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5 19:37: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詩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詩文工作報告材料
優秀的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華,是我們民族母語的精美之本,也是我們民族語言文字運用的典范。它們內涵豐富,意境高遠,語言凝練,瑯瑯上口,傳承著祖國文化的命脈和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感。在學生時期,大量記誦一些古詩文,讓兒童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心境,認識祖國文化的偉大,豐富學生的積累,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基于以上認識,我校開展了古詩文誦讀活動。我們從全校入手,全員參與,全情投入,師生的誦讀熱情高漲,氣氛濃厚,已經形成了一支強大而有聲勢的誦讀隊伍,誦讀活動也已成為我校具有深遠意義的傳統活動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大力宣傳,營造濃厚的誦讀氛圍
為創設一個良好的古詩文學習環境,我們學校加大宣傳力度,班級黑板報也開辟了每周一詩的小欄目,紅領巾廣播則開辟詩詞欣賞欄目,每天定時間播放古詩配樂朗讀,讓學生感其聲、領其情。每天早讀、課間、午間同學們,都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各種形式的誦讀活動,人人誦讀,遍地詩聲,這樣,同學們每時每刻都置身于濃濃的古詩文氛圍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二、發放古詩文教材《小學生必讀古詩文》,開設古詩文誦讀課
我們除了背誦教材上的古詩以外,同時把小學階段應背會的古詩也列入我們的背誦范圍。誦讀期間,每個年級都有自己年級的必備教材,背誦篇目是不同的,各有側重。我們的學生以自由背誦為主,學生積極性非常高,為了不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我們規定,每天利用晨讀的20分鐘,作為集體誦讀時間。我們不僅早自習帶領學生進行背誦,學校還專門開設了古詩文誦讀課,同時進入學校課表當中,每位班主任老師每上一節課都相應地寫出本節課的教案,來使這一活動規范化,科學化。
學校定期給全校教師進行古詩文方面的專門培訓,提升教師的文化內涵。
古詩文賞析景與情思索
古詩文最常使用“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敘事緣情”等抒情方式,將作者的感情傾向、審美意趣通過生動的形象表達出來。所有好的古詩文作品,無一例外地表現了作者的審美意識,要把握作品中的“情”,不僅要知人論世,了解其創作背景,作者往往把自己的身世處境與個人榮辱融注于自己的作品中,常常通過寫景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們鑒賞古詩文,分析其情感傾向,就必須從景物入手。只有在景物所描繪的意境、意象本身蘊含的內容把握準確的基礎上,才能體會出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意緒。在古詩文的學習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一、掌握古詩文中景物賦予的常用意蘊
某些景物經過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賦予了特定的審美內涵。如“柳”字,其音同“留”,具挽留之意,故在古詩文中常用它來表達熟悉的離愁別恨。諸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門外柳花飛,玉郎猶未歸”,莫不如是。而“羈旅”往往寫游子思鄉之情。如“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鴛鴦”則喻指愛情,“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孔雀東南飛》)。“楊花”漂泊無定,“子規”啼血哀鳴。當然,意象在特定的環境下也可賦予新的內涵,但平時如加強對意象的把握,將有利于盡快進入作品所描繪的意境,體味作品所蘊含的感情色彩。
二、抓住作品的主要景物(景象)進行分析
