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能力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09:17: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產能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思考
制約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主要因素耕地資源數量減少,質量持續下降一是耕地資源緊缺,面積不斷減少。1998-2004年我國耕地凈減少1.*億畝,全國有14個省(自治區)人均耕地不足1畝,666個縣(區)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6畝警戒線。二是耕地質量不高,且持續下降。我國現有的耕地中,高產田占28%、中產田40%、低產田32%。全國優質耕地只占21%,土壤有機質低于0.5%的耕地約占10%。水資源短缺瓶頸約束日益凸現一是水資源高度短缺,區域分布不均衡。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農業生產缺水約300億立方米。全國81%的水資源集中在僅占全國耕地36%的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而占總耕地面積64%的淮河及其以北地區只占有19%的水資源,南澇北旱現象十分突出,水早災害頻繁。二是水資源的利用率低。我國灌溉用水的使用量有4000億方,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遠低于發達國家的70~80%。我國生產1公斤糧食要用1立方水,而發達國家只需要0.5立方水。科技進步較慢,服務能力不強一是科技創新能力嚴重不足。近年來審定推廣的高產、超高產作物品種多適宜在高水肥條件下種植,在中低產生產條件下不能發揮高產潛力。高產地區小麥品種數量和類型較多,而在大多數中低產糧食主產區,適宜種植的小麥品種數量和類型偏少。二是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下降。縣、鄉兩級農技人員由1999年的125.7萬人,下降到2003年的100.5萬人。三是農民科技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較差。目前,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全國92%的文盲、半文盲在農村,農村勞動力的38.2%是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糧食物流業發展滯后,抑制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發揮一是部分糧食產銷區之間的交通運輸存在季節性瓶頸制約。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北糧南運”的糧食中,玉米的比重就已經達到70%。特別是東北的玉米和大豆在收獲季節主要依靠鐵路運輸,車皮緊張限制了東北糧食外運,部分東北玉米退出南方一些地區市場。二是低效率的糧食物流業不利于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擴張。東北玉米和大豆運到廣東省的物流費用比美國運到廣東還高,以致于部分南方省區的玉米和大豆主要依靠進口滿足需求。土地承包制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夠深入,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構成體制性約束一是土地流轉不暢,影響糧食穩步增產。如果土地能夠穩定地流入種糧大戶,則會增強國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然而現行土地流轉方式的隨意性和不穩定性,抑制了土地向種田能手和大戶集中,不利于提高糧食單產和穩定產量。二是不合理的糧食行政管理體制削弱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目前由多個部門分頭管理的糧食管理體制存在兩大突出障礙:第一,農田用水產權體制改革不到位。第二,糧食市場宏觀調控機制不健全,放大了糧食生產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提高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本思路面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面臨的諸多制約因素,需要不斷改革創新,探索新形勢下提高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新思路。堅持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指導方針糧食是弱質產業,又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產業,必須加強對糧食生產的支持,通過政策調整干預社會資源的配置,引導生產要素向糧食生產領域流動,調動多方面力量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政府干預必須建立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絕不能做出違背市場機制的“逆調節”。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在耕地面積減少趨勢不可逆轉的情況下,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主要靠提高單產水平。因此,要堅持科技興糧的戰略指向,增強科技支撐和儲備能力,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把糧食生產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的軌道上,用科技進步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等“活”的因素,突破土地、水資源等“死”的因素制約。良好的制度設計,能夠提供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各要素更好地發揮作用。要樹立向制度要能力的觀念,進一步深化糧食生產和流通領域的各項改革,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各種要素投入的長效機制。