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12:09: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活方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活方式

當今生活方式與運動休閑方式關系

摘要: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應用使人們的生活工作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加大,各種“現代生活方式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運動休閑作為一種積極健康的休閑方式,能夠引導人們進行科學合理的戶外運動,從而正確宣泄壓力和情緒,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已日益融入和滲透到人們的現代生活方式中去。

關鍵詞:現代生活方式;運動休閑;自行車

一、現代生活方式對運動休閑的呼喚

現代生活方式是指在現代社會中不同的個人、群體或全體社會成員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制約和價值觀念指導下所形成的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動形式與行為特征的體系[1]。科學技術在現代生活工作中的應用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內容、生活領域、生活節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一方面,人們在充分享受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滿足:機械和技術手段的創新,極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產量,縮短了工作時間和勞動強度;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人們接觸到一個更為開闊和豐富的世界,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各種交通工具的革新和使用,改變了傳統的步行方式,使人們的行動更加快捷和方便。另一方面,人們也為這些新技術、新發明的應用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氣候變暖和環境惡化,對我們居住的地球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飲食結構、工作方式的改變使人類的運動能力銳減,肢體力度和靈活性逐漸衰弱,各種“富貴病”、“生活方式病”給人類健康埋下隱患,尤其是青少年群體中的肥胖、近視、運動不足、精神障礙等問題讓人堪憂;身處這樣一個快節奏和競爭激烈的社會中,還要面對無時不在的噪音污染、交通堵塞、食品安全等社會問題,導致人們精神焦慮、易怒、抑郁等心理疾病頻發,對社會和人生產生悲觀和消極看法,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在此背景下,既能鍛煉身體又能愉悅心情的運動休閑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運動休閑是以運動為手段,通過直接參與或觀賞,達到休閑的目的。其本質核心是“休閑”,運動是達到休閑的一種手段或途徑[2]?!斑\動是一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形式”、“生命在于運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等古諺都揭示了運動與修身養性的密切關系,在運動中不僅可以促使腦血循環、改善大腦細胞的氧氣和營養供應,而且對緩解神經肌肉緊張、失眠、抑郁等心理疾病均有明顯療效。通過各種輕松的運動休閑活動,達到放松身心、娛樂消遣和發展個性的目的,滿足現代人在余暇時間里對生命質量的追求,對身體健康水平的改善,對精神享樂和自我超越的關注,不斷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改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這種運動休閑方式,就是要讓人在運動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在運動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二、運動休閑相關研究綜述

西方著名休閑學家杰弗瑞·戈比認為:休閑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并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在我國,休閑學家馬惠娣認為:休閑是一種現實存在,是一種文化,一種文明程度的標尺,一個意義世界[3]?,F代意義上的運動休閑研究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美國,之后很快受到了其他發達國家眾多學者的關注。學者們在運動休閑的定義和概念的理解上各抒己見,爭論較多。國內學者對運動休閑的概念目前也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對運動休閑概念的表述和闡釋主要側重于體育運動領域,對“運動休閑”、“體育休閑”、“休閑體育”等概念的界定比較模糊。翁風(2001)認為,休閑運動是以體育運動為主要形式的一種活動,是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下,人們利用余暇時間,主動地隨意地體驗各種以身體活動為基礎的一種娛樂、健身的過程,是身體放松必不可少的一種運動[4]。趙卓鵬(2007)指出:休閑體育是指在現代文明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礎上,人們抱著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自覺態度,在閑暇時間里積極主動地追求和享受體育活動樂趣的一種現代行為方式[5]。鄭向敏、宋偉(2008)對運動休閑、休閑運動與群眾體育進行闡釋與辨析,將運動休閑定義為人們在余暇時間里自主選擇參與的以身體運動為主要形式的休閑活動,認為休閑屬性是運動休閑的本質屬性,它揭示了運動休閑是某種身體活動的休閑性的運動,運動休閑是指閑暇時間里的各種體育活動,是人們在閑暇時間里用于娛樂和休閑的各種體育活動[6]。栗燕梅(20008)認為,運動休閑是以運動為手段,通過直接參與或觀賞,去達到休閑的目的[3]。