古詩文作品中,詩歌的形象意境既具有巨大的概括性、包容性,又具有很強的朦朧性。古人寫文章,講究含蓄凝煉之美,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在鑒賞時,常難以直接看出蘊含的感情。所以,要善于抓住主要景物(意象)所蘊含的內容來思考言外之意。如杜甫《登高》,詩人首先用了六個特寫境頭,選擇了“風急”、“天高”、“猿嘯”、“渚清”、“沙白”、“鳥飛”六種景物,極力渲染秋江景物肅殺的特點。夔州以風大聞名,風聲中傳來猿猴的哀叫,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是迎風飛翔不停的水鳥。這幾個景物給人一種悲涼的感覺。詩人在首聯就用凝練的筆觸渲染出一種悲涼氣氛,緊接著作者的視野逐漸拓寬:仰望落葉,落葉隨風飄零;俯視江水,江水奔流不息。
“落木”蕭蕭,“長江”滾滾,不僅形象地寫出了落葉發出之聲,長江洶涌之狀,更主要的是透過這種蕭條凄冷的意境,折射出詩人此時居無定所,流落夔州,韶光易逝,斯人年邁,壯志難酬的情感。此詩首聯與頷聯寫景,為頸聯和尾聯的抒情打下基礎。頸聯的“獨登臺”,表明前兩聯的景物是詩人登臺后所見之意,這此景與心中之情緊密相連,望著如此蒼涼凄清的秋景,又怎能不聯想到自己年老多病、流落他鄉、生活艱難的處境?這種漂泊之愁與孤獨之感怎能不與眼前秋景傳達的意緒共鳴?所有的愁思與孤獨,猶如眼前無邊落葉和滔滔江水,排之不盡,驅之不絕。尾聯續寫詩人備嘗艱辛,國破家亡,平添白發,再加上本欲借酒澆愁,卻因病戒酒,愁緒就更難排遣。通過移情,感知的對象才化為有靈魂、有生命、有性格的東西,才被審美對象納入視野,體現了作家的情志個性,使藝術形象帶有鮮明獨特的個性特征。情與景相互交融,以情寓景,以景顯情。
淺論陳洪綬詩文創作
【摘要】天資聰穎的陳洪綬,一生命運多戕:9歲喪父,18歲母親去世。而他生活時期,正處于明清易代之際,朝政腐敗,社會動蕩不安。這樣的背景,形成了陳洪綬憂國憂民的思想。因為“傷家室之飄搖,憤國民之艱危,中心憂悄,往往托之于酒,頹然自放”①,他變得狂放不羈,嗜酒好色,娛情山水。所以,他的很多文學作品都觸及現實,感念時事,真實地返照了那個社會。他還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描寫了自己的身世感遇,對我們了解這位大藝術家的獨特心靈歷程和藝術思想的流變有很大幫助。他真率的個性,使他的創作樸質自然,不修雕琢,寫景抒情,情深意切,而且語言簡練,用詞貼切。當然,他的作品也有以文為詩的不足之處,而且許多詩反映出很濃的遺民氣息。
【關鍵詞】陳洪綬詩文內容特色
古老而神秘的中國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全才、奇才。有些文藝家的文學成就被其他方面的造詣所掩蓋,令后人難識廬山真面目,實為憾事。明末清初的陳洪綬,擅長人物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地位引人矚目,甚至被當代國際學者譽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②”,故其生前死后,主要以書畫名世,詩文則鮮有人知,流傳甚寡論文。
陳洪綬(1599——1652),一名胥岸,字章侯,號老蓮,晚又號悔遲、老遲、勿遲、云門僧等。明末清初浙江諸暨人。著名的畫家、文人。1599年1月23日出生。陳洪綬的出生帶有神奇色彩,據記載:“有道人氅衣鶴發,手一蓮子,授于朝(陳于朝,陳洪綬之父)曰:食此,得寧馨兒當如此蓮。而綬于是生,故幼名蓮子,及其老也,名老蓮。”③
陳洪綬從小就生活在風光佳麗、文史深厚、陶冶文學家、美術家的理想環境(他一生除兩次北上至北京之外,其余時間均在“南至諸暨,東至紹興,北至杭州、蕭山”④的這一“三角地帶”中度過)。他幼年就聰穎過人,已顯示出他特殊的藝術才能。加之他出生在官宦世家,這為他的藝術創作和文學創作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而陳洪綬生活時期正處在明清兩朝鼎革的離亂時代,顛沛流離的生活形成了他狂放不羈、憂國憂民的個性,這也為他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洪綬岳父蕭山的來斯行(字道之,字馬湖,一號槎庵)為飽學之士,生性狂放,著作頗豐,對他頗有影響。下面就結合他特殊的經歷談談他的文學創作內容和藝術特色。
一
語文詩文素養管理論文
在柳綠花紅、蓮葉田田的初夏時節,在一個涼爽宜人、空氣清新的早晨,我們踏入了位于膠東半島最南端的海陽市。我們從一個學校到另一個學校,從一間教室到另一間教室,無論是繁華的城鎮,也無論是偏僻的山村,在所到的每一所小學的校園里,我們都聽到了孩子們銀鈴般清脆動人的詩文誦讀聲,我們在校園的每一處花壇、每一片草地都看到了制作精美的詩文牌;在每一條走廊、甬路都欣賞到孩子們充滿靈性的“詩配畫”,在每一間教室、辦公室都有一面張貼著師生書畫作品的詩文壁……我們的心被強烈地震撼和深深地感動了!
