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倫理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15:14: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命倫理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醫學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關系論文
醫學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的關系
對醫學倫理學的界定直接與對生命倫理學的界定有關,即醫學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是誰包括誰亦或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學科?WarrenReich在1971年準備編寫《生命倫理學百科全書》時,開始時用的《醫學倫理學百科全書》名稱,可見,醫學倫理學和生命倫理學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DanielCallahan在《生命倫理學百科全書》第二版中的生命倫理學條目中,把醫學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相比,認為“醫學倫理學是古老的學科,代表很窄的范圍,只強調醫生的道德義務和醫患關系,雖然在現今這仍很重要,但已不足以囊括所有的問題”?!吧鼈惱韺W則是指生命科學中更廣闊的道德領域,包括醫學、生物學、環境中的重要方面、人口和社會科學等。醫學倫理學作為一個部分包括在生命倫理學當中,與其他題目和問題共同構成生命倫理學?!?/p>
《國際倫理學百科全書》也把醫學倫理學的學科范圍歸為生命倫理學。
從我國對醫學倫理學發展階段的劃分,可看出與以上不同的看法:醫學倫理學經歷了古代醫德學,近現代醫學倫理學(傳統醫學倫理學)和生命倫理學。也有學者認為,當今的醫學倫理學已開始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人口和健康倫理學階段??梢姡覈饕前焉鼈惱韺W作為醫學倫理學的一個階段涵蓋進去的。J.StuartHorner在《應用倫理學百科全書》中對此的界定也是如此:醫學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經常混淆,但后者是前者的一個方面,只不過后者這30年一直占主導地位。
醫學倫理學的定義
生命倫理學產生分析論文
生命倫理學是20世紀60年代首先在美國隨后在歐洲產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學科,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展最為迅速、最有生命力的交叉學科。生命倫理學的生命主要指人類生命,但有時也涉及到動物生命和植物生命以至生態,而倫理學是對人類行為的規范性研究,因此,可以將生命倫理學界定為運用倫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在跨學科跨文化的情境中,對生命科學和醫療保健的倫理學方面,包括決定、行動、政策、法律,進行的系統研究。生命倫理學產生后不僅獲得迅速發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受到醫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法學家、宗教界人士、新聞界人士、立法者、決策者和公眾的關注,而且很快地體制化。一些國家建立了總統或政府的生命倫理學委員會,在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很多醫院或研究中心建立了專門審查人體研究方案的機構審查委員會或倫理委員會。我國醫藥管理局規定,為新藥批準所進行的臨床藥理研究,必須建立機構審查委員會(名稱為倫理委員會)審查研究方案。2000年8月我國衛生部成立了“醫學倫理學專家委員會”,就重要醫學倫理問題向衛生部提出咨詢建議作為決策基礎。
生命倫理學之所以產生于20世紀60—70年代,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以及以后出現的三大事件密切相關的。第一件事是;1945年廣島的原子彈爆炸。制造原子彈本來是許多科學家向美國政府提出的建議,其中包括愛因斯坦、奧本海默等人。他們的本意是想早日結束世界大戰,以免曠日持久的戰爭給全世界人民帶來無窮災難。但是他們沒有預料到原子彈的爆炸會造成那么大的殺傷力,而且引起的基因突變會世世代代遺傳下去。數十萬人的死亡,許多受害人的家庭攜帶著突變基因掙扎著活下去,使許多當年建議制造原子彈的科學家改變了態度,投入了反戰和平運動。第二件事是;1945年在德國紐倫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接受審判的戰犯中有一部分是科學家和醫生,他們利用集中營的受害者,在根本沒有取得受害者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對他們進行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例如在冬天將受害者剝光衣服在露天冷凍,觀察人體內因冷凍引起的變化。