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旅游產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7 14:41: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區域旅游產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濟區旅游產業區域協作研究
1山東省藍色經濟區概況及旅游產業現狀
1.1藍色經濟區2013年旅游產業經濟發展概況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山東省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經濟基礎較好,發展速度較快。隨著藍色經濟區旅游業的日益發展,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增多,由表1所示,東營、濱州兩市的旅游收入與其他五市相比較少,青島市的旅游收入最高為937.19億元,而日照和威海的旅游收入對地方GDP的貢獻都是很大的。發展旅游業給各地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區域旅游合作、聯盟可以提高旅游地的競爭力、增強旅游地的抗風險能力。集團化營銷戰略、半島藍色經濟區互惠旅游計劃、“好客山東”旅游品牌的建設等等,都是發展區域旅游合作的重要舉措,各地政府也越來越注重發展旅游業,加強推進區域旅游協作。
1.22004~2013年藍色經濟區各市旅游總收入變化情況
2004~2013年,藍色經濟區各市的旅游總收入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藍色經濟區旅游總收入由2004年的439.75億元增長到了2013年的2634.3億元,增長率達到了599.2%,年均增長率為4.99%。青島市的旅游經濟比較發達,旅游收入遙遙領先于其他六市,2013年青島市旅游總收入達到了937.19億元,同比增長16.04%。132004~2013年藍色經濟區接待國內外游客情況2013年,山東藍色經濟區7市的旅游總收入達2634.3億元,占全省旅游總收入的50.84%,其中旅游外匯收入27.312億美元,占全省的22%。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517萬人次、國內游客4.43億人次,分別占全省游客的0.8%、99.1%。在藍色經濟區中,旅游業實際上已成為主導產業。
2山東省藍色經濟區旅游產業區域協作的必要性
旅游產業區域合作發展策略分析
摘要:川酒文化資源豐富、底蘊深厚并富有特色。開展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對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打造知名旅游產業品牌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需要從幾個方面著手:凝心聚力,夯實區域合作基礎;科學布局,合理規劃產業發展格局;整合資源,打造產業品牌;加強領導,理順區域合作體制機制。
關鍵詞: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
1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發展的背景及現實意義
從政策層面來看,國務院出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發展旅游業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與《關于加強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兩個文件,旅游業被多個省市區確定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四川,政府積極響應號召,大力發展旅游,并有致力于建設四川旅游環線的格局。從旅游市場發展趨勢看,小眾旅游興起,消費者追求個性化、差異化、新穎化的旅游形式,傳統的觀光型旅游逐漸向文化型旅游轉變,同時探尋文化的參與性、體驗性、內涵性。從四川現有的酒文化資源來看,資源豐富且內涵深刻,包括以原料種植、釀酒技術、酒俗酒禮等為標志的特色酒文化模式;以酒文化與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等相結合形成的次區域酒文化品牌;以“酒圣節”“酒博會”“老窖封藏大典”等集營銷、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新型酒文化產業等。然而,各區域酒文化旅游資源尚處于散碎狀態,資源開發同質化和浪費等問題嚴重。而今又正處旅游發展的大好時機,若將川酒文化融入旅游開發中,以區域合作進行統籌規劃和資源整合,將實現文化業和旅游業的共同繁榮。
2川酒旅游產業區域合作發展的文化基礎
