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0 16:31: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商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區商販問題調查匯報
城區商販,因其運營本錢低、活動性強等特點,不斷以來不只成為困擾城市治理任務的一浩劫點,更是市民投訴的熱點、社會存眷的核心。為了增強城市治理,探尋商販疏理的有用路子,促進社會經濟的安康開展,近期市城管結合法律支隊對城區商販占道運營問題進行了深化查詢和研討,現將相關狀況調查如下:
一、近況及成因
(一)首要特點
當前,城區商販以運營蔬菜、生果、玩具、飾品和熟食物等為主,辨別占比例的25%(蔬菜)、60%(生果)、15%(其它)。其運營東西簡略,一輛三輪車或一輛自行車或一只藍子或一副挑擔等等。首要散布在貿易榮華區、首要街道、公園廣場、人行天橋、校園和農貿市場周邊等人流密集區域。他們首要由四類人員構成:①無業、下崗或失業人員;②外來人員;③局部退休人員;④近郊農人(自產自銷型);辨別占比例的60%、20%、10%、10%,均屬動態運營。
(二)存在問題
1、占道運營,影響交遲滯通平安。商販首要散布在繁華路段,比方貿易榮華區、首要街道、公園廣場、人行天橋、校園和農貿市場周邊等人群多的當地,且擺攤工夫專挑車流、人流頂峰期,其行為嚴峻影響行人通行,易激發交通變亂。
流動商販參與醫療保險的宣傳優化研究
摘要:據調查顯示,近八成的流動商販都參加了社會醫療保險(以“新農合”為主),但他們中的多數對于醫療保險制度并不了解。這無疑反應出目前的醫療保險制度宣傳在流動商販這一群體中存在著不小的問題——宣傳主體的宣傳內容缺乏可感知性和針對性,宣傳客體相關意識缺乏且主動性不強。因此急需在現有基礎上建立起針對流動商販的醫療保險宣傳模式,使流動商販更好地感知制度中利益的存在,從而實現宣傳的可持續和制度的可持續。
關鍵詞:流動商販;醫療保險;宣傳;可持續
我國經濟轉型和城市化的加快,使得一部分勞動力由于自身能力、條件有限等因素,只能從事小規模、小成本和低技能的城市流動販賣,由此便涌現出大量的城市流動商販。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2014年10月底,流動商販的人口數量已達到了3700萬人,而這數量卻還在不斷增多。城市流動商販屬于靈活就業人員中的特殊群體,他們以自雇性的城市流動販賣為主要謀生手段,具有空間上的流動性和收入的不穩定性;加之其工作的高強度和惡劣的工作環境,使得他們比其他靈活就業人員更容易遭受健康方面的風險。因此,他們對于醫療保險的需要也更為迫切。據筆者在長春市的調查顯示,近八成流動商販已參加社會醫療保險,且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為主(以下簡稱“新農合”)。然而當問及流動商販們是否了解醫保政策時,對政策了解或是大概了解的被調查者僅占總體的52.9%,——這與較高的參保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反應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即:當下的醫療保險政策宣傳,在流動商販這一群體中的宣傳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見,建立起可持續的醫療保險制度宣傳模式,加大宣傳力度和宣傳的針對性,并實現宣傳的可持續,是十分必要的。宣傳的可持續強調“醫療保險制度的宣傳”是有效且影響深遠的,即通過制度的宣傳能夠使流動商販們充分了解醫保政策,感知到制度中利益的存在;另一方面,它還要讓流動商販們主動接受宣傳,主動獲取宣傳信息,不再將宣傳當作無關之事,并在宣傳的過程中讓大眾認識“社會保障”這一原本陌生的名詞。宣傳的可持續,不僅能夠保證將來宣傳工作的高質量,使其持續且順利地開展;還能夠增強民眾對于制度乃至政府的信任,從而有利于醫療保險政策的可持續推進。
一、醫療保險制度宣傳存在的現有問題
目前,醫療保險制度的宣傳主要由政府負責,以基層社區為單位開展活動進行宣傳。而現有的宣傳方式向流動商販這一群體宣傳醫療保險制度的過程中,在宣傳的主體和客體方面都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其具體問題如下:
(一)宣傳主體的宣傳內容缺乏可感知性和針對性
