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7 15:27: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曲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第五框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1、新事物為什么必定能夠戰勝舊事物呢?(或:①新事物的發展前途是光明的?②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

第一,事物符合客觀規律,代表了事物的發展方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沒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它的成長壯大。

第二,新事物具有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第三,在社會領域里,新事物從根本上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因而必然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2、為什么新事物的成長壯大一般都要經歷艱難曲折的過程?(或:新事物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

查看全文

黨的思想路線的 曲折發展及其啟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10月1日誕生以來,已經走過了整整50年的旅程。新中國的50年是輝煌的,但她走過的道路卻不是一帆風順的。回顧50年歷史,我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所創造的每一個奇跡以及所遭受的每一個挫折,無不與新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的曲折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認真探索黨的思想路線曲折發展的軌跡,并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對于進一步振興中華,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黨的思想路線的曲折發展

黨思想路線,是指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其核心是實事求是。所以,黨的思想路線通常又稱為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問題。其實質在于用什么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觀察和分析問題,指導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以保證實踐活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要求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自己思想和行為的指南,反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反對實際工作中的主觀主義。

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早已證明: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唯一科學的思想路線。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我們正確地觀察、分析和認識問題,制定正確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順利發展的根本保證。但是,在實踐活動中要真正貫徹執行實事求是是的思想路線則不是一帆風順的。新中國成立50周年以來,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方面就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

(一)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良好開端。

1949年到1957年上半年,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得到了較好的堅持和貫徹執行。在這期間,黨中央和同志十分重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決反對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一是強調新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必須從當前的基本國情出發。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明確指出,中國的工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就全國范圍來說,大體是現代性的工業占百分之十左右,農業和手工業占百分之九十左右。這也是在中國革命的時期內和在革命勝利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從這一點出發,產生了我黨一系列戰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問題。依據其基本國情來制定新中國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二是十分重視在全黨開展反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的整風活動。三是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反對照抄照搬別國的東西。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四是大力倡導調查研究。要求中央的同志,各省、市、自治區、各部的主要負責同志,一年總要有一段時間到工廠、合作社、商店、學校等基層單位去跑一跑,進行調查研究,以做到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十大關系處理,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各種矛盾解決,使我國順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復雜而艱苦的任務,促進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查看全文

黨的思想路線的 曲折發展及其啟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10月1日誕生以來,已經走過了整整50年的旅程。新中國的50年是輝煌的,但她走過的道路卻不是一帆風順的。回顧50年歷史,我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所創造的每一個奇跡以及所遭受的每一個挫折,無不與新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的曲折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認真探索黨的思想路線曲折發展的軌跡,并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對于進一步振興中華,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黨的思想路線的曲折發展

黨思想路線,是指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其核心是實事求是。所以,黨的思想路線通常又稱為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問題。其實質在于用什么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觀察和分析問題,指導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以保證實踐活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要求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自己思想和行為的指南,反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反對實際工作中的主觀主義。

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早已證明: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唯一科學的思想路線。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我們正確地觀察、分析和認識問題,制定正確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順利發展的根本保證。但是,在實踐活動中要真正貫徹執行實事求是是的思想路線則不是一帆風順的。新中國成立50周年以來,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方面就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

(一)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良好開端。

1949年到1957年上半年,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得到了較好的堅持和貫徹執行。在這期間,黨中央和同志十分重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決反對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一是強調新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必須從當前的基本國情出發。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明確指出,中國的工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就全國范圍來說,大體是現代性的工業占百分之十左右,農業和手工業占百分之九十左右。這也是在中國革命的時期內和在革命勝利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從這一點出發,產生了我黨一系列戰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問題。依據其基本國情來制定新中國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二是十分重視在全黨開展反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的整風活動。三是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反對照抄照搬別國的東西。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四是大力倡導調查研究。要求中央的同志,各省、市、自治區、各部的主要負責同志,一年總要有一段時間到工廠、合作社、商店、學校等基層單位去跑一跑,進行調查研究,以做到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十大關系處理,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各種矛盾解決,使我國順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復雜而艱苦的任務,促進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查看全文

