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發展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8 02:09: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的發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差異詮釋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柏拉圖人的全面發展
論文摘要:目前國內學術界的一些研究者對柏拉圖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闡釋值得商榷。有些學者認為,柏拉圖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奠定在比較科學的哲學基礎之上,價值取向上是為社會服務的。簡單地把馬克思和柏拉圖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等同起來。其實二者在其理論出發點、內涵及實現途徑上具有顯著差異,不能簡單等同。
馬克思和柏拉圖都是西方哲學史上的思想巨人。探討二者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差異,不僅有助于厘清柏拉圖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積極因素和理論局限,而且對準確理解和堅持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理論出發點差異的辨析
(一)馬克思的理論出發點:現實的個人
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思辨哲學和費爾巴哈抽象人本主義的過程中,把目光從神秘的絕對觀念、抽象的理性投向感性的現實世界、現實的個人。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種處于幻想中的與世隔絕的、離群索居狀態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因為人的本質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觀察到資本主義世界的現實個人是什么樣的情形呢?是人的異化。馬克思揭示的異化是指勞動異化。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把人的異化規定為四個方面:一是勞動者的勞動同他的產品相異化。勞動者創造的產品越多,越加強了資本家對勞動者的控制和奴役。“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二是勞動者同他的勞動過程相異化。在馬克思看來,人們在自由的勞動過程中應該感到愉悅和快樂,可在資本的強制下,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一旦強制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勞動。”三是勞動與它的類本質相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類本質,本應該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四是人與人關系的異化。工人之所以不能占有自己的勞動產品,在勞動過程中不能感到愉悅,這是人們在生產關系中不公平的地位決定的,是前三個規定的邏輯結論。
職業教育以人的發展研討
1現代職業教育以育全面發展的人為本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1.1育全面發展的人的必要性
首先,現代社會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與職業流動的加劇,信息化知識化時代的到來,客觀上要求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如今市場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也相應做出變化,職業需求的方向在隨之千變萬化,這個處于變化中的社會更需要能以不變應萬變的有綜合素質的高科技人才,而不是那些僅有一技在身的專才。這就對職業教育的育人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戰。其次,現代職業教育如要保證自身健康穩定地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其必然的選擇。隨著職業學校的蓬勃發展,實際教育活動中也逐漸暴露出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長久以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功能的認識習慣于用純功利的價值觀來分析,單純以經濟和生產力發展的貢獻尺度來衡量職業教育水平,更多地強調職業教育為經濟服務的社會性功能,而對其所具有的作為一種教育活動的核心功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似乎有些忽視。這導致學校成了職業養成所,學生成了商業經濟的附庸,學校發展也走向了困境。
1.2育全面發展的人的可能性
1.2.1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理論上的可能性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觀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發展,從深層次上講,應該是指一個人在志趣、道德、個性等方面的發展,即作為一個真正的“完整的”“全面性”的人的發展,而且是每個社會成員得到自由的、充分的發展。我們當前的教育方針也指出: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教育理論與之相符合,與之俱進,即職業教育作為整個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理應確立與大局相一致的目的觀。
1.2.2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現實上的保障性首先,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改善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成果的極大豐富,教育的發展有了更強大的后盾。學校設施的現代化、師資力量的提高與教學媒體教具的科學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受限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其次,制度的日益完善為人全面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市場經濟中主體的多元化為每一個人提供了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的機會;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克服了過去高度集權化的政治體制,使每個人的權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個人都擁有公平發展的機會。當然,有必要指出,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確實是一種高層次的理想。雖然我們談及了全面發展的可能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在現實的教育中,我們就能很有效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也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應該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歷史實踐進程。
人的和諧發展社會維度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人的和諧發展的核心內涵——多維度關系的協調有序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社會和諧、人的和諧發展的基礎;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協調發展是人的和諧發展的當然內涵;個人內在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的和諧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人的和諧發展貫穿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之中、談到人的和諧發展,離不開對人的本質的理解、人的和諧發展在本質上是圍繞人所發生的各種關系的和諧、人源于自然,存在于自然、人類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總是不斷地通過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社會和諧、人的和諧都有賴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人的和諧發展應充分尊重人的個性發展和解放、和諧社會所倡導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最終都需要通過人自身的和諧來實現、人的和諧發展不僅包括人的各方面要素的和諧、個性的和諧,也包括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諧等,具體請詳情見。
摘要:社會的和諧以人的和諧為依托。人的和諧在本質上是人的關系的和諧和人自身的諸多方面的和諧,是圍繞人所發生的各種關系處于和諧狀態和邁向和諧的過程,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個人自身和諧四個維度。
人的和諧發展貫穿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之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現實追求和理想目標,然而,社會的和諧離不開人的和諧,最終要落腳到人的和諧發展問題上,它是以人的關系的和諧和人自身的諸多方面的和諧為依托的。本文擬就構建和諧社會視域下人的和諧發展維度問題進行分析論述。
一、人的和諧發展的核心內涵——多維度關系的協調有序發展
