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0 14:15: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商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商鞅愚民思想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商鞅的愚民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思想文化產生過長遠而又深刻的影響,應當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本文對商鞅提出愚民思想的動機和目的、商鞅愚民思想的具體內容、以及其對秦漢時期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和策略所產生的影響等方面的問題作了探討。
【英文摘要】ProperattentionshouldbepaidtoShangyang''''sobscurantthoughtinthecircleofscholarsbecauseithadprofoundlyaffectedculture,thoughtandpoliticsthroughoutthehistoryofChina''''sfeudalsocieties.Thispaperdiscussesthespecificcontents,motivesandpurposecontainedinShangyang''''sobscurantthoughtanditsinfluenceonthepoliticsandpoliticalideologyoftherulingclassduringtheQiandHanDynasties.
【關鍵詞】商鞅/愚民思想/目的/內容/影響
Shangyang/obscurantthought/purpose/content/influence
商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秦國實行的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為秦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長期以來,商鞅變法一直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但是,在學術界,人們在研究商鞅變法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所帶來的影響時,往往偏重于分析變法中所實施的某些具體措施的得失,而忽視了隱藏在這些措施背后、并與其息息相聯的、且同樣是其變法內容的政治主張——愚民思想。事實上,商鞅的愚民思想與商鞅變法這一歷史事件本身一樣,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思想文化都產生過長遠而又深刻的影響,應當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本文擬就對商鞅提出愚民思想的動機和目的、商鞅愚民思想的具體內容、以及其對秦漢時期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和策略所產生的影響等方面的問題,作些初步的探討。
一商鞅提出愚民思想的動機和目的
商鞅農本思想和鼓勵政策探析
摘要:中國古代的農本思想和對農業的激勵政策,到戰國時期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既有戰略高度的認識,又有非常務實的政策措施,并由此實現了富國強兵的戰略目標,實踐的效果非常顯著。其中商鞅的農本思想和對農業的激勵政策,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戰國李悝提出的“盡地利之教”的農本思想,使之更為制度化和政策化了,表現出強烈的時代進取精神,值得分析借鑒。
關鍵詞:戰國商鞅農本思想激勵政策
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的改革是最為徹底的。它不僅使秦國實現了由弱變強的重大歷史轉折,而且也是中國古代經濟、政治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商鞅變法后,不僅使秦國完成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而且為中國第一次封建大一統局面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其中他的農本思想與對農業的激勵政策所起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商鞅(前390~前338),又名衛鞅、公孫鞅,商鞅乃因其后來的封地而得名,是先秦法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繼承了李悝的法制思想,順應當時的歷史發展潮流,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特別是以法治為依托,通過各種激勵杠桿的運用,實施以強化農戰為主導的發展戰略,成效卓著,影響深遠。成為我國先秦時期,以法治國,強化農戰,富國強兵,大見成效的典型,具有劃時代意義。
