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0 14:08: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山豆根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山豆根栽培及化學成分研究論文
【關鍵詞】山豆根;栽培;化學成分;藥理作用
山豆根SophorotonkinensisGagnep.為豆科植物,藥用部位為根,是臨床常用中藥,為《中國藥典》所收載[1]。山豆根藥材味苦、寒,有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功效。用于治療火毒蘊結,咽喉腫痛,齒齦腫痛、濕熱黃疸、濕熱帶下以及鉤端螺旋體病等癥[2]?,F代研究證明,從山豆根中離析出多種生物堿,其中的苦參堿(Matrime)、氧化苦參堿(Oxymatrime)等具有抗癌和抗霉菌作用[3]。山豆根主產于廣西的西南部至西北部,廣東、云南和貴州也有少量分布。由于山豆根的地域分布較窄,且零星生長于石灰巖山區石縫之中,一般海拔高度500~800m的地方。目前醫藥工業用山豆根作為原料,大量研制開發治療肝炎的針劑(肝炎靈)、咽喉腫痛的片劑以及抗腫瘤的中成藥。據商家反映每年銷往工廠的量由往年20萬kg增加到30萬~35萬kg,使年總銷量超過70萬kg[4]。由于銷量的增加,市場需求不斷擴大,而上市量卻不斷減少,常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野生山豆根資源瀕臨枯竭。山豆根的資源保護和人工栽培迫在眉睫。
為保護山豆根野生資源和解決用藥緊缺問題,科技人員已對山豆根的生態環境、生物學特性、人工繁殖栽培及化學成分進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F將山豆根栽培及其野生與人工栽培的化學成分對比與藥理研究綜述如下,以供生產參考。
1本草考證
山豆根始載于《開寶本草》。蘇頌《本草圖經》[5]云:“山豆根生劍南(今四川?。┥焦龋駨V西亦有,以忠(今廣西南寧)、萬(今四川萬縣)州佳。苗蔓如豆,根以此為名。葉青,經冬凋,八月采根用……廣南者如小槐,高尺余……。”其中“廣南如小槐”就是《中國藥典》收載的山豆根,因主產于廣西習稱廣豆根?!背醢嬗?962年、再版于1986年的《中藥材品種論述》已明確記載:商品廣豆根的原植物有二[6]:一、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Gagnep.[S.subprostrataChunetT.Chen]。二、多葉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Gagnep.VarpolyphyllaS.Z.HuangetZ.C.Zhou。多葉越南槐與越南槐的區別在于小枝和花序只被短柔毛;小葉披針形,數目較多,(25~)27~33(~39)枚,小葉也較小,長20~35mm,寬5~7mm,上面無毛,下面只被短柔毛,有加厚的邊緣;全為總狀花序。
2生物學特征
山豆根鑒別質量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山豆根;木藍根;北豆根;滇豆根
論文摘要:本文重點介紹了4種“山豆根”的性狀、顯微鑒別和山豆根與木藍根的薄層色譜鑒別,并對四種“山豆根”的質量進行了初步的分析。
《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收載的山豆根為豆科槐屬植物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Gagnep)的干燥根及根莖,但是這種正品山豆根的中藥飲片近幾年越來越少,現在運用最多的“山豆根”是豆科木藍屬(Indigofera)多種植物的根(簡稱木藍根,下同)。除此之外,《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收載的北豆根和《云南省中藥飲片標準》2005年版第一冊收載的滇豆根,在醫療單位均作“山豆根”使用。筆者現對這4種山豆根的鑒別及質量分析簡述如下。
14種山豆根的性狀鑒別
1.1山豆根根呈長圓柱形,直徑0.5~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規則的縱皺紋和橫長皮孔樣突起。根莖呈不規則結節狀。質硬,難折斷,斷面皮部淺棕色,木部淡黃色。有豆腥氣,味極苦。
