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特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3 00:13: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物學特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山藥生物學特性研究論文
摘要:闡述了山藥的生物學特性,并詳細介紹了山藥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以期為山藥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
關鍵詞:山藥;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
山藥又稱淮山、山薯、薯蕷、大薯,原產(chǎn)亞洲熱帶地區(qū)。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地下肉質塊莖供食,喜溫暖濕潤,忌積水,怕干旱。山藥為中藥、蔬菜兼用,營養(yǎng)豐富,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質、B族維生素、VC、V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膽汁堿、尿囊素等。作為中藥可以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腎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壽。一般產(chǎn)值9萬元/hm2左右,與其他作物進行周年間作套種產(chǎn)值可達15.0~22.5萬元/hm2。
1生物學特性
山藥為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莖細長,葉對生或3葉輪生,1m以上,葉片心臟形或箭頭形,葉腋間常生1個珠芽(氣生塊莖),亦稱零余子(山藥蛋),可用來繁殖和食用。地下肉質塊莖,分為棍棒狀、掌狀和塊狀3類,表皮粗糙呈淡黃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生細須根,春季自塊莖上生不定芽,肉白色或淡紫色。夏季開花,花單生,乳白色少有結實,都行塊莖繁殖。雌雄異株,穗狀花序,雌花序下垂,雄花序直立,花小,黃綠色。果實有三棱,呈翅狀,成熟后枯黃色。山藥要求高溫,干燥氣候,塊莖10℃開始萌動,生長適溫為25~28℃,在20℃以下生長緩慢,葉蔓遇霜則枯死,短日照能促進塊莖和零余子的形成。
2高產(chǎn)栽培技術
野菜天蒜生物學特性分析
摘要:對秦嶺北麓蔥屬野生蔬菜——天蒜進行引種栽培研究,采用塑料中棚栽培、5—8月份遮陽網(wǎng)覆蓋栽培、露地栽培、樹林下栽培等模式,通過觀察其植物學生長特性,并與野生種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出了5—8月份遮陽網(wǎng)覆蓋形式栽培為最佳模式,在春季或者秋季進行分株繁殖,一次定植可采收多年,栽培過程基本無病蟲害的產(chǎn)生,667m2經(jīng)濟效益5000元以上,為野生蔬菜進行人工栽培提供了栽培管理經(jīng)驗和依據(jù),也為蔥屬蔬菜新品種的推廣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天蒜;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
天蒜(Alliumpaepalanthoides),百合科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野生于秦嶺北麓海拔2000~3000m的陰濕山坡、溝邊、林下[1],其嫩莖葉可供食用,具有特殊的蔥蒜氣味,是一種珍稀的山野菜。蔥屬野菜含有豐富的有機物、礦物質、維生素及硫化物、黃酮類化合物、生物堿、核苷酸、氨基酸等,中醫(yī)用其全草入藥,有散瘀止痛、止血、解毒等功效[2-3],天蒜屬于蔥屬野菜,其栽培推廣對未來蔬菜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具有一定意義。從秦嶺北麓西安市鄠邑區(qū)甘井鎮(zhèn)曲峪河村采挖野生天蒜植株,引種植于咸陽職業(yè)技術學院試驗基地,通過塑料中棚栽培、5—8月份遮陽網(wǎng)覆蓋栽培、露地栽培、樹林下栽培等4種不同的栽培形式,并盡可能給予相似于野生狀態(tài)的溫度、光照、水分等環(huán)境條件,結果發(fā)現(xiàn):與野生種進行比較,人工栽培的天蒜莖、葉生長勢均較強,單株產(chǎn)量高于野生種2g左右;經(jīng)測定,其鉀、鈣含量均高于野生種(栽培后鉀、鈣含量分別為4.72mg/g和541.3mg/kg,野生種鉀、鈣含量分別收稿日期:2021-02-21為3.84mg/g和497.3mg/kg),其他成分與野生種差異不顯著。因土壤沒有原始生態(tài)土壤的腐殖質土層深厚,故人工栽培的天蒜根系分布較淺,以水平生長為主;同時,因空氣濕度較小,地上部易老化,通過4種栽培形式的反復對照比較,以5—8月份遮陽網(wǎng)覆蓋形式栽培為最佳,主要表現(xiàn)為天蒜質地鮮嫩,收割期延長,單株產(chǎn)量高于其他栽培形式10%~15%,春、秋季均可栽培,667m2經(jīng)濟效益5000元以上。總結其栽培管理經(jīng)驗,以供生產(chǎn)者參考借鑒。
