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倫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9 15:47: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儒商倫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儒商倫理

儒商及儒商倫理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建立,人們在最大程度地享受市場競爭帶來的物質成果的同時,也意識到競爭中的無序和殘酷,在一味追逐物欲的過程中,許多人喪失了起碼的道德約束。基于此種狀況,許多有識之士發出呼吁:重振中國儒家文化中的道德精華,引領市場發展方向。

[關鍵詞]儒商儒商倫理現代意義

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大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提高和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但同時,在金錢的誘惑下,一些人為了賺錢不擇手段,唯利是圖,弄虛作假……不但踐踏了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原則,也影響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也有一批文化層次較低的“暴發戶”為富不仁,他們寧可一擲千金肆意揮霍也不肯奉獻少許參與社會的公益事業,沒有任何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針對這些危機,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呼吁:市場經濟需要繼承儒商文化,市場完善必須借鑒儒商倫理。

一、儒商

“儒商”一詞古已有之,顧名思義,“儒商”即為“儒”與“商”的結合體,是亦儒亦商,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財富與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一般認為,儒商應該有五個方面的特征:一是注重個人修養。儒家以“修身”為本,儒商也遵循這一基本原則,先做人,再做生意。許多成功的儒商首先都是道德的楷模,具有凝聚人心的人格力量。二是誠信經營。儒家非常注重誠信,古今儒商都十分注重信用,不僅將信譽作為恪守的商業道德,而且作為企業的經營之道,堅持靠信譽來贏得用戶。三是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儒”最早的詞義為“書生”,后來才具有道德的色彩。四是注重合作。儒家講究以“和為貴”,講究互利合作和“雙贏”。五是具有較強責任感。“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大學》中說:“生財有大道…….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生財要取之有道,仁者“生財”是用來發展“仁”的事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生財”是實現“仁”的事業的手段。他們有超功利的最終目標,有對社會發展的崇高責任感,有救世濟民的遠大抱負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追求達則兼善天下。

二、儒商的商業倫理

查看全文

儒商及儒商倫理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建立,人們在最大程度地享受市場競爭帶來的物質成果的同時,也意識到競爭中的無序和殘酷,在一味追逐物欲的過程中,許多人喪失了起碼的道德約束。基于此種狀況,許多有識之士發出呼吁:重振中國儒家文化中的道德精華,引領市場發展方向。

[關鍵詞]儒商儒商倫理現代意義

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大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提高和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但同時,在金錢的誘惑下,一些人為了賺錢不擇手段,唯利是圖,弄虛作假……不但踐踏了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原則,也影響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也有一批文化層次較低的“暴發戶”為富不仁,他們寧可一擲千金肆意揮霍也不肯奉獻少許參與社會的公益事業,沒有任何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針對這些危機,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呼吁:市場經濟需要繼承儒商文化,市場完善必須借鑒儒商倫理。

一、儒商

“儒商”一詞古已有之,顧名思義,“儒商”即為“儒”與“商”的結合體,是亦儒亦商,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財富與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一般認為,儒商應該有五個方面的特征:一是注重個人修養。儒家以“修身”為本,儒商也遵循這一基本原則,先做人,再做生意。許多成功的儒商首先都是道德的楷模,具有凝聚人心的人格力量。二是誠信經營。儒家非常注重誠信,古今儒商都十分注重信用,不僅將信譽作為恪守的商業道德,而且作為企業的經營之道,堅持靠信譽來贏得用戶。三是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儒”最早的詞義為“書生”,后來才具有道德的色彩。四是注重合作。儒家講究以“和為貴”,講究互利合作和“雙贏”。五是具有較強責任感。“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大學》中說:“生財有大道…….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生財要取之有道,仁者“生財”是用來發展“仁”的事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生財”是實現“仁”的事業的手段。他們有超功利的最終目標,有對社會發展的崇高責任感,有救世濟民的遠大抱負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追求達則兼善天下。

