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方案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5 23:33: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實驗方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
新學年,我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為深入推進我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結合我市三年來課程改革實驗實際,制定《*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試行)》(以下簡稱"課程計劃"),請從實際出發研究落實。
一、認真學習,提高認識
"課程計劃"適用于參加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年級。未進入課程改革實驗的年級,仍執行教育部1994年頒布的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教學)計劃。
"課程計劃"中規定的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初中小學的課程門類、設置辦法、教學時數、修習方式等,反映出時代的特點和*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要求,體現了新的課程觀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周課時總量、學科課時總量、學科課時占各學科總課時比例上嚴格執行教育部的規定,在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上考慮到*市21世紀課程改革實驗的平穩過渡。因此,課程設置表分表一和表二,分別適用于六三和五四學制的學校;外語課從小學一年級起開設;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的選擇權在區縣和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和地方與校本課程賦予區縣和學校更多的自主安排權,可自主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課程設置表"是完成小學初中教育教學任務,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實現義務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各區縣和學校要組織全體小學和初中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和教科研人員認真學習研讀,了解并把握義務教育新課程的變化和特點,全面落實其精神和要求。
二、做好實驗推廣的各項準備工作
各區縣要提前做好教學設備的配置、教師的補充和培訓、課堂教學改革和管理改革等方面的準備工作,繼續研究小學和初中教學的銜接問題,研究并落實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歷史與社會、藝術、綜合實踐活動等新增綜合性課程的開設,指導學校進行必要的課程選擇,開發好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同時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外語課、寫字課的開設,以及預防艾滋病、預防、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安全與自救互救等專題教育的開展。
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經國務院同意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我部決定從2001年秋季起進行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現將供實驗區使用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研究,并根據實驗區的實際制定具體的課程實施計劃,精心組織實施。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請及時反饋到我部基礎教育司。
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
根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要求,設置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課程設置應體現義務教育的基本性質,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為學生的持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時代要求,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二、課程設置的原則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立足*區實際,借鑒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和全國課程改革實驗區的有益經驗,全面實施《*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方案(試行)》和《*市實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的課程安排指導意見(試行)方案(試行)》,形成符合國家課程改革要求、具有*區特點的普通高中課程和教學體系,促進普通高中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普通高中教師素質的整體優化,提高我區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
二、目標任務
(一)制定《*區普通高中課程安排指導意見(試行)》,探索普通高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構建具有*區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課程體系。
(二)構建我區高中課程建設與管理、課程資源開發和共享的機制,著力提高學校課程管理及課程建設的能力。