無證商販占道經營工作匯報
現將我區部分路段無證商販占道經營現狀、危害、原因及我局研究制定的整治方案匯報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
我區地處城鄉結合部,地域廣、人口多,近年來占道經營現象愈加嚴重,所轄2個鎮17個街道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此問題,造成垃圾遍地,燒烤濃煙和怪味使周圍居民樓不敢開窗,樓下樓道成了小商販“方便”場所,尿跡斑斑。他們嚴重影響周圍環境衛生,堵塞交通,并使得周圍正規市場業戶經營慘淡,正常市場秩序被打亂,國家稅費流失,舉報熱線忙不勝忙。據統計,僅山東路一個地區高峰時間無證占道商販就多達2000余人,我區有大大小小160多個小商販聚集點,加上走街竄巷和被逼走出市場在市場外面與小商販競爭生意的正規業戶,經測算占道經營者在5萬人以上。
二、原因
這支龐大的占道經營隊伍所以常駐我區,屢禁不止,經分析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外來人口劇增。我區較市內三區消費水平低,房租便宜,自從年公安部門對外來人口的管理政策放開以后,5元錢辦一個暫住證可在住一年,于是大量外來人口涌入。以靠近山東路的華中街道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年全年外來人口登記2800人,而年僅上半年登記人數就高達4000余人,我區有2個鎮17個街道,經統計,年寄住人口和暫住人口多達30余萬人,其中相當一部分人以占道經營為生,于是出現了無證占道商販數量多,范圍廣,對城區市容環境影響大和嚴重干擾正常市場秩序等一系列問題。
執法局關于商販管理工作總結
一、宣傳上積極引導
掌握執法工作主動性,以“為了人民管好城市,管好城市為了人民”為宗旨,從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存權出發,努力尋求專項整治工作的最佳結合點,進行全方面、多角度的宣傳教育。贏得市民群眾對開展無證無照經營專項整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廣大市民知法、懂法、守法,營造“守法經營光榮、違法經營可恥”的氛圍。自覺抵制無證無照經營,使無證無照經營失去民心,失去市場,減少利益,從而改善了治理無證無照經營的執法環境。
二、時間上掌握規律
開展全程管理,針對無證設攤的集散時間,總結規律,采取錯時管理辦法,保持管理時間的連續性,防止出現管理真空。對流動無證商販的管理,一是上街巡查勸說教育為主,要求流動商販進市場經營;二是針對多次勸說教育管理無效的流動商販,按照法律規定和程序進行行政處罰;三是針對馬路市場、早市等流動商販聚集較多的情況,采取專項整治的方法對其進行取締;四是針對“五小”行業的流動商販,聯合工商等部門進行集中整治。
三、空間上無縫管理
采取點線面結合的模式,在縣城區相對繁華、復雜的地段設置6處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崗亭,實行無休日上班執勤,加強點上管理。摩托車等執勤車輛采用機動巡查的方式分路段不間斷進行巡邏,加強線上管理。在逐步落實路段管理責任制及分區域管理基礎上,努力實施“精細化管理”,執法向背街小巷延伸,提高整體的管控能力,建立規范的街面管理新模式。
流動商販屢禁不止問題調研報告
優美整潔、規范有序的市容市貌是現代文明城市的標志,也是城市管理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外來人口的頻繁流動以及其它各種因素,致使無證攤販屢禁不止,成了群眾投訴的熱點、社會反映的焦點,同時也成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隨著中國加入WTO,使我們現代化的城市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流動攤販影響了中國政府的城市環境。因此這種現象必須取締,而如何進行卓有成效的整頓和治理呢?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原因,研究對策。
一、流動攤販的主體構成
所謂無證攤販,指無固定經營場所、無營業執照、無注冊資金的流動攤位。其主要由以下五類人員組成
(一)無業、下崗或待業人員
(二)外來流動人員(文化素質偏低)
(三)部分“兩勞”(勞動教養、勞動改造釋放人員)
