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價值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0 20:26: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商品價值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商品價值

商品價值思考論文

關鍵詞:知識經濟商品價值生產要素人力資本勞動力資本物質資本

勞動價值論

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首先就會接觸到“商品”與“價值”的概念。由“商品”這個邏輯起點出發,馬克思揭示、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進而構建了其龐大的資本理論體系。根據馬克思從抽象到具體的研究方法,商品成為此理論體系中最抽象,最一般,也最簡單的經濟范疇?!皟r值”成為“商品”有利的補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商品及由此構建的整個理論體系。涉足經濟學領域,在理解了這些基本概念后,進一步地學習和探討,會發現隨著時代的變遷,《資本論》舊說中的一些問題不僅仍為大家繼續探討的對象,而且還賦予了新事物以新說。

知識價值新論

當今社會,不知何時“知識經濟”這一名詞悄然興起。何為“知識經濟”?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表了《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聲望》的報告,指出“知識經濟”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已向經濟滲透,成為經濟發展最主要的推動力。那么,“知識”可否“經濟”?我們可以用馬克思的觀點去剖析知識,進而探討其在現實社會中的角色。

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些現象:中關村IT行業的研究人員,月收入可以與國內一些地區居民的年收入相抵;工程師、教授們的自家用車也加入了浩浩蕩蕩的汽車大軍,可以說,這是社會發展對知識的一種新認知。在不存在生產及交換的原始時期、生產力極其落后的農業經濟時期,經濟的概念從無到有,知識可以說是一個荒謬的存在,既不能滿足人們衣食的要求,也不能帶來更高一層次的享受。社會進入了工業經濟時期,知識的重要性慢慢地被人們所認知,但仍是一個依靠原始的勞動力從自然界提取初級資源的過程。直到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也就是被稱為后工業時期的階段原本在生產中只能扮演輔助品和革新中的媒介物的知識,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心。人們意識到不僅直接參與產品生產的勞動是勞動,新的發明、創造也是勞動的存在形式。正是知識具有無差異的勞動的屬性,而且在交換中實現了其創造者的目的,因而也具有了商品性。知識的生產者與使用者與知識的關系,越來越具有商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與商品的形式,即價值形式。人們將為了使用知識,而購買知識,并且對知識定價,按照市場規則,得到其使用權。知識將會為了出售而被生產,消費者為了使其在新的生產中增值,而去購買并使用。

查看全文

剖析勞動價值論的商品價值論文

摘要:本文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科學內涵出發,通過引入貨幣和競爭等因素說明勞動怎樣決定商品的價值。本文既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突出理論的繼承性,又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做出現時代的闡釋,突出了理論的發展性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價值;貨幣;

競爭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正是馬克思通過勞動二重性原理的創立,克服古典經濟學家的局限,把勞動價值論上升為科學,并以此為基礎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構建起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理論體系。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也是不斷發展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但這種“進”絕不是對馬克思勞動動價值論的泛化、歪曲,相反應是對其繼承和發展。本文在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核的前提下對勞動怎樣決定商品的價值做出新的闡釋。

一、“泛勞動價值論”的表現及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前提

1.在“價值”范疇上的泛化,脫離商品來討論勞動價值論。根據辭海和哲學詞典的解釋,“價值”有三層含義:①日常含義是指事物的用途或積極作用,如研究價值。②專指商品的價值,即“商品的交換關系或交換價值中表現出來的共同東西。這個“共同東西”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其大小取決于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價值就是勞動”,就是在商品生產中的勞動耗費,即支付的勞動成本。勞動成本越低即價值量越小,說明勞動生產率越高,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強。③哲學含義是指客體對于主體的意義。當客體對主體有積極意義時就有正價值,反之則為負價值。效用價值論者實際上是在日常含義的層面上使用“價值”一詞的含義,因而價值在他那里就是使用價值。同時,價值是商品的特有屬性,因此不能脫離商品來談論價值,現在的研究有泛化“價值”的傾向,仿佛什么東西只要對人類有用就有價值。

從“價值”的概念演進看,西方最早使用“價值”一詞的是古希臘奴隸主階級杰出思想家色諾芬,但色諾芬使用“價值”一詞的含義,實際上是價格。其后是亞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學》一書中論述貨幣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時寫道:“起初這些金屬就憑大小輕重來計值,最后,為免除大家分別稱量的煩勞,每塊經稱量的金屬就打上烙印,由這種烙印表明其‘價值”,。價值術語在中世紀被廣泛使用,但通常將“價值”與“公平價格”或“公正價格”聯系在一起。重商主義學派將“價值”看做是商品流通的既定前提。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第一次明確地將價值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查看全文