一、以農為本的戰略思想
在中國先秦法家的經濟思想中,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認識農業的基礎地位與作用,商鞅的思想觀點是最為明確和突出的,也是最為深刻和富有哲理性的。他指出,“國之所興者農戰也。”“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商君書•農戰》。“民不逃粟,野無荒草則國富。”《商君書•去強》。“壹務則國富”,“田荒則國貧。”這里,商鞅把農業看作是國家和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農業發達,國家興旺,農業貧弱,國家衰亡。由于中國古代的產業結構比較簡單,農業是最基本的戰略產業和基礎產業,作為政治家的商鞅把發展戰略集中在農業上,是符合當時形勢發展需要的。戰國時期,社會處于激烈動蕩的兼并戰爭年代,在這種背景下,發達的農業和強大的軍隊,是治國平天下的首要條件。由此,商鞅認為,重農治軍,富國強兵、是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發展戰略。所以,他的一切改革措施,都是圍繞強化農戰進行的。一方面,他以法制為后盾,通過采用財稅杠桿和各種專一于農戰的措施,強化了農業,發展了農業,壯大了軍隊,使國家財政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因為發達的農業,增加了國家的財政積累,為軍隊提供了充裕的軍費。而軍隊征戰的勝利,又增加了國家的戰爭收入。另一方面,他又用財稅杠桿,有效地強化了農業和軍隊。
商鞅治理官吏犯罪思想論文
一
商鞅認為,管理民眾、治理國家,首先是管理好官吏,防止官吏犯罪,這是法治建設的重中之重。官吏是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直接管理者,他們如果利用職務之便和手中的權力犯罪,其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遠遠大于普通民眾。首先,官吏的地位特殊,他們的行為時時刻刻都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民眾中間產生導向作用。官吏犯罪,民眾很容易效仿,也變得不守法度,從而產生惡劣的影響。因此官吏為一己私利犯罪,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官吏)以便其私,此國之所以危也”。其次,官吏犯罪會引起民眾對君主和國家的不滿,進而會引起民眾與國家的對抗。民眾對抗地方官吏的方式不外乎有兩種情況,一是與官吏正面發生沖突,一是避而遠之,從居住地逃走。與官吏正面發生沖突會影響社會穩定,從土地上逃走會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和軍隊的戰斗力,“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相反,如果官吏兢兢業業,上忠于君主,下體察民情,不做違法亂紀的勾當,民眾就會老老實實地固守在土地上,農業生產和軍隊的戰斗力就有了保障,“官無邪則民不敖”。農業發展,軍隊強大,國家就會強盛。再次,官吏是溝通君主與民眾的橋梁,他們向君主負責,管理民眾。他們如果違法犯罪,破壞國家的法治,侵吞國家的財產,君主就會失去民心。老百姓和君主離心離德了,國家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所以商鞅對官吏犯罪特別關注,并且把預防和治理官吏犯罪作為他治理犯罪的一項重要內容。他說:“善為國者,官法明。”即是說,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就會法令嚴明。
商鞅對當時預防官吏犯罪的監察制度作出了公允的評價。他認為,從制度上設立專門負責監察官吏的專職官員,讓他們對官吏的行為進行監督和檢查,官吏在監察官的監督下,就不敢犯罪,這可以說是預防官吏犯罪的一個有效的措施,但是這種監察制度卻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和法律漏洞,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官吏犯罪的問題。“今恃多官眾吏,官立丞、監,夫置丞立監者,且以禁人之為利也。而丞、監亦欲為利,則何以相禁?故恃丞監而治者,僅存之治也。”置監察官本來是要預防其他官吏犯罪,但是監察官也是人,他們也“計利”、“好爵祿”,他們也有“巧以偽”的一面,如果他們為了私利而與被監察的對象互相勾結,共同犯罪,互相包庇,監察官的監察職能就沒法實現。只好在監察官之上再設監察官,形成上下監督機制,監察官人數的增加,“多官眾吏”會對預防官吏犯罪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監察官人數再怎么無限制地增長,也不能從根本上防止官吏犯罪。因為官吏與官吏都有著共同的利益,他們會互相包庇,官官相護,蒙蔽君主和民眾,所以善于治國的君主不會“恃多官眾吏”來預防犯罪,而是“得勢之至,不參官而潔,陳數而物當”。“勢”、“數”是預防官吏犯罪的最有效的手段。
二
所謂“勢”就是國君的權力和權勢;“數”就是國君行使權力的方法。“權斷于君則威”,國君如果善于掌握權勢,就可以明見千里,官吏就會盡職盡責,不敢作奸犯科。對于“數”的運用,除了一般的統治術之外,商鞅針對官吏犯罪的特殊危害和當時監察制度的漏洞,提出了預防和治理官吏犯罪的具體措施,以法來表現國家的意志,以法來約束官吏的行為,強調“法”的規范性、公正性、公開性和平等性,凸顯刑罰中重刑治理犯罪的威懾作用和抑制作用。
