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22:26: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物安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物安全狀況以及決策
1對GMOs持截然不同的觀點
所謂的GMOs(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是指經遺傳修飾了的生物體。轉基因作物就是GMOs中的一種。目前在國際上對GMOs存在下列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贊同大力發展GMOs的觀點,其理由是基于下列幾點。
1)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
下面有幾個數字能說明問題。如美國,1996年時70%的轉基因Bt棉花不再噴灑殺蟲劑,產量提高70%,每公頃節約140~180美元;美國原來每年約有一半的玉米田(3200萬hm2)受棉鈴蟲危害,喪失金額達10億美元,但種植轉基因Bt玉米后,產量提高9%,而經濟效益1996年是190萬美元,1997年達1900萬美元;在加拿大,在1996年種植了1200萬hm2耐除草劑油菜后,產量提高9%,經濟效益達600萬美元;中國種植轉基因抗蟲棉花,從1997~2000年的4年,總的經濟效益達3億3千7百萬美元。全世界2000年轉基因作物產品的價值為30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時價值可達300億美元。由此可見,經濟效益是十分明顯的。
2)解決發展中國家人民的饑餓問題
疫病防控與生物安全探討
1建立生物安全體系的必要性
生態養殖主要適用于我國地方品種土雞的飼養,養殖場地主要以荒山、林地以及果園等為主,面積要足夠大,一般的養殖規模大多集中在500~5000只。近幾年,隨著我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對自然生態體系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加上生態養殖技術還不夠完善,病原變異加快,不定期流行各種動物疫病,隨著疫病的快速傳播,對生態養殖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成年雞主要疾病有禽流感、巴氏桿菌等,這些疾病的發病率極高,一旦發生疫情,就會在養殖場快速的傳播,造成大面積死亡,給養殖場帶來經濟損失。因此建立生物安全體系勢在必行。生物安全是借助高科技技術手段,對各種疾病進行綜合控制的體系[1]。現階段,生態養雞主要是在野外、開放場所進行飼養,對周圍環境以及疫病難以控制,加上雜草、果樹都是蟲、鳥喜好停留的場所,會攜帶各種病原微生物。而且,養殖環境中水源比較多,對水質無法有效控制。雞群活動范圍大,無法徹底消毒等多方面因素,進一步增加了疫病防控的復雜性與難度。所以,必須從生物安全的角度出發,正確認識生物安全體系,建立生態養殖模式下的疫病防控體系。
2生態養殖場實施生物安全的措施
2.1引種及雞苗質量。為了有效控制疫病的發生,首先就是注重引種環節,雞苗質量直接關系到疾病發生的幾率,所以養殖場在引種或者購買雞苗的時候,一定要對雞苗的質量嚴格把關。應該選擇信譽好、社會評價比較高的種雞生產企業,在購買之前,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及養殖場周圍具體情況,并對市面上種雞生產企業做個詳細調查。比如企業信譽、企業形象、規模以及疾病凈化情況等。最近幾年,免疫抑制疾病對家禽養殖業造成的較大影響,尤其對種雞的免疫力系統造成嚴重影響。因為這些土雞都是群居生活,一旦一只雞受到疫病侵害,其他雞或者雞群馬上會受到影響。而生物安全體系的免疫抑制因子具有一定的協同作用,可以增強家禽的免疫力[2]。2.2堅持生物消毒、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通過調查分析,目前大多數養殖場發生疫病,導致土雞發生大量的死亡,都是由于病原體擴散導致,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家禽都染上這種疾病,而是通過一只雞傳染給另一只雞,根本上說就是病原體快速擴散導致的,如果沒有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整個養殖場都會受到影響。所以,一定要注意養殖場方方面面的消毒工作,比如對進入養殖場的人員或者車輛進行消毒,一定要重視消毒工作。在實踐中很多養殖戶不注重消毒工作,或者很久才消毒一次,還不徹底,抱著僥幸心理,一旦發生疫病,后果是很難控制的。尤其是對育雛舍、雞棚、雞槽以及周圍的環境定期進行消毒。大部分雞發生疾病都是由于各種細菌引起的,環境污染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還會加速傳播的速度,所以,必須重視消毒工作,保證雞舍周圍環境干凈,避免周圍空氣污染,從而影響雞健康成長。養殖戶要做好環境衛生消毒工作,平時加強對雞舍消毒,每周以3次為佳,使用較強的藥劑進行消毒。此外,一旦發現疫情,必須以最快速度對病雞采取隔離治療或者撲殺,防止疫情擴散[3]。2.3藥物防治。生態養雞在野外環境中,雞群會接觸大量的細菌,這就增加了雞群感染疫病的幾率。養殖戶不能僅依靠抗生素控制細菌,當前,微生態制劑、中草藥等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對細菌病可以進行綜合防治。養殖戶要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接受新鮮事物,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對疫病進行控制。由于中草藥具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受到廣大養殖戶的認可與應用。
