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批判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20:06: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批判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批判理論批判終結論文
內容提要: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是一種致力于現代資本主義批判的理論,在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從一開始運用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現成結論去度量現代資本主義,到把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主義等現代西方社會思潮結合在一起,再到最終形成一套獨立的社會批判規范和方法為止,法蘭克福學派在馬克思主義的名義下實現了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盡管遠非徹底但卻非常全面的批判。由于社會批判理論試圖超越一切階級,用所謂“正義”與“非正義”來取代革命階級的價值評判,所以,它走上了絕對懷疑論的道路,把否定看成是絕對的東西,認為現實和未來之間是絕對對立的。
今天,幾乎整個人類都浸泡在經濟的海洋中,思想的花朵開始枯萎,哲學成了不合時宜的“文物”。所以,“批判”這個帶有濃重理性色彩的詞語幾乎被人們忘卻,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感性地體驗著“競爭”的樂趣。但是,在近現代思想史上,“批判”一詞曾經紅火過,在今天回憶起這個詞語,或許能夠獲得些微的學術樂趣。因為一個無批判和不再需要批判的時代,可能恰恰是從激烈的批判時代衍生而來的。象法蘭克福學派這樣的批判理論已經無所不用其極,在它之后的思想家又怎能再度揀起批判的“眼鏡”呢?
我們知道,在德國哲學家眼中,“批判”一詞是倍受青睞的。自從康德用“三大批判”構建起哲學大廈以來,批判就成了哲學家手中的法寶。在黑格爾哲學解體的過程中,“青年黑格爾派”曾使批判泛濫過。在20世紀,法蘭克福學派再一次濫用批判,把哲學批判發展到頂點,以致于再也無路可走了。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是批判的終結,因為,這種批判對現實中的一切存在所作的絕對否定,使哲學不再是人類的理性,而完全成為哲學家憤世嫉俗的牢騷。
一、把“批判”寫在旗幟上
法蘭克福學派是由眾多理論家組成的一個思想流派,不同思想家的理論觀點之間存在著差異,但激烈的批判精神使他們在社會批判理論的旗幟下聚攏在一起。
社會批判理論對現存社會進行的激烈批判涵蓋了現代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這令以往一切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們都難以望其項背。具體地說,社會批判理論是一種致力于現代資本主義批判的理論。這種理論要求在總體上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全面把握社會發展的泉源。在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從一開始運用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現成結論去度量現代資本主義,到把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主義等現代西方社會思潮結合在一起,再到最終形成一套獨立的社會批判規范和方法為止,法蘭克福學派在馬克思主義的名義下實現了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盡管遠非徹底但卻非常全面的批判。
社會批判思想評判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把“批判”寫在旗幟上;社會批判理論的特征;社會批判理論的哲學基礎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法蘭克福學派是由眾多理論家組成的一個思想流派、提出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作以堅決的批判、與傳統理論不同,批判理論獨立于現存社會制度之外、批判理論超越一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懷疑既定的社會存在是現實的人的先決條件、批判理論與傳統理論的思維主體不同、批判理論的唯一功能就是變革社會、批判理論的目標是徹底消除現存社會的非正義和追求未來社會的合理狀態、批判理論以自我再生的總體為根據、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是以“否定的辯證法”作為其哲學基礎的、辯證法這個概念已經蘊含著否定的含義等,具體請詳見。
在德國哲學家眼中,“批判”一詞倍受青睞。自從康德用“三大批判”構建起哲學大廈以來,批判就成了哲學家手中的法寶。在黑格爾哲學解體的過程中,“青年黑格爾派”曾使批判濫觴。在20世紀,法蘭克福學派再一次濫用批判,把哲學批判發展到頂點,以致于再也無路可走了。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是批判的終結,因為,這種批判對現實中的一切存在所作的絕對否定,使哲學不再是人類的理性,而完全成為哲學家憤世嫉俗的牢騷。
一.把“批判”寫在旗幟上
法蘭克福學派是由眾多理論家組成的一個思想流派,不同思想家的理論觀點之間存在著差異,但激烈的批判精神使他們在社會批判理論的旗幟下聚攏在一起。
