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9 02:42: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日本文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日本文學流變視閾
一近代日本文學的開端———明治文學
近代日本文學史上,尤其是進入明治20年代,尾崎紅葉、幸田露伴等人創作了《兩個比丘尼色懺悔》、《風流佛》等一系列作品。這些作品賦予了寫實主義之后的新的文學理念,后來被稱為“擬古典主義”。該文學創作思潮的產生是以當時反對“極端歐美化”的“國粹主義”為背景,希望通過該文學思潮可以彰顯本國的歷史與文化的優點,維護本民族固有的精神特征。他們大多采用古典式文體,題材也大多屬于過去的時代。作為文學流派或團體,他們以“硯友社”為代表。其中尾崎紅葉與幸田露伴在文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尾崎紅葉從坪內逍遙的文學理論中汲取了寫實主義精神,繼承了日本文學的表現方法,吸取了西方短篇小說的寫作技巧。幸田露伴作為“硯友社”的特邀作家,“他的作品風格完全貫穿著東方的強烈意志、淵博的儒學知識和佛學思想渾然合為一體的特殊的理想主義。”自然主義文學的建立始于島崎藤村的《破戒》和田山花袋的《棉被》?!镀平洹肥且徊块L篇小說,描寫的是一個特殊部落出身的年輕的小學教員瀨川丑松遵守父親的遺言把自己的出身隱瞞起來。由于出身于同一部落的前輩豬子蓮太郎堂堂正正地公開了自己的身份,并在反抗時代偏見中死去,丑松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動。最后,他終于公開了自己的身份。小說通過主人公丑松這個人物性格的發展過程,用寫實手法描寫了覺悟的下層階級的代表同壓迫他的封建社會之間的沖突,并通過孤獨的先驅者同半封建的日本近現代倫理之間的矛盾、斗爭,從更廣闊的社會范圍來反映尊重人權的要求,因而可以說是一部優秀的自然主義文學作品。田山花袋是繼島崎藤村之后的又一自然主義文學旗手,他于1907年發表了《棉被》,完全是按照自然主義文學理論寫成的,當然也由此演繹成為日本“私小說”(心境小說)的開端。作為近代日本文學開端的明治文學的特點之一在于對舊的文學的批判。這種批判的特點首先是基本上否定了舊的文學表現形式,如對江戶末期的以“歌舞伎”為代表的舞臺文學等的疏遠;其次是對過去封建性的政治認識、道德觀念、文化修養的諷刺,更多地歌頌和宣揚自由、民主、人權等文化理念。明治文學的另一個特點是對舊的文學意識、文學理念的主觀留戀和客觀殘留。這一特點表現在文學上就是很多作品仍然以“戲作文學”出現,仍然帶有“勸善懲惡”的舊的文學觀和教化意識。當然,這一特點與處于“文明開化”時期的日本社會有著直接關系,并更多地表現為一種順應和自然剝離,并在明治后期有更為明顯的表現。
二近代日本文學的發展———大正文學
大正前期,自然主義文學在評論方面已出現衰微,而在創作實踐方面仍有島崎藤村、田山花袋、正宗白鳥等作家的佳作問世。明治末期出現的唯美主義傾向是試圖擺脫自然主義的一個突破口,涌現出不少作家。但進入1916年,除了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作為唯美主義的代表之外,大多數都曇花一現地消失了。恰好在此時,由自我主義、生命主義發展為人道主義的白樺派作家牢牢地占據了文壇,成為勢力最大的文學派別。1916年之后,以武者小路實篤、志賀直哉、有島武郎等一批出身于貴族和資產階級的人物出現,他們在貴族院較早地接觸了西歐近現代文學,深受歐美一些著名作家與畫家如托爾斯泰、歌德、羅丹等人的影響,力圖吸收歐洲文學的精華,為人類求得新的力量。他們肯定積極的人生,尊重自由的個性,主張通過個人或者個性來發揮人類意志的作用。他們重視倫理,認為個性的自由伸張和自我完全發展就是善、就是美,比單純的美更美,所以要在深信生命的創造力的理想主義基礎上發現倫理道德之美,因此他們的文學又被稱作人道主義文學或新理想主義文學。其代表作有武者小路實篤的《一個青年的夢》,志賀直哉的《在城崎》等。大正后期是日本近現代史上最動蕩的時期。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無產階級文學的出現。早在明治時期,作為無產階級文學先聲的社會主義文學就已初露端倪,主要作家有木下尚江等。進入大正時代,又有大杉榮等為代表的勞動文學的出現。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產階級文學的興起,是以1921年《播種人》的創刊為標志。其代表作家有平林初之輔、金子洋文等。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后,《播種人》的發行遭到了禁止,第二年他們又創立了《文藝戰線》,并在一年之后成立了無產階級文學聯盟。由此,無產階級文學以不可擋之勢席卷了日本文壇。葉山嘉樹、黑島傳治等作家有許多作品問世,而評論家青野季吉在理論與思想上起了先導作用。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興起,遭到日本軍國主義的瘋狂鎮壓。作家們并沒有因此放下戰斗的筆,文學聯盟分裂后,繼而成立了全國無產階級藝術聯盟,并創立了雜志《紅旗》。以評論家藏原惟人、宮本顯治為先導,涌現出小林多喜二、宮本百合子等一批無產階級作家。但這一文學運動及其影響隨著政治的變更,即大正時代的結束而最終成為歷史。大正時期的文學特征在于首先繼承了明治以來的文學發育、文學成長、文學成果,這一點在小說創作上得到了明顯的體現。芥川龍之介的出現就是對明治后期夏目漱石文學的一種繼承與發展,當然,他的自殺也使明治時期的文學理想、文學斗爭上走向了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終結。而且,由于這一時期政治的變革,也導致了文學上出現了劇烈的變革乃至革命。以小林多喜二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文學的出現和消失,成為了詮釋這一時代的一個較好的注解。
三近現代日本文學的過渡———昭和文學
1945年后,一個引人注目的流派———戰后派登上了舞臺。其成員大多數是戰后初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的中、青年作家。其代表有野間宏、中村真一郎、平野謙等。他們作品中的強烈的憤慨和發自肺腑的真情實感有一定的感染力,因而獲得社會的好評,對日本文化的復興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也引起了思想界的震動。野間宏的《陰暗的圖畫》、中村真一郎的《在死亡的陰影下》等是戰后文學的代表作。其他重要作品還有椎名麟三的中篇小說《深夜的酒宴》,大岡升平的中篇小說《俘虜記》等。他們在創作上努力擺脫日本文學中以個人身邊瑣事為題材的“私小說”傳統的束縛,強調文藝要在觀念中探索世界和人類存在的意義,反對描寫人物行為的表面現象。他們喜歡用抽象的語言,要求突破現實主義,確立新的表現形式,這些都來源于近現代西方的文學觀念。進入50年代,日本推理小說開始流行,其中社會派推理小說尤其令人矚目。其代表作家有松本清張、水上勉、黑巖重吾等。社會派推理小說是日本推理小說發展的新階段,它常把偵探案的基本情節放在較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展開,或揭露美軍占領日本時期社會的黑暗,或反映日本資本主義的罪惡,具有比較明顯的批判日美相互利用與勾結的傾向,因而為廣大讀者所喜愛。主要作品有松本清張的《日本的黑霧》,水上勉的《花的墓碑》等。60年代初期,日本文壇出現了一些具有現代主義文學表現意識的作家,被稱之為“內向派”。