1.2木藍根根呈圓柱形,常有分枝,直徑0.2~O.7(~1.2)cm。表面灰色、灰黃色或灰棕色,有時栓皮呈鱗片狀剝落,有橫長皮孔。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皮部灰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味微苦。
慢性乙型肝炎治療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慢性乙肝;免疫湯;治療
[論文摘要]免疫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60例的臨床觀察中,以增強免疫,促進肝細胞損傷后的修復,防止或減少肝硬化的發生,達到治療乙肝的目的,有效率為90%,均無明顯副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組織學中肝纖維化發生率高達81.15%,如何阻止肝硬化的進展,改善慢性乙肝纖維化前期功能恢復,增強肝細胞及機體的免疫功能,防止肝硬化的發生,減少肝纖維化的發病率,提高對乙肝的治愈是一個攻關難題?,F將2005年4月~2006年4月期間門診就診病例進行治療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病例選擇160例均為門診病人,符合《肝臟病學》診斷標準。男性88例,女性72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7歲,病程最長16年,最短2年。
l.2觀察方法治療前B超,肝功及兩對半的檢查,每療程后復查B超,肝功及兩對半。20d為1療程。最短2療程,最長8療程,超過8療程為無效。
藥學畢業論文:銀屑病的治療狀況
銀屑病(psoriasis)俗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國內:70年代初
期起陸續有各地區的銀屑病調查報告。上海(1974)調查454005人,其患病率為0.
217%;南京(1974)以函調方式調查102849人,患病率為0.28%;河南(1980)調查
105545人,為0.37%;黑龍江(1977)調查17806人。為0.84%,一般北方高于南
方。國外報告:美國患病率為0.51.5%之間,英國為1.6%。
銀屑病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它可能與遺傳、感染、
羊支原體肺炎中藥治療策略
摘要:羊肉因其營養價值豐富而受到消費者的廣泛青睞,羊養殖產業在近幾年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以及養殖密度的提高,羊疫病的發生也越來越頻繁,嚴重威脅著羊群的健康生長,甚至給養殖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其中羊支原體肺炎的發生比較常見,其傳染性較強,一旦暴發會迅速形成疫區,目前在其治療上可以采用中醫治療辦法,以清熱解毒、宣肺祛痰和消食理氣的中藥方劑進行治療,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诖耍疚木脱蛑гw肺炎的中藥治療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羊支原體肺炎;中藥治療;方法
羊支原體肺炎的病原體是肺炎支原體,患病的羊只會表現出明顯呼吸道感染以及肺炎癥狀,就中獸醫看來,該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風溫之邪乘虛侵襲羊只,從而對羊只的心臟、肝臟、脾臟等器官造成影響,因此在治療上應該以清熱解毒、宣肺祛痰和消食理氣為主要治療原則。而且中藥方劑中所使用的天然中草藥也不會產生藥物殘留或者毒副作用,安全性較好,在治療羊支原體肺炎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羊支原體肺炎
羊支原體肺炎是由絲狀支原體引起的一種傳染病,絲狀支原體在自然條件下只能感染山羊,病羊和隱性帶毒羊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其病原大多會隱藏在病死羊的鼻腔、氣管、支氣管、肺組織病灶等部位,帶毒羊只會通過咳嗽、喘氣、打噴嚏等行為將病原帶出體外,從而感染健康羊只?;疾〉难蛑辉谂R床中會表現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等三種癥狀,其中最急性型主要表現在體溫突然升高(達41℃以上),且采食基本廢絕,呼吸困難,每次呼吸都伴隨全身肌肉顫動,持續三天左右就會死亡;急性型也伴隨著體溫升高,同時還會不斷的咳嗽,并從濕咳轉變為干咳,并伴隨有漿液性鼻漏,治療不及時大多數情況下會在15~30d后死亡;慢性型的癥狀比較輕微,大多數病羊身體虛弱,營養不良,雖然死亡率并不高,但是有可能會因為繼發感染出現死亡[1]。