這就是海陽教委開展小學詩文素養實驗后形成的一個動人景象。
該市自1999年8月開始開展這項實驗,很快就掀起了一股誦詩熱潮。這股熱潮以其特有的魅力迅速蔓延,由學校擴展到家庭,由家庭擴展到社會……
三大背景、四條規定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近幾十年來,我國為什么沒有培養出大師級的人物,為什么沒有產生經典性的世界名著,就是因為忽視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讓學生斷了民族文化的乳汁,導致很多年輕人人文素養先天不足,缺少構筑成才大廈的寬厚根基……我們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其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一些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去尋根,導民族精神之根,導現代文明之根……在誦讀古詩文過程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海陽市教委主任修玉德)
語文詩文素養管理論文
在柳綠花紅、蓮葉田田的初夏時節,在一個涼爽宜人、空氣清新的早晨,我們踏入了位于膠東半島最南端的海陽市。我們從一個學校到另一個學校,從一間教室到另一間教室,無論是繁華的城鎮,也無論是偏僻的山村,在所到的每一所小學的校園里,我們都聽到了孩子們銀鈴般清脆動人的詩文誦讀聲,我們在校園的每一處花壇、每一片草地都看到了制作精美的詩文牌;在每一條走廊、甬路都欣賞到孩子們充滿靈性的“詩配畫”,在每一間教室、辦公室都有一面張貼著師生書畫作品的詩文壁……我們的心被強烈地震撼和深深地感動了!
這就是海陽教委開展小學詩文素養實驗后形成的一個動人景象。
該市自1999年8月開始開展這項實驗,很快就掀起了一股誦詩熱潮。這股熱潮以其特有的魅力迅速蔓延,由學校擴展到家庭,由家庭擴展到社會……
三大背景、四條規定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近幾十年來,我國為什么沒有培養出大師級的人物,為什么沒有產生經典性的世界名著,就是因為忽視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讓學生斷了民族文化的乳汁,導致很多年輕人人文素養先天不足,缺少構筑成才大廈的寬厚根基……我們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其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一些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去尋根,導民族精神之根,導現代文明之根……在誦讀古詩文過程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海陽市教委主任修玉德)
古詩文閱讀賞析題答題策略
從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題看,全國卷的古代詩文考題分值為32分,其中文言文閱讀題19分,詩歌鑒賞題8分,古詩文默寫題5分。文言文閱讀與詩歌鑒賞題是高考考生考試復習的重點、難點,是提高語文成績的關鍵,現筆者將多年來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的古代詩文閱讀鑒賞題應試策略總結如下。
一、文言文閱讀理解題的應試策略
文言文堪稱當代學生學習語文的頭等難題,而高考試題中這部分最難的就是文言句子翻譯題。文言句子翻譯題是按“點”給分,在做題時考生一定要本著一個“細”字認真答題。1.把句子放到原文中了解大意,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語。2.看看句子有無特殊句式、詞類活用。如果有,按還原特殊句式、詞類活用后的意義用法翻譯。3.逐字翻譯句子,句中不理解的詞語要根據上下文,借助已有的詞匯儲備為該詞選一個恰當的解釋。以2009年全國高考II卷的文言文閱讀翻譯題為例.
