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19:02: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農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低碳和生態農業研究
當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人們對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生態經濟社會有了緊迫感和責任感。本文就建設低碳和生態農業談點不成熟的想法,供探討。
1低碳和生態農業的概念
低碳農業是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改善全球氣候條件而在農業領域推廣節能減排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農業,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新特征,具有農業生產、安全保障、氣候調節、生態涵養等多功能的新型農業。是一種比廣義的生態農業更廣泛的概念,不僅要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而且在農業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種植、運輸、加工等過程中,電力、石油和煤氣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況下,還要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排放的降低。生態農業是指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結合、發展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使農業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協調,形成生態與經濟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筆者認為,根據目前全球的能源、氣候、生態狀況,把這兩個概念可以合起來,即為低碳和生態農業。低碳和生態農業特征可以概括為“三低四性”。低耗:農業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地少使用消耗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盡量使用太陽能、風能、水能和生物質能等再生能源。低排:農業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地少排放二氧化碳、污水和其他有害物質,盡量采用循環利用、綜合利用、生物技術等手段實現減排和零排放。低污:農業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地少產生污染物,把實際產生的污染物通過生物技術、循環利用等手段變污為寶。多樣性和綜合性。依據生物多樣性法則,以及農業在自然和社會兩大生態系統中的特殊功能,結合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采用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產品的多樣性,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性和統一性。依據保障供給、調節氣候、涵養生態的要求,農業產業要從盲目地追求數量和掠奪性生產,轉到追求質量和數量的統一以及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上來;從注重單一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轉到十分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上來。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強調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維護自然和社會生態系統的相互平衡。
2發展低碳和生態農業遵循的原則
2.1減量化原則
發展低碳和生態農業實施“六節約”:節能、節肥、節水、節藥、節地、節種。
生態農業氣象服務對策
摘要: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農業生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從長遠來看當前農業發展主要是以肥料、農藥、生長激素等產品為基礎,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目的,使用的高量化肥催生,不僅使得農地質量下降,同時使農產品標簽現代化,因土壤結構和食品安全的迫切需求,現急需轉變農業發展觀念,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關鍵詞:生態農業;氣象服務;需求對策
生態農業是較為繁程復雜的工程,對于適應農業結構和發展綠色農業起著重要作用。
1生態農業理念
現代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結合是生態農業的顯著特點,同時生態農業具備全面協調管理的理念和促進經濟發展的特征,并且其能夠利用協調生態學原理、物質循環和能量利用以及多層次共生類型,充分考慮區域資源優勢。根據一般原則,只要對循環系統進行協調再生即可用于合理的生產制作,以這樣的工程系統規劃,它可以實現兩個系統的高產量、高品質、高效率。利用生態農業安全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可使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達到某種良性循環,從而促使經濟和社會以及生態環境“三大效益”的統一化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實現農業高產、優良、穩定的目標,也有利于解決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變過程中的問題,傳統農業目前主要依賴化肥、農藥等化學手段來達到增產的目的,從而造成農業用地損失、農產品嚴重污染、土壤壓實等問題[1]。
2氣象服務對生態農業的作用
生態農業方案
"九五"期間,**縣以**市(地)"九五星火百億工程"為指導,認真實施星火十億工程。"九五"期末產值達到6.1億元,比"八五"期末產值1.8億元新增工農業總產值4.2億元,促進了實施區域經濟快速增長。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特別是使廣大干部群眾更深刻地認識到,抓星火計劃實施就是抓住了農村第一生產力,實現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重要途徑。為**星火計劃的實施,建設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打下了堅實基礎。**期間,**縣農業星火技術密集區總體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
指導思想:
根據"生態立市、科教興市"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加快生態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以技術創新為主線,以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實施星火項目為基礎,以星火示范為重點,繼續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科技意識和勞動者的科技素質;以推進生態農業效益農業產業化為方向,加速生態農業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加速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按區域化布局、市場化生產、企業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的要求,大力培植農業龍頭企業和星火支柱產業,促進生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基本思路:
1、發展名優產品,培植支柱產業。以生態效益農業和形成區域特色為發展方向,充分利用**發展生態農業的有利條件,加速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及省本高效栽培技術的配套推廣,選育和引進優良品種,實現生態產品優質化、多樣化,打響生態示范區安全農產品品牌。同時,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提高深加工能力,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供銷、科工貿一體化的科技開發和經營體制,培植生態農業支柱產業,加速生態農業產業化、商品化、市場化。
生態農業營銷推廣分析
[摘要]在對大連市生態農業基地的走訪、調研的基礎上,針對現階段生態農業營銷推廣中存在的對農產品電商政策支持不足、社區服務不完善、產品知名度不高和顧客忠誠度不高等問題,結合O2O模式,提出農產品的O2O發展戰略,為大連市生態農業營銷推廣提供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農業;O2O戰略;企業文化
一、農產品O2O戰略模式
(一)O2O模式的含義
O2O商業模式是將線下實體經濟與線上虛擬經濟相融合,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讓互聯網成為交易的前臺。農產品的O2O商業模式是從2012年順豐的“順豐優選”上線為標志,生鮮產品占比超過1/3,緊接著天貓、亞馬遜紛紛進入生鮮領域,O2O商業模式開始在農產品營銷中暫露頭角。2014年隨著國家大力支持農村信息化、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互聯網巨頭、各類物流企業等紛紛建立自己的農產品電商平臺,雖然大部分處于虧損狀態,但是未來發展的空間很大。比如京東商城利用自建的物流體系,通過線下便利店,開啟了線下電商業務,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業務。
(二)農產品
保護生態農業制度
第一條為保護農業生態,防治農業環境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農業生態保護,是指對農業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農業用地、農業用水、農田大氣等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
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業生態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采取有利于農業生態保護的政策和措施,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第四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我市行政區域內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我市行政區域內農業生態保護工作,組織本辦法的實施。土地、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農業生態保護工作。
第五條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農業發展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擬定農業生態保護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生態農業共生模式探討
摘要:生態觀光農業乃為生態、旅游、農業以及人這四者的有機結合。本文對生態觀光農業的基本范疇、曲沃觀光農業的當前發展態勢及新發展模式建構等三個層次加以探微,力圖尋求符合曲沃特色性農業發展的周全之策,建構起具有程式化,而同時具備浮動性的新發展模式,如此以直接或間接服務于曲沃生態觀光農業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生態農業;共生模式;建構;曲沃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曲沃縣社會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居民收入得到穩定、持續地實質性提高。然而經濟的騰飛也伴隨著一定程度的超負荷化社會競爭壓力以及社會運行頻次的加速化趨勢。此外,“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在居民的物質需求與生存需求得以滿足的背景下,更高層次的需求即精神層次需求也必成為時展的要求。
1生態觀光農業的基本范疇
1.1生態觀光農業的內涵
從效益的實現層面而言,生態觀光農業是通過生態自然領域獲取的生態效益帶動社會領域所亟需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從文化發展的層面而言,生態觀光農業乃是新型農業文化的基礎性構造,所被賦予的精神涵義正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一個具象化表現。從生態倫理層面而言,生態觀光農業乃是先輩求古尋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的倫理價值觀,是人與自然萬物相并行而不相刑的太和狀態。
原生態農業的特性綜述
我國現在的人均耕地占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4]。每年直接損失達540億[5]。大氣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國土面積的1/3左右受到酸雨影響。上述情況都是由于石油農業的生產特點帶來的結果。過度依賴農藥化肥等雖然保證了產量,卻對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破壞,甚至是毀滅。作為主流農業模式,石油農業興盛的短短30年,中國具有千年歷史的農業陷入了“農藥化肥投入———生態環境破壞———畝產下降———農藥化肥追加投入———生態環境更加惡化”的泥潭。曾經的農業生產在青山綠水間開展,如今,這些地方只能作為旅游風景帶給人類對自然的回憶。顯然,這是一種無度索取、資源消耗、殺雞取卵式的農業模式。它既無法保護生態環境,也無法支撐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縱觀中國現有的其他農業模式,無論是生態農業、綠色農業還是有機農業,雖然它們的發展特別強調對環境的保護。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要通過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本投入來刻意追求對環境的•79•維護和改造。這種修復不但消耗巨大,還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幾種農業模式只是對主流農業模式的修修補補,既未形成石油農業那樣的規模化發展態勢,也沒有承擔起農業應該承擔的職責。
原生態農業釋義
1、原生態農業的內涵
第一,原生態農業的開展空間基礎是未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或被人為破壞極小的自然生態環境,那些被化肥農藥浸染、生態破壞嚴重、污染程度極深的區域無法開展原生態農業生產;第二,原生態農業的思路是與傳統農業的理念一脈相承的,講究對自然規律的認可和遵守,講究“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持續發展。農業生產要依賴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而不是人為地改造自然;第三,原生態農業崇尚傳統的農耕方式,卻也不排斥現代科學技術與科學管理理念。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任何有益的科學元素都可以在原生態農業中應用;第四,原生態農業追求內源式發展,盡量減少外部投入。因此,它主張拋棄農藥化肥,因地制宜地開展農、牧、漁、林等多種循環互補式生產。通過作物間互補共生的原理和循環使用、變廢為寶的機制開展農業生產;第五,自然提供給我們的都是經過千百年進化而來的物種,因此,原生態農業也要求保持自然的味道,排斥和拒絕一切轉基因的元素。
2、原生態農業中“原”的釋義