2羊支原體肺炎的中藥治療策略
脂肪肝治療淺探
【關鍵詞】脂肪肝;中醫病機;中醫藥療法
脂肪肝是由于脂肪代謝紊亂導致肝實質細胞變性和脂肪貯積為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現代醫學對脂肪肝的認識已經有了較深入的研究,但在治療方面尚缺乏較為理想的藥物,同時,現代化學藥物潛在的肝毒性亦限制了臨床的廣泛應用,而中醫藥的治療優勢已得到臨床認可。現將中醫藥論治脂肪肝的思路探討如下。
1肝脾失調是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礎
現代醫學認為,脂肪肝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遺傳、環境、代謝等多種因素引起的肝細胞脂肪變性,其中游離脂肪酸增高在其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肝臟合成甘油三酯升高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相對不足,脂肪分解代謝降低及輸出障礙所致[1]。脂肪肝屬中醫學肝積范疇?!鹅`樞·百病始生篇》中說:“肝之積,曰肥氣?!狈蕷饧锤嘀e蓄之意,是引起脂肪肝直接的致病因素。膏脂乃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其生成及輸布均有賴于肝脾正常的氣化功能,且尤以脾胃的運化輸布功能最為重要,誠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睆堉韭斠嗾f:“中焦之氣,蒸津化液,其精微溢于外則皮肉膏脂,余于內則膏脂半滿?!逼⒅鬟\化,為氣血生化之源,津液輸布之樞紐,脾氣充足則散精之職充沛,津液運化正常,膏脂四布入內溢外發揮濡養作用。若因飲食所傷,脾失健運則散精之職無能,水谷精微不歸正化,水津輸化失常,膏脂轉運輸布不利,滯留營中而形成高脂血癥。盡管膏脂的生成與轉化有賴于脾的健運,但肝臟在其中的作用亦不可忽視,誠如《血證論》所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達之,而水谷乃化。”蓋肝屬木,為厥陰之臟,主疏泄,既協調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又調控氣血津液的動態變化,肝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經絡通利,津液精微得以正常輸布和代謝,反之肝失疏泄則氣機紊亂,膏脂之類不能隨氣輸布全身,轉運代謝障礙,郁滯于中,也是形成高脂血癥的因素之一。肝脾不僅在生理上互相依從,而且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肝失疏泄則木不疏土,而致脾氣運化失司,脾失健運則困遏氣機而致肝之疏泄失用,共同成為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礎。
腫瘤治療五聯療法決策
進入21世紀以來,惡性腫瘤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良性腫瘤生長緩慢,對生理功能影響不大,惡性腫瘤生長快或浸潤蔓延快,易轉移,威脅人類生命。青島市衛生局通報了2010年惡性腫瘤發病率與死亡情況:惡性腫瘤已成為青島居民死亡首因。我們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體會到對治療惡性腫瘤方面首先要注意兩點:第一確定診斷;第二制定治療方案,主攻病灶腫瘤細胞。具體如下五個方面:即五聯療法。
一、精神療法據社會調查證實,心理狀態好的人生活中不易患癌,患了也易治愈。心理學家說過:積極的心理對身心健康的良好作用是任何藥物和營養補品都不能替代的?,F代醫學專家也認為:生存的希望以及信念、意志和意念力是戰勝癌癥不可忽視的重大力量。有足夠的信心,能調動自身的免疫系統、積極配合抗癌治療達到康復的目的。
二、排毒療法人在生活中,接觸新鮮空氣、清潔水源、純凈糧食、營養豐富的水果蔬菜,這些一旦被污染了,導致人體內發生氣滯、血瘀、熱毒、濕聚、痰凝,毒素不及時排除會變成毒垢,成為萬病之源。肺惡性腫瘤就與空氣污染、化學物質污染不斷增加有關[1]。癌癥患者如果每月連續做放、化療,被殺死的癌細胞及正常細胞也會逐漸變成毒素或毒垢,排毒療法對癌癥患者尤為重要。人體排毒主要通過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呼吸系統和皮膚毛孔排出。多喝水、多吃豆類、海藻以及有益排泄排毒的水果蔬菜。