社會批判理論對現存社會進行的激烈批判涵蓋了現代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這令以往一切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們都難以望其項背。具體地說,社會批判理論是一種致力于現代資本主義批判的理論。這種理論要求在總體上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全面把握社會發展的泉源。在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從一開始運用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現成結論去度量現代資本主義,到把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主義等現代西方社會思潮結合在一起,再到最終形成一套獨立的社會批判規范和方法為止,法蘭克福學派在馬克思主義的名義下實現了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盡管遠非徹底但卻非常全面的批判。
早在法蘭克福學派奠基時期,霍克海姆在題為《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這篇社會批判理論的綱領性宣言中,就提出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作以堅決的批判,努力使它成為一個更加正義、人道的社會。霍克海姆認為,我們的時代是一個批判的時代,而批判的時代所需要的是批判的理論,法蘭克福學派所致力于建立的理論就是適應批判的時代要求的批判理論。
從宗教批判到社會批判——馬克思主義哲學轉變的精神實質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8466(2000)06-0015-05
通常認為,在對近代哲學的批判和繼承中,特別是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批判繼承中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它的哲學的新的思維方式。那么,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性的切入點是什么?為什么它要求社會批判?如果追索近代哲學所要完成的歷史使命,我們便發現:近代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進行宗教批判,中世紀的信仰與理性的二元對立變成了理性與現實的二元對立。馬克思認為,“宗教把人的本質變成了幻想的現實性,因為人的本質沒有真實的現實性。因此,反宗教的斗爭間接地也就是反對以宗教為精神慰藉的那個世界的斗爭”[1](P1)只有徹底的社會批判才能使宗教批判徹底化,因為真正被上帝所異化的是現實的人的生活及其本質。因而,上帝的秘密在于人及其社會--對宗教的批判最徹底的就是訴諸社會批判。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使命。而“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1](P2)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揭露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的宗教批判始,實質是為了“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的社會批判。
一、宗教的理性批判
近代以來的啟蒙運動人們一般認為是理性啟蒙,聯系到當時宗教與哲學的張力關系,我們可以把啟蒙運動看作是對宗教的理性批判。
在中世紀理性是抽象的理性,主要是被用作論證上帝的存在,因此,“真理還不是現實世界的基礎”[2](P326),宗教與現實、教會與世俗、信仰與理性是二元對立的。對基督教而言,只有對上帝信仰的合法性,才能有自然、社會和人類精神的合理性,自然、社會和人類精神的合理性根據只能在對自身統一的人格神的上帝的信仰之中才能顯現出來。所以馬克思認為對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1](P1),只有揭示出自然、社會或人類精神的獨立本質、自我統一,才能使它們具有現實性的品格。
馬克思哲學觀的社會批判之維論文
一、馬克思的哲學觀及其批判功能
舊哲學對世界的理解是抽象的。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變革的實質,是確立了以物質實踐活動為基礎的人類世界的實在性。這不僅是確立了一種全新的哲學觀,也是確立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正是通過這種全新的哲學觀和思維方式,馬克思超越了舊哲學對世界的抽象理解,真正將哲學理性思維與人類的現實生活聯系了起來。將理性思維的真理性建立于實踐的基礎之上,將實踐理解為現實生活世界中的客觀活動,意味著對哲學功能的全新理解。在這種理解中,現實的生活世界不再以抽象的形式呈現,哲學理論也不再玄遠。因此,在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觀的變革中,哲學功能的轉變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任何一種哲學都不可能不解釋世界,關鍵在于怎樣解釋世界,在于為什么要解釋世界,而這恰恰取決于這種哲學對哲學功能的預設。馬克思之前的一切哲學都無例外地將哲學僅僅視為窮究世界之理的學問,無論它們對世界是“從客觀的形式去理解”還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都不可能不陷于對世界的抽象解釋。現實的生活世界是活生生的、歷史地發展著的,而單純的解釋就是說明和分析,是不可能以活體為對象的,因此,對于馬克思之前的舊哲學來說現實的生活世界在其視野之外。舊哲學之所以不能理解“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48頁。)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們從來就沒有打算這樣做,在于它們對哲學功能單純的解釋性預設。舊哲學只是想解釋世界,因此,它就只是把自然看作僵死的解釋對象,而把人看作是獨立于自然存在的解釋者。在這樣一種視域中,人和自然是相互分離的存在。由于作為主觀者的人站在作為客觀者的世界之外,世界也就只能以兩種可能的方式獲得理解:一種是純客觀方式的理解,即“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另一種是純主觀方式的理解,即從人“抽象的”、“能動的方面”去理解。(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48頁。)毫無疑問,只要哲學沒有打算在頭腦之外說明頭腦,它就不可能不受到頭腦的束縛。