二、儒商的商業倫理

查看全文

日本町人和中國儒商的差異透析

論文關鍵詞:日本町人;中國儒商;倫理思想

論文摘要:日本町人與中國儒商所處的歷史時期相近,雖然各自倫理思想都具有儒家文化的背景,但是由于價值觀、道德意識等方面的異同,因而導致其各自倫理思想的差異性也較大,對二者的倫理思想等進行深入比較,有助于更加準確的理解二者倫理思想之異同。

日本町人是指自中世紀初期至明治維新以前,居住于城市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町人占當時全國人口的5%一6%,人數約50萬左右。町人與武士和農民一樣,身份上是固定的,不可自由改變。正因為如此町人才形成了一股力量,而且產生了很多鼓吹町人倫理思想的著作,并逐步形成了倫理思想體系。從而在日本由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轉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儒商是指有文化教養的,以儒家理念為指導從事商品經營活動的商人。在中國歷史上,儒商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過程,在士、農、工、商四民之中,儒為四民只首,而商為四民之末,儒與商有天壤之別。由于封建當權者一直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因此商人備受貶抑,直到明末清初資本主義已經萌芽,這種傳統的儒家倫理對商人的貶抑才有了很大的改觀。“棄儒從賈”蔚然成風,至此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儒商。

1、町人與儒商對“仁”的理解

在日本的德川幕府時期,對商人有一種偏見,“商社性惡論”。這種偏見也是對商人社會低下的卑視。為此,町人哲學家石田梅巖主張商人之道為仁。他說:不知商人之道者,則貪婪亡家。若知商人之道者,則應離欲心,勉仁心。此乃是學問之德。梅巖提倡商人要離“欲心”,行“仁心”,把“仁”作為商人必備之德。這種思想還是對職業的“行”無貴賤觀點的發揮。梅巖把商人作為“市井之臣”

來輔助君治理天下,商人在社會機能運轉中,具有士農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商人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就要以行“仁”為道,梅巖特意在“月會”上,以“行仁為本”這一題目,教導他的門人弟子說:我儒以仁愛萬物,不殺無益之物。一家有仁,則一國興仁。堯舜率天下以仁,則民從之。作人處事應以仁為本。梅巖從儒家觀點出發,認為只有行“仁”道,才能治家、治國。

查看全文

儒商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建設思考

一、傳承優秀儒商文化、創造現代企業文化精神

結合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對儒商文化的核心理念予以繼承和發揚,塑造現代企業精神的發展。(一)“以人為本”的精神。我們將以儒商和人仁的經商理念,培育現代企業的以人為本的精神。仁者愛人的經營理念對于培養現代企業的以人為本的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以人為本的企業,他必須是一家杰出的企業。由此,從企業員工的利益出發,該企業應當以儒商文化中的仁愛觀念塑造現代企業以人為本的主要精神,讓員工為企業的發展盡力,以企業為家。如今,既要傳承儒商文化以義取利的商業道德,也要培育現代企業經世濟民的社會責任感【1】。現代企業要追求利潤,便不能在利益面前無所不為、唯利是圖,更應當負有經世濟民的社會責任。在儒家和商人的傳統時期,實踐行動證明,不采取不正義的行為,真理是世界上最好的。現代企業應該采取預防措施,讓正義利益,服務社會成為企業活動的根本目的,將企業內部的思想內化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促進社會各階層的健康穩定發展,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二)“誠信經商”為理念。傳承儒商文化的誠信經商行為理念,是現代企業的根本行為準則。誠信是生產和管理的最高境界。沒有誠信,就沒有真正的市場經濟。而和諧是社會進步的理想追求。沒有道德與和諧,社會就會失去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以往,儒商在商業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與儒家商人始終堅持企業的根本密不可分--誠實、守信、信譽第一。很明顯,誠信經營非常重要,企業能夠真誠地站在市場上,用“信”取得消費者的喜歡。如今,企業的經營活動涌現出道德淪喪和信念危機等問題,使企業的經營不能正常運行,如此情況之下,儒商文化的理性因素應得到現代企業管理的肯定、繼承和發揚。誠信,不僅是立足于社會的基本原則,也是做生意的共同原則,“誠者天之道也,誠者人之道也,誠者商之道也”。誠信與公司的企業形象和客戶份額直接相關,“招聘世界,誠信”,與企業的業績和效率密切相關。如果一個企業缺乏誠信,也只能逞一時之快,并不能長久,因此,注重信用和信譽是企業經營成功的基本條件【2】。這證明現代企業只能通過誠信贏得戰斗,才能實現預期的經營目標。因此,誠信被稱為商業靈魂。企業管理者需要關注儒商文化傳統的誠實思想,倡導以誠為本的理念,堅持誠信經營,才能取得企業經營的成功。

