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7 01:33: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全球化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媒體全球化理論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立足全球,從一種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探討媒體全球化和民主化之間的復雜、有時是相互促進、有時是相互矛盾的多面關系。論文既沒有提出泛泛而談的新理論,更不是提供微觀的描述,而是對這一對相關的命題的不同論述進行了理論性和歷史性的梳理,從中提出新的問題。文章首先討論了全球化理論和媒體全球化在媒體組織、市場、形式、流動、效果和治理等方面的變革,以及媒體“由下而上的全球化”的過程與實踐。然后,文章對現有英語文獻中市場自由主義者、公共領域自由主義者、和激進民主主義者不同的民主與傳播觀念及其對媒體全球化的意義的不同分析進行了綜述,并在此基礎上回顧了從20世紀60、70年代的“國際信息傳播新秩序”運動到2003年底在日內瓦召開“信息社會世界峰會”這段歷史時期全球媒體經歷的四次變革。最后,文章提出了包括媒體所有權明顯多樣化、全球媒體流動多向性在政治上和理論上的意義、西方模式和觀點的充分性或關聯性、媒體在比提供政治信息更為廣泛的身份認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等7個宏觀問題,以期推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媒體的全球化和民主化進程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其深度和廣度遠非一兩篇論文甚至一兩本專著的討論所能窮盡。但我們認為,要探討這種互動關系首先需要一個滿懷希望的信念和一種批判的態度。
有人曾經天真地相信,新興的跨國媒體和傳播網絡會自動自發地摧毀現有的等級制度、重新分配權力、促進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中的對話、新意識的傳播,不僅造福于世界和平,而且在不同的民族、階級和文化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這顯然是過于天真的幻想。
然而,我們堅信人類,相信個人一旦聚合為集體,成為“人們”或者“人民”,就擁有重塑傳播體系、甚至政治制度的能力,而只要他們發揮出這種能力,上述的全球媒體和傳播網絡可能發揮的作用變成現實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批判的態度源于我們對現實冷靜的分析:跨國媒體和傳播網絡不一定有利于推進和平與民主。可以說,培育全球化媒體的土壤根本不是和平民主,而是統治性的制度和系統性的暴力。
基于以上的信念和態度,本文力求從一種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探討媒體全球化和民主化的問題。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提出泛泛而談的新理論,更不是提供微觀的描述,而是對這一對相關的命題進行理論和歷史性的梳理,從中提出新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有時在眾說紛紜的議題中提出恰當的問題往往比得出草率的結論更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評析論文
經濟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隨著國際經濟技術一體化的加快,目前經濟全球化正向縱深層次發展。我國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萬的跨國公司蜂擁而至,我國真正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國企業走出國門,我國已漸漸融入世界經濟這個大家庭中。但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在激烈的國內市場、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政府一時也難以認清復雜的國內、國際市場,因此,研究經濟全球化理論已是十分迫切與必要。
一、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
經濟全球化理論在西方始于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在過去兩百多年的歲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對經濟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根據它們不同時期、不同性質、不同內容歸納為以下幾種流派:
1.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1)馬克思、恩格斯與列寧的經濟全球化思想。我們可從馬恩(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簡稱,下同)1845年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分析、表述“世界歷史”的定義與特征里看出馬克思對經濟全球化的最初理解。他說:“……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使貧困、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會重新開始爭取生活必需品的斗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其次,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替代。……”(1)恩格斯在其著作《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單是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密地聯系起來,致使每一國家的人民都受著另一個國家的事變的影響。”(2)由此可見,最初,馬克思把經濟全球化寓于“世界歷史”之中,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各國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緊密聯系是世界歷史的主要內容。恩格斯則認為,資本主義大工業是導致經濟全球化的根本誘因,經濟全球化的最根本內容和基礎是以世界市場為紐帶的世界性的物質生產和消費。1848年,馬恩在其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又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與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于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隔絕和對立日益消失。”