更令人氣憤的是,日本軍國主義的731部隊所進行的實驗,卻由于美國政府急需細菌戰人體實驗資料而包庇下來,軍國主義罪犯并沒有被送上國際法庭。第三件事是人們突然發現,在寂靜的春天,人們看不到飛鳥在蒼天游弋,魚兒在江川騰越。;1965年carson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向科學家和人類敲響了環境惡化的警鐘,世界范圍的環境污染威脅人類在地球生存以及地球本身的存在。當時揭露的主要是有機氯農藥大量使用引起的嚴重后果,人們只考慮到有機氯農藥急性毒性較低的優點,但忽略了它們的長期蓄積效應,結果使一些物種瀕于滅絕,食物鏈發生中斷,生態發生破壞,人類也受到疾病的威脅。這三大事件迫使人們認識到,對于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以及科學研究行動本身需要有所規范,這推動了科學技術倫理學的產生和發展。
除了上述三大事件的大背景外,推動生命倫理學產生和發展的因素還有以下方面:(1)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使人們不但能更有效地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而且有可能操縱基因、精子或卵子、受精卵、胚胎、以至人腦和人的行為。這種增大了的力量可以被正確使用,也可以被濫用,對此如何進行有效的控制!而且這種力量的影響可能涉及這一代(例如對生殖細胞的基因干預),也可能涉及下一代和未來世代。當這一代人的利益與子孫后代的利益發生沖突時怎么辦!目前人們最擔心的可能是對基因的操縱和對腦的操縱。這兩方面的操縱可能都會導致對人的控制,以及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侵犯。例如是否允許人們通過改變基因來選擇自己喜歡的性狀,甚至為后代選擇自己喜歡的性狀?是否允許人們通過在腦內插入芯片來增強記憶和加速處理信息的能力?(2)由于先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人類干預了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安排,甚至有可能用人工安排代替自然安排,這將引起積極和消極的雙重后果,導致價值的沖突和對人類命運的擔心。比如,現代的生殖技術,一方面可用于避孕,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不育問題,那么,已經離異(單親家庭)、不想結婚(同居者)、同性戀者以及過了生育期的男女是否可以利用輔助生殖技術?一個社會,如果大多數成員都是用輔助生殖技術產生,那會怎樣?(3)全世界蔓延的艾滋病向一些傳統觀念和現存的醫療衛生制度提出了嚴峻挑戰。艾滋病在不少國家已經成為民族災難,許多原來發病率較低的國家也很快進入快速增長期。全世界感染艾滋病的現在已經達4000萬人,而婦女、兒童在艾滋病面前更為脆弱。在預防和治療艾滋病的層面以及有關防治艾滋病政策層面,都存在著一系列的倫理問題。國家是否有義務向艾滋病提供治療?個人是否有義務改變自己的不安全行為?非感染者和社會是否有義務援助而不歧視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對于許多妨礙艾滋病防治的行動和做法是否應該用立法方式加以制止?(4)醫療費用的大幅攀升導致衛生制度的改革。由于技術含量的提高以及市場化消極面的影響,促使醫療費用在全世界大幅攀升,嚴重沖擊許多國家的公費醫療制度。各國都在改革衛生醫療制度,尋找讓公民既負擔得起又相對有效的醫療制度。但是這些改革提出了許多倫理問題,例如在改革過程中政府的衛生政策如何能夠做到公正、公平?如何不致影響傳統的互相信任的醫患關系?醫療機構、醫務人員與公司怎樣協調關系才不致引起嚴重的利益沖突?發生的醫療糾紛如何能做到不致兩敗俱傷?(5)丑聞的揭露和民權運動的高漲。在各國的醫療和研究工作中,違反倫理的事件總是存在的。對這些事件的揭露和思考,也推動了生命倫理學的發展。生命倫理學的性質和內容
生命倫理學是應用規范倫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倫理學”又稱道德哲學,是對人類行為的社會規范的研究。人類行為規范具有社會性。倫理規范不是由個人制訂的,它們體現在種種規定、準則、法典、公約、習俗之中,在我們學習它們以前就已經存在。人們成長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過程。我們通過學習社會規則知道了倫理規則。當然,社會規則并不等于倫理規則,比如審慎行事規則就不是倫理規范。僅當涉及到應該做什么樣的人或應該做什么樣的事,而這種做人做事會影響到他人利益時,我們才進入倫理領域。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倫理規則,因為在他看來這可以避免傷害他人。也可以說,倫理是要我們考慮他人利益的社會期望。倫理是社會的必需,因為人人只考慮自己利益的社會是沒有凝聚力的,從而也是無法存在下去的。
