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學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9 00:02: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學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學思想略論
【正文】
“不管你是愛還是恨,是贊揚還是批判,比任何其他人物在中國現代留下了遠為龐大的身影。這身影覆蓋了、主宰了、支配了數億人和幾代人的生活、命運和悲歡,他將是長久和被人反復研究的對象。”(注: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1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在這個被反復研究的偉大對象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研究上的盲點,的人學思想就是這樣一個被忽視的領域。眾多的研究者把目光主要投注在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觀上,或是牽情于他的青少年時代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求學經歷,有意或無意地避而不談他的人學、人道主義方面。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學者薩特曾認為馬克思的學說中有一個“人學的空場”,而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學者阿爾都塞則認為馬克思實現了與“人道主義”的“斷裂”。同樣,一些學者認為思想中亦存在一個人學的空場和斷裂。我們認為如果說真有這個“空場”的話,那也是我們對他的這方面思想的研究上的“空場”。或許是旁觀者清,美國學者弗郎西斯在他的《的辯證法理論》一書曾深刻地指出:“毛的著作的中心內容就是關于人和人道主義(就其是關于人以及人與他人在社會中的關系而言),特別是他的辯證法理論的目的是通過改變社會結構來改變社會,改變人民的生活。”我們認為“人學”是思想的內核,而“人身解放”與“人心改造”則構成人學思想的主要內容,甚至可以說一生所致力的事業就是解放人與改造人的事業。
一、“人身解放”與理想社會
以1949年劃界,的人學思想在此以前是以人身解放為中心的。早在湖南自治運動時期,就立定大志,要“拯救千萬無告之人民出水火而登衽席”,并視“其為大業”。(注:《新民學會資料》,92頁。)在《民眾的大聯合》一文中,曾呼吁,要“謀求我們的共同利益”,要“謀我們種田人的種種利益”,“謀我們工人的種種利益”。當時的社會現實使他認識到,要謀取這種利益,要完成這樣的大業,不是寫“幾篇文章所能弄好”的,而是“須有一些志士從事實際的改造”。因為,這不止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實踐的問題,要完成這個大業,就必須從事于根本改造的社會實踐。“政治改良一途,可謂絕無希望”,必須“另辟道路”,重開新途,要實行一種“愿大家好的主義”。(注:《新民學會資料》,92~105頁。)認識到所謂根本的改造是先確立一個基礎,立定一個目標,而人身的徹底解放,社會的根本改造又要從具體的改造、解放活動做起,否則徹底解放、根本改造就是空話。在實際的革命潮流的作用下,開始從思想的王國走出來,走向活生生的現實社會。他在《“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敏銳地提出“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292頁,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正是從吃飯問題,他看到了工人、農人的痛苦現實、看到了勞獲的不均等。“幾個人享福,千萬人要哭”的不平等現實使得“勞動者欲求完全之平均分配,非在社會制度改革之后,不能得到”。(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454頁,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恩格斯在評價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大重大發現時指出,除了剩余價值論以外,馬克思揭示了人們要從事政治的、宗教的、科學的、藝術的種種活動等,必須先要解決衣、食、住等問題。亦深刻地總結出,“吃飯問題最大”,所有其他的問題都要從這個問題得到說明。認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是我們這個社會和國家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和國家的主人,“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390頁,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人身的解放,首先就是吃飯問題上的解放,亦即是經濟上的解放。只有作為這個社會主體的人民大眾在經濟上徹底解放了,我們才能獲得自由、民主和平等。
十月革命勝利以后,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中的唯物史觀在20年代的中國廣泛傳播,使得在思考和觀察中國社會問題時更富于根本性和全局性,“共產主義”范圍使得青年時代就已經有的“大同主義”理想主張更具有透明性、實在性和世界性。在此,是把“大同理想”、“共產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等冶為一爐。在這里,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并不是文化舶來品,而是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歷史來源。以民族自決為基礎,通過建立人民共和國,使極端貧困的廣大的下層人民擺脫貧困,實現自由、平等和民主,豐衣足食,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認為這是一條真正解放人民的大道,而在他以前的空想主義者們都沒能找到一條這樣的大路。雖然對他自己所致力的“大同世界”極盡頌揚,但現在看來其中確有不少空想成分。“固然夢想不是現實,但是人們的夢想卻是形成現實、推動歷史的巨大力量。”(注:〔美〕莫里斯·邁斯納:《與馬克思主義、烏托邦主義》,136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這種為解放人民,引導人們進入到大同世界的理想一直激勵著他的精神,且伴隨了他的一生,“雖九死其猶未悔”。“人必須一再為不可能的東西而奮斗,否則他就不可能達到可能的東西。”(注:〔美〕莫里斯·邁斯納:《與馬克思主義、烏托邦主義》,24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奮斗了一生,的確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解放了千千萬萬的中國勞苦大眾。