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們相信密涅瓦的貓頭鷹只有到黃昏時才起飛,相信只有當對象成為一種客觀性存在時才能為哲學所把握,因此,舊哲學也就不可能在建構生活世界中發揮作用。馬克思哲學觀中的革命因素首先在于它對哲學功能的革命性預設,在于它不滿足于哲學解釋世界的功能,因此,它必然將哲學理解為照亮人間未來之路的普羅米修斯之火。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馬克思自己對哲學所作的說明,即哲學只有通過改變世界的活動才能證明自己的真理性和存在的價值,才能證明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這其實包含了馬克思對哲學功能的預設,并且其哲學觀的確立也有賴于這一預設。馬克思并不是為了比前人更好地解釋世界而進行哲學變革的,從一開始,他就將變革哲學的目的與改造世界的目的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正是由于這一點,使他能夠撇開純粹的經院哲學問題而在人的現實活動中尋找思維的此岸性,使他能夠看到以往的哲學家們所無法看到的實踐的價值。馬克思從來反對將哲學理解為一種建構抽象世界觀的活動,在他看來,哲學如果不為解除人間的饑餓而發揮作用,它就不可能是什么科學的世界觀。可以設想,如果馬克思沒有將自己的理論活動與火熱的現實生活相聯系,他就不可能超越黑格爾和費爾巴哈而實現哲學觀的變革。馬克思哲學觀的科學性、真理性和生命力,就在于它為自己所設定的改造人類生活世界的革命性目標。這決定了它不僅要通過對現實生活世界的概括與反思而解釋世界,更要通過對現實生活世界不斷地批判而建構作為現實世界否定形態的理想世界。馬克思說:“實際上和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說來,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48頁。)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馬克思將自己的哲學稱之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在這里,“實踐的”一詞的基本含義在于強調了他的現代唯物主義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而非其他。由此可見,馬克思哲學觀的確立與他對哲學功能的革命性理解是分不開的。
理論之所以能夠改變現實的生活世界,首先在于它將生活世界作為批判的對象看待,對其持批判的態度;哲學之所以能夠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亦在于它關懷時代的命運,以建構理想的生活世界為己任。馬克思從來就沒有在他的原始文本中系統地闡明過自己的哲學觀,他的哲學觀是在對現實生活世界從未終止過的批判中體現出來的。因此,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無論“回到馬克思”還是“重讀馬克思”,都不僅是為了更準確地解釋其原始的文本,而且是為了恢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功能,是為了重新找回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現實生活世界的批判精神。生活世界是變動不居的,今天的生活世界不同于馬克思時代的生活世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繼承馬克思,因為任何一種哲學所體現出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功能都不等于具體的批判本身。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現實生活世界的具體批判可能會過時,可通過那些具體的批判而體現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功能卻不會過時,只要它借以建立的現實生活世界尚存。所以,人們是否可以在今天堅持馬克思哲學觀的關鍵,必將通過對如下問題的回答而顯示結論:19世紀的馬克思所批判的現實生活世界是否依然存在?即作為批判對象的這一現實生活世界是否依然是現實的?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多重批判緯度
勿庸置疑,馬克思畢生都在致力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但他并沒有看到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部歷史,沒有看到20世紀之后市場經濟所經歷的一系列改變。因此,我們必須站在今天的立場上全面看待馬克思對現實生活世界的批判,并認真地從其具體批判中探討他哲學的批判功能和批判精神。
消費社會身體拜物教批判探討
摘要:身體拜物教是拜物教理論在消費社會中呈現的一種新形式,它是隨著消費社會的興起和身體的發現而出現的。與傳統的拜物教理論不同,身體拜物教從外在之物轉向內在身體、在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分裂中走向對欲望的身體與物性的身體的崇拜與迷戀。對身體拜物教的批判解讀將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馬克思主義拜物教理論的當展,有助于深化對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認識,對反思當代中國消費社會現實也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消費社會;身體;欲望;拜物教
我們處在一個怎樣的社會?什么活動構成了日常生活的重心?法國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曾說,我們已經“處在‘消費’控制著整個生活的境地”[1]4,這是一個以堆積、豐盛為表面特征的消費社會。在這個社會里,“生產主人公的傳奇現在已到處讓位于消費主人公”[1]20,消費取代生產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心。當消費主人公在消費社會中恣意徜徉的時候,由于受到商品的大量包圍和新媒介信息的狂轟濫炸,很容易陷入身體拜物教的意識形態魔咒中。因此,我們需要及時從理論上辨析身體拜物教,探索走出身體拜物教的有效路徑。