普通規范倫理學試圖提出一些原則或德性來支配人們做事或做人,并提供理由來證明為什么我們應該采取這些原則或培養這些德性。對理由的關心,說明倫理學是理性的活動,它是實踐理性。應用規范倫理學(簡稱應用倫理學)是應用普通規范倫理學的原則解決特定領域的倫理問題。應用于生命科學技術和醫療保健就是生命倫理學,應用于解決工程師面臨的倫理問題就是工程倫理學,應用于解決律師、法官面臨的倫理問題就是法律倫理學,應用于新聞界就是新聞倫理學,應用于企業就是企業倫理學。由于以上這些都是專業領域,不是一般的職業,所以又統稱“專業倫理學”。普通規范倫理學的原則可以跨專業應用。比如,解決醫療衛生服務分配、種族和性別歧視、獎勵懲罰等問題必須援引公正原則;誠實或說真話原則可用于企業倫理中的虛假廣告、新聞倫理中的真實報道、醫學倫理中的向病人告知病情等。生命倫理學是一門應用規范倫理學。其主要內容有五個層面:(1)理論層面:例如后果論與道義論這兩種最基本的倫理學理論在解決生命科學和醫療保健中的倫理問題時的相對優缺點如何,德性論、判例法和關懷論(尤其是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的地位如何,倫理原則與倫理經驗各起什么樣的作用等等。(2)臨床層面:各臨床科室的醫務人員每天都會面對臨床工作提出的倫理問題,尤其是與生死有關的問題,例如,人體器官移植、輔助生殖、避孕流產、產前診斷、遺傳咨詢、臨終關懷等問題。(3)研究層面:從事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藥理試驗、基因普查和分析、干預試驗以及其他人體研究的科學家都會面臨如何尊重和保護受試者及其親屬和相關群體的問題,同時也有如何適當保護試驗動物的問題。(4)政策層面:應該做什么以及應該如何做的問題不僅發生在個人層次,也會發生在結構層次。醫療衛生改革、高技術在生物醫學中如何應用和管理都涉及政策、管理、法律問題,但其基礎是對有關倫理問題的探討。(5)文化層面:任何個人、群體和社會都有一定的文化歸屬,文化也影響哲學和倫理學,當然也會影響生命倫理學。如在某一文化環境中提出的倫理原則或規則是否適用于其他文化,是否存在普遍倫理學或全球生命倫理學,倫理學普遍主義或絕對主義以及倫理學相對主義是否能成立等等。
生命倫理學的專業特點
生命倫理學理念對三生教育的影響
一、生命倫理學的宗旨
生命倫理學(Bioethics)是一門運用倫理學方法來研究與生命有關的倫理問題的學科。生命倫理學最早發軔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由威斯康星大學生物學家波特(VanRenssclaerPotter)在他的著作《生命倫理學:通往未來的橋梁》中首次提出來的,在他看來,生命倫理學就是用生命科學來改善生命的質量,是“爭取生存的科學”。1995年《生命倫理學百科全書》中對生命倫理學作了這樣定義:“生命倫理學是運用包括道德意見、決定、行為、政策等各種倫理學的方法論,在跨學科的條件下,對生命科學和醫療的道德問題進行系統性研究?!苯涍^幾十年的發展,生命倫理學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全新的多學科(包括生物學、醫學、哲學、倫理學、社會學、生態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的學術領域。我國的生命倫理學在20世紀70年代末起步,經過近30年的發展,逐漸得到社會和理論界的廣泛認同,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
生命倫理學中的“生命”主要是指人類生命。從本質上來講,生命倫理學是一門以發展人的生命為核心宗旨的學科。圍繞著生命這一神圣主題,生命倫理學構建了護衛生命的堅實堡壘。一是生命倫理學賦予生命以崇高的地位。人是萬物的尺度,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可見,人的生命不僅是創造一切社會價值的前提,也是推進社會文明進步的前提?!安煌幕餐w中的人,對生命價值的論證方式有可能不同,但他們都不會否定人的生命的崇高地位,而是在這一普遍的價值理念基礎上,以不同的方式倡導‘尊重生命、關愛生命,以人為本、人道主義’的道德觀念,并以法律最強有力的懲戒手段,來禁止、限制剝奪他人生命,傷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為?!倍巧鼈惱韺W彰顯了生命的珍貴和脆弱。對任何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一維的,是不可逆的。生命倫理學中任何關于護衛生命的理論、原則、政策等都是基于生命的脆弱和珍貴。正是因為生命的脆弱和珍貴,所以需要整個社會共同行動起來以構建關愛生命的道德規范和法律制度。三是生命倫理學構建了護衛生命的道德和秩序。任何生命個體都需要交往,在交往中生命沖突、生命矛盾的發生是在所難免的,生命倫理學以倫理學基本理論為支撐,構建護衛生命的道德規范和秩序,以促進生命的和諧,提升生命道德。四是生命倫理學捍衛了生命的尊嚴。生命生而平等,但是在人的生命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卻出現了生命的不平等問題。生命倫理學中關于醫療資源合理配置的理論和實踐的出發點就是要減少生命的不平等問題,實現生命的平等,捍衛生命的尊嚴。五是生命倫理學弘揚了生命的正義。生命正義主要體現在任何傷害他人生命的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懲戒和道德的譴責。在市場經濟交換原則的誘導下,現代社會中,滋生了很多用金錢與生命交換的現象,甚至滋生了用金錢殺人的罪惡行為。這些現象和行為都是對生命的不正義。生命倫理學中不傷害原則首先體現的就是生命正義精神。六是生命倫理學護衛了生命的權利。生命權利是個體生命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和基礎。生命倫理學不僅從道德層面護衛了生命權利,更從法律的強制力層面護衛了生命權利。例如,生命倫理學中對受試體隱私的保護和利益的保護就是基于對個體的生命權利的尊重。
