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0 13:04: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沙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技術論文

摘要: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有嫩植扦插育苗和硬枝扦插育苗2種形式,分別介紹了其育苗技術,以期為大果沙棘的苗木繁育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果沙棘;嫩枝;硬枝;扦插育苗

大果沙棘是100多個抗寒、抗病、少刺或無刺、果大、高產、工藝品質好的優良沙棘品種的統稱。目前,大果沙棘繁育園地面積小,母樹少,遠遠滿足不了各地對大果沙棘種苗的要求。因此,只有加速大果沙棘苗木繁育,提供大量優質苗木,才能促進沙棘產業的發展。在繁育方法上,改過去以種子繁育實生苗為主的方式為扦插育苗方法,成活率高、繁殖系數大,成本相對較低,且能控制雌雄株比例。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有嫩枝扦插育苗和硬枝扦插育苗2種形式,現分別介紹如下。

1嫩枝扦插育苗技術

1.1苗床建立

育苗沙床是保證插條水分、養分供應及保持溫度的基礎,沙床的基質必須具備通氣、滲水、容熱等功能,才能保證插穗生根。育苗沙床的結構一般分3層:下層(基礎層)卵石,厚度15~20cm;中層豆沙,厚度10~15cm;上層河沙(沙土),厚度15~20cm。扦插前床面沙土要進行消毒,減少病蟲害對扦插苗的危害(消毒時用稀高錳酸鉀溶液)。

查看全文

沙棘產業發展對策分析

摘要: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迫切要解決的問題。近年來,由于我國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極為脆弱,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嚴重制約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也對全國的生態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改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中之重。沙棘產業憑借其獨有的特點,已經逐步成為部分地區生態農業建設中的中堅力量。本文介紹了阿合奇縣沙棘產業發展現狀及種植沙棘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以為阿合奇縣沙棘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沙棘;現狀;效益

近年來,沙棘產業已逐步成為新疆阿合奇縣的支柱產業。本文通過闡述阿合奇縣沙棘產業發展現狀和沙棘種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阿合奇縣未來沙棘產業向著產業化、工業化、現代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1]。

1沙棘產業發展現狀

阿合奇縣是一個位于新疆西部的邊境縣,近年來,阿合奇縣結合自然環境特點,持續發展沙棘種植,使沙棘產業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為擴大沙棘產業的發展規模,阿合奇縣前后投入5000萬元用于支持沙棘產業的發展。如今,沙棘已經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旅游產業,近十年時間里,阿合奇縣在縣域內各個鄉鎮修建了各種各樣的旅游設施,吸引了不少游客,對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改善生態環境以及農牧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2沙棘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查看全文

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有嫩植扦插育苗和硬枝扦插育苗2種形式,分別介紹了其育苗技術,以期為大果沙棘的苗木繁育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果沙棘;嫩枝;硬枝;扦插育苗

大果沙棘是100多個抗寒、抗病、少刺或無刺、果大、高產、工藝品質好的優良沙棘品種的統稱。目前,大果沙棘繁育園地面積小,母樹少,遠遠滿足不了各地對大果沙棘種苗的要求。因此,只有加速大果沙棘苗木繁育,提供大量優質苗木,才能促進沙棘產業的發展。在繁育方法上,改過去以種子繁育實生苗為主的方式為扦插育苗方法,成活率高、繁殖系數大,成本相對較低,且能控制雌雄株比例。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有嫩枝扦插育苗和硬枝扦插育苗2種形式,現分別介紹如下。

1嫩枝扦插育苗技術

1.1苗床建立

育苗沙床是保證插條水分、養分供應及保持溫度的基礎,沙床的基質必須具備通氣、滲水、容熱等功能,才能保證插穗生根。育苗沙床的結構一般分3層:下層(基礎層)卵石,厚度15~20cm;中層豆沙,厚度10~15cm;上層河沙(沙土),厚度15~20cm。扦插前床面沙土要進行消毒,減少病蟲害對扦插苗的危害(消毒時用稀高錳酸鉀溶液)。

查看全文

沙棘產業發展工作意見

各旗區人民政府,新區管理委員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各大企事業單位:

為加快生態建設,推動沙棘產業向集群化、增強高附加值沙棘產品研發水平,提高沙棘企業精深加工能力,著力打造國家一流的沙棘工業園區,全面提升我市沙棘產業層次、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切實走出一條生態產業化的新路子,特提出如下意見,請認真貫徹執行。