第一,強化法律的規范性和平等性,重刑治理官吏犯罪,是預防和治理官吏犯罪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商鞅認為,法是國家權力的象征,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是一切人都應該遵守的行為規范,“法者,國之權衡也”,法就像度量衡一樣是判斷是非的客觀標準,所以法應該是公正無私的,國君和各級官吏都不應該枉法任私。他認為國君“多釋法而任私議”是導致國家混亂的重要原因,因此應該立法為公,立法為公的基礎是法律的平等性。強化法律的規范性和公正性,就必須保證法律的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認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不上大夫”的傳統實際上是縱容官吏犯罪,而官吏犯罪造成的危害遠遠大于一般民眾犯罪,所以他提出“刑無等級”,用“壹刑”來預防和治理官吏犯罪。“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敗于后,不為損刑。有善于前,有過于后,不為虧法。忠臣孝子有過,必以其數斷。守法守職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商鞅強調法律的公平與公正,“壹刑”首先是“刑無等級”,從卿相將軍到大夫庶人,只要違犯了法律都會受到刑罰的處置,“罪死不赦”。官吏在刑罰面前沒有了特權,就能充分體會到刑罰的威懾作用,對刑罰產生畏懼感,不敢再以身試法。當時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在一定程度上堅持了法律的平等性原則,維護了法律的權威。
商鞅的輿論控制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商鞅傳播思想的核心是控制輿論,他首先提出“以言去言”,“燔詩書而明法令”等控制輿論的政策,本文以《商君書》為主要依據,從傳播內容,傳播策略,傳播受眾,傳播途徑等方面分析商鞅對輿論的控制思想。
關鍵詞:輿論控制;傳播策略;受眾;傳播途徑
信息的傳播過程可以理解為一個控制過程,既包括傳播者對關鍵傳播環節的控制,即內在控制機制,也包括各種社會力量對傳播的定向影響、約束或管理,即外在控制機制。對傳播的控制,最主要的表現有利用政治霸權、文化霸權所形成的話語霸權對傳播體制、傳播內容的控制,某種信息是否可以傳播,怎樣傳播由施控者決定,議題設置也由施控者操縱。掌握控制信息傳播,不僅意味著統治者對傳播的利用,而且還意味著統治者對傳播渠道的壟斷,即統治者保證自己絕對的言論自由,而被統治者的言論權利受到削弱或完全被剝奪。商鞅傳播思想的核心是控制輿論,使信息傳播為統治者利益服務。他強調“以言去言”,“壹教”,統一輿論,禁私學,私議等都是賣力倡導這一思想的表現。
一、傳播的內容控制
1、法律的推廣傳播
商鞅特別強調以法治國,認為法律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只有實行法治,國家才能安定富強。他說:“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定分》)就是說法令是人民的生命、治國的根本,是防止人們作惡的工具。“一斷于法”,強調的是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至上性和神圣性。
商鞅預防和治理官吏犯罪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商鞅預防治理官吏犯罪
論文摘要:商鞅認為,預防和治理官吏犯罪是法治建設的首要任務。原有的監察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和法律漏洞,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官吏犯罪的問題。他強調“法”的規范性、公正性、公開性和平等性,提出重刑治理官吏犯罪,采取整飭官僚體制,建立新的檢舉、揭發機制,建立透明的法律體系,強化官吏的辦事效率等措施。經過商鞅的治理,秦國“百吏肅然”,但是,他的預防和治理官吏犯罪思想也存在著明顯的缺失。
商鞅是戰國時期法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張“以刑去刑”,用重刑治理犯罪;提倡建立透明的法律體系,讓吏、民在知法的基礎上達到守法的目的;強調刑罰的威懾功能,讓民眾對重刑產生強烈的畏懼感從而抑制犯罪。商鞅對官吏的犯罪現象給予了特別的關注,他認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他認識到官吏犯罪的特殊危害和惡劣影響,提出了預防和治理官吏犯罪的措施,在法制史上有重要的價值,對封建社會的法制建設有深遠的影響。
一
