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發展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6 23:56: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全面發展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全面發展思想

鄧小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透析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全面發展;解放;滿足需要;協調發展

論文摘要:鄧小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表現在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滿足人的需要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動力,為了人類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必須走共同富裕和協調發展的道路。鄧小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對于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含義的探索和論述認為:“在未來的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范圍,沒有固定的職業,每個人都可以隨自己的心愿在任何部門內發展,都能通曉整個的生產系統;”“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鄧小平在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共產黨的任務就是要實現“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這個精神原則。鄧小平非常注重調動人的積極性,在他的理論中貫穿著以人為本的思想,貫穿著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研究鄧小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對于今天我們用科學的發展觀作指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要獲得自由和發展,一方面要通過社會的改革甚至變革,另一方面要通過自己的斗爭,最終使人獲得解放,使其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鄧小平在粉碎“”,第三次復出后不久,面對“兩個凡是”,尖銳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要“打破精神枷鎖,使我們的思想來個大解放”,號召人民要從思想上解放自己,旗幟鮮明、滿腔熱情地支持真理標準的討論,從而在此基礎上重新確立和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髓。要堅持馬列主義的科學體系,特別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他第一次把這個問題與黨和國家的命運聯系起來提到了戰略的高度,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要求人們轉變觀念,實事求是地正確對待過去、現在和未來,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歸宿和目的,兩者是內在統一的。為人們自身的解放和主體性的發揮奠定了思想基礎,為通過制度改革使人們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和人的全面發展做了必要的準備。

“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人是生活在具體的社會制度下的人,其行為活動要受到制度的制約。為此,鄧小平深刻地指出,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好的,但在一些具體制度上由于照搬蘇聯模式,存在著許多不完善的、過時的甚至錯誤的地方。他說:“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從制度上解除人的外在束縛,解放人,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改革的本質要求。在具體實踐中,他大力提倡下放權力。“農村改革是權力下放,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要權力下放,下放給企業,下放給基層,同時廣泛調動工人和知識分子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管理,實現管理民主化。”人還是那些人,地還是那些地,但由于人與物之間找到了契合點,進行了重新結合,人從舊體制中解放出來,他們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效益很快就上來了。因而出現了全國農村、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等的日益變化,過去不敢說的、不敢干的,敢說敢干了,過去不敢想的也敢想、甚至敢干了,人們開始出現了從沒有過的熱情和精神面貌,表現了從舊思想舊制度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的喜悅,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開始了新的生活。

查看全文

小議鄧小平的全面發展思想詮釋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先進文化全面發展思想

[論文摘要」以先進文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包涵了先進文化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途徑、方法、目標等一系列內容,有著豐富的內涵,對于我們發展先進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著極強的指導作用。

一、先進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它不僅標志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而且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方向,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世界各國特別是正在向現代化邁進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越來越自覺。在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態中,對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和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支撐和引導作用的是先進文化。所謂先進文化,指的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代表人類文化的前進方向和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能夠引領和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延續和發展的文化。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靈魂,是凝聚和激勵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和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特征。只有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才能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毋庸置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先進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與時代主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我們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發展能陶冶人們的情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先進文化的發展上,鄧小平繼承了的關于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思想,進一步提出了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教育思想,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題。這一命題,當然也涵蓋了其有機組成部分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鄧小平把先進文化建設視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建設物質文明最重要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人與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標志,他指出:“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必須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認為文化建設是一個崇高的事業,對人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不論是對于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對于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對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化工作“都負有其他部門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責任。”這種作用就其時代性和現實意義來說,就是通過先進文化建設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通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國際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國民素質的競爭,文化建設成為決定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增強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增強綜合國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針對這一現實,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而一個國家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又取決于這個國家先進文化發展的程度和傳播的質量,其寓意非常明了,意即國力的強弱、經濟的發展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先進文化為其國民素質的提高所能提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先進文化建設擔負著為整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角色,是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一項極其重要而又非常艱巨的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關系到社會主義前進的方向,關系到小康社會建設的成敗。