一、優化沙棘林建設布局,大力推進沙棘林建設。按照重點建設沙棘原料林和原料林向加工園區靠攏的原則,以東勝區、準格爾旗、達拉特旗和伊金霍洛旗為重點地區,按照合理的輻射半徑,建設沙棘原料林基地。同時,結合全市生態建設總體布局,在適宜地區繼續大力種植沙棘生態林,作為沙棘原料林基地的重要補充。

二、推廣使用沙棘優良種苗,提高沙棘品質和產量。沙棘原料林基地建設所用苗木,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認真選用優良的沙棘雜交新品系,重點推廣12個果用型、葉用型、生態型雜交新品種。沙棘原料林建設要嚴格按照《市沙棘原料林基地建設技術規程》執行。

三、支持社會力量建設沙棘原料林基地。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造林大戶以承包、入股、轉包、租賃等形式,從農牧民手中取得宜林地使用權,大面積種植沙棘。對依法獲取宜林地面積達到1萬畝以上的集體或個人,通過申請可直接安排國家生態工程項目。企業或農牧民自主種植的沙棘林,經林業、水土保持等部門驗收合格后可按同類造林標準給予補貼或獎勵。

四、保障沙棘原料林建設者權益。對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造林大戶及農牧民營造的沙棘原料林,各旗區林業主管部門要按照有關規定,及時核發林權證。

查看全文

沙棘資源開發利用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介紹了湟源縣沙棘資源的分布及開發利用現狀,提出其沙棘產業開發的指導思想及建設的原則,并闡述了項目建設規劃,以期促進該縣沙棘產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作用。

【論文關鍵詞】:沙棘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原則;項目規劃;青海湟源

湟源縣位于東經100°54′30″~101°24′50″,北緯36°19′27″~36°54′54″,地處日月山北麓、湟水河上游,境內山多地少,溝壑縱橫,地形復雜,海拔為2470~4890m,垂直高差2428m,是青海省農牧區的自然分界線。全縣總的屬于拉脊山地貌,東部部分地區呈現高山峽谷地貌,祁連山的幾條小山脈和湟水河、藥水河構成全縣地形骨架,地勢由北、西向東傾斜。湟源縣多年平均溫度為3℃,最熱月均溫13.9℃,最冷月均溫-10.6℃,≥5℃年積溫為1771.7℃,≥10℃年積溫為1027.5℃,無霜期27~71d;年平均降水量為400mm,植物生長期降水量為350mm,年蒸發量為1454.3mm,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6%,11月至翌年3月降水只占14%。冬季漫長干旱,氣溫日差大,年較差小,結凍期長,無霜期短。湟源縣土壤類型較多,根據湟源縣第1次土壤普查,境內有8個土類,即石質土、高山草甸土、高山灌叢草甸土、黑鈣土、灰褐土、栗鈣土、沼澤土、新積土等。全縣總面積為15.09萬hm2。其中農業用地2.33萬hm2,占15.42%;牧業用地4.67萬hm2,占30.94%;道路、水域、居民地3333.33hm2,占2.2%,未利用地8060hm2,占5.34%。根據2004年湟源縣“二類資源”調查,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為69534.8hm2,占總面積的46.08%;其中有林地2765.3hm2,占林業用地的3.98%;灌木林地為38924hm2,占林業用地的55.98%;未成林造林地為12233.9hm2,宜林地5472.1hm2,四旁植樹1381萬株,全縣森林覆蓋率為26.8%,活立木蓄積量為71.78m3。

1沙棘資源現狀

根據2004年“二類”資源調查,湟源縣目前有沙棘林地8860.6hm2,其中沙棘灌木林1344hm2,沙棘未成林地7516.6hm2。沙棘灌木林主要分布在湟源縣東峽國營林場、波航鄉、申中鄉及和平鄉等地區,沙棘未成林地在湟源縣10個鄉鎮均有分布,且以近幾年退耕還林草工程中營造的為主。以前由于沒有沙棘開發利用的合適途徑,沙棘在湟源縣主要是作為水土保持樹種進行營造水土保持林,對它的開發利用也僅僅局限于育苗所需的沙棘種子采集。經推算,每年的沙棘結果量約3萬t,種子產量在200t,實際種子采集量在2t左右。

2沙棘資源開發指導思想及建設原則

查看全文

談淺山區大果沙棘培育技術特色

摘要:介紹了大果沙棘在**淺山地區的栽培技術,主要包括苗木繁育、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內容,以為開發利用大果沙棘資源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大果沙棘;栽培技術;**;淺山地區

