,是對處于產業鏈的下游位置的企業(分銷商)的并購;二是后向一體化,是對處于產業鏈上游位置的企業(供應商)的并購。財務監管需注意:(1)注意上下游企業在技術、組織結構以及管理能力上的差異性,以便利于并購后的財務整合和操控,實現高效運營。(2)注意并購后產業鏈條的增長,每一鏈條的發展都存在著財務風險,也增加了企業退出或轉型的難度。(三)多元化并購該并購的被并購方通常不屬于同行業競爭對手,也不是供應鏈上下游的分銷商或者供應商,而是存在于其他行業領域的企業。它可能會給企業帶來一些進入新行業的潛在風險,同時企業原本的經營業務也可能受到因為企業資源轉移的嚴重影響。財務監管需增強財務預判,充分規避不同行業市場特點、經營淡旺季、生產資金需求和金融市場資金狀況的財務影響。另外,企業并購依據不同的并購動機還可以劃分為規模型并購、產業型并購、功能型并購以及組合型并購四種并購類型,但無論何種并購,都會有其財務目標,這就需要財務人員結合企業戰略、財務目標的完成情況,對于企業并購過程中的財務風險進行實時有效的監管,從而大力推動企業成功并購,達成企業預期的效益目標。

查看全文

全球企業并購論文

1、首次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并購。西方經濟界普遍認為,1998年以前的企業并購浪潮,嚴格他說只能稱為美國企業并購浪潮,因為美國之外的區域基本上都未卷入。自去年以來,企業并購浪潮幾乎席卷全球。去年,亞洲地區的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的并購額大幅度上升,如日本1998年前9個月的并購額就高達63億美元,而1997年同期不足8億美元。1998年歐洲企業的并購總額8500億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60%還多。今年初以來歐洲再掀并購之風。分析家指出,目前歐洲大陸的企業正在向美國企業在80年代所經歷過的方向發展。西方經濟學家認為,歐洲出現企業并購狂潮的真正原因包括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全球性的合并浪潮給歐洲企業帶來巨大壓力;二是歐洲資本市場的膨脹給企業合并提供了足夠的資金;三是歐洲優秀企業的管理者們已經在價值創造方面學會了一種新的盎格魯-美利堅方式,即把美國的價值觀念和歐洲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

2、發展中國家加入企業并購浪潮。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受本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和為了迎接來自外國企業競爭的挑戰,也加快了企業并購和資產重組的步伐,其中東南亞遭受金融危機打擊的幾個國家表現尤為突出,這些國家的銀行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并購之風日盛。

3、跨洲和跨國并購頻繁。1998年以來,國際上許多巨型公司和重要產業都卷入了跨國并購,美國的許多大企業在歐洲和亞洲大量進行同業收購,如美國得克薩斯公用事業收購英國能源集團;美國環球影視公司收購荷蘭的波利格來姆公司等。而海外公司收購美國公司也同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手筆和快節奏,如德國的戴姆勒收購了美國的克萊斯勒;英國石油公司對美國阿莫科石油公司的并購。發生在歐洲和亞洲內部的跨國并購之風也出現了空前未有的增長勢頭,如英國制藥企業收購瑞典的制藥企業;法國的石油公司收購比利時的煉油廠;菲律賓黎剎水泥公司與印尼錦石水泥廠的合并等。進入1999年以后,跨國并購更是異常迅猛,先后出現了福特收購沃爾沃、英美煙草公司收購荷蘭樂福門和法國雷諾汽車收購日本的日產汽車等跨國并購案例。

4、強強聯合高潮迭起,巨額并購案例增多。去年末,艾克森以近790億美元的價值收購了美國的美孚公司,創下西方企業并購史上的最高紀錄,從而締造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今年4月,美、英、日三國的通信企業聯手合作,成立了全球最大的通信集團。經濟學家們認為,這種強強合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十分巨大,它極大地沖擊了原有的市場結構,刺激更多的企業為維持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熱的并購浪潮之中。

