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阻滯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3 09:11: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神經阻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神經阻滯的麻醉教學綜述
本文作者:劉思蘭稽富海
多媒體教學是手段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于視覺,11%來自于聽覺,增加視覺、聽覺信息量是多獲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多媒體技術可以把各條神經所在位置的解剖層次、與周圍組織的毗鄰關系、穿刺的進針路線轉換為圖文并茂、情景交融、視聽結合的教學方式,使以往呆板的教學形式變得豐富多彩,增強了教學感染力和教學內容的內在魅力[3]。除了臨床麻醉學教研室提供的區域神經阻滯術的教學錄像資料外,我們多年臨床教學中所采用的超聲顯像技術還為我們帶來了非常豐富、生動、直觀的教學錄像,供研究生拷貝,并將圖片、動畫、錄像等資料上傳至麻醉學院網站,學生可利用人機對話的交互式教學,突破時空的限制,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學習時問,反復學習操作要點,從而更加鞏固了研究生們對超聲顯像技術在區域神經阻滯術中的運用的理性認識。
模擬教學是關鍵
區域神經阻滯的教學是實踐性很強的操作性課程,沒有感性認識是不易掌握的。而在臨床帶教時學生在患者身上實際操作的機會并不多,且因所遇病例和帶教教師的不同,教學無法標準化。臨床技能教學是醫學教育的關鍵,如何在教學中有效提高臨床技能是高等醫學教育實踐教學改革的關鍵。模擬教學正成為我國醫學教育改革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供了虛幻而安全的教學環境,可以在不損害病人利益的前提下,提高醫學生的各項臨床操作能力和臨床診斷能力,培養敏捷正確的臨床思維,從而減少在臨床實踐中的醫療事故和糾紛。在超聲顯像技術在區域神經阻滯中的運用的臨床帶教中,我們采用了醫學模擬系統和學生模特超聲顯像學習相結合。醫學模擬系統可模擬各種臨床環境和病例,使學生可以對臨床醫學知識、技能和診斷進行綜合訓練,以高科技為基礎,以模擬臨床實際情況為前提,以實踐教學、情景教學和個體化教學為特征,以其有醫療環境而無醫療風險為突出優點。教師可將重點的內容反復向學生演示,學生可以在不傷害病人和準許發生錯誤的情況下,反復多次進行操作訓練,強化感性認識,直到完全掌握[4]。同時,我們利用超聲顯像技術的直觀、實時、無創等特點,每堂課選擇一個學生自愿者做我們的實習模特,系統觀摩肋間神經、眶下神經、頸叢神經、臂叢神經、坐骨神經、股神經等神經的走行和它們與周圍組織的解剖關系,使得學生對區域神經阻滯有了一個更為具體的感性認識。
臨床教學嚴格、安全和細致
神經阻滯分泌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隨機選擇老年擇期手術患者(>65歲)30例,ASAⅡ~Ⅲ級,年齡65~78歲,肝腎功能基本正常,高血壓≤中度,心電圖示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全。手術部位包括下腹部手術7例,會陰手術5例,下肢手術8例,前列腺電切10例。
1.2麻醉方法:選擇L2~3或L3~4穿刺行腰麻硬膜外聯合神經阻滯,腰麻用藥0.5%布比卡因(0.75%布比卡因2ml+10%Glucose)1.6ml。給藥前常規擴容200~300ml平衡液及參附注射液20ml。手術結束前硬膜外注入1.5%利多卡因4ml。
1.3觀察指標:使用Datex(芬蘭產)多功能監護儀監測并記錄觀察并記錄患者入室平靜后、給藥后5min、10min、15min、30min、60min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HR)、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變化,并觀察患者有無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加重等心電圖變化。30例患者分別于入室后麻醉前、給藥后30min、60min和術畢肘靜脈取血5ml,加入含有抑肽酶10ul,EDTA-Na220ul的試管中,離心取血漿使用北方免疫研究所的放免藥盒,國產2008G型γ閃爍儀測定血漿腎素(PRA)、血管緊張素(A)和醛固酮(AL)含量。