1天蒜植物學特性
弦狀根,根系發(fā)達,長30~50cm;具根狀莖或根狀莖不甚明顯;地下部分的肥厚葉鞘形成鱗莖。鱗莖單生,狹卵狀圓柱形,粗0.5~1.5cm;鱗莖外皮黃褐色或黑褐色,有時帶紅色;紙質,條裂,有時近纖維狀,在標本上常因外皮脫落而僅余灰白色的膜質內皮。葉由莖上發(fā)出,具甚長的鞘,寬條形至條狀披針形,寬0.5~2.5cm,長15~25cm,葉片5~7個;葉寬條形至條狀披針形,比花葶短或近等長,寬0.5~1.5cm,先端漸尖,鈍頭。花薹圓柱狀,高30~50cm,中部以下被葉鞘,總苞單側開裂,具長喙,有時喙長可達7cm,宿存或早落;傘形花序多花,松散,小花梗近乎等長,花綠白色,花被片具綠色中脈,長3~5mm,寬1.5~2.5mm,花果期8—9月,但不結籽;全株高達60cm。莖葉為食用器官。
2對環(huán)境條件的生長要求
杏鮑菇生物學特性與栽培工藝探討
摘要:杏鮑菇是我國工廠化栽培規(guī)模較大的食用菌種類之一。本文綜述杏鮑菇生物學特性以及工廠化栽培工藝,以期進一步推動杏鮑菇基礎理論和工廠化栽培工藝的發(fā)展。
關鍵詞:杏鮑菇;生物學特性;工廠化栽培
杏鮑菇(Pleurotuseryngii),學名刺芹側耳,隸屬于傘菌目(Agaricales)、側耳科(Pleurotaceae)、側耳屬(Pleurotus)[1]。杏鮑菇肉質肥厚,口感脆嫩,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2]。近20年,杏鮑菇工廠化生產(chǎn)得到迅猛發(fā)展,據(jù)統(tǒng)計,2017年全國共有工廠化生產(chǎn)企業(yè)189家,產(chǎn)量近16億千克[3],但杏鮑菇生產(chǎn)企業(yè)存在產(chǎn)能過剩、盈利困難等情況[4]。如何提升產(chǎn)業(yè)技術水平和產(chǎn)品品質,推動杏鮑菇產(chǎn)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成為每一位從業(yè)者所關注的主要問題。本文綜述杏鮑菇生物學特性以及工廠化栽培工藝,以期助推杏鮑菇工廠化栽培工藝的發(fā)展。
1生物學特性
1.1菌絲體
杏鮑菇菌絲體白色,在PDA平板接種后,呈同心圓式生長,氣生菌絲較為發(fā)達(圖1-A);從PDA平板背后觀察,培養(yǎng)基一般呈現(xiàn)淡黃色,這是菌絲體生理成熟后分泌色素所致(圖1-B)。借助于插片培養(yǎng),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鎖狀聯(lián)合現(xiàn)象(圖1-C)。
馬蹄大黃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分析
摘要:本文介紹了馬蹄大黃的生物學特性,并從選地整地、品種選擇、種苗繁殖、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及采挖等方面總結了馬蹄大黃栽培技術,以期為湖北恩施大黃產(chǎn)業(yè)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馬蹄大黃;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
馬蹄大黃原植物為藥用大黃(RheumofficinaleBaill)[1],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收載品種[2],以干燥根及根莖入藥,具有瀉下功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利顯退黃等功效。現(xiàn)代藥理表明,馬蹄大黃在影響消化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物質代謝以及改善腎功能、鎮(zhèn)痛、抗炎、影響免疫功能、抗衰老、抗腫瘤、抑菌、抗氧化、影響神經(jīng)系統(tǒng)、抗病毒、抗肺損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在正式公布的《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針對肺炎危重型患者出現(xiàn)內閉外脫癥所推薦的處方中就包含大黃藥材。抗擊肺炎疫情的中醫(yī)藥“三藥三方”中的化濕敗毒方也含有大黃成分。在病人臨床中期,有高達92%的醫(yī)家建議使用大黃[4]。由此可見,大黃在中醫(yī)藥抗擊肺炎疫情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馬蹄大黃經(jīng)濟價值高、市場行情好,是高山貧困地區(qū)精準扶貧產(chǎn)業(yè)的首選品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恩施州馬蹄大黃種植面積約2666.67hm2,年銷售量約1000t[5]。近幾年,馬蹄大黃價格飆升,種植面積猛增,但新發(fā)展區(qū)馬蹄大黃生長差異顯著、產(chǎn)量不理想。經(jīng)過實地考察調研發(fā)現(xiàn),主要原因是種植管理技術參差不齊,導致馬蹄大黃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不理想。本文著重介紹了馬蹄大黃栽培技術,以期為大黃產(chǎn)業(yè)快速發(fā)展提供參考。