在這一時期,一部分新作家對社會現實深感不滿,但又沒有勇氣去變革社會現實,企圖通過超脫和逃避的方式把自己引入“非現實的世界”,使思想意識內向化,由此產生內向派文學。其主要作家有古井由吉、阿部昭、小川國夫、森萬紀子等。內向派文學在內容上,著力探索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我之間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協調關系和矛盾沖突,并從這一點出發,用存在主義來闡釋人在社會中生存的意義,但又對社會漠不關心,回避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把生活看作是不可理解的,使個人與自我脫離人群,脫離現實世界而無意義地存在。70年代的重要流派是“透明族文學”。1976年,青年作家村上龍發表了小說《近乎無限透明的藍色》,轟動一時,從而形成一股文學思潮。他們在作品中把現實描繪成瘋狂、混亂、漆黑一團,把人描寫成只是本能沖動的動物;把感覺和感性放在首位,運用感覺的語言,詳細描繪由性、麻醉刺激神經等形成的感覺世界。他們的作品往往缺乏緊湊連貫的故事情節和嚴謹的結構,現實與夢幻交織,內容荒誕離奇。其主要作家作品有池田滿壽夫的《獻給愛琴海》、中上健次的《岬》,以及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林少華對村上春樹評價道:“村上春樹的文學特點是不動聲色地拆除著現實與非現實或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之間的藩籬,像一只獵鷹一樣在潛意識王國的上空盤旋著尋找更深更暗的視野底層,力圖從庸常的世俗生活中分離出靈魂的結構和人性的光輝?!边M入80年代,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出現了二分天下的態勢:一個是勝目梓的作品如《昏暗的死刑臺》,故事性強、寫法硬朗,但由于過分渲染暴力與色情,因而在格調上不是很高,在文壇上的影響也并不是很大;另一個是赤川次郎開創的青春幽默推理小說。他的作品可謂家喻戶曉,其代表作品有《幽靈列車》、《消失的男人日記》等。赤川次郎的創作首先是面向年輕人,其作品大多構思新穎、文筆俏皮、符合現代人的閱讀心理,而且節奏感強、文風簡潔明快。除此以外,有影響力的作品可舉西村京太郎的《伊豆七島殺人事件》、椎名誠的《蚊子》等。而森村誠一以其角川書店出版的三部作品《人性的證明》、《野性的證明》、《青春的證明》也為人們所稱道。昭和時期的主要文學特征是在時間上跨越了一個重大的歷史分界,即1945年日本戰敗。如果以此為分界線分前后兩個時期,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文學與政治的關聯與關照。在前期,盡管文學形式有一定的發展和演變,但更多是受政治的強烈干預和社會的客觀影響。這種影響嚴重地戕害了作家對現實的自我理性判斷,因而出現了背離文學自身發展的畸形狀態。進入戰后,日本迎來的民主、自由給文學以最大的影響與活力。概括來說,戰后文學首先承擔了對軍國主義政治進行批判的歷史使命,之后的現代主義、透明族文學創作等也反映出文壇走向了自我回歸。而進入經濟高度增長之后,社會小說、推理小說之所以成為這一時代的主旋律,亦因反映了社會本身趨于復雜和多變的特性與走向。
《日本文學史》線上教學新模式探索
摘要:2020年,大學課堂教學迎來了各種教學形式的革新。很多教育機關和教育工作者開始大膽嘗試在線課堂,傳統授課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這特殊時期,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改革也成為各學科教學科研工作者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以《日本文學史》課程為例,探討該課程的在線課堂教學模式。考察《日本文學史》在線課堂的特征、展開形式,研究如何對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性傳承、如何有效地展開在線教學的教學內容。
關鍵詞:日本文學史;教學模式;線上課堂;騰訊會議;學習通
2020年,隨著“在線課程”時代的到來,成千上萬的人集中開展學習成為可能[1],這種大規模、開放性[2]的學習模式給傳統外語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作為在線教學模式,慕課和微課早在幾年前就已受到業界的高度重視。這些“在線學習資源”也給各級教學工作者帶來極大的便利,將線上課程模式應用于高校日語課程,能夠有效促進日語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整合優質的日語教學資源,改變傳統的日語教學方式,促進日語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對于日語人才的高質量輸出具有重要意義[3]。有學者認為,各類日語的在線課程,應發揮知名院校的影響力,集聚師資力量,打造優質課程[4]。但是,從傳統的課堂一下子轉為在線虛擬課堂,也極大地改變了教學工作者的思維模式。面對這種新形勢下的在線虛擬課堂的挑戰,教師們紛紛思考如何將在線課堂順利地嫁接到傳統的“教室課堂”,以期在遵循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探索出適應在線科技教學軟件和在線課堂的新模式。筆者所擔任的《日本文學史》課程的在線教學也正是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展開了探索。
一、《日本文學史》的課程性質
《日本文學史》課程是日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也是日語文學專業研究生的專業基礎素養課。本課程通過對日本從古至今各個時期的文學現象和概況進行描述,對其從古至今的各種社會背景下的文學現象、作家作品進行分析,使學生了解日本從古代到現代的各個時期的文學現象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從而了解文學史發展的基本情況。引導和啟發學生多角度地認識和理解日本各個時期文學現象、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能夠對相關的文學現象和內容進行獨立的思考,具有問題意識,并作出相應的分析。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和發現各個時期的文學思想,對基本的文學理論有一定的積累。進而促使學生對日本的文學現象有一個全局性把握,并在與我國文學史進行比較的過程中體會中國文學史的博大深廣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度毡疚膶W史》是日本文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與本科階段的《日本文學史》相比,研究生的《日本文學史》課程更加體現了上述的課程性質,更注重突出課程的“文學史”的比較和發現,更注重培養學生用比較和分析的方法把握《日本文學史》,培養學生用考據和考證的方法去挖掘日本文學“史”的源流等。培養學生去探索“日本文學史”中,成為“史”的理論淵源和社會背景,對中國文學進行過何種程度的繼承,又努力作出何種程度的創新,從而形成日本獨自的《日本文學史》。《日本文學史》課程的性質,是以往的《日本文學史》傳統課堂的教師們一向高度關注的課題。這種培養學生尋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課程,在數字化教學,在線教學等新的教學模式的沖擊下,該如何實施,又該如何與時代接軌,尋找出符合新時代教學形式的線上課堂教學新模式,這是每個文學史課程的教師不得不面臨的課題。換言之,新時期的《日本文學史》在線課程,不僅要遵循《日本文學史》這門課程本身的課程性質,同時,還要思考如何借助在線課程的形式,既滿足以往傳統的教室課堂的“培養綜合能力”的課堂教學效果,又要實現《日本文學史》的線上教學的超越性。