關于人的解放的人學思想得以落實,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值得我們珍視的就是他善于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理論同中國社會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善于把傳統文化遺產與當今時代相結合。這種結合始終是把此時此地的現實作為第一位的,文化與理論根本不能束縛他的手腳。1930年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注:《選集》,2版,第1卷,111~1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黨的六中全會上,指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注:《選集》,2版,第2卷,533~534,《選集》,2版,第1卷,111~1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正因如此,完成了人的解放的任務,建立了新中國。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馬克思人學思想
一、“現實的人”思想的提出
“現實的人”思想的萌芽大致在1843--1844年,體現在馬克思所寫的《黑格爾法批判》一書和在《德法年鑒》發表的文章中。1843--1844年這一段時期,馬克思關于人的存在思想的基調已經由黑格爾理性主義轉向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但“現實的人”的思想已經較明確地提出來了。
黑格爾哲學雖然以思辨的理性主義形式解決了人的“現有”與“應有”之間的矛盾,幫助馬克思面向現實使其成為一個理性主義的現實批判主義者,但黑格爾并沒有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人的現實與理想矛盾。馬克思在對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批判時,就借用了費爾巴哈人的本質異化的理論。在研究黑格爾法哲學的過程中,馬克思發現,國家并不像黑格爾認為的那樣是普遍利益與特殊利益一致的表現,私人利益戰勝普遍理性的事實表明,國家只不過是主體異化的表現,是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矛盾沖突的產物。從主體活動的異化和矛盾的沖突來解釋國家現象,標志著馬克思已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開始從人學角度考慮現實問題。那么“現實的人”究竟指什么?在馬克思看來,現實的人當然是“自然和精神、肉體和靈魂”的統一體,但就其本質而言“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而國家的職能等等只不過是人的社會特質的存在和活動方式”。他同時指出,應當把“人的存在的這些社會形式”如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等看作人的本質的實現,“看作人本質的客體化;”應當把“人的活動”“作為家庭和市民社會的成員而存在的那些群體”看作國家等社會組織的基礎,而不是像黑格爾所做的那樣,于是人與社會的關系應當是“人永遠是一切社會組織的本質,但是這些組織也表現人的現實普遍性,因而是一切人所共有的”。“因此馬克思看到,現實的人并不是單個人的存在,而是社會的存在,即類存在——人也只有在自己的類存在中,只有作為人們,才能是人格的現實理念。
就這樣馬克思的早期人學理論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展開了。馬克思主義從現實的人出發,“而且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這正好體現了邏輯與現實的統一,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如果說馬克思主義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的話,那么它的理論必然是這樣一個無限展開的形式: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的序言——以現實的人為核心所展開的論證——以現實的人的解放為最終歸宿的結論。它堅決鄙棄一切宿命論,把現實的人當作歷史的主體,當作歷史的“尉中人物和劇作者”,從而打開了歷史奧秘的大門。
二、“現實的人”思想的發展
馬克思人學理論創建的進一步發展,體現在《1844年學哲學手稿》的異化勞動學說中。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只有從人的活動中才能確證,要研究人就要研究人的活動本性,而人的活動則是自由自覺的,所謂自由自覺的活動,就是指人的合性與合目的性的活動相統一的活動,就是主體按照自身的需要、價值取向以及對于客體屬性規律性認識所構成的目的而進行的感性物質活動。這種感性的物質活動,就是人的對象性活動,在哲學意義上這種對象性活動就是勞動。
人學思想略論
【正文】
“不管你是愛還是恨,是贊揚還是批判,比任何其他人物在中國現代留下了遠為龐大的身影。這身影覆蓋了、主宰了、支配了數億人和幾代人的生活、命運和悲歡,他將是長久和被人反復研究的對象。”(注: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1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在這個被反復研究的偉大對象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研究上的盲點,的人學思想就是這樣一個被忽視的領域。眾多的研究者把目光主要投注在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觀上,或是牽情于他的青少年時代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求學經歷,有意或無意地避而不談他的人學、人道主義方面。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學者薩特曾認為馬克思的學說中有一個“人學的空場”,而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學者阿爾都塞則認為馬克思實現了與“人道主義”的“斷裂”。同樣,一些學者認為思想中亦存在一個人學的空場和斷裂。我們認為如果說真有這個“空場”的話,那也是我們對他的這方面思想的研究上的“空場”。或許是旁觀者清,美國學者弗郎西斯在他的《的辯證法理論》一書曾深刻地指出:“毛的著作的中心內容就是關于人和人道主義(就其是關于人以及人與他人在社會中的關系而言),特別是他的辯證法理論的目的是通過改變社會結構來改變社會,改變人民的生活。”我們認為“人學”是思想的內核,而“人身解放”與“人心改造”則構成人學思想的主要內容,甚至可以說一生所致力的事業就是解放人與改造人的事業。