堅持向主產區和主要品種傾斜相結合的調整方向調整糧食生產區域布局,使糧食生產向主產區集中,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配置糧食生產資源,發揮區域經濟比較優勢的必然選擇。因此,應實施差別政策,集中力量,加大對糧食主產省區和非主產區產糧大縣的傾斜,切實保護和調動主產區政府和農戶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同時,優化品種結構,抓好主要糧食品種的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具體思路是:按照數量優先、統籌兼顧的原則,顯著加強玉米的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按照穩定數量、重視質量的原則,穩定提高稻谷綜合生產能力;按照統籌兼顧、質量優先的原則,適度加強小麥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堅持走集約化和產業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基于農戶小規模經營的國情,我國糧食生產的規模經營,只能走產業化的道路,即用工業化的思維組織糧食生產,按照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要求,構建新型糧食產業化經營模式,提高糧食產業的整體效益。在推進糧食產業化的同時,要始終堅持集約經營,充分挖掘現有耕地的生產潛力,彌補耕地資源總量不足的缺陷。堅持資源節余利用與理儲備相結合的可持續增長方式通過強化耕地、水資源等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使糧食生產的各種投入要素在不斷增長過程中得到涵養、儲存和蓄集,并在需要之時能夠及時釋放出來。這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糧食發展方式,能夠實現從“藏糧于庫”向“藏糧于地”、“藏糧于水”和“藏糧于科技”有機結合的轉變。
綜合生產能力政策意見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2004年,在宏觀調控中注重加強農業,實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農村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局面。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農村改革邁出重大步伐,農村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展。這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并沒有改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并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并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觀,農村改革和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保持農村發展好勢頭的任務非常艱巨。
**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加強農業基礎,繁榮農村經濟,必須繼續采取綜合措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這既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又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必要條件;既是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的戰略選擇;既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又是實現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這個重點,就抓住了農業發展的關鍵;把握了這個環節,就把握了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做好了這項工作,就為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要進一步調動農民群眾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以嚴格保護耕地為基礎,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以推進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健全服務體系為保障,力爭經過幾年的努力,使農業的物質技術條件明顯改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一、穩定、完善和強化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一)繼續加大“兩減免、三補貼”等政策實施力度。減免農業稅、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對部分地區農民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強農業和糧食生產采取的重大措施,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意義重大。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變,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少,支農的力度要不斷加大。進一步擴大農業稅免征范圍,加大農業稅減征力度。**年,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免征農業稅試點,在其他地區進一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在牧區開展取消牧業稅試點。國有農墾企業執行與所在地同等的農業稅減免政策。因減免農(牧)業稅而減少的地方財政收入,由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轉移支付給予適當補助。有條件的地方,可自主決定進行農業稅免征試點。