網絡文學產生背景及曲折道路

中國網絡文學誕生以來,歷經20年發展壯大。現已呈現出氣勢如虹、蔚為大觀的萬千氣象;而理應伴隨網絡文學創作共生共進的網絡文學批評和研究———網絡文學理論卻顯得薄弱和蕭條,底氣不足;且不說批評和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如何,就連一本普及性的“網絡文學概論”也沒有。對網絡文學的批評和研究,僅只零星地出現在網站的(微)博客和散見于專業文藝性報端或學術性期刊,遠未形成氣候。由此可見,作為網絡文學重要兩翼的網絡文學創作和網絡文學理論是極不相稱和極不平衡的。其實,穿越網絡文學迅猛發展的風光的一面,可以窺見文學界對網絡文學褒貶不一、爭論不休,甚至極端指責、質疑的尷尬的另一面;個別網絡作家因為糾結于不休止的“非文學”爭論,已經注定給自己的聲譽帶來損害。的確,圍繞網絡文字的文本知識和文本理論,從歷史的視角考察網絡文學的產生、網絡文學的身份含義和特征、網絡文學的現狀和發展,從比較的邏輯分析網絡文學的質量和水平、網絡文學的影響和價值、網絡文學的現存缺陷及其發展前瞻等,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力求系統地詮釋網絡文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正確地評估網絡文學的得失價值,科學地預見網絡文學發展的方向,不僅可以給讀者(網民)閱讀(瀏覽)網絡文學作品提供富于啟迪意義的理性導向,而且使從事網絡寫作的網絡文學作家由于受到理論界的關注而享受到應有的尊嚴,更重要的是通過卓有成效的研究構建有別于傳統文學而屬于網絡文學自己的美學標準和評價體系,從而給網絡文學的生存提供更加豐厚的土壤,同時也為網絡文學的健康持續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道路,有利于網絡文學融入傳統文學的主流,并推動中國當代文學走向更大的發展和繁榮。研究網絡文學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正在于此。

