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民歌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0 13:25: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陜北民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陜北民歌

鋼琴改編陜北民歌演奏論文

摘要:在大量中國鋼琴作品中,無疑根據民間歌曲、曲調改編創作而成的鋼琴曲占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這些作品中,有相當數量優秀的具有陜北風味的鋼琴作品。陜北民歌家喻戶曉,幾乎人人都會唱幾句。而由此改編的鋼琴曲都是極受歡迎的演奏曲目和優秀的鋼琴教材,在國內外受到廣泛的歡迎。同時,這也給我們鋼琴表演藝術提出了許多嶄新的課題。

關鍵詞:陜北民歌鋼琴改編曲演奏方法演奏技巧

近年來,隨著我國鋼琴演奏水平不斷提高,大量中國鋼琴作品也紛紛涌現出來,更被諸多鋼琴家在國際舞臺上頻頻演奏。中國鋼琴作品所表現的美學品格,思想情趣是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在這些作品中,更有一種山水意象和善美精神。同時,這也正是中華文化的精義所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甚至現在以民歌或創作歌曲為主題改編的鋼琴曲無疑在我國鋼琴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些作品并非是單純的改編,而是重新進行了組織與整理,類似的做法在當代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之中,是一種十分流行的做法。它們絕大多數為取材于民間音樂的標題小品或主題變奏曲,其旋律流暢突出,和聲簡明清晰,民族色彩鮮明以及更多考慮到鋼琴演奏的實用性。因而它們比較容易為廣大音樂愛好者所接受并在教學中廣泛采用。這些民歌小調或傳統音樂曲調。不僅具有廣泛流傳,容易演唱等特點,在創作技法上這些小曲都將民間音調與特定的和聲語言想結合,織體處理精致,具有較鮮明而強烈的民族風格。而且,這些樂曲還具有很強的演奏效果,許多作品成為鋼琴家們經常在國內外演奏的曲目,及國際鋼琴比賽指定曲目。

陜北民歌是廣為流傳于陜北黃土高原的一種民歌,是陜北人民物質生活與精神面貌的直接反映和體現。信天游產生并流行于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獨特的地貌、氣候影響了陜北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同時也促成了民歌尤其是山歌的流傳。陜北黃土高原的地理風貌和人文特色,使得這一地區的民歌在演唱上有著獨特的表現方法和風格特色。由陜北民歌曲調改編創作的鋼琴曲,可謂是中國鋼琴作品里最廣為流行的曲目,由于特殊的年代,特殊的音樂文化,特殊的環境背景,從而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鋼琴作品。例如常被鋼琴家們演奏的《蘭花花》、《翻身的日子》、《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繡金匾》、《南泥灣》、《兄妹開荒》、《黃河船夫曲》、擁《軍秧歌》、《軍民大生產》、《工農齊武裝等》。這些作品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這些陜北民歌曲調改編而成的歌曲已成為大家非常熟悉喜歡的旋律,再去欣賞鋼琴曲時,基本上沒有理解障礙,反而從中更能感受到鋼琴特有的聲響、音樂、和聲的變化帶來的新的享受。因此,由此改編的鋼琴作品在演奏上也有著相應的獨特方法和技巧。

一、旋律歌唱性

旋律是音樂中最富于表現力的部分,許多優秀的中國鋼琴曲如《繡金匾》、《松花江上》、《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甚至《黃河》鋼琴協奏曲都是聽眾普遍接受和喜歡的音樂文化作品,因為他們有以優美的民族旋律為基礎的美感,以及融合傳統音樂的演奏法、裝飾法、音型法等等。要彈好旋律首先要認真讀譜,找到旋律的動向,語言,韻味,形態。要彈好旋律,首先要理解旋律,只有靠自己反復多練,多聽,才能體驗到作曲家意圖,音樂的風格,句子的結構以及思想中的音色,表現的內涵、語氣等等。每一句旋律都要有恰當的呼吸,旋律應該像唱歌,說話一樣,要主次分明,句尾的旋律也要有始有終,但不一定都是漸弱,有時需要漸強,漸慢或逐漸消失,這都要根據作者的意圖而定。在彈奏陜北鋼琴作品時,應當先了解曲子的創作年代,及相關改編民歌創作背景。民歌是鋼琴曲創作的源泉,故若能熟悉民歌,演奏鋼琴曲自然就得心應手了。

