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16:25: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保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保護

生態保護扶貧工作要點

根據《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2019年工作要點》、《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2019年工作要點》,為確保完成2019年生態保護扶貧工作任務,遵照縣委、縣政府及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工作要求,制定本工作要點。

一、工作思路

深入學習和全面貫徹黨的精神,深刻領會和認真落實學習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通過生態公益林建設、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封山育林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實現綠色發展、生態富民。建立生態保護修復制度,擴大政策實施范圍,充分利用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和天然林保護專項資金,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為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大力引導支持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加快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推廣林果、林菌、林藥、林禽、林畜等復合經營模式,增加貧困群眾收入。

二、主要目標

到2020年,貧困人口通過參與生態保護、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和發展生態產業及完善生態補償途徑,收入水平明顯提升,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三、主要任務

查看全文

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策略研究

摘要:第1個百年目標的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構建,在2020年讓所有的貧困地區及貧困人口都能夠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是當前黨工作開展的最重要任務與目標。因此,要想使得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所擁有的天然資源成為當地實現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就必須要充分應用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的策略。

關鍵詞:車八嶺保護區;精準扶貧;生態保護

車八嶺自然保護區位于廣東的始興縣與江西的全南縣之間,因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被譽為“物種寶庫,南嶺明珠”。但由于保護區地處偏遠,通訊閉塞,交通不便,區內村民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而在“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先進理念下,想要使得車八嶺保護區區內村民盡早脫貧,實現全面小康的社會總體目標,就要將精準扶貧工作與生態保護策略緊密結合在一起。

1大力推進生態補償工作的開展

很多生態環境較好的區域屬于貧困或欠發達地區,若要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就會限制其開發權與發展權。若要限制保護區的經濟發展,就需要給予其適當的生態補償,從而使得社會經濟更加協調的發展。因為生態環境的主要受益者是國家及社會,所以就需要由政府對補償進行組織與實施。其可以衡量生態產品的價值,從而合理補償貧困地區。當前,我國的生態補償政策已應用多年,效果也比較良好。因此,對于車八嶺保護區進行生態補償的力度要根據經濟社會的實際發展而確定。此外,還要制定生態產品的等值補償或出現超值補償的相關法規及政策,從而促進保護區更好發展。

2積極發展具有保護區特色的生態產業

查看全文

森林資源生態保護

1加強林業部門對林業生態公益功能的經營管理

1.1森林分類經營與林業可持續發展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的戰略問題。我國林業部門也根據這一戰略分別制定了國家及各省區的21世紀林業行動計劃。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與林業分類經營有密切的聯系。林地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林業可持續發展不可能通過無限制擴大經營范圍來實現,只有通過對林地資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林地生產力水平才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方向。

1.2林業分類經營

實現林業分類經營,基本指導思想是根據森林主體功能的發揮來經營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資的經濟效果,其經營行為完全是一種商品生產行為。商品生產行為主要受市場經濟規律約束。因此,對于商品林經營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嚴格的計劃去控制,而應由企業根據市場做出選擇。生態公益林則以森林生態公益功能的發揮為主要經營目的,而生態公益功能則不可能直接體現為經營者的經濟效益。因此,必須通過宏觀調控,以總體功能最佳為指導,協調經營行為,理順經營與受益、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才能保證其經營走上良性發展道路。林業分類經營其實質是林業經營的集約化與細分化。通過分類經營,可使經營對象整體功能發揮最佳,實現高效經營,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即有利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協調社會經濟的發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強森林病蟲害的防治

查看全文

林業生態保護作用分析

摘要: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森林具有防風固土、涵養水源、保護濕地、凈化空氣、減少災害、保持物種完整等方面都具有巨大作用。林業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主力軍,是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發展的堅實基礎。林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業在給人們提供豐富的各類林副產品的同時,還在時時吸入二氧化碳釋放人類不可或缺的氧氣。加快林業發展,對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林業;生態保護;重要作用

森林是人類的搖籃,人類的生存、社會、經濟發展都離不開林業,林業在保護環境、改善環境方面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尤其是近年來生態危機不斷加劇、霧霾天氣不斷出現、自然災害頻頻發生,人們逐漸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森林資源、加快林業發展,對人類的生存具有巨大的作用,對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1生態問題