2.1物質文化川酒物質文化是指與川酒生產與營銷、消費活動相關聯的物質設施體現出來的文化成分。如名酒名鎮、釀酒遺址、酒文化博物館等。(1)名酒名鎮。四川地方政府和知名白酒企業積極推動構建產城結合的文化區域。以“六朵金花”為核心,將一批各具特色、凝聚白酒文化的歷史名城古鎮打造成承載名酒文化的白酒名城名鎮。以川南民居建筑風格和瀘州老窖文化為特色的瀘州老窖•黃艤鎮;如以典型農耕文化為特色的五糧液歷史文化街區;以宮廷酒文化和盛唐建筑為特色的劍南春•劍南鎮;以赤水河紅軍文化和自然生態風光為特色的郎酒•二郎國際白酒名鎮;以川西民居風格的酒館酒亭、老街老巷為特色的水井坊•水井坊街區。此外,還有沱牌詩酒文化名鎮、江口醇•小角樓•江口鎮、文君莊園等。(2)釀酒遺址。四川古老釀酒遺址與出土古舊文化遺存豐富,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具有較高人文觀賞價值。如瀘州老窖1573國寶窖池群是中國建造年代最久的古窖池群;水井坊遺址的史學價值可媲美“秦始皇兵馬俑”;劍南春的“天益老號”是始于南齊時期的古老的釀酒作坊;五糧液老窖池遺址是我國現存保存完好的地穴式曲酒發酵窖池群之一,是中國歷史釀酒工藝和傳統的重要實物遺存,具有獨特的歷史人文價值;沱牌鎮的“泰安作坊”被稱為“中國酒文化的活文物”。(3)酒文化博物館。五糧液集團早在1984年建造的花園般的規模宏大的“十里酒城”,成為四川的一大人文旅游勝景。成都水井坊博物館將實際生產過程和展示陳列完美融為一體。瀘州老窖博物館陳列著出土文物展覽、傳統釀制技藝展示、瀘州老窖現展史展覽等。劍南春酒史博物館主要收藏和展示與劍南春有關的文獻資料和歷史文物,具有較高歷史、科學、藝術價值。2.2非物質文化。川酒非物質文化體現在與川酒相關的精神、行為、人物文化等方面。如悠久的歷史、生產技術和工藝流程、禮俗習慣等。(1)源遠流長的釀酒歷史。川酒可考歷史至少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傳說中的古蜀國蠶叢、魚鳧時代。在廣漢三星堆古蜀都遺址,發現了大量的酒器。從這些釀酒器皿所采用的高頸罐特點來看,此時蜀人釀酒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秦漢時期,蜀郡壬褒在其《僮約》中規定其家僮“欲飲美酒,才得沾唇漬口,不得傾杯覆斗。”在東漢畫像磚上出現的制酒圖證明蒸餾酒也已問世。在西漢,已有批發酒的商鋪和零售的小店,如“文君當壚”。明代,川酒仍保持名酒眾多的特色,清代,川酒釀造工藝走向成熟。到近代,川酒發展迅猛,成為中國白酒的主要產區。(2)獨具特色的釀制技藝。川酒傳統釀造技藝是養窖、制曲、發酵、勾調及陳釀等幾大技藝系統的集合體,在這幾個環節上,瀘州老窖、郎酒、五糧液、劍南春等各具特點。以窖池發酵的方法追溯到何時尚無定論,具有相對較長釀造歷史的窖池多為濃香型白酒的泥窖窖池。如瀘州老窖1573國寶窖池群。川酒傳統制曲技藝分為大曲曲藥與小曲曲藥制作技藝。傳統發酵主要是含淀粉原料在微生物及酶復合作用下轉變為乙醇的重要工藝環節,主要分為濃香與醬香兩種,而釀造過程中的勾調是一門極具個性的傳統技藝。川酒傳統陳釀技藝中尤以郎酒、瀘州老窖的利用恒溫恒濕的天然溶洞、山洞儲酒較為典型。(3)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清香醇厚的川酒浸潤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深入到生產、習俗、禮儀等諸多領域,形成豐富多樣的酒俗、酒禮、酒歌、酒詞、酒詩等民俗內容。一是節日飲酒習俗。川酒是四川人品格精神、禮儀智慧的載體、巴蜀文明的符號。四川人喜歡飲酒,一年四季無時不酒,在重大節日更是必飲。如除夕夜喝“團年酒”,全家聚餐并向長輩敬“辭歲酒”。正月里喝“春酒”,合家歡慶,祈福美好生活。中秋節喝“團圓酒”或“桂花酒”。而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這些傳統節日皆有飲酒活動。二是少數民俗飲酒習俗。四川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境內有傈僳族、苗、羌、藏、彝等少數民族,各民族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出形式多樣的酒種,其飲酒習俗也非常特別。如傈僳族人早晨起來就要從酒壇舀上一碗酒,再炸一點玉米花下酒,就算吃過早餐。彝族飲酒時先把酒倒進大碗里,且男女老少皆能飲酒,大家依次輪流喝,稱作“轉轉酒”。青稞酒算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酒。從傈僳族的“早餐酒”到彝家的“轉轉酒”,從土家族的“咂酒”到羌族的“順酒”、苗族的“攔路酒”等,展現著川酒豐富多彩的飲酒習俗文化。
廣西旅游產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摘要:隨著旅游產業的地位不斷提升,對地方區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本文將結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內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成效分析基礎上進行研究,提出對策以促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旅游業發展,加快經濟區綜合實力的提升。
關鍵詞:旅游產業;區域經濟;廣西北部灣
廣西北部灣區域優勢發揮不夠明顯,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呈互不協調現象。鑒于此,本文將以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相互促進、互相協調、共同發展為目標,從旅游產業與地方區域經濟并進發展的作用機理進行深入探討,旨在實現特色旅游結合區域優勢形成相輔相成的有機結合,達到地方經濟綜合實力的迅速發展,并為政府制定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的政策提供理論及決策參考。