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有條件的地方可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中央財政繼續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地方財政也要根據當地財力和農業發展實際安排一定的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繼續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穩定糧食市場價格、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的制度和機制。搞好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市場管理,繼續實行化肥出廠限價政策,通過稅收等手段合理調節化肥進出口,控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業生產資料等各種坑農害農行為。
(二)切實加強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為調動地方政府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緩解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縣鄉的財政困難,中央財政要采取有效措施,根據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對糧食主產縣通過轉移支付給予獎勵和補助。建立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之間的利益協調機制,調整中央財政對糧食風險基金的補助比例,并通過其他經濟手段籌集一定資金,支持糧食主產區加強生產能力建設,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提出具體實施方案。
煤礦生產能力考核匯報
為強化對我市煤礦按核定能力組織生產的監督管理,促進煤礦科學合理組織生產,根據省《關于對2013年全省煤礦按核定能力組織生產情況進行檢查的通知》及市煤炭局《轉發省煤炭局關于對2013年全省煤礦按核定能力組織生產情況進行檢查的通知的通知》要求,市煤炭局組織人員對2013年度全市煤礦按核定能力組織生產情況及2011年原煤生產計劃安排情況進行了專項檢查,現將有關檢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成立了專項檢查小組:
為確保檢查活動順利進行,市煤炭局成立了局長為組長,為副組長,安全、生產、財務等科室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專項檢查小組,由生產科具體負責組織生產能力考核工作。
二、檢查總體情況:
1、各煤礦都能夠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煤炭局有關加強生產能力管理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加強組織領導、嚴格依法生產。成立了以礦長為組長的生產能力考核小組,由生產礦長和總工程師具體負責日常考核工作,生產能力管理工作都很正規。
2、各煤礦都能夠嚴格按照核定能力及市煤炭局月度審查意見組織生產,沒有超能力、超頭面生產行為,礦井三個煤量均符合要求,生產接續安排合理,采掘接續正常。
關于糧食生產能力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十五”計劃建議指出:要高度重視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十六大報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糧食生產能力,就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區、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由各生產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穩定地達到一定產量的糧食產出能力。包括耕地保護能力、生產技術水平、政策保障能力、科技服務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糧食生產能力由投入和產出兩方面的因素構成,由耕地、資本、勞動力、科學技術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決定,由年度的糧食總產量所表現。糧食生產能力要轉變為實際產量,國家政策和供求關系等因素形成的糧食生產比較效益起決定性的作用。
一、當前我國糧食生產總體形勢及*糧食生產現狀
糧食安全歷來是各國經濟安全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對此十分關注,尤其是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糧食安全問題更加引人注目。盡管我國糧食生產獲得豐收,但是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分析,仍然處于緊平衡的狀態。即我國仍然有幾百億公斤的糧食缺口,這個缺口是需要通過進口和挖庫存來彌補的。而糧食生產的恢復需要一個過程,并且還要靠天氣,因此,這樣一個緊平衡的狀況,在今后幾年還會保持,同時,供需的緊平衡和缺口也將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糧食價格始終處在比較合理的價位。為扭轉糧食播種面積、產量連續幾年下滑的趨勢,今年,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了一系列更有力、更直接恢復和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這是中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加強宏觀調控的重大舉措。由于國家政策驅動、市場價格拉動和各項工作推動的綜合作用,加上較為有利的氣候條件,今年糧食生產出現了重要轉機,糧食播種面積明顯恢復,扭轉了5年減產的局面,全年糧食總產有望超過9100億斤的預期目標。但目前出現的糧食增產帶有明顯的恢復性質,當年糧食供需還存在一定缺口,發展糧食生產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是農業所占比重較大的省份,農業人口3237萬,占總人口的75%。糧食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8%以上,稻谷產量占糧食產量的93%以上,占全國稻谷總產的8.3%,水稻生產面積在全國居第二位,水稻產量居全國第三位。