查看全文

深究營銷體育生活方式

健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素,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是影響健康的最主要因素。為了解決人類的健康問題,就必須努力在全社會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這始終是各國體育和衛生行政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Ⅲ。體育生活方式就是指:在一定社會客觀條件的制約下,社會中的個人、群體或全體成員為一定的價值觀所制導的滿足多層次需要的全體體育活動的穩定形式和行為特征(瑚。我國政府關于(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已明確指出:“體育事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組成部分,”“發展體育事業是關系到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社會生活質量的大事”由此可以看出,運動促進健康是健康促進的最新觀點和發展動向,培養和形成全社會的科學的體育生活方式是世界衛生組織與我國政府最近所倡導的關于實現“人人健康”的重要途徑。在人們認識到體育生活方式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如何讓人們接受、形成、保持體育生活方式成為我們要面對的首要問題。

社會營銷(socialmarketing)是營銷學的一個分支,主要應用在改變人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個人、群體和社會的整體利益上。如美國加州通過居民對健康的重視來增加水果和蔬菜銷售量的健康促進即“5Aday運動”,在我國,社會營銷的理念已經被應用到計劃生育服務中嘲等領域。社會營銷在體育領域中應用的研究在國內尚不多見,筆者嘗試探索這一領域,將社會營銷理論引入到對體育生活方式的倡導上,希望通過社會營銷的理論和營銷學的一系列的方法來促使人們的體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1社會營銷的概念、方法及特點

1.1社會營銷的概念

科特勒等2002年在其著作《社會營銷一提高生活質量》(SocialMarketing:ImprovingtheQualityofLife)中吸收了理論界的研究成果,給出了社會營銷的最新的定義:社會營銷是為了個人、集團或社會整體利益,采用市場營銷學的原理和技巧使得目標群體自愿地接受、拒絕、改變或者摒棄一種行為.從以上的社會營銷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社會營銷主要包括以下四個主要內容,即以市場營銷的原理和方法為手段,以目標群體自愿行動為準則,以改變目標群體的行為為主線,以提高個人、集體和社會的整體利益為目標。

1.2社會營銷的方法

查看全文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分析

摘要:綠色發展對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對維護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建設美麗云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則是實現綠色發展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之一。結合云南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綠色發展總結了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意義及現狀,分析了云南踐行綠色生活方式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及原因,提出符合云南發展特點的綠色生活方式實施途徑。

關鍵詞:云南;綠色;生活方式;發展理念;路徑;社會引導

黨的報告指出,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綠色生活方式主要是圍繞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進行的。五大發展理念中的綠色發展對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其中,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則是實現綠色發展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之一。綠色生活方式是提倡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的消費習慣,倡導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1]。云南地處我國西南邊陲,邊疆地區、民族眾多、山區地形、社會經濟不發達是云南的最大省情。云南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稟賦,為促進云南的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利基礎。與此同時,云南也面臨著生態環境脆弱、經濟貧困突出、發展任務繁重、人口綜合素質急待提高等現實問題。云南要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綠色生活方式,必須改變原有的傳統生活方式,科學引導廣大民眾踐行綠色的生活方式。云南綠色生活方式的實現對培植云南內生發展動力,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全省跨越式發展,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排頭兵、輻射南亞東南亞中心、民族團結示范區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一、綠色生活方式與實現意義