查看全文

陜北民歌鋼琴改編曲的演奏論文

一、旋律歌唱性

旋律是音樂中最富于表現力的部分,許多優秀的中國鋼琴曲如《繡金匾》、《松花江上》、《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甚至《黃河》鋼琴協奏曲都是聽眾普遍接受和喜歡的音樂文化作品,因為他們有以優美的民族旋律為基礎的美感,以及融合傳統音樂的演奏法、裝飾法、音型法等等。要彈好旋律首先要認真讀譜,找到旋律的動向,語言,韻味,形態。要彈好旋律,首先要理解旋律,只有靠自己反復多練,多聽,才能體驗到作曲家意圖,音樂的風格,句子的結構以及思想中的音色,表現的內涵、語氣等等。每一句旋律都要有恰當的呼吸,旋律應該像唱歌,說話一樣,要主次分明,句尾的旋律也要有始有終,但不一定都是漸弱,有時需要漸強,漸慢或逐漸消失,這都要根據作者的意圖而定。在彈奏陜北鋼琴作品時,應當先了解曲子的創作年代,及相關改編民歌創作背景。民歌是鋼琴曲創作的源泉,故若能熟悉民歌,演奏鋼琴曲自然就得心應手了。

例如,《繡金匾》這首作品以陜北民歌《繡金匾》為素材。配以生動,豐富的鋼琴語言,表現出紅軍到達陜北根據地后,軍民無比喜悅的心情及解放區欣欣向榮的景象。匾,是一種表示尊重或用來頌揚某人某事的長方形木牌或綢布。通常鑲上或繡上頌揚文字。在陜西關中一帶,人們為了表彰,贊頌某人某事,一般先請人把頌揚文字寫下來,再由婦女們一針一線繡到綢布上,這便是繡金匾。繡金匾是一件隆重的事,婦女們在繡金匾時總是抱著非常忠誠的心情,民歌《繡金匾》所表現的內容就是這樣。

《繡金匾》以親切充滿深情的民歌曲調,以一腔真摯之情歌頌、總司令領導的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時就已在陜北解放區,解放后流行于全中國,鋼琴作品基本上保持了原民歌樸素而優美的旋律,加以鋼琴的織體,構成了一首民族風格濃郁的作品。原民歌的結構是上、下兩句,重復下句,使其更為完整而深情。這首作品也保持了它的基本結構。此外,為使其鋼琴化,作曲家運用了中國樂器古箏的某些演奏法。

樂曲的主題表現的像豐滿的齊唱,特別是右手的高聲部更像是明亮且帶有花腔的歌唱,不僅反應注意其旋律的清晰性,還應看到修飾旋律的花腔音符應輕聲彈奏,以達到不干擾主線條的歌唱,還注意到靈巧為宜。因此,演奏者要把三十二分音符很清楚地彈奏出來,并突出旋律部分。

在演奏《繡金匾》時,要注意樂句的呼吸,如歌唱般把每個月句動人的旋律表達出來,旋律要盡量演奏的婉轉,那些突出的旋律音注意不要彈得太硬。特別是裝飾音的演奏,雖然要明朗,但聲音不能炸,生硬。

查看全文

陜北民歌發展分析論文

從來的民歌都是與群眾的生活、勞動、心情、思維,是息息相關的。所以說,沒有一個聾啞人是曲作者,而雙目失眠的人,卻成了令人矚目的著名音樂家。

為啥要這樣說呢?因為,曲的形成,是與人的直覺、感覺、視覺,特別是聽覺,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人們往往會從自然界里各種各樣的聲響種、飛禽走獸中、人與動物的喜怒哀樂中,能獲取最美妙的樂曲,也能創作出最動人的歌詞,而倍受聽眾的歡喜。如《百鳥朝鳳》,就是作者根據飛禽的叫聲,進行了藝術加工,從而成了經典之作。《黃河大合唱》就是借用黃河奔騰不息的怒濤,來反映抗日民眾反抗外來入侵者的憤懣。事實上,這首歌在如火如荼的抗日年代中,就是起了千軍萬馬都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這就是說,只要從紛繁的生活中,從瞬息變化的大千世界中,從人們的恩恩怨怨中,從日常的并不經意的現象中,收集各種不同凡響的聲音、聲響,那末歌詞的形成與其匹配的樂曲,就會自然而然地聯姻,就會產生很多美妙的靈感。這樣,不同的歌詞,就有不同凡響的曲子出現。也可以這樣說,只要你努力去認識`、去發現,好的創作成果是不難取得的。如當前唱得很紅的某首歌曲,曲作者就是在趕期創作的前提下,怎么也完不成任務,可是當他蹲廁所時,聽到水流的聲音,頓時來靈感,五分鐘就寫成此曲譜。不過,我們不是提倡人人蹲廁所找靈感,而是對有志者或者愛好者提個醒:你要隨時注重生活中的許多不經意的細節,也許就那么一點,就是啟動你靈感的金鑰匙。對那些不思其中奧妙者,只能對他說:你就永遠等著吧,天上會掉下餡餅的。

事實上,很多著名的歌曲的形成,都與他周圍的環境影響,是密不可分的。當然,陜北民歌的形成,就更不例外了。是陜北的窮山惡水,是陜北的地理環境,是陜北的風土人情,是陜北大山里的人們,深重地影響了陜北民歌的產生與形成。好多外地同志,每提起陜北民歌,老覺得太凄涼,太傷感。由此推斷,陜北太苦太貧窮了。殊不知,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產生出最優秀的民歌,越是偏辟的地方越能收集到最能出神入化的藝術精華。因為,所處在那個環境里的人們,他們也渴望幸福,也要抒發自己的感情;他們也需要娛樂,也有濃濃的人情味。所以,不明就理的外界人,老是停留在過去的印象中來了解現在的陜北,是不是有點時代的退步?