糧食產值占農業產值的20%左右,糧食加工產值約占整個食品工業產值的25%,糧食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多年來,*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350億斤以上的水平,糧食產量300億斤以上,1997年糧食總產量最高達到353億斤。糧食商品率為40-47%,商品量約120-150億斤。國有糧食企業收購80一100億斤,占商品量的70%左右。*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糧食商品率較高,每年調出糧食80億斤左右,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不間斷向國家提供商品糧的省份,即使在三年困難時期*也沒有間斷向國家提供商品糧。今年,在國家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利好政策的作用下,我省農民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全省糧食生產迅速提高,達到創歷史記錄的363億斤水平,比增長25.2%。但畝產水平只有340公斤左右,與南方同類型省份相比,如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我省糧食單產仍處于全國中低下水平,糧食生產發展空間很大,關鍵是如何發揮優勢,揚長避短。
二、*糧食發展的幾個階段
(一)建國后的前30年(*-*年)。*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大力推行糧食生產“四改”(旱糧改水稻、單季稻改雙季稻、高稈改矮稈、稀植改密植),糧食生產得到較大發展。播種面積從*年的3931萬畝擴大到*年的5731萬畝,其中,水稻播種面積由3381萬畝擴大到5071萬畝;糧食單產由每畝98公斤提高到196公斤;糧食總產由77.5億斤增加到225.1億斤,主要糧食品種稻谷總產由72.3億斤增加到215.9億斤,其中,1952年115億斤,1965年160.4億斤,*年211.4億斤,糧食總產突破了100億斤、150億斤、200億斤三個臺階,人均占有糧食由1952年的258.7公斤提高到*年的339公斤。
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重在財政支農
2005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抓住了解決“三農”問題和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充分發揮市場微觀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雖然重要,但農業作為一個弱質產業,比較效益低,必須加大政府財政支農的力度,建立長效的財政支農機制。
一是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加大財政資金對農業的投入,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保障。為此,必須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具體說:一是提高農業財政資金投入比重。要認真貫徹落實《農業法》,確保各級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提高農業財政支出占整個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各級財政每年應從新增財力中拿出一定份額用于農業。同時,謀劃一批農業項目,加大國債資金的投入力度,每年至少從發行的國債數量中拿出25%投資于農業,擴大農業利用國債資金的規模。二是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加大“綠箱”支出,農業財政投資要重點支持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骨干品種及優勢產業帶(區)發展、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科研推廣、質量安全和檢驗檢測、農產品流通設施、農民培訓等方面。特別是要加大財政對農業科研費用支出,支持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要把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目前的0.17%~0.25%提高到0.5%以上,以后逐漸達到1%以上。要在科學劃分農業事業單位類型的基礎上,對應由國家必保的農業事業單位,特別是中央級農口事業單位和項目給以經費上的切實保證。應重點支持一批農業基礎科學研究、生物工程基礎項目的研究,組織聯合攻關。要按照公共財政的原則,把農村公共領域的事業建設納入政府支持范疇,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文體設施、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設施的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體系。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二是完善農業生產補貼體系。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關鍵是要提高農業可持續生產能力,這就內在要求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補貼體系。針對傳統的農產品間接補貼的主要弊端,2003年以來,我國進行了農業生產補貼制度的改革,由向流通領域補貼轉向直接向農民補貼。這種直接補貼方式是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現在的問題是補貼的水平還比較低,補貼的結構還不合理,補貼還沒有完全落實到農戶手里。因此,要提高對農業補貼的效果,就必須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補貼體系,抓住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機遇,調整農業補貼方向,將農業補貼的重點從保障農產品生產供給型轉向增加農民收入型以完善直接補貼。對農民和農業生產實行直接補貼,這是使目前屬于“黃箱”性質的補貼轉為“綠箱”政策的一條可行的途徑。對農民的直接補貼,要體現保障糧食安全、穩定農民收入的政策目標,補貼的重點是糧食主產區,補貼的范圍是種植糧食、對社會提供商品糧的農戶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補貼,補貼的依據是種糧面積和糧食商品量,補貼的渠道是通過財政部門一次性核算到農戶,可直接抵扣應上交的稅費。對農業生產的直接補貼,應逐步實施大宗農產品良種推廣補貼制度,加速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增強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為了確保農業生產直接補貼真正到位,要建立完善補貼發放監督和懲罰制度,加強對補貼金發放的監管,對于挪用、套用、貪污補貼金的當事人,要追究法律責任。