生態問題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國面臨的最突出問題之一。據相關資料顯示,截止到2012年末,我國生態脆弱地區總面積已占國土面積60%以上;全國0.1億hm2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近三分之一。及時有效地緩解并逐步解決生態危機問題,是今后必須要首先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加快林業建設,促進林業發展,充分發揮出林業在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中的巨大作用,是一項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根本問題,是保護地球這個大家園的最有效的途徑。近年來,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已成為全球共識,但將生態文明建設寫進黨章,作為執政黨的行動綱領,中國共產黨卻是首創。人類社會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源源不斷地從自然界獲取各類所需的資源。尤其是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使生態系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人們大肆開采森林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等,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但無視自然發展規律、不科學不合理的無知開采方式,對自然生態環境、生態系統造成了極大地破壞,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危機,如森林大面積消失、土地沙漠化擴展、濕地不斷退化、物種加速滅絕、水土嚴重流失、干旱缺水普遍、洪澇災害頻發、全球氣候變暖等八大生態危機,是人類亟待解決的最迫切的問題。

2發展林業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耕地環境生態保護綜述

摘要:耕地生態環境是實現耕地資源保護、農業生產發展、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因素。大連市受耕地生態環境及地理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用地矛盾及耕地利用不充分等社會因素、農業生產配套及污染等管理水平因素制約,耕地生態環境有待加強保護。為此大連市需要從改善土壤生態環境、提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耕作現代化管理3方面創新開展保護,由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等多部門形成合力,共同參與。本文提出了具體改進措施,為耕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耕地保護;農業資源;環境;高標準農田

耕地作為農業生產、農業生態環境的必需資源,對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食品安全,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產經濟條件改善有重要意義。耕地是糧食安全生產的基礎載體,在糧食有效供給方面發揮著根本約束作用。作為東北名片的黑土地具有優越的土壤肥力,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耕地作為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和限制因素,隨著農田生態資源的無序開發、過度利用、低效浪費等行為作用,農田生態環境受到顯著影響,耕地數量、質量下降,農業災害頻發,農業環境污染,農業生態環境需要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保護與利用。大連市作為東北典型黑土區中的一部分,根據《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保護、利用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提高耕地質量等級與管理水平,實現對耕地資源的生態保護。

1大連市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情況

大連市2019年糧食總產量118.3萬t,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6.3萬hm2,平均單產300.1kg·667m-2。谷物產品產量103.1萬t,農用化肥施用量14.37萬t,農藥使用量9481t,農業機械總動力235.8萬kW,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1%[1]。截至2020年末,大連市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86%,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8%。瓦房店市規?;B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100%,在全省率先完成“國家試點縣”項目建設。開展河流兩側及全市無配套設施規模養殖場的排查整治工作,全年查處畜禽養殖環境違法案件194件,創歷年新高[2]。大連市已研究起草《大連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及《大連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預備項目。

2大連市耕地生態環境威脅因素

查看全文

關于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研究

*區生態環境的變化,將直接影響下游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區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需要大量人力和技術的投入,更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本文通過對近年來國內外有關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探索研究發現,生態效益補償實際上是生態利益共享機制,即由社會受益各方共同公平合理地承擔提供生態效益所投入的費用,這是打開源區生態環境保護頸瓶、從而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統籌流域協調、和諧發展的積極、長遠措施。文章還對生態補償的理論、實踐作了深入的研究。

一、*區生態保護的背景

1、*水系簡介

*是珠江水系3大干流之一。它發源于中國江西省境內贛州市尋烏縣椏髻缽山,源區包括尋烏、安遠、定南三縣,上游稱尋烏水、在廣東省的龍川縣合河壩與安遠水匯合后稱*,然后流經河源、惠州、東莞,在東莞流入獅子洋。*干流長度562公里,總流域面積35,340平方公里;在江西省境內長度127公里、集水面積350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總量為297億m3,在江西境內年徑流量約32億m3,輸入廣東境內約29.21億立方米。

*是廣東省各條河流中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最充分的一條河流,系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重要水源地。

*年,香港遭遇歷史罕見的特大旱災,解決香港水荒的問題,中央政府撥??钣?964年2月開始興建東(江)深(圳)供水一期工程,*年3月建成投產。

查看全文

水保局生態保護工作總結

縣水土流失曾經十分嚴重,在1992年底,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23.63萬畝,是當時省15個超百萬畝水土流失面積的縣之一。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我縣生態環境相當脆弱,水旱災害頻繁,農田水利設施受到嚴重的損壞,水土流失問題引起了我縣歷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歷年以來,勤勞樸實的人民和幾代水保人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水利部、財政部、和省、市水保業務部門的關心指導下,發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改革創新,真抓實干,開展水保生態建設,綜合防治水土流失,與自然災害作斗爭,減輕了水旱災害,生態保護結出了累累碩果,在促進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上取得了顯著成效,為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奠定了良好基礎。現將我縣生態保護工作總結如下:

一、一任接著一任干,水保治理創特色、出成效

水保人在長期的生態保護大道上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1993年—2002年,我們組織實施了全國八片水土保持重點防治二期工程,全縣開工治理小流域30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6597.4公頃,創建了、等一批“豬、沼、果”生態治理模式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典型,被水利部命名為全國“十、百、千”示范小流域;2003-2007年,我縣列為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縣,完成了、、等10條重點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任務,完成綜合治理面積7713公頃,創建了庭園水保型、城郊休閑型、小康示范型等治理模式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典型;2008-2012年我縣繼續列為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縣,按照水利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治水理念,完成了、、、等8條重點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任務,完成綜合治理面積8453公頃,全部達到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一級標準,創建了生態清潔小流域為典型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開發新模式。

二、迎振興發展之春,創生態保護最大碩果

2010年換屆以來,特別是2012年《國務院關于支持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若干意見》出臺之年,也是水保不平凡的一年,我縣在國家開展第一批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治理面積21.7平方公里、縣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工程治理面積2.825平方公里的基礎上,國家又在9月份追加了我縣第二批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治理面積60平方公里,合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4.525平方公里,面對艱巨任務,我局搶抓時間、攻堅克難,全力以赴打好2012年治理工程攻堅戰,全面了完成任務,創生態保護最大碩果。

我縣2012年第一批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治理水土流失任務面積21.7平方公里,其中:水保林415公頃,經果林204公頃,種草38公頃,封禁治理1513公頃,山塘6座,蓄水池45口,沉沙池50口,谷坊20座,溝渠125公里,田間道路10公里,中央投資530萬元。我縣2012年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工程綜合治理面積2.825平方公里,其中封禁治理282.5公頃,建蓄水池20口,擋土墻60米,溝渠3.35公里,建垃圾清理中轉站間、垃圾池一座。中央投資90萬元。我縣2012年第二批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平方公里,建設水土保持林1250公頃,種植經果林490公頃,種草135公頃,封禁治理4125公頃,建塘壩28座,蓄水池130口,谷坊35座,沉沙池120口,修排灌溝(竹節溝)196公里,田間路18公里;中央投資1470萬元。

查看全文

生態保護工作述職報告

根據會議安排,現將縣2013年度生態建設與保護情況匯報如下:

一、主要工作任務完成情況

2013年,我縣狠抓生態縣建設、生態細胞創建、飲用水源保護及農村污染源整治,實現了生態創建保質提速、污染整治深化提高,生態環保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建機構,領導重視政策有力。縣委、縣政府成立了生態縣建設及創建攻堅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了《縣創建省級生態縣攻堅工作方案》、《縣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補助和獎勵暫行辦法》和《縣生態縣建設目標責任考核及獎勵辦法》等政策措施,并及時召開生態環保創建工作會,全面啟動生態縣創建攻堅工作,全面推動生態環保建設。

(二)抓載體,生態創建保質提速。2013年,生態縣建設年度目標任務中7項基本條件全面完成,35項指標中25項達到或優于省級生態縣標準,規劃中的75個項目已完成60個。一是抓整治,促減排,生態環境穩步好轉。嚴格落實環保準入制度,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年內完成環??⒐を炇枕椖?7個,對全縣17家污染企業實施了限期治理。二是抓項目,促發展,生態縣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年內新增和恢復有效灌面1.28萬畝、節水灌面1.28萬畝、天保公益林5000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13.8316萬畝,營造小流域生態林1.3萬畝,新增城鎮公共綠地6900平方米;新建沼氣池4160口,實現農村生活清潔用能10萬戶;開展秸稈綜合利用82.37萬畝,回收殘膜1510噸,主要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59.8萬畝。三是抓落實,保創建,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縣8個鄉鎮進入省級生態鄉鎮技術核查階段,5個鄉鎮編制完成省級生態鄉鎮環境規劃并通過專家評審,命名表彰了縣級生態村87個、生態家園14789戶、生態小區1個、綠色學校2所、綠色社區1個,建成市級生態村85個、生態小區1個、綠色學校1所、綠色社區1個。四是越溪河縣級自然保護區、趙溪河省級風景名勝區、石城山省級森林公園管理落實,植被恢復良好,無生態環境破壞事件發生。

(三)強治理,污染整治全面推進。一是投入300萬元對全縣5個城(集)鎮實施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或升級改造,啟動觀音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二是農業有限公司、養殖場獲得省級環保專項轉移資金43萬元,并自籌109.63萬元建成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生態示范工程,5個規?;笄蒺B殖場完成了限期治理。三是鎮投入135萬元完成村環境綜合整治,、白花完成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編制并獲得批復,鄉集中連片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于5月通過成效評估和省環保廳檢查。四是縣城垃圾處理廠運行正常,其余25個鄉鎮垃圾堆放場進一步規范。