生活方式是一個具有廣闊理論內涵的多維概念,是個體與一定社會條件相互作用后形成的活動形式和行為特征,外顯為個體生活狀態及其所表現的活動、興趣和態度模式等。具有差異性、動態交互性與綜合性的特點。綠色生活方式就是生活方式的綠色化,是指個體始終將保護生態環境和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作為自身生活方式準則,以此準則為構建生活方式的基本前提。國際社會提出的綠色生活應遵循“5R”(即Reduce、Reevaluate、Reuse、Recycle、Rescue)原則,希望通過遵循5R原則能夠達到資源節約、綠色環保消費、重復利用、分類回收及自然界萬物和諧共生的目標,5R原則也為實現綠色生活方式指明了行動方向。我國環境保護部在2015年對生活方式綠色化給出的權威解釋是“開展綠色生活行動,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2]。在我國經濟增速放緩、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公眾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升的現實背景下,實現生活方式的綠色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當國際社會一致遵循“綠色環保、節能減排”成為的文明理念時,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順應世界潮流,對我國實現對外開放戰略、融入國際社會、提升公民個體文明形象等具有重要意義;2)在黨和國家帶領全國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而努力奮斗的背景下,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對實現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有著積極的助推作用;3)在努力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倡導綠色生活方式,能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社會和群眾基礎,也能為實現生產方式綠色化改造提供持續需求。云南地理位置相對特殊、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在云南推進并倡導綠色生活方式,能有效改善社會生活質量,維護生態環境良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跨越式發展。對維護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建設美麗云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云南受山區農牧業、邊疆地區、民族眾多和社會生產力偏低的制約,影響了云南地區的社會發展,社會觀念、生活方式和經濟較發達存在一定差距。在云南地區以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為突破口,可以助推云南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可提升云南地區民眾的綜合素質,實現建設穩定、和諧、文明、美麗云南的目標。

二、云南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查看全文

鄉村綠色生活方式應用研究

1鄉村綠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意義

自2001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很多鄉村在國家的政策扶持和巨額資金投入下,通過積極挖掘和開發本地優勢資源,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但生態環境卻不容樂觀,水資源短缺、自然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退化等環境現象十分嚴重。此外,受一些傳統習俗和觀念的影響,農村還存在一些落后的、對環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對生態環境構成隱患。因此,加大鄉村綠色生活方式的研究,探索生態文明建設途徑,促進鄉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農村環保意識的培養、生態倫理的建設、綠色生活習慣的養成也需要跟上。為了解決鄉村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使生態環境較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國家政府部門和許多國內外學者經過長期的實地考察和研究,在很多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水資源供給、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實施等??傮w上看,這些研究成果或多或少地觸及到了四川鄉村的生態環境問題,但是對于綠色生活方式的具體問題并沒有進行完整的、系統的研究,在怎樣依托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開創四川鄉村人、自然與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怎樣使綠色生活方式在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經濟發展落后的鄉村地區得以實踐等方面還缺乏系統探索。

2鄉村綠色生活方式的困境

2.1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從生態環保發展的歷程來看,農村是滯后于城市的。鄉村的水利農田灌溉、農村飲水、垃圾處理等問題突出,必須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尤其是基礎設施短板。需要規劃來引領,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抓好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需要機制做保障,加大投入力度,創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決策、投入、建設、運行管護機制,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2.2生態環保意識薄弱。由于鄉村很多人對生態環保知識以及政策法規缺乏了解,在抓好“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提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大幅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軟件”基礎設施的水平,提高鄉村人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因此,要加大對污染危害、環境健康、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綠色生活等方面科學知識的宣講,提高生態環保知識的知曉率,引導村民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要加大對國家生態環保政策、生態環保法律法規及《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等規章制度的宣講,讓村民們自覺履行公民的環保職責;要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村民養成垃圾分類習慣、適度使用農藥化肥,真正把知識變成能力,把環保變成習慣。