二、現企經營對儒商文化的借鑒

(一)“敬業樂群”的職業精神。現代企業管理應繼承和發揚儒商的職業精神。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讓企業之間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給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極大地挑戰和巨大的壓力。在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團隊的協作能力。專業的奉獻精神可以鼓勵企業戰勝重重困難,承受不同的考驗,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百戰百勝,形成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儒商的文化傳統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它的敬業精神里,都包含著吃苦耐勞和自強不息的態度,如此高度的專業精神,成為他們強調借助權力團體參與市場競爭的團隊合作意識,確保了企業源源不斷的發展,并有利地去激發和培養企業管理者和企業員工勤奮努力的精神,從而提高企業經營的績效和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儒家商人“敬業樂群”的文化傳統對于現代企業經營的管理仍具有積極的參考價值和指導的作用。因此,面對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探索與現代企業經營的契合點,現代企業必須充分的繼承和發展企業集團的專業精神,【3】。(二)“以和為貴”的經營策略。堅持儒商的“和為貴”經營策略。這有利于經營者之間的相互合作和互利,避免雙方之間的不良競爭,也改正了假冒、偽劣和坑蒙拐騙等違法違規的敗壞道德的行為,并且降低了內部的消耗性競爭,營造了融洽和諧的氛圍,為企業的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快速的發展,確保了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繼續蓬勃發展。由此,儒商注重合作、追求和共存的高尚和諧理念,是企業管理不能忽視和不能缺失的基本原則。現代商業管理者要想取得成功,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就要注重學習,倡導儒商經營戰略,實施和諧管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內部人員之間人際關系的和諧。并在不同企業之間尋找共同生財點,做到互利合作、和氣生財,共同發展。(三)警惕儒商文化傳統的弊端。在某種程度上,儒商文化對企業管理不僅只有積極的作用,還存有不利的消極因素。現如今,儒商文化傳統的缺陷,在隨著現代社會企業市場交易的頻繁和擴大逐漸顯露。由此,在借鑒儒商文化傳統的同時,也要警惕避開其弊端。儒商經營的規范倫理化。儒商文化傳統主要是通過倫理來協調和保障企業經營的活動。他們得到儒家的支持,具有強烈的道德色彩。他們太過于的強調道德的作用,排斥合同和法律約束,從而就會有經濟利益上的糾紛。市場的交易會逐步擴大和復雜化,不可能將商業運作與儒商文化傳統的倫理管理規范相協調,那么,當務之急就是構建健全的契約和法制關系。這樣,企業經營者就能以協議合同和法律的形式規范業務運營,明確雙方必須履行的經濟義務,就能夠有效地確保他們的經濟利益得以實現。

三、結語

總之,現代企業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儒商文化傳統的影響。可借鑒之處尤其多,要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的促進企業文化的發展。在現代企業中,雖然商業運營需要有利益,產值,實現企業的功利目標,但同時刻,企業、企業經營、社會責任和價值的追求,就須遵守賺錢有道的原則,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發展好市場的經濟活動。并創建企業的特色文化,將其融入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強大凝聚力的核心企業文化。

查看全文

儒家文化來建設企業文化

所謂的“企業文化”,其實是西方社會的文明產物,我們的傳統文明本身沒有這個概念。所謂的企業文化,無非就是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質,提高人的誠信度,提高人的責任感,提高人的事業心。這在我們幾千年的傳統文明中,是最基本的文化底蘊教育,一直都很強調的這一點,尤其我們的儒家文化思想,幾千年都講一個道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簡稱為“修齊治平”。但現在學西方,早把這些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完全忽視。幾代人的應試考試,注重的都是數、理、化;語文教育,華而不實,內容西化;所謂的德育,講的又十分空洞和虛假。因此,傳統道德的靈魂構建,幾代人從兒童時代就開始荒漠,久而久之,人們的頭腦中就只有競爭和斗爭。到了成人和成材之后,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個好職業,能夠賺大錢,因此,靈魂上出現的空洞全被金錢所填塞,這就是現代社會人們都迫切盼望傳統道德回歸的根本原因。