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通過發展先進文化提高人的素質

查看全文

深究鄧小平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

摘要: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之一。鄧小平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從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論述人的發展,并通過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制度基礎;通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育四有新人,為人的全面發展找到了現實途徑,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關鍵詞:鄧小平;全面發展;思想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之一,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生產造成人的畸形、片面發展的分析,對前人思想的科學總結的基礎上提出的。對馬克思而言,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最根本的東西即人的本質的發展,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個人的體力、智力的充分、自由的發展;二是個人才能的多方面發展;三是個人社會關系的高度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以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前提,在此基礎上擴展至全體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并進一步達到個體與社會的協調統一發展,從而形成完整的、具有層次遞進關系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歷史范疇,是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由可能向現實轉化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狀態和最終目標,又提出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和“又紅又專”的干部培養要求。鄧小平作為一位具有開拓精神的馬克思主義者也非常關注新時期人的發展問題,他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現實,著重于從物質生產力的發展角度思考人的發展問題,并把人的發展溶人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中,從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一、從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論述人的發展問題,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的一次創新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和主要內容,他們指出“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地發揮他們各方面的才能”,“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

查看全文

小議人的全面發展思想

論文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

論文摘要: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實質;街中國成立后,堅持繼承并進一步發展豐富了這一思想理論。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和觀點帶有時代的絡印(局限),但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他提出的“人的解放”、“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光輝思想,對于實現和推進中國人的全面發展,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的核心,是馬克思、恩格斯畢生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中系統地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質、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條件和途徑等基本內容。他們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州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中國成立后,以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并結合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它以其獨創性的內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對于我們正確地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推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前提條件: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包括人的政治解放、經濟解放和思想解放。只有解放和發展“新的革命的生產力”,消滅私有制和舊的分工,消滅階級和剝削,實現所有人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真正平等,才能使每個人都獲得自由和全面發展自己的個性和能力的機會。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觀的思想,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建設的最終目標,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上都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積極探索。

(一)政治解放:馬克思強調:‘。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要獲得解放,必須推翻舊的國家政權,建立自己的政治統治。”只有先獲得政治解放,才會有最終走向人類解放的現實起點。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必須首先獲得政治解放,必須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爭取政權的思想,領導人民取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第一次獲得了獨立的政治權利、應有的人格尊嚴和基本的生存權利,使“廣大人民能夠自由發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個性。舊的政治的枷鎖砸碎了,舊的思想的牢籠沖破了,人民解放了,創造的偉力煥發出來了,從而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優良的政治環境。

查看全文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詮釋

論文關健詞: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馬克思主義教育觀

論文摘要:人的全面發展,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一個內涵豐富且不斷擴展的概念,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獲取新的社會意義。人的發展既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前提,也是社會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過程中,結合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形成了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堅持體育和智育并重發展,使學生得到比較完全的和比較廣博的知識、健全的身體和崇高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其對我國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影響是深刻的、重大的,它對建立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和發展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深人研究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不僅對我國的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對于思想研究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一、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的關系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的關系問題,是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最早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此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第一次正式和明確提出人的全面發展的概念。他們通過對人的全面發展進行歷史和邏輯的分析得出結論,人的全面發展,并非是個別人的主觀意志和美好的愿望,而是一種生產發展普遍規律的自然歷史過程。生產發展在社會發展中起支配作用,它對人的全面發展也起著決定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涵義,一是指以人的智力和體力為核心的多方面發展,二是指人的充分的自由的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確立了科學的教育理論,為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提供了銳利思想武器。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思想大辭典》對教育思想作了如下界定:“教育思想是思想的組成部分,是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于中國新民主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的科學理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的指導思想。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特色,其中教育必須堅持全面發展的方針就是其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的診釋。全面地、動態地考察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形成與演化,不難發現,它是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理論基礎,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中國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繼承和發展。