原生態農業區別于生態農業在一個“原”字上,這個“原”字有四層含義:(1)原生態農業開展的生產環境要求更接近原始的、原來的、未被人為破壞或破壞極少且容易修復的生態環境。一般來說,應該是遠離工業化的污染,遠離城市化的浸染,森林覆蓋與綠化率較高,極少使用農藥、化肥等添加劑,大體上保持了傳統農業時期農業生產環境的地區。這是原生態農業開展的基礎。(2)原生態農業種養的品種應是本地原有的物種。原生態農業主張充分發揮當地物種資源的優勢,外來物種不應強行引入本地區進行生產,要盡量避免出現“南桔北枳”的現象。(3)對原有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回歸和對傳統農業哲學的尊重。原生態農業強調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尊重,對自然規律的崇敬,對傳統農業哲學觀念的認同。原生態農業生產要求順應自然規律與生態平衡,不逆季生產,不提倡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和人工的方法人為地干預和扭曲作物的生長。從生產方式上看,達到了一定程度的回歸與溯源。(4)原產地含義。農產品達到最佳品質是需要生長條件得以滿足才能實現的。其中,不能忽略的一點是物種生長所處的地理位置。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物種獲得特定的生態環境、光照、溫度、降雨等。所以,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諸如“五常大米”“陳倉核桃”“南江黃羊”等。原生態農業就是憑借最自然的生長環境和最自然的生產方式保持本地區農產品的原汁原味,保證其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的品質。
剖析中國生態農業的技術推廣
我國生態農業建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經過近30年的推廣和發展,到目前雖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生態農業試點達2000多個,遍布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但總的來說,我國生態農業發展進程比較慢,生態農業建設仍沒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推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我國現行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適用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影響了生態農業的發展。因此,本文就針對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問題提出一些看法。
一、生態農業的特征及其推廣要求分析
1.1生態農業的特征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據,在特定區域內所形成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農業。它是人們自覺地按照生態學規律、生態經濟學規律,使現代科學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建立起來的農林牧副漁各業相互結合而又各有側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識密集型的集約化農業。生態農業的內涵體現了生態農業應致力于“六個結合”:①現代科學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②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③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④大農業與其他產業發展相結合⑤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⑥生態化與經濟化、社會化相結合。因此,與傳統農業相比,生態農業具有下列特征。
(1)地域性。我國地域廣闊,各地自然資源、環境不同。生態農業在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因地制宜,結合不同地域,研發各種生態農業模式、農業生態工程和技術類型,以適應各地區生態農業發展需要,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域優勢,促進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外部性。從經濟學角度講,生態農業具有正外部性,它克服了傳統農業(尤其是石油農業)的負外部性,強調在發展農業過程中既要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以改善農業的生態環境,又要促進經濟增長,達到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探討
摘要:經過多年的實踐,生態農業普遍被認為是更合理的農業發展模式之一。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相關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分類、選擇和評價等方面。本文在梳理總結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其不足之處,展望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生態農業;分類;選擇;評價;研究綜述
1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內涵
由于生態農業內涵的豐富性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學術界對生態農業模式有了更多的定義。不同的學者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他們的內涵,主要基于以下兩個視角。1.1以生態格局為視角。王兆騫早期定義了生態農業模式的概念。具體而言,表示整個生態系統網絡中每個組件的狀態和交互[1]。聶媛媛認為,生態農業模式是農業生產各要素發展的最佳組合,是一個具有一定結構,功能和效益的實體[2]。張瑩認為生態農業模式可以被抽象地視為空間和時間中材料、能量、信息的集合,是實現某一地區可持續農業發展的生態經濟動態模型[3]。劉興和王啟云指出,生態農業模式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生態農業實踐中形成的優化結構和穩定功能的幾個生產要素的合理搭配[4]。任曉鳳,齊興宇指出,生態農業模式反映了該地區生態農業的具體表現形式,逐步形成了適合當地條件的農業技術和發展體系[5]。1.2以效益產出為視角。JohnW和OgilvyS指出,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并將產生直接影響[6]。Dumanski分析認為維持高的生產效率、規避風險、維持資源的可持續性、提升經濟收入、社會認可程度才是發展的核心要素[7]。覃朝暉認為,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具體應用,最終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協調[8]。周玉亮認為生態農業模式是指在完善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生產水平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綜合效益顯著、生態特色突出的農業發展表現形式[9]。馬祥飛認為,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建立在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它借鑒其他模式經驗,采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利用現代科技優勢開展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該模式在技術上更先進,在管理模式上更優化,在經濟效益上更有優勢[10]。1.3小結。盡管學術界對于生態農業模式的解釋角度不同,說法不同,但總體思想是統一的。生態農業模式應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實現生態農業系統功能包括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功能的技術手段,是經濟學和生態學原理在農業建設中的運用和表達。