3結束語
生態養殖借助相應的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手段,是一種的高端家禽養殖方式。在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生態養殖場很容易受到這些疫病的侵害,尤其是土雞免疫力低下的時候,病原變異不斷加快,給家禽業造成巨大損失。生物安全能夠最大程度的保證生態養殖的順利進行,有效預防與控制疫病,建立生物安全體系,對疫病進行綜合防治,為我國生態養殖提供技術支持。
淺議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醫學生在病原生物實驗中存在的生物安全問題,闡明了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而從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強化人員生物安全意識教育、加強有關生物安全知識教育和規范實驗室操作技能、實驗室安全防護和環保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
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險生物因子造成實驗室人員暴露,向實驗室外擴散并導致危險的綜合因素,以防止實驗室人員感染和防止危險因子外泄而污染環境[1]。病原生物學實驗室是開展科研、教學、疾病預防控制等活動的重要場所,要經常與各種病原微生物打交道,由于學生實驗室生物安全意識淡薄或實驗操作不當等可能會導致操作人員自身感染,甚至造成傳染性物質外泄,污染環境。因此把生物安全教育納入醫學院校實驗室日常管理和教學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
1.常存在于病原生物實驗中的生物安全問題。
1.1學生生物安全意識淡薄:
1.1.1學生初次接觸到病原微生物,如菌種、血液、體液、糞便、分泌物標本等,對其致病性和危險性認識不足。
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病原微生物實驗室(以下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保護實驗室工作人員和公眾的健康,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實驗室及其從事實驗活動的生物安全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使人或者動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條例所稱實驗活動,是指實驗室從事與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有關的研究、教學、檢測、診斷等活動。
第三條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主管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實驗室及其實驗活動的生物安全監督工作。
生物安全現狀與對策研究論文
對GMOs持截然不同的觀點
所謂的GMOs(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是指經遺傳修飾了的生物體。轉基因作物就是GMOs中的一種。目前在國際上對GMOs存在下列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贊同大力發展GMOs的觀點,其理由是基于下列幾點。
1)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
下面有幾個數字能說明問題。如美國,1996年時70%的轉基因Bt棉花不再噴灑殺蟲劑,產量提高70%,每公頃節約140~180美元;美國原來每年約有一半的玉米田(3200萬hm2)受棉鈴蟲危害,喪失金額達10億美元,但種植轉基因Bt玉米后,產量提高9%,而經濟效益1996年是190萬美元,1997年達1900萬美元;在加拿大,在1996年種植了1200萬hm2耐除草劑油菜后,產量提高9%,經濟效益達600萬美元;中國種植轉基因抗蟲棉花,從1997~2000年的4年,總的經濟效益達3億3千7百萬美元。全世界2000年轉基因作物產品的價值為30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時價值可達300億美元。由此可見,經濟效益是十分明顯的。
2)解決發展中國家人民的饑餓問題
生物安全現狀應用論文
1對GMOs持截然不同的觀點
所謂的GMOs(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是指經遺傳修飾了的生物體。轉基因作物就是GMOs中的一種。目前在國際上對GMOs存在下列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贊同大力發展GMOs的觀點,其理由是基于下列幾點。