二、“三生教育”與生命倫理學的內在邏輯
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為內容的“三生教育”,其目的是“通過學生主體對主流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的認同、內化以及實踐”來逐步提升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發展性、超越性?!霸诂F代性彰顯的20世紀,教育基本上成為社會發展的工具,教育生命價值越來越遠離教育價值的核心”,“呼喚教育生命教育的回歸已成為現代教育不可阻擋的潮流”。“三生教育”就是基于這樣的時代使命,它是對現代人類生存困境以及對現代教育重大問題深刻反思的結果,它的核心是通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來捍衛生命的本體意義,它的創新在于將生命融會、貫穿于生存與生活領域,拓展了生命教育實踐視閾,豐富了生命教育旨趣的真實性、親歷性,提升了生命教育價值的普適性、公共性,彰顯了生命教育意義的邏輯性、系統性?!叭逃崩碚摌嫿ㄓ诂F代教育基本規律和現代教育基本價值導向之上,其價值本質在于追尋教育的本真,回歸教育的生命本性,超越現代人類的困境,走向詩意的生命、詩意的生存、詩意的生活。
“三生教育”的核心價值是生命價值。這一點與生命倫理學在很大程度上有著一致性。在生命倫理學理論創建的伊始,生命就是其核心要義了?!叭逃钡暮诵膬热菔巧逃吧逃龔母旧险蔑@了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再現了生命在教育中的原初面貌,揭示了生命對教育發展的重大價值與意義,并促進了維護生命這一新的教育價值與功能的生成”,從這點上,可以看出,“三生教育”和與生命倫理學是密切聯系的。
應用倫理學研究論文
摘要:應用倫理學還不是一門真正的學科,它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與體系,它只是一個松散、缺乏嚴密邏輯結構的“應用問題群”,只是便于對實踐問題的解釋、闡明、陳述和對職業規范的探究,用倫理學的部分理論與研究方法,與社會和人類對話;它只是一種機會主義的研究概念、教育概念和體制化傳達語式,并為說教或俗世倫理學的傳播而進行的相對主義修補,其運用直覺主義或境遇主義的后現代手段,移植或制造一系列“不證自明的”后經典原則實用主義地、分裂地、常常孤立地對具體問題予以說明。應用倫理學是急躁和浮躁的學術心緒背景下產生的一種簡單、粗暴的行動測量工具,反映了“憂、畏、煩”的“后現代”人的一種懶惰、急于求成、躲避深刻的心態與情感。應用倫理學是一個過渡,可以作為一種對研究群體召集的理由;當它已經成為一種習稱和流行語時,我們可以就勢建立一個單獨的學術舞臺,把“倫理學理論應用”或“應用倫理”作為交流語式,引導其對一系列懸而不決的問題進行充分研究;在我們的社會中把倫理學理論化成進行社會抉擇的理智力量;使道德哲學家重新在公共生活、立法與決策中占有地位。
關鍵詞:應用倫理學實證哲學工程模式應用倫理學原則模式應用倫理學生命倫理學
如果開始我們就否認應用倫理學作為一門完善、成熟的學科存在,那將會引發許多激烈的紛爭;因為迄今為止,很多人都認為應用倫理學作為一門新生的學科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勃興。令人失望的是,應用倫理學至今不是一門認真和成形的學科,他依舊限于一種倫理學理論的應用,它只是作為過程,表明一種方法,運用一種哲學理論,“或者要求一般道德提供一種特殊的法則去解決一種特殊的道德復雜問題。”
在什么都“行”與什么都“后”的生活模式奉行的今天,對道德特權的挪用以及對道德能力的篡奪在倫理工具化與生命倫理虛無化的保護下,已開始與我們進行公開的競爭;其諸多原因中最為關鍵的是,把生命倫理學作為應用倫理學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分支,并認為“是以突出民主原則為特征的公民社會的產物,是公民社會的文化發明,是公民社會的道德理論。”
首先,應用倫理學還不是一個真正的學科,它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與體系,它只是一個松散、缺乏嚴密邏輯結構的“應用問題群”,只是便于對實踐問題的解釋、闡明、陳述和對職業規范的探究,用倫理學的部分理論與研究方法,與社會和人類對話;它只是一種機會主義的研究概念、教育概念和體制化傳達語式,并為說教或俗世倫理學的傳播而進行的相對主義修補,其運用直覺主義或境遇主義的后現代手段,移植或制造一系列“不證自明的”后經典原則實用主義地、分裂地、常常孤立地對具體問題予以說明。如果我們拋開對道德起源、人的情感與理性依據的研究,單純就現有的道德規定對日常生活、經濟社會和科學實踐進行指導,并各自居于某種文化偏愛中以“個人價值”取代人類價值,這種結果如能不造成失誤那是一種僥幸,對應當的決定和對善惡的評價是充滿風險的事。休謨指出:“首先確立一條一般抽象的原則、而后將之分化為各種不同的推論和推斷,其自身可能是更完善些,但更不適合于人類的不完善的本性,是道德和其他各種主題中幻想和錯誤的一個共同的源泉。”“應用倫理學”顯然經常獲得以一種方式理解正義原則的人與以另一種方式理解正義原則的人的激烈爭論,即使在關鍵部分怎樣解釋《舊約》或另外的極權威的經典以及從一篇文本到另外一篇文本的發展,都能得到一致意見,也沒有辦法使人們的分歧消解。