二、《日本文學史》在線課程的達成與超越
日本文學作品漢譯異化現象
在我國,對日本文學作品的譯介十分活躍。新中國成立后的60年間,我國翻譯出版的日本文學作品中,單行本超過15部的作家就有20多位。在這些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許多譯者不斷總結經驗,完善翻譯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從而使日本文學的翻譯工作日臻成熟,忠實、完美地向讀者傳遞了作品的原始信息。筆者在比較日本同一文學作品在不同時期的漢譯本后發現,譯本中異化現象日漸增多,詞語的使用逐步向原作靠攏。下面以日本社會小說作家山崎豐子的《白色巨塔》為例,通過對不同漢譯本的比較探討日本文學譯本中詞匯使用方面出現的異化現象,并對這種異化現象的作用及應注意的問題提出拙見。
1.文學翻譯中的異化現象及其原因
異化和歸化理論的最初表達出現于19世紀初期。上世紀末,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Venuti)將解構主義的翻譯思想具體化,并根據施萊爾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的理論提出了“非譯文通順優先”的翻譯策略,其宗旨就是“存異”。在《譯者的隱身》(1995)中,韋努蒂正式提出了“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并將“隱身”詮釋為在譯文中看不見譯者痕跡的“不可見性”(in-visibility)。韋努蒂甚至認為“異化”策略是“對英語文化中透明翻譯的霸權地位的抵抗”。(郭建中,2000:51)近年來,這種西方翻譯思想在我國的日本文學譯介中得到很多體現。
1.1異化現象的主觀因素:譯者的作用
在討論文學翻譯到底應該求同還是存異時,我們首先要探究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起到的主導作用。譯者的文化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翻譯策略及譯文風格。依瑪塔•埃文-佐哈爾(ItamarEven-Zohar)指出,當民族文學處于“危機或轉型期”,翻譯文學在整個文學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這時譯文會注重“充分性”(adequacy),即盡量忠于原文的結構、內容,(姜秋霞等,2003:32)也就是常說的異化。綜觀我國日漢翻譯史,當譯者處于特定的背景條件下時,異化風格便十分明顯,具體表現可以從魯迅的翻譯作品中略窺一二。在譯作《與幼小者》中,魯迅不僅在詞語的使用方面,甚至連語法、語序等都盡量模仿原著。例如:(1)而我的萬年筆(萬年筆)將停未停之際,……(2)又突然發了原因不明的高熱(高熱)。(3)一到停著自動車(自動車)的處所,……(4)……死終于殺到(殺到)了。(2007:151-157)梁實秋將這樣的翻譯策略判定為“硬譯”“死譯”。對此,魯迅撰文說:“許多句子,即也須新造,———說得壞點,就是硬造。據我的經驗,這樣譯來,較之化為幾句,更能保存原來的精悍的語氣”。(1973:11)可見,魯迅采用“異化”策略的出發點是為了拓展漢字的功能,豐富漢語的詞匯,并通過“新造”等手段向國人積極介紹外國文化。近年來,日本文學作品的漢譯偏重保留原著的表達方式,異化現象明顯,其更多體現的是中日兩國的文化差異,而非差距,更不存在民族文化優劣的問題。譯者通過譯文想傳遞的不單單是作品本身,還希望讀者能夠深切體會日本文化的獨特魅力。如何真切地體現日本文學的獨特美學,如何真實地傳遞每部作品的個性特征,對譯者來說,其手段之一就是在翻譯過程中盡量減小對原作字詞的替換,引領讀者從最直觀的角度審視作品的美意識,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因此,許多譯者在詞語的使用、搭配等方面盡量貼近原作,以達到異化的效果??梢哉f,譯者這種翻譯理念的變化是異化現象的主觀因素。
1.2異化現象的客觀條件:漢字
日本文學中男女交鋒思索
一、原理——女性自我的反吸收
男性往往把妻子的自我封閉在性別分工里,當作自己的自我延長來認識,因此婚姻是戀愛的墳墓。丈夫不再承認妻子的自我是他者的自我了,實際上已婚婦女的自我并不能簡單地變成丈夫的自我延長,只有妻子確信丈夫是愛自己的時候,才能把自我交給丈夫,戀愛是自我成長的食糧。這是指把他人的自我當做肥料的單方面的成長,特別是對女性自我的充實而是封閉,也許不成功的戀愛才會勉強幫助他成長。女性自我意識逐漸改變了現代戀愛的方式。對男性而言,成為別人妻子是交換愛情類型的自我第一時間的交易,戀愛婚姻成立的同時,女性的自我第一時間成為丈夫自我的一部分,按家庭邏輯來說,女性自我應是丈夫自我的延長,女性被男性懷柔掉了。家庭則是男性自我意識地根據。但事實是,無論在愛的任何形式中,女性的自我都是不可溶解的。女性在愛情中只是為了尋找自我的充實,這和男性邏輯中女性的充實(女性將自我融入家族共同體便是充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于是面對男性自我的吸收,女性開始本能地反吸收。
二、理想的愛情——[原理]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
(一)島崎藤村的《新生》
《新生》是作家島崎藤村的一部告白性質的私小說,生動地反映了與女性自我的糾葛。主人公岸本因肉欲與侄女節子發生亂倫關系,節子懷孕,岸本卻出國外并與別人結婚。他覺得節子按常規結婚便可幸福,并獲得新生。歸國后兩人舊情復燃,節子要求岸本明白他們之間平等的戀愛關系,岸本吸收不了節子強烈的自我,打算通過寫作方式,以懺悔的形式將關系公布于眾。他認為打開了自己的新天地,節子也將獲得新生??蓪τ诠澴佣?,這是背叛與褻瀆,生活上的坦白只給女方留下怨恨,使節子毀滅。
(二)小島信夫《擁抱家族》
日本文化獨特特點
1日本文學的基本特征
第一,日本文學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結構單純。從古代開始,短歌形式的文學最為發達,后來發展為連歌、俳諧、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語音節、古調單純,詩的形式不具備押韻的條件,因而日本詩歌極易與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詩化。日本隨筆、日記文學,都很講求文體的優美。散文的發展促進了短篇小說形式的物語的發達。十一世紀初出現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其結構是由短篇小說連貫而成的,前后銜接松散,敘述簡單,時間推移與人物性格變化沒有必然的聯系。在日本,即使長篇小說,其結構也是由短小形式組成的。這一特點貫穿于整部日本文學史,成為一種傳統。江戶時期井原西鶴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長篇小說,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組合而成的。現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長篇小說《雪國》,明顯地具有《源氏物語》的那種結構和描寫方法。