一、“人身解放”與理想社會
以1949年劃界,的人學思想在此以前是以人身解放為中心的。早在湖南自治運動時期,就立定大志,要“拯救千萬無告之人民出水火而登衽席”,并視“其為大業”。(注:《新民學會資料》,92頁。)在《民眾的大聯合》一文中,曾呼吁,要“謀求我們的共同利益”,要“謀我們種田人的種種利益”,“謀我們工人的種種利益”。當時的社會現實使他認識到,要謀取這種利益,要完成這樣的大業,不是寫“幾篇文章所能弄好”的,而是“須有一些志士從事實際的改造”。因為,這不止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實踐的問題,要完成這個大業,就必須從事于根本改造的社會實踐。“政治改良一途,可謂絕無希望”,必須“另辟道路”,重開新途,要實行一種“愿大家好的主義”。(注:《新民學會資料》,92~105頁。)認識到所謂根本的改造是先確立一個基礎,立定一個目標,而人身的徹底解放,社會的根本改造又要從具體的改造、解放活動做起,否則徹底解放、根本改造就是空話。在實際的革命潮流的作用下,開始從思想的王國走出來,走向活生生的現實社會。他在《“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敏銳地提出“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292頁,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正是從吃飯問題,他看到了工人、農人的痛苦現實、看到了勞獲的不均等。“幾個人享福,千萬人要哭”的不平等現實使得“勞動者欲求完全之平均分配,非在社會制度改革之后,不能得到”。(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454頁,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恩格斯在評價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大重大發現時指出,除了剩余價值論以外,馬克思揭示了人們要從事政治的、宗教的、科學的、藝術的種種活動等,必須先要解決衣、食、住等問題。亦深刻地總結出,“吃飯問題最大”,所有其他的問題都要從這個問題得到說明。認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是我們這個社會和國家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和國家的主人,“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390頁,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人身的解放,首先就是吃飯問題上的解放,亦即是經濟上的解放。只有作為這個社會主體的人民大眾在經濟上徹底解放了,我們才能獲得自由、民主和平等。
十月革命勝利以后,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中的唯物史觀在20年代的中國廣泛傳播,使得在思考和觀察中國社會問題時更富于根本性和全局性,“共產主義”范圍使得青年時代就已經有的“大同主義”理想主張更具有透明性、實在性和世界性。在此,是把“大同理想”、“共產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等冶為一爐。在這里,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并不是文化舶來品,而是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歷史來源。以民族自決為基礎,通過建立人民共和國,使極端貧困的廣大的下層人民擺脫貧困,實現自由、平等和民主,豐衣足食,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認為這是一條真正解放人民的大道,而在他以前的空想主義者們都沒能找到一條這樣的大路。雖然對他自己所致力的“大同世界”極盡頌揚,但現在看來其中確有不少空想成分。“固然夢想不是現實,但是人們的夢想卻是形成現實、推動歷史的巨大力量。”(注:〔美〕莫里斯·邁斯納:《與馬克思主義、烏托邦主義》,136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這種為解放人民,引導人們進入到大同世界的理想一直激勵著他的精神,且伴隨了他的一生,“雖九死其猶未悔”。“人必須一再為不可能的東西而奮斗,否則他就不可能達到可能的東西。”(注:〔美〕莫里斯·邁斯納:《與馬克思主義、烏托邦主義》,24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奮斗了一生,的確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解放了千千萬萬的中國勞苦大眾。
關于人的解放的人學思想得以落實,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值得我們珍視的就是他善于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理論同中國社會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善于把傳統文化遺產與當今時代相結合。這種結合始終是把此時此地的現實作為第一位的,文化與理論根本不能束縛他的手腳。1930年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注:《選集》,2版,第1卷,111~1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黨的六中全會上,指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注:《選集》,2版,第2卷,533~534,《選集》,2版,第1卷,111~1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正因如此,完成了人的解放的任務,建立了新中國。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人學思想論文