商品的價值量教學教案

《商品的價值量》判斷商品價值量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正比

在人們的直觀印象,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量應該成正比。形成該錯誤觀點的原因有兩點:即對勞動生產率沒有區分和對商品價值量概念理解不清。勞動生產率就是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它常用兩種方法表示:一種是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所生產出來的的產品數量;另一種是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分為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生產率。它們對商品價值量的影響不同。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表明生產該商品所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因此,單位商品價值量越小。反之亦然。即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個別勞動生產率不決定商品的價值量,但在交換時對勞動者收益有很大影響。效率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多的商品生產者,在出賣商品時仍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價格交換,就能獲得較高的勞動收入;反之,獲利就少。即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生產者獲利成正比。因此,我們在判斷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關系時,首先要看生產率是社會勞動生產率還是個別勞動生產率。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反比。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的價值沒有必然關系,只是對勞動者收益有影響。

其次,要把商品價值量與獲利大小兩個概念區分開未,避免由個別勞動生產率與獲利成正比作出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也成正比的錯誤結論。

誤區二: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比較抽象,有些學生干脆把它理解為所有生產者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事實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由此可以看出,這里的平均是指在現有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生產某種商品的平均,而不是總平均。因此,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不能理解為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查看全文

剖析勞動怎樣決定商品的價值論文

論文關鍵詞:勞動價值論;價值;貨幣;競爭

論文摘要:本文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科學內涵出發,通過引入貨幣和競爭等因素說明勞動怎樣決定商品的價值。本文既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突出理論的繼承性,又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做出現時代的闡釋,突出了理論的發展性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正是馬克思通過勞動二重性原理的創立,克服古典經濟學家的局限,把勞動價值論上升為科學,并以此為基礎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構建起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理論體系。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也是不斷發展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但這種“進”絕不是對馬克思勞動動價值論的泛化、歪曲,相反應是對其繼承和發展。本文在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核的前提下對勞動怎樣決定商品的價值做出新的闡釋。

一、“泛勞動價值論”的表現及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前提

1.在“價值”范疇上的泛化,脫離商品來討論勞動價值論。根據辭海和哲學詞典的解釋,“價值”有三層含義:①日常含義是指事物的用途或積極作用,如研究價值。②專指商品的價值,即“商品的交換關系或交換價值中表現出來的共同東西。這個“共同東西”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其大小取決于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價值就是勞動”,就是在商品生產中的勞動耗費,即支付的勞動成本。勞動成本越低即價值量越小,說明勞動生產率越高,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強。③哲學含義是指客體對于主體的意義。當客體對主體有積極意義時就有正價值,反之則為負價值。效用價值論者實際上是在日常含義的層面上使用“價值”一詞的含義,因而價值在他那里就是使用價值。同時,價值是商品的特有屬性,因此不能脫離商品來談論價值,現在的研究有泛化“價值”的傾向,仿佛什么東西只要對人類有用就有價值。

從“價值”的概念演進看,西方最早使用“價值”一詞的是古希臘奴隸主階級杰出思想家色諾芬,但色諾芬使用“價值”一詞的含義,實際上是價格。其后是亞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學》一書中論述貨幣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時寫道:“起初這些金屬就憑大小輕重來計值,最后,為免除大家分別稱量的煩勞,每塊經稱量的金屬就打上烙印,由這種烙印表明其‘價值”,。價值術語在中世紀被廣泛使用,但通常將“價值”與“公平價格”或“公正價格”聯系在一起。重商主義學派將“價值”看做是商品流通的既定前提。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第一次明確地將價值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查看全文

從“商品”和“價值”中引出的思考

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首先就會接觸到“商品”與“價值”的概念。由“商品”這個邏輯起點出發,馬克思揭示、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進而構建了其龐大的資本理論體系。根據馬克思從抽象到具體的研究方法,商品成為此理論體系中最抽象,最一般,也最簡單的經濟范疇?!皟r值”成為“商品”有利的補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商品及由此構建的整個理論體系。涉足經濟學領域,在理解了這些基本概念后,進一步地學習和探討,會發現隨著時代的變遷,《資本論》舊說中的一些問題不僅仍為大家繼續探討的對象,而且還賦予了新事物以新說。

