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07:47: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膳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兒童營養膳食立法
筆者以為,營養膳食問題尤其是營養問題與人的自我發展水平是密切相關的,能否對該問題進行立法應當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從當前在兒童營養膳食立法方面有過立法實踐的國家來看,大都主要是一些發達國家。在這些國家,由于人們的溫飽問題早已解決,經濟上比較富足,所以便對生活的質量更為關注,對健康飲食更為關注,而這些國家的立法者也自然相應地順應了民意,將營養膳食問題特別是兒童營養膳食問題列入國內立法議程,并最終對兒童營養膳食問題進行了立法。這與其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是分不開的。當前,盡管我國的綜合國力正在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及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與日俱增,但就總體來看,我國依舊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各發達國家相比依舊有著極大的差距,且還存在地區生活水平的極端不均衡問題,例如:在城市,人們的生活水平要相對較高,可能要相對較為注重生活質量問題,注重飲食營養尤其是兒童的飲食營養;而在廣大農村,人們的生活水平則基本上還駐足在剛剛滿足溫飽后對未來更富足生活目標的奮斗抑或對更高生活質量的憧憬階段,營養問題(包括兒童的營養問題)對他們來說,恐怕還只是其為之奮斗的一個長遠目標。所以,筆者認為,在這樣的條件下對兒童營養膳食問題進行立法顯然是不適宜的。此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人民的飲食文化的不同決定了其飲食營養結構(包括兒童的飲食營養結構)必然也大不相同。這樣一來,即便是強制對兒童的營養膳食問題進行了立法,也可能會因該法無法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實施而使其實效受到置疑,從而導致其沒有普遍性的權威。而法律假如沒有權威,則它無疑于形同虛設!基于此,筆者以為,就目前而言,我國對兒童營養膳食問題進行立法的條件尚未完全具備和成熟,兒童營養膳食立法應當緩行。
此外,提倡對兒童營養膳食問題進行立法的學者還以日本為例來論證說明對兒童營養膳食進行立法的必要性。他們認為:日本是最能說明立法能保證兒童健康成長和提高國民素質的明顯例子。1931年,日本18歲男青年的平均身高161.8厘米,女青年身高為151.2厘米。4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先后頒布了與營養相關的法律,包括《營養法》、《營養改善法》、《學校供餐法》等。隨著與營養相關法律的頒布和實施,到1985年,日本18歲男女青年的身高分別達到171.8厘米和157.8厘米。日本通過50多年的國民營養改善,使國民體質得到普遍提高,被西方學者譽為“人類體質的發展奇跡”。但筆者以為,兒童營養膳食立法的出臺與兒童身高的增長或體質的改善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來說,人們(包括兒童)體質的增強或身高增長有賴于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結構的科學化,而與營養膳食立法卻并無必然的聯系。營養膳食立法作為法律,其作用充其量在于確認并保障實施已為科學所證明的、與人們的健康相關的合理飲食結構,而不會決然地促進人們體質的增強或身高的增長。實際上,即便沒有對兒童營養膳食進行立法,人們出于對兒童的關愛與呵護,也會自覺重視并強化兒童的飲食結構,注重兒童的健康飲食和營養飲食,從而使兒童的體質得到增強。而相反,即便是有了營養膳食立法,假如其國內的經濟發展水平尚達不到足以滿足人們改善其生活質量的需要的程度,則人們也會苦于無相應的經濟能力而無法關注并改善其飲食營養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的“強制保障實施”無疑只會加重人們的經濟負擔,而無益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提高其國民體質,該法律也只會被人們視為“惡法”而難以長久存在。所以,筆者以為,重視并對兒童營養膳食問題進行立法并不是日本國民體質改善的直接原因。