三是建立有利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的稅收制度。必須按照建立現代稅制和公共財政的要求,取消農業稅,逐步減少以至完全取消不應當由農民負擔的各種稅費項目。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后,中央政府已經明確宣布2004年取消農業特產稅,從2004年開始每年降低農業稅一個百分點以上,五年內取消農業稅,最終要建立城鄉統一的稅制。現在有20多個省市宣布2005年取消農業稅,今后更為重要的是要在取消農業稅的基礎上實施有利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的稅收優惠政策:對農產品加工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加工業取得的所得,可以實行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將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抵扣率提高到13%,銷售自產農產品免征增值稅,農產品加工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對利用荒山、荒灘、荒地、荒水等“四荒”資源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給予財政補貼;對于面向國際市場的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性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戶實行稅收優惠;國家應對照世貿組織《農業協議》的要求,盡快調整農產品出口稅費政策,適當提高出口農產品退稅率,并且及時退稅,對農產品出口企業進口的生產、加工設備和種子等生產資料實行減免稅政策,免征出口農產品稅費;減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檢驗檢疫等費用。
糧食生產能力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十五”計劃建議指出:要高度重視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十六大報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糧食生產能力,就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區、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由各生產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穩定地達到一定產量的糧食產出能力。包括耕地保護能力、生產技術水平、政策保障能力、科技服務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糧食生產能力由投入和產出兩方面的因素構成,由耕地、資本、勞動力、科學技術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決定,由年度的糧食總產量所表現。糧食生產能力要轉變為實際產量,國家政策和供求關系等因素形成的糧食生產比較效益起決定性的作用。
一、當前我國糧食生產總體形勢及*糧食生產現狀
糧食安全歷來是各國經濟安全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對此十分關注,尤其是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糧食安全問題更加引人注目。盡管我國糧食生產獲得豐收,但是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分析,仍然處于緊平衡的狀態。即我國仍然有幾百億公斤的糧食缺口,這個缺口是需要通過進口和挖庫存來彌補的。而糧食生產的恢復需要一個過程,并且還要靠天氣,因此,這樣一個緊平衡的狀況,在今后幾年還會保持,同時,供需的緊平衡和缺口也將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糧食價格始終處在比較合理的價位。為扭轉糧食播種面積、產量連續幾年下滑的趨勢,今年,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了一系列更有力、更直接恢復和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這是中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加強宏觀調控的重大舉措。由于國家政策驅動、市場價格拉動和各項工作推動的綜合作用,加上較為有利的氣候條件,今年糧食生產出現了重要轉機,糧食播種面積明顯恢復,扭轉了5年減產的局面,全年糧食總產有望超過9100億斤的預期目標。但目前出現的糧食增產帶有明顯的恢復性質,當年糧食供需還存在一定缺口,發展糧食生產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是農業所占比重較大的省份,農業人口3237萬,占總人口的75%。糧食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8%以上,稻谷產量占糧食產量的93%以上,占全國稻谷總產的8.3%,水稻生產面積在全國居第二位,水稻產量居全國第三位。糧食產值占農業產值的20%左右,糧食加工產值約占整個食品工業產值的25%,糧食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多年來,*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350億斤以上的水平,糧食產量300億斤以上,*年糧食總產量最高達到353億斤。糧食商品率為40-47%,商品量約120-150億斤。國有糧食企業收購80一100億斤,占商品量的70%左右。*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糧食商品率較高,每年調出糧食80億斤左右,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不間斷向國家提供商品糧的省份,即使在三年困難時期*也沒有間斷向國家提供商品糧。今年,在國家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利好政策的作用下,我省農民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全省糧食生產迅速提高,達到創歷史記錄的363億斤水平,比增長25.2%。但畝產水平只有340公斤左右,與南方同類型省份相比,如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我省糧食單產仍處于全國中低下水平,糧食生產發展空間很大,關鍵是如何發揮優勢,揚長避短。