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作統計學處理,各項指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自身對照組間均數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小兒手部手術中腕部神經阻滯應用探討論文
小兒手部外傷及先天性畸形較常見。手部手術時臂叢神經阻滯效果時有不全。我院將腕部神經阻滯用于小兒手部手術67例,該方法麻醉安全可靠。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男40例,女27例。年齡2個月~13歲。術前診斷先天性疾患如多指、并指等36例(53.7%);后天性疾患如手部疤痕、手外傷等31例(46.3%)。
1.2麻醉方法患者平臥,患肢外展,手掌向上握拳屈腕,使掌長肌腱橈側腕屈肌腱和尺側腕屈肌腱緊張而顯露。常規消毒后,在第2腕橫紋(即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的連線)進行各神經阻滯。腕部正中神經阻滯:在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間垂直進針直抵骨膜,針稍后退,注藥3~5ml。腕部尺神經阻滯:在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垂直進針直抵骨膜,針稍后退,注藥3~5ml。腕部橈神經阻滯:腕部橈神經并非1支,分支細而多,可在橈骨莖突前端做皮下浸潤,并向掌面及背面分別注藥,在腕部形成半環狀浸潤即可,共注藥3~5ml。亦可酌情選擇性阻滯1~2根神經。不合作者可在氯胺酮基礎麻醉下進行阻滯,局麻藥用利多卡因,濃度為0.8%~1%,一次總量8mg/kg,藥液中加入1:20萬腎上腺素。如手術時間超過2h,局麻藥可用0.25%布比卡因或0.25%耐樂品,一次總量2.5mg/kg。
2結果
全組病例手術時間最短26min,最長280min,平均45min。利多卡因一次用量最大8mg/kg,最小2.5mg/kg,平均5.4mg/kg,濃度0.8%~1%(1歲以下用0.8%)。利多卡因一次用藥最長維持鎮痛時間4h(3.2mg/kg),最短1h(3.6mg/kg),布比卡因一次用藥最長維持鎮痛時間13h(1.8mg/kg),耐樂品一次用藥最長維持鎮痛時間28h(1.7mg/kg)。麻醉不全1例,因腕部疤痕解剖變異所致,經靜脈推注氯胺酮1~3mg
胸壁神經阻滯對乳腺癌根治術術的影響
乳腺癌在臨床女性惡性腫瘤中居首位。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乳房切除術是治療乳腺癌的常用方法,但由于手術創傷大,容易在手術前后引起強烈的應激反應,導致頑固性疼痛和慢性疼痛[1]。術后1/3~1/2的患者出現胸壁、腋窩、上臂內側等部位的燒灼感、疼痛和皮膚麻木。臨床上稱為乳房切除術后疼痛綜合征。疼痛持續時間較長,甚至長達數年,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影響很大。同時,手術后經常會引起劇烈的疼痛,影響患者的睡眠和飲食。因此,乳腺癌患者術后鎮痛尤為重要,也是快速康復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的應用,神經阻滯麻醉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胸壁神經阻滯是Blanco于2011年提出的,是指在超聲引導下,在胸大肌、胸小肌或前鋸齒肌筋膜間隙內注射局部麻醉劑,阻斷相應區域。本研究探索了胸壁神經阻滯對乳腺癌根治術術后急慢性疼痛的影響,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入組本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乳腺癌根治術患者共80例,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年齡34~71歲,平均年齡(53.12±8.12)歲;ASA分級評估在I級16例,II級24例。體重(58.12±8.42)kg。身高(165.45±5.55)cm。觀察組年齡34~71歲,平均年齡(53.44±8.56)歲;ASA分級評估在I級15例,II級25例。體重(58.02±8.41)kg。身高(165.13±5.21)cm。