三、飲食療法食療的目的是保證癌癥病人有足夠的營養補充,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病人康復。
飲食要因病因人而異,要根據患者的口味和病情需要調劑補充營養,一般采用清淡為主少吃多餐的方法。飲食的宜忌要與病情相結合,要注意飲食的搭配與禁忌。以藥食同源的產品如黑芝麻、黑豆、何首烏、枸杞、山藥、紅棗、薏米仁、香菇、蘆薈及蔬菜水果等作為食療成分,堅持服用不但能使營養均衡、補充營養,而且能起到與藥物協同的作用。讓全身各個系統每個器官對癌細胞時刻監控和殺滅。
四、沐浴療法是指用水、空氣、陽光、森林、藥物及其他物質進行浸浴或熏蒸,這是對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這些療法的特點是,能顯著增加白血球的數量,有效的促進血液循環,刺激男性睪丸激素的產生,提高女性雌激素的水平,通過新陳代謝排除體內毒素,有條件的患者要每天用熱(藥)水泡腳、洗腳,逐步恢復機體免疫力、抵抗力。
中藥診治慢性復發性皮膚病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臨床資料;治療方法;治療結果;討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環狀紅斑是一種以局部周圍擴大的環狀紅斑為特征的慢性復發性皮膚病、診斷參照《臨床皮膚病學》有關標準、皮疹周期性發作,病程可持續數年、治療組自擬中藥湯劑活血祛風湯加減治療、擬活血祛風湯加減治療、療效評價、皮損完全消失,隨訪1年未見復發、治療結果、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醫學認為是一種超敏反應、皮膚病形之于外,實發于內、方中荊芥、防風祛風解表之力強而性較平和、生地黃涼血熱,逐血痹,與元參同用即能清熱涼血,又能滋陰解毒、全方祛風解表而不燥烈傷正,涼血解毒又不妨礙氣血運行等,具體請詳見。
關鍵詞:環狀紅斑;中醫藥;治療
環狀紅斑是一種以局部周圍擴大的環狀紅斑為特征的慢性復發性皮膚病。筆者在20年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了一些用中藥治療本病的方法,取得一定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2003年~2007年期間門診收治60例環狀性紅斑病人,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齡在8~41歲之間,病程1~5年。診斷參照《臨床皮膚病學》有關標準:①皮疹常分布于四肢和軀干;②開始為淡紅色扁平丘疹,遠心性向外擴大,以后皮疹中央消退,邊緣略起,形成環狀或半環狀;③皮疹周期性發作,病程可持續數年。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人,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中藥處方藥味藥量大小研究
劑量或稱用量,是依據傳統經驗為達一定治療作用所應用的藥量。首先是指每一味藥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是指方劑中藥與藥之間的比例份量,即相對劑量[1]。相對劑量必須以某一權威規定劑量作為參照才能嚴格地確定劑量“大”和“小”。其權威規定劑量以《中國藥典》為依據,未收載于《中國藥典》的中藥,其權威規定劑量以統編教科書《中藥學》或《中藥大辭典》中的規定劑量為依據,如浙貝母用量為4.5~9g[2]。然而臨床實際用量與《中國藥典》規定劑量相差甚遠,平均符合率僅有42%[3]。處方中藥味劑量大的時常有,倡導與贊成者依據充分,言之確鑿;處方中藥味劑量偏小的也多見,踐行或支持者眾多,理論聯系實際,振振有辭。兩者觀點鮮明,針鋒相對,目的均為一個,就是更好地發展中醫中藥。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只看一文,只聽一方,難做定論?,F擷摘兩者精華部分,給予歸納綜述。
1認為處方藥味大劑量應用存在合理性
1.1《中國藥典》規定劑量偏小影響中藥療效