什么是和諧?和諧是一種狀態,有一定幅度和范圍,是多種事物在保持特性差異和同種事物之間保持層次差別的基礎上的符合一定“度”的統一,即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狀態。和諧的基礎和前提是承認差別和多樣性。
談到人的和諧發展,離不開對人的本質的理解,離不開對人的歷史發展和現實存在狀態的考察。馬克思對于人的本質的界定為我們思考人的和諧發展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首先,人是社會的人。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其次,人是實踐活動的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所以人在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而社會本質不是一種同單個人相對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個單個人的本質,是他自己的活動,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財富。”[2]人的本質的實現不是靜態的,而是一個無限開放的動態創造過程。在此意義上,人的本質與人的發展,與人的發展質量(包括和諧)就是一致的、同一的。
深究鄧小平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
摘要: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之一。鄧小平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從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論述人的發展,并通過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制度基礎;通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育四有新人,為人的全面發展找到了現實途徑,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關鍵詞:鄧小平;全面發展;思想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之一,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生產造成人的畸形、片面發展的分析,對前人思想的科學總結的基礎上提出的。對馬克思而言,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最根本的東西即人的本質的發展,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個人的體力、智力的充分、自由的發展;二是個人才能的多方面發展;三是個人社會關系的高度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以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前提,在此基礎上擴展至全體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并進一步達到個體與社會的協調統一發展,從而形成完整的、具有層次遞進關系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歷史范疇,是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由可能向現實轉化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狀態和最終目標,又提出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和“又紅又專”的干部培養要求。鄧小平作為一位具有開拓精神的馬克思主義者也非常關注新時期人的發展問題,他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現實,著重于從物質生產力的發展角度思考人的發展問題,并把人的發展溶人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中,從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一、從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論述人的發展問題,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的一次創新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和主要內容,他們指出“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地發揮他們各方面的才能”,“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
小議人的全面發展思想
論文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
論文摘要: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實質;街中國成立后,堅持繼承并進一步發展豐富了這一思想理論。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和觀點帶有時代的絡印(局限),但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他提出的“人的解放”、“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光輝思想,對于實現和推進中國人的全面發展,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的核心,是馬克思、恩格斯畢生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中系統地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質、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條件和途徑等基本內容。他們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州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中國成立后,以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并結合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它以其獨創性的內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對于我們正確地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推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前提條件: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包括人的政治解放、經濟解放和思想解放。只有解放和發展“新的革命的生產力”,消滅私有制和舊的分工,消滅階級和剝削,實現所有人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真正平等,才能使每個人都獲得自由和全面發展自己的個性和能力的機會。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觀的思想,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建設的最終目標,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上都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積極探索。
(一)政治解放:馬克思強調:‘。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要獲得解放,必須推翻舊的國家政權,建立自己的政治統治。”只有先獲得政治解放,才會有最終走向人類解放的現實起點。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必須首先獲得政治解放,必須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爭取政權的思想,領導人民取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第一次獲得了獨立的政治權利、應有的人格尊嚴和基本的生存權利,使“廣大人民能夠自由發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個性。舊的政治的枷鎖砸碎了,舊的思想的牢籠沖破了,人民解放了,創造的偉力煥發出來了,從而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優良的政治環境。
勞動創造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以人類社會實踐和勞動創造為基石創建人的全面發展觀,經歷了從抽象表述到科學制定再到系統完善三個階段。《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深刻批判異化勞動,確立人類勞動新理念,是馬克思萌發產生人的全面發展觀的前提和基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以勞動實踐觀為理論基礎,全面科學地制定和創立了以高度豐富社會關系為核心的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觀;最后,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資本論》中,以勞動價值論為科學依據,以充分發展人的創造能力為目的,系統地完善了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觀。
【關鍵詞】人類實踐/勞動創造/人的全面發展
【正文】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勞動創造與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劃時代的運用創新和繼承發展。那么,當年馬克思又是如何基于歷史唯物論的形成發展來創立其勞動創造與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呢?