一、北部灣經濟區旅游產業發展概況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廣西全區擁有工農業國家級旅游示范點53個,北部灣經濟有14個;自治區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261個,北部灣經濟區121個;星級農家樂500家,國家級特色景觀旅游名村13家,旅游特色名鎮名村21家,特色鄉村農家樂233家,其中南寧市的“美麗南方”正在打造國家級示范點,部分正在建設和申報中。近年來,廣西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體育養生旅游、民族特色旅游、賓館酒店業、休閑娛樂等配套設施業不斷完善。目前全區共有旅行社500家,酒店賓館16000余家,各類旅游景點景區900多處(其中5A級7個,4A級100個),旅游車船公司131家,旅游購物店(點)數以萬計,2017年防城港市啟航的“中華泰山”號跨國游輪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青睞。據廣西新聞網消息,2016年,廣西旅游業高于同期GDP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幅,全區旅游總收入3000余億元,同比增長36.5%。特別是廣西高鐵的高速發展,使前來廣西旅游的游客迅速增長,旅游產業的發展對廣西經濟的帶動的效果顯著。2014--2016年,廣西旅游總人數分別為24126.75萬人次、27656.62萬人次、31987.23萬人次,同比增長17.33%、14.63%、15.66%;廣西旅游景點門票收入分別為28.35億元、31.42億元、34.18億元,促進全區實現旅游業的總收入分別達到1746.65億元、2156.72億元、2567.13億元,同比增長22.74%、23.50%、19.03%。可見,廣西已基本完成《廣西壯族自治區旅游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為實現廣西千億元產業目標和加快建設旅游強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6年旅游總收入相當于全區GDP的11.25%,旅游產業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這對促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經濟發展的影響日益明顯。
二、北部灣經濟區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研究
一、文化資本化與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
(一)文化資本化的實現基礎
文化資本化即通過對文化的深度開發,實現文化價值增值的過程。文化資本化是一種資源開發利用理念、開發利用模式,其具有價值的增值性。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夠實現資本化,比如缺乏文化內涵、吸引性不夠以及特色性不強的文化就很難實現其資本化。文化資本化的實現需要建立在以下基礎上。首先,文化的吸引性。具備吸引性的文化才具有開發的潛力和價值,其體現在文化的獨特性、差異性和個性化方面。譬如,基于廣西民俗文化的《印象劉三姐》以其文化的吸引性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其次,文化的壟斷性。文化壟斷性體現為文化在區域的獨有性。擁有地域壟斷性的文化其所開發的文化產品在區域范圍內因其壟斷性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再次,文化的可塑性。要實現文化的資本化開發,文化的可塑性一定要強,即文化具有系統性,能夠被開發成文化產品,并且具有一定市場吸引力。通過對文化的深度開發,將其開發成系列的文化產品,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實現其文化增值。
(二)文化資本花在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中的作用機制
文化資本花在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中的作用根據其作用層級關系分為初級作用和深度作用兩個層次(見圖1)。1.初級作用初級作用即通過文化資本化所引發的對于文化自身及其相關延伸產品的作用和影響,其包括文化產品化、文化有形化和文化品牌化[2]。文化產品化即通過對文化進行深度、系統和全面開發,將其開發成能滿足文化審美訴求、且能夠為經營者盈利的產品模式,如溫州橫店影視城。文化產品化的過程中,文化產品的多樣化和系列化促進了文化旅游產業內部結構的協調發展;文化有形化即通過一定的載體,實現文化由無形向有形化的轉變,公眾能夠通過有形的文化形式,體驗和欣賞無形的文化,如日益盛行的各類文化類旅游節慶;文化品牌化即通過文化的產品化和營銷,塑造文化的自身品牌價值和知名度。如福建的茶文化、江蘇的園林文化等均屬于此。通過文化品牌化的塑造,打造區域具有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業,實現產業鏈整合。2.深度作用在文化資本化的基礎上,文化產品化、有形化和品牌化最終促進了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的合理演進。(1)促進產業內部結構協調。文化旅游業包含若干子產業。文化旅游各子產業內部結構協調即內部各系統的合理配置,如文化旅游景區間的等級關系、文化旅游商品間的類別和檔次結構的協調等。