(三)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建立與普通高中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
健康行為習慣實驗方案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廣泛深入地開展健康促進工程,提高群眾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導有益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預防和減少各類疾病的發生,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實施背景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了“以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為重點,構建鄉村和社區衛生信息網絡平臺”的要求。常務會議明確了今后3年的階段性工作目標,提出從2009年開始,逐步在全國建立統一的居民健康檔案。2008年,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向鹿泉市政府捐贈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在鹿泉市開展健康促進工程,建立全民統一健康檔案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在國家衛生部和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下,在“健康就是生產力”的理論指導下,在鹿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鹿泉市建立全民統一健康檔案試點取得了成功。為此,市政府決定推廣鹿泉市的經驗,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也決定向市政府捐贈價值500萬元的“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軟件產品,用于全市全民健康促進工程的實施。
二、目的意義
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健康促進工程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要舉措,人民群眾的健康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沒有人民群眾的健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開展全民健康促進工程,就是教育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改善全民健康狀況。堅持“政府主導、全民參與,以人為本、民生至上,城鄉統籌、協調推進,立足實際、注重特色”的原則,本著近期和遠期、常規和創新、科學性和實用性、通俗性相結合,讓群眾獲得更多健康知識,不斷提高健康行為,促進全民健康素質的提高,為打造繁華舒適、現代一流的省會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三、總體目標和主要指標
學校課程設置實驗方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課程體系的要求,設置培智學校課程。課程設置應體現先進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規律和特點,遵循智力殘疾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為智力殘疾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社會文明進步要求,使智力殘疾學生具有初步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具有初步的社會公德意識和法制觀念;具有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和適應生活、社會以及自我服務的技能;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公民。
二、課程設置的原則
1.一般性與選擇性相結合
在課程設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殘疾學生的教育需求,通過一般性課程來滿足其生理、心理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開發他們的潛能;同時,通過選擇性課程來滿足學生的個別化需求,促進他們多方面的發展。
小學語文導放式教學實驗方案論文
一、實驗課題
小學語文“導放式教學”課題研究
二、開題時間
二00一年九月
三、實驗目標
以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語文課程標準和新大綱精神為指導,創造生動、開放的教學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生自主、能動、富有個性的學習中培養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醫學微生物學論文
【摘要】以本科預防醫學專業55名學生為實施對象,進行了醫學微生物學設計性實驗教學的初步探討,通過學生自己選題、查閱文獻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實驗、整理與分析實驗結果、撰寫實驗論文,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關鍵詞】醫學微生物學設計性實驗創新能力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1]。要求醫學院校在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還須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造就滿足新時代需要的高素質實用型醫學人才。為此,我們在2005級本科預防醫學專業的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進行設計性實驗的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擇預防醫學專業本科學生作為設計性實驗教學的實施對象,將醫學微生物學設計性實驗安排在實驗教學的最后一次進行,這樣學生已經系統地掌握了醫學微生物學的知識,并在前期實驗的基礎上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技術和方法,對實驗儀器設備的使用有初步了解,為完成設計性實驗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1.2方法