一、何為身體拜物教
任何一種觀念的出現都不是“飛來峰”,都有其現實土壤,身體拜物教作為一種觀念,同樣有其產生的現實基礎。1.形成前提拜物教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的重要內容,以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構成的拜物教批判,揭示了商品、貨幣、資本背后的人與人之間關系性存在,指出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性關系。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拜物教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態。身體拜物教是拜物教的一種新形式,是與消費社會的到來與個人身體的發現密切相關的。在傳統社會中,生產力水平較低,產品的供應有限,總體上處于物質匱乏的狀態。此時,生產在社會中處于絕對支配與決定的地位。社會發展的重心在于如何有效提高生產力、增加產品的供給。與此相關,身體主要作為生產的身體,作為勞動力而存在,還沒有成為社會舞臺的絢麗主角。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品大量供應,物質匱乏仿佛隱身而退。社會經歷了一次重要轉型,即從生產型社會轉向消費型社會。此時,消費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如何有效消費成為急需解決的頭等大事。“人成為人的研究對象,只是在汽車的銷售難于生產之后。”[1]43這里的人,已經不是指生產中的人,而是指消費中的人。此時,身體主要作為消費的身體,作為消費力而存在,以往一直處于被遮蔽狀態的身體從幕后走向臺前,一躍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迷人存在。消費社會中身體的閃亮登場與哲學理論中身體哲學的異軍突起交相呼應。正如尼采通過對蘇格拉底柏拉圖以來的古希臘哲學理性主義傳統以及基督教精神的批判,顛覆了傳統的理性主義、禁欲主義的哲學傳統,使身體擺脫了長期以來的理性—感性、靈魂—肉體二元結構對立中的卑微角色,開啟了高歌身體、促進身體解放的身體哲學研究。身體無疑成為當代政治解放、哲學反思、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的重要內容。消費社會中,身體拜物教的興起就是身體哲學理論在當代社會發展的一種邏輯結果。2.理論內涵我們可以同一般拜物教的對比中,深化對身體拜物教的理解。第一,與一般的拜物教理論不同,身體拜物教不是對某種人自身以外的物之迷戀、崇拜與誤識。夏瑩在對拜物教理論發展的研究中指出,拜物教本身經歷了從人類學到哲學的發展歷程。從拜物教的詞源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拜物教(fètichisme)是由18世紀法國人類學家查爾斯·德·布霍斯首次提出的,它來源于物神(fètish)。在德·布霍斯之前的人類學研究中,物神“總是作為原始人物戀的對象。”[2]3比如原始人對石頭、樹木、山川等具體事物的盲目崇拜。德·布霍斯將其提升為具有某種宗教儀式的抽象理論,這就是拜物教。也就是說,拜物教作為一種物戀,給日常事物賦予了神性,同時作為一種思維方式,隱含神性對真實事物的遮蔽,德·布霍斯在人類學上把這種遮蔽指認為拜物教。這促進了拜物教從人類學提升到哲學的視域,從具體上升到抽象,即不再停留在對落后文明的人類學描述,而是在哲學的維度上對現實進行解蔽,“這種對虛假意識的批判或可視為拜物教理論所包含的第一個哲學內涵”[2]7。當馬克思以拜物教為批判武器直接指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生活現實的時候,實際上已經表明拜物教意識中對現實的“誤認”恰恰來源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現象層面的“如實”反映,必須深入現象背后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才能破解拜物教之謎。而問題在于,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沉浸于拜物教的現象之中,看不到關系性存在,看到的只是具體物(比如商品、貨幣和作為生產資料的資本等)。所以,從拜物教的發展歷程來看,拜物教及其意識呈現始終局限于對人之外的具體物之迷戀、崇拜與誤識。第二,身體拜物教的奇特之處在于從外在物性崇拜向內在身體迷戀的轉變,不再是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中,致力于揭示隱藏在客體背后的真實本質,而是在人自身靈與肉的自我分裂中,走向作為日常消費中無本質的肉身。于是,拜物教的發展經歷了從感性到抽象的歷程后,再次回落到感性存在之中,這個轉變是與消費、身體的現代性崛起密不可分的。所以,身體拜物教應在消費社會中身體復蘇的語境下來理解。具體而言,在消費社會中,身體拜物教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理解,即欲望的身體和物性的身體。一方面,欲望的身體維度,身體拜物教強調對人的身體欲望的極端肯定與片面膜拜,欲望成為人之本質,對身體的崇拜恰恰是對欲望的稱頌,這標識了一種新的日常生活模式和新的社會價值導向。在傳統社會中,身體的欲望既是隱秘的、也是被壓抑的。在中國有傳統禮教的束縛,在西方有基督教的教義規約。甚至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這仍然是一種客觀現實和主導思想,馬克斯·韋伯曾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給予了說明,并認為這種對身體欲望的壓抑所造成的過分節儉,有利于資本的早期積累,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原來的社會促進作用反而成為社會阻礙作用。于是,伴隨身體的重新發現,身體的欲望從隱秘走向公開、從被壓抑走向被釋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隨之確立起來。另一方面,物性的身體維度,身體拜物教強調對人的物性身體的自我迷戀與自我崇拜,肉身就是人之本質,對身體的崇拜實質就是對物性肉身的崇拜。物性的身體既是現象,也是本質,肉身成為現象與本質的合一,其實質在于肉身的平面化,夷平了一切深度與內涵。在消費社會中,人們瘋狂地標榜身體、展示身體、炫耀身體,像對待外在于自身的物體一樣,精心打理、用心保養,身體成為一種新的神話。