無照經營商販管理年終工作總結
一、宣傳上積極引導
掌握執法工作主動性,以“為了人民管好城市,管好城市為了人民”為宗旨,從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存權出發,努力尋求專項整治工作的最佳結合點,進行全方面、多角度的宣傳教育。贏得市民群眾對開展無證無照經營專項整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廣大市民知法、懂法、守法,營造“守法經營光榮、違法經營可恥”的氛圍。自覺抵制無證無照經營,使無證無照經營失去民心,失去市場,減少利益,從而改善了治理無證無照經營的執法環境。
二、時間上掌握規律
開展全程管理,針對無證設攤的集散時間,總結規律,采取錯時管理辦法,保持管理時間的連續性,防止出現管理真空。對流動無證商販的管理,一是上街巡查勸說教育為主,要求流動商販進市場經營;二是針對多次勸說教育管理無效的流動商販,按照法律規定和程序進行行政處罰;三是針對馬路市場、早市等流動商販聚集較多的情況,采取專項整治的方法對其進行取締;四是針對“五小”行業的流動商販,聯合工商等部門進行集中整治。
三、空間上無縫管理
采取點線面結合的模式,在縣城區相對繁華、復雜的地段設置6處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崗亭,實行無休日上班執勤,加強點上管理。摩托車等執勤車輛采用機動巡查的方式分路段不間斷進行巡邏,加強線上管理。在逐步落實路段管理責任制及分區域管理基礎上,努力實施“精細化管理”,執法向背街小巷延伸,提高整體的管控能力,建立規范的街面管理新模式。
執法局整頓市場無照經營工作報告
我縣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根據群眾強烈要求,積極開展無證無照經營專項整治工作。先后取締多處馬路市場,取締縣城中小學校周邊流動商販,并在專項整治的基礎上,引入崗位目標、定點定崗進行長效管理,取得明顯效果,為廣大市民提供舒適有序的生活環境。
一、宣傳上積極引導
掌握執法工作主動性,以“為了人民管好城市,管好城市為了人民”為宗旨,從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存權出發,努力尋求專項整治工作的最佳結合點,進行全方面、多角度的宣傳教育。贏得市民群眾對開展無證無照經營專項整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廣大市民知法、懂法、守法,營造“守法經營光榮、違法經營可恥”的氛圍。自覺抵制無證無照經營,使無證無照經營失去民心,失去市場,減少利益,從而改善了治理無證無照經營的執法環境。
二、時間上掌握規律
開展全程管理,針對無證設攤的集散時間,總結規律,采取錯時管理辦法,保持管理時間的連續性,防止出現管理真空。對流動無證商販的管理,一是上街巡查勸說教育為主,要求流動商販進市場經營;二是針對多次勸說教育管理無效的流動商販,按照法律規定和程序進行行政處罰;三是針對馬路市場、早市等流動商販聚集較多的情況,采取專項整治的方法對其進行取締;四是針對“五小”行業的流動商販,聯合工商等部門進行集中整治。
三、空間上無縫管理
申論時評之破解城管困局
廣州市將于9月1日施行城管新規:只有當流動商販占用城市主干道等重要區域或遭市民多次投訴,且經勸告拒不改正的,城管機關才可對其物品實施扣押。廣州市城管局長李廷貴表示,《條例》明確“宜疏不宜堵”,在不影響市民交通出行、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秩序的情況下,在非主干道和其他重要區域路段,城管將采取措施積極引導流動商販入場(室)從事合法經營。
近年來,一些地方為破解“城管困局”采取了不少措施,如購置“現代化裝備”、推崇“眼神執法”、設立“城管委曲獎”等,然而效果都不太明顯。究其原因,是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本。城管所“堵”的,往往是小商小販的謀生之道,不給他們“出路”,城管執法水平再高、能力再強,自是枉然。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廣州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條例在規范城管執法程序和方式的同時,明確要求城管應采取措施為流動商販謀“出路”,這個“規矩”定得好!