日本國民體質的改善主要得益于日本經濟發展所必然帶來的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假如沒有其經濟的發展以及其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即便是有再多內容良好的營養膳食立法,其國民的體質也決不可能會有實質性的提高。因此,筆者認為,在兒童營養膳食方面,我國應當努力發展經濟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質量,幫助其在經濟能力許可的情況下自覺重視并切實改善兒童的飲食結構,從而增強其體質;而不應當是過早地用立法來強制保障兒童的營養膳食,“拔苗助長”。
在當前依法治國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旋律的情勢下,法律的影響已經波及到了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許多時候,沒有法律是不行的。但另一方面,法律也絕不是萬能和無所不包的,在依法治國的時代,并不是所有問題都必須要有法律介入才能夠最終得到解決。而且,在某些問題上,即便法律要介入,也絕不是必須或者可以馬上介入的。法律在對待兒童營養膳食問題時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當前,在我國經濟基礎還較為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較那些發達國家相比還很低的情況下,我們切不可盲目借鑒發達國家在營養膳食立法方面的經驗,過早地對營養問題進行立法。
幼兒膳食與營養探索
一周歲到滿三周歲之前為幼兒期。幼兒生長發育雖不及嬰兒迅速,但亦非常旺盛。盡管幼兒胃的容量已從嬰兒時的200ml增加到300ml,但牙齒的數目有限,胃腸道消化酶的分泌及胃腸道蠕動能力也遠不如成人。此外,營養物質的獲得需從以母乳為主過渡到以谷類等食物為主,這些矛盾的出現提示我們不可過早的讓他們進食一般家庭膳食。
一、幼兒的營養需要和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1、能量。幼兒對能量的需要通常包括基礎代謝,生長發育,體力活動及食物中毒的特殊動力作用的需要。嬰幼兒時期基礎代謝的需要約占總能量需要量的60%。由于幼兒的體表面積較大,基礎代謝率高于成年人,但男女之間的差別不大。生長發育所需能量為小兒所特有,每增加1g的體內新組織,約需要18.4~23.8kj(4.4~5.7kcal)的能量。好動多哭的幼兒比年齡相信的安靜孩子,需要的能量可高達3~4倍。
2、宏量營養素
(1)蛋白質。幼兒對蛋白質的不公量相對需要比成人多,而且質量要求也比成人高。一般要求蛋白質所供應占膳食總能量的12%~15%,其中有一半應是優質蛋白質。
(2)脂肪。對于1~3歲的幼兒,由脂肪提供的能量在30%~35%為宜,幼兒膳食中含有適量的脂肪也有助于增加食欲。幼兒膳食脂肪中必需脂肪酸應占總能量的1%,才能保證正常生長,預防發生脫屑性皮炎。必需脂肪酸中,亞油酸富含于所有植物油,較少出現缺乏,面含α—亞麻酸的油僅限于大豆油、低芥酸菜子油等少數油,應注意補充。補充時還應注意二者的適宜比例。
糖尿病膳食依從性調研
在被調查的68例糖尿病患者中,不能規范日常飲食行為或膳食結構不合理者63例,不依從率為92.65%;能規范日常飲食行為或膳食結構合理者5例,依從率為7.35%,依從率極低。其中20例每日攝入熱量不足,13例攝入熱量過多;營養素搭配不合理,每日攝入蛋白質脂肪偏低20例,偏多10例;47%的患者不能按時就餐;69%的患者不能正確使用《食品交換表》;95%的患者表示知曉飲食對血糖的影響。
調查發現,患者的職業對其飲食依從性影響較大。如果患者工作勞動強度大,能量消耗大,就會有饑餓感,而食物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強大的驅動力使患者不自覺地增加食物的攝入。一些患者因工作關系,就餐時間不固定,飲食往往是被動接受,無自主選擇性,且飲食差,從而導致其攝入的主食量過多,蛋白質與脂肪攝入量偏低。另有些個體經營者也不能按時按量就餐,但往往蛋白質與脂肪攝入量過多。更有甚者,忙時將一日三餐簡化為兩餐甚至一餐,加之過度疲勞,休息時間少,病情極易反復。因此,職業是導致患者飲食依從性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能正確使用《食品交換表》的患者比較最高,其飲食結構存在許多不合理,主要表現為熱能、脂肪和膽固醇攝取過高或偏低,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和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及B族維生素和鈣的攝入量均未達到要求。