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是青海三寶之一,俗稱酸刺、黑刺、醋柳,胡頹子科沙棘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耐寒抗旱,耐土壤貧瘠,根系發達,有根瘤,對生態環境適應能力強。在條件較差,甚至是惡劣的環境中能頑強生存,并且在生存過程中能改善周圍環境,為其他植物的生存發展創造條件。沙棘又是青海地區增加土表植被、防風固沙、保護生態環境的主要鄉土造林樹種之一。它主要生于河灘漫地、低階地、洪積扇和山麓,在陰坡和半陽坡上形成較大面積的單純群落,也能零星生長在陰坡和半陰坡云杉林緣和林中空地上,但由于果實產量低、經濟效益差,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通過引進大果沙棘進行人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開發,實現沙棘由野生向人工栽培,是沙棘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實現沙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最佳選擇。

**縣平均海拔2500m,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3.4℃,年均降水量368.2mm。近年來,由于引進的大果沙棘具有果大、高產、品質好、好采收等優點,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為此,現將其在淺山地區的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一、苗木繁育

1.1種子育苗

查看全文

大果沙棘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介紹大果沙棘在青海東部的栽培技術,主要包括苗木繁殖、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內容,在栽培中具有重要意義,為全面開發利用大果沙棘資源提供依據。

關鍵詞:大果沙棘;苗木繁育;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青海東部地區

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是青海三寶之一,又名醋柳,胡頹子科沙棘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1],耐寒抗旱,耐土壤貧瘠,根系發達,有根瘤,對生態環境適應能力強。在條件較差,甚至是惡劣的生態環境中能頑強生存,并且在生存過程中能改善周圍環境,為其他植物的生存發展創造條件,從而成為實施國土綠化、改造生態環境的先鋒樹種[2]。沙棘又是青海省增加土地植被、防風固沙、保護生態環境的主要樹種之一。但是由于果實產量低、經濟效益差,未引起人們的重視,致使這一很有開發價值和前途的經濟林處于自然繁衍、自生自滅的狀態。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引進俄羅斯大果沙棘進行人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開發,實現由野生向人工栽培。青海東部地區海拔1900~2800m,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夏季氣候冷涼,近年來,由于引進的大果沙棘果大、高產、品質好、好采收等優點,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為此,現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苗木繁育

大果沙棘苗木繁育的方法有種子育苗和扦插育苗,以扦插育苗為佳。

1.1種子育苗

查看全文

構建沙棘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思考

摘要:沙棘不僅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優選樹種,而且由于其富含豐富的營養物質和生物活性物質,已被廣泛應用于食品、保健等多個領域。山西作為沙棘資源大省,為了有效促進沙棘產業發展,構建了山西省沙棘產業技術聯盟。文章主要從山西省沙棘資源現狀、聯盟構建目標和意義、聯盟成員情況以及山西省沙棘產業前景展望等方面進行了說明和介紹。

關鍵詞:沙棘;產業技術;戰略聯盟

沙棘由于根系發達,萌蘗力強,根部根瘤菌能夠固氮肥土,因此被廣泛作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防風固沙林的優選樹種(陳秀蘭,2018)。國內主要分布于華北、西北、西南地區。沙棘還是一種藥食同源的植物,其根、莖、葉、花、果富含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和營養物質,在食品、醫藥、輕工、航天、農牧漁等行業和領域都得到應用(王峰等,2018)。沙棘獨特的醫藥保健功能以及強大的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關注,吸引眾多的專家學者以及資本、企業共同合作開發沙棘資源。

1山西沙棘資源及產業現狀

1.1山西沙棘資源現狀

山西是中國沙棘資源的大省,內蒙古、甘肅、青海緊隨其后,山西占全國沙棘資源總面積的35%,達40多萬hm2,其中天然林26.67萬hm2,人工林13.33萬hm2,78個縣有沙棘分布,56個縣面積達6666.67hm2以上,其中面積在1.33萬hm2以上的10個縣。沙棘資源主要分布范圍在北緯34°(平陸縣)~北緯40°(天鎮縣),主要生長于海拔800m~3600m的山坡、丘陵、溝谷、荒地、疏林中(侯霄等,2014)。總體而言,沙棘在山西的分布特點是范圍廣,類型多,主產區相對集中。雖然山西省沙棘資源分布面積較大,但也存在諸多不足,沙棘果枝刺多,不便經營管理;果實個體太小,單位面積產量低,經濟效益受限;隔年結果現象嚴重,產量大小年明顯;果柄短,果肉薄,難于采摘。這些都是山西沙棘資源有待改進的資源現狀(席昱梅,2018)。