麥金太爾認為,對??聛碚f,學術表述問題作為一個譜系學家所帶的面具所經受的壓力,比尼采所感受的更為緊張。官方學術史經常把學術研究的成果作為一種面具,尤其是倫理學或生命倫理學的觀念,一經應用者的修飾,就與經典作家的道德愿望相抵觸,結果,“事實上沒有導致任何對真理和理性的進步”,卻因沒有意識到局限性而成為要求毀滅和自我毀滅的犧牲品。這一切都是因為“應用倫理學”導引的錯誤。拉丁語基督教的教條主義神學是由哲學的理論和倫理學的論證廣泛傳播的,“并是在其自身對真理和和理性的奧古斯丁主義的理解之內得以落實的”,而這些理解與很多最好的注釋者的理解都不一致,如果對一項生命倫理學原則不進行重新注釋和學理性研究,沒有道德哲學的討論與創新就不能最后解決墮胎、克隆人技術的善惡評判,再多的社會調查與討論都是沒有意義的。一種哲學和另一種哲學遭遇,各自都有其評價哲學主張之真理性與合理性之標準,這兩套或幾套標準明顯不可公度,有些互不相容,如何去求證行動的正當性呢?過于強調應用,甚至使其部門化與行業化,勢必淡化理性思考與研究,依賴不成功的理論末節去生搬硬套地應用于實踐,使這個學問只剩下不變的原則,而沒有了“支持原則的理論”。
倫理學不是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必須由神學來求證;信仰常常是沒有原因的,反對一項高生命科學技術必須有充分的理論依據,不能用某些人的信仰作為理由禁止科學家不作為。我們為什么認為醫生對病人保密或不準墮胎是應用倫理學,而對孩子們說:“你不該說謊”等告誡就是一般的道德問題?叔本華既重視道德實踐又不忘記具體訓誡的理論來源,他指出:“在科學倫理學中,除意志作用法則外,我們要承認其他支配意志的法則——那些原初的和不以人的命令為轉移的法則——以前,我們必須首先證明并且推定他們的實存;也就是說只要是在倫理道德事務方面,我們不僅涉及推薦誠實,而且涉及實踐誠實。直到給出那一證明,我將只承認一個可以追朔到關于法則、戒律、責任的概念所由輸入到倫理學的來源?!钡赖路▌t的應用只能源于倫理學理論,“認為職業領域存在著不同于一般道德情景的應用倫理學,這是錯誤的。”哲學與神學不同,即使是來自“摩西十誡”或上帝的話,也必須進行理論的論證;任何特殊情境的理論倫理學應用都必須合乎邏輯,在方法上也必須使人信服。叔本華開始批評康德的第一個錯誤步驟在于它對道德學本身的概念,不去關心發生之事的理由,而是只一味尋找“關于縱然從未發生、仍應當發生之事的法則.”其實,普通人為什么認為許多信條或法則是天經地義的,就是因為”道德發生于神學并且是以作為上帝特殊旨意的神學為根據的?!笨档麓輾Р豢蓜訐u的思辨神學作為倫理學的基礎,而用自己的理論支撐倫理學;倫理學的舊支撐物已經認為是腐朽的難道只是康德那一個時代?當我們再回到神學中去思考歐洲的那次反叛和變革時,我們今天的學術界的基本哲學信念已經再次出現更大的危機。我們為什么不能建立一套新的適合后醫學社會和人工生命科學時代的倫理學基本原理或基礎,為什么非要制造一個“應用倫理學”,懷有不同心態、持有不同意見、操有不同語言、來自不同職業境遇的人聚在一起,用一些幼稚又行之無效的“原則”、“宣言”、“聲明”、“綱要”等等來捍衛人類的所謂自尊?叔本華認為,道德發生于神學并且是以作為上帝特殊旨意的神學為根據的;但哲學家一直期望躲開它,盡管他們不得不承認思辨神學一直支撐著倫理學。我們從來都在尋覓好的道德,但是我們缺乏足夠的辯詞來有力的論證這些好道德存在的條件與必要性,尤其不注意它們的最初來源,這就容易使生活神學化。應用倫理學創造一些觀點讓人們來理解境遇,以啟發人們的行為,排列或拼湊一些規則,以解釋或標示選擇的合理性,但是,“這更像用很多方法來運用知識,而不是從特殊的條件中推導或引出結果來。這還是把一般道德(法則、觀念)用來處理問題。”應用倫理學是半自動化的解決實際問題和紛爭,甚至把那幾個翻來覆去的原則作為“上帝的話”來考證現實境況的應當與否的判斷,而往往掩蓋了事情發生的背景,“在實際決策對正在被應用的法則和理論起作用的過程中,我們不能朔本求源。我們成了理論和實踐分離的犧牲品,這分離刻畫了元倫理學與規范倫理學分離的特征?!睕]有應用倫理學,人們從沒有放棄倫理學理論對政治、家庭、經濟、性以及對生命科學研究、醫務或其他職業的指導?!皯脗惱韺W”易于使人忘卻道德哲學理論或使人養成膚淺的實利主義習慣。
生物醫學倫理道德犯罪研究論文
關鍵詞:人體實驗/倫理/知情同意/知情契約
內容提要:醫學研究不僅是道德所允許的和正當的,而且是道德上的必須和要求。但是,在為研究而進行的人體實驗中,促進衛生服務知識增長的倫理目標必須與對受試者/患者的無傷原則相平衡。人體實驗中的倫理研究已經遠遠落后于人體實驗研究本身。臨床研究需要嚴格的質量保證和道德風險管理機制。知情同意原則已經不適應現代醫學研究,而應為知情契約原則所代替。紙上的倫理規則要轉化為道德和醫學的決心和倫理行動,需要對研究人員進行倫理的培訓和教育。
醫學研究的合倫理性
為了人類的團結,相互支持和幫助,尤其是為了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患者,醫學研究與藥物開發不僅是道德上所允許的和正當的,更是道德上的必須和要求。在世界各主要文化的宗教和哲學傳統中,為了患者,為了疾病和痛苦的預防而改善診斷和治療方法舉措都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傳統上,為豐富生物醫學知識,改善人人享有的衛生服務而采取的措施,不僅包括改善疾病的治療方法,而且包括預防疾病及促進和鞏固健康。