5、同行業橫向并購多,跨行業并購少;合作型并購增多,惡意兼并減少。1998年以來的全球同行業橫向并購幾乎涉及所有行業:石油、化工、鋼鐵、汽車、金融、電信等等重要支柱產業和服務業。在同行業并購中,有兩個重要趨向:第一,電信業成為并購最頻繁的行業。以去年的美國為例,該國信息產業的合并總額較上年增長了386%;第二,服務行業并購案例居多。這充分說明了各國企業正加緊調整本國產業結構,并試圖在服務行業爭奪更多的世界市場份額。

企業再掀橫向并購之風的動向表明,規模效應隨著跨國競爭的日益激烈,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值得指出的是,自1998年以來,企業在出現并購行為的同時特雖強調合作。據調查,去年以來,幾乎所有重要的并購協議,都是在當事雙方經過謹慎選擇、長時間接觸、耐心協商和洽談之后達成的,沒有再次出現80年代的惡意并購行為。

查看全文

全球企業并購論文

摘要:全球企業并購的新動向及其背景和影響始于1994年的第五次全球企業并購浪潮自1998年起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據統計,去年全球企業并購總額高達2.5萬億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54%,比1996年增長了兩倍。1996-1998年間,全球共簽署企業合并協議2萬余項。1998年以來,企業并購勢頭更是有增無減,重大的并購案例接連不斷。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的巨型并購案屢見不鮮。除此之外,在本次企業并購中出現的新動向也格外引人注目。

關鍵詞:全球企業企業并購新動向

全球企業并購的新動向

一般認為,企業并購在西方工業化的早期階段就已經出現。自19世紀至今,全球已發生了五次企業并購浪潮。第一次并購浪潮發生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此次并購以橫向并購為主,表現為有競爭關系、經濟領域相同或生產的產品相同的同行業之間的并購。第二次并購浪潮發生在1915至1930年之間。此次并購則以縱向并購為主,其形式是大企業并購小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并購交錯共存。第三次并購浪潮是在20世紀50-60年代之間,60年代后期為高潮階段。此次并購的特點是以混合并購為主,即大的壟斷公司之間互相并購,并產生了一批跨行業、跨部門的巨型企業。第四次并購浪潮出現在1975-1992年間。此次并購的最大特點是并購后所形成的產業規模達到空前的程度,并購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第五次并購浪潮始于1994年,自1998年以來,并購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和新動向。

1、首次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并購。西方經濟界普遍認為,1998年以前的企業并購浪潮,嚴格他說只能稱為美國企業并購浪潮,因為美國之外的區域基本上都未卷入。自去年以來,企業并購浪潮幾乎席卷全球。去年,亞洲地區的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的并購額大幅度上升,如日本1998年前9個月的并購額就高達63億美元,而1997年同期不足8億美元。1998年歐洲企業的并購總額8500億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60%還多。今年初以來歐洲再掀并購之風。分析家指出,目前歐洲大陸的企業正在向美國企業在80年代所經歷過的方向發展。西方經濟學家認為,歐洲出現企業并購狂潮的真正原因包括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全球性的合并浪潮給歐洲企業帶來巨大壓力;二是歐洲資本市場的膨脹給企業合并提供了足夠的資金;三是歐洲優秀企業的管理者們已經在價值創造方面學會了一種新的盎格魯-美利堅方式,即把美國的價值觀念和歐洲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

查看全文

企業并購績效之議

摘要:企業并購是企業資本增長和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因此并購績效一直是研究的熱點。本文結合國內國外的研究成果,首先歸納了企業并購的績效理論,然后分別從產業效應、文化整合、股權結構、并購動機、高管年薪報酬等五個方面列舉了他們對并購績效的影響,然后又歸納了績效的評估方法:會計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最后對績效的評估方法進行了評價,在此基礎上對企業并購績效評價方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企業并購;績效理論;影響因素;評估方法

引言

企業并購作為企業資本增長和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具有使企業資本快速增長、降低進入和退出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并購勢頭更猛,重大的并購案例接連不斷,數百億美元、甚至上千億美元的巨型并購屢見不鮮。