(3)可見,在馬恩看來,只有在各地區、各民族廣泛分工的基礎上形成世界市場,才意味著從根本上消滅了各地區、各民族相對孤立的發展狀態,從而最終形成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統一的世界市場。同時,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隨之發展起來。由此可見,馬恩在這里認識到了經濟全球化與民族問題、國際分工的關系,并意識到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非經濟影響。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特別指出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經濟所顯示出的資本全球化的特征是“尋求國外市場”,批判了民粹派經濟學家關于資本主義無力維持下去的觀點。他說:“對自由競爭占完全統治地位的舊資本主義來說,典型的是商品輸出。對壟斷占統治地位的最新資本主義來說,典型的則是資本輸出。”(4)他還指出,資本主義早已造就了世界市場,將把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聯接成統一的經濟整體。從以上論述看出,馬恩不僅找到了經濟全球化執行主體——跨國公司,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具體運行方式:生產全球化和資本運作全球化(商品資本、借貸資本、產業資本的全球化),而且還指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對利潤的追求以及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工業的影響。
(2)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思想。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際,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發展的新特點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相聯系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巴蘭在其《增長的政治分析》中認為,不發達國家經濟落后的根源是外來資本主義的滲透(即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它一方面攫取了很大一部分生產剩余,為發達國家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外來的破壞性競爭摧跨了發展中國家幼稚的民族工業。沙米爾.阿明在其《世界規模的積累》、《不平等的發展》等著作中,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對外擴張問題。他認為資本對外擴張的原因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心”(宗主國)的結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它僅包含一種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二個特征是資本積累過程基本上是在宗主國內地產生的,競爭使得內地的利潤率下降,使資本不得不尋求距離“中心”越來越遠的市場。伊曼努爾在其著作《不平等交換:貿易帝國主義》中,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生產價格形成問題,論證了西方發達國家通過不平等交換剝削欠發達國家。美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伯克特在其題為《第三世界的金融限制和金融自由化:對新古典發展理論的批判》一文中指出,歷史地看,全球范圍內資本積累的不平衡發展限制了第三世界的工業化,從而妨礙了第三世界國家金融的自由發展,也導致這些國家頒布限制利率的政策。第三世界國家的金融發展及其政策其實是受它們各自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決定的。帕洛依克斯在其《世界范圍的資本擴張》、《資本的國際化和社會資本循環》等著作中指出資本的國際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商品資本被國際化,這引起世界市場的出現。第二階段是貨幣資本循環被國際化,資本被迅速積累。第三階段是生產資本的國際化,引起了跨國公司的產生和發展。
全球化理論與文學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繼續了作者以往對全球化問題的全方位研究,試圖從文化的視角集中對這一研究課題在當今國際學術界的現狀作出評述和總結,并結合全球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實踐對這一現象作出理論描述和建構。作者認為,全球化現象雖然起源于經濟領域,但作為一個歷史過程和文化建構,至今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它已廣泛涉及政治、社會、法律和文化諸領域,并對文學研究產生了積極的和消極的影響。既然有著不止一種形式的全球化,對之的研究也就應當是多維度和全方位的。從跨文化的理論視角探討全球化理論與文學研究的關系已經成為當今的國際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領域的一個新課題,在這一大的框架之下,有必要對產生于全球化過程中的身份政治和流散文學等當代社會的獨特現象作出理論探討和學術研究。
關鍵詞:全球化文化研究文學研究流散文學流散研究全球本土化
對于全球化這一經濟、社會和文化現象的研究,最近十多年來已經成為整個國際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一個熱門課題。就我本人目前所參與的幾個重大國際合作項目而言,這個課題幾乎吸引了所有活躍于政治、經濟、社會理論和文化界的主要學者的注意。不少國家的科研機構或基金會撥出巨款讓學者們對之進行系統的多學科研究,(1)以便從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建構出一種全球化的理論(atheoryofglobalization)或文化(acultureofglobalization)(2)。當然就目前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而言,要對全球化這個概念作出令大多數人都滿意的界定實在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對全球化現象及理論的研究仍在繼續,而且有著概覽總結的趨勢。