1生物學特性
馬蹄大黃喜冷涼氣候,冬季能耐-10℃以下氣溫;忌高溫,夏季氣溫不宜超過30℃;生長于土壤肥厚、陽光充足、海拔1500m以上的地方。馬蹄大黃對生長土壤要求較嚴,一般以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土壤pH值為中性或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質壤土最好,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過高的地塊不宜種植。在黏重酸性的土壤中栽種,會造成根莖生長不良,影響產(chǎn)量。如土壤中含沙礫或腐殖質太多而過于疏松,則根分枝多,品質差[6]。
2栽培技術
山藥生物學特性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山藥;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
論文摘要闡述了山藥的生物學特性,并詳細介紹了山藥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以期為山藥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
山藥又稱淮山、山薯、薯蕷、大薯,原產(chǎn)亞洲熱帶地區(qū)。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地下肉質塊莖供食,喜溫暖濕潤,忌積水,怕干旱。山藥為中藥、蔬菜兼用,營養(yǎng)豐富,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質、B族維生素、VC、V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膽汁堿、尿囊素等。作為中藥可以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腎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壽。一般產(chǎn)值9萬元/hm2左右,與其他作物進行周年間作套種產(chǎn)值可達15.0~22.5萬元/hm2。
1生物學特性
山藥為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莖細長,葉對生或3葉輪生,1m以上,葉片心臟形或箭頭形,葉腋間常生1個珠芽(氣生塊莖),亦稱零余子(山藥蛋),可用來繁殖和食用。地下肉質塊莖,分為棍棒狀、掌狀和塊狀3類,表皮粗糙呈淡黃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生細須根,春季自塊莖上生不定芽,肉白色或淡紫色。夏季開花,花單生,乳白色少有結實,都行塊莖繁殖。雌雄異株,穗狀花序,雌花序下垂,雄花序直立,花小,黃綠色。果實有三棱,呈翅狀,成熟后枯黃色。山藥要求高溫,干燥氣候,塊莖10℃開始萌動,生長適溫為25~28℃,在20℃以下生長緩慢,葉蔓遇霜則枯死,短日照能促進塊莖和零余子的形成。
2高產(chǎn)栽培技術
阿魏生物學特性分析論文
1內容和方法
2005~2006年對生長于石河子南山的野生阿魏跟蹤觀測,對其生物學特性進行了觀測和實驗分析。
1.1物候期觀察從3月底萌芽到5月中旬地上部分枯敗、6月開花結實的不同時期,地上部分生長狀況,形態(tài)特征變化進行觀測記錄。
1.2開花結果習性觀測按文獻[4]方法于20060426開花初期,選取石河子南山阿魏原生地標記5株,每4天觀測記錄1次花序開放數(shù),直到開花末期,然后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3對幼葉及揮發(fā)油進行營養(yǎng)化學元素成分分析取新疆阿魏樹脂、基生葉提取揮發(fā)油,按國家標準分析方法進行氨基酸、鈣和磷等化學成分分析。
1.4生境條件土壤特性研究取不同生境不同層次的土樣,按國家標準分析方法進行氮、磷、鉀、有機質、總鹽和pH值分析測試。結果見表1。表1土樣記錄(略)
燈盞花生物學特性分析論文
1燈盞花的生物學特征
燈盞花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40cm,根粗壯發(fā)達,莖纖細,葉基生,形成蓮座狀。基生葉橢圓形,長3~5cm,寬1.2~1.5cm,有毛。莖生葉長橢圓形,長2cm,寬0.6cm。頭狀花序,頂生,直徑1~1.5cm,邊緣為紫色舌狀花冠,中央為黃色管狀花冠[2]。瘦果,長2mm,具有白色冠毛。其邊緣花冠除紫色外,還有黃色、藍色、粉白色。
野生燈盞花生長在海拔1200~3500m的中山、亞高山開闊山坡草地和林緣。其光合作用在晴天為“雙峰”曲線,具明顯的“午睡”現(xiàn)象。燈盞花在強光下的光抑制現(xiàn)象與空氣濕度低、氣溫高、植物失水有密切關系。因此,燈盞花的最適環(huán)境是光照充足、氣溫不高、空氣濕度大的環(huán)境,自然生境是空氣濕度高的山坡草地[3]。
2燈盞花的主要化學成分