1)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
下面有幾個數字能說明問題。如美國,1996年時70%的轉基因Bt棉花不再噴灑殺蟲劑,產量提高70%,每公頃節約140~180美元;美國原來每年約有一半的玉米田(3200萬hm2)受棉鈴蟲危害,喪失金額達10億美元,但種植轉基因Bt玉米后,產量提高9%,而經濟效益1996年是190萬美元,1997年達1900萬美元;在加拿大,在1996年種植了1200萬hm2耐除草劑油菜后,產量提高9%,經濟效益達600萬美元;中國種植轉基因抗蟲棉花,從1997~2000年的4年,總的經濟效益達3億3千7百萬美元。全世界2000年轉基因作物產品的價值為30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時價值可達300億美元。由此可見,經濟效益是十分明顯的。
2)解決發展中國家人民的饑餓問題
生物安全對策論文
1對GMOs持截然不同的觀點
所謂的GMOs(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是指經遺傳修飾了的生物體。轉基因作物就是GMOs中的一種。目前在國際上對GMOs存在下列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贊同大力發展GMOs的觀點,其理由是基于下列幾點。
1)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
下面有幾個數字能說明問題。如美國,1996年時70%的轉基因Bt棉花不再噴灑殺蟲劑,產量提高70%,每公頃節約140~180美元;美國原來每年約有一半的玉米田(3200萬hm2)受棉鈴蟲危害,喪失金額達10億美元,但種植轉基因Bt玉米后,產量提高9%,而經濟效益1996年是190萬美元,1997年達1900萬美元;在加拿大,在1996年種植了1200萬hm2耐除草劑油菜后,產量提高9%,經濟效益達600萬美元;中國種植轉基因抗蟲棉花,從1997~2000年的4年,總的經濟效益達3億3千7百萬美元。全世界2000年轉基因作物產品的價值為30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時價值可達300億美元。由此可見,經濟效益是十分明顯的。
2)解決發展中國家人民的饑餓問題
生物安全的立法研究論文
摘要:由現代生物技術引發的生物安全問題,是工業化社會個體化進程發展的高級表現,在彰顯科技至上主義色彩的同時隱藏著不可預知的潛在風險,將傳統的工業現代化引入“反身性現代化”,加速風險社會的產生。生態系統、生命健康以及社會倫理與秩序的安全問題等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下顯得更加迫切,傳統法律所建構的利益衡平法則呼喚新的利益協調機制,生物安全的立法訴求在現代生物技術發展進程中渴望社會公共利益的確立與保障,從而真正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當人們在現代生物技術的向往與擔憂中徘徊不定的時候,固有的“法律市場”變得不再平靜,其對生物安全立法的需求打破了傳統的法律供需平衡,最終促成生物安全法的誕生。
關鍵詞:生物安全;風險社會;社會公共利益;法律供給與需求
Abstract:Theconcernsofbio-safetyarousedbythedevelopmentofmodernbio-technologyareasophisticatedsignintheprocessofindividualizationinindustrialsociety,which,whileindicatingthesupremacyofhigh-technology,warnsusofthelurkingofsomeunpredictablerisks:thetraditionalmodernizationmaybeledtothe“reflexivemodernization,”andthusa“risksociety”maybeimminent.Consequently,safetyofeco-system,health,andsocialethics&orderisinmoreurgentneedofattentionintheneweraoftech-revolution.Theruleof“balanceofinterests”intraditionallawneedstobereplacedbyanewinterestcoordinationmechanism.Whilemakingbio-safetylaws,itisrequiredthatsocialpublicinterestbeascertainedandprotectedinthecourseofmodernbio-technologydevelopmentsoastorealizethegenuineharmonyofmanandnature.Whilepeoplearewonderingabouttheoutcomesofmodernbio-technology,thetraditional“legalmarket”isnomorepeaceful.Therequirementsofbio-safetylegislationwilldisturbthebalanceoftraditionalsupply&demandoflawandultimatelyconducetotheenactmentofbio-safetylaws.