二、身體拜物教如何呈現
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研究論文
批判性是植根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種深刻的反思模式,是貫穿馬克思理論發展始終的思想精髓。馬克思思想的創造與發展,是在批判性的論辯中進行的;馬克思思想的生命與活力,也是在科學批判的過程中得以體現和驗證的。因此,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在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學界對這一問題多有探討,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這些探討都是從某一側面對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進行論述,缺乏對這一思想的系統梳理,不利于對馬克思思想的全面理解。鑒于這一情況,本文試對近年來有關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論述做一總結,以進一步推進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深化與發展。
一、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界定
對馬克思社會批判思想進行研究,自然離不開對它的涵義的理解。涵義理解的不同,必然導致理論本身的差異。因此,涵義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綜合學界對此問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要理解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首先要把握社會的自我意識。而社會的自我意識,又分為社會的自我肯定意識和社會的自我否定意識。社會自我意識的肯定方面要解決的是如何維持現狀的問題,而作為社會自我意識的否定方面則要解決如何超越現狀的問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屬于社會的自我否定意識,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批判,實現對資本主義存在合理性的追問。
一種觀點認為,社會批判理論是反思性的歷史認識、評價活動。哲學的反思以間接性為特點,但它是對理論性間接反思的二重否定,它不僅通過事物的內部矛盾使事物的本質顯現出來,而且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社會批判理論就是從哲學的角度來反思社會的,是對社會進行的最一般、最抽象的哲學批判活動。因此社會批判的首要條件應當是社會必須處于將自己最豐富的具體展現出來的時期,即社會的成熟時期。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就是從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出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這兩個前提是:1.人類趨向于變革自己的生存條件,以實現自己的進一步發展;2.人類社會生活趨向于普遍的豐富性、多樣化。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就是以這兩個理論假設為依托,建立在對社會現實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的,對某一具體事物向人類普遍進步方向發展的現實可能性進行揭示。具體地說,就是指從某一事物本身發展的特殊規律出發,考察并揭示這一事物在以上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意義方面納入事物一般運作規律的可能性。就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具體批判來說,就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運行規律——剩余價值規律——出發,考察資本主義社會在以上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意義方面被納入到人類社會歷史運行規律——即生產關系適應于生產力的規律——一般的現實可能性。
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研究論文
批判性是植根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種深刻的反思模式,是貫穿馬克思理論發展始終的思想精髓。馬克思思想的創造與發展,是在批判性的論辯中進行的;馬克思思想的生命與活力,也是在科學批判的過程中得以體現和驗證的。因此,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在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學界對這一問題多有探討,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這些探討都是從某一側面對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進行論述,缺乏對這一思想的系統梳理,不利于對馬克思思想的全面理解。鑒于這一情況,本文試對近年來有關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論述做一總結,以進一步推進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深化與發展。
一、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界定