(3)但介入這一研究和討論的大多數學者都認為,經過近十多年的理論爭論和實際操作,全球化現象的存在和發展已經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因此人們一方面試圖從理論和學科的層面對之進行研究,另一方面則試圖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之進行修正、反撥和批判。這樣一來,伴隨著全球化這一術語的頻繁使用,另一些衍生甚至杜撰出來的術語"全球性"(globality)、"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變異的全球化"(alter-globalization)、"解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等也就應運而生了。正如英國學者楊·阿特·肖爾特(JanAartScholte)最近所中肯地指出的,"盡管定義并非一切,但一切都包含著定義。對全球化的認識實際上有著界定世界的作用。因此對全球化的每一種研究都應當包括對這一術語的仔細的并帶有批判性的審視和考察。"(4)正是本著這一目的,本文首先從對全球化的界定和描述入手。
全球化的界定:歷史及當論建構
本文既然是從文化角度來討論全球化的,因此其側重點自然在于這一領域。在從社會、歷史和文化等角度對全球化的含義作出描述方面,羅蘭·羅伯遜(RolandRobertson)(5)和楊·阿特·肖爾特(6)等人的早期著作中都已經作出了相當明確的描述,而且前者在社會文化理論中對這一術語所起的推進性作用是世人所公認的。在人類學和歷史學界,阿君·阿帕杜萊(ArjunAppadurai)(7)、阿里夫·德里克(ArifDirlik)(8)等人也作出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毫無疑問,他們的先期成果對于我們中國學者的全球化研究有著較多的啟發。按照肖爾特以及另一些更早些的學者們的考察,雖然"全球化"這個術語直到20世紀后半葉才被人們創造出來,但在此之前,其相關的詞藻已經廣為人們所使用了。比如英語中的globe這個詞早在幾百年前就被人用來說明我們所生活在其中的行星是"圓的",形容詞global使用于19世紀后半葉,動詞globalize伴隨著名詞globalism(全球主義)出現于20世紀40年代,globalization于1961年被收入《韋伯斯特英語詞典》第三版,而作為說明一種狀況的概念globality(全球性)則是于1983年由羅伯遜首次使用的。隨著全球化這個術語在英語世界的頻繁使用,它也在其他主要的語言中產生出了對應詞,如阿拉伯語中的lil’alam,漢語中的quanqiuhua,法語中的mondialisation,俄語中的globalizatsia以及西班牙語中的globalización等。(9)經過近十多年來經濟學界和社會文化學界眾多學者們的頻繁使用,全球化這一定義本身也經歷了某種裂變,也即從一種全球化演變成多種含義的全球化(fromoneglobalizationtomanyglobalizations)。不同的領域內的學者使用這個術語往往也帶有不同的目的,如經濟學和政治學界的學者使用它時旨在說明一種一體化或趨同化的傾向,而文化界和文學界在使用它時則同時說明它所含有的共同(世界性或全球性傾向)發展方向和多元化或多樣性特征,等等,不一而足。毫無疑問,在文化界和文學界使用全球化這個術語,其意義決非在于鼓吹一種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雷同的全球文化或文學,而是更在于強調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文學之間的交流趨勢。總之,無論今天的學者如何從不同的角度來考察研究全球化現象,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研究者是最早涉獵這一領域的并且迄今仍最有生命力和影響。(10)
既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最先對全球化現象予以了關注,我們還是應當首先從他們的有關論述中找到分析全球化現象的出發點。早在1848年,當世界資本主義仍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新興力量并處于發展期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就窺見了其中隱含著的種種矛盾,分析了全球化在經濟領域內的運作規律,并且結合其在文化生產中的后果,頗有遠見地指出:"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11)顯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這段經典性論述至今仍為我們在不同的場合引用和討論,這同時也是我們今天探討全球化和文學研究的出發點。確實,全球化作為一個歷史過程,曾在西方歷史上的兩個層面有所表現:其一是1492年始自歐洲的哥倫布遠涉重洋對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它開啟了西方資本從中心向邊緣地帶的擴展,也即開始了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宏偉計劃,在這一宏偉的計劃下,許多經濟不發達的弱小國家不是依循歐美的模式就是成為其現代性大計中的一個普通角色;其二便是馬克思恩格斯所預示的"由許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的現象,這實際上也預示了文化上出現全球化趨勢的可能性,為我們今天探討全球化與文學研究這個課題定了基調。當然,對于文化上是否存在全球化的現象,人們有著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根本不存在這樣一種可能;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已經成為一種不爭之實,例如大量移民的遷徙和流落他鄉所帶來的文化混雜性和多元性,英語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和變異、麥當勞餐館在全世界各國的落戶和變形、美國好萊塢影片對另一些弱小民族文化和電影的沖擊、大眾傳媒及國際互聯網的無所不及之影響,等等。這一切事實都說明,文化上的全球化趨勢正在向我們逼近,它迫使我們必須思考出某種積極的對策。不承認這一點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反之,認為文化上的全球化趨向只表明一種趨同的傾向而忽視其文化的復雜性以及有此而導致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也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與評價