3鄉村綠色生活方式的構建

構建鄉村綠色生活方式,既要創建生態園區,建好生產方式綠色化的龍頭;又要發展生態農業,做好鄉村綠色發展建設的產業支撐;還需要全域規劃,因地制宜,統籌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的全局。只有注重解決當前突出問題,又著眼長遠發展,多策并舉、標本兼治,才能筑牢根基、行穩致遠。3.1打造綠色生產方式。打造綠色循環的農村生產方式,要以黨的精神為指引,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以農民高收入為基礎、生活好為標配、詩意棲居為追求、體面尊嚴為目標,使農村望得見星空、聞得到花香、聽得見鳥鳴。適應農業廢棄物低值化特點,以區域環境承載力科學布局農業、畜牧業規模,構建以人為本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和循環體系,建立適應現代農業和現代生活的清潔生產方式,以“資源化、無害化、再利用”為核心著力點,集成研發“農牧結合、三業并舉、三產融合、循環發展”的系統解決方案。3.2科學布局農村產業。根據環境容量、市場容量、人口密度科學規劃農業循環區域、種養規模、種養結構,打通種養廢棄物生態循環利用的技術環節、政策支持和組織體系。在經濟可行的基礎上,建設農業廢棄物收貯、運輸和無害化處理體系,建立農業廢棄物肥料化、飼料化、基質化、原料化、燃料化多渠道利用途徑,培育適度規模的農業廢棄物利用和特色種養產業。3.3科學規劃農村居住環境。以村鎮規劃為切入點,以自然村落為基礎,建立農村公共環衛體系,設計適合農村分散起居的廚衛系統,合理布局農村污水排放管網和集中處理設施,建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優化農村綠化美化樹種,因地制宜制定農村美化方案。3.4科學制定農村生態宜居政策。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學設計農村生態保護制度。通過三產融合等政策支持,盤活農村生態要素,調動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的生態功能,培育農村休閑、養老等生態產業,構建生態產業養護農村環境的良性循環機制,研究形成農村生態宜居的財政、金融、稅收等政策支持體系。

查看全文

營銷體育生活方式淺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健康體育生活方式社會營銷

論文摘要:形成體育生活方式是解決健康問題的有效手段。本文著重分析了社會營銷在倡導體育生活方式中的可行性,提出社會營銷是大眾形成體育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徑。

健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素,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是影響健康的最主要因素。為了解決人類的健康問題,就必須努力在全社會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這始終是各國體育和衛生行政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Ⅲ。體育生活方式就是指:在一定社會客觀條件的制約下,社會中的個人、群體或全體成員為一定的價值觀所制導的滿足多層次需要的全體體育活動的穩定形式和行為特征(瑚。我國政府關于(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已明確指出:“體育事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組成部分,”“發展體育事業是關系到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社會生活質量的大事”由此可以看出,運動促進健康是健康促進的最新觀點和發展動向,培養和形成全社會的科學的體育生活方式是世界衛生組織與我國政府最近所倡導的關于實現“人人健康”的重要途徑。在人們認識到體育生活方式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如何讓人們接受、形成、保持體育生活方式成為我們要面對的首要問題。

社會營銷(socialmarketing)是營銷學的一個分支,主要應用在改變人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個人、群體和社會的整體利益上。如美國加州通過居民對健康的重視來增加水果和蔬菜銷售量的健康促進即“5Aday運動”,在我國,社會營銷的理念已經被應用到計劃生育服務中嘲等領域。社會營銷在體育領域中應用的研究在國內尚不多見,筆者嘗試探索這一領域,將社會營銷理論引入到對體育生活方式的倡導上,希望通過社會營銷的理論和營銷學的一系列的方法來促使人們的體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1社會營銷的概念、方法及特點

1.1社會營銷的概念

查看全文

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強節儉意識,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應當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文明、健康、勤儉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生活上和活動上的較穩定的習慣、形式。大千世界,林林總總,人們的生活方式既多有不同,也多有相同,而備受關注的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勤儉的生活方式;另一種是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歸根到底由生產方式決定,同時,也受傳統習慣的強烈影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價值取向、嗜好和追求。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這是歷代有識之士和我們共產黨人的選擇;“窮其所欲,以俟于死”,“為美厚,為聲色”,則代表了剝削階級腐朽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就像一面鏡子,它能照出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照出人的靈魂,照出人的美與丑。