經(jīng)過近30年的研究,對燈盞花的化學成分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現(xiàn)已從燈盞花中分離鑒定出黃酮、吡喃酮、倍半萜、咖啡酸酯、酚酸類化合物五十多種,目前仍不斷有新的成分被分離出來。已分離鑒定的成分有:燈盞乙素、燈盞甲素、5,6,4′-三羥基黃酮-7-O-B-D-半乳糖醛酸苷、黃芩素-7-O-B-D-吡喃葡萄糖苷、黃芩素、3-羥基-7-甲氧基黃芩素、芹菜素、3,5,6,7,4′-五羥基黃酮、5,7,4′-三羥基雙氫黃酮、焦袂康酸、莨菪亭、異莨菪亭、咖啡酸乙酯、咖啡酰氧基環(huán)已甲酸甲酯、3,4′-二羥基苯甲酸、對羥基苯甲酸、肉桂酸、對甲氧基肉桂酸、咖啡酸甲酯等[4,5]。其中黃酮類的混合晶體稱為燈盞花素,其主要包括燈盞乙素和燈盞甲素,燈盞乙素結構式為4,5,6-三羥基黃酮-7-葡萄糖酸苷。
3燈盞花的藥用功效
生物技術專業(yè)微生物學大實驗教學研究
摘要:微生物學大實驗是江蘇海洋大學面向生物技術專業(yè)本科生開設的大實驗課程,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實驗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闡述了海洋特色生物技術專業(yè)微生物學大實驗項目的前期準備、大實驗的實施及其效果以及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微生物學大實驗的實施,有助于學生對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相關知識的整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
關鍵詞:生物技術;微生物學大實驗;實踐
生物技術是21世紀生命科學領域的一門前沿技術,生物技術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均很強的關鍵學科[1]。國家和高等院校對生物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很高,投入也很大。實驗教學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實驗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yǎng)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關鍵[1-2]。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領域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基礎課程[3],面向本科生開設的微生物學課程一般都會附帶開設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旨在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以及掌握微生物學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術和實驗技能[3-4]。但是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在內容設置上存在以下問題:各個實驗項目之間相互獨立,缺乏關聯(lián)性,導致學生缺乏對微生物學實驗設計的系統(tǒng)性領會,只零散地掌握了一些實驗技術[3,5]。為培養(yǎng)國家海洋生命科學專業(yè)人才和發(fā)展國家海洋生命科學事業(yè),江蘇海洋大學(以下簡稱我校)海洋科學與水產(chǎn)學院設立了生物技術專業(yè),并加大專業(yè)建設投入,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技術技能訓練,使學生掌握最新的生物技術理論和研究方法。為了彌補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的不足,我校面向生物技術專業(yè)本科生開展微生物學大實驗教學;微生物學大實驗教學要求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指導方向,確定實驗選題,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與同組合作者共同完成實驗任務,撰寫論文式報告,從而強化學生對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相關知識的整合,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驗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素養(yǎng),為學生未來從事現(xiàn)代生物技術開發(fā)工作打下基礎[2,6-8]。
1微生物學大實驗的實施
1.1實驗準備