商鞅認為,管理民眾、治理國家,首先是管理好官吏,防止官吏犯罪,這是法治建設的重中之重。官吏是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直接管理者,他們如果利用職務之便和手中的權力犯罪,其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遠遠大于普通民眾。首先,官吏的地位特殊,他們的行為時時刻刻都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民眾中間產生導向作用。官吏犯罪,民眾很容易效仿,也變得不守法度,從而產生惡劣的影響。因此官吏為一己私利犯罪,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官吏)以便其私,此國之所以危也”。其次,官吏犯罪會引起民眾對君主和國家的不滿,進而會引起民眾與國家的對抗。民眾對抗地方官吏的方式不外乎有兩種情況,一是與官吏正面發生沖突,一是避而遠之,從居住地逃走。與官吏正面發生沖突會影響社會穩定,從土地上逃走會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和軍隊的戰斗力,“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相反,如果官吏兢兢業業,上忠于君主,下體察民情,不做違法亂紀的勾當,民眾就會老老實實地固守在土地上,農業生產和軍隊的戰斗力就有了保障,“官無邪則民不敖”。農業發展,軍隊強大,國家就會強盛。再次,官吏是溝通君主與民眾的橋梁,他們向君主負責,管理民眾。他們如果違法犯罪,破壞國家的法治,侵吞國家的財產,君主就會失去民心。老百姓和君主離心離德了,國家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所以商鞅對官吏犯罪特別關注,并且把預防和治理官吏犯罪作為他治理犯罪的一項重要內容。他說:“善為國者,官法明。”即是說,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就會法令嚴明。
商鞅對當時預防官吏犯罪的監察制度作出了公允的評價。他認為,從制度上設立專門負責監察官吏的專職官員,讓他們對官吏的行為進行監督和檢查,官吏在監察官的監督下,就不敢犯罪,這可以說是預防官吏犯罪的一個有效的措施,但是這種監察制度卻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和法律漏洞,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官吏犯罪的問題。“今恃多官眾吏,官立丞、監,夫置丞立監者,且以禁人之為利也。而丞、監亦欲為利,則何以相禁?故恃丞監而治者,僅存之治也。”置監察官本來是要預防其他官吏犯罪,但是監察官也是人,他們也“計利”、“好爵祿”,他們也有“巧以偽”的一面,如果他們為了私利而與被監察的對象互相勾結,共同犯罪,互相包庇,監察官的監察職能就沒法實現。只好在監察官之上再設監察官,形成上下監督機制,監察官人數的增加,“多官眾吏”會對預防官吏犯罪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監察官人數再怎么無限制地增長,也不能從根本上防止官吏犯罪。因為官吏與官吏都有著共同的利益,他們會互相包庇,官官相護,蒙蔽君主和民眾,所以善于治國的君主不會“恃多官眾吏”來預防犯罪,而是“得勢之至,不參官而潔,陳數而物當”。“勢”、“數”是預防官吏犯罪的最有效的手段。
淺談商鞅農戰策略對三農問題的啟示
摘要:農戰策略是秦國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身處戰國亂世的秦國,商鞅抓住孝公富國強兵的契機實施變法,通過認同農耕,減輕賦稅,歸心于農等措施,達到農業、農村、農民的協調發展,使秦國實現了從大亂到大治的轉型,從諸侯卑秦到統一中國的宏圖偉業。時至今日,依法治國的精神和時代內涵、以農業為基礎的主題沒有變,變法中保邦安民的理念、自強不息的變革精神,將永遠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關鍵詞:商鞅;秦國;農戰策略;三農問題
習在參加十八屆三中全會小組討論時特別提到“商鞅變法”,總書記決不是在發思古之幽情,在時機的選擇和樣本的選擇上均包含借古喻今的深刻寓意。戰國時期社會處于激烈動蕩相互兼并的戰爭年代,發達的農業和強大的軍隊,是治國平天下的首要條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痛感于“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力主變法,把農戰策略提高到治國的綱要地位。“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一、提出農戰策略的背景
戰國時期群雄角逐,諸侯爭霸,地處西陲邊境的秦國,“有地方數千里,食不足以待役實倉”,“衣不煖膚,食不滿腸”。導致“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兩地”,為此秦孝公決心變法強國,商鞅應運而生,提出“入使民盡力,則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則勝敵,勝敵而草不荒,富強之功可坐而致也”的農戰策略。
(一)是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商君書文獻價值研討