倡導文明、健康、勤儉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指道德操守高尚,既勤奮又節儉。它大體上應該是:明禮誠信,崇榮拒恥,操守高潔,情趣高尚,家庭和美,富而勤儉,富而思進,自強不息,奉獻社會。這樣的生活方式,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有益處,是共產黨人和人民大眾應該選擇的生活方式,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之不可或缺。

倡導文明、健康、勤儉的生活方式之所以必要,還因為社會上確實存在著奢靡的生活方式,且有蔓延之危險。當前社會上,有些人包括一些黨員領導干部,錢袋子鼓了,腦袋瓜子昏了,生活變奢侈了,其表現是:紙醉金迷,揮霍浪費,宅藏“二奶”,嗜賭成癮等等。這樣的生活方式害己、害家、害社會,是走向腐化墮落的溫床,是社會發展的腐蝕劑。

倡導文明、健康、勤儉的生活方式,意義重大而深遠。因為生活上的儉與奢,連著工作上的廉與貪。依現在領導干部的合法收入,他們沒有條件生活得很奢侈。如果貪圖奢華而錢不夠,怎么辦?辦法就可能包括了去占、去撈、去貪、去受賄?!皟€,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儉能立人,奢能毀人。儉與奢,關系到個人的事業成敗、榮辱沉浮、家庭成破,也關系到政黨興衰、政權興廢。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如果奢靡之風盛行,那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倡導文明、健康、勤儉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勤儉節約與艱苦奮斗是一脈相承的。它們好像是一對孿生兄弟,共生共長。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是共產黨人的傳家寶。我們黨是靠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起家的,也是靠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就沒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同樣道理,我們要建設富裕、文明的全面小康社會,要構建和美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必須靠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還是一種精神狀態,它砥礪意志、陶冶情操、催人奮進,是一種凝聚人心、戰勝困難的巨大力量。揚起文明、健康、勤儉生活方式的風帆,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們的事業就一定會興旺發達。

查看全文

地區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探討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美麗新村的重要表現與建設內容,是新型農民應該具備的品質與素質,從省到當地市州非常重視彝族地區農民健康文明方式的養成,開展了各種各樣新生活的活動,取得了一些成效,不過要真正徹底改變彝族地區農民不良的生活方式面臨諸多的困境與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與實踐為破解這些困境與問題帶來全新的思路與契機,注入了新的動力。因此從生態文明建設背景研討彝族地區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與長遠價值。

1生活方式養成的相關性

1.1生活方式的養成。生態文明呼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改革的指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諸多的力量參與,需要考慮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社會建設、生態環境等都對公民健康文明方式的養成有影響,其中生態文明作為一種要求人類改變不文明行為的文明建設理念,對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呼喚更為強烈,指導更為直接管用。1.2生活方式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善是貫徹與發展生態文明的應有之義,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與途徑。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宏大的概念,內涵與因子非常多,推動其建設的舉措也多,比如公民的文明素質提升,政治文明建設為其提供政治與制度保障,經濟建設為其提供物質基礎,文化建設為其提供智力支持與精神動力,社會建設為其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秩序與風氣等,其中每一個公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日常途徑,能夠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觀念與行為要求外顯于公民的文明行為舉止。1.3共通性與不同性。從歸屬來說,兩者都是彝族地區新村建設的內容、任務和課題,都是新村建設的組成部分;從側重點來看,生態文明側重鄉村環境的建設,側重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側重社會層面村民的日常生活習俗習慣與方式的改變;從范疇大小來看,生態文明建設范圍大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另外,從理念、項目與內容、平臺等方面來看還具有很多的相通相聯之處。