一、網絡文學的產生———世紀之交的寫作革命

現代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由觀念形態向技術形態過渡和轉型的社會。在這里發生的每一項社會變革都和數字技術革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最終的主導者是網絡。當人類社會進入了文字、聲音、圖像三位一體的信息社會———網絡媒介時期,便意味著人類走進了網絡社會;是網絡社會深刻地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也深刻地影響并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把誕生于20世紀末葉、脫胎自傳統文學、對數字技術存在一定依賴并受網絡主導的網絡文學稱之為世紀之交的寫作革命,并未言過其實。實際上,從寫作方式、傳播方式到寫作觀念、寫作思維全方位的變革,都是網絡社會影響的結果;一言以蔽之,網絡文學是數字技術、網絡社會的產物。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有作家用電腦代替傳統的紙和筆進行寫作;雖然鋼筆換成鍵盤,稿紙換成了屏幕,但這樣的寫作和操作打字機沒有實質性差別,寫出來的作品還不能稱之為網絡文字。直到運用數字技術,在電的系統中,由若干元件組成特定的電路,使電的信號按一定要求傳輸,形成計算機網絡,后來又把電話和電腦連接起來,上升為互聯網,繼而產生了適合網絡特性的網絡語言、博客寫作、手機文學、手機報刊、數字出版等新技術新發明,通過自己開通的博客或微博寫作和發表,自認為質量好、有價值的作品,可以通過互聯網,輸送到文學網站發表,完成這樣一個過程,才真正成為一種新媒體寫作———網絡文學。那么,漢語網絡文學究竟何誕生?中國網絡文學的第一篇作品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事情要追溯到世紀之交的上個世紀90年代,當時“留學美國的中國學生嚴永欣、李楓峰分別開發出的漢字處理軟件‘下里巴人’和HZ漢碼網絡傳輸方案,解決了當時的計算機和網絡不支持漢字傳輸的難題。這是我們能看到的屬于漢語網絡文學界最重要的一項技術發明。也僅僅是依靠這項發明,以張郎朗登載在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份中文網絡雜志《華夏文摘》創刊號上的散文《太陽縱隊傳說》為起點,漢語網絡文學誕生了。”[1]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沒有數字技術,就沒有計算機網絡;沒有計算機網絡,就沒有中國網絡文學。說到這里,我們不能不提及一個剛離開這個世界不久的人:美國蘋果公司前董事長史蒂夫•喬布斯,是他對網絡技術作出了杰出貢獻,他于1983年發明電腦,1990年將電話與電腦連接起來,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網絡社會,從此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寫作革命的果實———網絡文學也就應運而生。網絡文學作為網絡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一種新媒體寫作,是世紀之交發生的一場寫作革命。這場寫作革命從一開始便向本質主義文學范式發起顛覆性的沖擊,開拓了全民書寫和閱讀的新時代,由網絡虛擬空間搭建起的開放性公共平臺,完全拆除了文學作品發表和閱讀的門檻,把傳統和世俗一直視為專屬知識精英的神圣寫作事業一下子徹底地毫無保留地推向平民化和大眾化,讓底層民眾有了更多的寫作自由和閱讀(瀏覽)選擇,開放的文化話語權解放了文學生產力,憑借數字支撐的網絡空間圓了數以千萬計的草根文人的“作家夢”。于是,這里云集了自有文學史以來最為龐大的寫作隊伍、浩繁的作品存量和不勝其數的讀者群體,演繹了數字傳媒時代文學空前火爆的新神話,以致于歷來的文壇圣殿唯少數作家權貴獨尊的格局被斷然打破,不管人們愿意不愿意,這場寫作革命已經既成事實地導致整個文學界“舊貌換新顏”。中國網絡文學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起步于20、21世紀之交,經過短短幾年的蓄勢,現在已經跨越式地進入到發展的快車道。筆者認為,如果說媒介技術革命的崛起是網絡文學誕生的必備條件,那么社會公眾心理的演變則是網絡文學迅速發展的深層原因。當今的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休閑時代,這一時代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公民的休閑訴求已成為占據社會心理主導地位的公共意識。在這種社會心理支配下,人們普遍崇尚一種自主、隨意、簡單、便捷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恰恰與網絡的特性是吻合的。因此,人們對于網絡世界的東西,包括文字、聲音、圖片、游戲、動漫、音頻、視頻等有一種微妙的新鮮感、親近感甚至癡迷感;在休閑的心境下,遨游、消遣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尋求精神上的愉悅、刺激和慰藉。只要是網民,不論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還是五六歲的頑童,莫不如此。這就是較之紙質印刷的傳統文學,網絡文學更能滿足“底層”閱讀需要,因而也更受人們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除了崇尚休閑,這個時代還有一種典型的社會公眾心理,那就是崇尚娛樂。生活在這一時代的人們,尤其是廣大民眾有太多的壓力、太多的訴求、太多的無奈。這是一個數以千萬的散戶因股票被套牢而悲催的年代,是一個數以千萬的打工族為維護合法權益、追求公平公正生活待遇奔走呼號未果而煩惱的年代,是一個廣大人民群眾為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問題而郁悶的年代……于是,人們不約而同地對娛樂性的生活方式趨之若鶩,目的是為了釋放生活造成的種種壓力。在這種社會公眾心理影響下,內容質樸、形式簡單、風格輕松的“草根文藝”、“快餐文化”、“網絡文化”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需求,這其中當然也包括網絡文學。人們打開電腦,只需點擊幾下,就可以瀏覽到網絡作家上傳的各種風格類型的網絡文學作品,這是何等便捷、輕松、愜意的享受啊!誰還有心機多此一舉地手捧一本本紙張印刷的傳統文學作品去啃呢?由此,人們對傳統文學持輕漫、拋棄的態度也就不足為怪了。相反,卻為曲折中前行的網絡文學提供了一個順勢而上、迅速發展的契機,并開創了今天山花爛漫的局面。