文化資本化在實現文化產品化和有形化的過程中,通過市場調節促進文化旅游產業內部結構協調發展。(2)促進產業間結構協調[3]。文化旅游產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包括了諸如文化性旅游景區、文化性旅游商品、文化性的旅游節慶活動等。在文化資本化的作用下,資源各要素按照價值和市場規律合理有序流動,文化旅游產業間的結構不斷優化和協調。(3)促進產業結構空間合理布局。各區域由于比較優勢的差異,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潛力和競爭力差異較大,因此,區域間應該進行有效協作。在文化資本化的影響下,各區域發展各自擁有比較優勢的文化旅游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空間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三)文化資本化過程中旅游產業空間演進形態與階段
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旅游產業區域經濟相關產業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產業的特性,認為旅游產業是后發展地區最具比較優勢、具有率先實現對外開放和跨越式發展條件的產業。旅游產業作為一個經濟性的產業,具有關聯度大,綜合性強,能極大推動經濟的增長,我們需要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樹立發展旅游產業的觀點。最后,作者指出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必須注意旅游產業的發展的落腳點、盲目擴大景區產業規模以及旅游產業小圈子等方面問題。
一、旅游產業是后發展地區最具比較優勢的產業
貧困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世界許多國家都十分關注并提出了不少解決此問題的對策與措施。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貧困落后地區多數是少數民族地區和西部地區,但同時也多是旅游資源富集的地區。根據比較優勢原則,落后地區應該選擇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而放棄機會成本較大的產業重點發展,西部的農牧業和采掘、原料工業長期以來處于粗放經營的狀態,其存在的基礎是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很大,而這一部分成本既沒有從經濟的角度進行量化考核,也沒有從社會的角度進行環境保護的考察。現在看來,其實際的機會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備繼續作為先導產業的條件。
西部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且具有獨特性,旅游產業是西部真正的優勢之所在。從自然旅游資源來看,目前西部12省區擁有的國家自然保護區占全國總數的35%,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占總數的34%,國家森林公園占總數的18%;從人文旅游資源來看,西部12省區擁有的歷史文化名城占全國總數的32%,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總數的28%。同時,西部還是我國最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西部地區的旅游資源品位高、種類全、有特色,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旅游業本身以及它帶動的相關行業能夠吸納大量的勞動力,尤其是從一、二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從而為西部貧困落后地區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提供一個適當的結合點,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過開發貧困地區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貧困地區旅游資源富集的優勢,開發特點鮮明、品位較高的旅游產品,而且能夠通過旅游開發及旅游業發展,帶動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脫貧致富,擺脫以往部分地區因貧窮而破壞生態,越破壞越貧窮的惡性循環,促進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
我國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從因素觀角度歸納了區域旅游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構建了區域旅游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因子生態分析法及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我國區域旅游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和聚類分析。