2生態環保型農業發展模式的分類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氣候和資源構成復雜,生態農業系統組成要素復雜多樣,目前學術界尚無統一的分類體系。國內學者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分類研究:基于宏觀總體分類、基于生態理論分類、基于區域差異分類。2.1基于宏觀總體分類。蘇文哲將生態農業模式分為四類:資源循環型、立體種養型、生態旅游型和資源保護型,每一大類各自包含若干模式[11]。張立輝將現有模式歸納為八類:“二位一體”模式、“三位一體”模式、“四位一體”模式、“五位一體”模式、“七位一體”模式、工業化運作模式,干旱半干旱地區的集水模式、其他區域生態農業模式[12]。王海文將現有模型概括為四種:農村庭院式循環模式、產業鏈式循環模式、農業園區式循環模式和廢物利用型循環模式[13]。2.2基于生態理論分類。基于生態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朱孔山總結了以下8種模式:綠色型生態農業、鏈型生態農業、綜合型生態農業、并生循環式生態農業、串生循環式生態農業、叢生循環式生態農業、水陸循環式生態農業、復合循環生態農業[14]。李金才根據資源和物質的循環使用將中國現有的模型分為四類:物質多層利用型、互利共生型、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型、觀光旅游型[15]。2.3基于區域客觀條件分類。蔣家慧根據不同地域的生產力及生態現狀,將現有模式分為回歸自然型生態農業建設模式、產業帶動型農業生態建設模式與中間型農業生態建設模式[16]。程潔根據各生態村建設中的先進經驗,將現有模式分為兩類:大循環模式和家庭生態型模式[17]。劉剛和張春艷從區域基礎條件角度出發,將現有模式歸為多功能城市生態農業模式,農生產基礎條件較好地域的生態農業模式、農生產基礎條件較差地域的生態農業模式[18]。2.4較具代表性的兩種分類。2.4.1學術界視角:三層復合分類李新平的分類得到了較多學者的認可。他從區域規模、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主導產業三種標準進行復合分類。根據生態農業建設的區域規模或行政級別可分為:生態農業城市、生態農業縣、生態農業鄉,生態農業村和生態農業戶。按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可分為:平原型、山型、水域、草原型、庭院型、沿海型和郊區型。按主導產業可分為:以一種主導產業或產品為主的專業型生態農業模式和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產業或產品為主的綜合型生態農業模式[19]。2.4.2官方視角:農業部出臺“十大類型生態農業模式”對于國內主要類別劃分,農業部曾給出一種相對官方的說法。2002年農業部科技司從全國各地收集了370個生態農業模式或技術系統,選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十個模式并大力推廣: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南方的“豬、沼、果”生態模式、平原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生態種植模式、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生態模式、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生態漁業模式、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設施生態模式、觀光生態模式。2.5小結。從上述學者的研究情況可以看出,目前學術界在生態農業模式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客觀上較大的區域條件差異和繁多的生態農業模式種類,加大了分類問題的研究難度。分類標準和切入角度的不同也是學者研究產生差異的重要原因。
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摘要: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和主導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對于促進青海農業可持續發展,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青海農業生產現狀、存在問題,提出了發展生態農業的幾點對策思路。
關鍵詞:生態農業;生產現狀;發展對策
生態農業是指根據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遵循生態與經濟規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因地制宜規劃,組織進行經營的一種新型的農業體系。生態農業通過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使農業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校和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貢獻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隨著國家加快生態文明戰略的實施,青海更要把建設生態循環農業擺放在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突出位置,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根據青海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探討青海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新途徑。
1青海農業生產現狀及有利條件
1.1青海農業生產概況。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垂直地帶性明顯,畜牧業用地面積大,農業耕地面積少,種植作物單一。耕地主要分布在黃河及湟水河谷、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環青海湖及青南農牧交錯區。全省現有耕地面積58.8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0.75%,人均耕地只有0.1公頃。其中:水澆地面積18.6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31.6%,山旱地面積40.2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68.4%。種植農作物主要有春小麥、馬鈴薯、青稞、蠶豆、玉米、油菜、蔬菜、中藏藥材等。2015年全省糧食總產量102.72萬噸,連續八年穩定在百萬噸以上;油料總產量達到30.48萬噸;蔬菜總產量166.4萬噸。全省第一產業總產值達到208.93億元,占全省國民經濟總收入的8.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933.4元,較“十一五”末增加4070元,年均增長15.5%,增幅位居全國前列。通過科技創新,調整種植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使全省農業經濟走上了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良好勢態。
1.2政策扶持為建設生態循環農業提供了有力保障。為加快推進現代生態農業建設,青海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中央決策,大力實施生態立省戰略,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相續制定出臺了《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青海省循環農業工作方案》等相關政策,為扎實推進現代生態農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