二、網絡文學的曲折道路———與生俱來的身份之爭

中國網絡文學的誕生既然是一場寫作革命,那就注定了它的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筆直的。正是由于中國網絡文學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以一種對傳統文學“離經叛道”的“革命面孔”走進人們視線的,“數字化”網絡傳媒在寫作、發表、流通、消費等各個領域環節的介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網絡”與傳統作家在生存樣式、工作方式以及審美標準等方面的重大分歧甚至對立;因此,針對網絡文學連同其作家的話題引發的各種爭論訖今為止并未消停,甚至對網絡文學的“合法身份”也曾一度產生重大質疑。關于網絡文學的最激烈、最尖銳、最持久的一次爭論,是借助于2009年12月16日至2010年6月12日,遼寧日報歷時半年,成功推出“重估中國當代文學價值”大型系列策劃這一契機,由于討論的深入而牽涉對網絡文學、網絡作家的爭論。持針鋒相對觀點的兩位代表人物,一位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曉明,另一位是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后肖鷹。對于網絡文學和新生代作家的評價,向來褒貶不一。“陳曉明代表了一種溫和的肯定態度,肖鷹則是激烈的質疑方。陳曉明對中國當代文學和網絡文學持肯定和贊賞的態度,在國民普遍唱衰中國當代文學現狀的時候,他卻反其道高唱贊歌,認為中國當代文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提出了四個方面的理論依據,列舉了幾位代表作家的名字:閻連科、賈平凹、劉震云、莫言等,“并聲稱:這個時代的文學讓我感到驕傲”。[2]而肖鷹卻針鋒相對地提出:“中國文學在走下坡路,現在作者比讀者多,文學僅僅是批評家和作者之間暖昧的自娛自樂,連基本的讀者群體都沒有;這是一個文學基本影響力都沒有的時代”,對陳曉明極力推崇的那幾個代表作家:王安憶、賈平凹、莫言、阿來、閻連科等,肖鷹表示對他們的創作現狀感到嚴重失望。肖鷹認為:“賈平凹代表鄉土文學的頹敗;阿來寫的與其說是文學,倒不如說是旅游招貼;賈平凹的《秦腔》,寫的是變態文學;而王安憶,從《長恨歌》之后就沉入到上海小女人式的自愛自憐的自我重復之中去了……”[2]不但言詞鑿鑿,而且幾近苛刻的程度,對這些被公認為中國當代文壇一流的作家不留一點值得肯定的余地。前面提到,陳曉明對網絡文學及新生代作家是一昧褒揚的,他在相關的公開場合,闡述了自己對網絡文學的幾個觀點:其一,網絡文學可能構成了我們這個時代一個重要的生存方式;其二,對于網絡寫作,不應該有、也不可能有太高的標準;其三,如果批評家無視網絡文學,就等于自絕于這個時代;其四,韓寒、郭敬明預示著“后文學”時代的到來。“我一直積極評價網絡文學,因為它是文學民主化大眾化的一個廣大基礎,它的出現,具有很重要的積極的意義,有了這樣一個基礎,文學才能發展下去,才能冒出有價值的作品和面向未來的作品。”陳曉明認為,“韓寒是‘80后’中少有的有創造力的人物;郭敬明是他們這代人內心經驗深刻的體驗者和表達者。“80后”不僅是市場的幸運兒,他們也有他們的開掘和創造,他們的寫作和傳播預示著一個‘后文學’時代的到來。”[4]對網絡文學及其“作家”,質疑派肖鷹的看法與陳曉明截然相反。肖鷹認為:其一,網絡文學不是文學。在肖鷹看來,網絡文學是“前文學”。他說:“網絡文學并沒有經過準入程序,沒有獲得文學準入證。網絡是愿意怎么寫就怎么寫,同時,由于網絡是‘瀏覽’式閱讀,因此,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讀者,那些所謂在閱讀網絡文學的人,僅僅是在瀏覽,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在網絡上寫作就叫網絡文學,有些作家也許在廁所中寫作,難道我們也要搞一個‘廁所文學’嗎?‘網絡寫作’是有上網機會的公民表達的權利;文學寫作是真正的作家的能力”,“只有網絡寫作,沒有網絡文學”[2]。對網絡文學的身份持根本否定態度。公開不承認存在網絡文學的還不止肖鷹一人。就在最近,作家邱華棟在接受某報記者采訪時就公開表示:“文學只存在文學和非文學。因為文學只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不是以媒介來劃分的。認為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網絡文學絕大部分不是文學,是文字和文字垃圾。”[3]對于新生代作家,肖鷹的態度依舊是堅守純文學的標準,他直言:“我不承認郭敬明是個作家,他就是無靈魂的販賣文字的。”[7]對網絡文學及其作家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是推崇備至,另一種是全盤否定。顯然,這兩種意見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偏頗的地方。筆者認為,作為一種文體及其寫作實踐,網絡文學和網絡本身,的確也存在著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其一,網絡寫作離不開媒介技術,技術含量越高、越全面,通過網絡產生的作品文體就越成熟。目前的中國網絡文學對媒介技術的綜合運用還處于低端水平,網絡寫作還只是新媒體寫作的一種初級形態,其作品形式尚未成為成熟的文體。成熟的網絡文學文體應該是:新媒體依靠鏈接和互通,將構成網絡文學的要件———網絡語言、博客寫作、手機報刊、網絡閱讀、數字出版等集結構建成為一個集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各種符合系統于一身的敘述文體或抒情文體。客觀地說,目前的網絡文學還沒有達到這樣的水準。因此,成熟網絡文體的優點和長處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而不成熟網絡文體的毛病卻暴露無遺,這就難免會受到指責。其二、幾千年來,在中國文化權力制度中,紙媒印刷出版一直處于中心地位,形成了穩定、厚重、嚴肅的紙媒印刷文化情結,與根深葉茂的傳統文學結成不可分割的文化體系。傳統的精英作家歷來以創作嚴肅的傳統文學為榮,并以傳統的文學期刊或出版社(集團)發表或出版文字成果而滿足,對在網站連載發表的方式不以為然,因此,他們很少涉足網絡寫作;目前從事網絡文學寫作的多數是二、三流作家和數目龐大、魚龍混雜的網絡。這樣一來,倘若以傳統文學的評價標準衡量,現階段中國網絡文學的質量在總體上肯定偏低無疑。那么,人們對目前網絡文學的質量等問題提出非議也就理所當然了。其三,少數受到推崇和吹捧的網絡文學代表作家,行為不端、口碑不佳,雖然只是個別現象,但負面影響不小,有損網絡文學聲譽。以年版稅收入2450萬元登上2011年度中國作家富豪榜之首的郭敬明,當年以一部抄襲作品作為代表作申請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被網民譏諷為“郭抄抄”,這一不端行為使他再度成為爭議焦點,許多作家紛紛表示反對郭敬明加入中國作協。接著,“人造韓寒”、“海巖”等事端鬧得沸沸揚揚。韓寒對方舟子的起訴和撤訴,緣起一場“非文學爭論”,孰是孰非無關原則,只有閑得無聊和好奇心重的人可能感興趣;也許事件最后會以“不了了之”告終,但韓家父子的言行絕對不會是什么“文壇佳話”。還有一些網絡,商業化寫作的意識過于強烈,對網絡寫作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在利益驅動下,連篇累牘地生產質量低劣的作品,受到讀者的嚴肅批評。網絡文學和網絡作家本身現存缺陷和不足的問題當然不止這些,在后面的系列論文中還將系統地提出并作深入的分析。