第二,文學性格纖細、含蓄。自古以來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對文學產生深刻的影響。明治維新以前,在日本文學中幾乎聽不到強烈的社會抗議的呼聲。古希臘悲劇的那種雄偉崇高的觀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對象。他們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纖細的體驗,表現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樸素的生活中表達對社會對人生的冷靜的思考。日本文學除很少例外,與激烈的階級沖突一般都沒有聯系。即使是少數例外,作家的表現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第三,日本的文藝觀是以“真”、“哀”、“艷”、“寂”為基礎的。從“真事”始,平安時期的“物哀”,鐮倉、室町時期的“幽玄”,江戶時期的“閑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礎上發展和提煉出來的。這些理論都是和作家向往的優美境界聯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論為這種優美的境界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2日本文學史概述
2.1古代文學
包括奈良時代和平安王朝時代的文學。這一時期古代處于奴隸制的社會條件下,經歷了大和時代的口頭文學,奈良時代確立起借用漢字漢文的書面文學。氏族時代的英雄故事和傳說說,在《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中被記錄下來,同時創作了開日本漢詩文先河的《懷風藻》和《凌云集》等。《萬葉集》集錄長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現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會變革的狀貌,成為奈良文學的頂峰。延歷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遷至平安京,文學隨之進入王朝時代。《古今和歌集》確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為敕撰集之始。除短歌外,物語在這一時代也有長足的發展、出現了《竹取物語》、《落洼物語》、《字津保物語》等“虛構物語”和《伊勢物語》、《大和物語》等“歌物語”,以及集兩者大成者的《源氏物語》。這一時代隨筆、日記文學也很發達,代表作有《枕草子》、《蜻蛉日記》等。
2.2現代文學
多元文化對文學創作沖擊
進入21世紀,經濟、科技以及部分物質文化的發展日趨全球化、一體化。那么,含哲學、藝術、宗教以及倫理文學的精神文化發展是否也會出現一體化的趨同形勢呢?精神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否有必要,或者說,精神文化有沒有一定的可能朝著多元化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呢?尤其是與多元化文化緊密相聯的日本文學。
一多元文化的形成
一直以來,歷史的發展是事實多元文化的共同發展,縱觀歷史三千多年,深刻影響人類的不僅僅只有一種文化,而是多種文化同時發生,共同改變著世界的發展方向。為什么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發展到今天依舊具有不可磨滅的生命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保持著對外來文化的友好態度和開放心理。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藝術、文學以及宗教的發展一定程度上都受益于印度佛教,而印度佛教在中國也獲得了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另外,歐洲文化之所以到今天依舊生命力旺盛,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大大引進了外來文化,即在豐富自己文化體系的同時,也注入了新的血液??偠灾粋€文化體系、文化寶庫的形成來源于差異中的不同文化,而這些差異又是激發人們靈感和創新力的源頭,它們共同促進了文化的與時俱進和不斷革新。文化的差異成就了文化的多元性,成就了豐富多彩的人類文化。
二日本多元化文化的特點
1日本多元文化里的單一性復合文化對于單一性復合文化的理解可能比較難,但是站在英語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會比較容易些,也就是日本文化包含于Mono-Bi-Culture。其實,它所包含的內容十分簡單,日本從中國引進了不少先進而堪稱精髓的文化內容,而這也從一定程度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礎,并使其展現出復合性文化的典型性特征。例如:漆器,英文中叫做“Japan”;陶器,英文中叫做“China”。而事實上,無論是漆器還是陶器以及最后日本傳統文化里的漆器技術最初都來源于中國。但是,日本卻將這種復合性文化慢慢地轉變為具有本國特色的單一性文化,以致后來漆器成為日本的國粹。換句話說,日本最終形成的單一性文化最初來源于復合性文化,在后來不斷地加工、消化以及統一的過程中,才逐漸顯露其特色。
2日本多元文化里的南北結構問題日本南北緯度相差大約二十度,因此氣候冷暖懸殊較大,而這也造成了住在南方的人向往北方,而住在北方的人對南方滿懷憧憬之情。這樣的情節在日本一些文學著作中也曾提到過,如中西進的《日本文化的南北結構》。而《奧洲小記》這篇著名游記所闡述的正是南方人對北方在精神上的向往、追求與探索。日本風土本身就有著不一樣的南北結構差別,因此在日本文學理念里,也存在著南方和北方兩種因素;但它拒絕單純于北方,抑或是純粹于南方這樣單一的精神追求,而是南北方兩者的高度結合。在中西進的《日本文化的南北結構》里,在北方誕生的平田馮嵐從師于南方的本居宜長,他一直抱著敬仰的情懷,但在其靈魂深處卻有著不一樣的理念,甚至完全相反。在本田宜長眼里,可悲的是死亡,但其擁抱的是以人為本的處事觀念。值得一提的是,中西進認為,文學家的出身地不是一個絕對的條件,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人的靈魂,一個人精神的歸屬點。
比較研究在文學教學的可行性探索
日本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然,也許有人會認為上述調查結果有管中窺豹之嫌吧。但是,正如著名日本語言學家阪倉篤義所說的,文學教育之根本就在于指導學習者要關注一個問題,即文學作品是通過語言運用句子與句子的搭配或措辭的選擇這樣的、經過錘煉的表現方式而創作出來的,并使學習者有意識地去理解其效果[2]①。從中可以看出,教師在文學教學中是占著主導地位的,因為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去品讀、引導學生去理解,正像韓愈在《師說》中所說的那樣,“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蹦敲矗處熑绾文軌蛘_地指導或引導學生呢?這就需要在教學法、教學內容等諸多方面多下工夫探究了。另一方面,日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日本文學之前基本上也都接近于零基礎。其實,這一結果是可以想象得到的??v觀我國教育事業,雖然屢屢強調教育改革,但不可否認的是應試教育仍然占據著主流地位,特別是為了備戰中、高考,學生們都是努力鉆研課本知識的,除了課本中選用的文學作品之外,根本無暇閱讀其他文學作品。據筆者所查,新課標初中語文教材中沒有一篇日本文學作品,而高中課本中涉及的日本文學作品似乎也寥寥無幾。等到升入大學之后,日語專業的學生又往往重語言知識的學習、輕文學文化常識的積累。因此,日本文學基礎薄弱可見一斑。所以,歸根到底,“一”中所述問題在日本文學教學中同樣存在。