(1)“自以不能廣施,至使此人顛沛,乃于此植竹處溝上立小橋,令足通行。”句中要注意的詞是“施”、“顛沛”、“乃”、“立”。首先,把整句話放到原文中了解其大意;其次,發現此句無特殊句式和詞類活用;第三,逐字翻譯全句,“施”可譯為“施舍”,“立”可譯為“建立”、“樹立”等,再根據語言習慣,確定為“建起(小橋)”,虛詞“乃”套用它常見的兩種用法:一是表轉折,譯為“竟然”;二是表承接,一般譯為“于是”、“就”,這里應該是表承接關系。則全句譯為:自認為不能廣泛施舍,致使這人跌倒,于是在種竹處的溝上建起小橋,讓人足以通行。
(2)“若以其貧老邪,耋齒甚多,屢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句中要注意的詞是“其”、“耋齒”、“比室”。“其”是指代自己的用法,在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一文中學過“而予亦悔其隨之”。“耋齒”則可以聯想“耄耋老人”一詞,可以判定此處意思為“老人”。古人習慣用“發”、“齒”一類的詞表示年齡,比如《桃花源記》中的“黃發垂髫”,《祭十二郎文》中的“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比室”的“比”在《促織》一文中學過“納比籠中”,意思是“并在一起”,還有“比肩接踵”、“天涯若比鄰”等,那么“比室”就是“在一起的人家”。則全句譯為:如果因為我又窮又老的話,老人很多,家家戶戶經常貧困,不止是我一人而已。
二、古詩詞鑒賞題的應試策略下面筆者談談古詩詞鑒賞題的選材規律和應試策略。
古典詩文的節奏分析論文
人教版九年制使命教誨初中新課本《語文》144頁實習一是這樣說的:“朗讀要注意節奏,準確表達書生的思想情緒。節奏可以按音節兩全意義來分別。這里需要評釋一下什么是“音節”和“意義”。所謂音節,是語音中最自然的結構單元,一樣平常地說,一個漢字的讀音即是個音節。而這里的意義是指不能脫離原句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意思。
如:故交|具|雞黍這里的“故交”“雞黍”即是意義單元,“具”即是一個音節。
又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幾多樓臺|煙雨中。這是粗線條的意義分別,每句兩個節奏,也可以分別為每句三個節奏:南朝|四百八十|寺,幾多|樓臺|煙雨|中。在平常的朗讀和測試中,此法用得最多。
下面團結我省近幾年來的中評語文試卷中出現的有關標題,作些闡發。
例1、下列語句中,朗讀停頓準確的一項是()
A.自|吾氏三世|居是鄉B.而|鄉鄰|之生日蹙
黃氏補注杜詩文學價值
黃希、黃鶴的《黃氏補注杜詩》三十六卷(又名《黃氏補千家注紀年杜工部詩史》、《集千家杜詩補注》),以其編年之詳細,考證之精而為后世許多注家所采用。作為集注本,其中還保留了豐富的文學史料,成為研究杜詩乃至其他知識的珍貴資料。黃氏注本的文學史料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文學價值
《黃氏補注杜詩》對杜詩從內容思想到藝術形式都進行了全面、詳細的闡釋。首先,揭示杜詩思想內容。如卷六《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余時忝諍臣,丹陛實咫尺。相看受狼狽,至死難塞責”兩句,黃鶴箋曰:吳公以諫而黜,杜公同在言路,不能辨其屈,徒作詩以自責。異乎范文正公以讜直去國,而余襄公上疏論救亦貶。尹師魯、歐陽公相繼論說,又皆貶降。此亦見本朝養成士氣,可使沉默偷安者為之愧死也。又如,卷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黃鶴箋曰:唐自天寶之亂,民不得其居處者甚多。公因茅屋為秋風所破,遂思廣廈千萬間之庇。其為憂國憂民之念至矣。再如,卷三十二《東屯月夜》“抱疾漂萍老,防邊舊谷屯”句,黃希曰:公在羈旅中,猶能屯谷以防邊,可見憂國之深矣。以上分析到了杜甫“一飯未敢忘君”的忠君思想和正直無私、仁民愛物的偉大人格。其次,揭示杜詩的藝術手法和風格。杜甫詩藝精湛,各種藝術手法在杜甫手中都能運用得爐火純青,其中比興手法的運用最為后人所稱道。《黃氏補注杜詩》也關注到杜詩中的比興手法。如卷三十《八月十五夜月》:“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句中,黃希箋曰:公于詩中亦多用轉蓬字,偶于此發,公自傷之意耳。杜甫晚年漂轉巴蜀、荊湘間,故常有身世悲涼之感。又,卷三十五《登岳陽樓》一詩,黃鶴箋曰:唐子西云:“過岳陽樓觀子美詩,不過四十字耳,氣象閎放,涵蓄深遠。殆與洞庭爭雄,所謂富哉言乎者。”余謂一詩之中如“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一聯尤為雄偉。雖不到洞庭者,讀之可使胸次豁達。