關鍵詞:區域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隨著旅游產業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朝陽產業之一,有關旅游競爭力的研究成為熱點。例如,AJhahti探討了芬蘭的旅游競爭力;Ritchie,J.R.B,Crouch,G.I對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及競爭力等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國內研究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其中,楊森林、郭魯芳和王瑩探討了旅游產業競爭力的含義;李葆盛對旅游產業競爭力理論進行了實證分析;趙書華、李輝對全球旅游服務貿易9強的國際競爭力做了定量分析;林源源基于“鉆石模型”定義了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要素構成;盛見將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分解為潛在競爭力、外生和內生資源稟賦競爭力、市場競爭力。
綜合上述成果,關于區域旅游競爭力的研究可以分為4個層面:國家旅游競爭力研究;地區旅游競爭力研究;城市旅游競爭力研究和旅游業內部某一行業競爭力研究。盡管研究對象不同,但都把區域旅游競爭力看成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有關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綜合實力的對比分析和類型劃分較少,本文從這一角度入手進行分析。
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概述
目前,有關區域旅游競爭力評價的研究可以歸納為兩種觀點:
區域旅游產業發展論文
一、湘西旅游資源狀況
(一)自然風光優美
湘西旅游資源獨特秀美,境內奇峰獨立,山中有山,融秀美與雄奇為一體,這里巖溶地貌分布廣泛,石林,石峰拔地而起,如猛洞河、南華山、不二門、坐龍峽、紅石林等,光地下溶洞如鳳凰的奇良洞、龍山火巖鄉,就有地下溶洞200多座,我國著名畫家黃永玉游覽后曾繪畫作詩“龍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魅不可知”,對地下溶洞作出高度評價。
(二)自然資源豐富
湘西自治州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十分豐富。有維管束植物近4000種,經濟林、用材林、藥材林、果木林等樹種達100余種。僅喬木就有300多種,比整個歐洲的總數還多一倍,裸子植物占世界總量的一半左右。永順小溪有13公頃的原始次森林,林中保存有大量的古第三紀植物種類,是一座古生物基因庫。這些古老珍稀植物是湘西寶貴的旅游資源,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
(三)人文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旅游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的互動機制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轉型發展,現代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續上升態勢。山西省作為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點省份,探究其旅游產業集群與經濟發展的互動機制有利于厘清其經濟轉型發展脈絡,把握未來發展趨勢。文章通過選取旅游產業集群貢獻度指數和發展指數,定量分析二者的互動機理,以期為山西省經濟轉型發展提供一定的依據與建議。結果表明:2010—2019年山西旅游產業對地區經濟增長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推動模型均值為6.27;山西旅游產業集群發展指數除2010年外均大于1,說明區域經濟對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最后針對二者的良性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旅游產業;產業集群;區域經濟;山西省
一、引言
產業集群是多個企業為獲得某種外部優勢而聚集起來的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經濟群落,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轉型發展,產業集群模式逐漸擴展到包括旅游業在內的現代服務業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旅游產業歷經30余年的飛速發展,已經進入較為成熟的階段,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也日益受到國內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國內學者關于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研究多以實證分析為主,王輯慈教授認為產業集群可以提升區域競爭力,并且提倡對旅游產業集群進行研究②。