查看全文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差異詮釋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柏拉圖人的全面發展

論文摘要:目前國內學術界的一些研究者對柏拉圖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闡釋值得商榷。有些學者認為,柏拉圖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奠定在比較科學的哲學基礎之上,價值取向上是為社會服務的。簡單地把馬克思和柏拉圖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等同起來。其實二者在其理論出發點、內涵及實現途徑上具有顯著差異,不能簡單等同。

馬克思和柏拉圖都是西方哲學史上的思想巨人。探討二者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差異,不僅有助于厘清柏拉圖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積極因素和理論局限,而且對準確理解和堅持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理論出發點差異的辨析

(一)馬克思的理論出發點:現實的個人

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思辨哲學和費爾巴哈抽象人本主義的過程中,把目光從神秘的絕對觀念、抽象的理性投向感性的現實世界、現實的個人。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種處于幻想中的與世隔絕的、離群索居狀態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因為人的本質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觀察到資本主義世界的現實個人是什么樣的情形呢?是人的異化。馬克思揭示的異化是指勞動異化。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把人的異化規定為四個方面:一是勞動者的勞動同他的產品相異化。勞動者創造的產品越多,越加強了資本家對勞動者的控制和奴役。“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二是勞動者同他的勞動過程相異化。在馬克思看來,人們在自由的勞動過程中應該感到愉悅和快樂,可在資本的強制下,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一旦強制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勞動。”三是勞動與它的類本質相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類本質,本應該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四是人與人關系的異化。工人之所以不能占有自己的勞動產品,在勞動過程中不能感到愉悅,這是人們在生產關系中不公平的地位決定的,是前三個規定的邏輯結論。

查看全文

人全面發展思想的差別

一、理論出發點差異的辨析

(一)馬克思的理論出發點:現實的個人

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思辨哲學和費爾巴哈抽象人本主義的過程中,把目光從神秘的絕對觀念、抽象的理性投向感性的現實世界、現實的個人。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種處于幻想中的與世隔絕的、離群索居狀態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因為人的本質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觀察到資本主義世界的現實個人是什么樣的情形呢?是人的異化。馬克思揭示的異化是指勞動異化。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把人的異化規定為四個方面:一是勞動者的勞動同他的產品相異化。勞動者創造的產品越多,越加強了資本家對勞動者的控制和奴役。“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二是勞動者同他的勞動過程相異化。在馬克思看來,人們在自由的勞動過程中應該感到愉悅和快樂,可在資本的強制下,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一旦強制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勞動。“三是勞動與它的類本質相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類本質,本應該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四是人與人關系的異化。工人之所以不能占有自己的勞動產品,在勞動過程中不能感到愉悅,這是人們在生產關系中不公平的地位決定的,是前三個規定的邏輯結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為支撐,分析了由于資本家對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壟斷,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主義生產實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表現為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的過程統一。資本主義再生產不僅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同時也是剝削和奴役關系的再生產。他揭露資本主義制度下現實的具體人-工人勞動者的悲慘境遇及其異化的全面性、歷史性。資本本是人的產物,卻取得支配一切,決定人的命運的無窮力量;人原本是歷史的主體,卻葡甸在商品、資本的絕對權威之下,成為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奴隸和工具。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深刻對抗性矛盾貫穿于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身的一切方面和全過程。揚棄異化,擺脫奴役,不僅源于強大的道義力量,更重要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邏輯。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奴役制度的歷史必然性。而共產主義又是和人的全面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在《共產黨宣言》中進一步強調:在共產主義的聯合體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怎樣擺脫資本對現實人的野蠻奴役,揚棄異化,實現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也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核心問題。馬克思正是從資本主義現實個人的生存境遇出發,通過對現存社會有機體內在矛盾的精辟剖析,探尋到消除工人苦難境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及其現實路徑。可見,現實的、感性的個人是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邏輯起點。