兩組統計學比較顯示P>0.05。1.2方法神經阻滯所有患者術前均未用藥。兩組入室后均進行常規心電圖、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血壓監測,建立靜脈通路。觀察組全麻前在超聲引導下進行前鋸齒肌平面阻滯和Ⅱ胸壁神經阻滯。注射0.5%羅哌卡因20mL,持續20min,20min后測定阻滯范圍。對照組術前不接受神經阻滯。兩組患者采用相同的全麻方法麻醉。麻醉誘導采用舒芬太尼0.5μg/kg、異丙酚2.0~2.5mg/kg、羅庫溴銨0.6mg/kg靜脈注射。意識消失后放置喉罩進行機械通氣。麻醉維持期間采用七氟醚吸入和瑞芬太尼靶控輸注維持麻醉。MAC維持在1.0min,BIS維持在50左右。瑞芬太尼初始血藥濃度為1.0ng/mL。術中根據患者心率和血壓調整瑞芬太尼濃度,相鄰濃度范圍為0.2ng/mL。當MAC1.0時或BIS50時HR或MAP上升或下降超過基礎值的20%,則增加或降低瑞芬太尼的血藥濃度;如果心動過緩(HR≤50次/分鐘),給予阿托品0.5mg;如果MAP下降30%以上,必要時給予麻黃素9mg,以維持血壓在正常范圍內。術中VT為8~10mL/kg,RR為12~14次/min,吸氣/呼氣比為1∶1,氧流量為1.5L/min。術中PETCO2維持在35~45mmHg。兩組患者麻醉結束前30min均給予氟比洛芬酯50mg。術畢停用七氟醚和瑞芬太尼,調整氧流量至6L/min。自主呼吸恢復后,RR:12~20次/min,呼吸SpO2≥95%,VT>8min,摘除喉罩送至恢復室。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瑞芬太尼的用量、術后24小時(急性)疼痛評分、術后4周(慢性)疼痛評分、不同時間患者舒張壓、收縮壓、心率;麻醉優良率。優:術中生命體征平穩,無并發癥;良:術中生命體征輕微波動,有一定并發癥;差:術中生命體征波動明顯,麻醉方式需要改變[2]。1.4統計學方法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實施x2統計,計量數據采取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
2結果
2.1兩組瑞芬太尼的用量、急慢性疼痛評分比較觀察組瑞芬太尼的用量、術后24小時(急性)疼痛評分、術后4周(慢性)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相應的指標,P<0.05,見表1.2.2不同時間舒張壓、收縮壓、心率比較麻醉前二組病患舒張壓、收縮壓、心率比較,P>0.05,麻醉后兩組患者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均有所降低,P<0.05;而麻醉后觀察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2.3兩組麻醉優良率比較兩組麻醉優良率比較無差異,x2=0.000,P=1.000>0.05,見表3。
3討論
帶狀皰疹早期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患者在皮疹消退后可遺留頑固性神經痛,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本院對帶狀皰疹患者,在帶狀皰疹發病早期應用抗病毒治療同時配合神經阻滯療法,收到了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5年5月至2007年10月,臨床確診帶狀皰疹患者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齡58~82歲。皮疹發生部位:頭頸顏面部18例,上肢13例,胸腹部22例,下肢9例。根據是否配合神經阻滯療法隨機分為兩組:A組32例,皮疹出現48h內配合神經阻滯者;B組30例,單純口服藥物治療。兩組患者既往均無糖尿病和神經病變癥狀,無神經阻滯禁忌證。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皮疹發生部位和就診治療時間,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腰麻用于非住院手術患者研究論文
【關鍵詞】腰麻非住院手術患者