【內容提要】我國已加入WTO,對于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里處于弱勢的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研究經濟全球化問題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綜合了18世紀以來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全球化理論,并簡要評價,提出我們的看法,以便為政府宏觀引導企業微觀決策以及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摘要題】全球化論壇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世界市場/國際貿易/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目前經濟全球化正向縱深層次發展。我國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萬的跨國公司蜂擁而至:我國正在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國企業走出國門:我國已漸漸融入世界經濟這個大家庭中。但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政府一時也難以認清復雜的國際市場,因此,研究經濟全球化理論已是十分迫切與必要。
一、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
經濟全球化理論在西方始于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在過去200多年的歲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對經濟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性質、不同內容將其歸納為以下幾種流派: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全球化理論與文學探討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繼續了作者以往對全球化問題的全方位研究,試圖從文化的視角集中對這一研究課題在當今國際學術界的現狀作出評述和總結,并結合全球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實踐對這一現象作出理論描述和建構。作者認為,全球化現象雖然起源于經濟領域,但作為一個歷史過程和文化建構,至今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它已廣泛涉及政治、社會、法律和文化諸領域,并對文學研究產生了積極的和消極的影響。既然有著不止一種形式的全球化,對之的研究也就應當是多維度和全方位的。從跨文化的理論視角探討全球化理論與文學研究的關系已經成為當今的國際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領域的一個新課題,在這一大的框架之下,有必要對產生于全球化過程中的身份政治和流散文學等當代社會的獨特現象作出理論探討和學術研究。
關鍵詞:全球化文化研究文學研究流散文學流散研究全球本土化
對于全球化這一經濟、社會和文化現象的研究,最近十多年來已經成為整個國際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一個熱門課題。就我本人目前所參與的幾個重大國際合作項目而言,這個課題幾乎吸引了所有活躍于政治、經濟、社會理論和文化界的主要學者的注意。不少國家的科研機構或基金會撥出巨款讓學者們對之進行系統的多學科研究,(1)以便從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建構出一種全球化的理論(atheoryofglobalization)或文化(acultureofglobalization)(2)。當然就目前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而言,要對全球化這個概念作出令大多數人都滿意的界定實在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對全球化現象及理論的研究仍在繼續,而且有著概覽總結的趨勢。(3)但介入這一研究和討論的大多數學者都認為,經過近十多年的理論爭論和實際操作,全球化現象的存在和發展已經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因此人們一方面試圖從理論和學科的層面對之進行研究,另一方面則試圖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之進行修正、反撥和批判。這樣一來,伴隨著全球化這一術語的頻繁使用,另一些衍生甚至杜撰出來的術語"全球性"(globality)、"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變異的全球化"(alter-globalization)、"解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等也就應運而生了。正如英國學者楊·阿特·肖爾特(JanAartScholte)最近所中肯地指出的,"盡管定義并非一切,但一切都包含著定義。對全球化的認識實際上有著界定世界的作用。因此對全球化的每一種研究都應當包括對這一術語的仔細的并帶有批判性的審視和考察。"(4)正是本著這一目的,本文首先從對全球化的界定和描述入手。
全球化的界定:歷史及當論建構
本文既然是從文化角度來討論全球化的,因此其側重點自然在于這一領域。在從社會、歷史和文化等角度對全球化的含義作出描述方面,羅蘭·羅伯遜(RolandRobertson)(5)和楊·阿特·肖爾特(6)等人的早期著作中都已經作出了相當明確的描述,而且前者在社會文化理論中對這一術語所起的推進性作用是世人所公認的。在人類學和歷史學界,阿君·阿帕杜萊(ArjunAppadurai)(7)、阿里夫·德里克(ArifDirlik)(8)等人也作出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毫無疑問,他們的先期成果對于我們中國學者的全球化研究有著較多的啟發。按照肖爾特以及另一些更早些的學者們的考察,雖然"全球化"這個術語直到20世紀后半葉才被人們創造出來,但在此之前,其相關的詞藻已經廣為人們所使用了。比如英語中的globe這個詞早在幾百年前就被人用來說明我們所生活在其中的行星是"圓的",形容詞global使用于19世紀后半葉,動詞globalize伴隨著名詞globalism(全球主義)出現于20世紀40年代,globalization于1961年被收入《韋伯斯特英語詞典》第三版,而作為說明一種狀況的概念globality(全球性)則是于1983年由羅伯遜首次使用的。隨著全球化這個術語在英語世界的?搗筆褂茫蒼諂淥饕撓镅災脅雋碩雜Υ剩綈⒗鎦械?nbsp;lil’alam,漢語中的quanqiuhua,法語中的mondialisation,俄語中的globalizatsia以及西班牙語中的globalización等。(9)經過近十多年來經濟學界和社會文化學界眾多學者們的頻繁使用,全球化這一定義本身也經歷了某種裂變,也即從一種全球化演變成多種含義的全球化(fromoneglobalizationtomanyglobalizations)。不同的領域內的學者使用這個術語往往也帶有不同的目的,如經濟學和政治學界的學者使用它時旨在說明一種一體化或趨同化的傾向,而文化界和文學界在使用它時則同時說明它所含有的共同(世界性或全球性傾向)發展方向和多元化或多樣性特征,等等,不一而足。毫無疑問,在文化界和文學界使用全球化這個術語,其意義決非在于鼓吹一種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雷同的全球文化或文學,而是更在于強調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文學之間的交流趨勢。總之,無論今天的學者如何從不同的角度來考察研究全球化現象,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研究者是最早涉獵這一領域的并且迄今仍最有生命力和影響。(10)