現在的陜北,有的是煤炭,天然氣,石油,稀土,鉀鹽等地下礦藏,而且儲量相當豐富。陜北人就是靠著這些資源,在建設、美化著自己的家園。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得越來越甜蜜。有句順口溜是這樣描寫的:“不要把受苦人來小看,攔羊的抽起紅塔山。”既然如此,由于物質生活的日漸豐富,相應地,新的信天游,也應該是歡快活潑的,應該是層出不窮的。然而,事與愿違,信天游唱不起來了,這真叫人百思不得其解!在“開發西部”的新形勢下,讓信天游斷了當,這不是咄咄怪事?我們將怎樣向父老鄉親交待呢?應該值得每一個關心陜北的人去思考了。

事實上,創作陜北民歌也不是老虎吃天——無從下手。只要你熱愛陜北,熟悉陜北,只要你是有靈感的人,只要你有聽覺的存在,你就很可能有感而發,你就很可能創作出優秀歌曲來的。問題是,天下事,不難有心人;難的是,有心人不留心一閃而過罷了。這正如,有的人當了一輩子音樂教師,也沒有寫出一首普通歌曲一樣。其實,對這種人是不難理解的。這種人,充其量不過是傳話筒、留聲機而已,再能說什么呢?這或許是"只有狀元徒弟,而沒有狀元師傅"的見證,也或許只能說是平庸之人可憐的一點點水平而已。正如一位音樂教師對我說過:“你叫我教任何樂曲我都不含糊,可你叫我為詞去譜曲,那簡直是趕著鴨子上架哩。”是呀,我們總不能強人所難的。

對于陜北民歌的創作,盡管說其語言平淡無奇,并不華麗矚目。但是,只要你留心品位,她的獨特性與偶然性,是一般民歌所不可比擬的。尤其她那恢弘的意境與特殊的意義,是無法形容的。尤其那些看起來樸實無華的語言,卻有著驚人的表現手法。同一句話或同一個詞,因為語氣的輕重有別,卻有著不同凡響的多種意義產生。所以說,她就是以極普通的陜北方言,來表現非常意義的心聲的。比如說,《東方紅》的首句:“東方紅,太陽升。”這在一般人的眼里,這是天天司空見慣的事,誰都要不以為然。但是,在作者李有源的眼里,卻成了歌頌共產黨和的最真摯的語言。以東方日出紅勝火作比喻,來表達受苦受難人民的心聲,一點也不顯得做作。相反,那恢弘磅礴的氣勢,卻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遐想。其實,只要把整個歌詞的內容相連起來看,可就不是一般化所能言的啦。因為,那是受苦受難的窮苦大眾發至內心的感情,是對共產黨與的高度評價。而正是這二者之間的相互認識、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有新中國的今天。前一度時期,各種媒體再也不傳播此歌曲了,好多老百姓說,放那些嘰哩哇啦的樂曲,聽起來很別扭,很不是個滋味!還是《東方紅》好聽,多雄壯,多有力量!人聽起來,心里總覺得暖烘烘的。

查看全文

民歌的藝術特征分析論文

陜北位于黃土高原的腹地,具有獨特的地貌,大自然用它鬼斧神工的藝術魅力,精雕細刻,雕刻出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在歷史上陜北屬邊塞要地,是我國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匯區域,由于十分優越的地理位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獨特的環境中,產生了陜北特有的風土文化——陜北民歌。

陜北民歌具有高亢、悠揚的旋律和清新、質樸的風格,以其感情的真摯深深的撞擊著每個人的心靈。民間歌唱家把內心無盡的寂寥,熾熱的企盼,復雜的感情,毫無保留的宣泄出來。真實的表現了陜北人的精神世界和陜北的自然景觀、地方民俗。陜北民歌包涵了陜北人生活的全部,她們當中絕大部分是情歌,這一點與其他民歌相似,充分體現出陜北女子的潑辣與柔情,體現出陜北漢子純樸敦厚的性格。如:只要和妹妹搭對對,鍘刀剁頭也不后悔。三天沒見哥哥的面,拉上個黑山羊許口愿。這種直爽的表達方式,很難相信出自是見了外人連說話都臉紅的陜北農村姑娘的口中。