人學思想在哲學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一定意義上說,哲學思想的中心問題,就是解決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解決人的存在發展、自由解放的問題。的人學思想包括關于人的本質、價值、特性,人的自由解放和人性、人權、人道主義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它表現在《實踐論》、《矛盾論》、《自由是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關于人的基本特征及其他》、《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等著作之中。
一、人的本質、人的價值和人的特性
所謂人的本質就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性質,是人之所以成其為人的原因和根據。人作為自然界的一種最高存在物,必然和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一樣具有某種共同的自然屬性,但人之所以和自然界的其他動物不同,就在于人具有特殊的社會屬性,這種特殊的屬性就是人的社會本質。人的社會本質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
第一,以制造和使用工具為特征的物質生產勞動,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馬克思曾經說過:“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即勞動是人的本質(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頁。)。恩格斯指出: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人則改變自然界使之為自己服務,“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終的本質的差別,而造成這一差別的又是勞動”(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頁。)。要勞動,人就要制造和使用工具;同時,人與人之間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否則生產勞動便不可能進行。正是根據馬恩的思想,指出:人和動物“最基本區別是人的社會性,人是制造工具的動物,人是從事社會生產的動物”(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頁。)。
第二,人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即具有“自覺能動性”,這是人區別于動物的又一特點。馬克思說: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頁。)。恩格斯也指出: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憑激情或經過思慮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頁。)。正是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進一步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注:《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頁。)
第三,人的社會性即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人的本質最集中的表現。人總是和一定的社會關系內在聯系著的,并且存在于和活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因而具有社會性。社會關系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人們賴以存在并活動于其中的社會關系總體。正是這種社會關系總體規定著個人、社會集團、階級的特殊本質。所以,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具體的社會關系即人的社會性是人們互相區別的根本標準,是人的本質的集中表現。堅持和發揮了這個觀點,指出:“當作人的特點、特性、特征,只是一個人的社會性——人是社會的動物,自然性、動物性等等不是人的特性。人是動物,不是植物、礦物,這是無疑的、無問題的。”(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頁。)
論的人學思想
【關鍵詞】/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的自由解放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1)03-0051-07
人學思想在哲學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一定意義上說,哲學思想的中心問題,就是解決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解決人的存在發展、自由解放的問題。的人學思想包括關于人的本質、價值、特性,人的自由解放和人性、人權、人道主義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它表現在《實踐論》、《矛盾論》、《自由是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關于人的基本特征及其他》、《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等著作之中。
一、人的本質、人的價值和人的特性
所謂人的本質就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性質,是人之所以成其為人的原因和根據。人作為自然界的一種最高存在物,必然和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一樣具有某種共同的自然屬性,但人之所以和自然界的其他動物不同,就在于人具有特殊的社會屬性,這種特殊的屬性就是人的社會本質。人的社會本質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
馬克思人學思想論文