既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最先對全球化現象予以了關注,我們還是應當首先從他們的有關論述中找到分析全球化現象的出發點。早在1848年,當世界資本主義仍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新興力量并處于發展期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就窺見了其中隱含著的種種矛盾,分析了全球化在經濟領域內的運作規律,并且結合其在文化生產中的后果,頗有遠見地指出:"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11)顯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這段經典性論述至今仍為我們在不同的場合引用和討論,這同時也是我們今天探討全球化和文學研究的出發點。確實,全球化作為一個歷史過程,曾在西方歷史上的兩個層面有所表現:其一是1492年始自歐洲的哥倫布遠涉重洋對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它開啟了西方資本從中心向邊緣地帶的擴展,也即開始了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宏偉計劃,在這一宏偉的計劃下,許多經濟不發達的弱小國家不是依循歐美的模式就是成為其現代性大計中的一個普通角色;其二便是馬克思恩格斯所預示的"由許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的現象,這實際上也預示了文化上出現全球化趨勢的可能性,為我們今天探討全球化與文學研究這個課題定了基調。當然,對于文化上是否存在全球化的現象,人們有著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根本不存在這樣一種可能;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已經成為一種不爭之實,例如大量移民的遷徙和流落他鄉所帶來的文化混雜性和多元性,英語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和變異、麥當勞餐館在全世界各國的落戶和變形、美國好萊塢影片對另一些弱小民族文化和電影的沖擊、大眾傳媒及國際互聯網的無所不及之影響,等等。這一切事實都說明,文化上的全球化趨勢正在向我們逼近,它迫使我們必須思考出某種積極的對策。不承認這一點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反之,認為文化上的全球化趨向只表明一種趨同的傾向而忽視其文化的復雜性以及有此而導致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也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與評價
【內容提要】我國已加入WTO,對于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里處于弱勢的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研究經濟全球化問題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綜合了18世紀以來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全球化理論,并簡要評價,提出我們的看法,以便為政府宏觀引導企業微觀決策以及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摘要題】全球化論壇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世界市場/國際貿易/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目前經濟全球化正向縱深層次發展。我國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萬的跨國公司蜂擁而至:我國正在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國企業走出國門:我國已漸漸融入世界經濟這個大家庭中。但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政府一時也難以認清復雜的國際市場,因此,研究經濟全球化理論已是十分迫切與必要。
一、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
經濟全球化理論在西方始于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在過去200多年的歲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對經濟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性質、不同內容將其歸納為以下幾種流派: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馬克思全球化思想與民族化理論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從馬克思關于全球化和民族化之間關系的原理入手,深入分析了當今把全球化等同于西方化,進而等同于美國化的錯誤。歷史地看,由資本所發動的全球化浪潮,一直伴隨著民族化的進程,今天又成為民族主義復興的主要原因。因此單向度的全球化不是真正意義的全球化,它在目前正日益受到了民族化的挑戰。
【關鍵詞】馬克思/全球化/民族化/雙向作用
【正文】
中圖分類號:B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5019(2004)01-0013-05
在當今的全球化浪潮中,西方發達國家把全球化等同于西方一體化,進而等同于美國化,從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表現出單向度全球化進程。與此相伴,這一進程又出現了強勁的民族化趨勢,各種復雜的民族問題,在國際關系變動的大背景下,在宗教因素的作用下,日益普遍化和國際化,成為困擾國際社會的一個大難題。許多邊緣國家紛紛舉起民族主義的大旗,謀求自身的獨立和平等,以及復興與發展。對全球化進程中這一民族化的現象,馬克思是否有過分析,做何理解?本文試圖對此作一點探討。
一、馬克思全球化思想中蘊含的民族化理論
經濟全球化理論問題論文
一、經濟全球化的實質
(一)經濟全球化的涵義