陜北民歌道出了年輕人對純潔的愛情追求和向往。如《五哥放羊》中“有朝一日天睜眼,我和我的五哥把婚完。”盡現了妹子對她的情哥哥細致入微的關懷和對幸福生活中期望。和這首歌相比,同樣是放羊人的男主人《陜北自由漢》卻是包含心酸和無可奈何的寂寞,“渴了喝涼水,餓了就吃干糧,想哭我就哭,想唱我就唱,想喊我就喊,想罵我就罵,哎……”從這點可以看出陜北民歌的熱情直白,沒有半點‘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感。

解放前,有一支特殊的運輸大隊——趕騾隊,活躍在三邊,綏德,米脂及周邊地區。說他們是運輸大隊,其實也不過是幾個或者十幾個人,趕著幾十頭騾子和毛驢,來回販運貨物,主要是食鹽、毛皮等,風里來,雨里去。運輸隊成員大多是青壯勞力,一年四季來來回回難得有幾次回家,特別是有些還是剛結婚不久的,他們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踏上趕腳漢的路。那首和著騾子鈴聲的《趕牲靈》,就是他們在運輸途中創作出來的:“你若是我的妹子,招一招那個手;你不是我的妹子,走你的那個路。”這就是黃土高原式的愛,淋漓盡致地唱了出來。憨直的陜北漢子,拿著陜北特有的“玫瑰花”,送給心上人表白自己的愛戀:“墻頭上跑馬還嫌低,面對面睡覺還想你”,感情表達的酣暢淋漓,自然、真實,生動感人。

陜北民歌傳唱悠久,在今天流傳面越來越大,得到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喜愛。首先就是因為它唱出來的是真實的感情。其最大的特點是融合了很多陜北方言,表達出更多的情感,如《罵媒婆》:“搗灶鬼媒人兩頭扇,我大我媽耳朵軟”。單看“搗灶鬼”、“兩頭扇”表現出勞動人民對媒人的厭惡,“耳朵軟”更是對父母見錢眼開,不顧一切把女兒往火坑里推的責怪,表現出姑娘對落后的婚姻制度的極度不滿,同時也表現出她對自由婚姻的向往與追求。

陜北民歌旋律高亢悠揚,腔調豪壯婉轉,盡情的吐訴出心中的艱難悲壯,幾乎是吼出來的,陜北老百姓形象地稱之為“攔羊嗓子回牛聲”。如奔放激昂的《艄公謠》:“日頭頭烤紅胳膊膊彎,風里雨里我浪花花里鉆。一字一頓無不凝結著艄公的血和淚,掙就個骨頭練就個膽,從小就學會個搬水船”。先不說是陜北的人民為生活艱辛所迫,一句‘從小就學會’足見其中的辛酸。艄公們用高亢的嗓音傾訴著自己與黃河天險拼爭,與生活的坎坷經歷,沒有豐富的生活經歷,是不可能創作出如此大氣磅礴的《艄公謠》。

查看全文

語言學下民歌襯詞運用分析

摘要:陜北民歌作為陜北文化象征之一,是陜北人民的智慧、情感的結晶。陜北民歌語言運用了豐富的襯詞,增強了歌曲的藝術感染力。襯詞不僅表音,同時也表達情感,增強歌曲的韻律和節奏。陜北民歌襯詞中,多音節襯詞在數量上占優勢,不同襯詞在民歌中的使用頻率和功能都不盡相同。陜北民歌襯詞成為民歌用以表達情感、渲染氣氛、延緩旋律、增強節奏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多種多樣的襯詞是陜北人民日常語言習慣在生活中的反映,從語言學視角研究陜北民歌中的襯詞運用,對于民歌歌詞創作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陜北民歌;襯詞;功能

陜北民歌是生活在黃土地上的勞動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結晶,是陜北文化的象征之一。[1]陜北民歌語言是其表情達意的載體,是讓聽眾理解的直接途徑,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陜北人民的思想和精神,它的突出的特點之一便是襯詞的運用,豐富多樣的襯詞既能表達情感,又能增強韻律和節奏感,有著獨特的藝術表達效果。這里以《陜北民歌歌詞集錦》的446首陜北民歌為語料,對其襯詞的使用和功能進行分析,以期對民歌歌詞創作帶來一些啟發。[2]