二、*糧食發展的幾個階段
(一)建國后的前30年(*-*年)。*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大力推行糧食生產“四改”(旱糧改水稻、單季稻改雙季稻、高稈改矮稈、稀植改密植),糧食生產得到較大發展。播種面積從*年的3931萬畝擴大到1978年的5731萬畝,其中,水稻播種面積由3381萬畝擴大到5071萬畝;糧食單產由每畝98公斤提高到196公斤;糧食總產由77.5億斤增加到225.1億斤,主要糧食品種稻谷總產由72.3億斤增加到215.9億斤,其中,*年115億斤,1965年160.4億斤,1975年211.4億斤,糧食總產突破了100億斤、150億斤、200億斤三個臺階,人均占有糧食由*年的258.7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339公斤。
淘汰水泥落后生產能力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
根據國家八部委關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發改運行〔2006〕609號),為進一步推進我市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引導水泥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現就加快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的若干工作措施通知如下:
一、加大工作目標考核力度。到2009底,全市淘汰拆除全部水泥中空窯、中空余熱發電窯(不含特種水泥)和直徑2.2米及以下水泥磨機。由市拆窯辦負責淘汰水泥落后生產能力工作的協調、督促、檢查、考核。各縣區要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并經市拆窯辦確認,年底考核驗收后,將考核結果納入年度節能降耗目標考核內容。**年的工作安排已列入市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年度推進計劃及考核辦法(詳見湖政辦發〔**〕22號、23號)。
二、嚴格水泥生產許可證管理。生產許可證到期換證中,有水泥中空窯、中空余熱發電窯、直徑2.2米及以下水泥磨機的企業,須作出淘汰拆除承諾;對不作承諾的,生產許可證到期時一律不再給予換發。
三、引導鼓勵水泥企業轉產。對在限期內拆除水泥中空窯、中空余熱發電窯、直徑2.2米及以上水泥磨機并退出水泥行業,從事符合先進制造業基地產業導向目錄鼓勵類產品生產的企業,從其獲利年度起、兩年內企業繳納的所得稅,市得部分全部以專項補助形式返還企業。對在限期內拆除二臺以上直徑2.2米及以上水泥磨機的企業,按水泥項目管理程序,可立項建設3米以上加輥壓機的水泥粉磨生產線改造項目。對**年拆除水泥中空窯、中空余熱發電窯,改造為粉磨站的企業,優先項目審批。
四、給予淘汰落后適當補助。**年拆除水泥中空窯、中空余熱發電窯的,每條生產線財政補助100萬元;改造為粉磨企業的,補助減半;2009年拆除的,每條生產線財政補助50萬元。**年拆除直徑2.2米及以下水泥磨機的,每臺磨機財政補助15萬元;2009年拆除的,每臺磨機財政補助8萬元。補助資金的20%可作為縣區工作經費。市區企業的補助資金由市財政在市節能降耗專項資金中列支,三縣企業的補助資金由縣財政列支。
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沒有穩定可靠的糧食生產能力,就不可能有穩定可靠的糧食安全。去年農業綜合開發在歷年穩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又新增糧食生產能力62億斤,對于提高糧食單產,扭轉全國糧食產量連年下滑的趨勢,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業綜合開發實施以來,始終堅持以改造中低產田,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根本任務,通過綜合運用工程、生物和技術措施,實行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努力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這是農業綜合開發與其他開發方式相比最顯著的特點,是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與其他財政支農建設資金最明顯的區別,也是單獨設置農業綜合開發機構的重要原因。在大力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新形勢下,農業綜合開發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執行這個根本任務。
——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實行中央財政、地方財政、信貸資金、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和外資等多渠道、多層次地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是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保證。同時,為減輕地方配套壓力,將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投入的配套比例,由2001年的1∶0.98,降低到了2004年的1∶0.66,降幅達33%。中央反復強調各級財政要逐步加大支農力度,并明確要求中央和省級財政要較大幅度地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地方各級財政尤其是省級財政要按照現行政策規定的比例,及時足額地落實農業綜合開發配套資金。