[摘要]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中蘊涵著極為豐富的人學思想,馬克思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從批判黑格爾等人的“抽象的人”出發,提出了“現實的人”是一切歷史的前提與基點,人的解放與自由個性全面發展是與歷史轉向世界歷史階段的程度一致的,馬克思正是在世界歷史理論中完成了人學思想的深刻變革,超越了歷史上的一切關于人的學說。
[關鍵詞]世界歷史理論;現實的人;人的解放;人學變革
研究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不僅僅在于指導我們審視當今全球化浪潮的本質,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與規律,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中蘊涵著極為豐富的人學思想,甚至可以說,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的人學思想的最終形成與變革,正是在世界歷史理論中實現的,現實的人是一切歷史的前提,人的本質、人的解放是與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化程度一致的。因此,研究世界歷史理論中的人學思想,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設和諧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現實的人”是一切歷史的起點與前提的思想
1.馬克思深刻地批判黑格爾、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提出了“現實的人”的概念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為了批判青年黑格爾學派空洞抽象的人和費爾巴哈的“一般的人”,馬克思提出了“現實的人”的概念。他指出:“費爾巴哈設定的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青年黑格爾學派,從這種一般的、抽象的、空洞的人的角度來說明人、人的本質、人的解放,是遠遠不夠的。這僅僅是這些聰明的哲學家的囈語。由此馬克思尖銳地指出:“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的。”這里的個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于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個人”。
韓愈人學思想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韓愈一生弘揚儒學,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人學思想內容豐富。針對當時佛道盛行,他著〈原道〉〈原性〉等宏文,提出仁義道德、性情三品等思想,以振興儒學,他的人道仁義思想還是人性理論的提出,都是力圖解決社會當時的危機和政治昏朽,試圖維護自己所處的朝代的政治制度的集權和復興儒學思想中社會規范。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儒家人學思想的延續、繼承和拓展。
【關鍵詞】韓愈人道人性人倫
中唐時期,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藩鎮割據,權臣傾軋之狀況有增無減.安史之亂以后帶來的影響沉重,生產力破壞,物質缺乏,物價飛漲.朝廷昏庸,宦官專權,社會政治腐敗.改革變新難以進行.另一方面,佛教道教勢力日益蔓延,尤其信佛佞僧風氣猶為奇重.韓愈一生經歷了安史之亂后中唐五朝皇帝,這一時期的背景和韓愈自己的人生經歷感覺到要結合現實社會,真正求圣人之志為己任,“冀行道以拯生靈”關心世道人心,民生疾苦,用“先王之道”來拯救當時混亂的政治和頹廢的民風.韓愈認為必須要重新振興儒學,強化儒學的正統地位,拒斥魏晉以來流傳于廣的佛道思潮,必須給人道仁義“定名”賦予儒家圣教內容,韓愈首創“道統”學說,倡導古文運動。而這一切他是為了解決一個尖銳的問題:如何從思想上鞏固中央集權制度,保證全國范圍內實現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避免政治政局的動蕩。韓愈敏銳的察覺到佛道的思想有著不事君父、不擔賦稅給社會帶來了經濟損失和離心傾向的消極面,而這些消極面在藩鎮割據和動亂中已經充分暴露。韓愈認為應該要大大調整儒釋道三者關系,必須大大提高儒學的正統地位。
韓愈在人道仁義方面,認為儒家道德乃是以仁義為具體內容,著重以仁義規定道德,以仁義充實道德,注重“定名”。他明確了儒家道德的涵義和重要標志,并把道德賦予了儒家社會規范的性質,以用來拯救頹廢的民風,恢復社會“仁義禮智信”的儒家信仰。
在人性情欲方面,韓愈提出了“性情之品有三”的學說,從人性分析出發,通過分析人性,來解決對人民教化問題,從人性上尋找拯救社會的本質依據。以因此來反對佛道二教的性情之論,弘揚儒家行為規范。
在人倫社會方面,韓愈最關心的如何改變社會的現狀,解決佛道二教所造成的社會問題以及現實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問題。他認為首先要正位綱紀,整合社會。他在批判佛教的清靜寂滅的同時也構造了自己理想中的社會模式。在這社會模式注重“正位”,從人生人文人倫等方面賦予儒家憧憬“大同小康”的模式。
馬克思人學思想論文
研究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不僅僅在于指導我們審視當今全球化浪潮的本質,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與規律,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中蘊涵著極為豐富的人學思想,甚至可以說,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的人學思想的最終形成與變革,正是在世界歷史理論中實現的,現實的人是一切歷史的前提,人的本質、人的解放是與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化程度一致的。因此,研究世界歷史理論中的人學思想,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設和諧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現實的人”是一切歷史的起點與前提的思想