一、襯詞的結構

襯詞作為民歌歌詞最為常見的一種藝術語言,是人們日常生活語言在民歌中的運用。它作為民歌語言中基本句式以外的詞,大多是插入性詞語,在句中不作歌詞的語法成分,主要作用在于加強韻律和節奏感,讓民歌語言更加口語化、生活化。[3]經分析統計,在446首陜北民歌中,有172首民歌運用了襯詞,這些襯詞豐富多樣,既有多音節(三音節及三音節以上),也有雙音節和單音節。具體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在數量上,多音節襯詞占優勢,占65%,如:“哎喲么、呼兒咳呀、哎個咿呀嘿”等,雙音節襯詞占20%,如:“呦號、哎嗨、喲嗬、呀嗨”等,單音節襯詞占15%,如:“來、個、喲、呀”等。這些襯詞在歌曲的運用中類型多樣,常見的是運用一些語氣詞、感嘆詞、助詞。比如:“啊、呀、哩、啦、哇、哎呀”等。《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歌曲中,“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藍。咱們見了面面容易,(哎呀)拉話話難,(唉)”,其中“哎呀”生動地表達了兩個戀人人相見心切,想要互訴情話的情感,結構上用“哎呀”連接上下句,形成對比,增強了表達效果。[4]《對花》中,“哎呦,哎呦,哎拉打賽得兒賽”反復出現,歌詞回環往復,富有節奏感,也表達了人們的喜悅之情。還有一些象聲詞,比如《腳夫調》中“可恨的那個王家奴才(呦)把我逼走。(嗬打啾)!”“嗬打啾”就是陜北當地勞動人民趕牲口聲。[5]《跑旱船》中的“奴得吊”模擬了民間鑼鼓點的聲音,體現了歡快的旋律,展示了歌舞相伴的動感活力。受地理狀況、氣候類型和人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區域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心理特征及社會組織形式等都會存在差異。[6]民俗體現了某一地區人們的特殊行為、習慣、信仰。陜北民歌詞語多是陜北地區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的詞語,將其放在歌詞中,更顯得生活化,具有形象感。[7]再加上襯詞對歌詞的正詞起到陪襯作用,成了陜北人民的語言習慣在歌詞中的體現。比如“哎來哎咳呦”“那哎子依呀嗨”“依得依得依喲嗬”等。襯詞類型豐富,在歌曲中的運用中也是靈活多樣。這些襯詞有的放在句首,起到領起全句的作用,比如《趕牲靈》中的“啊呀”,《圪梁梁》“(哎)——那是一個誰”中的“哎”。有的襯詞插入在歌詞正詞之間,起到補充陪襯作用,更加生動形象。如《夫妻識字》中“放(呀么)放光明”,“呀么”在動詞“放”后面,起到陪襯作用。《橫山里下來些游擊隊》“一面面(的個)紅旗鹼畔上插”,“的個”在數量結構之后,沒有獨立意義,依附正詞發揮作用。有的襯詞放在句中,增強節奏感,表達人物情感,如《鬧秧歌》中“哎個咿呀嘿”,展現了人們正月正鬧秧歌的喜慶場景,歡快的節奏,表達了人們的歡愉之感。還有如“哎了哎嗨呀”“哎咳呀”“曾巴依巴依巴曾巴依巴曾”等,它們使得小節結構延長,烘托歌曲氣氛,增強了表達效果。有的襯詞放在句尾,延續了歌曲的情感表達,深化了歌曲的主題,比如《翻身道情》的“哎咳哎咳呀”和《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的“哎嗨”等。

二、襯詞的功能

查看全文

副市長在新春團拜會上的致辭

剛剛過去的2009年,是全市經濟社會保持快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群眾感受最深、得到實惠最多的一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9.47億元,增長1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個百分點,連續五年為全省第一。其中一產34.5億元,增長8.7%;二產298億元,增長20.7%;三產103.5億元,增長11.5%。一、二、三產業之比由上年的9:62:29變化為8:68:24,工業主導地位愈顯突出。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15億元,增長71.7%。地方財政收入35.6億元,增長49.6%,高出全省22.6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94元。全市“三農”投入16.6億元,是2005年“三農”投入的1.5倍,創歷年之最。實現工業總產值552億元,增長38.6%,居全省第二。全市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加強。

過去的一年里,全市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解放思想,同心協力,開拓進取,埋頭苦干,出色的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文化文物新聞出版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創造出了新的業績。可以說,2009年是文化活動最多、工作亮點最多的一年,是打造**文化品牌力度最大的一年,是創建文化大市、促進**經濟快速發展成效最顯著的一年。創造了五個第一,凸顯了八大亮點,實現了三個突破。

五個第一。一是成功舉辦了“2009•**旅游文化藝術節”。主要開展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三周年書法篆刻展、首屆**•中國陜北民歌藝術節、和諧與發展——白云山論道、駐華使節走長城——**行等四項大型活動。首屆**•中國陜北民歌藝術節是我市第一次以節慶形式開展的大型文化活動,規模之大、規格之高、內容之多、影響之廣,前所未有。特別是藝術節活動之一的陜北民歌校園行活動,是大學生第一次與陜北民歌零距離接觸,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取得了豐碩成果。宣傳和展示了日益騰飛的新**,擴大了陜北民歌的影響,使陜北民歌的推廣和傳承工作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二是正式出版發行了《陜北民歌大全》。該書是我市近現代音樂史上第一本原生態民歌選本,也是我市歷史上第一次以“陜北民歌”之名出版的民歌選本。三是全面完成了紅石峽保護檐工程、塌方修復工程。紅石峽索橋工程,是目前西北地區第一座景區人行索橋。四是組團與香港宏光國樂團在香港聯合舉辦了《陜北信天游》音樂會。這是新世紀陜北民歌第一回走出內地,赴香港演出。五是全面開展了網吧和中老年活動中心集中整治“百日行動”。這是我市第一次以專用名詞作為代號的專項行動。