——加強和規范開發范圍。切實遵循總量控制、適度進出、獎優罰劣、分級管理的原則,加強和規范開發縣管理,嚴格控制開發范圍。這是避免資金分散,突出開發重點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國家農發辦核定的各省(區、市)開發縣總數,一律不得突破。申請新增開發縣的省(區、市),必須相應先退出等量開發縣。對申請的新增開發縣要按規定程序和要求嚴格組織評估。因嚴重違規違紀問題被取消開發縣的,開發縣總數相應減少。對于退出農場的省(區、市),今后原則上不增加開發縣數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行開發縣輪換、末位暫停等措施,加大各開發縣的投入規模。
——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投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糧食生產能力,重點在糧食主產區。中央財政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要進一步加大對主產區的投入,不僅新增資金安排用于農業主產區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的部分要達到80%以上,存量資金也要通過調整結構提高用于主產區的比重。各糧食主產省(區),都要確定農業綜合開發重點支持的糧食主產縣(市),增加對糧食主產縣(市)的投入。非糧食主產省(區)的農業綜合開發,也要切實加大對本地區糧食主產縣(市)的支持力度。
——集中用于中低產田改造。今年中央財政安排糧食主產省(區)的新增資金,主要集中用于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安排糧食主產省(區)的存量資金中用于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的資金,也要比去年有所增加。要堅持按區域或灌區統籌規劃,集中投入、連片開發,減少項目數量,擴大項目規模,提高中低產田改造的規模效益。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大力發展節水灌溉。逐步提高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的投入標準和建設標準,注重提高項目建設的科技含量,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和水平,努力把中低產田改造成為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同時,要把中低產田改造與建設優勢農產品特別是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緊密結合起來。對位于農產品優勢產區內申報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特別是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在同等情況下予以優先安排,努力把項目區建成發展優勢農產品生產尤其是優質糧食生產的基地。糧食主產省(區)的中低產田改造項目,要重點支持《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規劃》中的標準糧田建設。對該《規劃》中確定的13個糧食主產省(區)的484個縣(農場),其中屬于農業綜合開發范圍的縣,要作為糧食主產省(區)的重中之重,進行重點傾斜,著力支持其中低產田改造,建設標準糧田。
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重在財政支農
××年中央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抓住了解決“三農”問題和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充分發揮市場微觀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雖然重要,但農業作為一個弱質產業,比較效益低,必須加大政府財政支農的力度,建立長效的財政支農機制。
一是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加大財政資金對農業的投入,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保障。為此,必須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具體說:一是提高農業財政資金投入比重。要認真貫徹落實《農業法》,確保各級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提高農業財政支出占整個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各級財政每年應從新增財力中拿出一定份額用于農業。同時,謀劃一批農業項目,加大國債資金的投入力度,每年至少從發行的國債數量中拿出投資于農業,擴大農業利用國債資金的規模。二是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加大“綠箱”支出,農業財政投資要重點支持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骨干品種及優勢產業帶區發展、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科研推廣、質量安全和檢驗檢測、農產品流通設施、農民培訓等方面。特別是要加大財政對農業科研費用支出,支持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要把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目前的%~%提高到%以上,以后逐漸達到%以上。要在科學劃分農業事業單位類型的基礎上,對應由國家必保的農業事業單位,特別是中央級農口事業單位和項目給以經費上的切實保證。應重點支持一批農業基礎科學研究、生物工程基礎項目的研究,組織聯合攻關。要按照公共財政的原則,把農村公共領域的事業建設納入政府支持范疇,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文體設施、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設施的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體系。
