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感染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6 17:40: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手術感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手術感染

骨科手術感染因素與策略

骨科手術切口感染是骨折手術后的嚴重并發癥,給患者帶來痛苦、造成經濟負擔,甚至導致手術失敗[1],控制切口感染是臨床醫護共同的目標。筆者回顧性分析骨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1月-2011年4月醫院骨科手術患者176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910例,女850例;年齡13~68歲,平均(48.9±14.2)歲;開放性骨折630例,閉合性骨折1130例;就診時間1~21h,平均(6.9±3.2)h。

1.2方法

依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2]判斷切口感染,比較切口感染組與無切口感染患者可能影響因素的差異,相關影響因素的選擇包括[3,4]: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BMI)、營養狀態、骨折類型、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臥床時間等。

查看全文

手術切口感染護理綜述

病人術后切口感染是常見的醫院感染,不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明顯延長病人的住院時間,影響了病人的預后,還增加了病人的醫療費用,甚至引發醫療糾紛。引起手術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我們通過從手術室管理的角度分析與手術切口感染有關的危險因素,采取有效的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最大限度的預防和減少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

1手術室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

1.1患者方面

因嬰幼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全,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患有基礎疾病的如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可造成患者機體的抵抗力下降;過度肥胖的患者因體壁脂肪組織過多,使手術切口過大,均易造成切口感染;患者術前住院時間越長,醫院內耐藥菌株在患者體內定植就越多,也增加了術后感染的危險性。

1.2手術方面

1.2.1備皮方式及時間

查看全文

手術室護理感染預防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手術護理措施用于胃腸道患者手術切口感染預防作用。方法選擇本院收治的進行胃腸道手術治療患者100例,將其按照入院時間順序分為兩組,一組給予常規護理模式(50例),設為對照組;另一組給予手術室護理模式(50例),設為觀察組。對比兩組手術治療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率、術后康復情況。結果觀察組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排便、住院時間均早于對照組,而且兩組患者的切口感染發生率分別為4.00%(觀察組)<20.00%(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術室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預防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切口感染,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還能夠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限,有利于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值得推薦。

【關鍵詞】胃腸道手術;切口感染;手術室護理

如今,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術后并發癥的預防措施已經得到很大的改善[1]。但是手術治療畢竟是存在一定的創傷性,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損傷、并發癥,是當前護理學一直在探尋的目標。本次研究中,針對胃腸道手術患者開展研究,探討手術室護理措施對于預防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效果,以下是具體的報道內容。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收治的進行胃腸道手術患者100例,將其按照入院時間不同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各有病例數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上胃腸道外科手術標準,并且無手術禁忌癥。兩組手術患者均知曉此次研究,在手術開始前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0例、20例,平均年齡值(45.0±5.1)歲;觀察組患者,男性3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45.2±5.2)歲。對比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能夠對比。1.2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手術室護理,包括術前準備、無菌操作原則、護理人員點清手術用具等。術中主要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做好記錄。觀察組手術患者實施手術室預見性護理,主要方法為:術前,加強與患者及交流溝通,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術中,提高無菌操作要求,使用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加強手術室人員的無菌觀念,在術前對所有參與手術人員進行系統性培訓,安排專人檢查、考核,規范手術室無菌原則,避免醫源性感染發生。手術室的環境需要保持高度無菌,溫濕度應適宜,每天都需要對地面進行消毒處理,無菌手術與污染手術需分開采用不同的手術室進行。注意手術器械的選擇,首選高壓蒸汽滅菌過的手術器具,加強一次性無菌操作原則的使用和管理,定期做好檢查。手術室護理過程中,需要注意患者保暖以及隱私護理,以減少患者的內心恐懼心理,有利于患者預后康復效果[2]。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術后切口感染率。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以[n(%)]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χ珋±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醫院手術感染情形及影響原因探析