比較研究應用于日本文學教學中的可行性
發現問題之后就必須解決問題。那么,如何解決呢?老實說,就目前現狀來看,學生日本文學基礎薄弱這一點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它既有社會因素、教育因素,也有個人因素等,可以說,諸多因素制約著它。因此,筆者在此不加以贅述。下面主要從教學法和教學內容上做以分析。
(一)教學法
教學工作是一種由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共同合作的活動。如何搞好教與學工作,教學法至關重要。因此,有關教學法的研究比比皆是。目前,教學法通常有傳統教學法和現代教學法之分。所謂傳統教學法,指的是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習作業法、練習法、實驗法和參觀法。與此相對,20世紀中葉以來出現的發現法、探究—研討法、綱要信號圖式教學法、暗示教學法、范例教學法和非指導性教學法被通稱為現代教學法。在教學中,日本文學隸屬于語言類課程。雖然各類課程在學生的學習程序與方法上具有相同的要求,但是每個領域各有其獨具的發展方式。所以,教學法的選擇也要根據課程而定。通常情況下,教師在講授日本文學課時基本采取講授法為主,輔以討論法和實習作業法,也有部分教師輔以綱要信號圖式教學法、暗示教學法和范例教學法。除此之外,是否能夠根據該學科特點而采用其他的教學法呢?眾所周知,在教育科學研究中,比較研究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現已受到眾多學者、研究者們的重視,并得以廣泛運用。試想一下,比較研究是否能夠運用到日本文學教學中去呢?筆者認為是可以的。首先,相對而言,學生的中國文學基礎較為雄厚。據悉,新課標初中語文教材中共收入外國文學作品39篇,占所有課文的23%以上。換句話說,大約77%是中國文學。所以,日語專業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對中國文學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與掌握。這就為運用比較研究奠下了基石。其次,中日兩國文學之間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公元607~894年的遣隋使、遣唐使就是一個史證。還有,日本文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國風暗黒時代”,指的是日本本土文學的代表—和歌衰退、漢詩盛行。足可見,中國古代文學對日本古代文學影響之深遠。因此,運用比較研究,可以有益于學生掌握深奧難懂的日本古代文學。比如說,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對日本古代社會影響深遠,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價值觀概述為“禮、義、廉、恥、仁、愛、忠、孝”。其中,“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一思想深受日本古代封建統治者的重視,在文學作品中也多有體現,比如《落漥物語》、《平家物語》、《南總里見八犬傳》等。通過對中日古典文學作品的比較,了解儒家思想在日本古代社會的發展、演變及對當代日本社會的影響,引導學生反思中國當今社會。最后,中日兩國近現(當)代文學有著相似的發展軌跡。近現代中日兩國的社會、經濟的發展軌跡有很多不可否定的相似之處,這一時期的兩國文學又都處在傳統與現實,東西方文化相撞擊的歷史文化環境中,兩國文壇上都先后出現了政治與文學、文學的主體性、西化與民族性等類似的文藝思潮和論爭。比如說,在講授日本近現代文學時,一大難點亦為重點的知識就是文藝思潮,所以,通過比較研究,學生就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一知識點。總之,要改善當前日本文學的教學現狀,就需要新的教學思路,打破舊有的教學常規。通過比較研究,既可以讓學生對中國文學溫故知新,又可以鞏固加深學生對日本文學的理解,可謂“雙贏”。不僅如此,也能使學生對中國社會和日本社會有一定了解,在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對中國文壇和社會進行反思,“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中日個性主義文學淵源
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沉重地打擊了中國人,已經覺醒的中國知識分子開始關注日本。1896年6月15日,13名學生作為首批官方派遣的留學生抵達日本,此后,大批青年東渡日本,中國出現學習日語、翻譯日文書籍的熱潮。北京師范大學王向遠教授指出“從二十世紀初直到1949年,中國共翻譯出版外國文學理論的有關論文集、專著等約有一百一十種。其中,歐美部分約三十五種,俄蘇部分約三十二種,日本部分約四十一種,日本文論接近百分之四十?!敝袊挛膶W史上三大類留學生群體(歐美、俄蘇、日本)也以日本留學生的群體規模最大,人數最多。郭沫若曾指出“:中國文壇大半是日本留學生建筑成的……中國的新文藝是深受了日本的洗禮的?!痹谌毡玖魧W期間,中國作家接觸到日本文學,并通過日本間接地學習西方的各種文藝思潮,日本作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作家對西方文學的接受。魯迅、周作人、郁達夫等人,就是借助日本了解西方豐富的文學資源,汲取日本文學的特殊養料。然而,日本并不是原封不動地將西方文學思潮和理論傳遞給中國的作家,日本在引進西方文學思潮與理論的時候就已經做出了選擇,融入了本民族的特質,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質。
西方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是隨著資產階級的興起和發展而興起和逐步得到發展的。它的發展可以分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個人主義,啟蒙運動時期的個人主義和現代西方資產階級的個義主義?!澳岵傻膫€人主義開創了現代西方個人主義的根本方向,確定了整個二十世紀至今西方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基本原則。”尼采認為人和其他事物有著本質的不同,人的本質在于人的不確定性、未完成性、未定型性和無限可塑性,其個人主義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個性的突現問題,他把個人的個性、自我價值和內在精神等看得高于一切。西方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激起了日本理論家的強烈興趣?!按笳龝r代”的日本已經實現了“維新”的目標,這一時期,進行精神文化建設被視為人類生活的最高目標,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在理想主義的背景下重新得到發現。