短短幾句話就對杜甫此詩的藝術性做了很精到的揭示。再次,鑒賞和點評相結合箋釋詩意。《黃氏補注杜詩》在箋釋詩意的同時,還對一些好詞妙句進行品評。如卷十九《奉和》“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句,《黃氏注本》引余葵注曰:“《百斛明珠》云:‘七言之偉麗者,杜子美如此二句后寂寥無聞。’”又如,卷三十《十六夜玩月》“關山隨地闊”句,黃希箋曰:“公于月詩多用‘關山’字,如曰‘關山空自寒’、‘關山同一照’與此是也。蓋本樂府有《關山月》,又王褒詩‘關山夜月明’。”此外,《黃氏補注杜詩》注引的文獻資料非常豐富,其中經、史、子、集無所不包,內容包羅萬象,有經史傳記、百氏雜書、考古博物、山川風土、魚蟲草木、詩詞評論、奇聞怪事、問卜星象等。并保存了大量的文學史料。首先,《黃氏補注杜詩》引用了許多唐代以前的文獻資料,其中有許多的唐前文獻已經在流傳中散佚,即使存者也或多或少的有殘訛,因此黃氏注本所引文獻無論從輯佚,還是校勘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文學總集。魏晉時期的其他文學總集逐漸亡佚,而《文選》的影響越來越大。早在隋代就有蕭該為《文選》作注,發展到唐代李善注《文選》,成為集大成者。李善注一直為后世所關注,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版本。《四庫全書總目》在李善注《文選》的題解中稱:其書自南宋以來,皆與五臣注合刊,名曰《六臣注文選》,而善注單行之本世遂罕傳。此本為毛晉所刻,雖稱從宋本校正,今考其第二十五卷陸運贈兄機詩注中,有向曰一條、濟曰一條,又《贈張士然》詩注中,有翰曰、銑曰、濟曰、向曰各一條。殆因六臣之本削去五臣,獨留善注,故刊除不盡,未必真見單行本也。①其下又引用了很多的例子證明李善注《文選》未曾有單行本,現流傳的李善注本是從“六臣注”中析出整理而成。然而,這種說法并不符合事實。首先,宋代的各種書目,如《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遂初堂書目》等文獻均同時著錄過李善注和“五臣注”,而無有“六臣注”。到《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的“六臣《文選》”,已經是李善注本流行后好幾十年的事了。②其次,李善注和“五臣注”分別流行的例證還存在于宋代其他的文獻中。黃氏注本中就分別引用到李善注和“五臣注”的內容。其次,《黃氏補注杜詩》保存了許多兩宋時期的文學作品。如卷二十七《宴戎州楊使君東樓》“重碧拈春酒”句,洙曰:一作酤。蘇曰:歐陽文忠公曰:“酤”當作“拈”。趙曰:“舊本作‘酤酒’,非也,善本作‘拈’……黃魯直在戎州時,‘王公權家荔子綠,廖致平家綠荔枝’詩,‘試傾一杯重碧色,快擎千顆青紅肌’。”“輕紅擘荔枝”句,鶴曰:“山谷在戎州有《和任道食荔枝》詩云:‘六月連山柘枝紅。’又有《廖致平送綠荔枝》詩云:‘能與同此絕滋味,唯有老杜東樓詩。’蓋本此詩‘勝絕驚身老’之句也。”按,以上所引的詩句分別出自黃庭堅的《次韻任道食荔支有感三首》(之二)與《廖致平送綠荔支為戎州第一;王公權荔支綠酒亦為戎州第一》兩首詩。《黃氏補注杜詩》還保存了許多兩宋時期的文學活動以及文學思想。如卷十八《送蔡希曾還隴右寄高三十五書記都尉》“身輕一鳥過”句,引余注曰:“《歐公詩話》云:初,陳舍人從易偶得杜集舊本,文多脫誤,至《送蔡都尉》詩‘身輕一鳥’,其下脫一字。陳公與數客各用一字補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下’,莫能定,后得一善本,乃是‘過’字,陳公嘆服,以為雖一字,諸君亦不能到。”從此條資料不僅可以得知杜詩在宋代的流行狀況,而且也能了解宋人校勘杜詩的情形。另外,《黃氏補注杜詩》引用了大量宋代詩話、筆記材料,如蔡啟的《蔡寬夫詩話》、佚名的《漫叟詩話》、惠洪的《冷齋夜話》、馬永卿的《懶真子》、黃朝英的《緗素雜記》、邵伯溫的《邵氏見聞錄》、嚴有翼的《藝苑雌黃》、程泰之的《演繁露》、吳虎臣《漫錄》、胡元受《叢話》等,有些文獻如吳虎臣《漫錄》、胡元受《叢話》等均已散佚,即顯得彌足珍貴。《黃氏補注杜詩》還保存了宋代其它文史資料。如卷二十《山寺》“鸚鵡啄金桃”句,黃鶴曰:“崇仁饒焯景仲與余言,嘗見武林有金桃,色如杏,七八月熟,因知《東都事略》所記外國進金桃、銀桃種,命植之御苑,即此也。”饒焯為何人,史無載,也無其它資料可考,但黃氏注本卻保存了關于其人的材料。諸如此類的文人軼事、文壇掌故,在黃氏補注杜詩中還有不少,十分珍貴。
二、文獻學價值