一、批判異化勞動,確立人類勞動新理念,是馬克思萌發產生人的全面發展觀的前提和基礎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這部馬克思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立場后的探索性著作,在研究異化勞動過程中,馬克思開始了對人類勞動及其發展規律的研究,對人的全面發展觀作了抽象表述,使之開始沖破國民經濟學和思辨哲學的思想束縛,從而成為走向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立人的全面發展觀的理論開端。
勞動創造與人的全面發展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以人類社會實踐和勞動創造為基石創建人的全面發展觀,經歷了從抽象表述到科學制定再到系統完善三個階段。《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深刻批判異化勞動,確立人類勞動新理念,是馬克思萌發產生人的全面發展觀的前提和基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以勞動實踐觀為理論基礎,全面科學地制定和創立了以高度豐富社會關系為核心的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觀;最后,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資本論》中,以勞動價值論為科學依據,以充分發展人的創造能力為目的,系統地完善了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觀。
【關鍵詞】人類實踐/勞動創造/人的全面發展
【正文】
中圖分類號:A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194-(2003)06-0137-04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勞動創造與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劃時代的運用創新和繼承發展。那么,當年馬克思又是如何基于歷史唯物論的形成發展來創立其勞動創造與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呢?
一、批判異化勞動,確立人類勞動新理念,是馬克思萌發產生人的全面發展觀的前提和基礎
人的全面發展涵養新解
摘要:在教育領域,“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基本理論問題,人們對它的討論由來以久,出現過各種各樣的觀點。本文擬就我們今天應當提倡的全面發展,從發展的范圍、發展的程度、發展的性質、發展的結構、發展的目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關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淺見,以就教于大家。
關鍵詞:全面發展
從發展的范圍來看
人的全面發展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大的方面,身體的發展主要指體力的提高和體質的增強,心理的發展主要指智慧、道德和審美能力的拓展和提升。因此,就發展的范圍或者內容來說,我們提倡的人的全面發展是指體、智、德、美等人的基本素質都受到培養和訓練,得到發展和提高,不能只發展其中某個方面,而其他方面被荒廢。
從發展的程度來看
人的全面發展可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即現實的層次和理想的層次。現實層次的全面發展指的是人的上述各方面素質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這種發展水平,無論對社會還是對個體的發展,都是必不可少的。理想層次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所有方面的素質的發展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樣樣都出色的全知全能。現實層次的全面發展是一個真正的人所本來就應當具有的正常狀態,是可以實現、可以達到的目標。理想層次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發展的一種理想狀態,它不一定能夠實現,而且很可能無法實現,根本原因在于“生有涯而學無涯”。為什么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水平作這種水平區分呢?這是因為我們以往一般都把人的全面發展當作一種理想。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這種理解顯然會造成不良的后果。一種后果是在教育中會有意或無意地提高標準,拔高要求,從而造成學生負擔過重。因為理想總是指向未來的,一般都是高標準、高要求。另一種后果是使人們把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高不可攀的、只有在遙遠的未來社會才能實現的東西,從而放棄眼前的努力,采取無所作為的態度。因此,就發展程度而言,我們應提倡現實層次的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詮釋
論文關健詞: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馬克思主義教育觀
論文摘要:人的全面發展,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一個內涵豐富且不斷擴展的概念,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獲取新的社會意義。人的發展既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前提,也是社會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過程中,結合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形成了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堅持體育和智育并重發展,使學生得到比較完全的和比較廣博的知識、健全的身體和崇高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其對我國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影響是深刻的、重大的,它對建立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和發展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深人研究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不僅對我國的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對于思想研究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一、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的關系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的關系問題,是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最早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此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第一次正式和明確提出人的全面發展的概念。