尼采、弗洛伊德、叔本華等西方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在日本文化界廣受歡迎,德國的“狂飆文學”、自然主義、唯美主義、象征主義等各種現代文學思潮在日本文學界此起彼伏。日本文學家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文學思潮的洪流時保持了他們慣有的清醒的頭腦,依然高度重視文學的審美價值,重視文學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性,并根據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心理和民族個性,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了各種現代文學思潮,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學流派,其中包括唯美派、白樺派等。1910年4月,《白樺》雜志創刊,武者小路實篤、有島武郎、志賀直哉等白樺派成員,通過文學創作來解析人性的善惡并希望以此引導個性健康發展。他們高舉起理想主義的旗幟,呼吁個性的自由發展,在日本文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日本文學家用創作實踐重新詮釋了“個人”的價值和意義,使個性主義在途經日本的時候獲得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從而推動了日本文學的發展。而中國的知識分子在學習日本文學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其理論的影響,他們結合中國的現狀,創造性地吸收了其思想中適合中國并對中國當時的社會有益的成分,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展。
中國個性主義文學思潮于二十世紀初開始涌動,與留學日本的中國新文化先驅們在日本受到個性主義思潮的熏陶有很大的關系。劉禾在《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一書中指出“個人主義這個概念早先被明治時代的日本知識分子創造出來,以翻譯西方自由派和國族主義理論上的individualism的。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介紹到中國來后,這個詞很快變成了中國有關自我話語領域的特定標志?!笔『螅簡⒊魍鋈毡?,最先認識到個性主義思潮對重塑日本國民精神的重要作用。他提出“故今日欲言獨立,當先言個人之獨立,乃能言全體之獨立?!绷簡⒊呀浾J識到若要使國家強盛,必須讓所有的個人獲得人格上的獨立,將“新民”看作中國社會的當務之急。梁啟超對于個性問題的高度重視,為中國個性主義思潮的發展開了先河。在《新民說》一文中,他進一步闡釋了“自由”、“自尊”、“自愛”等問題,論述了個人自尊與國家自尊的關系。在梁啟超的積極努力下個性主義思潮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五四時期個性主義文學思潮在中國大規模展開。新文學先驅們高舉反封建的大旗,宣揚個性主義,追求個性解放。陳獨秀、、胡適等以《新青年》為陣地,以高昂的熱情宣傳個性主義?!缎虑嗄辍纷畛醯牧痪庉嬛?,除胡適留美外,陳獨秀、、高一涵、錢玄同、沈尹默等五人均留學日本。日本的個性主義文學思潮對中國五四時期的個性主義文學思潮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新文學的先驅們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日本的理論主張,在學習和接受的過程中又增加了自己的新發現?!靶挛幕瘑⒚蛇\動的終極目標,實際上還是對人的解放。而對人的解放,則與個性的解放和個人的自由、幸福意識的塑造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對個性解放與個人自由的追求,沒有對個人幸福的需要和滿足,‘五四’恐怕也會成為‘空中樓閣’”因此,可以說“五四文學”在相當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個性主義的文學。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中論及時說:“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個人’的發見。從前的人,是為君而存在,為道而存在,為父母而存在的,現在的人才曉得為自我而存在了。我若無何有乎君,道之不適于我者還算什么道,父母是我的父母;若沒有我,則社會,國家,宗族等那里會有?”在這里“我”成為中心,成為一切的基礎,沒有“我”便沒有其他一切。郁達夫在《藝文私見》中同樣強調文學的個體認知。他所說的“個性”特別強調Individuality,即個人性,與傳統觀念所強調的站在世界的立場上去審視自我不同,他在這里所要求的是以自我為中心去審視世界,體現了“個性解放”時代精神趨向。作為現代文學史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創造社提倡“自我表現”,把新文學創作的中心轉入對個體的真實表現。郭沫若在《生命底文學》一文中提到:“生命底文學是必真、必善、必美的文學:純是自主自律底必然的表示故真,永為人類底Energy底源泉故善,自見光明,諧樂,感激,溫暖故美。真善美是生命底文學所必具之二次性。”在中國的個性主義文學思潮的形成和發展中,周作人和魯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都曾留學日本,均受到日本個性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并積極主動地對其進行了創造性地吸收。
周作人在《人的文學》中指出“:人道主義,是從個人做起。要講人道,愛人類,便須先讓自己有人的資格,占得人的位置?!眠@人道主義為本,對于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人的文學”成為五四文學的核心概念,成為個性主義文學思潮的理論綱領,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魯迅最初留學日本是寄希望于用科學拯救中國,在日本新思潮的影響下他意識到科技的進步是無法醫治愚弱的國民的,“改造國民性”才是救國的根本。他在日本發表的《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一系列文章,都宣揚個性主義?!濒斞噶羧掌陂g,正值日本“尼采熱”的高峰。魯迅非常推崇尼采,把他視為鼓吹個性解放的典范。魯迅和當時的日本文學界一樣,把尼采視為與西歐近代文明相對立的“文明批評家”,并且根據尼采的思想歸納出諸如“嚴于自省,倨傲堅強”等理想人類的性格。魯迅認為文學可以發現人性的光芒,能夠讓真的猛士自由地發出內心的“吶喊”,并且他相信文學藝術和科學、國家并不對立?!棒斞竸t通過尼采,找到了東方所沒有的、代表著近代西方精神特征的‘個人主義’,在其中看見了‘真的人’。”從深層上說,魯迅正是由于認識到了國家的貧弱源于國民人性的愚鈍,提出通過改造國民的劣根性來引起療救的希望。既然魯迅已經認識到需要用文學來改造愚昧麻木的國民,他所需的是有強有力的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而白樺派所宣揚的改良人性的主張恰恰契合了當時魯迅的思想和中國現代社會的實際狀況,它如黑暗中的一線光明,讓魯迅在強烈的共鳴中看到了希望。此后,魯迅翻譯了大量白樺派作家的作品,其中最早翻譯的一篇是武者小路實篤的劇本———《一個青年的夢》,他認為這部作品的“思想很透徹,信心很強固,聲音也很真”,高度評價了其在思想上的一些優點。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學”觀,應該說也是受到過白樺派理論主張的啟發的?!霸凇度说奈膶W》一文中,周作人提出了‘利己又利他’的主張,既不同于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以獲得自己良心和道德上的滿足為原則的合理的利己主義,也不同于否定自我欲望和自我發展的托爾斯泰的人道主義,而是直接受到了日本的白樺派觀點的影響。”結語日本與中國同屬東亞文化圈,中日之間的文化交往源遠流長。