《中國藥典》主要提供藥物的用藥規范和安全有效用量范圍,用量超過《中國藥典》范圍,可能引起毒副作用。然而按照考證的古今劑量折算方法[4],《中國藥典》規定劑量明顯偏小,影響中藥治療疾病作用。如張仲景所撰《傷寒雜病論》因其組方嚴謹,療效卓著,被譽為“方書之祖”,其所載方劑中,記載了大量中藥超大劑量應用的內容,如小青龍湯中的細辛3兩約42g(《中國藥典》用量1~3g);桂枝附子湯中附子用3枚約60g(《中國藥典》用量9~15g),炙甘草湯的生地1斤約223g(《中國藥典》用量10~30g)等。時至近代對中藥超大劑量應用這一臨床藥學問題,開始有學者對此進行系統的研究,如張錫純[5]《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專篇論及中藥超大劑量應用的問題。他的基本觀點是“用藥以勝病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極力主張超大劑量應用中藥,并且在這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例如治癲狂的蕩痰加目遂湯,所附的醫案中甘遂用至三錢,代赭石用至四兩,來復湯中山茱萸用二兩,取其救脫之功;一味薯蕷飲中懷山藥用至四兩等等,均是超大劑量用藥?,F代醫家中超大劑量應用中藥者亦不乏其人[6]。
1.2藥專力宏
從古至今不乏有醫家在治療某些疾病時運用大劑量中藥組方,在相對安全的前提下,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清代醫學家王清任[7]發展了活血化瘀理論,其治中風偏癱諸癥,以益氣活血為總的治則,創補陰還五湯,方中黃芪劑量用至四兩,其超大劑量應用黃芪的經驗至今對臨床仍有借鑒意義。云南名醫吳佩衡[8]治療一名產后出血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辨為肝腎之陰氣內盛,心腎之陽衰弱己極,下焦之真陽不升,上焦之陰邪不降,一線殘陽將絕,用附片150g,干姜50g,上肉桂10g,甘草20g,服用一劑而獲奇效。陽虛至極,其邪非溫不化時,若僅用幾克附子,是否能逐寒?這種以現代“常規”用量為指標恐怕未必能得到真諦,也是導致中醫不能治危急重癥的原因之一。大劑量用藥有其自身的應用法度,并非盲目莽撞、隨心所遇,而是有深刻的內涵的。李東垣[9]從方劑配伍的角度,提出處方中主藥的劑量可超大。“為君者最多,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其觀點為后世處方中主藥的超大劑量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中藥不良反應毒害分析論文
[摘要]很久以來,人們對大多數中藥的毒副作用知之甚少,甚至錯誤的認為中藥沒有毒副作用,然而近年來,因為使用中藥而產生的不良反應及毒害作用甚至中毒致死的臨床報道日漸增多。為了廣大患者的用藥安全,也為了能引起醫藥工作者的足夠重視,本文從以下8個方面分析產生中藥不良反應及毒害作用的緣由。
[關鍵詞]中藥;不良反應;毒害作用;緣由
中醫藥歷史悠久,一般來說,中藥藥性比較平和,毒副反應也較少,很久以來被認為安全有效為廣大患者所接受,而對其毒副反應則往往重視不夠。很多人認為,中藥是純天然的,不像西藥是化學制劑,因而沒有毒副作用,可以放心的吃。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大米雖然無毒,吃多了還會撐著,何況藥呢!有關中藥不良反應,我國歷代早有認識,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果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明張景岳更有“無藥無毒”的說法,認為“即如家常茶飯,本皆養人之正味,其或過用、誤用而能傷人”。為了廣大患者的用藥安全,中藥的毒副反應及毒害作用應該引起醫藥工作者的足夠重視。因不合理使用中藥制品而引起的有害反應,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藥物自身毒性及用量不當
《神農本草經》根據藥物有毒無毒將藥品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為延年益壽藥,無毒;中品為防疾補虛藥,有毒無毒根據藥量而定;下品為治病預疾的藥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藥物使用不當會中毒死亡。許多中藥本身就有毒性,除了人們已經關注的關木通外,番木鱉、漢防己、烏頭、莪術、斑蝥等中藥都帶有生物堿毒性。如附子中含有烏頭堿小劑量使用具有治療作用,劑量過大或使用不當就會引起中毒。有些中藥不含有毒成分,但過量服用也會引起中毒,如過量服用肉桂就會引起血尿。
2辨證用藥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