在歷史文明綿延的流淌的長河中,翻濺起無數文學的浪花,歷史事實經由作家的精心演繹成一幕幕為人們所銘記的壯麗詩篇。而一切故事的根底又大都來源于有文獻記載的史實,因為“人類孕育了文獻,文獻又積累、傳輸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文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支柱和發展的巨大力量”,《商君書》作為戰國時期法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清晰地反映了商鞅及法家學派的主要思想,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中國社會封建君主專制體制的構建及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早在戰國時期,“商學”和“商法”,已經成為秦帝國的中流砥柱。時至今日,基于文獻價值基礎研究《商君書》中的文學觀和歷史觀仍然有一定的意義。
一、《商君書》對文學教化的認同
《商君書》雖然在行文風格、語言運用、體例安排上沒有過多的修飾,但確言簡意賅地道出商鞅對于變法、改革的獨到見解。“我認為,《商君書》大部分是商鞅的遺著,但其中也被編人了少許他人之作”“就各篇與商鞅思想的關系而言,《墾令》等八篇既歸商鞅名下,當然應該說反映了商鞅本人的思想;其他各篇繼承和發揮了商鞅的思想,但與商鞅的關系是否密切并不取決于成文的早晚”f珊就在他揮毫潑墨書寫對于社會上層建筑的改革意見時,同時也寫就了他對于文學、文化及歷史的體認方式。
(一)文學教化的認同
商鞅的思想及其提出的各項變法措施,大抵是在與儒家思想的斗爭中步步發展起來的。就整個戰國時代而言,我們可以看到龐大的庸俗的商業文化正在嚴重侵蝕著社會,無論是人的意識形態,還是社會的各種風尚,抑或是國家的整體風貌,都籠罩著一種“衰世文化”。在這種社會大環境的浸染下,商鞅提出:“故日:農戰之民千人,而有《詩》、《書》辯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農戰矣。”(《商君書.夕內第二十二》)商鞅義正言辭闡述了自己的看法,若國君依照此種手段治理國家、教育民眾,那么這個國家的實力就一定會削弱。《商君書•農戰》說:“是故豪杰皆可變業.務學《詩》、《書》,隨從外權,上可以得顯,下可以求官爵。”文中所說的“上”指的是《詩》《書》一類的經籍。“國有L》有樂,有詩有書,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辯。”(《去強》)“國用《詩》、《書》、孝、悌、善、修治者,敵至必削國,不至必貧”(《去強》)嚴密的禮樂制度需要各種典章法規所相互支持,形式上讓整個社會達到了一種靜態的格式化。商鞅指出這種非動態的模式不會長存,公正會被貪婪的需求所消融。商鞅看出了《詩》《書》一類無言的武器對于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作用,認為變法不僅僅應該停留在“器物”的層面,對于治理國家、管理民眾,文化和思想領域是絕對不容忽視的,這種批判式的論調,鏗鏘有力地傳達了一種對于文學教化的功能的認同。商鞅從未否認可以通過教育昭示全體百姓,相反,除了獎勵的措施之外,商鞅致力將人民的心智和勞力統一,集中在農、戰之下,并以此作為常規教育,這是商學一派最有特色的創見。“顯然,他的文學觀念不僅包括了前文所說的儒家的文化典籍,還包括以這些典籍為范本的文學接收活動。”進一步來說,這種認同是在商鞅自身決絕地否定之中形成的。《韓非子•主道》:“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真正的智者是要懂得借力而行的,商鞅深請此路,他認為既然只有農、戰為大,那么就要堅決遏制人們熱衷學問的苗頭乃至想法。我們無法一言兩語地指出商鞅論斷是否科學合理,但可以認定的是商鞅在竭力保證變法順利進行的同時,承認了文學作品、典籍規章對于國民的教化作用。在商鞅所設想和勾畫的歷史藍圖中,是不主張通過傳播知識來推動歷史發展的,而是采用限制和防范的手段控制人們的思想。
(二)重質輕文的微顯
歷史戰國七雄教案
第8課戰國七雄
北京市第28中學特級教師陳毓秀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戰國時期的起迄年代。戰國七雄的形成和方位,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歷史作用。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合縱與連橫。
2.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楚秦研究論文
武漢東湖還建有“楚城”,與其相連的景觀有“楚市”。古人曾寫文章說,到楚國都城郢,清晨穿新衣上街,歸來就擠破了。這描述也許夸張,但我們還是可以想像那繁榮。
繁榮的經濟一定會哺育出相應的文化。游三峽訪秭歸拜謁屈原祠,自然要想到《離騷》。我們讀屈原的作品和他的一生,還可以看到,屈原愛國,楚懷王卻不給他愛的機會,但懷王沒能消滅屈原的愛心。屈原的愛不僅是愛國、愛人民,他也深情地寫男女愛情,凝聚在楚辭中的愛,是非常豐富的情感。《詩經》是民間集體創作,代表共性。《離騷》是屈原獨立創作,作為更具個性的作品,體現著個體生命中極其神圣而寶貴的東西。人生可能不被理解遭受冤屈,失去許許多多,但不能失去心中的愛。愛是個人情感,卻對應著整個世界。人生若失去這種情感,世界也會黯然。《離騷》中所體現的個性,已然是對共性的升華。不管怎么說,從詩經發展到楚辭,楚辭已是華夏當時最先進的文學藝術。
也許還有必要一說,西方對愛心的神圣性認識,可以追溯到從希伯來人耶穌的精神中汲取營養;對個性的肯定,則從古希臘的理性思維中認識到個人在浩蕩宇宙中的能力和價值。今天外國朋友來游三峽,可以體會,屈原所表現的人的個性和愛,標志著中華文明在公元前取得的重大進步。