近代以來,日本理論家在引入和接受西方文學思潮的同時加入了日本的本土特色,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新的特質,日本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到的資源優勢在中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為。在分析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發展和流變時就不能忽視日本的“中間人”角色。與此同時,日本文學本身也對中國的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日本在西方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下產生的個性主義文學思潮對當時留學日本的新文化先驅們具有深遠的意義,其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中國五四“個性主義文學思潮”,并對它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與日本文學的關系的角度對中國五四時期的個性主義文學思潮的發展情況做必要的梳理,分析其源起,有利于深入地理解其內涵,拓寬中日文學理論研究的視野,對今日中國文學理論的建構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島由紀夫怪異文學特點及原因
摘要:三島由紀夫是日本現代最有才華的文學大師之一,他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被稱為“日本的海明威”。但是,這位極具才華的全能型文學大師卻有著怪異的人生和怪異的文學風格。縱觀他的人生經歷.文學特色和人生結局,都稱得上是日本文學史上的千古一絕。本文將分析和論述三島由紀夫怪異的文學和產生的原因。
關鍵詞: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怪異的文學;產生的原因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戰后派文學的著名作家,也是日本現代最有才華的文學大師之一。他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被稱為“日本的海明威”,他也是日本近代少有的全能型的文學大師。他是杰出的小說作家,也是優秀的詩人;他是著名的劇作家,也是優秀的文學評論家;他是著名的電影制片人,也是優秀的記者和電影演員。他創作的小說、詩歌、散文、評論、戲劇、電影都十分優秀。但是,這位極具才華的全能型文學大師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怪異人生和文學風格。縱觀他的人生經歷.文學風格和人生結局,都稱得上是日本文學史上的千古一絕。本文將分析和論述三島由紀夫怪異的文學和產生的原因。
一.三島由紀夫怪異文學的主要特點
無數的事例證明:不同平凡的人生經歷往往都會影響到作家的創作和作品的風格,使他們的作品能夠獨樹一幟和特點鮮明。三島由紀夫就是這樣的。三島由紀夫之所以被全世界公認為怪異的文學大師,是由于他的文學理念﹑寫作方式和文學作品特別怪異,與眾不同。1.怪異的文學理念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文壇最有才華的作家,其文學成就是輝煌的。但他又是日本文壇精神最怪異的作家,他具有文士和武士的雙重性格,因而他寫出的作品也具有怪異的文學風格。三島由紀夫的文學理念與眾不同,首先他推崇忠君美,他崇尚武士道精神,把切腹自殺視為“櫻花凋謝之美”;他主張“忠君”,把對天皇和國家的忠誠,視為文學的純粹之美。其次他推崇男性美,喜歡描寫男性的陽剛﹑健壯和勇敢,他的這種美學觀在日本文壇是獨樹一幟的。2.怪異的寫作方式三島由紀夫的寫作方式也別具一格。他采用的是“文武兩道”的寫作方式,文道的作品充滿柔情和溫馨,武道的作品則充滿血腥和毀滅。他強調文學創作要表現人的肉體和精神的完美統一,但他寫出的作品卻完全不統一。他最喜歡的寫作方式是逆反,他喜歡描寫逆反的,也喜歡描寫異常的性欲,因而他的寫作方式變化多端,反復無常,這在世界文壇上也是罕見的。3.怪異的文學作品。三島由紀夫的文學作品也與眾不同。他的作品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作品是主要描寫青年男女的性苦悶和浪漫的愛情故事,寫得十分優美和動人,代表作是《潮騷》等。第二類作品則是充滿了血、火、死亡和自我毀滅,寫得十分陰暗和血腥,代表作是《金閣寺》、《豐饒的海》等。兩類作品反差極大,讓人很難相信這是出自同一作家之手。也許是作品的特點鮮明和獨樹一幟,使三島由紀夫成為了日本現代最受國內外讀者喜愛的作家之一。在國內,他的作品很受青年人的喜愛,使他成為了戰后日本青年人崇拜的偶像。在世界,058他是最有影響力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深受世界各國的讀者喜愛,他是作品被翻譯為外國語版最多的日本現代作家。
二.三島由紀夫怪異文學的產生原因
日本無賴派作家文學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日本文壇上出現的重要文學派系之一的無賴派文學,對日本戰后文學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無賴派文學中的“無賴”一詞,從其字面意思上來看,是指人的行為無章亂序,放蕩不羈,有無賴,無用之意,但其有更深層次的含義,即有反叛,反抗,蔑視,反對傳統之意思。而無賴派文學的作家有的相互之間并不認識,但是他們持有的文學主張和文學特征均具有“無賴”的特點,因而自然而然形成一個文學流派。也正是由于以其獨特的文學理念和文學手法,集中反映了當時二戰戰敗后的日本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和人文思想,體現了與“正統文學思潮”完全相反的文學理念,因此促進了日本戰后文學的轉型和發展。而日本無賴派文學其主要的代表性作家是坂口安吾,太宰治,織田作之助,石川淳等。根據日本文學史家的劃分,也將田中英光,檀一雄,伊藤整,高見順,北原武夫,三好十郎列入無賴派文學作家的行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無賴派文學作家要屬太宰治,而太宰治的《斜陽》、《維揚的妻子》、《人的失格》是日本無賴派文學作品的典型代表作,在當時的日本社會引起了轟動,與日本國民產生了共鳴。因此,太宰治可以說是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無賴派文學作家,同時其與坂口安吾一起被日本文壇稱為無賴派文學的兩大泰斗。