知識價值新論

當今社會,不知何時“知識經濟”這一名詞悄然興起。何為“知識經濟”?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表了《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聲望》的報告,指出“知識經濟”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已向經濟滲透,成為經濟發展最主要的推動力。那么,“知識”可否“經濟”?我們可以用馬克思的觀點去剖析知識,進而探討其在現實社會中的角色。

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些現象:中關村IT行業的研究人員,月收入可以與國內一些地區居民的年收入相抵;工程師、教授們的自家用車也加入了浩浩蕩蕩的汽車大軍,可以說,這是社會發展對知識的一種新認知。在不存在生產及交換的原始時期、生產力極其落后的農業經濟時期,經濟的概念從無到有,知識可以說是一個荒謬的存在,既不能滿足人們衣食的要求,也不能帶來更高一層次的享受。社會進入了工業經濟時期,知識的重要性慢慢地被人們所認知,但仍是一個依靠原始的勞動力從自然界提取初級資源的過程。直到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也就是被稱為后工業時期的階段原本在生產中只能扮演輔助品和革新中的媒介物的知識,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心。人們意識到不僅直接參與產品生產的勞動是勞動,新的發明、創造也是勞動的存在形式。正是知識具有無差異的勞動的屬性,而且在交換中實現了其創造者的目的,因而也具有了商品性。知識的生產者與使用者與知識的關系,越來越具有商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與商品的形式,即價值形式。人們將為了使用知識,而購買知識,并且對知識定價,按照市場規則,得到其使用權。知識將會為了出售而被生產,消費者為了使其在新的生產中增值,而去購買并使用。

知識具備了商品的所有屬性。知識由勞動創造出來,知識的生產是為了參與交換,能夠帶來收益,給人們的需求帶來不同程度上的滿足,而且還是存在一定成本的。知識的成本如何衡量?這不僅包括在知識產品生產中勞動者投入的生產要素——如機械,儀器等價值的轉移,還包括勞動者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時間,精力等等。由此可以肯定:知識是一種商品,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樣自由買賣,存在供需,存在市場。

知識定位為是商品,知識的價值就是知識的生產過程中凝結在其中的人類勞動,由社會勞動量的多少決定,會因社會勞動生產過程中投入勞動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并且,知識的價值也是在交換中得到實現的。需要指出的一點就是,國外有學者認為知識就是價值,價值就是知識,這是對知識的價值不完全的表述。混淆知識的價值與知識的使用價值,就是我們經常接觸到的錯誤之一。知識的價值應說是知識本身內在的,而知識使用過程中體現的經濟價值,僅是知識被消費的一種表現,是知識產品投入生產后,知識價值實現轉移,使新產品增值過程中的一種形式。再者,知識的學術價值,也是知識使用的形式之一,表現了其在一定領域中的使用性、創作性。

查看全文

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勞動生產力;商品價值量;簡單勞動;復雜勞動

【論文摘要】馬克思的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理論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重要內容,決定這種關系的有多種因素。馬克思在勞動決定價值的基礎上,認為勞動生產力與抽象勞動無關,認為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成反比關系的結論是不符合實際的。

馬克思在論述勞動兩重性決定商品兩因素時,提出了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的論點。在這個問題的論述過程中,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基本思路、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基本邏輯得到充分的體現,給研究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供了極好的素材。在實踐中,勞動生產力始終是企業和社會關注的問題,如果能證明提高勞動生產力不僅可以增加社會財富總量,而且可以增加社會價值總量,這能對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意義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克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不足。

馬克思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有這樣幾層意思。第一,指出了商品價值量與勞動量的關系。價值是勞動,價值量是勞動量;勞動量的天然尺度是勞動時間;不是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眲趧佑泻唵魏蛷碗s之分。復雜勞動必須折算成簡單勞動,構成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第二,指出了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的關系?!吧a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每一變動而變動?!眲趧由a力越高,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商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小。相反地,勞動生產力越低,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的價值就越大??梢?,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第三,指出了這種關系存在的原因?!吧a力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產力,它事實上只決定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因此,有用勞動成為較富或較貧的產品源泉與有用勞動的生產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產力的變化本身絲毫也不會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不管生產力發生了什么變化,同一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價值量總是相同的?!?/p>

在這里,有兩個問題值得研究。其一為:勞動決定價值和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的關系;其二為: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只影響有用勞動而絲毫也不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