(二)柏拉圖的理論出發點:抽象的理念

柏拉圖的教育觀也蘊含著豐富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他肯定智者學派的”三藝“(文法、修辭和邏輯),完善了”四藝“(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且重視體育訓練,促進公民德、智、體、美的全面提升與和諧。柏拉圖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無疑具有很多可資借鑒的合理內核。但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他的理論出發點不是現實的、感性的個人,而是神秘的、先驗的客觀精神實體-理念。在柏拉圖看來,理念先于個別的可感事物而存在,是萬物的本原和模型,個別事物是理念的摹本和影子。他認為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是理想國的最高價值目標。柏拉圖認為建立在社會分工基礎之上國家分層統治就是善的理念表現形式。他主張理想國的公民應分成三部分: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這三個等級體現了靈魂的三個組成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與此相應需培養三種德行:智慧、勇敢和節制。柏拉圖認為,應由哲學家管理政務,軍人保衛國家,普通人從事生產活動。這三個等級在國家里面做各自的事而不互相干擾的時候,一個國家便成為正義的國家。要建立理想國,實現善的最高理念,關鍵在富有哲學素養的統治精英。而統治精英不是”自發地產生的“,必須由”政府有意識地培養造就。“由此柏拉圖提出人才培養應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根據公民的等級和察賦進行分層培養,以實現理想國的社會藍圖。柏拉圖的核心教育價值理念不是自由和個性,而是集體和秩序。為此柏拉圖主張兒童的游戲規則和運動方式應長期保持不變,確保理想國的和諧與穩定。”如果游戲時常被破壞,時常有新的變化,不管在體態或服裝方面,年輕人不覺得他們有共同的愛好;可是凡對什么東西的款式、顏色等能創造出新奇的是被人尊敬的-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可以老實地說,一個國家里最大的危機莫過于此;因為凡是改變游戲的實在是暗中改變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厭舊喜新。“不難看出,柏拉圖的人才培養思想著眼于理想國的政治目標,而理想國的制度安排又是善的理念的外在化和具體化,這種善的理念不是歷史的、具體的,而是先驗的、抽象的。人的價值,人的本質力量不在于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和變革,而是對先驗理念的洞察和感悟。可見,柏拉圖的出發點不是現實的個人,而是抽象的理念。其教育思想雖有人的全面發展的合理成分,但核心價值目標是要實現由抽象理念支配下的理想國的等級政治理想,以犧牲公民的個性自由來換取等級制度的秩序和穩定,彰顯了強烈的社會本位主義倫理指向,與馬克思尊重每一個人的自由個性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全面發展管理論文

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不僅明確提出了“在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大力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任務,而且還指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途徑:“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們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加強有說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發展教

一、人的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終極目的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目標。馬克思恩格斯是在兩種意義上使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其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早在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宣告:“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之后,他們又多次闡述了這一基本思想,把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看成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社會形式的“基本原則”。在恩格斯晚年時期,一位意大利出版商請恩格斯推薦馬克思的一段必須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的話作為準備出版一部偉人名言錄的卷首題詞,恩格斯正是推薦了《共產黨宣言》中上面的那段話。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與生產力的發展成正比的,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只有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到完全的實現。而這是一個逐步提高、不斷發展的過程。因此,在社會發展的每一階段,也都存在著人的發展。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第二種意義上使用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個人能力和素質,以及社會關系的進步和提高。

指出,社會主義是全面進步、全面發展的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里,很難想象沒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既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結果,也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標尺。二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物質財富有了較大的豐富,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大力發展生產力,而發展生產力的落腳點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不斷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艱巨任務,已歷史地擺在我們面前。

無論從那一種意義上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目的。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查看全文

小議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哲學意蘊

論文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發展;目標和歷史過程的統一;真理和價值的統一

論文摘要:同志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蘊涵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即人的全面發展是理想目標和歷史過程的統一,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是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的辮證統一。