對經濟全球化的涵義,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現在還沒有完全一致的界定。不同的國家、組織及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界定。但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客觀存在,已為多數學者所認同。經濟全球化最一般的含義,是經濟活動的全球化擴張和全球化聯系,是資本、資源、信息、貿易的全球共享與優化組合。在這個意義上,全球化就是指商品和服務交易、資本流動、技術信息傳播、消費和生產活動等,在全球范圍內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相互依賴性日益增強的經濟態勢。
(二)經濟全球化的實質
有的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的全面推進和空前大發展,因此,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世界經濟的全球市場化。也有的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生產的國際化,它使人類社會從“國際貿易”時代進入“國際生產”時代,經濟全球化就是生產的全球化。還有的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
應當說,經濟全球化是一種有著多方面和多層次內涵的復雜社會經濟現象。一方面,它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和客觀要求,是商品和生產跨越國界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迄今為止的經濟全球化,又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向全球擴展有密切的聯系。當前的經濟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向全球擴展的產物。從生產力發展角度看,經濟全球化同科技革命、信息產業等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全球信息系統特別是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新的全球化進程正在實現。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到目前為止,經濟全球化確實又是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擴張同時并進。作為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經濟全球化有促進和符合社會生產發展的歷史進步性。但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全球的擴張,它又有利于發達國家維持世界經濟的舊秩序。經濟全球化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競爭機會。
經濟理論回顧評價論文
經濟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隨著國際經濟技術一體化的加快,目前經濟全球化正向縱深層次發展。我國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萬的跨國公司蜂擁而至,我國真正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國企業走出國門,我國已漸漸融入世界經濟這個大家庭中。但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在激烈的國內市場、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政府一時也難以認清復雜的國內、國際市場,因此,研究經濟全球化理論已是十分迫切與必要。
一、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
經濟全球化理論在西方始于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在過去兩百多年的歲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對經濟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根據它們不同時期、不同性質、不同內容歸納為以下幾種流派:
1.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1)馬克思、恩格斯與列寧的經濟全球化思想。我們可從馬恩(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簡稱,下同)1845年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分析、表述“世界歷史”的定義與特征里看出馬克思對經濟全球化的最初理解。他說:“……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使貧困、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會重新開始爭取生活必需品的斗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其次,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替代。……”(1)恩格斯在其著作《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單是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密地聯系起來,致使每一國家的人民都受著另一個國家的事變的影響。”(2)由此可見,最初,馬克思把經濟全球化寓于“世界歷史”之中,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各國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緊密聯系是世界歷史的主要內容。恩格斯則認為,資本主義大工業是導致經濟全球化的根本誘因,經濟全球化的最根本內容和基礎是以世界市場為紐帶的世界性的物質生產和消費。1848年,馬恩在其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又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與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于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隔絕和對立日益消失。”(3)可見,在馬恩看來,只有在各地區、各民族廣泛分工的基礎上形成世界市場,才意味著從根本上消滅了各地區、各民族相對孤立的發展狀態,從而最終形成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統一的世界市場。