八大亮點。一是正在編排陜北歌舞劇《米脂婆姨綏德漢》(原名《三十里鋪》)。組織創作出了《人格的魅力》、《熱線電話》、《**風景》、《夫妻之間》等多部好作品。二是編制完成了《鎮北臺旅游項目開發規劃》、《紅石峽旅游項目開發規劃》,并通過了專家評審。三是全面完成鐘樓、萬佛樓、新明樓修復工程。該工程的完成,再現了“南塔北臺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古城風貌。四是在**新建機場建設用地等16項建設項目開工前的考古調查和文物勘探工作中,發現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物遺存。在錦界工業園區征地區域進行的考古調查中,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半坡時期遺址,是目前我市境內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五是向社會公開選聘了一批文博講解員,并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培訓,促進了我市講解員隊伍業務素質的全面提高。六是認真組織開展了“掃黃打非”活動。重點開展了盜版教材、教輔讀物的專項治理活動。七是全市共安排新建和維修60個鄉鎮文化站建設(維修)項目。市電影公司投資70多萬元按星級標準修建了電影放映廳,解決了我市無現代化電影放映場所的問題。定邊縣完成了文化部資助的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基層示范點設備安裝工作,為全面啟動我市文化資源共享工程打下了基礎。八是民間藝術團體蓬勃發展、異軍突起,成為文化興市、文化大市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大突破。一是各類文藝比賽成績驕人,取得突破。參加了陜西省陜北民歌大賽總決賽,全省“十大陜北民歌手”桂冠全部被**籍選手包攬。參加了全省百縣千場農村文藝調演,4個節目獲全省一等獎。參加了“第六屆陜西省少兒戲曲小梅花獎大賽”,我市有6人獲獎。參加了全省民俗文化展演周活動,我市選送的**小曲、橫山腰鼓、二人場子、跑驢等節目在開幕式活動中獲得好評。綏德縣選送的舞蹈演員在2009年東方青年舞蹈藝術展演活動中獲金、銀兩項大獎。二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捷報頻傳,取得突破。陜北秧歌、**小曲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衛城(城墻)等8處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次公布的兩項數量之和超過了以前公布數量的總和。**縣被評為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

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一方面是我們趕上了全市經濟和文化繁榮興起的好時代,趕上了文化興市的好環境,趕上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熱愛的好基礎、好氛圍;另一方面是全市文化藝術戰線廣大工作者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的結果,也凝聚著在座各位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并通過各位向為我市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做出貢獻的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以及你們的家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查看全文

文化安全視野下傳統文化保護與繼承

在全球化大潮的沖擊下,保護和傳承自身的傳統文化藝術,發揚自身的文化傳統既是世界各國的共識,也是我國文化戰略的重要舉措。保護傳承傳統文化藝術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環節,同時對民族的團結統一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國各地應積極保護和傳承好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發揚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進而加強我國在全球化中的競爭力,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一、從文化安全視角下審視西方強勢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與挑戰

文化安全主要是指國家的文化特性和基本價值觀不受威脅,可以自主地選擇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能夠預防和抵制來自內部或外部的文化因素的侵蝕、破壞或顛覆,以維護國家文化主權和文化尊嚴的神圣不可侵犯。文化安全問題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并逐漸上升到影響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列為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文化之所以出現“安全”問題與全球化進程中的“雙刃劍”效應以及西方發達國家極力推行文化霸權主義的理論和實踐行為有直接而密切的關系。

1.“全球化”引發的文化安全問題在當代,全球化的進程是客觀的、不容置疑的事實。“全球化”這一概念首先指向的是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進程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范圍內的交通、通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以超乎人們想象的速度、程度和范圍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環境和文化的發展。全球化引發的種種矛盾與問題說明全球化不僅是一個經濟命題,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命題、文化命題。全球化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價值系統、思維方式、倫理觀念、國民品性以至審美情趣,都會產生難以估計的影響。而西方發達國家則往往利用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以多種方式推行西方化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及文化價值觀念,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國家安全、文化傳統及價值觀形成沖擊和挑戰。