KeyWords:bio-safety;risksociety;publicsocialinterest;supply&demandoflaw
一、現代社會對生物安全的立法訴求
(一)現代化的反身性及其風險預設
規模豬場生物安全狀況調查分析
1材料與方法
1.1豬場選擇。1.1.1發病場。選取遼寧省內的有代表性的2個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的豬場。1.1.2非發病場。選取遼寧省內56個規模豬場或飼養大戶,其中種豬場22個、商品代場34個,分布于14個地級市28個縣市56個鄉鎮。飼養模式大部分為自繁自養,只有個別場從外場購進仔豬進行育肥飼養。1.2調查方法和內容。通過現場訪談與問卷調查,完成遼寧省內發病和非發病豬場的生物安全情況調查,結合公開發表文獻資料[2]開展分析,了解各豬場基本養殖情況、生物安全管理情況,具體包括養殖場分區、布局、人員、物料、豬只進出、車輛、風險動物、生產、防疫管理等內容。1.3數據處理。將調查數據錄入MicrosoftOffice2010Excel軟件,對其進行整理、保存和分析。
2結果
2.1疫情豬場。2.1.1遼寧省沈陽市首例疫情豬場。2018年8月3日發現疫情時,該場存欄生豬336頭,死亡2頭;該豬場生物安全條件較差,緊臨交通流量很大的鄉級公路,場區周邊沒有圍欄,運豬車輛和人員均可隨意進入場區;場內沒有無害化處理設施,場區出入口等處沒有設置消毒池;場區內沒有分區,沒有劃分凈污道,沒有出豬臺;該場用廢棄酸乳和泔水喂豬,在場區靠近鄉級公路位置有一直徑約3m的大鍋,用來盛裝廢棄酸乳和泔水;場內共有3排豬舍,每排豬舍大約有10個豬圈,發生疫情的是第3排豬舍,調查時存欄的47頭豬全部發病死亡。2.1.2遼寧省某大型規模豬場。2018年10月報告發生疫情時,該場產房存欄母豬32頭,死亡9頭,妊娠舍存欄母豬70頭,死亡2頭;豬場周邊以平原為主,小丘陵為次,地形起伏不大;場內未嚴格劃分管理區、生產區和隔離區,場內道路未設置凈道、污道;場內飼養員雖有分工,但串舍現象十分普遍;飼料或獸藥銷售人員平時每隔2~3d就會進場推銷產品,車輛和人員進入生產區時沒有采取清洗消毒等措施;疫情發生前,曾有豬販運人員進育肥圈挑選收購生豬;豬場外購運輸飼料車輛的路線、停留地等信息均不清楚;豬場不飼喂泔水,以商品飼料為主,配以玉米、豆粕等;豬場采用自繁自養方式;經林業部門證實,該區域無野豬活動。2.2無疫情豬場。對省內56個無疫情規模豬場開展了生物安全現狀調查,具體統計見表1。2.2.1場內區劃管理及生物安全設施建設。調查的56個場中,實施生產區、生活區等區劃管理的有46個場,占82.14%;在場區、生產區和豬舍入口均建有消毒設施的有31個場,占55.36%,個別場在豬舍入口處也沒有建立消毒設施;場內道路進行凈污道劃分的有46個場,占82.14%;建有出豬臺并投入使用的有47個場,占83.93%。2.2.2人員及車輛管理。調查的56個場中,售豬時內部飼養人員同外部買豬人員有接觸的有16個場,占28.58%,其中有2個場允許經紀人進場挑選生豬,2個場允許外來人員不經消毒直接進場;養殖人員從場外采購生豬產品食用的有7個場,占12.5%;外來車輛可進入場區的有6個場,占10.71%;場區內人員串舍以及工具經常串舍使用的有17個場,占30.36%。2.2.3日常飼養管理。所調查的56個飼養場大多采取人工授精方式進行配種,個別采用本交方式,也有個別豬場僅從場外購進仔豬育肥,但購進時沒有采取隔離措施;有6~7個場沒有建立日常檢查制度和滅鼠、滅蚊、滅蠅計劃,即使有簡單的制度,也不能覆蓋重要的生物安全環節;在目前非洲豬瘟疫情形勢下,所有調查飼養場的消毒制度和措施均執行到位,但豬場飲用水大部分為深井水,沒有采取一定的消毒措施;所調查的豬場均沒有使用泔水喂豬。2.2.4防疫管理及疫病控制。調查的56個場均對口蹄疫和豬瘟進行了免疫,約90%的豬場進行了圓環病毒病免疫,約65%的場進行了偽狂犬病和流行性腹瀉免疫,約40%的場進行了高致病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免疫,約30%的場進行了豬肺疫、豬丹毒和豬肺炎支原體免疫,約10%的場進行了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細小病毒、仔豬副傷寒和副豬嗜血桿菌病的免疫;飼養場認為,近幾年豬群死亡與疫病的相關性從高到低依次為豬流行性腹瀉、豬瘟、口蹄疫、圓環病毒病、高致病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副豬嗜血桿菌病;大部分豬場(83.93%)開展了疫病檢測,其中32個豬場(68.09%)由疫病控制機構完成,僅有1個豬場自建有實驗室,其他的均由第三方或疫苗生產廠家負責檢測;大部分飼養場的病死豬由當地無害化處理中心負責處理,個別小型豬場自行采取深理的處理方式。2.2.5生物安全及非洲豬瘟知識掌握。從重點調查的易感動物、感染途徑、臨床癥狀、滅源方式的掌握情況來看,飼養場對易感動物和傳播途徑的相關知識掌握較好,但對臨床癥狀和有效的滅源方式相關知識掌握較差。
3分析與討論