對馬克思社會批判思想進行研究,自然離不開對它的涵義的理解。涵義理解的不同,必然導致理論本身的差異。因此,涵義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綜合學界對此問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要理解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首先要把握社會的自我意識。而社會的自我意識,又分為社會的自我肯定意識和社會的自我否定意識。社會自我意識的肯定方面要解決的是如何維持現狀的問題,而作為社會自我意識的否定方面則要解決如何超越現狀的問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屬于社會的自我否定意識,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批判,實現對資本主義存在合理性的追問。
一種觀點認為,社會批判理論是反思性的歷史認識、評價活動。哲學的反思以間接性為特點,但它是對理論性間接反思的二重否定,它不僅通過事物的內部矛盾使事物的本質顯現出來,而且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社會批判理論就是從哲學的角度來反思社會的,是對社會進行的最一般、最抽象的哲學批判活動。因此社會批判的首要條件應當是社會必須處于將自己最豐富的具體展現出來的時期,即社會的成熟時期。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就是從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出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這兩個前提是:1.人類趨向于變革自己的生存條件,以實現自己的進一步發展;2.人類社會生活趨向于普遍的豐富性、多樣化。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就是以這兩個理論假設為依托,建立在對社會現實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的,對某一具體事物向人類普遍進步方向發展的現實可能性進行揭示。具體地說,就是指從某一事物本身發展的特殊規律出發,考察并揭示這一事物在以上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意義方面納入事物一般運作規律的可能性。就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具體批判來說,就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運行規律——剩余價值規律——出發,考察資本主義社會在以上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意義方面被納入到人類社會歷史運行規律——即生產關系適應于生產力的規律——一般的現實可能性。
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研究論文
批判性是植根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種深刻的反思模式,是貫穿馬克思理論發展始終的思想精髓。馬克思思想的創造與發展,是在批判性的論辯中進行的;馬克思思想的生命與活力,也是在科學批判的過程中得以體現和驗證的。因此,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在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學界對這一問題多有探討,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這些探討都是從某一側面對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進行論述,缺乏對這一思想的系統梳理,不利于對馬克思思想的全面理解。鑒于這一情況,本文試對近年來有關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論述做一總結,以進一步推進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深化與發展。
一、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界定
對馬克思社會批判思想進行研究,自然離不開對它的涵義的理解。涵義理解的不同,必然導致理論本身的差異。因此,涵義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綜合學界對此問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要理解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首先要把握社會的自我意識。而社會的自我意識,又分為社會的自我肯定意識和社會的自我否定意識。社會自我意識的肯定方面要解決的是如何維持現狀的問題,而作為社會自我意識的否定方面則要解決如何超越現狀的問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屬于社會的自我否定意識,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批判,實現對資本主義存在合理性的追問。
一種觀點認為,社會批判理論是反思性的歷史認識、評價活動。哲學的反思以間接性為特點,但它是對理論性間接反思的二重否定,它不僅通過事物的內部矛盾使事物的本質顯現出來,而且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社會批判理論就是從哲學的角度來反思社會的,是對社會進行的最一般、最抽象的哲學批判活動。因此社會批判的首要條件應當是社會必須處于將自己最豐富的具體展現出來的時期,即社會的成熟時期。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就是從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出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這兩個前提是:1.人類趨向于變革自己的生存條件,以實現自己的進一步發展;2.人類社會生活趨向于普遍的豐富性、多樣化。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就是以這兩個理論假設為依托,建立在對社會現實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的,對某一具體事物向人類普遍進步方向發展的現實可能性進行揭示。具體地說,就是指從某一事物本身發展的特殊規律出發,考察并揭示這一事物在以上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意義方面納入事物一般運作規律的可能性。就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具體批判來說,就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運行規律——剩余價值規律——出發,考察資本主義社會在以上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意義方面被納入到人類社會歷史運行規律——即生產關系適應于生產力的規律——一般的現實可能性。