2影響彝族地區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因子分析

2.1社會、環境與經濟層面。彝族地區處于相對落后的地區,現代社會的先進文化融入不夠,各種不良社會習俗與觀念,比如信奉香火等觀念引發其吸煙盛行的不良習氣,為其不良生活方式的固化延續提供了現實土壤。從自然環境來看,彝族地區地處大山深處,水資源極其缺乏,這可能是引發彝族農民衛生習慣很難徹底改善的一個重要原因。從經濟發展的層面來看,彝族地區農業不發達,工業落后,旅游尚處于發展之中,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養成的物質基礎極其薄弱。2.2觀念與文化層面。地處大山深處的彝族地區,傳統的風俗習慣與觀念濃厚,現代觀念與文化落后,衣食住行、禮儀文明、婚喪嫁娶等進化顯得非常不夠;崇拜香火的習俗和觀念,導致了吸煙的惡習難改,吸毒問題屢禁不止。2.3管理層面。地處大山深處的彝族地區,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管理能力與發達地區相比,缺素現代化的管理能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推動不得力,具體方案執行落實力度不夠。

3取得的成績與問題

查看全文

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方式的途徑透析

摘要:“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制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生活低碳飲食

現階段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是煤電、水電的5—10倍,一些地區風能發電價格高于煤電、水電;作為二次能源的氫能,目前離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取的商業化目標還很遠;以大量消耗糧食和油料作物為代價的生物燃料開發,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糧食、肉類、食用油價格的上漲。

從世界范圍看,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也只能達到世界電力供應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將分別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盡。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風能、生物質能都是太陽能的轉換形態)過渡的未來幾十年里,“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節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特別從中國能源結構看,低碳意味著節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經濟”的環境日主題提示人們,“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制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氨憷笔乾F代商業營銷和消費生活中流行的價值觀,不少便利消費方式在人們不經意中浪費著巨大的能源。比如,據制冷技術專家估算,超市電耗70%用于冷柜,而敞開式冷柜電耗比玻璃門冰柜高出了20%。

查看全文

高血壓的生活方式干預透析

1提倡規律的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顧名思義就是在有氧氣參加下的新陳代謝下所做的運動。人體在活動時用作提供能量的熱能物質在醫學上稱為ATP(三磷酸腺苷),其預存量大約只能維持人體運動15秒鐘。有氧運動是人體吸入的氧氣供求相等,達到生理上的平衡狀態。其特點是:強度中等,有節奏,持續時間長,每日3-5次,持續時間30-40分鐘以上。運動形式可以多樣化,如:步行,快走,慢跑,游泳,氣功,太極拳等項目。

如何判斷自己的運動是有氧運動呢?心率與呼吸是判斷運動是否合適的金標準。一般60歲以下的人運動后的心率為120次/分,60歲以上者為110次/分(也可以用運動時的心率=170-實足年齡),運動后呼吸應保持在24次/分,這說明運動適量。對于體力很好的人,心率也可以調整到140次/分。因為以上范圍的心率數和呼吸(24次/分)時心臟血液的搏出量和肺的吸氧量最大,是人體的最佳狀態,有利于刺激和增強循環和呼吸兩大系統的作用。如果鍛煉過后3-10分鐘,脈率過速或過緩或胸悶氣短等,說明運動過量,應予停止。相反,運動未達到以上的呼吸及心率數,說明運動量不夠,可以增強或延長運動時間。

2戒煙限酒

吸煙是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腦卒中的危險因素。煙葉中尼古丁成分會使血壓一過性升高。長期大量吸煙促進大動脈粥樣硬化,小動脈內膜逐漸增厚,使整個血管逐漸硬化。中度以上的飲酒被公認為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血壓水平及高血壓患病率與各種飲酒劑量是正相關,隨飲酒量的增加而升高。因此,高血壓患者應該戒煙限酒。

3超重,肥胖者減重

查看全文

環保生活方式引導性產品設計

摘要:文章以健康、高品質的生活方式作為出發點,從城市人群密集的商業街道中零散垃圾丟棄現象展開充分調查。通過分析商業步行街等場合食品類垃圾丟棄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市民的日常行為、環保認知、消費觀、生活方式等,提出通過產品設計引導和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的思路。