其他研究也有驗證[6-8]。自控能力差也是導致飲食依從性差的原因之一。鄭淑君等[9]研究發現,患者自控能力高,飲食治療依從性了也高。本次調查發現,特別是35歲以下和70歲以上男性患者自控能力較差,前者是因為缺乏長期堅持的毅力或抵擋不了美食的誘惑;后者是認為年事已高,沒幾年活頭,該吃就吃,該喝就喝。另外,還有部分患病3年以上者,飲食治療依從性也差,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出現并發癥。文化程度也會影響飲食依從性。調查顯示,在5例飲食依從性較好的患者中,5例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另外2例為大專和高中學歷。從總體分析結果顯示,飲食治療依從性與學歷呈顯著正相關。
信息來源受限和接受能力低會影響飲食依從性。因工作及環境等因素,糖尿病知識尚未普及到人人皆知。加之一些患者受文化水平所限。對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受到限制。此外,繁重的體力勞動及過長的工作時間,也使一些患者沒有更多的去精力了解糖尿病知識。患者飲食依從性差也受社會不良廣告宣傳的影響。隨著電視、網絡等媒介的高速發展,一些保健品夸大宣傳其功效,甚至宣稱可迅速根治糖尿病,無需吃藥,無需忌口,這正好迎合了部分患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從而放棄正規的藥物與飲食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另外,部分患者因對疾病認知度低下,失去治療信心,經濟條件差,喪偶,自理能力差(中風后遺癥、肢體殘疾)等相關因素,也會導致飲食依從性差。飲食治療依從性差是導致血糖控制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強糖尿病基礎知識教育,強調飲食的重要性,向患者講解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任何糖尿病患者不論其類型及病情輕重,也不論用藥與否,都需要長期飲食治療[10]。指導患者正確掌握飲食推算卡和《食品交換表》,根據患者的體重和勞動強度,計算出一日的總熱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素的比例,制訂個性化食譜。指導和要求患者家屬給予支持與監督,醫務人員也要加強隨訪工作,營造良好氛圍,提高患者飲食依從性,有效減少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降低致殘率和致死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
作者:石煥階單位:湖北省赤壁市人民醫院
孕婦膳食研究論文
【關鍵詞】孕婦;膳食;營養;護理;保健
婦女懷孕后,生理上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因而為滿足自身組織和胎兒生長發育及分娩、哺乳的需要,必須儲備一些營養物質。孕婦的營養好壞,直接影響胎兒發育與出生后的體格發育。因此,應重視孕期膳食與營養。現從孕早、中、晚期對孕婦的膳食與營養進行簡單介紹。
1孕早期膳食與營養
這一階段是胚胎著床到器官發育成為胎兒的初級階段,任何不良刺激均會影響胚胎的正常發育,導致流產、致畸、死胎等,合理膳食尤為重要。
1.1孕早期約半數以上孕婦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少數發生嘔吐,晨起明顯。因此,食物烹調要清淡、爽口、多樣化。以米、面為主,注意粗細糧搭配。雜糧可選小米、玉米、燕麥、豆類。多食新鮮水果和深色蔬菜。蔬菜應先洗后切,營養素不丟失。
1.2水分補充,妊娠后子宮增大,壓迫膀胱會發生尿頻、尿急等癥,切勿減少液體攝入量來解除尿頻,以免影響機體代謝。在白天增加攝水量,夜間減少液體的攝入量。孕期勿飲酒、茶、咖啡等。
膳食平衡指數的護理專業高校生膳食質量
傳統的膳食評價是采用單一營養素或食物組指標,如能量攝入量、脂肪供能比、維生素A、維生素C攝入量等,只能反映膳食某一方面的狀況和問題,不能解釋膳食中復雜性。膳食平衡指數(DietBalanceIndex,DBI)是依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結合中國居民膳食特點及問題特征制定的評分體系,適合評價成年人的膳食質量[1]。本研究就將采用膳食平衡指數的方法科學、合理評價大學生的膳食營養狀況,為有針對性的使用膳食指南提供依據。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醫學院校中在校護理專業學生共200人,均為女生,年齡(20.50±2.75)歲,身高(162.63±5.45)cm,體質量(54.49±6.58)kg。進行飲食情況調查。