2.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理論及其影響“文化霸權”的概念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的創始人安東尼奧•葛蘭西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這一概念在被引進到文化研究領域后,一般是被用來解釋文化的性質、政治意義以及文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等問題的。葛蘭西之后,在西方社會產生了影響深遠的文化霸權理論。一方面,這些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學說和理論大多帶有濃厚的西方中心論的色彩,即使在對當代西方社會進行批判、反思和質疑時,依然是把西方的現代化及知識體系視為最基本的思想空間,從未超越西方中心論、優越論的范疇。另一方面,這些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學說和理論大多帶有較為強烈的“文化至上”的思維理念,他們大多都把文化看作是社會發展、變遷的基本力量,把文化置于社會的經濟基礎之上,尤其是在面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最根本的“商品化”問題時往往采取的是回避或逃避的態度。無論西方的文化霸權理論以何種方式表現,也無論他們是批判、否定,還是支持、肯定文化霸權,其實質都是在支持西方中心論,在客觀上是暗合西方霸權主義的理念及其價值觀的。在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中心和主導下的全球化進程中,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弱勢民族國家對于西方文化霸權主義所采取的經濟加文化侵略的模式及其所帶來的顯性社會后果都已有了相當的警覺。實質意義上,文化霸權理論最終是為國家利益服務的。在全球化時代,具有霸權意識和霸權行為的國家始終都會把“文化力”作為一種可以操控的文化資源,并使之成為有效實現國家利益的特殊手段,文化霸權理論也不例外。因此,文化安全問題的產生并非偶然,是全球化和西方霸權理論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陜北地區傳統文化藝術保護傳承現狀

查看全文

民歌PBL情境聲樂教學法論文

一、民歌教學

(一)關于民歌教學

簡單地說,民歌,人民之歌。從古至今,無論東西南北,每一時代、地域、民族、國家;在不同的地理、氣候、語言、文化、宗教的影響下,都會產生一種人類自娛、文化留傳或生活實質的宣泄。他們會以不同的形色傳遞他們的歷史、文明及熱愛,而歌謠亦是其重要之一環,而社會學或大眾俗稱之為民歌(謠)。它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民歌是經過廣泛的群眾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無數人智慧的結晶,音樂形式具有簡明樸實、平易近人、生動靈活的特點。民歌教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課程,需要學生在不斷實踐中去體驗感受,準確地說,這是一種基于體驗,從而提升演唱水平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通過基本的技能訓練,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或是在課后不斷練習中,意會民歌學習所必須的理論基礎,而后依據自己的理解,指導聲樂自我訓練,并通過不斷實踐重新架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民歌教學,是一種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觀,加強對學生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對于了解、繼承和發展祖國傳統音樂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民族音樂素質。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歌的種類也很多,如陜北民歌、蒙古族歌曲、藏族歌曲,有些民歌是來源于少數民族語言的唱法,具有原生態的特點;有些民歌則是基于普通話的基礎上,借用地方方言的語言特點來進行演唱的。

(二)民族音樂教學法

民族音樂教學幾乎都是圍繞著解決開喉嚨、呼吸、喉頭等技術問題來進行的,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技術化的訓練,目標很明確,步驟很清晰。整個過程,就是教師描述自己的演唱體會,然后把這種感受傳授給自己的學生。應當說,在民歌語言的韻味和把握上,原始的民歌傳授方法,實際上是民間藝人口頭創作,口耳相傳,是一種口傳心授式的傳承方式。而在現代的民歌教學中,這種方式有著明顯的制約性,口傳心授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民歌教學的要求,那么在現代的民歌教學中,如何利用新的教學方法,利用新媒體來尋求幫助,尋找所演唱民歌發源地的地道的語氣和語感,有助于當前民歌教學。同時,教師也應當要掌握各地民歌語言的規律和特點。

(三)PBL情境聲樂教學法

查看全文

高中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教學研究

摘要:民族音樂是中華音樂殿堂上的一座瑰寶,匯集著我國勞動人民通過不斷的長期勞作、積累沉淀出的民族文化與精神文明的象征。然而隨著流行音樂的不斷滲入與發展下,我國大部分高中生對其持有癡迷以及狂熱的態度,再加上學校對民族音樂教學的不重視,導致學生對傳統的民族音樂了解甚少。本文主要從民族音樂教學在高中音樂課堂上的具體實施策略進行深化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高中音樂;民族音樂教學;實施策略

我國教育部所推行的新課改中已經明確規定,高中音樂教材中要滲透民族音樂知識,要讓高中生理解民族音樂文化的多樣化內涵,以此來弘揚民族音樂,要將我國各優秀的傳統民族音樂作為高中音樂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這就表明高中音樂教師要格外的重視民族音樂課程教學,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音樂素養,從而推動我國高中生用傳承的民族精神來繼續發揚我國民族音樂這一偉大的藝術珍寶。