眾所周知,城市管理背后夾雜著復雜的利益關系,一是地方政府的利益,需要美化城市形象;二是城管人員的利益,需要履行工作職責,體現自身的價值;三是小商小販的利益,需要養家糊口、謀取生計;四是其他群眾的利益,需要一個干凈有序的城市環境。這幾種利益糾纏在一起,問題自然比較復雜。當前城管與商販之間之所以矛盾屢現,關鍵就在一些城市管理者簡單將流動商販列入打擊取締對象,沒有充分考慮他們的利益。
城管和小商小販之間的矛盾其實并非不可調和,作為城市管理者在清“道路”的同時,更要給他們以“出路”,劃定區域供小商小販有序經營,尋求一種相對平衡。城市管理者應轉變執法觀念,應充分尊重小商小販的生存權,在維護城市環境的同時,積極幫助、引導小商小販合理經營,真心實意為他們排憂解難,摒棄“驅逐+罰款”的簡單粗暴執法模式,向“管理+服務”轉變,如此才能贏得商販們的理解和支持,促進城市和諧,真正破解“城管困局”。
城區占道經營調查報告
占道經營是城市管理中的一個“頑癥”,城區占道經營同樣較為突出。為逐步解決城區占道經營問題,推進城市管理工作,我們就當前城區沿街為市,占道經營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解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一、基本情況
(一)占道經營情況
目前城區占道經營分為兩類。一是規范經營場所。城管部門本著“疏堵結合”的原則,為解決嚴管街道游動叫賣而指定的經營場所,如鳳德路南端,劃定紅線,設置提示牌;二是占道經營形成的馬路市場。商販平時和城管工作人員打“游擊”,或者利用城管工作人員下班后的空檔,占道經營,以水果商販、自產自銷菜農和“燒、烤、炸”為主。主要集中在蒼園巷、嫘祖路等九個部位,涉及約340戶。
(二)市場情況
自2001年市場管辦“脫鉤”以來,城區農貿市場形成了以買斷、租賃為主的經營格局,市場業主為經營者提供經營場地、服務設施,后期保障,起到了活躍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的作用。目前,城區農貿市場的格局是:以城北、城中、城南的3個鋼架大棚結構市場為主,共有經營攤位775個(每個攤位設置大小均為一米左右),現有經營戶140人,租用攤位376個,使用率為48.51%,閑置攤位399個,預計可以容納經營戶160-200戶。經營范圍主要有:熟食、魚肉、蔬菜、調料等類別。一是中心農貿市場。位于城區中心位置,東門路東端,經營業主為遠安縣巨盟有限公司,于2001年購買經營權。共設置攤位350個,經營戶106人,租用攤位278個,閑置72個,使用率為79.43%。另有市場擴建部分,攤位152個,基本閑置(從11月26日開始,按照縣政府的統一安排,城管、工商、衛生、公安等部門對倉園巷進行了聯合整治,擴建攤位現已人滿為患)。二是西湖農貿市場。位于大道南段,經營業主為彭芝蘭,2008年3月承包經營,期限為2年?,F有攤位153個,經營戶24人,租用攤位58個,空閑95個。使用率62.30%。三是城北菜市場。位于嫘祖路,經營業主為彭芝蘭,現有攤位120個,經營戶10人,租用攤位40個,空閑80個,使用率為33.33%。其收費情況為:大廳內經營戶無論占用攤位多少,每戶每天1元。
城管執法整治工作報告
流動攤點占道經營導致了市容環境秩序混亂和交通安全隱患,一直是全國城管執法工作的難題,長期得不到徹底解決;而城市要臉面,市民要方便,商販要吃飯,這些矛盾的難以調和,使城管執法部門在開展工作時與流動商販時有爭執;在和諧穩定壓倒一切的今天,部分輿論媒體的片面報道以及社會對城管持有的偏見,使城管執法工作步履維艱。如何破解這個困局,成為全國城管部門謀求發展道路上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在,經過市執法局的不斷摸索和嘗試,走出了一條“深入調研—建立便民市場—規劃便民攤點群—啟用城管執法崗亭—共建共管”違規經營治理五步走的新路子,逐步建立起流動攤點違規經營治理的長效管理機制,從根本上破解了這個全國性老大難問題,得到領導認可、百姓滿意的效果,樹立了和諧城管品牌。
第一步:問需于民,廣開言路深入調研
曾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面對長期難以根治的流動攤點違規經營治理難題,市執法局領導班子多次深入執法一線,溯本求源,挖掘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從源頭著手治理。
自2010年下半年,市執法局開展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調研活動,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結合工作實際,探索建立流動攤點長效治理機制。開展了“領導干部走下去,機關人員走出去”主題調研活動,局領導班子親自帶頭參加一線執法工作,深入流動攤點占道經營問題最多最頑固的區域、節點等,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摸清問題長期存在的關鍵癥結;開展“城管執法十走進”活動,執法人員走進社區、學校、企業等,征求和諧共建意見和建議;開展“和諧城管執法為民”大討論活動,圍繞如何改善民生,建立流動攤點長效治理機制,提升執法效能展開討論;召開城區商戶代表座談會,與管理相對人面對面交流溝通,傾聽他們的心聲和難題,同時聘請商戶代表為社會監督員,監督執法行為,積極為城管執法工作建言獻策。
經過長期調研、論證和實踐檢驗,針對流動商販多為城市下崗職工和進城務工人員等弱勢群體的現實,市執法局提出,啟動歸行劃市,采用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的方法,徹底解決違規經營問題,達到既要城市環境整潔有序,也要讓商販吃飯,讓百姓得到便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