1.1.1任課教師與實驗室教輔人員的準備微生物學大實驗安排在大三學年第二學期的第18~19周進行,持續(xù)兩周時間。任課教師至少應提前一個月完成課程計劃表、開課日程安排文件、材料試劑申購清單的報備以及相應的經(jīng)費申請;實驗室教輔人員應協(xié)助完成實驗室場所的安排、設備的準備與調試、試劑材料的購買或驗收,應保證實驗場所的及時安排以及實驗設備和實驗材料的充分供應。1.1.2學生的準備任課教師在開課前一個月左右將項目選題計劃、任務書、日程安排表發(fā)送給學生,要求學生根據(jù)所設項目自由選題,并按照四人一組自由組合,合作查閱文獻,撰寫較為具體的實驗方案,列出所有需要用到的實驗設備、實驗材料,并且盡可能細化到用量大小。任務書要求每組學生完成兩個項目:一是產(chǎn)酶海洋微生物的篩選。要求從提供的一種海洋樣品中分離細菌、真菌、酵母菌,并篩選產(chǎn)某種酶的細菌,學生可以根據(jù)興趣或者結合在研項目選擇一種酶,如蛋白酶、淀粉酶、甲殼素酶、葡聚糖酶等,然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二是產(chǎn)酶海洋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研究與分子鑒定。要求每組學生對所篩選出的一株產(chǎn)酶細菌進行生物學特性研究,如染色顯微觀察、部分生理生化反應觀察、耐鹽性試驗,并采用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對自己篩選的菌株進行分類鑒定[5]。學生要完成前期準備,必須提前查閱文獻資料,按照任務書要求且結合之前所學知識理清實驗思路,設計實驗方案,完成實驗材料的列舉以及實驗流程、實驗方法的完整設計,并在實驗前和教師溝通交流,確認實驗方案的正確性及合理性。
病原生物學課改實踐綜述
1課程內容與性質
病原生物學既是基礎課,又是主要橋梁課和應用課學科。是臨床醫(yī)學和預防醫(yī)學的基礎。在石佑恩主編的《病原生物學》中對其定義、范圍和內容如下的解釋,病原生物學是研究人類疾病生物性病因或病原體生物學的科學,是一門基礎醫(yī)學課程。生物性病原體,或稱病原生物可引起嚴重威協(xié)人類健康的感染病或傳染病。病原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經(jīng)典醫(y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中涉及的各類病原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與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關系、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機理、實驗室診斷方法、所致疾病的傳播和流行特點,以及預防和控制原則。
當然,鑒于各類病原生物各具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及與宿主的相互關系,通常可將其分為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予以討論,細菌學(Bacteriology)、病毒學(Virolo-gy)、真菌學(Mycology)、原蟲學(Protozoology)、蠕蟲學(He-hninthology)、節(jié)肢動物學(Arthropodology)或昆蟲學(Ento-mology)[2]。國外一些專家也認為,從所有病原體與宿主相互關系或相互作用遵循共同的原理(如免疫學關系),因此將致病微生物與寄生蟲整合到一個病因學范疇,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近年來國外的英文專著也印證了這一點,如1993年Mims等編著的醫(yī)學微生物學教科書就涵蓋了從病毒到蠕蟲以至節(jié)肢動物說有的感染因子[3]。
2課程改革的關鍵
新目錄后,各醫(yī)學院校迅即將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按新目錄更名,并相繼組建了包括“醫(yī)學微生物學”和“醫(yī)學寄生蟲學”在內的新系科。但是,在基礎醫(yī)學教育中,將醫(yī)學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整合為一門獨立課程“病原生物學”的進程異常緩慢,迄今僅在少數(shù)醫(yī)學院校得以實踐(中國醫(yī)科大學的改革較為成功)。作為一門獨立設置的課程還涉及到諸如學時分配、教材配套、師資配備、實踐教學等相關因素。我校病原生物學自形成以來也面臨著諸如此類的問題,只有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在實踐中逐步探索、逐步完善,才會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突破病原生物學課程建設中的難點,即將兩門相對獨立的課程,按其內在的合理性融合為一門新的課程。我們將從大綱、教材、教學方法與手段等不同方面進行篩選、優(yōu)化,以確立一門形式與內容完整統(tǒng)一的新課程,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驗證。
3改革的方法與效果
生物學的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1、加強師生安全教育培訓