1.2方法
1.2.1膳食調查
采用24膳食回顧調查法對200名在校的護理專業學生,進行連續3d(包括2個學習日和1個休息日)的膳食情況調查,包括每餐膳食攝入的種類、數量、烹飪方式,包括零食、夜宵等。調查人員經過專業培訓和嚴格考核,利用常見食物模型和量具進行演示,并對膳食問卷進行食物編碼和量化。
合理膳食搭配提升運動效率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差一點就因為上這課的人太多而不能學習網球,我也就失去了一大體育愛好,所以我很感激老師,平日里也很認真的學習和練習。
我曾在網上查過網球這項體育運動的介紹:網球與高爾夫球、保齡球、桌球并稱為世界四大紳士運動。它將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結合,打網球可以培養人們動作迅速,判斷準確,反應快并能提高速度、力量、耐力、靈敏等素質,對發展協調性有積極作用,對健康有益。
由于當今社會人們的工作學習壓力大,導致對身體的重視程度明顯下降,體育鍛煉固然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而合理的飲食搭配也不容忽視。
一、良好的飲食制度:
良好的飲食制度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利于預防消化系統疾病,從而促進身體機能的提高。一般來講,運動過后30分鐘內不宜進食,否則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反之進食后也不宜劇烈運動,運動可使消化器官血液供應相對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還易發生惡心、嘔吐和腹痛等癥狀。如果你平日里有體育訓練,那么最好養成定時進餐的習慣,不要暴飲暴食、不酗酒、不吃刺激性太大的食物,根據訓練和比賽的安排,合理分配一日三餐的食物和熱量,特別要重視早餐的質量。各種食物的消化時間是不同的,糖類食物消化最快,蛋白質次之,脂肪最難消化。在大運動量訓練和緊張比賽時,消化機能較弱,應吃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脂肪性食物(特別是動物脂肪),以免增加消化道的負擔,影響訓練和比賽。合理的烹調加工的食物不但容易消化,而且還能減少營養素的損失。
二、運動與膳食
幼兒園規章制度-膳食
幼兒園膳食管理制度
一、幼兒伙食實行民主管理,定期召開伙委會,伙委會由園長、會計、保健醫生、教師代表、廚師組成,每月召開一次,商討幼兒伙食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不斷改進,提高膳食質量。
二、保健老師每周制定幼兒帶量食譜,食物的調配力求做到平衡,主副食品種多樣,每月做一次營養計算并分析,并定期計算幼兒進食量和營養素攝取量。
三、伙食費專款專用,計劃開支,合理使用,每月向家長公布伙食費開支情況。工作人員(包括炊事員)伙食和幼兒伙食要嚴格分開,嚴格分清幼兒與職工伙食,做到公私分明。
四、炊事人員認真搞好飲食衛生和個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人衛生,一切炊具、餐具餐餐消毒。
五、炊管人員定期召開業務會議,虛心聽取群眾意見,提高烹調技術,講究科學烹調(如蔬菜要先洗后切等);
高校膳食營養信息化建設探討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一卡通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高校師生對健康生活方式和綠色餐飲品質有了全新理解和更高需求。與此同時,高校餐飲信息方面的五性(海量性、多樣性、實時性、價值性、真實性)特征也日益突出,這都需要高校后勤管理者,用變革的思維來迎接新的挑戰。本文以華中科技大學搭建膳食營養信息化平臺為例,力求從大數據的視角,探討高校餐飲信息化建設中的若干問題和發展方向。
一、高校膳食營養信息化建設的背景分析
(一)數據時代的快速發展,為高校膳食營養信息化開辟了新型路徑