1.馬克思深刻地批判黑格爾、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提出了“現實的人”的概念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為了批判青年黑格爾學派空洞抽象的人和費爾巴哈的“一般的人”,馬克思提出了“現實的人”的概念。他指出:“費爾巴哈設定的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青年黑格爾學派,從這種一般的、抽象的、空洞的人的角度來說明人、人的本質、人的解放,是遠遠不夠的。這僅僅是這些聰明的哲學家的囈語。由此馬克思尖銳地指出:“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的。”這里的個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于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個人”。
2.“現實的人”是一切歷史及歷史活動的基點與前提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論及歷史與世界歷史問題時,明確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即人類歷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他說:“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分析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包含著這樣的思想:首先,研究歷史這里指任何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即每一個現實存在著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這種單個的個人的存在必須具備其現實可能性,即肉體組織的存在,按今天的話說就是一種自然物。因此,這些有生命的個體的存在就由肉體與精神的存在構成一個統一體,如果沒有其肉體存在,其精神的存在是不可想象的。其次,是“單個的個體存在”而不是“群體的整體存在”。在這里,馬克思考察人類社會歷史不是從某一社會整體層面來考察,而是從個體的存在出發的,因為社會中每一個個體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性,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正因為每個人的個性的存在,社會才有其意義。再次,正因為每個個體現實存在的現實需要,人們才產生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為每個個體的肉體存在的需要,使人們開始結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開始形成人與自然的關系。換句話說,人們正是為了活著或者說“能夠活著”,人們要進行衣、食、住、行的物質生產活動。最后,人們正是在“能夠活著”的過程中開始了勞動,勞動構成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人們為了活著,首先需要滿足必需的衣、食、住、行及其他生活資料,而要獲得這些物質生活資料,人就必須進行勞動。“當人們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馬克思在這里十分明確地指出,人和動物區別的過程,就是在勞動過程中,人與自然界相分化的過程,人一旦成為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個體存在,他在勞動過程中就形成了能動性、創造性、目的性,而不同于動物,高于動物,不是被動地適應自然界,而是能動地去改造世界,以滿足自身存在的需要。二、關于人的解放與人的自由個性全面發展
人學思想研究論文
人學思想在哲學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一定意義上說,哲學思想的中心問題,就是解決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解決人的存在發展、自由解放的問題。的人學思想包括關于人的本質、價值、特性,人的自由解放和人性、人權、人道主義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它表現在《實踐論》、《矛盾論》、《自由是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關于人的基本特征及其他》、《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等著作之中。
一、人的本質、人的價值和人的特性
所謂人的本質就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性質,是人之所以成其為人的原因和根據。人作為自然界的一種最高存在物,必然和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一樣具有某種共同的自然屬性,但人之所以和自然界的其他動物不同,就在于人具有特殊的社會屬性,這種特殊的屬性就是人的社會本質。人的社會本質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
第一,以制造和使用工具為特征的物質生產勞動,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馬克思曾經說過:“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即勞動是人的本質(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頁。)。恩格斯指出: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人則改變自然界使之為自己服務,“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終的本質的差別,而造成這一差別的又是勞動”(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頁。)。要勞動,人就要制造和使用工具;同時,人與人之間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否則生產勞動便不可能進行。正是根據馬恩的思想,指出:人和動物“最基本區別是人的社會性,人是制造工具的動物,人是從事社會生產的動物”(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頁。)。