查看全文

退化沙棘林改造與經營管理探討

摘要:文章以山西省在生態脫貧進程中,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前景,在全省范圍內啟動沙棘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實施退化沙棘林改造和經營管理為基礎,對山西省沙棘資源狀況、沙棘改造技術、經營管理技術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以其為退化沙林改造提供借鑒,為林業生態扶貧找到新途徑。

關鍵詞:沙棘;現狀;改造;經營管理;脫貧攻堅

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inn),胡頹子科沙棘屬,耐旱、抗風沙,根系發達萌蘗力強,是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兼備的造林先鋒樹種;沙棘是藥食同源植物,果葉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是世界植物群體中公認的維生素C之王。山西省73個縣(市、區)均有分布,特別是貧困山區有大量天然沙棘資源。沙棘在其適生區域內所營造的生態林,保持原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經過人為改造和經營管理后,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具有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巨大潛力。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個戰場打贏兩個戰役”的部署要求,山西省在生態脫貧的進程中,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前景,將沙棘作為主打品種之一全面推廣,在全省范圍內啟動沙棘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把“小灌木”做成“大產業”,2017年完成沙棘林改造2.34萬hm2。沙棘林改造項目涉及19個貧困縣,4個深度貧困縣。

1沙棘資源狀況

1.1資源現狀。山西省是沙棘資源大省,但沙棘多呈野生分布,群體密集生長,老幼參差不齊,全省現有沙棘林面積23.37萬hm2,其中天然沙棘林21.09萬hm2,人工沙棘林2.27萬hm2。主要分布在呂梁、忻州等地區,右玉、左云、和順、沁源也有一定規模的沙棘林。據不完全統計,呂梁地區有沙棘林約4萬hm2,主要分布在嵐縣、方山、交城、文水、交口等縣;忻州地區有沙棘林8.67多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岢嵐、五寨、神池等縣。1.2利用現狀。近年來,山西省堅持將沙棘發展和后續產業同步考慮,著力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沙棘企業,逐步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沙棘加工企業80多家,涌現出呂梁野三坡沙棘有限公司、山地陽光生物有限公司、山西五臺山沙棘制品有限公司、山西綠都沙棘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山西塞上綠洲有限公司等20多家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加工企業。這些加工企業每年消耗沙棘量5萬余噸,來自于山西省實際供應量2萬多噸,有大約3t缺口靠外省供應。1.3經營現狀。山西省現有沙棘林為生態林,均未進行改造經營管理。現存天然沙棘林大都呈團塊狀分布在高海拔黃土山區梁卯頂、背陰坡和溝道內,老化、分布分散、結果量少,交通困難;人工營造的沙棘林,初植密度大,雄多雌少,通風透光差,掛果率低,結果量少,采摘利用率低。

2改造技術

查看全文

探究淺山地區大果沙棘培植技術論文

摘要:介紹了大果沙棘在青海互助淺山地區的栽培技術,主要包括苗木繁育、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內容,以為開發利用大果沙棘資源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大果沙棘;栽培技術;青海互助;淺山地區

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是青海三寶之一,俗稱酸刺、黑刺、醋柳,胡頹子科沙棘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耐寒抗旱,耐土壤貧瘠,根系發達,有根瘤,對生態環境適應能力強。在條件較差,甚至是惡劣的環境中能頑強生存,并且在生存過程中能改善周圍環境,為其他植物的生存發展創造條件。沙棘又是青海地區增加土表植被、防風固沙、保護生態環境的主要鄉土造林樹種之一[1]。它主要生于河灘漫地、低階地、洪積扇和山麓,在陰坡和半陽坡上形成較大面積的單純群落,也能零星生長在陰坡和半陰坡云杉林緣和林中空地上,但由于果實產量低、經濟效益差,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通過引進大果沙棘進行人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開發,實現沙棘由野生向人工栽培,是沙棘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實現沙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最佳選擇[3]。

青海互助縣平均海拔2500m,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3.4℃,年均降水量368.2mm。近年來,由于引進的大果沙棘具有果大、高產、品質好、好采收等優點,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為此,現將其在淺山地區的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苗木繁育

1.1種子育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