同志在繼承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社會實際,創造性的發展了這一思想:“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同志提出的關于人的發展是社會主義新社會本質要求的重要論斷,蘊涵著豐富的哲學思想。

一、人的全面發展是理想目標和歷史過程的統一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最早萌芽于19世紀歐洲的空想社會主義。以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理性原則發展的必然結果。他們將人的全面發展寄希望于少數天才人物的頭腦和空想的社會主義環境。這種思想從“一開始就注定要成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詳盡周密,就越是要陷人純粹的幻想。"

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改造了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確立了科學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天賦的,而是在后天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特別是生產實踐中形成的。“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馬克思從人的社會關系發展的角度,把人的發展概括為三大歷史過程。“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的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這一階段主要指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低下,社會關系簡單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通過血緣或地域聯結起來的,因而“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不能想象會有自由而充分的發展,因為這樣的發展是同個人和社會之間的原始關系相矛盾的。”到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人與人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商品、貨幣關系。馬克思把它概括為“物的依賴性”。“在這種社會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物的依賴性關系為社會形成較全面豐富的社會關系,為向共產主義過渡,提供了物質基礎。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主要是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查看全文

基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道德論文

1.思想道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制度為人的物質生活創造了條件,但人的精神風貌不能自動提高,生產力作為人在改造自然的物質活動中所呈現出的人自身的本質力量,是人類歷史發展和進步的決定性力量,同時也是“自由個性”的現實基礎。自由個性的發展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共同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三軍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個“志”就是要激勵人們下定決心要品德高尚的人,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人作為道德主體,自身思想道德的提高,不斷的推動著自身的發展,在人的全面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做到“德、智、體”三個不同層次的進步。德是其他兩個方面的基礎,沒有思想道德的支撐,再好的智力和體魄也將一事無成,甚至危害社會的正常發展。全面發展的人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與他人的關系,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道德的力量推動著人向著自由美好的一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也是社會思想道德發展的最終目標。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保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鮮活力量。道德是人與人之間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潤滑劑,道德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只有大家都按一定的道德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整個社會才會有良好的秩序和風氣。國家的建設和人際關系的建設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處處洋溢著美好道德的國家,處處充滿真善美道德的人際關系是我們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倡導“八榮八恥”的思想道德根本在于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是衡量社會發展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標志,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思想道德水準的提高,是人的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例如在學校的教育過程中,表彰的重點是強調學生的積極性,強調在校學生的各方面的發展,借以刺激人的尊重感、榮譽感、使命感、成就感,從而調動其他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創造力和動力。說“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2]必須同發展先進生產力和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結合起來,著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公民,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營造良好輿論環境。[3]

2.人的全面發展為人的思想道德的發展起到環境支持作用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與惡人居,汝入鮑魚之肆,久而臭之。”說的是好的環境能夠促使人向好的方向發展,在不好的環境中久了,人就會變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者間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發展不斷進行著,單個人的歷史決不能脫離他以前或者同時代的個人歷史,而是由這種歷史決定的。[4]人的全面發展是各項的發展,對人的思想道德的發展起著環境支持作用,對整個社會風氣起著推波助瀾作用,我們要實現發展,社會環境的影響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優秀的社會道德環境陶冶個人的高尚情操,在個人利益與集體中結合,促進人的發展,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相反,如果這個人的生活條件使他只能犧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單方面的發展某一特性,如果生活條件只提供給他發展這個特性材料和時間,那么這個人就不能超出單方面的、畸形的發展,任何道德說教在這里都不能有所幫助。[5]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什么樣,人也就是什么樣,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同他直接接觸或者間接交往的其他人的發展,社會關系既是人們接觸的環境,決定著一個人的發展能達到什么程度。這個“人”所接觸的到的人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那么這個人也將是自己的思想道德不斷提高。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建設好了就會使人在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中自覺進步,在懂得道德的真善美過程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3.總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