查看全文

生態保護補償立法機制研究

摘要]近年來,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背景下,我國生態保護補償立法初步形成了一般立法、個案立法和以其他法為載體的立法模式,生態保護補償的立法的基本內容也進一步豐富,但是隨著生態保護補償實踐和立法進程的發展,進一步明確生態保護補償概念、補償類型選擇、補償標準、補償方式、補償條件等問題就尤為重要。

[關鍵詞]生態保護補償;立法機制;框架性

立法生態保護補償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政策手段,在促進生態文明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能動的積極作用。在緊迫的生態形勢和黨中央生態文明理念的敦促下,我國“自上而下”地推進生態體制改革,從中央到地方,各政府部門在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方面發揮出職能作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政策在不斷完善、資金投入量擴大,試點工作逐步推進。

1生態保護補償概念內涵

生態保護補償作為復合型概念,具有復雜豐富的內涵和延展成長的外延。立法概念界定應該在兩個方面引起注意:(1)以生態保護補償的激勵功能作為界定依據。激勵機制的法律制度設計受到兩方面的啟發,一是經濟學領域生態保護補償科斯概念強調通過賦予或者創設一定的生態權利,對保護者增加生態服務行為提供獎勵;另一種是政治學領域,該制度引用庇古理論注重突出政府的職能作用,要求政府滿足生態權益的持續保護,通過政府的強制作用防治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2)注重衡量法理學中正義理論和權利義務對等理論。對生態利益和生態服務的持續保護,給提供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損失,基于正義的考量,法理要求必須對此種生態付出提供等值補償。綜上,生態補償的概念應該遵循馬克思主義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建立分階段基礎補償和機制補償結合的概念定義模式。在第一階段,利用政策手段對權益受限者提供補償,根據主體的不同可依據個人、單位劃分類型。在第二階段,運用市場激勵和懲罰機制達成生態利用獲益者和生態服務供應者之間的價值平衡。

2生態保護補償立法的現有模式

查看全文

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綜述論文

摘要介紹了迭部縣草原利用現狀,總結了其草原保護與建設采取的主要做法及產生的效益,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以期為迭部縣草原保護與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草原;現狀;保護與建設;效益;建議;甘肅迭部

迭部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秦嶺西部岷迭山系之間,東鄰舟曲縣,北靠卓尼縣,東北與定西市及隴南市的岷縣、宕昌縣接壤,西南分別與四川省的若爾蓋縣、九寨縣毗鄰。地理位置位于東經102°55′~104°05′,北緯33°39′~34°20′,海拔1600~4920m。東西長110km,南北寬75km。迭部縣地處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過渡帶上,氣候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少雨多風,秋季陰雨連綿;年平均氣溫3~11℃,全年日照時數為2242h;年降水量450~800mm,7—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年均蒸發量為1640mm,無霜期126~180d。由于高山與谷地高差較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界于寒、溫帶之間,氣候差異大,因此澇、旱、雹災及低溫災害較為頻繁。全縣草原面積15.69萬hm2,占總面積的32.5%。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積13.92萬hm2,占草地總面積的88.75%。草場分為亞高山草甸草原、亞高山灌叢草甸草原、山地草原3類,4個草場組,5個草場型;牧草植被有75科,291屬,573種,其中飼用植物31科、287種;在飼用植物中禾本科76種,豆科38種。

1草原利用現狀

由于畜牧業發展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還處于相對落后的傳統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低下,牧區經濟發展緩慢。伴隨牲畜數量的增加、草地放牧強度的加大,在盲目墾荒、不合理利用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草地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突出表現在草地“三化”進程加快,鼠蟲害泛濫,草地生物量減少,使草地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1]。

2005年天然草地產草量為4125kg/hm2,比1986年的6375kg/hm2下降了2250kg/hm2。草地植物群落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導致優良牧草所占的比例由55%下降至35%,雜毒草由30%上升至65%,草層高度平均由35cm下降至10cm,植被平均蓋度由80%左右下降至目前的46%左右。大面積的草場退化,已嚴重影響了草地防風、固沙、涵養水源能力,造成沿江流域農田被沖刷,時常發生草山滑坡等地質災害現象,已嚴重影響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安全。據統計,目前迭部縣草原退化面積已達到12.67萬hm2,草場產草量比20世紀80年代平均下降40%,優良牧草比例減少30%,鼠蟲害面積達4.8萬hm2,占草場總面積的28.8%;干旱缺水草場2.4萬hm2,占草地總面積的15%,僅當地農牧民開墾草地、挖藥材、采石料等人為因素,造成草場退化面積達8000hm2以上,占草地總面積的4.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