三、對網絡文學的身份認可和資質接納

查看全文

商業利益曲折管理論文

研究背景:

進入90年代以來,歐美各國的傳播媒介結構和媒介市場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其重要標志是以“市場化”為核心的廣電宏觀管理的變革,而新媒介技術也是其中重要的變量之一(趙月枝,1998)。通常傳播技術的影響主要被認為發生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對人類行為的空間存在方式的改變,二是對信息的使用和表達從內容到方式的影響,三是對個體與社會結構之間的平衡的不斷改變(DESOLAPOOL,1990)。但技術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自主性力量,而是權力結構與商業利益彼此消長的結果。作為對“技術決定論”的批判和對于傳播技術發展歷史的社會性解讀,一些學者認為,經濟發展本身并不具有比通過“需要”而產生的更多的目的,而對于傳播技術產品的“需要”的決定因素,是由商業與政府利益集團從根本上推動的,這個利益集團組織和提供了對于傳播技術產品需要的必要資源和官方特許(RAMONDWILLIAMS,1975);在一些社會系統中,盡管媒介和傳播技術本身并不一定被納入明確的社會控制目標,但是也仍然被政治和經濟利益所局限(GERALDSUSSMAN,1997)。有學者認為,廣播電視技術從模擬到數字的轉變,無疑是人類傳播歷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技術進步,而在美國推進數字電視發展的過程中,曾圍繞法律與政策環境、經濟利益與技術的可能性等多方面產生過一系列的爭論,而爭論的焦點是技術進步與各方利益的關系,以及對于這一新技術的“需要”的不同目的的矛盾(CHARLESMFIRESTONE&AMYKGARMER,EDITE,1998)。數字電視給現有的廣播業者、政界人士、各種特殊利益集團、新興的競爭媒介、社會公益團體和廣大媒介消費者的各種利益沖突,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舞臺和充分展示的機會。本文試從上述理論觀點出發,探討權力結構和商業利益在美國數字電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