西方文明中,幾千年來都只講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競爭和斗爭,所以他們也活得很吃力,他們的祖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找到一個精神道德上的支撐,于是,就人為的創造了一個彼岸的世界,來規范做人的心理底線,這就是西方人頭腦中的“上帝”觀念。

今天,我們引進西方文明,西方技術上的東西一學就會,可是,西方道德價值觀的東西,就跟A型血配B型血一樣,是根本沒辦法融合的。所以,技術上的東西可以借過來用,靈魂上的東西卻格格不入。這就是今天社會不誠信、不和諧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說我們丟掉了傳統道德的價值觀。表面上看,人們的物質生活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豐裕,可精神卻十分空虛,人與人之間,總是相互算計、爾虞我詐、坑蒙拐騙、蕓蕓眾生都活得實在吃力。

所以,企業不僅需要優秀的領導人,也需要心態平實的人才,需要吃苦耐勞的人才,需要能為企業增創效益和價值的人才,需要能與企業的壯大發展同心同德、共生共死的人才。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早在千百年前就被應用于商業,故有“儒商”的提法。早期儒商主要是指商人誠實經營,不把謀取利益作為唯一出發點,把“濟世救民”放在自身利益之前。新時代的儒商,是不同于傳統“儒商”的,它把儒家文化以及傳統“儒商”思想創造性的應用于市場經濟,成為社會營銷的經營理念。概括地說,新時代儒商的內涵包括:具有現代人文道德、具有競爭能力、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現代管理能力、具有開拓創新意識的企業家。

中國作為21世紀人類進步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而受到世界的尊重和敬佩。所有炎黃子孫都為偉大祖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驕傲,儒商群體在世界上也因國家強盛而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尊嚴和自豪,我也深感包括國內外儒商群體在“中國崛起”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儒商群體千百年形成的獨特個性也受世人崇尚。“儒商之道”是儒商群體發財之道和商業道德的融合,也是儒商群體個性的集中體現。

查看全文

裝飾圖案文化藝術分析

摘要:本文將山東聊城山陜會館在空間上還原到會館的建筑場所,在時間上還原到明清封建社會時期。借助藝術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本文通過對會館的裝飾圖像藝術的題材進行梳理分析,考察了這些藝術符號背后所暗含的“儒商”身份的社會意義,揭示了由代表國家文化的“士”與代表民間文化的“商”的共謀所帶來的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的審美意識。

關鍵詞:山陜會館;運河文化;儒商

會館是明清時發展起來的一種社會組織。其中,作為這一社會組織活動場所的會館建筑富麗堂皇,聚集了大量具有文化內涵的藝術圖像。文章以山東聊城山陜會館為目標,將其還原到當時具體的社會語境中,考察這些符號所代表的“儒商”身份的社會意義。本文對會館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裝飾圖像藝術進行分類分析,對具有普遍意義的部分不做詳解,這里的圖像藝術包括了圖案設計和書法墨跡兩類。