我國企業通過并購活動,可以更好地吸引投資,加強經濟合作;通過國有企業之間的互兼并,可以有效避免國有資產流失,提高企業活力,同時可以形成一個更開放和公平的市場。

一、并購的績效理論闡述

查看全文

企業并購分析論文

從以強吃弱到強強并購

按照參與并購的企業的大小強弱來劃分,企業并購包括強強并購、以強吃弱、以弱吃強、弱弱并購四種模式。從我國企業并購的短暫歷史來看,以強吃弱的形式最為常見,弱弱并購、以弱吃強的數量也有不少,但兩個勢均力敵的企業之間以戰略合作的姿態進行強強并購的形式還為數不多,僅有極少量的案例能夠稱得上強強并購,如發生在2000年的聯想并購贏時通案。

現階段,我國企業的并購主要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并購模式,目前國內尚未達成統一認識,爭論的主要焦點在于到底應該采取強弱并購為主,還是應該采取強強并購為主。一種代表性的觀點認為,我國企業應該以強弱并購為主,強強并購為輔。其原因有三個方面:一、西方企業的歷次并購都需要經過強弱并購這個主流過程,我國對于這個過程難以跨越;二、我國企業的發展狀況參差不齊,強弱并購更適合于我國的具體國情;三、強強并購容易使企業朝壟斷化的方向發展,而強弱并購則一般沒有這種擔心。而另外則有一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面對全球化的國際競爭,我國企業應該完全以強強并購為主,首先有選擇地做大做強一部分企業,盡快形成一些大型跨國公司,成為產業的龍頭,其他的并購模式則由市場自然發展。

實際上,過分拘泥于我國企業應該以哪種模式作為并購的主要模式并沒有太大的意義。企業采取什么樣的并購模式是由其所處的客觀經濟環境所決定的,市場環境和具體經濟結構不同,所采取的并購模式自然也會不同。西方各國在已經經歷的前四次兼并浪潮中,之所以以強弱并購為主、強強并購為輔,表面上看是各國政府為維護市場公平而進行管制的結果,而實質上卻是因為當時各國間市場相對封閉,國際貿易壁壘森嚴造成的。從9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出現了一體化加速的趨勢,西方各國政府在本國企業已經十分強大的基礎上,均致力于打破國際間的貿易壁壘,世界市場逐步向統一體邁進,企業面對的不再只是國內同行的競爭,更要面對來自國際上的強大競爭,因此需要快速擴大自身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和企業競爭力,在這種背景下,以強強并購為重要特征的第五次并購浪潮才洶涌澎湃。

在現階段的我國企業,強弱并購已經經歷了較長的一段時間,而這種并購模式實際上只是企業針對國內相對封閉的市場作出的選擇;而進入新世紀后,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企業將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一體化的經濟浪潮中,隨之而來的就是企業需要直面跨國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的巨大優勢。由于我國巨大的潛在市場的吸引,跨國企業對我國早已虎視眈眈,如今貿易大門越開越大,而同時政府以計劃手段對企業的保護作用也越來越弱,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可想而知。目前,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正進入我國,并且呈現出全方位進攻的態勢。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企業應該有緊迫感,應該在戰略、策略和制度上加以重視,企業采取以強吃弱、以弱吃強、弱弱并購的模式都無法在短期內盡快做大做強,唯一的出路就是進行強強并購,盡快整合。

因此,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我們要大力推動企業間的強強并購,而股市作為企業并購的主戰場,更是要創造條件、建立制度促進上市公司積極進行強強并購。

查看全文

企業并購的融合策略

企業文化并購融合的具體實施要由物及人,由下至上,循環往復,評估改善。

(一)、企業文化的營銷在并購前就已經開始了

并購是企業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舉措,并購的目的是獲得優質資產、資源或者能力,由此讓企業更具生命力。然而,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很大一部分的并購行為并未達到預期目的,其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并購主體未從并購企業中獲得預期的競爭力貢獻,同時,起初看來并購企業的亮點也不知去向。經常性地,我們都會把并購的不成功歸結為并購雙方之間的文化融合問題。刨去正常經營行為中遇到的大經濟環境、產業及行業環境變化對并購結果帶來的不確定影響外,企業文化在并購中到底發揮一個怎樣的角色,是不是正如大家所認為的那樣:并購成敗的關鍵在于并購企業文化融合的成敗。