二是完善農業生產補貼體系。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關鍵是要提高農業可持續生產能力,這就內在要求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補貼體系。針對傳統的農產品間接補貼的主要弊端,××年以來,我國進行了農業生產補貼制度的改革,由向流通領域補貼轉向直接向農民補貼。這種直接補貼方式是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現在的問題是補貼的水平還比較低,補貼的結構還不合理,補貼還沒有完全落實到農戶手里。因此,要提高對農業補貼的效果,就必須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補貼體系,抓住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機遇,調整農業補貼方向,將農業補貼的重點從保障農產品生產供給型轉向增加農民收入型以完善直接補貼。對農民和農業生產實行直接補貼,這是使目前屬于“黃箱”性質的補貼轉為“綠箱”政策的一條可行的途徑。對農民的直接補貼,要體現保障糧食安全、穩定農民收入的政策目標,補貼的重點是糧食主產區,補貼的范圍是種植糧食、對社會提供商品糧的農戶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補貼,補貼的依據是種糧面積和糧食商品量,補貼的渠道是通過財政部門一次性核算到農戶,可直接抵扣應上交的稅費。對農業生產的直接補貼,應逐步實施大宗農產品良種推廣補貼制度,加速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增強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為了確保農業生產直接補貼真正到位,要建立完善補貼發放監督和懲罰制度,加強對補貼金發放的監管,對于挪用、套用、貪污補貼金的當事人,要追究法律責任。
三是建立有利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的稅收制度。必須按照建立現代稅制和公共財政的要求,取消農業稅,逐步減少以至完全取消不應當由農民負擔的各種稅費項目。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后,中央政府已經明確宣布××年取消農業特產稅,從××年開始每年降低農業稅一個百分點以上,五年內取消農業稅,最終要建立城鄉統一的稅制。現在有多個省市宣布××年取消農業稅,今后更為重要的是要在取消農業稅的基礎上實施有利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的稅收優惠政策:對農產品加工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加工業取得的所得,可以實行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將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抵扣率提高到%,銷售自產農產品免征增值稅,農產品加工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對利用荒山、荒灘、荒地、荒水等“四荒”資源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給予財政補貼;對于面向國際市場的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性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戶實行稅收優惠;國家應對照世貿組織《農業協議》的要求,盡快調整農產品出口稅費政策,適當提高出口農產品退稅率,并且及時退稅,對農產品出口企業進口的生產、加工設備和種子等生產資料實行減免稅政策,免征出口農產品稅費;減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檢驗檢疫等費用。
關注影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五大要素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問題其實可理解為經濟增長問題。經濟增長因素可以抽象為五大類:土地、資本、技術、勞動、制度。根據糧食產量=種植面積×畝產量,糧食總產量取決于種植面積和畝產量,排除氣候影響等人類不可控因素,糧食潛在生產能力最終決定于投入糧食生產的土地、資本、技術、勞動、制度等五大生產要素狀況,即糧食生產用耕地、農田水利等農業公共基礎設施、科技發明及其推廣應用、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和農民的積極性、涉農相關制度與政策等五大方面將最終決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但這五大要素的現狀堪憂。
一、土地
1、可耕地面積減少。我國土地資源緊缺,新增可耕地潛力有限。如下兩個因素導致耕地面積進一步減少,一是退耕還林,但這個因素只會在短期內存在,而且,退耕還林地多數不適合種糧食,所以退耕還林對糧食有影響,但影響不大;第二大因素是國家建設用地,這個因素會長期存在,盡管堅持“占一還一”的政策,但占用的多是良田,補充的多是旱地,主要原因是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縣城建設、小城鎮建設及城市基礎建設的需要,此外還有國家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等,這個因素直接導致糧食種植面積下降。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它雖然不會導致永久性的耕地面積減少,不會降低潛在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卻會導致當年糧食種植面積下降。
3、土地撂荒。盡管農民對土地有很深的感情,而且留下來種田的農民除了種田外,沒有別的選擇,所以土地撂荒并不嚴重。但是由于外出打工多、農轉非、糧價低、水源不好、生產資料價格高,土地撂荒在不同的地方還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樣導致當年糧食種植面積下降。
4、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近年來土壤肥力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特別是有機質含量下降甚為嚴重,造成土壤板結、團粒結構差,耕作層淺薄,蓄水保肥能力差、不耐旱、不耐寒,病蟲害發生頻繁,畝產量難以提高。原因在于,一是缺乏綠肥,自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至今,綠肥種植逐年減少,尤其是近十年來,綠肥生產幾乎是空白狀態。二是有機肥積造嚴重不足。目前農戶除施用自家有限的豬牛羊糞外,幾乎不再積造其它的有機肥,但自家養的豬牛羊有限;塘泥這種最好的有機肥全都被遺忘。三是看重施用化肥,種衛生田,造成對土壤掠奪性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