第二,人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即具有“自覺能動性”,這是人區別于動物的又一特點。馬克思說: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頁。)。恩格斯也指出: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憑激情或經過思慮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頁。)。正是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進一步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注:《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頁。)
第三,人的社會性即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人的本質最集中的表現。人總是和一定的社會關系內在聯系著的,并且存在于和活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因而具有社會性。社會關系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人們賴以存在并活動于其中的社會關系總體。正是這種社會關系總體規定著個人、社會集團、階級的特殊本質。所以,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具體的社會關系即人的社會性是人們互相區別的根本標準,是人的本質的集中表現。堅持和發揮了這個觀點,指出:“當作人的特點、特性、特征,只是一個人的社會性——人是社會的動物,自然性、動物性等等不是人的特性。人是動物,不是植物、礦物,這是無疑的、無問題的。”(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頁。)
人學思想分析論文
人學思想在哲學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一定意義上說,哲學思想的中心問題,就是解決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解決人的存在發展、自由解放的問題。的人學思想包括關于人的本質、價值、特性,人的自由解放和人性、人權、人道主義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它表現在《實踐論》、《矛盾論》、《自由是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關于人的基本特征及其他》、《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等著作之中。
一、人的本質、人的價值和人的特性
所謂人的本質就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性質,是人之所以成其為人的原因和根據。人作為自然界的一種最高存在物,必然和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一樣具有某種共同的自然屬性,但人之所以和自然界的其他動物不同,就在于人具有特殊的社會屬性,這種特殊的屬性就是人的社會本質。人的社會本質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
第一,以制造和使用工具為特征的物質生產勞動,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馬克思曾經說過:“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即勞動是人的本質(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頁。)。恩格斯指出: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人則改變自然界使之為自己服務,“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終的本質的差別,而造成這一差別的又是勞動”(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頁。)。要勞動,人就要制造和使用工具;同時,人與人之間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否則生產勞動便不可能進行。正是根據馬恩的思想,指出:人和動物“最基本區別是人的社會性,人是制造工具的動物,人是從事社會生產的動物”(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頁。)。
第二,人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即具有“自覺能動性”,這是人區別于動物的又一特點。馬克思說: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頁。)。恩格斯也指出: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憑激情或經過思慮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頁。)。正是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進一步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注:《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頁。)
第三,人的社會性即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人的本質最集中的表現。人總是和一定的社會關系內在聯系著的,并且存在于和活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因而具有社會性。社會關系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人們賴以存在并活動于其中的社會關系總體。正是這種社會關系總體規定著個人、社會集團、階級的特殊本質。所以,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具體的社會關系即人的社會性是人們互相區別的根本標準,是人的本質的集中表現。堅持和發揮了這個觀點,指出:“當作人的特點、特性、特征,只是一個人的社會性——人是社會的動物,自然性、動物性等等不是人的特性。人是動物,不是植物、礦物,這是無疑的、無問題的。”(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