企業文化的營銷在并購前就已經開始了

盡管目前的金融危機加快了企業間的并購重組,但事實上,在并購前雙方就已經嚴格審視了彼此的文化。因此,在并購實現過程中,就會出現并購企業選擇的并購主體往往不是出價最高的企業。那么,如果想成功實現并購,并購雙方進行各自的企業文化營銷就是必要和首要的。

一個企業是否具備深刻鮮明并持續堅守的文化,決定著企業本身的能力及發展前景。盡管企業文化存在產品及服務的外在表現,但更為核心及真實的文化仍然蘊含在企業內部。所以,并購雙方在尋求并購機會之前就要進行有意識的針對企業文化的營銷。

查看全文

企業并購中的財務風險論文

1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主要種類

1.1融資風險

現在市場競爭愈加激烈,融資風險的這個難題當然是同樣并存的,不管財務方面采用的是哪種的融資形式,風險問題也是一定會產生的。一般企業并購的資金來源有兩種:第一種是內部融資。第二種則是外部融資。從第一種內部融資的情況來看,由于融資的成本相當匱乏,從而降低了融資風險所發生的可能性,但是運用這種融資方式,對于企業來說會占用相當一部分流動資金,這時企業也會存在一些問題,在面臨外在的打擊時,企業所應有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靈活性也會下降。而從第二種外部融資的情況來看,比如拿債務的融資來說,雖然降低了一些相應的成本,但是在企業負債率有些高的情況下,則可能造成資本機構明顯的惡化,如果在到期的期間償還本息仍然是困難的,將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對于企業的流動性資金來說,會影響企業的發展與壯大。

1.2支付風險問題

支付風險問題,顧名思義就是在支付這一方面仍然存在風險的問題,也就是所說的股權并購和資金流動的資金應用風險問題,其實這與上面所提到的融資、債務風險問題有著相當大的聯系。在實際中,現金、股權與金融繁衍出的工具等支付方式就是企業并購中我們看到的極其普遍的支付方式。在這當中,現金支付這一支付方式對企業的影響極大,會使企業資金壓力加大,債務這一方面的負擔也會大大加重,還可能會影響企業資金的流動性,使其減緩,更嚴重的將會導致企業的破產。而股權支付這一方式是對企業股權有所影響的,會導致企業股權的稀釋,對并購企業而言將嚴重導致對被并購企業實際控制能力的下降。從金融繁衍出的工具來看,由于它自身在權益方面就有很多不確定的性質,從而對企業收購資金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難度。對企業而言,這些都是不容小視的問題。根據這些對支付風險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些支付方式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風險問題,所以企業應該在支付風險問題上加強重視,做到合理選擇方式,達到對風險的控制。

2企業并購過程中形成財務風險的主要原因

查看全文

企業并購審計風險特征論文

【論文關健潤】企業并購審計風險

【論文摘要】并購審計風險貫穿于并購活動的整個過程,審計部門應從并購前、并購中、并購后各環節進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

企業并購作為資本運營的一種方式,是我國當前經濟結構調整、深化企業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一項高風險的經濟活動。審計貫穿并購活動的整個過程,一般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簽訂并購協議前進行的審計(并購前的審計)、并購實施中進行的審計(并購中審計)、對并購完成后有關事項進行的審計(并購后審計)。并購審計對各利益單位有著重大影響,這也決定了企業并購審計的高風險性和審計責任的重要性,如何認識企業并購交易中各個環節的審計風險并進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是審計人員和審計部門必須關注的問題。

一、并購前審計風險

企業并購前主要是并購意向的形成,尋找目標企業,進行初步調查,商討并購決策等。在這一階段,企業并購參與者能否收集到充分的信息,能否采取有效的驗證措施保證信息的可靠性,能否采用適當的方法評價和分析這些信息,是企業并購決策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企業并購準備階段審計的關注點,此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審計風險。

(一)與并購環境相關的審計風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