但是,就人體實驗而言,促進衛生服務知識增長的倫理目標必須與對受試者/患者的無傷原則相平衡。與人類發明和使用的工具一樣,人體實驗既可以用來行善,也可以用來作惡。斧頭可以用來披荊斬棘,可以用來保護我們的家人和鄰居免受野獸和敵人的侵害,但它也會被用來殺戮我們的鄰居和善良的人們,使他們淪為犯罪的犧牲品。因此,對人體所容許的風險必須是盡可能少的,并且臨床研究需要嚴格的質量保證和控制,包括制訂高水準的、符合倫理的質量標準。
1.道德主體、道德原則及道德問題。
我的呼吁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分清邏輯層次,把握演講主旨。
2.品味本文精彩語言,把握其準確、鮮明、嚴密、針對性強的特點。
3.體會作者所呼吁的平等、博愛與和平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分清邏輯層次,把握演講主旨。
透析生態倫理學的理論進路
[論文關鍵詞]生態倫理學生物中心主義生態整體主義個體主義路向整體主義路向
[論文摘要]在對生態倫理學進行界定的基礎上,結合生態倫理學所涉及的主要流派對其內部自然觀念的發展變化進行梳理,指出生態倫理學發展的基本理論趨向;進而厘清生態倫理學的基本發展路向,即個體主義路向和整體主義路向。
關于生態倫理學的界定問題,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生態倫理學是環境倫理學內部以生態學為依托對傳統倫理學進行改造的環境倫理學。…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生態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是指自然界有機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生態系統,所以生態倫理學強調人只是生態共同體中的一員,而非其中心。正由于生態倫理學以生命實體乃至整個自然為研究范圍,關注生態系統中所有自然存在物,強調生態的整體利益,所以理論相對較為激進,因此在環境倫理學中具有獨特的理論地位。
就生態倫理學的特點和關注的問題而言,可以把動物權利論/解放論、生物中心主義和生態整體主義涵蓋在其研究范圍之內。其中,生物中心主義立足傳統倫理學理論,以生命個體的權益作為自己關注和研究的重點,而生態整體主義立足于生態學,以生態整體作為自己研究的重點,試圖把倫理關懷的范圍由生命個體拓展到整個自然系統。
在生態倫理學內部,針對自然的倫理觀念從生物中心主義到生態整體主義經過了一個從關愛生命實體到關愛整個生態系統的過程,其目的都是要擴展人類道德關懷對象的范圍。而這種自然倫理觀念的轉變恰恰體現出它的兩條基本致思理路,即個體主義路向和整體主義路向。
一、生物中心主義視角:從個體生命角度出發的生態倫理學
民商法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民商法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的教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的重要責任。在開展教學時,應積極應用一些實際發生的案例來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情懷,使得學生在對待生命、家庭、經濟、信息等問題時,均能夠以正確的思想觀念面對,提高我國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水平。
關鍵詞:民商法;思想道德;案例教學;教育
一研究背景
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國家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人們以及國家對于教育以及人才培養的重視度也不斷提高,我國的教學質量與水平也在不斷地完善和上升。但是,我國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漏洞問題變得越發明顯,學生思想道德偏低的情況比較嚴重,這引起了人們對于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的深度思考。網絡上也曾報道過一些與思想道德想違背的真實案例,這些案例也不得不引起社會對于高等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視[1]。這也充分說明,加強高校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也勢在必行。文章的研究便是以此為背景,對我國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進行相關的探討,希望能對我國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在我國的高等院校教育中,學校并沒有針對性的開設相關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課程,因此使得一些學生缺乏接受正規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機會。