聶獻忠等研究了我國主題旅游產業集群的影響機制與空間分布特征,認為旅游產業集群可以提升我國經濟競爭力③;陳紹友以重慶市為例,認為旅游產業集聚是旅游經濟空間發展的必然要求并提出了推動重慶旅游產業集聚的方略④,趙華等對山西省的旅游產業集群進行測度并研究了其經濟效應⑤,褚蓓、賀小榮等學者通過實證分析,得出旅游產業集群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⑥⑦⑧。研究方法主要以區位熵⑤、系數模型⑨、構建指標體系為主。山西省作為資源轉型發展的重點省份,厘清其二者互動機制對推進資源型經濟有序轉型,合理配置政府資源、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正向作用。鑒于此,本文基于山西省統計數據,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選取相關指標測度二者互動機理,以期能為山西省旅游產業發展及區域經濟建設提供決策建議。
二、研究區域
山西省位于中國華北,具有良好的旅游資源稟賦,擁有著全國72%的地上歷史建筑文物,以古建筑、古寺廟、古遺址為主,被稱為中國古建筑博物館。依托建筑文物,大力發展文化和旅游融合產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9年是文旅融合產業發展的開局之年,截至2019年底,山西省實現旅游總收入8026.92億元,A級景區總量不斷增長,現有A級景區216家,酒店數量不斷上升,游客過夜率呈增長態勢,住宿滿意度為4.13/5,景區游客滿意度為4.47/5。目前山西旅游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以大同為核心的晉北邊塞文化旅游圈,以太原為核心的晉中民俗體驗旅游圈以及以長治、運城為核心的晉南自然風光旅游圈,旅游景點則包括晉北的云岡石窟、懸空寺、北岳恒山;晉中的平遙古城、五臺山、綿山;晉南的太行山大峽谷、蟒河、云丘山等景點,這三大旅游圈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旅游增長極,吸引旅游產業圍繞旅游景點集聚發展,形成產業集群,輻射帶動周邊經濟轉型發展,具有較大的潛力和市場前景。
體育旅游產業開發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
摘要:結合贛南地區旅游產業與經濟互動發展實際情況,從客家民俗體育旅游開發、“紅色”體育旅游開發、戶外體育旅游開發、體育賽事旅游開發四個方面實際調查分析贛南體育旅游產業開發現狀,并提出贛南體育旅游開發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策略。
關鍵詞:贛南地區;體育旅游;區域經濟;互動發展
2013年1月,國家旅游局出臺了《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旅游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該文件的出臺對于促進贛南蘇區旅游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1]。而作為傳統旅游的重要補充,體育旅游在近幾年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面對國務院支持振興原贛南蘇區這一歷史機遇,對贛南地區的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理論與實踐進行研究,探尋體育旅游開發與贛南地區社會經濟互動發展規律,使各級政府制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時,充分考慮體育旅游業發展的社會經濟價值,并將其視為促進社會進步,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加以規劃和引導,這對加快贛南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步伐,推進贛南地區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都具有重要理論指導價值和現實價值。
1贛南旅游產業發展概況
1.1贛南旅游資源情況簡介
贛州,位于江西南部,又稱贛南,國土面積3.94萬平方公里,人口918萬,其東鄰福建,南接廣東,西靠湖南,北連本省吉安、撫州。贛州旅游資源豐富,產品獨具特色,資源分布率達77%,森林覆蓋率達76%。有國家級文化保護單位10處64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4處;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安遠三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龍南九連山、崇義齊云山),國家級森林公園8個(寧都翠微峰、崇義陽嶺、安遠三百山、上猶五指峰、大余梅關、龍南九連山、上猶陡水湖、章貢區峰山),國家4A級旅游區15處(通天巖風景名勝區、寶葫蘆農莊、崇義陽嶺、瑞金葉坪紅色旅游景區、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五龍客家風情園、龍南關西新圍、安遠三百山、定南九曲旅游度假村、贛縣客家文化城、大余丫山風景區、興國三僚景區、石城通天寨景區、會昌漢仙巖景區、寧都翠微峰景區),國家3A級旅游區3處(于都長征第一渡、龍南栗園圍、龍南客家酒堡)。目前,贛州已形成了“紅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搖籃、生態家園、世界橙鄉、堪輿圣地”六大旅游品牌。1994年贛州被國務院批準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3年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