摘要:了解圍手術期病人醫院感染的發病情況,分析其影響因素。[方法]觀察2002年濟南鐵路局中心醫院所有手術患者的感染情況,并對影響發病的可能因素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1368例患者,從入院至手術后出院發生醫院感染192例,感染率為1404%。感染率,男性1392%,女性1421%。不同年齡,手術持續時間不同,住院時間不同,使用抗生素的種類不同、時間長短不同,麻醉方式不同,是否伴有惡性腫瘤、糖尿病,是否氣管切開,手術切口分類不同的病人,其醫院感染率不同(P<001)。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年齡、手術持續時間、麻醉方式、伴發惡性腫瘤、住院時間進入回歸方程。[結論]年齡大、手術持續時間長、全身麻醉、伴發惡性腫瘤、住院時間長是病人發生圍手術期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圍手術期;醫院感染;影響因素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incidencerateofperioperativenosocomialinfectionamongsurgicalpatientsanditsrelevantfactors[Methods]TheincidenceofallsurgicalpatientsinJi''''nanRailwayHospitalin2002wereinvestigatedandunconditionallogisticregressionwereadoptedtoanalyzetheitsrelevantfactors[Results]Onehundredandninetytwooutof1368surgicalpatientswereconfirmedasperioperativenosocomialinfectionsduringtheperiodfromhospitalizationtocheckingout,withtheincidencerateof1401%(1392%inmale,1421%infemale)Theincidencerateisdifferent(P<001)indifferentage,durationoftheoperation,durationofhospitalization,kindofantibioticusedanddurationofuse,typeofanesthesia,whethercompanyingmalignanttumorsanddiabetesornot,whetherconductingtracheotomyornot,andtypeofincisioninoperatingMultivariateunconditional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showsthatage,thetimethattheoperationlasted,thetypeofanesthesia,malignanttumorcompanied,thelengthoftimehospitalizedshouldbeenteredtheregressionequation[Conclusion]Elderage,thelongtimethattheoperationlasts,generalanesthesia,companyingmalignanttumor,thelongtimeofhospitalizationaretheriskfactorsofperioperativenosocomialinfection

Keywords:Perioperation;NosocomialinfectionL;Riskfactors

〖HJ*3/7〗〖FL(2K2〗

圍手術期系指病人住院后直至手術結束與本次手術有關的處理告一段落的時間。外科手術的危險之一就是術后感染,輕者使患者醫療費用增加,重者造成死亡[1]。為了掌握圍手術期醫院感染發生情況,探討其危險因素,為采取預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據,我們對2002年濟南鐵路局中心醫院所有手術患者進行前瞻性調查。

查看全文

婦產科患者手術感染原因分析

在婦產科患者手術完成之后很容易出現手術切口感染的情況,在切口發生感染之后很有可能會引發其他的并發癥,這樣就會增加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時也非常不利于患者手術之后的康復,給患者帶來一定程度的住院負擔,嚴重情況下還會影響到患者的壽命。所以,必須加強對婦產科患者手術切口感染治療的研究,有效預防手術切口感染情況的發生。本院選取婦產科收治的100位婦產科腹部手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綜合分析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的原因,并且總結合理的治療方法,有效降低婦產科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的概率。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婦產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婦產科腹部手術患者100位作為觀察對象,年齡20~39歲,平均(31.45±6)歲。這100位患者當中有10位患者是子宮內膜癌、15位患者是異位妊娠,25位患者是子宮脫垂,20位患者是子宮肌瘤,20位患者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按照這些患者入院的時間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50位。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羅紅霉素單藥進行治療,即口服150mg羅紅霉素膠囊;實驗組患者采用氨曲南和阿奇霉素進行治療,即靜脈注射生理鹽水250mL與氨曲南1.0g、阿奇霉素0.5g制成的混合溶液。在治療的過程中,還需要對兩組患者的宮頸管外口黏膜充血消失的具體時間、糜爛創面恢復情況等進行詳細的記錄。1.3療效評定依據。療效評定依據主要分成四中。痊愈:主要值得是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各項臨床癥狀的檢查都恢復正常;顯效:主要指的是患者的接受治療之后,在各項檢查結果當中會存在一項檢查數據異常的情況;有效:指的是患者接受治療之后,各種檢查結果都得了改善,但是,體征并沒有恢復到最好的情況;無效:指的是患者接受切口感染治療之后,各項檢查結果都沒有達到正常的情況。按照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病例總數×100%進行計算。同時還需要對各種并發癥的產生情況進行檢查,并記錄,與治療之前的數據進行性對比。

2結果

2.1臨床療效。在實驗組50位患者當中,有28位患者的治療效果為痊愈,15位患者的治療效果為顯效,5位患者的治療效果為有效,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在對照組患者當中,有9位患者的治療效果為痊愈,20位患者的治療效果為顯效,10位患者的治療效果為有效,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8%。2.2術后感染。實驗組術后感染發生率為10%,對照組術后感染發生率為16%,兩組婦產科手術患者臨床治療后感染發生情況對比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查看全文