同時,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隨之發展起來。由此可見,馬恩在這里認識到了經濟全球化與民族問題、國際分工的關系,并意識到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非經濟影響。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特別指出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經濟所顯示出的資本全球化的特征是“尋求國外市場”,批判了民粹派經濟學家關于資本主義無力維持下去的觀點。他說:“對自由競爭占完全統治地位的舊資本主義來說,典型的是商品輸出。對壟斷占統治地位的最新資本主義來說,典型的則是資本輸出。”(4)他還指出,資本主義早已造就了世界市場,將把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聯接成統一的經濟整體。從以上論述看出,馬恩不僅找到了經濟全球化執行主體——跨國公司,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具體運行方式:生產全球化和資本運作全球化(商品資本、借貸資本、產業資本的全球化),而且還指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對利潤的追求以及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工業的影響。
(2)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思想。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際,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發展的新特點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相聯系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巴蘭在其《增長的政治分析》中認為,不發達國家經濟落后的根源是外來資本主義的滲透(即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它一方面攫取了很大一部分生產剩余,為發達國家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外來的破壞性競爭摧跨了發展中國家幼稚的民族工業。沙米爾.阿明在其《世界規模的積累》、《不平等的發展》等著作中,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對外擴張問題。他認為資本對外擴張的原因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心”(宗主國)的結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它僅包含一種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二個特征是資本積累過程基本上是在宗主國內地產生的,競爭使得內地的利潤率下降,使資本不得不尋求距離“中心”越來越遠的市場。伊曼努爾在其著作《不平等交換:貿易帝國主義》中,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生產價格形成問題,論證了西方發達國家通過不平等交換剝削欠發達國家。美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伯克特在其題為《第三世界的金融限制和金融自由化:對新古典發展理論的批判》一文中指出,歷史地看,全球范圍內資本積累的不平衡發展限制了第三世界的工業化,從而妨礙了第三世界國家金融的自由發展,也導致這些國家頒布限制利率的政策。第三世界國家的金融發展及其政策其實是受它們各自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決定的。帕洛依克斯在其《世界范圍的資本擴張》、《資本的國際化和社會資本循環》等著作中指出資本的國際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商品資本被國際化,這引起世界市場的出現。第二階段是貨幣資本循環被國際化,資本被迅速積累。第三階段是生產資本的國際化,引起了跨國公司的產生和發展。
淺論經濟全球化評價
經濟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目前經濟全球化正向縱深層次發展。我國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萬的跨國公司蜂擁而至:我國正在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國企業走出國門:我國已漸漸融入世界經濟這個大家庭中。但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政府一時也難以認清復雜的國際市場,因此,研究經濟全球化理論已是十分迫切與必要。
一、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
經濟全球化理論在西方始于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在過去200多年的歲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對經濟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性質、不同內容將其歸納為以下幾種流派: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1.馬克思恩格斯的經濟全球化思想。我們可從馬恩(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簡稱,下同)1845年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分析、表述“世界歷史”的定義與特征里看出馬克思對經濟全球化的最初理解。他說:“……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之所以是絕對必要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使貧困、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會重新開始爭取生活必需品的斗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其次,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替代。”(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86.)恩格斯在其著作《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單是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密地聯系起來,致使每一國家的人民都受著另一個國家的事變的影響。”