當前高等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和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高等院校將所有的精力均用在了人才的專業培養以及就業能力的培養上,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深入教育,使得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專業知識、就業能力完全脫節,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其二,高等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學的形式比較簡單、途徑也很單一,大多數是依靠各個班級輔導員的說教形式,部分學校也采取大一階段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公共課來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其教育的成效較低。教育的不足使得大學生的真實的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從而出現道德素質與社會需求相脫離的情況。由于當前的高等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足的問題,使得人們對于高等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視度越來越高,有不少學校均逐漸開始采取各種措施來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收獲了較好的效果。一些學校利用計算機教育開展信息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學生對于計算機犯罪性質的認識,加強學生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從而正確認識信息的歸屬權問題;也有部分學校通過對學生的專業教學中引入道德倫理教學,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的同時,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2]。學校自發性地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為促進我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發展開辟了新出路。
規范缺失對抗性難題論文
〔論文摘要〕現代社會出現了很多道德困境,這導致以解決道德難題為使命的應用倫理學的產生。依據道德困境產生的原因,可以把道德難題區分為三類,即相關事實不清而導致的事實性難題;道德規范缺失和沖突而導致的規范性難題;以及道德范疇和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難以確證而導致的元倫理難題。規范性難題是應用倫理學研究和實踐中碰到的最普遍的道德難題,主要表現為三類:規范缺失性難題、規范沖突性難題和角色沖突性難題。其中,規范缺失性難題和對抗性的規范沖突性難題,是應用倫理學關注的重點。我們還通過對代際正義、環境倫理學、安樂死以及醫生角色沖突的具體分析,揭示了這些道德難題的具體內涵,為我們解決這些難題提供了指引。
〔論文關鍵詞〕道德困境道德難題規范缺失規范沖突角色沖突
現代社會出現了很多道德困境,這導致以解決道德難題為使命的應用倫理學的產生。一般而言,我們只要有了對特定的道德情境和與此相關的道德規范的理解和把握,在權衡利弊得失之后,就可作出道德判斷和選擇。這里不存在道德困境。但如果我們在做出道德判斷和選擇時,對相關事實情境的理解有分歧,可依據的道德原則又相互沖突,或是道德范疇及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難以確證,就會陷入難以進行道德判斷和選擇的困境。這時道德難題就出現了。由此,我們可以依據道德難題產生的原因,把道德難題區分為三類:即相關事實不清而導致的事實性難題;道德規范缺失和沖突而導致的規范性難題;以及道德范疇和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難以確證而導致的元倫理難題。規范性難題是應用倫理學研究和實踐中碰到的最普遍的道德難題,主要表現為三類。
一、規范缺失性難題
現代社會的道德困境往往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傳統的倫理學理論和道德規范體系似乎已無力引導我們走出困境。按憂那斯的說法,這是因為傳統倫理學具有的如下幾個特征。(1)在時間上具有當下性。它們都對活動的直接標準加以規定,并且活動的主體和對象是同時存在的。(2)在空間上具有相鄰性。倫理地域被限定在這樣一些范圍內:倫理主體和對象作為鄰居、朋友或敵人相處,或作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弱者與強者以及所有人與人相互作用的角色相處。所有的德行對于這些相近的活動范圍都適用。(3)倫理學知識注重此時此地,是一種適用于所有具有善良意志的人的知識。由于傳統倫理學的上述特點,其確證和提供的道德規范適應的是傳統社會的道德實踐,但由于現代社會出現了處于傳統倫理學視野之外的具有嶄新性質的活動領域和利益關系,要調整這些活動和關系,必然面臨傳統倫理學理論和道德規范體系的某種空白而出現道德難題,即所謂規范缺失性道德難題。