從勞動決定價值和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的關系來看,存在著自相矛盾。這矛盾首先是勞動決定價值和勞動量決定價值量的矛盾。馬克思在研究價值的時候認為它是由抽象人類勞動決定的。這種抽象人類勞動,“它們的一切可以感覺到的屬性都消失了。”“它們剩下的只是同一幽靈般的對象性,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不管以哪種形式進行的人類勞動力消耗的單純凝結”。但是,在分析價值量的時候卻引進了“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認為它是決定價值量的因素之一。同時馬克思又認為“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每一變動而變動”,而“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比绻巡煌娜说奶烊惶匦院退麄兊纳a技能上的區別撇開不談,那么勞動生產力主要應當取決于:(1)勞動的自然條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礦山的豐富程度等等;(2)勞動的社會力量的日益改進,這種改進是由以下各種因素引起的,即大規模的生產,資本的集中,勞動的聯合,分工,機器,生產方法的改良,化學及其他自然因素的應用,靠利用交通和運輸工具而達到的時間和空間的縮短,以及其他發明,科學就是靠這些發明驅使自然力為勞動服務,并且勞動的社會性質或協作性質也是由于這些發明得以發展起來?!边@些觀點,顯然是有悖于勞動價值論,否定了勞動是決定價值的惟一因素,同時也否定了“生產力的變化本身絲毫也不會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的觀點。其原因是馬克思論述中出現了矛盾。馬克思在論述價值時只承認勞動因素,認為價值是勞動決定的,而在論述價值量時引進了非勞動因素。馬克思研究價值的質時,竭力排除了非勞動因素,把勞動作為決定價值的惟一因素,這是可能的。因為這是研究商品經濟中最簡單的細胞——商品中的一個最基本因素,馬克思運用了高度抽象的方法,把其他的因素排除掉了,使價值成為純之又純的高度抽象的東西。在研究價值的量時,盡管馬克思仍然借助了抽象法,但他無法回避價值量是一個有差別的東西。而造成價值量差別的因素不僅是勞動,而且包含著非勞動因素。僅僅用勞動因素無法說明有差別的價值量,所以非勞動因素在這里就必須引進而無法回避。其次,這矛盾又表現為勞動決定價值和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的矛盾。根據上述分析,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僅是勞動因素,而且包含著非勞動的因素,因此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不會是一種簡單的反比關系。必須從勞動的因素和非勞動的因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呈現出比較復雜的比例關系。

查看全文

內蒙古旅游商品價值論文

摘要:旅游商品最能體現一個地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它在滿足旅游者購物的心理需求,增加地區經濟收入,弘揚民族文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我區目前的旅游商品業的發展緩慢,甚至制約了旅游業的發展。本文從關于如何發展旅游商品業提出本人的一些觀點和見解,希望能對我區的旅游商品業發展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旅游商品;民族特色;品牌意識;文化價值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旅游開始走進了普通民眾的生活,用于購物的支出的比例也越來越大,在發達的國家旅游者用于購物的支出占整個旅游支出的40%--60%,而我國旅游者的購物支出比例只有百分之二十幾,這說明我們對旅游商品的開發和利用是遠遠不夠的。以下是根據我區旅游商品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希望能對我去旅游業的發展有所幫助。

一、我區旅游商品業發展的資源優勢

目前在我區旅游市場上流通的旅游商品主要有以下幾個系列:

(一)肉食、奶食系列

查看全文

水商品價值研究管理論文

1、建立科學合理的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形成機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新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對水利工程供水屬性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長期的不斷深化的過程。在計劃經濟時代,水利工程供水被看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人們過分強調水的自然屬性而忽視其商品屬性。由此形成了“大鍋水”好喝,水利工程提供的是“社會福利水”,應當無償或廉價使用的思維定勢。這樣一方面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農業灌溉和工業生產耗水率高,水利用效率較低;另一方面導致水利工程管理單位長期虧損,水利工程正常損耗得不到合理補償,出現了工程老化病險加劇,工程效益衰減,一大批水利工程不能安全運行和正常運用的現象。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生活用水量增長很快,水利工程的供水服務的范圍更廣、對象更多、質量要求更高。水資源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如何將有限的水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持續發展的需要,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優化水資源的配置是必由之路,市場是配置資源的有效手段,而價格是調整市場供需的最有力的“杠桿”。因此,解決好供水價格的合理形成機制,規范水價的管理是大勢所趨。