楚國不僅有楚辭,詩歌可入曲傳唱。宋玉曾說,有位歌手到楚國首都郢來演唱,開始唱“下里巴人”,與他和唱的有數千人;接著唱“陽阿薤露”,和唱者有數百人;最后唱“陽春白雪”,能與他和唱的就只有幾十人了。“陽春白雪”是高山流水。“下里巴人”也不是低水平,而是通俗歌曲,有數千人與那位歌手和唱,那是相當大的場面。你看,從“下里巴人”到“陽春白雪”,楚國音樂在人民中多么豐富而有層次。楚國何止是有屈原呢,楚國的群眾性文化已多么燦爛。
如此,楚國就給我們留下一個問題:楚國農業、紡織業、冶煉鑄造業,陶器、竹器、漆器等手工業,乃至商業經濟均發達,文學藝術也最為發達,何以會被在西北蠻荒之地發展起來的秦國所滅?
楚國不是生產力不行,也不是文化藝術不行,而是經濟、文化都發展后,統治者的政治建設未能隨之發展進步,未能滿足生產者的要求而遭至滅亡。
如何提升中學歷史教學愛好
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智力方面的工作都必須依賴于個人的興趣。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對歷史課存在著嚴重的厭學情緒。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興趣學習,要想考高分就必須要死記硬背。實踐證踢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不可能把歷史學好的,教學中必須注重對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培養。
一、用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好每一節課的課堂導入,尤其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介入,為我們的歷史教學提供了有效教學效果,使平常的歷史教學在平淡中見神奇,這樣的導入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去。例如:在《漢武帝的大一統》教學中,用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漢武大帝》讓學生談一下漢武帝的主要功績,接著再進一步引入新課。在講到枯燥無味歷史知識時,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導入,學生就會感興趣了,如我們在學習“靖康之難”中用學生喜愛的電視劇《射雕英雄傳》提問:“為什么金庸把主人公取名為郭靖,楊康?”通過激烈討論認為是為了提醒后人不忘靖康之恥辱。在談到改革開放的必要性時,就播放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各種專題片來給學生看,通過對比得出改革開放增強了綜合同力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進而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心。科學給我們知識,歷史給人以智慧。讓學生明確學習歷史,可以引發我們對過去及現在的思考,真正做到“以史為鑒”。如果學生能重視歷史科目學習,他才會積極主動、興趣盎然。這樣的情境導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二、利用插圖和掛圖引發學生的興趣
歷史課本中插圖多,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利用文中的插圖,能很好地引發學生興趣,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例如:在教學《戰國七雄》中的商鞅舌戰圖時。通過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其他六國改革,利用商鞅舌戰圖,使學生了解商鞅作為改革家的風采,讓學生懂得了改革的艱難和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提高了學生對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也就是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當時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以后的秦滅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基礎。教學中,通過觀看商鞅舌戰圖,了解了圖中就是當時商鞅舌戰群儒的情景。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著名的改革家商鞅正在跟反變法的大臣辯論。他引經據典、侃侃而淡。他振振有詞地反駁:只要對有利于國家的發展,就不必教條效法古代。并道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千古名言。那些保守派們被商鞅駁得張口結舌,啞口無言。插圖中的這個故事,把學生深深地吸引了,教學效果明顯不錯。
三、巧設疑問和懸念誘發學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