一、數字電視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1、美國數字電視的現狀

1998年10月28日,由一家名叫HARRISCORP的公司出資,大約24家電視臺讓美國觀眾在選定的地點觀看了數字化高清晰度和高保真環繞聲的約翰.格倫歷史性的重返太空之旅的電視現場轉播。[1]這是美國數字化高清晰度電視成果的一次重要展示。1998年11月1日全美國38家開路電視臺同時開播數字電視節目,到當月底增加到44家電視臺,分布在23個廣播電視市場,其覆蓋范圍占全美國家庭的37.4%,即3700萬,其中28家電視臺在紐約、洛杉磯、費城、舊金山、波士頓、達拉斯、華盛頓、底特律等10個最大的廣播電視市場。[2]美國家用電器制造商協會(CEMA)主席GARYSHAPIRO用“這回是我們的人登上了月球”來概括這場由日本自70年代開始、美國在80年代接手的電視傳輸走向高清晰度和數字化的30年歷程。[3]

如果30個大廣播電視市場上聯播網的附屬臺都能在1999年11月1日轉播數字節目的話,其覆蓋率可以達到50%,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現在的計劃是到2006年,所有的開路電視臺都將播出數字電視節目,現在的模擬電視頻道屆時將歸還給政府。[4]

查看全文

第三世界工業化進程曲折性再探討[上]

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第三世界的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問題,再一次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東亞地區發展中國家引人注目的高速發展嘎然而止,東亞奇跡轉入危機。人們為危機所震撼,危機促使人們思考。從發展經濟學角度看,東亞的金融、經濟危機所提出的問題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家能否最終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進而跨入發達國家行列。東南亞的危機促使人們重新探討,當代世界經濟體系中第三世界國家工業化發展的規律問題。

一、發展的“鐘形曲線”

戰后第三世界的工業化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既有輝煌的成績,也有痛苦的失敗。根據戰后第三世界工業化發展的實績,大致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為工業化的起步階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為高速發展階段,70年代后期以來為停滯—衰退階段。這三個階段的發展留下了一條“增長—衰退”的鐘型曲線。這條鐘型曲線集中反映了戰后第三世界工業化發展的基本狀況,是我們研究與認識第三世界工業化發展規律時必須首先承認和尊重的基本前提。

第三世界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在1956—1960年為4.9%,1961—1965年為5.1%,1966—1970年為5.6%,1971—1975年間為6.6%,1976—1980年為4.5%,1980—1990年為2.6%,1990—1994年竟為–0.11%。第三世界國家在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經歷了高速發展的15年,這是奇跡般的15年。

但是從70年代后期開始,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后陷入了停滯和衰退。80年代對于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是“失去的十年”,對98個第三世界國家的統計表明:80年代中有10個發展中國家平均GDP出現了負增長,占總數的10.2%。90年代對于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更加嚴峻。在被統計的102個第三世界國家中有35個在1990至1994年間平均GDP出現了負增長,占總數的34.3%。(WorldBank,1996)最近,巴西全國經濟開發銀行公布的研究報告《80年代的巴西經濟》(1999)中指出:從1990年至1999年的10年間巴西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1.7%,比“失去的十年”的80年代的年增長率2.9%又進一步下降了。90年代對于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來說將意味著又一個“失去的十年”。

從“奇跡的15年”到“失去的20年”,一條鐘型曲線,赫然展現了第三世界國家工業化發展的曲折與艱難,它也向人們提出了一個需要深入思考和認真回答的問題——為什么第三世界的工業化走過的是一條先增長,后衰退的道路?其中的規律性是什么?