1.校勘、考訂價值。黃氏父子對杜集詩歌作了許多校證工作,而且大多論據充分,考訂精確。如卷七《投簡成華兩縣諸子》一詩,梁權道編在上元二年(675)成都時作,以為“成華”是成都、華陽兩縣。黃鶴以為梁權道所考有誤:此二縣,《唐志》故云此次赤,然詩云:“長安苦寒誰獨悲。”又言“南山之豆”、“東門之瓜”,皆長安京兆事,當是天寶間在長安作。今以“鄉里兒童項領成,朝廷故舊禮數絕。自然棄擲與時異”之句,意是十年召試后送隸有司參選時作。疑是與咸陽、華源二縣“,咸”誤作“成”也。黃鶴根據詩中的赤縣、長安、南山之豆、東門之瓜等一系列有關長安的事物,確定成、華為咸陽、華源兩縣,而梁權道的成都、華陽之說有誤,并考定此詩作于天寶十年(751)之長安。卷一《游龍門奉先寺》“天闕象緯逼”一句中“闕”的校勘,黃氏補注本引入宋人校勘:王洙注曰:“一作閱”;偽蘇注曰:“‘閱’字當作‘闕’或作‘闊’。蔡天啟云古本作‘闚’,王介甫云當作‘天閱’。蔡絛云當用‘闕’。”黃希綜合諸家,考訂為“闕”,云:《廣記》凡輿地有石者,皆以門名之,故彭州有天彭山,兩山相對,其形如門,謂之天彭門,亦曰天彭闕。按龍門本闕塞山,又名伊闕山,則以龍門為天闕無疑矣。黃希的考證為后來注杜者接受,錢謙益《錢注杜詩》箋曰:“韋應物龍門游眺詩云:‘鑿山導伊流,中斷若天闕。’又云‘:南山郁相對。’此即杜詩腳注也。宋人妄改,削之何疑。”③仇兆鰲《杜詩詳注》也以闕為是,曰:附考:杜詩各本流傳,多有字句舛訛,昔蔡伯世作《正異》,而未盡其詳。朱子欲作考異,而未果成書。今遇彼此互異處,酌其當者書于本文。參見者分注句下,較錢注、朱注,多所辯證矣。如此詩“天闕”諸家聚訟約有八說:蔡興宗《正異》依古本作“天窺”,有《莊子》“以管窺天”及鮑照詩“天窺茍平圓”可證。楊慎云:“天窺”“云臥”乃倒字法,言窺天則星辰垂地,臥云則空翠濕衣,見山寺高寒,殊于人境也。蔡絳及《庚溪詩話》皆作“天闕”,引韋述《東都記》“龍門若天闕”為證,言天闕迥而象緯逼近,云臥山而衣裳涼泠也。朱鶴齡從之。姜氏疑“天闕”既用實地,不應“云臥”又作虛對,欲改作“天開”,引《天官書》“天開書云物”為證,則屬對既工,而聲韻不失。張綖謂“天闕”乃寺門觀,“云臥”猶言云室。《杜臆》解“天闕”為帝座,以《宋志》角二星十二度謂之“天闕”也。王介甫改作“天閱”。舊千家本或作“天闊”,或改“天門”,俱未安。④又如,卷二《麗人行》“珠壓腰衱穩稱身”句,明楊慎《升庵詩話》中載:松江陸三汀深語予:“杜詩《麗人行》,古本‘珠壓腰衱稱稱身’下有‘足下何所著,紅渠羅襪穿鐙銀’二句,今本無之。”⑤仇兆鰲曰:“今按:兩段各十句為界限,添此反贅。”⑥錢謙益也認為“編考宋刻本并無,知楊氏偽托也,今削正”⑦。可見由于宋元刻本去唐未遠,更能夠接近作者原文風貌,故在校勘中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小學語文詩文教學的思考
摘要:詩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小學生通過學習詩文可以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塑造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團隊合作的樂群精神,也可以吸收祖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智慧,培養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靈活教學,扎實做好小學語文的詩文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詩文;古詩
詩原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在詩文一詞中,詩是指詩、詞、歌、賦等,包括格律詩和自由詩,舊體詩和新體詩等;文是指除了詩詞歌賦以外的,諸如元雜劇、小說、散文、戲劇、報告文學等文學體裁,以及記敘文、論說文等各種類型的文章。但通常具有文字華美,具有韻律等“詩”的特點。最新版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小學語文的階段性目標包括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這些誦讀和背誦的詩文分布在小學階段的各個年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讓小學生逐漸接觸并了解中華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絢爛多姿,是傳承祖國語言文字和傳統文化的必備載體。
一、小學生學習詩文的意義
首先,小學生通過詩文的學習可以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不管是古人或是今人的作品,其中都飽含著豐富的情感和信念,有對祖國的真摯情感、深深眷戀;有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平等尊重的強烈渴望;有對勤奮執著、友善誠信的謳歌,也有對邪惡、不公的反抗……小學生學習這些詩文的過程就是一個對自我人生態度價值觀的塑造過程,在此過程中他們的個性得以彰顯,合作精神得以鼓勵和發展。