有研究[2]分析表明,我國各類生豬養殖場戶40%以上的疫情,以及2000頭以上規模豬場幾乎100%的疫情,是由人員或車輛攜帶病毒傳入引起的;統計表明,非洲豬瘟病毒傳入風險隨豬場規模的增大而提高,運輸淘汰母豬的外部車輛與場內車輛和人員反復接觸,是多數超大型豬場傳入病毒的主要原因。綜合各方信息分析發現,早期發生疫情的省外大型養殖企業具有諸多相似病因[2]。這些疫情豬場都沒有專門的淘汰母豬出豬設施,集中淘汰母豬時,內部運轉車不得不反復與外部車輛接觸,導致外部病毒進入場內,再加上內部清洗消毒設施未能有效運行,最終導致病毒進入母豬舍;病毒進入場內后,隨場內運轉車(可檢出病毒核酸)、獸醫和飼養人員不斷擴散,待最終確診時,疫情已在場內全面暴發。隨著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養殖主體對生物安全的認識也有所提高。但是,非洲豬瘟疫情能在9個月時間內在傳至全國各省份,證明我國豬場的生物安全水平沒能經受住考驗。對有非洲豬瘟疫情史的養豬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發現,人員流動、飼料等物資進出、運輸車輛管控、蚊蟲消殺、病死豬處理等是這些養豬場發生疫情的主要風險因素[3]。在上述調查的規模場中,即便是存欄近十萬頭豬的超大規模豬場,也存在內外車輛接觸、外來人員進場、場內生物安全制度執行不嚴等生物安全措施落實不嚴的情況。調查發現,遼寧省生豬養殖業的生物安全水平與疫病防控需要仍然有很大差距。我國傳統散養、放養等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低下的養豬模式仍然存在[3],有的幾乎沒有生物安全防護可言。在當前一段時期內,這些豬場的數量還會占有很大的比例。調查表明,遼寧省未發生疫情豬場在生物安全建設上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缺乏最基本的防護隔離硬件設施。有近20%的規模飼養場沒有進行區域劃分,凈道和污道沒有分開,沒有建立出豬臺。嚴格來說,拉豬需設置二次轉運臺,外部拉豬車輛禁止靠近豬舍[4]。約45%的豬場在場區入口處未設置消毒設施。二是日常管理制度執行不嚴或缺乏有效的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在目前的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形勢下,仍然有16%以上的豬場存在人員和車輛的內外接觸,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場進舍等情況;30%的場仍有場內人員串舍和工具串舍使用現象;還有一部分豬場的生物安全日常檢查制度覆蓋不全,執行不到位。三是缺少驗證消毒滅源效果的經驗和方法。調查發現,各飼養場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后,對效果僅憑經驗和效仿判斷。四是疫病防控管理不到位。被調查的56個場中,僅豬瘟和口蹄疫的免疫覆蓋率達到100%,而對目前影響生豬產業較嚴重的疾病,如腹瀉、偽狂犬病、圓環病毒病、高致病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等,免疫覆蓋率仍然不高。疫病主動監測沒有開展,僅僅參與當地獸醫部門的被動抽樣檢測。五是對非洲豬瘟等疫病的知識掌握不全,缺乏專業的風險分析和評估等技術人員。由于遼寧省生豬保險工作開展較好,對病死豬的處理比較到位。調查發現,相關從業人員對生物安全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還處于初級水平。本次調查問卷設計了一個關于滅源方法的問題,反饋結果顯示,答卷人普遍都知道消毒能有效消除病源,但對高溫也能消除病源的認知還不是很清楚;他們在執行消毒時沒有理解消毒的必要性,對消毒藥物的選擇與配制、消毒原理、消毒效果的驗證等問題知之甚少,所以現實中就出現了的流于形式的消毒、頻繁消毒、用原液消毒、酸堿性消毒液同時使用、使用無效消毒藥等問題。當被問及消毒藥性質、消毒程序、作用時間、工作濃度、溫度等技術細節時,他們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因此,消毒流于形式的現象歸因于操作者的“知信行”水平低。在實際中,這種情況還表現在免疫、日常管理、病死動物處理等方面。所以,相關從業人員缺乏生物安全意識和知識是生物安全防控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生物安全現狀教學論文
1對GMOs持截然不同的觀點
所謂的GMOs(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是指經遺傳修飾了的生物體。轉基因作物就是GMOs中的一種。目前在國際上對GMOs存在下列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贊同大力發展GMOs的觀點,其理由是基于下列幾點。
1)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
下面有幾個數字能說明問題。如美國,1996年時70%的轉基因Bt棉花不再噴灑殺蟲劑,產量提高70%,每公頃節約140~180美元;美國原來每年約有一半的玉米田(3200萬hm2)受棉鈴蟲危害,喪失金額達10億美元,但種植轉基因Bt玉米后,產量提高9%,而經濟效益1996年是190萬美元,1997年達1900萬美元;在加拿大,在1996年種植了1200萬hm2耐除草劑油菜后,產量提高9%,經濟效益達600萬美元;中國種植轉基因抗蟲棉花,從1997~2000年的4年,總的經濟效益達3億3千7百萬美元。全世界2000年轉基因作物產品的價值為30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時價值可達300億美元。由此可見,經濟效益是十分明顯的。
2)解決發展中國家人民的饑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