查看全文

(全文轉載)兒童詩創作的委婉曲折技法

我們閱讀和研究古典兒童格律詩和現代兒童自由詩的創作,大多是開門見山,直抒胸臆。但詩是心靈之歌,是情感的藝術品,是詩人心思的寫照,是真情燃燒后留下的舍利。由于詩人包括兒童詩人個性、氣質、素養、學識,特別是童趣、童意、童味、童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心思是千變萬化、漫無邊際的。加之當今社會兒童智力發達,見識較多,我們要培養和引導兒童獨立思維,深層次思維,尤其是成人創作兒童詩更要深入思索,由外向內、由表及里,發現藝術規律,探索委婉曲折含蓄圓環表達詩意,創新和豐富兒童詩創作技法,寫出個性化突出和創新性豐富的兒童詩歌作品。作者歸納、提煉、研究和總結出了16種技法,加上子目21個,共計37個方法。

第01法:借用點化

即借前人詩文中的成語、熟語、詩語或典故(包括古今中外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靈活應用于自己創作的詩詞作品中,并賦予新的含義,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通過點化,豐富了讀者的聯想,增加了詩詞的容量,擴充了詩歌的內涵,表達某些不便正面明示的詩中旨意。

借用點化可分為用事點化、借言點化和化意點化三種。

(1)用事點化

即從正面借用古今中外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典故,進行點化。

查看全文

第三世界工業化進程曲折性再探討[下]

2、金融危機對實物經濟的反作用

從目前可以觀察得到的情況看:在金融高度擴張,金融投機增強,貨幣經濟與實物經濟日益脫離,票面資產與其貨幣基礎日益脫節的條件下,金融企業的破產、倒閉,乃至金融危機的爆發,具有突發性和連帶性等方面的特點。

——由于金融杠桿的作用,能使一定數量的票面資產成為涉及許多倍的票面資產的衍生合同的基礎,一旦發生投資(機)失誤,包括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在內的金融企業,甚至政府機構就會因數倍于其總資產的損失而突然倒閉,如近年來著名的英國巴林銀行倒閉案和美國奧蘭治縣政府破產案都屬于這種情況;由于金融交易方式、規則的變化和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世界范圍內金融資產流動的規模巨大、速度極快,某些重大投機行為會導致某一國家、某一地區的金融危機的突然發生,如1997年泰國金融危機的發生。這些都是導致金融危機突發性的原因。

——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間、國家間、地區間金融聯系的不斷增強,加之金融衍生工具的數量、規模及其復雜性以一種以往無法想象的方式迅速發展,在包括衍生合同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上出現某些錯位或脫節,往往就會引發大范圍的連鎖反應。如美國著名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大型避險基金公司)突然出現嚴重虧損,從1998年6月起在3個月內資產總值劇減90%,瀕臨破產。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虧損主要是由于俄羅斯金融危機及俄羅斯政府推遲嘗付外債引起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虧損很快又在歐洲引起了的連鎖反應,歐洲最大的銀行之一瑞士聯合銀行因購買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15%的股權也出現了嚴重虧損,該行董事長不得不引咎辭職。這個事例典型地表現了當代金融危機發展過程中的連帶性特點。

當代世界經濟發生的上述新變化將影響到當代經濟危機的模式,使其發生變化。雖然金融危機從根本上講是由產業的結構性矛盾積累和演化而來,但由于金融擴張又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產業危機,使產業結構性矛盾在金融擴張中得到虛假的解決。因而在金融擴張的條件下,金融狀況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的整體狀況。只要貨幣市場運行正常,金融泡沫不斷擴大,一般來說產業危機就不易發生,而一旦發生嚴重的金融動蕩,貨幣經濟的紊亂就會嚴重地影響實物經濟,進而波及經濟全局。這種金融、貨幣危機對于實物經濟的反作用和負面影響,也已經被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后迅速發展全面的經濟危機的事實所證明。

從初步的情況看,金融危機對于實物經濟造成損害的機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查看全文

中國電視劇的發展的曲折性論文

一思:國產劇露出笑臉?