大學物理實驗對比教學研究
1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現狀分析
大學物理實驗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理想的實驗教學模式應該是分層次教學模式,按照先開設基礎性實驗,再開設綜合性實驗,最后開設設計性實驗的順序授課,這樣安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對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能力。而現實情況卻給這種教學模式提出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1)隨著多年擴招,學生人數逐年遞增,儀器數目的增長遠不及學生人數的增長,而在上課時為保證教學效果一臺儀器最多容納兩名同學同時使用,儀器數目嚴重制約著上課學生的人數,一個實驗一般只能保證有一個班或者半個班的學生來做;(2)大學物理實驗一次課為3學時,同一個實驗一天最多只能排三次課,即上午、下午和晚上各上一次課,那么一個實驗一周最多只能重復15次左右。如果所有的班級都按同樣的順序來上實驗課,對于大部分高校來說每個實驗每周要重復的次數都大于15次,這樣在排課上就會出現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部分高校目前都采用輪轉授課的方式來排課,即各實驗室同時開課,然后各班在實驗室之間進行輪轉。由于學時的限制,大部分高校的大學物理實驗只開兩個學期甚至有個別學校只開一個學期,這樣就會出現一學期的實驗課包含三類實驗中的兩類或者三類的情況。如果輪轉授課,那么就很難保證讓所有學生都先做基礎性實驗,再做綜合性實驗,最后做設計性實驗,也就是說必然有部分學生打破理想的上課順序,這樣分層次教學模式就很難實行了。另外,由于在中學階段各地區、各學校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不同,導致剛入校大學生的實驗基礎及實驗能力差異較大。而大學物理實驗課是大學生最先接觸的實驗課之一,所以我們在授課時必須考慮到這個差異。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在實驗課上對所有學生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沒有任何差異。這樣就會使學生出現兩種極端,部分實驗能力強的學生迅速完成實驗,而部分實驗能力差的學生需要他人幫忙或是延長時間才能完成實驗,甚至有個別學生為完成實驗選擇抄襲其它同學的實驗數據。長此以往,實驗能力強的學生會認為實驗課程過于簡單,學不到多少知識,對自己的能力提高沒有幫助,會逐漸對物理實驗課程失去興趣;實驗能力差的學生由于經常不能獨立完成實驗,會認為課程太難,自己無法掌握,在逐漸喪失自信心的同時勢必對物理實驗課程提不起興趣。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兩類極端的學生都會逐漸喪失對實驗課程的興趣,顯然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的培養,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的提出迫在眉睫。
2對比教學模式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需要在無法實行分層次教學模式的情況下,提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而且這種教學模式要既能滿足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要求,又兼顧兩類極端學生的學習要求,更廣泛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我們提出對比教學模式。
2.1演示實驗和課堂實驗的對比
在實驗課前增加演示實驗內容,學生通過觀察或親自參與有趣的演示實驗,會對接下來要做實驗產生強烈的興趣。如:做全息照相實驗時,演示白光再現全息照片;做測量物體的轉動慣量實驗時,讓學生參與演示茹科夫斯基凳;做受迫振動實驗時,讓學生參與演示魚洗盆等。學生在完成實驗以后,通過與演示實驗的對比可以引發更多的思考。(1)在全息照相實驗前演示白光再現全息照片,而各高校在實驗中做的基本都是激光再現全息照片。做完全息照相實驗以后,學生會發現自己的照片無法在白光下直接觀測,而需要在激光下觀測。這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不讓我們拍攝能直接在白光下觀測的白光再現全息照片,這樣觀測起來不是更方便嗎?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查找相關資料,然后在實驗報告上解釋這個問題。通過這樣帶著疑問去學習的過程,學生對全息照相的理解會更加深刻。(2)在測量物體的轉動慣量實驗前,學生參與演示茹科夫斯基凳時,雙臂平伸凳子轉速減慢,雙臂收縮凳子轉速加快。通過分析可以知道雙臂平伸時轉動慣量大,雙臂收縮時轉動慣量小,最終得出結論:總質量一定的情況下,質量分布離轉軸越遠,轉動慣量越大。做實驗時給學生提供的塑料圓柱、金屬圓桶和實心球的質量基本一樣,讓學生做完實驗來驗證上面的結論是否正確。學生懷著好奇心,在做實驗時就會更加認真,更有利于其能力的培養。
高三物理實驗教學效果策略
1“換”器材,“改”方案
物理實驗比較靈活,不同的實驗可以用同樣的實驗器材,而同一個實驗又可以用不同的實驗器材,設計出不同的方案。在實驗教學中,要讓實驗方案有變化,教師給學生變換一下器材并讓學生嘗試自主設計方案,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對實驗原理本質的理解,并在設計、完善方案時,師生的交流過程中激起思維的火花。探究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關系的實驗,高一新課選用的器材和實驗主要步驟如表1中的方案1。高三實驗教學不妨給學生提供氣墊導軌、光電門、數字計時器、滑塊、重物等器材,引導學生設計方案和實驗步驟,最終得到表1中的方案2。完成實驗方案設計之后,可讓學生比較兩個方案的優劣,在比較中思考。通過比較,學生對實驗原理理解得更透徹,實驗誤差分析水到渠成。方案1的優點:計算簡單,取材方便;缺點:操作不易,平衡摩擦力難度較大,容易出現平衡摩擦力角度不夠或者角度過大;計算速度的時候需要找一段點跡均勻的點,找點和測量不準容易帶來誤差。方案2的優點:操作容易,測量比較準確;缺點:用懸掛重物的重力代替滑塊不準確,重物的重力大于滑塊的合外力。這樣比較對促進學生知識的理解和思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實驗教學的目的順利達成。