“大數據”(Bigdate)概念自2008年提出,在經歷了互聯網的全面擴張后,已創造出一個生產率增長、消費者盈余的新時代[1]。數據時代的發展洪流,引領著校園一卡通、數字化校園成為了高校的標配,高校后勤管理的大數據基礎初步形成。而像杭州雄偉科技有限公司等專業軟件公司,紛紛針對食堂開發了許多智盤應用系統,更為高校食堂在菜品營養信息的承載和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支撐。在信息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各行各業對于數據的應用有了質的飛躍,數據資源的市場規模呈幾何倍數增長,全國的大數據市場規模2015年已近116億元[2]。高校后勤領域在這方面也多有體現,以華中科技大學餐飲類數據為例,僅食堂銷售刷卡所產生的數據資源,單日就突破了30萬個。許多數據的存儲集合和關聯分析,已成為高校飲食實體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和動力。
(二)健康飲食的全面轉型,為高校膳食營養信息化提出了服務需求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的健康問題成為了新時代的焦點議題,食品安全與健康以44.8%的比值連續四年登上了中國“最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榜首[3]。而我國大學生中更有98%的人對健康飲食深為關注,超過社會其他人群[4]。因而,高校推進膳食營養信息化,是滿足廣大師生服務需求的重要舉措。高校中的教師多從事腦力、體力和心理等綜合性工作,而學生也多處在學習、就業和情感的壓力之中,他們中有將近58%處于亞健康狀態,對飲食的健康管理有著強烈的需求[5]。而我國高校大學生,進餐有規律的僅占39.5%,有暴飲暴食、偏食挑食習慣的卻占到了42.9%,健康意識十分缺乏[6]。高校推進膳食營養信息化,不僅可給高校師生帶來一種全新的就餐體驗,更能在原有傳統服務中增添新的健康關懷,切實提高師生進餐的滿意率和美譽度。
膳食營養對體育鍛煉的影響
摘要:隨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樹立健康第一思想,高校體育鍛煉已經成為大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學生作為優秀的青年群體,其素質水平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發展,膳食營養是高素質人才的基礎。然而現在大學生缺乏科學系統的營養知識,營養不良、營養過剩分化比較明顯,飲食隨意性較大。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江蘇師范大學學生飲食習慣、體育鍛煉投入情況等問題進行調查與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學生自身營養意識。督促大學生自身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從而促進體育鍛煉效果提高。
關鍵詞:江蘇師范大學;學生;膳食營養;體育鍛煉
合理營養加體育鍛煉獲得健康同時,同樣也獲得健康身體素質。該文旨在了解江蘇師范大學學生膳食營養狀況,熟知大學生體育鍛煉內容和形式,分析合理飲食習慣及膳食制度在運動能力和健康狀況上的重要作用,對營養搭配和體育鍛煉中存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為更好地加強大學生自身營養意識進一步提高體育鍛煉的效果提出合理化建議。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文章以江蘇師范大學學生195名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00名,占51.3%,女生95名,占48.7%。
痔瘺病人術后膳食護理論文
痔瘺是常見的多發性肛門直腸疾病,有“十人九痔”之說,科學的飲食管理對促進痔瘺患者的康復是十分重要的。現將本科50例痔瘺患者術后的飲食護理體會簡述如下:
一、術后營養與飲食宜忌
患者術后需要補充一定的營養,使創傷組織早日康復,術后次日即可進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在飲食調理上應食偏寒涼之品,如香蕉、蘋果、菠菜、芹菜等,均宜日常食用。應忌食溫熱之品,如辣椒、胡椒、蔥、羊肉等。注意飲食的宜忌對痔瘺患者的治療是極為重要的。
二、痔瘺患者術后的飲食安排
應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及肛門創面愈合情況做好患者的飲食安排。
2.1術后當日進食流質飲食,如牛奶、蛋湯、米湯;病情較重可禁食1d,不宜食用含油脂較多的湯汁,以防排便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