他們通過對人的全面發展進行歷史和邏輯的分析得出結論,人的全面發展,并非是個別人的主觀意志和美好的愿望,而是一種生產發展普遍規律的自然歷史過程。生產發展在社會發展中起支配作用,它對人的全面發展也起著決定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涵義,一是指以人的智力和體力為核心的多方面發展,二是指人的充分的自由的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確立了科學的教育理論,為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提供了銳利思想武器。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思想大辭典》對教育思想作了如下界定:“教育思想是思想的組成部分,是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于中國新民主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的科學理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的指導思想。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特色,其中教育必須堅持全面發展的方針就是其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的診釋。全面地、動態地考察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形成與演化,不難發現,它是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理論基礎,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中國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繼承和發展。
鄧小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透析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全面發展;解放;滿足需要;協調發展
論文摘要:鄧小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表現在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滿足人的需要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動力,為了人類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必須走共同富裕和協調發展的道路。鄧小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對于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含義的探索和論述認為:“在未來的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范圍,沒有固定的職業,每個人都可以隨自己的心愿在任何部門內發展,都能通曉整個的生產系統;”“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鄧小平在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共產黨的任務就是要實現“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這個精神原則。鄧小平非常注重調動人的積極性,在他的理論中貫穿著以人為本的思想,貫穿著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研究鄧小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對于今天我們用科學的發展觀作指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要獲得自由和發展,一方面要通過社會的改革甚至變革,另一方面要通過自己的斗爭,最終使人獲得解放,使其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鄧小平在粉碎“”,第三次復出后不久,面對“兩個凡是”,尖銳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要“打破精神枷鎖,使我們的思想來個大解放”,號召人民要從思想上解放自己,旗幟鮮明、滿腔熱情地支持真理標準的討論,從而在此基礎上重新確立和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髓。要堅持馬列主義的科學體系,特別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他第一次把這個問題與黨和國家的命運聯系起來提到了戰略的高度,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要求人們轉變觀念,實事求是地正確對待過去、現在和未來,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歸宿和目的,兩者是內在統一的。為人們自身的解放和主體性的發揮奠定了思想基礎,為通過制度改革使人們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和人的全面發展做了必要的準備。
“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人是生活在具體的社會制度下的人,其行為活動要受到制度的制約。為此,鄧小平深刻地指出,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好的,但在一些具體制度上由于照搬蘇聯模式,存在著許多不完善的、過時的甚至錯誤的地方。他說:“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從制度上解除人的外在束縛,解放人,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改革的本質要求。在具體實踐中,他大力提倡下放權力。“農村改革是權力下放,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要權力下放,下放給企業,下放給基層,同時廣泛調動工人和知識分子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管理,實現管理民主化。”人還是那些人,地還是那些地,但由于人與物之間找到了契合點,進行了重新結合,人從舊體制中解放出來,他們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效益很快就上來了。因而出現了全國農村、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等的日益變化,過去不敢說的、不敢干的,敢說敢干了,過去不敢想的也敢想、甚至敢干了,人們開始出現了從沒有過的熱情和精神面貌,表現了從舊思想舊制度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的喜悅,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開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