2、深化水利工程供水價格改革是水利行業生存與發展的現實需要

水利工程供水水費是我省基層水管單位的主要經濟來源,占總收入的80%以上。工程運行、維修養護、人員工資、管理費用等開支都主要依靠水費收入。因此,水價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水管單位的生存與發展,關系到水利工程效益的發揮和管理隊伍的穩定。我省水利工程供水水費經過了二次改革,第一次是1986年,根據國務院[1985]94號文件精神,省政府頒布了《湖南省水利工程水費收交和使用管理辦法》;第二次是1990年,根據國務院國辦發[1990]10號文件,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調整水利工程水費標準的通知》。我省現在執行的仍然是13年前制定的水費標準,即農業灌溉:自流供水按方收費的,每百立方米2~3.5公斤稻谷,按畝計收的,每畝9~13公斤稻谷;二部制收費的,基本水費1~2公斤稻谷,計量收費以每百立方米2~3.5公斤稻谷。從水庫渠道提水的按自流標準減半收取,電力提灌基本水費6~9公斤稻谷,水輪泵每畝8~12公斤稻谷,電力排澇基本水費3~6公斤稻谷。顯然,這樣的水費標準實在太低。根據測算,該標準還不足供水成本的40%。標準本身就低,加之糧食價格持續低迷,給實物折價的水費標準又大打折扣;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后,不能再依靠糧食部門代收,水費計收困難,實收率下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又使灌溉用水量減少。在上述因素綜合作用下,近三年全省的水費收入連續出現負增長。由于水費標準低、收取難,全省有90%以上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單位不能按時足額發放工資,個別的甚至好幾年沒發工資。管理人員的基本生活尚且得不到保障,更談不上工程的維修養護。長此以往,工程的安全和效益必將受到嚴重影響。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先跨隊伍后跨工程的悲劇,改革現行的水價政策,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水價形成機制與管理體制已刻不容緩。

3、制定出臺《水價辦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我省現行的水費管理辦法是在17年以前制定的,不可避免地打下了計劃經濟的烙印,突出表現在將水利工程供水水費作為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采取的是政府統一定價,全省固定一個標準(規定上下限)。多年的實踐證明這種水費管理辦法存在許多弊端:

查看全文

勞動價值論的商品交換比例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價值等價交換價值規律

論文摘要:有些學者認為勞動價值論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法則的理論,我們通過對商品交換等式、價值的特點、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規律的實際意義和《資本論》的主要任務等多重角度的考察,說明這種觀點是不符合事實的,是對勞動價值論的一種誤解。勞動價值論的真正主題是揭示只有工人的活勞動才創造價值,其他生產要素盡管在生產中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們并不創造價值。