2“加”器材,選方案
高三實驗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的器材比原來高一、高二新課教學時多一些。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首先面臨器材選擇的難題,其次選擇不同的器材可設計不同的實驗方案,又面臨實驗方案的選擇。當面臨選擇的時候,會引發學生深入地比較與思考,對學生融會貫通原理與方法大有益處。在測量電源電動勢及其內阻的實驗中,通常給出的器材有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開關、導線、待測電源,用這些器材可設計出圖1所示的電路。高三的實驗教學可在上述器材的基礎上增加電阻箱、單刀雙擲開關、定值電阻R1和R2,讓學生設計盡可能多的方案,進行誤差分析,并對比幾個方案的優劣。學生就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計出圖2、圖3、圖4所示的實驗電路圖。VASV圖1測量電源電動勢及其內阻實驗電路圖(1)圖2測量電源電動勢及其內阻實驗電路圖(2)AVR1R2S1S2圖3測量電源電動勢及其內阻實驗電路圖(3)圖4測量電源電動勢及其內阻實驗電路圖(4)讓學生在有多余器材的情況下設計實驗方案,具有挑戰性,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也不可能每個學生都能設計出所有可能的實驗方案。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師生之間的溝通,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及時給學生幫助,避免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發現思考錯誤,糾正錯誤,使方案得到完善。教師也要重視生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在互助中,盡可能多地完成實驗方案設計,學生在互相促進中達成學習目標。最后,教師再綜合學生設計的所有方案,讓學生比較方案的優劣,對實驗方案作出選擇。這樣的實驗教學過程,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究的熱情。
3“缺”器材,創方案
有些中學實驗,如果缺少部分器材依然能夠完成。對這樣的實驗,教師在高三組織實驗教學時,給學生的器材可以“缺”。讓學生在缺少器材的情況下想辦法設計新的實驗方案。這更能體現師生的智慧,也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演示實驗中,高一新課教學時,采用兩個彈簧測力計來完成。在高三復習教學中,不妨只給學生一個彈簧測力計,讓學生來設計方案。經過教師的引導,師生共同設計出如下方案:1.將圖釘固定在木板上的A點,將橡皮筋一端與兩個細繩套栓接于同一結點,橡皮筋另一端套在圖釘上;2.把兩細繩套中的一條與彈簧秤連接,然后同時拉這兩條細線(一只手直接拉細繩套,另一只手通過彈簧秤拉細繩套),把橡皮筋和細繩套的結點拉伸到O點,記下O點的位置、兩細繩的方向及彈簧秤的示數F1,如圖5所示;3.放回橡皮筋,將彈簧秤連接到另一根細繩套上,再同時拉這兩條細繩,且兩條細繩位于上一步中記錄下來的方向上,仍然把橡皮筋與細繩套的結點拉伸到O點,讀出彈簧秤的讀數為F2;4.松開拉細繩的手,用彈簧秤沿AO方向拉橡皮筋,仍然把結點拉到O點的位置,記下細線的方向和彈簧秤的讀數F';5.作出F1、F2、F'的圖示,以F1、F2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為F;6.比較F和F',如果二者大小基本相等,方向基本相同,則平行四邊形定則成立。ABCO圖5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示意圖通過對原來實驗器材、實驗方案的改變,把原來教材上一次測出F1、F2變成分兩次完成,多了一次等效替代,讓學生對本實驗中的等效替代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變化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天然藥物化學設計性實驗教學模式探究
[摘要]為改善我校天然藥物化學實驗的教學效果,以“甘草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離”為例,初步開展了設計性實驗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和考核評價標準,該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動力,增強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天然藥物化學;設計性實驗;教學模式;實踐
天然藥物化學是研究天然藥物中化學成分的一門學科,天然藥物化學實驗可以促進學生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活學活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出現的天然藥物化學問題。為改善我校目前的天然藥物化學實驗教學現狀,進行了設計性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索。
1天然藥物化學實驗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我校天然藥物化學實驗教學模式主要還是以老師講授演示操作為主,該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主動思考分析實驗現象,如黃芪多糖的提取分離實驗的過程中,觀察到水煎煮黃芪會有大量泡沫產生,并會聞到特殊豆香味,但無法給出合理解釋;如色素提取分離實驗的過程中,會從柱層析分離實驗觀察到不同顏色的色帶按照橙黃色、棕黃色、藍綠色和黃綠色順序先后流出的實驗現象,但能合理解釋其中原由的很少。為解決該問題采取了預習報告的形式,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在這樣的單一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學習,綜合能力很難提高[1-2]。
2選擇設計性實驗教學模式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實驗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