馬克思哲學觀社會批判論文
一、馬克思的哲學觀及其批判功能
舊哲學對世界的理解是抽象的。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變革的實質,是確立了以物質實踐活動為基礎的人類世界的實在性。這不僅是確立了一種全新的哲學觀,也是確立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正是通過這種全新的哲學觀和思維方式,馬克思超越了舊哲學對世界的抽象理解,真正將哲學理性思維與人類的現實生活聯系了起來。將理性思維的真理性建立于實踐的基礎之上,將實踐理解為現實生活世界中的客觀活動,意味著對哲學功能的全新理解。在這種理解中,現實的生活世界不再以抽象的形式呈現,哲學理論也不再玄遠。因此,在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觀的變革中,哲學功能的轉變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任何一種哲學都不可能不解釋世界,關鍵在于怎樣解釋世界,在于為什么要解釋世界,而這恰恰取決于這種哲學對哲學功能的預設。馬克思之前的一切哲學都無例外地將哲學僅僅視為窮究世界之理的學問,無論它們對世界是“從客觀的形式去理解”還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都不可能不陷于對世界的抽象解釋。現實的生活世界是活生生的、歷史地發展著的,而單純的解釋就是說明和分析,是不可能以活體為對象的,因此,對于馬克思之前的舊哲學來說現實的生活世界在其視野之外。舊哲學之所以不能理解“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48頁。)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們從來就沒有打算這樣做,在于它們對哲學功能單純的解釋性預設。舊哲學只是想解釋世界,因此,它就只是把自然看作僵死的解釋對象,而把人看作是獨立于自然存在的解釋者。在這樣一種視域中,人和自然是相互分離的存在。由于作為主觀者的人站在作為客觀者的世界之外,世界也就只能以兩種可能的方式獲得理解:一種是純客觀方式的理解,即“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另一種是純主觀方式的理解,即從人“抽象的”、“能動的方面”去理解。(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48頁。)毫無疑問,只要哲學沒有打算在頭腦之外說明頭腦,它就不可能不受到頭腦的束縛。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們相信密涅瓦的貓頭鷹只有到黃昏時才起飛,相信只有當對象成為一種客觀性存在時才能為哲學所把握,因此,舊哲學也就不可能在建構生活世界中發揮作用。馬克思哲學觀中的革命因素首先在于它對哲學功能的革命性預設,在于它不滿足于哲學解釋世界的功能,因此,它必然將哲學理解為照亮人間未來之路的普羅米修斯之火。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馬克思自己對哲學所作的說明,即哲學只有通過改變世界的活動才能證明自己的真理性和存在的價值,才能證明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這其實包含了馬克思對哲學功能的預設,并且其哲學觀的確立也有賴于這一預設。馬克思并不是為了比前人更好地解釋世界而進行哲學變革的,從一開始,他就將變革哲學的目的與改造世界的目的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正是由于這一點,使他能夠撇開純粹的經院哲學問題而在人的現實活動中尋找思維的此岸性,使他能夠看到以往的哲學家們所無法看到的實踐的價值。馬克思從來反對將哲學理解為一種建構抽象世界觀的活動,在他看來,哲學如果不為解除人間的饑餓而發揮作用,它就不可能是什么科學的世界觀。可以設想,如果馬克思沒有將自己的理論活動與火熱的現實生活相聯系,他就不可能超越黑格爾和費爾巴哈而實現哲學觀的變革。馬克思哲學觀的科學性、真理性和生命力,就在于它為自己所設定的改造人類生活世界的革命性目標。這決定了它不僅要通過對現實生活世界的概括與反思而解釋世界,更要通過對現實生活世界不斷地批判而建構作為現實世界否定形態的理想世界。馬克思說:“實際上和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說來,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48頁。)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馬克思將自己的哲學稱之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在這里,“實踐的”一詞的基本含義在于強調了他的現代唯物主義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而非其他。由此可見,馬克思哲學觀的確立與他對哲學功能的革命性理解是分不開的。