國產劇市場也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紅火景象,買方市場迅速松動,賣片人理直氣壯地上揚價格。中北中心的《欲望》,中山電視藝術中心等單位聯合攝制的《亂世英雄呂不韋》攝制期間引起各臺的收購大戰,《愛你》、《日紅》、《藍色妖姬》等熱門國產劇也賣了個好價錢。各省市購片人驚呼:國產劇賣出了天價!國產劇主流出品人昔日臉上的愁容一掃而光,于談笑間畫出了雄心勃勃的生產前景。

但是,問題也接踵而來。

一是能夠撐住黃金檔局面的國產劇,其數量嚴重不足,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電視劇偌大市場的需求。有的電視臺只好翻出兩三年前的壓庫作品暫且充數,一批瀕臨虧損的二線國產劇借機抬價拋售,黃金檔收視率的含金量面臨著大打折扣的危險。

二是引進劇、合拍劇會不會形成第二黃金收視檔?我們的電視制作人,如果不改變觀念,繼續墨守成規,躺在“政策保護”的大紅傘下“玩藝術”,黃金檔上缺黃金是遲早的事情。

三是何為黃金檔國產電視劇?黃金檔的一個主要標志是好看,我們需要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內涵、文化背景、敘事方式、題材走向的好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淵源積淀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金戈鐵馬式的好看;是具有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生產方式、新的生活、人際關系、情感變遷式的好看,決不能是新港臺人操新港臺腔演繹新港臺事。

查看全文

第三世界工業化進程曲折性再探討[下]

2、金融危機對實物經濟的反作用

從目前可以觀察得到的情況看:在金融高度擴張,金融投機增強,貨幣經濟與實物經濟日益脫離,票面資產與其貨幣基礎日益脫節的條件下,金融企業的破產、倒閉,乃至金融危機的爆發,具有突發性和連帶性等方面的特點。

——由于金融杠桿的作用,能使一定數量的票面資產成為涉及許多倍的票面資產的衍生合同的基礎,一旦發生投資(機)失誤,包括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在內的金融企業,甚至政府機構就會因數倍于其總資產的損失而突然倒閉,如近年來著名的英國巴林銀行倒閉案和美國奧蘭治縣政府破產案都屬于這種情況;由于金融交易方式、規則的變化和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世界范圍內金融資產流動的規模巨大、速度極快,某些重大投機行為會導致某一國家、某一地區的金融危機的突然發生,如1997年泰國金融危機的發生。這些都是導致金融危機突發性的原因。

——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間、國家間、地區間金融聯系的不斷增強,加之金融衍生工具的數量、規模及其復雜性以一種以往無法想象的方式迅速發展,在包括衍生合同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上出現某些錯位或脫節,往往就會引發大范圍的連鎖反應。如美國著名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大型避險基金公司)突然出現嚴重虧損,從1998年6月起在3個月內資產總值劇減90%,瀕臨破產。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虧損主要是由于俄羅斯金融危機及俄羅斯政府推遲嘗付外債引起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虧損很快又在歐洲引起了的連鎖反應,歐洲最大的銀行之一瑞士聯合銀行因購買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15%的股權也出現了嚴重虧損,該行董事長不得不引咎辭職。這個事例典型地表現了當代金融危機發展過程中的連帶性特點。

當代世界經濟發生的上述新變化將影響到當代經濟危機的模式,使其發生變化。雖然金融危機從根本上講是由產業的結構性矛盾積累和演化而來,但由于金融擴張又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產業危機,使產業結構性矛盾在金融擴張中得到虛假的解決。因而在金融擴張的條件下,金融狀況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的整體狀況。只要貨幣市場運行正常,金融泡沫不斷擴大,一般來說產業危機就不易發生,而一旦發生嚴重的金融動蕩,貨幣經濟的紊亂就會嚴重地影響實物經濟,進而波及經濟全局。這種金融、貨幣危機對于實物經濟的反作用和負面影響,也已經被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后迅速發展全面的經濟危機的事實所證明。

從初步的情況看,金融危機對于實物經濟造成損害的機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