其次,通過詩文的學習,小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詩文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精煉富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將自然風光、大好河山、情緒情感融入詩詞歌賦之中,學生在誦讀中不知不覺就好像已身處作者當時所處的意境,無形中得到民族文化智慧的滋養。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也有很多當代優秀的詩文作品,節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由于接近口語,更容易讓小學生理解和吸收,可以幫助他們增進對世界的了解,滿足他們對未知的渴望,使他們充分感受祖國的語言文字之美,培養他們熱愛閱讀的生活方式。另外,詩文以其朗朗上口的節律、獨特華美的用詞可以培植小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逐步增強其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詩文的學習在發展小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由于其豐富的內容可以充分發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二、小學語文詩文教學容易出現的問題分析
古詩文教學實習問題及對策
摘要:古詩文的文化傳承價值與育人功能需通過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來加以實現。目前,高校師范生古詩文教學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課程設置不太合理、課堂教學重理論輕能力,教學實踐與實際中學課堂對接不暢等方面。高師院校培養高質量的師范生的有效路徑在于:以學生為主體,優化課程設置;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及教學管理;加強語文實踐基地建設,增強有效對接。
關鍵詞:師范生;古詩文;教學實踐;能力培養
古詩文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之精髓,是中小學生的重要學習資源和寶貴的精神養料,古詩文閱讀也是歷年來在語文詩卷中得分率較低的題型之一。要培養中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夯實語文功底,就必須重視未來的語文教師———師范生的古詩文教學能力培養。目前,傳統高校中文師范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如:課程設置方面,必修課時不足,選修課種類少;雙師型教師匱乏,重理論輕實踐;高校師范教育與中學語文教育對接不暢,另外,教育實習基地不穩定、實習實踐針對性不強等因素,都制約著師范生古詩文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探究師范生古詩文教學實踐能力培養低效原因并尋找解決對策,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課題。
一.導致師范生古詩文教學能力較低的原因
(一)課程設置方面,必修課時不足,選修課種類少“課程改革一直是高師教學改革的一個焦點,課程內容的設置是促進教師行為成熟、實現師范專業目標的關鍵,也是教師專業發展中職前教師培養的切入點與突破口。”[1]高校中文專業是培養有“學者素養”的未來教師,而不是培養書齋式研究的學者,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設置方面,對師范生的語文教學實踐能力的要求,應有別于一般的中文專業。以詩歌教學為例,在課程設置方面,應開設必要的專業必修課或選修課,如“詩詞鑒賞”“唐詩語言學”“詩詞曲經典解讀”等課程,以利于提高學生對詩詞曲的把握能力。目前,許多中文教育專業側重于文學史,文學理論等相關課程,這對中小學語文教師詩歌鑒賞教學能力培養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中文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與其它如現當代文學史等課程比起來,課時是多一些,但從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看,很多院校所設課時量并不足,與古代文學相關的選修課,也就是兩三門。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是西南大學,他們針對免費師范生開設的古代文學課,長達三個學年,總學時達288個。