對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人們一直存在著種種誤解。其中之一就是以為它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法則的理論。但當我們重溫了馬克思建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的過程之后,我們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一、從商品交換等式看勞動價值論的主題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我們知道,它是建立在“1夸特小麥二a擔鐵”這個商品交換等式基礎之上的。馬克思認為,這個等式之所以是等式,就因為在這兩種商品里面,“有一種等量的共同的東西。因而這二者都等于第三種東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種物,也不是第二種物。這樣,二者中的每一個只要是交換價值,就必定能化為這第三種東西。”在此基礎上,馬克思認為“這種共同東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幾何的、物理的、化學的或其他的天然屬性”,而是勞動產品這個屬性,是消除了勞動的各種具體形式后的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即價值。問題就在于這個商品交換等式中,更確切地說,是在于等式的“a"中。因為a決定了等式右邊鐵的量是不用確定的,或者說是可由市場確定的。它可以是1,也可以是2,3,4以及任何一個量,只要這個量是市場決定的,而不是人為確定的即可。所以,當市場上(平均來說)是1夸特小麥與1擔鐵相交換,它們二者是相等的價值;當市場上(平均來說)是1夸特小麥與2擔鐵相交換,它們二者還是相等的價值。因此,無論1夸特小麥與多少擔鐵交換,只要是市場決定的,它們都是等量的價值。所以,在馬克思看來,1夸特小麥到底是與多少擔鐵相交換這個問題是無關緊要的,因為“不管二者的交換比例怎樣,總是可以用一個等式來表示”。所以,對于商品交換,馬克思在乎的是“等式”本身,更確切地說,是在乎等式中“共同的東西”是什么,而那些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主題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法則的學者在乎的卻是其中的“a”應該等于多少。二者的區別就在于:如果在乎的是等式,那么要揭示的就是等式兩邊的物所具有的共同的某種屬性是什么,如在等式,"1噸鐵二1噸棉花”中,使等式成立的共同的屬性就是重量,而在“1噸鐵二1千克棉花”中,其共同的屬性可能就是體積;而如果在乎的是等式兩邊的物各自的量的比例,就必須先確定要比較的共同的屬性是什么,如只有在已確定要比較的屬性是重量的條件下,與1噸鐵對應的棉花的量也應該是1噸,然后才可以確定棉花的量是1噸;如已確定要比較的是體積,那么與1噸鐵對應的棉花的量就應該是1千克。在這兩種情況下,與1噸鐵對應的棉花的量,是確定的,而不會像馬克思在分析商品交換等式時那樣,可以不管與1夸特小麥相對應的鐵的量到底是多少,因為如換作別的量,等式就不能成立。而對那種持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主題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法則的理論的觀點的人而言,共同的屬性是什么是無關緊要,要緊的是揭示1夸特小麥為什么(平均來說)是與a擔鐵相交換,而不是與a十1,a一1以及其它數量的鐵相交換。因此,的值必須是確定的,而不能用字母代替。因為只有確定了“a"的具體值,比如a=1,才會有為什么1夸特小麥只能與1擔鐵相交換,而不能與其他數量的鐵相交換,此時勞動價值論才有可能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的法則的理論。可事實并非如此,a到底為多少,馬克思并不在意,是處于可以“不管”的地位的。由此可見,那種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主題是說明商品交換比例決定的法則”的觀點是不符合馬克思的本意的。如果馬克思的本意真是要說明商品交換比例決定的法則,那么,他在這個交換等式中要著重解釋的是為何1夸特小麥是與a擔鐵(而且這里的a必須是具體的數字,而不能用字母代替),而不是與別的量的鐵相交換,至于等式中“等量的共同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倒還是次要的問題,甚至可以完全不管??神R克思并沒有這樣做,他并沒有把注意力放在a上,而是放在“等量的共同的東西”到底是什么上。所以,整部《資本論》也并不沒有把注意力放在X量商品A到底應該或能交換到多少量的商品B上,而是放在創造價值的勞動與不創造價值的資本、土地及其人格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顯然,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重點不是說明商品交換比例如何決定,而是要說明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而不是由資本、土地創造的。在此基礎上,剩余價值論要揭示的就是資本的人格化資本家通過剝削無償占有了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如果勞動價值論的主題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的法則的理論,那么剩余價值理論根本就建立不起來。

二、從價值的特點看勞動價值論的主題

查看全文

商品流覽價值預期提高零售店發展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瀏覽者商店選擇行為問題的意義;瀏覽者商店選擇行為問題的相關研究述評;瀏覽者商店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瀏覽者商店選擇行為的綜合性理論模型;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瀏覽者用非購買行為實現非購買性動機、一些商店似乎特別吸引他們,而另一些商店則沒有什么吸引力、大多數商店選擇行為研究都是以購買者為基礎或隱含假設的、瀏覽者在面對陌生商店的情況下,環境線索為瀏覽者提供價值信息、瀏覽者商店選擇的前因變量、瀏覽意向的影響因素、商店瀏覽價值預期的影響因素、瀏覽行為本身帶來的益處是受到零售環境與產品介入程度影響的、通過商品流覽價值預期的四個影響因素來設計商店的外部環境要素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摘要:本文參考購買者商店選擇問題的有關文獻并結合瀏覽行為的特點,以認知心理學與環境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構建出瀏覽行為的綜合性理論模型,以期對相關問題的日后研究提供借鑒。盡管商店的瀏覽者沒有購買目的,但是他們卻可以使零售商收益。然而現有文獻缺乏對深入剖析瀏覽者商店選擇行為問題的探討,從而使該類研究還處于初期階段。

關鍵詞:商店選擇瀏覽意向商品瀏覽價值商店選擇行為

1瀏覽者商店選擇行為問題的意義

所謂的瀏覽者的行為特征是瀏覽者用非購買行為實現非購買性動機,這不同于用購買實現非購買動機的價值性行為。

雖然這種瀏覽行為是一種非購買行為,但伴隨著這種行為的發生可能會產生許多對零售商有意義的結果。例如,他們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到這家商店購物、或者向他人推薦這家商店、或者他們也可能在瀏覽的過程中產生沖動性購買行為(Bloch,RidgwayandSherrell,1989)。此外它還能給零售商店增添人氣,避免給消費者形成很少有人光顧的印象(Lombart,2004)。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