代際正義就屬于這類難題。代際正義是調整人類社會世代之間的利益關系的道德規范。我們可以把社會中各個世代之間的關系主要歸納為三種形式:家庭中的世代關系、同時存在的各個世代之間的關系和跨越時間的非同時存在的世代之間的關系。顯然,就家庭中的世代關系而言,我們清楚對于長輩和后代應盡的道德義務。如父母子女之間的相互義務,對于未成年的子女來說,父母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對于成年的子女來說,對長輩有贍養盡孝的義務。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就會受到道德或者法律的制裁,在這里沒有規范缺失的問題。就同時存在的各個世代之間的關系而言,我們也清楚無論對于上代還是后代都有應該履行的道德義務。如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義務教育制度的建立,都規定有代際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此,在處理同時存在的世代之間的倫理關系時,也不存在規范缺失的問題。規范缺失性道德難題只出現在跨越時間的非同時存在的世代之間的關系之中。這個意義上的代際正義主要調整的是非同時存在的當代人和后代人之間的關系,這里的后代人是指“和現在的世代沒有重疊的那些世代”[1],具體來說是“那些將生活在未來,但是直到現在最后一個活著的人死亡以后還沒有出生的未來世代”[2]。AvnerDe-Shalit準確地概括出了這種世代之間關系的五個方面的特征[3]。(1)對這個世代關系中的世代之間的傳遞問題,人們必須考慮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現在的資源更符合未來的生產潛力要求,因此,從一個世代到另一個世代的物品傳遞意味著后者將獲得比前者因此遭受到的損失更多的價值。(2)在這種世代關系之中,預測后代人的需要和偏好是困難的,即使能夠預測,在與當代人的需要和偏好進行比較的時候,也是極為復雜的。(3)我們與后代人在經濟上的交流完全是單向的。我們為后代人進行儲蓄、或對他們施加經濟壓力,他們都不可能進行回應,或者是在經濟學意義上對我們進行“懲罰”。(4)后代人的人口規模是未知的。在這種世代關系中,不同的人口規模將影響對各種物品的分配方式。反過來,不同的分配方式又對后代人口的數量和身份產生影響。(5)在這種世代關系中,許多當代人采取行動的結果是不可逆轉的。例如,造成某種物種滅絕的行為。這種不可逆轉性影響了我們對后代人義務的本質問題的思考。
農民工倫理學研究論文
農民工倫理學能否作為一門應用倫理學而創制?經濟倫理學、生命倫理學、企業倫理學、宗教倫理學、軍事倫理學等一門門新型交叉學科的誕生,似乎在表明理論界對此沒有興趣,或者說出現了"盲點",或者說農民工系列現象實際上是個社會公正問題,沒有必要避簡就繁,創建所謂農民工倫理學。
顯然這是缺乏根據的。往上可以追溯到馬克思、恩格斯。
一、馬、恩公正思想溯源
公正又稱"公平"、"公道"、"正義"。公正是平等(相等、同等)的利害相交換的善的行為,是等利(害)交換的善行;不公正則是不平等(不相等、不同等)的利害相交換的惡行,是不等利(害)交換的惡行。
馬克思曾把"公正"和"無私"聯系起來,稱作"公正無私"。認為公正是同一定的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相聯系的。在奴隸社會,公正與事實上的不平等公開地聯系在一起,"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正觀認為奴隸制度是公平的。"在封建社會,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因此,公正就是維護上下尊卑的等級制度。因而"資產者階級的公平觀則要求廢除被宣布為不公平的的封建制度。"對于資本主義的公正,馬克思深刻地指出:"''''正義''''、''''人道''''、''''自由''''等等可以一千次地提出這種或那種要求,但是,如果某種事情無法實現,那它實際上就不會發生,因此無論如何它只能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幻想。"在馬克思的觀念里,人類社會應當是公正的。社會主義之所以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不公正的社會。"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在馬克思關于勞動異化理論和人類解放理論的論述中,處處表現著他對資本主義不公正的批判和對共產主義公正的向往,滲透著他的社會公正觀念。
同樣,對于"公正"恩格斯也有精彩的表述,強烈地表現了他對社會公平的希冀。早在1845年2月,恩格斯在愛北斐特的演說中就提出:"我們……應當認真地和公正地處理社會問題,……應當盡一切努力使現代的奴隸得到與人相稱的地位。"1881年,恩格斯為5月1日的倫敦"勞動旗幟報"寫了一篇社論,題目就是"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資"。在文章的開頭,恩格斯寫道:"這句話,成了近50年來英國工人運動的口號。在1824年廢除臭名昭彰的結社法以后工聯興起的時期,這個口號曾經有過卓越的貢獻;在光榮的憲章運動時期,當英國工人走在歐洲工人階級前列的時候,這個口號曾經有過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