關鍵詞:行為引導;環保意識;環境友好;產品設計

城市商業街、步行街是體現一個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場所,通常人流量大、人群頻繁更替,熱鬧非凡。但近年來,步行街垃圾隨意丟棄造成嚴重污染的現象讓政府部門、附近居民都頭痛不已。垃圾橫飛、油污遍地、地上散發著難聞的氣味等已是很多城市步行街普遍的病態。如何引導提高市民的自覺性、環保意識和自身素質有待考量。共同維護周邊環境,給居民帶來健康舒適的生活體驗仍是現今需要關注的重點。

一、城市商業街道環境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關于造成小吃街環境零散垃圾。隨意丟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因素:1.人流量大、從眾心理驅使:通常在晚上、周末、黃金時段,是市民逛步行街的重要時間,節假日更是人流量劇增,街上十分擁擠。市民食用過食品之后的垃圾隨之產生,隨著步行街的小販紛紛擺攤售賣、人流持續密集,人們在擁擠的人群中行走不便,一些市民覺得在這樣的情形下尋找垃圾桶是沒有必要和浪費時間的,于是開始隨手亂扔垃圾。而在從眾行為驅使下,亂扔垃圾的人也越來越多。2.地面環境差,污染嚴重:隨處可見各類垃圾,燒烤用的竹簽、一次性飯盒、紙巾、果皮、果殼碎屑、甘蔗渣,以及遍地的油污、湯漬、食物殘羹,都是很常見的。這些垃圾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含有幾百種污染物,包括辣椒堿、醛類、酮類等,長期吸入會對人的皮膚、呼吸系統造成很大的損害。3.環衛工人巨大的清潔工程:步行街上產生的垃圾源源不斷。在街上,雖然每隔十米左右都會有一個塑料垃圾桶,并且配備有專門的清潔員,但還是很快便盛滿了垃圾。節假日是環衛工人們最忙的時候,一條街上的垃圾需要清理數小時,可以裝滿好幾車,地面油污等食物殘羹垃圾需反復清理。4.市民強烈不滿:各種垃圾匯集,老人、小孩有時走在路面上會被地上的果皮滑倒,地面散發的刺鼻味道讓人無法忍受,市民反映每天站在窗前看到的就是小吃街狼藉一片的景象。很多市民投訴要求對環境做出改善。5.影響市容和城市旅游業的發展:步行街是一個城市具有情懷的地方,承載著很多人不同的經歷和故事。小吃街的不堪直接影響城市面貌和外來游客對該城市的印象。6.公民素質和環保意識堪憂:在人流量大的場合,多數市民存在從眾行為。而環保意識需要每個人共同保持,共建文明的城市是公民的責任。步行街上的雜亂差環境和隨意丟棄垃圾的行為導致部分市民養成不好的習慣,素質較低下,在公共場合缺乏環保意識。(二)主要問題分析。1.垃圾桶的放置和分布具有規律性,但由于不能被及時清理而處于垃圾堆滿外泄的狀態。步行街或小吃街上垃圾桶的量比較少,定點不合理,大部分人在逛街的時候不太喜歡去尋找垃圾桶,如果增加垃圾桶的量,既占空間,又增加成本,不是一種可行的方案。2.情境和行為分析:步行街、小吃街的商家零售食品類別大多為堅果、水果等,產生的細碎垃圾較多。人們大都喜歡方便一點,不想隨時隨地走到垃圾桶旁邊去扔垃圾,而且垃圾桶一般比較臟,如果街道上的人群帶著還沒吃完的食物接近垃圾桶,會有些不情愿,條件反射地回避。3.商販和街道設施供應商的考慮:商販在售賣食品時,一般以自身所獲得的最大利益為主要側重,然而在食品的包裝、后期垃圾如何有效合理地處理問題上,考慮欠缺。同時政府相關部門對街道由食品垃圾產生的隱患也沒有做出有效的、實質性的整改措施。

二、通過產品引導用戶行為的設計思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