生態文化旅游產業論文
1旅游產業集群效應對鄂西發展的重要意義
1.1旅游產業集群效應
主要有5個方面:①外部經濟效應。旅游產業集群具有外部經濟效應,即以區域資源稟賦為基礎的旅游市場規模優勢和專業化分工協作在區域內旅游企業間產生的范圍經濟效應。具體而言,集群內的旅游企業可通過旅游基礎設施和區域品牌的共享以及聯合批量采購等來降低經營成本或獲得額外收益。同時,旅游產業的集聚還有助于形成深層次的、專業化的配套分工體系,集群內的各成員企業可發揮自身優勢專注于旅游產業價值鏈的某一環節,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此外,集群內企業間競爭、合作或互補也有助于共享協同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好處。②技術創新效應。在需求拉動和競爭的壓力下,集群內部的創新動力要遠強于集群外部,并具有廣泛性和持續性。產業集群激發并能釋放旅游企業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的能量,創新成為旅游產業集群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③區域品牌效應。旅游產業集群的優勢和功能被外界廣泛認可時便會形成區域品牌,這是區域內部成員集體行為和整體競爭力的綜合體現。品牌一旦樹立將成為集群區域內寶貴的無形資產,是促進區域旅游產業集群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區域品牌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可為區域內旅游企業所共享,且品牌的效應持久往往不會因為某個旅游企業的消失而消失。區域品牌還可降低新生企業前期的廣告宣傳費用,對外來投資有引致動力。④產業聯動效應。旅游產業涉及到食、住、行、游、購、娛等多個行業,與其直接或間接關聯的行業更多,具有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等優勢。其集群式發展必然要依靠多行業的發展,也必定會促進旅游與相關產業的聯動、融合、共贏。⑤正反饋效應。正反饋效應又稱自組織性,指旅游產業集群的自我強化特征。當旅游產業集群達到一定規模時,區域旅游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形成一個正反饋系統,集群規模擴大、產業鏈條拉長加粗,各種利益與優勢不斷加強,由此形成良性循環。一旦交通、產業、制度等制約得以突破,就會引致相關企業在區域內的聚集,而聚集所具有的外部經濟、管理及技術創新、產業聯動、區域品牌等正的聚集效應會導致交易成本降低,并最終導致需求增加,因此可突破市場約束。同時,交易成本的降低會使集群內企業的收入增加,幫助集群企業突破資源約束;而集群內企業收入的提高又會進一步促進管理及技術創新,這正是旅游產業集群正反饋效應的機理所在。
1.2鄂西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的重要意義
主要是:①整合資源,提升開發統籌力。發展旅游產業集群就是要突破行政區劃對旅游資源規劃開發的制約,按照市場原則和辦法,協調和兼顧各方利益,實現資源整合、共謀發展,共謀利益。因此,發展旅游產業集群,是鄂西地區實現資源整合、提升開發統籌力的有利途徑。②壯大實力,增強企業成長力。發展旅游產業集群,就必須全方位開放旅游市場,創造優良投資創業環境,本著“招大商、引大資”的原則,吸引“有眼力、有實力、有能力、有成長力”的企業財團投資置業鄂西地區,以資本為紐帶組建投資開發公司、以景區為核心組建運營管理公司,增強旅游市場主體的投資能力、管理能力和贏利能力。因此,發展旅游產業集群是鄂西地區壯大企業實力,增強企業成長力的必然要求。③提升品牌,擴大形象影響力。一方面要深度挖掘鄂西各個領域具有潛在價值的品牌,按照各類品牌的規范要求進行標準化建設與管理,積極申報創建品牌,整合旅游形象,統一對外營銷,擴大鄂西品牌旅游及地域形象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當鄂西旅游產業集群的優勢和功能被外界認可時,旅游區域品牌便會形成。這一寶貴的無形資產會成為促進區域旅游產業集群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發展旅游產業集群是提升區域品牌、擴大形象影響力的正確選擇。④聚集產業,提高產業貢獻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就是要針對圍繞旅游業的多產業協作配套不夠的問題,發揮旅游業“一業興帶百業旺”的綜合優勢,構建旅游業與鄂西地區三次產業的優勢領域互動融合的發展模式,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鏈和優勢產業集群,培育一系列消費熱點和服務基地。
2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原則與重點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區域協調發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