一、山陜會館的建筑淵源

所謂“館”,“客舍也”,從食、從官,為賓客食宿之處(許慎:《說文解字》)。會館屬古代“館”式建筑的一類,與科舉制度、商業經濟繁盛以及大批量移民等社會背景因素有著密切關系,是同鄉人士在客居地建立的一種社會組織,用以互助和協調同籍客居群體內部和外部的關系。山東聊城山陜會館位于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關古運河西岸,是山西、陜西商人為“祀神明而聯桑梓”集資合建,向首府審批并由封建政府管理的一座神廟與會館相結合的商業性會館建筑群。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其后歷經三代人、耗時66年,至嘉慶十四年方具有現在之規模。會館中多有官僚士人參與甚或主持會館事務,考察會館的碑刻,發現幾乎所有的碑記都是由同鄉籍的官僚或者文人執筆甚或帝王御筆的。商業活動是會館的主要職能。山陜會館,坐西面東,南北闊44米,東西深75米,主要建筑有山門、戲樓、夾樓、鐘鼓樓、看樓、碑亭、大殿、春秋閣等,共計160余間。布局緊湊,錯落有致,裝飾華麗,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瑰寶。整個建筑群集精巧的建筑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于一身,門窗、屋檐、瓦當、墻柱、影壁、門樓、大殿和廂房等屋檐下邊的桁、枋、斗拱、雀替、掛落、擋板、垂柱等,幾乎遍布裝飾圖像,多以山水樹木、花鳥魚蟲、珍禽異獸、人物故事為題材。其圖像藝術的手段包括石雕、木雕、磚雕,還有大量匾額、對聯的書法藝術。大量的裝飾圖像藝術不僅給整個建筑以精美的視覺享受,還在言說某種“意味”。今天,作為現今聊城地區保存下來最為完好的會館,山陜會館已經成為歷史文化博物館。20世紀70年代中期國家撥款對山陜會館進行了全面的加固整修,1978年辟為聊城地區博物館,1988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富麗堂皇又巧妙、親切的儒商藝術,積淀著歷史的滄桑,留給后人無盡的想象。

二、圖像題材分析——符號與象征

查看全文

現代商業傳統商業比較論文

[摘要]現代商業與傳統商業既有差異性特征,又存在歷史性聯系。差異性特征體現為在商業主體、商業客體、商業載體(業態)和商業信息技術等方面現代商業對傳統商業的變革性發展,歷史性聯系則體現在商業本質、商業倫理和商業作用等方面現代商業與傳統商業的一致性。現代商業企業必須在堅持商業倫理,遵循商業的本質規律的基礎之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快自身的組織化程度,促進商業業態的更新升級,推動商業活動分工的社會化。

[關鍵詞]現代商業傳統商業差異性特征歷史性聯系

一、導論

語言學家們認為商業是“以買賣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經濟活動”。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第三次大分工,商業開始出現。此時的商業被稱為商人商業;隨著工業革命和科技的發展,商業主體組織化-企業化,此時的商業被稱為組織化商業;二戰以后新科技革命引發商業領域的多次革命,此時的商業被稱為多事業化商業-流通業。“現代商業”還沒有明確的概念,但可以確定的是現代商業是以連鎖超市為代表的現代化業態為載體,以信息化為催化劑的。多事業化商業(流通業)就是現代商業的開端。商人商業和組織化商業則可以包含在傳統商業的范疇之內。現代商業與傳統商業具有差異性特征,但兩者不是兩個絕對對立、沖突的概念,它們存在著歷史的邏輯聯系。

二、現代商業與傳統商業的差異性特征

現代商業與傳統商業既有歷史性聯系,也保持著各自差異性特征。這種差異性是源自現代商業對傳統商業的發展即商業范疇自身的更新和升級。現代商業對傳統商業的變革性發展是指在商業主體、商業客體、商業載體(業態)和商業信息技術等方面進行變革和升級。

查看全文

商業道德支撐力企業文化構建

總理希望"企業家血管里流淌著道德的血液",這是老人家對當下許多企業喪失商業道德的憂慮之言.商業道德是指商業從業人員的道德規范在具體商業情景和商業活動中的應用,是商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也就是同商業從業人員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行為的要求,同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

商業道德的履行一定意義上是"利他"精神,也是儒商一貫奉行的精神.在我國,儒商奉行的商業道德是恪守信用、誠信為本,誠實不欺,利以義制、以義取財,仗義疏財等等,意在把誠、信、義、恕、讓等倫理道德原則貫徹到從商經營之中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充分體現儒商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儒商的消費通常也是"利他"性的,且多見于藝術層面,如建造園林、挽救文化遺產、收藏藝術珍品等方面.儒商文化的內容在今天的企業發展中仍有十分積極的作用,西方諸多管理法則--美國企業的創新精神、德國企業的質量第一觀念、日本企業的團隊意識等與中國儒商的管理理念甚為相似.