選修課也有13門之多,如《明代文學研究》《詩經導讀》《史記研究》《李白研究》《蘇軾研究》等,分別涉及斷代文學史、文體研究、作品研究、作家研究等專題,但一般性師范院校,難以開設這么多課程給師范生以選擇的空間。(二)“雙師型”教師匱乏,課堂教學重知識的傳授,輕實踐能力的培養高校需要既具備理論教學能力、又具備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目前,高師院校中文專業擅長文學史、詩詞鑒賞、教法的教師大有人在,而熟悉中小學語文教師隊伍古詩文素養現狀、古詩文教學現狀,并能對在校師范生古詩文教學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扎實著手的教師并不多見。目前,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聯絡不暢,理論學習與課堂實踐存在一定的脫節。高校的古代文學閱讀教學,存在著李維鼎所說的以下問題:“誦讀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結論給出太快;討論不足,分歧消解太快;欣賞不足,理性說明太快;整合不足,閱讀結束太快。”[2]這與課時有關,也與高校教師的教學理念有關。高校與中小學一線語文教師相互溝通、聽課、調研,有針對性地探討師范生古詩文教學實踐能力如何培養、提高,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在教學觀念上,注重個人對文學史、文學理論的講授,輕師范生賞析性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側重于講授法,輕視對話、討論、自學指導等;時間分配上,缺乏誦讀、積累、賞析等必要的教學時間,閉卷考試,學生一般都可取得優秀的學業成績,但到具體的課堂一線,所展示的古詩文教學能力存在著明顯不足,如賞析力差、言語表述生澀、古詩文習得積累量不足等。(三)實踐教學方面,重形式,輕效果,與中學語文教育對接不暢高校中文專業語文教師人才培養傳統模式重理論傳授,輕能力訓練和課堂實訓,在一定程度上與基礎教育脫節。大學四年,師范生實踐機會偏少,教學實踐多安排在大四中的一個學期,前三年為理論知識傳授,幾乎不經歷教學實踐的訓練。三年的理論知識傳授,一學期的教學實踐能力訓練,顯然在時間上,有明顯的不足。這種模式,在師范生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方面,如認知需求、能力結構、知識結構等都有待完善。另外,師范生教育實習基地不穩定、實習針對性不強等因素,都制約著師范生古詩文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習見習是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的重要準備環節,要真正落實這一環節,高校要應盡可能地將學生安排在跟專業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的實習基地單位。[3]而目前,高校師范教育與中學語文教育對接不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有些高師院校的語文實踐教育基地還不穩定,還存在著不愿接納師范實習生的現象。其次,師范生有古詩文教學實習的愿望,而語文實踐基地的指導教師不愿對接,表現為不愿給實踐機會、不愿過多指導等。對此問題,本課題組曾做一調查。中小學教學一線教師由于多種原因,往往不希望實習生教古詩文,對于如何教化古詩文的指導也很難有質的保證。本課題組跟蹤南陽師范學院2016年到南陽各地或洛陽、鶴壁、開封等地支教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實習生,發放“師范生古詩文教學能力訓練實習調查問卷”200份,收回180份,回收率90%,有效率93%。經調查,師范生到中小學實習,幾乎有一半的指導教師,不愿意讓師范生試講古詩文。與老師座談得知,指導教師一般擔心古詩文篇目實習生講不好,容易影響學生背誦、理解和記憶,甚至影響學生期末考試。實習生試講不理想,指導教師還要重新講解,造成課時的浪費不說,學生在先入為主的情況下,容易影響整篇古詩文的理解。有的實習生,在學校進行了模擬試講,想將試講篇目在實習期間重新試講,指導教師對此支持程度不高,經調查,其中原因有二:師范生的實習要求一方面易干擾中小學教學進度;另一方面,有些篇目,在基礎教育的某一年級段,其古詩文教學能力也有所側重,并不像師范生原來設想的那么簡單,可在自己實習的年級段自由試講。一般來講,指導教師愿意指導實習生試講非古詩文篇目,在繁雜的教學任務面前,老師給實習生在古詩文教學能力方面有計劃安排的比例不高,能對實習生古詩文教學能力訓練有定期總結和反思的指導教師也不多見。
二.培養師范生古詩文教學能力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