一、太宰治文學思想意識形成的背景
作為無賴派文學作家的太宰治,于1909年出生于日本青森縣一個地主家庭,父親曾擔當國家貴族院議員,母親長期多病靜養,因此太宰治從小由保姆和姑母撫養長大,缺乏母愛。由于這種經歷使其對他人有戒備感,對現實生活有著憎惡反感的思想傾向。1923年其父親因病去世,對其影響頗深。1930年太宰治進入東京大學法文科學習,后中途退學。在東京,曾拜井伏鱒二為師,并參與左翼運動;1930年的11月,太宰治與東京銀座一個酒吧的女招待員相約殉情自殺,后其獲救,而女招待員被水淹死;1931年與藝妓小山初代同居,并沒有專心致力于創作;1932年發表了其處女作《回憶》,同年還發表了《魚服記》;1935年因參加報社記者考試落第郁悶而上吊自殺未遂,同年其小說《逆行》被選為首屆芥川文學獎候選人候選作品,開始引起日本文壇的注意,以此同時《丑角之花》也相繼問世;1936年太宰治的第一部作品集《晚年》出現,同年發表了《虛構的春天》和《狂言之神》;1937年他與藝妓小山初代一起服用安眠藥自殺沒有成功,兩人不久后便分手;1939年經老師井伏鱒二的介紹,太宰治與山梨縣的教師石原美知子結婚。此后,太宰治便更加專心致力于文學的創作,不斷有新作問世:1939年《富士山百景》、《女學生》、《皮膚與心》、《八十八夜》、《黃金風景》;1940年《快跑吧,梅羅斯!》和《女人的決斗》;1941年《新哈姆雷特》;1942年《正義和微笑》;1945年《潘多拉的盒子》;1946年《苦惱的年鑒》;1947年《維揚的妻子》、《斜陽》、《叮咚叮咚》;1948年《櫻桃》和《人的失格》陸續發表出版。1948年6月,太宰治和一個名為山崎富榮的女人一起投河自殺。從日本文學史的習慣劃分來看,將太宰治的文學創作生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1932年至1938年期間,為其文學騷動,苦惱時期。該時期的特點是在沮喪,生厭的現實生活中,伴隨著少許滑稽和歡快之事。第二時期:1939年至1944年期間,為其文學創作安定時期。該時期的特點是描述對艱辛困境中的頹廢經歷,對新生的重新認識和追求,該時期是其文學藝術上的飛躍時期。第三時期:1945年至1948年期間。該時期是太宰治文學思想創作得到充分發揮的時期。其三大無賴派文學代表巨著《斜陽》、《維揚的妻子》、《人的失格》均在該時期創作并發表問世。從太宰治的親身經歷和生活體驗,文學創作過程均體現了頹廢墮落的生活狀態,都充滿著悲觀厭世的情緒,其現實的生活閱歷是其文學思想意識形成的重要因素和潛在背景。此外,太宰治不僅在文學創作上其文學理念和文學手法具有“無賴派”特征,而且對于無賴派這一文學流派的樹立,在日本文學史上也是有一定貢獻的。關于“無賴派”一詞,最早就是由太宰治提出的。1946年1月15日,太宰治在給當時的作家井伏鱒二的書信中提到:“因為我是無賴派,所以我要反抗戰后的風氣。”而且,太宰治又在《東西》雜志上論文強調其“無賴派”文學思想:“我是自由人,我是無賴派。我要反抗束縛。我要嘲笑掛著一副得勢面孔的人?!币虼耍毡疚膲烟字蔚倪@些關于“無賴”的言論稱為“無賴派宣言”,這一流派也就這樣被稱呼得名而來。簡而言之,太宰治的生活經歷與其文學創作緊密相關,其早年喪父的深刻影響,以及墮落頹廢的生活狀態均構成了其無賴派文學思想意識形成的背景和基礎。
二、太宰治文學思想意識的內涵
作為日本戰后出現的無賴派文學作家,太宰治是日本戰后無賴派文學派別中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人物,其文學作品具有一定鮮明的特點。第一,反叛天皇制度的精神內涵是其文學作品的內在特點。日本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發動了非正義的戰爭,給日本國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心靈上的創傷。大多數日本國民意識到戰爭是由日本天皇為核心的日本軍國主義造成的,在心理意識上極大地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權威和日本天皇制度的神化。而日本戰后在談及政治的價值,倫理,權力等,均要涉及到日本天皇制度問題。當時日本文學界就戰爭責任問題的論爭,其核心也在于繼續維持或者完全否定絕對的天皇制度。作為無賴派文學作家其文學作品均體現著反抗天皇制度和集權主義的思想和意識。第二,以頹廢墮落的國民生活描寫來對抗當時社會思想以追求思想的解放是太宰治文學的又一特點。在無賴派文學研究會編著的《無賴派文學》的第36頁中就提到了太宰治的《自由人問答》一文,其中論述到:“自由思想的本來姿態,就是反抗精神,是破壞一切的思想,是作為壓迫,束縛的一種反應,與此同時發生斗爭性質的思想”[1]。但是舊有的天皇制和戰后美軍占領的社會體制下,作為無賴派文學作家的太宰治的反抗和呼吁卻顯得虛弱無力和無助,于是其就以頹廢墮落的國民生活描寫為創作主題,通過國民生活的頹廢和墮落來襯托社會體制的墮落和頹廢,以期進行抗爭,以期求得自由和解放。第三,文學創作的手法以自我解嘲和自我戲謔的方式進行,這也是太宰治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之一。在太宰治文學作品中充滿著頹廢的人生哲學和虛無主義理念,通過拋棄道義和人情的虛偽面具,以期揭示人性在情感和肉體的陰暗面,在自我解嘲和自我戲謔中追求自我的“人性解放”。通過自我解嘲和自我戲謔的創作手法,來對戰爭時期的封建倫理,陳舊道德的反叛。太宰治的文學作品無傳統倫理道德的約束,也無一般意義上的道德是非標準,而以自我解嘲的方式進行文學創作,在其作品中均留下了作家自身頹廢墮落的痕跡和映射。第四,對日本近代傳統的反叛也是太宰治文學作品的一大重要特征。太宰治在文學創作理念上反對傳統文學觀念,以一種自我意識,隨意性強的方式進行文學創作。在創作上,反對現實主義及自然主義,反對日本的私小說,對原有的慣例和規則全然不顧,摒棄傳統的文學理論和觀念的約束,以自我的隨意性為創作方式進行文學創作。在創作理念上,將現實生活與文學藝術創作割裂,塑造無賴派文學的“虛構世界”,極力反對日本傳統文學,特別是現實主義文學強調的現實生活與文學創作的一致性的文學觀念,采取反客觀的描寫方式和反對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手法。太宰治的文學作品具有明顯的無賴派文學特點,“創作題材大多是和無業流浪漢,窮人,酒鬼,妓女聯系在一起的。在寫作手法上,他們反對傳統的自我小說模式,問題簡潔明快”[2]。其文學作品除了有上述具有的獨特的文學特點,還具有其內在的各種文學思想意識,如“頹廢墮落”意識,“自殺”意識,“罪”意識,“孤獨”意識,“基督”意識等各種文學思想意識。
1.“頹廢墮落”意識“頹廢墮落”意識是無賴派文學的重要特征。作為無賴派文學泰斗的太宰治的文學作品中也充滿著無賴派文學思想的“頹廢墮落”意識。例如在其小說《斜陽》中,描述了貴族家族的沒落和主人公直治、和子的頹廢墮落心態。主人公之一的直治從軍隊復員回來與入伍前認識的文學老師上原整天酗酒,并貪念于女色,極度放縱自己,吸毒,到處借債,無所事事,極端虛無,全面否定了日本的一切傳統精神文明,對生活產生了虛無感。在小說《維揚的妻子》中,闡述了貴族出生的窮詩人大谷的落魄生活。大谷整天酗酒,并搶了酒館子的錢,后被人追迫到家里。其妻子因此去酒館當女招待替大谷還債,被客人奸污后還自甘墮落地說:“這算什么?,F在我們只要活著就足夠了”。顯然,在該小說中深刻刻畫了大谷和其妻子的頹廢墮落的心理世界。中篇小說《人的失格》是帶有作者青少年自傳體色彩的重要之作,文中的主人公葉藏從小對周圍的世界,對他人帶有不信任感。其長大后,對自己身邊和周圍的一切更加不信任和不理解。生活的放蕩不羈,參加左翼運動后的沮喪心理,妻子被奸污的無奈心態,沉溺于酒色的墮落心境等等都在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