(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由此可見,最初,馬克思把經濟全球化寓于“世界歷史”之中,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各國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緊密聯系是世界歷史的主要內容。恩格斯則認為,資本主義大工業是導致經濟全球化的根本誘因,經濟全球化的最根本內容和基礎是以世界市場為紐帶的世界性的物質生產和消費。1848年,馬恩在其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又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與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于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隔絕和對立日益消失。”(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在馬恩看來,只有在各地區、各民族廣泛分工的基礎上形成世界市場,才意味著從根本上消滅了各地區、各民族相對孤立的發展狀態,從而最終形成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統一的世界市場;同時,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隨之發展起來。由此可見,馬恩在這里認識到了經濟全球化與民族問題、國際分工的關系,并意識到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非經濟影響。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資本論》里較為詳細地論述了生產全球化、資本全球化以及它們的影響。他說:“現在,一切國外投資都已采取股份形式…”,(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1030.)“成立國際卡特爾,例如英國和德國在鐵的生產方面成立的卡特爾,使得英、德兩國的鐵產量飛速增長……”(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495.)。可見,馬克思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主體:跨國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爾的性質與作用。后來他又指出,“資本輸出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作為支付手段或購買手段的輸出,另外一種是作為投資為目的的輸出。”(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653.)“資本輸往國外……是因為他在國外能夠按較高的利潤率來使用。”(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285.)“生產的全球化使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代之而起的是使用來自世界各國原料的工業……生產的‘國界’因此被模糊。”(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497.)從以上論述看出,馬恩不僅找到了經濟全球化執行主體——跨國公司,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具體運行方式:生產全球化和資本運作全球化(商品資本、借貸資本、產業資本的全球化),而且還指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對利潤的追求以及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工業的影響。
2.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思想。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際,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發展的新特點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相聯系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巴蘭在其《增長的政治分析》中認為,不發達國家經濟落后的根源是外來資本主義的滲透(即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它一方面攫取了很大一部分生產剩余,為發達國家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外來的破壞性競爭摧跨了發展中國家幼稚的民族工業。沙米爾·阿明在其《世界規模的積累》、《不平等的發展》等著作中,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對外擴張問題。他認為,資本對外擴張的原因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心”(宗主國)的結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它僅包含一種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二個特征是資本積累過程基本上是在宗主國內地產生的,競爭使得內地的利潤率下降,使資本不得不尋求距離“中心”越來越遠的市場。伊曼努爾在其著作《不平等交換:貿易帝國主義》中,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生產價格形成問題,論證了西方發達國家通過不平等交換剝削欠發達國家。美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伯克特在其題為《第三世界的金融限制和金融自由化:對新古典發展理論的批判》一文中指出,歷史地看,全球范圍內資本積累的不平衡發展限制了第三世界的工業化,從而妨礙了第三世界國家金融的自由發展,也導致這些國家頒布限制利率的政策。第三世界國家的金融發展及其政策其實是受它們各自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決定的。帕洛依克斯在其《世界范圍的資本擴張》、《資本的國際化和社會資本循環》等著作中指出資本的國際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商品資本被國際化,這引起世界市場的出現。第二階段是貨幣資本循環被國際化,資本被迅速積累。第三階段是生產資本的國際化,引起了跨國公司的產生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