1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高中音樂教師在平日里的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滲透民族音樂文化內涵,要讓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的同時激發出學習的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使得學生可以對各民族的地域音樂文化特色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與此同時,教師在深入引導學生進行民族音樂的學習時,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多元化價值觀,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吸收各種曲藝以及文學、美術藝術的精華,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以及審美創造的能力,開拓學生的眼界,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例如,在學習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中的第二節《高亢的西北腔》時,通過播放教材中規定學習的歌曲曲目,來積極地調動起學生對于陜北、西北歌曲的實質感受,體驗西北民歌的特點強調,促使學生對于西北民歌有一定的了解。學生在學習《刨洋芋》《去上高山望平川》《腳夫調》等民歌音樂賞析時,可以深入地了解“信天游”“花兒”等民歌載體,并帶領學生學唱一首經典的民族歌曲。但是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由于民族歌曲自身的曲調特點,需要歌唱者有較高的唱腔技巧,因而學生學習起來往往十分的困難且枯燥,這時教師可以找尋一些既具有民族曲風又帶有通俗化的演唱形式的曲目,來讓學生去學習,以歌曲《山丹丹的花開紅艷艷》為例,這是一首經典的陜北民歌,同時也是帶有濃厚民族風味的陜北信天游。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阿寶歌手的歌唱版本。教師先教會學生歌曲的旋律,然后再將民歌演唱時的發聲技巧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盡量用傳統的民歌唱腔來進行演唱,但不能對其要求過高,以免遏制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完畢后,教師可以采取分組的形式讓每組成員上臺來進行演唱,并設置評比環節,以此來活躍課堂的學習氣氛,促進學生的學習樂趣。

2加強音樂知識的擴充,促使地方音樂走進課堂

查看全文

中國鋼琴曲民族化論文

摘要:鋼琴是歐洲近代史上器樂發展中最重要的樂器,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日益繁榮,中國人們逐漸接受了鋼琴這件樂器。隨著整個中國新音樂文化的發展,一些音樂家不僅僅滿足了彈奏外國的鋼琴曲,他們希望能在這件外國樂器上演奏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曲子。然后他們不斷探索,希望達到鋼琴音樂的“民族化”。

關鍵詞:鋼琴作曲創作風格

賀綠汀寫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是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鋼琴曲。樂曲完全用我國傳統的五聲調式寫成。曲中運用了中國笛子曲中的“加花變奏”方法,以及加入了歡快的民間舞曲。

一、根據漢族民歌及創作歌曲改編的鋼琴曲

民歌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口頭創作的歌曲。它一般是口頭流傳,受到地理、歷史、審美、風俗等多方面的影響。根據漢族民歌改編的鋼琴曲,多以這類民歌為素材,將單聲旋律改編為多聲織體,利用音區、音型、和聲的不同變化來達成新的音響效果,使民間旋律產生了新的色彩,其發展手法多以裝飾變奏為主。如汪立三的《蘭花花》。《蘭花花》原是陜北民歌,敘述一個農村的姑娘反抗封建壓迫的故事。鋼琴曲以民歌為主題,不僅表現出蘭花花的美麗,還容納了驚慌,悲痛,反抗等等情緒。在比較短小的結構內,形成了敘事性,戲劇性和悲劇性的對比,樂曲的主題音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廣板。音樂的主題能夠立刻把聽眾帶到陜北高原,那么遼遠,那么迷人,也會想到蘭花花是那么純樸,美麗,故事就從此這兒開始了。樂曲用變奏手法展開,通過織體的改變,和聲的力量,節奏的推動,講述了那令人激動的故事。結尾深沉而又有遙遠的感覺,仿佛暗示這是過去的故事。王建中的《繡金匾》、《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周廣仁的《陜北民歌主題變奏曲》等也是根據漢族民歌改編的鋼琴曲,都達到相對高的藝術成就。

根據創作歌曲改編的有《黃河》,此曲時段承宗、儲望華等人根據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改編而成,《黃河》鋼琴協奏曲是根據冼星海1939年完成的《黃河》大合唱改變而成。首樂章《序曲——黃河船夫曲》以磅礴氣勢展開黃河上船夫與波浪搏斗的情景。粗狂的劃船聲,狂號的浪濤風聲,在鋼琴連串的琶音與樂隊的呼應下,到達樂曲的第一個高潮。然后,引入鋼琴的華彩樂段,經過短暫的喘息,在鋼琴強勁的跑句帶引下,全曲又再返回樂曲開始時的緊張搏斗場面。第二樂章《黃河頌》以《黃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獨唱曲的旋律作基礎發展,描繪出黃河與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樂曲逐漸加以展開,層次與力度逐漸加強,終于形成歌頌,以強有力的和弦終結全曲。第三樂章《黃河憤》,以《黃水謠》的曲調作骨干,中間插入《黃河怨》的材料。全曲結構宏大,情緒變化多而富有深度。鋼琴在與樂隊呼應交織下,從憤恨的高潮滑落,在帶有無奈傷痛的和弦中結束。終章《保衛黃河》以銅管樂奏出短促莊嚴的引子,帶出鋼琴的華彩樂段。由鋼琴奏出《保衛黃河》的主題曲調。進入高潮時,莊嚴雄渾的曲調營造出一個恢宏氣勢的勝利高潮,終結全曲。這部作品從思想感情的深度,樂曲的規模和樂器性能的發揮上,都達到了新的水平。此外還有崔世光的《松花江上》,儲望華的《紅星閃閃放光彩》、《南海小哨兵》,周廣仁的《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