現如今企業文化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日益顯現,企業文化具有經濟性,必須為企業的經濟活動服務,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其價值在于經濟作用和超出功利性的廣泛的社會意義,企業正確的價值觀和信念決定商業道德的水準,商業道德植根于企業文化土壤之上,商業道德水準要靠土壤的養分來支撐.

企業文化對商業道德的支撐作用表現于以下方面:

1企業文化建設對商業道德有導向功能

(1)企業文化依托戰略管理而形成,提倡企業履行商業道德,就是要確保企業戰略落地且不影響愿景,考慮長遠目標,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不同企業的個性化文化就在于愿景的不同,從一定意義上講愿景決定企業文化特色.

查看全文

中小企業營銷倫理試析論文

一、中小企業的界定

中小企業是與所處行業的大企業相比人員規模、資產規模與經營規模都比較小的經濟單位。不同國家、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行業對其界定的標準不盡相同,并且,他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動態變化的。各國一般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對中小企業進行定義。質的指標主要包括企業的組織形式、融資方式及所處行業地位等;量的指標則主要包括雇員人數、實收資本、資產總值等。相較而言,量的指標較質的指標更為直觀,數據選取容易,大多數國家都以量的標準進行劃分。比如,如美國國會2001年出臺的《美國小企業法》對中小企業的界定標準為雇員人數不超過500人,英國、歐盟等在采取量的指標的同時,也以質的指標作為輔助。

我國目前對中小企業的劃分標準為2003年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統計局研究制訂的《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詳見表1。

中小企業決定一國經濟活力和實力,進而決定國家命運,這是很多國家發展經驗反復證明的一個規律。對于中小企業的重要性,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是這么評價的:“中小企業在所有國家的經濟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就業,經濟增長,提高生產率,創新,減少貧困和增加社會機會等領域,中小企業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也指出:“中小企業創造了本地區大多數的就業,是本地區經濟發展的脊梁骨。”歷史和現實的經驗表明,中小企業關乎一國經濟發展乃至社會穩定的大局,切莫因“小”而不為。

到2006年底,我國中小企業總數已達4200多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這些中小企業吸納了75%的城鎮人口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中小企業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市場經濟下的企業強調利益驅動,重視競爭,這本是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理所應當。但單純的利益驅動和狹隘的競爭意識往往會使企業陷入唯利是圖、惡性競爭、假冒偽劣、坑騙顧客、虛假廣告……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無數的現實表明,以上問題在中小型企業中普遍存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實質是契約經濟、信用經濟,是建立在以誠信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基礎之上的。部分中小企業見利忘義,置營銷倫理道德于不顧,不擇手段地追求利潤,致使企業營銷活動中出現了種種損害消費者、合作者和競爭者利益以及危害環境和社會的不道德行為。中小企業市場營銷活動存在的不道德問題,給社會、企業和消費者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中小企業的營銷倫理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提高中小企業的營銷倫理水平,已成為我國經濟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一件大事。

二、營銷倫理及顯要義務理論認識

查看全文

儒家文化管理研究論文

摘要:

近代以來,對于西方管理思想我們總是以一種膜拜的心理來學習。而當前中西方管理思想有著不斷融合的趨勢。我們有必要對我國古代管理思想進行深入的研究,作為中國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體系,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管理思想,其精華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修己安人”、“中庸之道”等方面。這些閃光的思想對現代的企業管理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從儒家文化與管理方法關系出發,在結合文獻的研究與總結之后,得出基于儒家文化的現代管理方法結構,以期為管理實踐做出理論上的指導和借鑒。

關鍵詞:儒家文化;現代管理;建構

前言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中,以儒家為首的經典著作和諸子百家的思想學說,奠定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其中的治國安邦、民族精神、立人處事、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經驗智慧,在今天仍有其生命力,值得我們來發揚光大。不可否認,這些經典著作、思想學說帶有明顯的時代和階級烙印,但我們可以以科學的態度汲取精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主干,它經長期的整理加工、豐富發展,早已成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比較嚴密、完整的文化體系,對我國古代各民族的道德生活實踐,產生過無比深遠的影響。儒家所確立的道德規范,曾長期成為我國人民調解人與人相互關系的重要原則。而且在現今也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風格。

1、選題的背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