現代醫療服務要求降低醫療費用。腰麻簡單易行,麻醉效果確切,肌肉松弛良好,常用于下腹部、下肢及會陰部手術的住院患者。作者自2006年9月至2007年5月選擇會陰及下肢短小手術非住院患者50例應用低濃度布比卡因復合小劑量芬太尼腰麻,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50例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20~55歲;ASAⅠ~Ⅱ級。隨機分成A、B兩組,每組25例。A組男12例,女13例。腰麻時用0.125%布比卡因2.0ml(內含芬太尼25μg);B組男11例,女14例。腰麻時用0.5%布比卡因2.0ml(不含芬太尼)。
1.2方法
心血管神經病人護理論文
[關鍵詞]星狀神經節阻滯;心血管神經癥;護理
[摘要]心血管神經癥是以心血管疾病癥狀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目前以心理治療、對癥治療為主。我科在此基礎上配合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療效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2007年1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42例,男5例,女37例;年齡20~56歲,平均37歲,均符合心血管神經癥診斷標準。患者經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活動平板試驗、甲狀腺功能檢測,排除心絞痛、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器質性心臟病及嚴重軀體疾病、藥物依賴性及其它神經精神性障礙。
除常規對癥治療外,行星狀神經節阻滯。方法:患者平臥,頸下墊一軟枕,頭后仰,2%利多卡因5mL加生理鹽水稀釋至10mL,在環狀軟骨水平、胸鎖乳突肌前緣相當于胸鎖關節上兩橫指處(即頸6橫突前結節)進針,行單側星狀神經節阻滯,出現Horner綜合征(患側瞳孔縮小、瞼裂變窄、眼球輕度內陷,可伴患側面部無汗)為阻滯成功。3天1次,左右交替進行,10次為一療程。
結果:臨床治愈31例(73.81%),顯效6例(14.29%),有效4例(9.52%),無效1例(2138%),總有效率97.62%。無嚴重并發癥。
婦科手術麻醉觀察論文
【關鍵詞】麻醉
左旋布比卡因自問世以來逐漸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本研究目的是探討連續硬膜外麻醉下行婦科經腹手術時,使用不同濃度的左旋布比卡因,對患者運動、感覺神經阻滯起效時間、持續時間及阻滯程度和范圍的影響,通過與經典的連續硬膜外局麻藥1.6%利多卡因+0.2%丁卡因混合液的對比,了解其麻醉效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40例行婦科經腹手術的患者,ASAⅠ~Ⅱ級,隨機雙盲分為2組,每組20例。A組硬膜外局麻藥濃度為1.6%利多卡因+0.2%丁卡因;B組為0.5%左旋布比卡因。A、B2組的年齡分別為(41.05±11.65)歲,(38.90±11.26)歲;體重分別為(58.30±8.50)kg,(56.28±9.82)kg。A、B2組間年齡和體重均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麻醉方法術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鈉0.1mg、阿托品0.5mg。患者側臥位取L1~2間隙行硬膜外腔穿刺,向硬膜外腔頭側留置導管3.5cm。實驗劑量為3ml,2%利多卡因。誘導劑量根據患者出現的感覺消失平面,間隔5min分2~3次給藥,使麻醉感覺消失平面達到T8以上。A組在首次誘導量后每小時追加維持量,其為誘導量的1/3。B組不需追加維持量,使用針刺痛感評定法測定感覺神經阻滯的起效、持續和消退時間;用改良Bromage評級法測定下肢運動神經阻滯情況。評分標準:1分,完全運動阻滯;2分,只能移動踝關節;3分,只能移動膝關節;4分,能抬腿但不能保持;5分,能抬腿保持至少10s;6分,無運動阻滯。記錄最大運動阻滯出現時間和運動阻滯完全消失時間;并記錄圍麻醉期中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不良反應發生和處理情況。進腹前,靜脈單次推注哌替啶25mg和氟哌利多2.5mg。圍麻醉期中,血壓下降超過基礎值的30%,予以麻黃堿10mg單次靜推;心率低于60次/min,則給予鹽酸戊已奎醚0.5mg單次靜推。