為了貫徹安全教育思想、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銜接中學階段的安全教育情況,我們對入學大學新生需要先期培訓,使之熟悉或掌握實驗室的試劑特性和儀器安全等方面的事宜,讓學生熟悉一般生物學實驗室的功能、布局和常用化學品的特性以及危險品的標識,提升對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意識,了解事故處理措施。這個過程中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在安全教育中擔負重要角色,對于學校的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素質甚至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識都具有重要作用[1]。而后,隨著大學生的深入學習和成長,教師的這種主導作用也逐漸轉變?yōu)橥瑫r,利用我們學校建立的浙江省安全教育平臺,學校也定期為學生舉行各種安全教育活動。加上野外實習和實驗室安全以及生物學專業(yè)安全方面的教育,讓學生了解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的概念、生物安全實驗室的級別分類和危害因素,熟悉可能引起的用電和火情隱患以及人畜共患病危害和實驗室生物安全基本要求。而后,在理論上還要實行實驗室準入前的考試制度,每個人依據(jù)自己的學號登錄校園網(wǎng)的理論考試,強化有關化學品安全和水電使用以及應急處理方面的理論知識。除此之外,還對研究生等開展類似的專業(yè)知識教育的同時,加強道德教育,防范人為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另外,以二級學院為單位定期舉辦消防講座,專門給師生進行消防和急救措施的公共安全培訓。總之,在理論上我們采取多種措施相結合,提高師生的安全意識和應對各種突發(fā)安全事件的能力。為了讓大家熟練掌握應急措施,我們在理論學習的同時還開展相應演練,如火災急救和逃生、噴淋裝置的使用和氣體泄露的應急處理等,通過了解這些安全隱患的應急處理,讓師生在危險面前能夠最大程度的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以及能夠及時有效的采取急救措施。
2、加強危險藥品以及實驗生物制品的安全管理
生物學實驗室是實踐教學的必需場所,實驗室的安全問題主要在于實驗室使用的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試劑、氣體以及使用后的廢棄物,這些都是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易造成人體危害及環(huán)境污染的物品,針對實驗課堂中使用的這些用品安全和使用過程,除了讓學生熟悉其特性、嚴格規(guī)范學生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規(guī)程外,我們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廢棄物處理措施和人員安全防護。在購買前做好預算,購買后到貨入庫,建立名錄帳冊,按照貯存條件分類分開存放,專人管理,教師和倉庫管理員簽字領用[2]。在相應課程實驗結束后及時回收剩余藥品和制劑,并及時匯集各實驗室的廢棄物,然后統(tǒng)一規(guī)范化處理。微生物及其制劑是生物學實驗中的常用材料,其潛在危險性和微生物種類與數(shù)量直接相關,針對此類微生物和實驗動物,除了由專人保管、按條件保存或飼養(yǎng)外,我們還對實驗人員進行多方面的培訓,如實驗員資格和實驗動物從業(yè)人員上崗培訓等,以具備從事相應職能管理和從業(yè)的資格。根據(jù)這些條件的需要,我們還對部分實驗室進行改造以配備相應安全管理設施如生物安全柜和空氣凈化通風裝置等,確保生物制劑的保存和實驗過程的安全。在實驗結束后及時回收剩余材料和無害化處理廢棄物,保證環(huán)境安全。
3、教學過程中的安全措施
實踐教學既是培養(yǎng)學生技能的實踐過程,也是教師監(jiān)護學生安全并把安全教育理念傳授給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這個過程中我們在公共設施上配備必要的實驗室安全設備如特殊的滅火器、廢液回收桶、人體和眼睛噴淋設施等,還要告知學生安全通道和電源保護開關的位置等。其他還必備了超凈工作臺、手套、口罩等生物學實驗的基本設施保障。為應對一些課程實驗中的安全要求,我們還在校園的角落建立人工氣候室和高安全級別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在實驗動物安全方面,則由固定培訓學生到專門的動物實驗室進行飼養(yǎng)、管理和消毒,直到實驗結束后的動物尸體無害化處理。野外實習和實驗是生物學專業(yè)學習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和天目山國家級風景保護區(qū)聯(lián)合建立了生物學實習基地,在實習前技術人員也會對參與的師生進行野外安全教育以及準備一些野外急救藥品和安全設備,防止昆蟲、毒蛇和螞蟥等有害生物。研究生的實驗安全問題往往根據(jù)研究方向和使用實驗室的配置,進行入學階段的普及教育和后期專業(yè)化安全教育,在掌握了解基本的水電安全和生物安全外,我們還進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從更高層面提高學生的安全和社會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