理論之所以能夠改變現實的生活世界,首先在于它將生活世界作為批判的對象看待,對其持批判的態度;哲學之所以能夠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亦在于它關懷時代的命運,以建構理想的生活世界為己任。馬克思從來就沒有在他的原始文本中系統地闡明過自己的哲學觀,他的哲學觀是在對現實生活世界從未終止過的批判中體現出來的。因此,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無論“回到馬克思”還是“重讀馬克思”,都不僅是為了更準確地解釋其原始的文本,而且是為了恢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功能,是為了重新找回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現實生活世界的批判精神。生活世界是變動不居的,今天的生活世界不同于馬克思時代的生活世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繼承馬克思,因為任何一種哲學所體現出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功能都不等于具體的批判本身。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現實生活世界的具體批判可能會過時,可通過那些具體的批判而體現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功能卻不會過時,只要它借以建立的現實生活世界尚存。所以,人們是否可以在今天堅持馬克思哲學觀的關鍵,必將通過對如下問題的回答而顯示結論:19世紀的馬克思所批判的現實生活世界是否依然存在?即作為批判對象的這一現實生活世界是否依然是現實的?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多重批判緯度
勿庸置疑,馬克思畢生都在致力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但他并沒有看到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部歷史,沒有看到20世紀之后市場經濟所經歷的一系列改變。因此,我們必須站在今天的立場上全面看待馬克思對現實生活世界的批判,并認真地從其具體批判中探討他哲學的批判功能和批判精神。
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分析論文
批判性是植根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種深刻的反思模式,是貫穿馬克思理論發展始終的思想精髓。馬克思思想的創造與發展,是在批判性的論辯中進行的;馬克思思想的生命與活力,也是在科學批判的過程中得以體現和驗證的。因此,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在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學界對這一問題多有探討,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這些探討都是從某一側面對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進行論述,缺乏對這一思想的系統梳理,不利于對馬克思思想的全面理解。鑒于這一情況,本文試對近年來有關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論述做一總結,以進一步推進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深化與發展。
一、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界定
對馬克思社會批判思想進行研究,自然離不開對它的涵義的理解。涵義理解的不同,必然導致理論本身的差異。因此,涵義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綜合學界對此問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要理解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首先要把握社會的自我意識。而社會的自我意識,又分為社會的自我肯定意識和社會的自我否定意識。社會自我意識的肯定方面要解決的是如何維持現狀的問題,而作為社會自我意識的否定方面則要解決如何超越現狀的問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屬于社會的自我否定意識,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批判,實現對資本主義存在合理性的追問。
一種觀點認為,社會批判理論是反思性的歷史認識、評價活動。哲學的反思以間接性為特點,但它是對理論性間接反思的二重否定,它不僅通過事物的內部矛盾使事物的本質顯現出來,而且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社會批判理論就是從哲學的角度來反思社會的,是對社會進行的最一般、最抽象的哲學批判活動。因此社會批判的首要條件應當是社會必須處于將自己最豐富的具體展現出來的時期,即社會的成熟時期。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就是從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出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這兩個前提是:1.人類趨向于變革自己的生存條件,以實現自己的進一步發展;2.人類社會生活趨向于普遍的豐富性、多樣化。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就是以這兩個理論假設為依托,建立在對社會現實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的,對某一具體事物向人類普遍進步方向發展的現實可能性進行揭示。具體地說,就是指從某一事物本身發展的特殊規律出發,考察并揭示這一事物在以上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意義方面納入事物一般運作規律的可能性。就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具體批判來說,就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運行規律——剩余價值規律——出發,考察資本主義社會在以上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意義方面被納入到人類社會歷史運行規律——即生產關系適應于生產力的規律——一般的現實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