1.3統計學方法各參數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小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樣本的方差齊性檢驗,采用F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帶狀皰疹病人診斷研究論文
【關鍵詞】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為皮膚科及疼痛科門診的常見病,在皮損出現后臨床診斷容易,但不少病人治療療程長,特別是年齡大的病人在皮損恢復后仍遺留疼痛,治療較為棘手,但帶狀皰疹特征性皮損出現前、病人僅感疼痛時,診斷較為困難,容易忽視或誤診、誤治[1]。現對一組帶狀皰疹病人的臨床資料作一分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本院疼痛門診共收治帶狀皰診病人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齡24~75歲,平均(50±6)歲。隨機分為A、B兩組。A組為早期診斷組,22例,均為帶狀皰疹皮損出現前早期診斷和治療的病例;B組為皮損出現組,30例,均為帶狀皰疹在皮損出現后就診、診斷并治療的病例。
1.2診治標準
踝關節周圍皮神經應用解剖學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隱神經、腓淺神經、腓腸神經在踝關節周圍的走行位置、毗鄰關系,為臨床踝關節周圍皮神經阻滯麻醉提供解剖學依據。方法采用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用尸體標本15例,觀察隱神經、腓淺神經、腓腸神經在踝關節周圍的位置及毗鄰關系,測量神經壓扁徑,在內外踝尖連線上測量神經至內外踝尖或跟腱邊緣的距離。結果隱神經在內外踝最高點的連線上,位于大隱靜脈外側,壓扁徑(0.342±0.14)cm,距內踝尖(1.857±0.17)cm,距外踝尖(6.838±0.32)cm;腓淺神經在內外踝最高點的連線上,壓扁徑(0.264±0.13)cm,距內踝尖(5.334±0.33)cm,距外踝尖(4.424±0.46)cm;腓腸神經在踝關節周圍,位于外踝溝處、小隱靜脈外側,壓扁徑(0.250±0.12)cm,距跟腱邊緣(2.745±0.21)cm,距外踝尖(2.660±0.16)cm。結論依據隱神經、腓淺神經、腓腸神經在踝關節周圍至內外踝尖或跟腱邊緣的距離、壓扁徑、毗鄰結構關系,可提高皮神經阻滯麻醉的精準度,減少對其他組織的損傷,具有一定的臨床參考意義。
[關鍵詞]踝關節;隱神經;腓淺神經;腓腸神經;應用解剖
足背外傷為手足外科常見的損傷。分布于足背皮膚淺筋膜的神經有隱神經、腓淺神經、腓腸神經和腓深神經,其中隱神經、腓淺神經和腓腸神經位于踝關節周圍表淺位置,屬于皮神經,支配足背絕大部分區域感覺[1-2];腓深神經位于踝關節周圍較深位置,與足背感覺相關,但支配范圍最小,僅支配第1、2足趾相對緣皮膚[3]。對于創口較大或多發性創口的足背外傷,手術中若采取創口周圍皮下浸潤麻醉,可能存在麻醉藥物用量較大的問題,甚至可能造成麻醉藥物的中毒反應;若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則需考慮患者的一般狀態,如生命體征是否平穩、既往病史、患者配合程度等,且存在浪費醫療資源、加重患者經濟負擔等問題。當前B超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應用較多[4-5],但在臨床實際應用中也可能存在費用較高、B超醫生針刺操作不熟練、外科醫生B超操作困難等問題。本研究對尸體標本踝關節周圍支配足背絕大部分區域感覺的隱神經、腓淺神經和腓腸神經進行精細解剖,測量相關數據,旨在為臨床手足外科醫生提供較為精確的局部皮神經阻滯麻醉的依據。
1材料與方法
使用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用尸體下肢標本,一共15例,其中男13例,女2例;右下肢7例,左下肢8例;平均年齡65~75歲。以內外踝最高點連線作環形切口,以內外踝連線前方中點及后方中點作縱行切口,將皮膚向小腿及足部游離,精細解剖,減少不必要的結構損傷。觀察踝關節周圍皮神經,即隱神經、腓淺神經及腓腸神經的位置及其與周圍組織結構的毗鄰關系,測量神經的壓扁徑(考慮經福爾馬林固定后,神經形態及結構特性發生改變,測量神經壓扁后的直徑即為壓扁徑),觀察皮神經的體表投影,測量神經距離內外踝尖或跟腱邊緣的距離(點對點的距離),留取高清照片,記錄相關數據。
2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