骨折手術患者感染護理干預措施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和人們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如果骨傷后骨科手術的相關指標得到滿足,大多數患者會選擇手術治療來改善患者的疼痛,促進疾病的恢復。標準化手術室護理管理有助于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與水平,減少感染風險[1-2]。骨科手術會對患者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使患者器官、皮膚和組織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提高感染幾率,影響到患者手術之后身體康復。在骨外科手術患者治療期間積極管理手術室可改善手術室環境,減少患者醫院感染,并可減少手術室不規則護理行為的出現。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80例骨科手術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手術室護理組患者年齡21~74歲,平均(52.24±2.78)歲,平均病程(2.60±0.41)d。男24例,女16例。對照組年齡22~75歲,平均(52.22±2.00)歲,平均病程(2.11±0.75)d。男26例,女14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全部簽署知情同意書,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所批準;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精神疾病、治療依從性差、嚴重肝腎功能損傷患者。1.2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一般護理,手術室護理組開展手術室護理干預模式。第一,手術前開展訪視與評估:根據手術室護理規則審查患者病歷,告知患者手術前的飲食原則,開展一對一指導,對于患者的問題第一時間進行解決。第二,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手術室管理規章制度。規章制度的內容包括設備消毒,加強設備維護,手術室的日常管理,手術的實施和準備管理。嚴格監督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規章制度的實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獎懲。第三,加強環境管理:對手術室環境區域進行正確分類,控制手術室無菌管理,定期對設備和醫療用品進行消毒,每月檢查和處理無菌物品的有效期。手術前嚴格消毒,遵守無菌操作規范的要求。醫療廢物在手術后及時處理,完成科學分類。第四,手術室護理標準化:加強護理人員培訓,按時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強化醫院無菌操作流程,提高護理人員自身無菌操作理念,減少工作疏忽,避免感染。制定嚴格的工作制度,嚴格遵守標準化運作;加強設備和術中消耗品的消毒處理,加強對切口的護理。第五,醫院內部感染控制:減少手術室內部工作人員數量,除了手術室工作人員,其他工作人員禁止在手術室內部走動,確保手術室內部清潔,按時消毒,對消毒工作準確記錄[3-5]。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同時總結骨科手術所需時間、洗手質量、醫院環境質量以及消毒隔離和無菌操作情況,記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心理指標評分和醫院感染發生率。通過我院自制滿意度問卷記錄兩組護理滿意度,滿分100分,得分高于85分代表滿意,得分低于85分代表不滿意。1.4統計學處理利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滿意度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護理工作滿意度對比,P<0.05。如表1。2.2患者的心理指標和積分。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心理指標與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手術室護理組患者的心理指標和積分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2。2.3骨科手術所需時間、醫院環境質量、消毒隔離以及無菌操作、洗手質量手術室護理組骨科手術所需時間、洗手質量、醫院環境質量以及消毒隔離和無菌操作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2.4醫院感染發生率。對照組病人產生醫院感染8例,醫院感染率為20.0%,手術室護理組病人產生感染1例,醫院感染率為2.5%,手術室護理組醫院感染發生率更少,P<0.05。

3討論

查看全文

外科手術感染診療原則綜述

一、診斷

根據典型的局部癥狀和體征,位置表淺的外科化膿性感染的診斷一般不困難。波動征表示存在膿腫。局部壓痛是深部化膿性感染,特別是軟組織深部化膿性感染的重要體征之一,往往可以憑此做出診斷。必要時可在壓痛最劇處作診斷性穿刺,但有些深部感染如膈下、腸間、腹膜后感染等,由于缺乏早期的定位癥狀,診斷有時會發生困難。又如深部感染,特別是經過大劑量抗生素的治療后,即使已存在巨大膿腫,也可無明顯的發熱、壓痛或白細胞計數增加。因此,對這些患者必須仔細詢問病史和做體格檢查以及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才能確定感染是否存在和確定感染的位置。

二、治療

(一)治療

治療外科感染的原則,是消除感染病因和毒性物質,增強人體的抗感染和修復能力。感染較輕或范圍較小的淺部感染可用外用藥、熱敷和手術等治療;感染較重或范圍較大者,同時內服或注射各種藥物。深部感染一般根據病菌種類作治療。全身性感染更需積極進行全身療法,必要時應做手術。

(二)治療方法

查看全文

剖析手術切口感染防控對策

【摘要】目的;探討手術切口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通過對骨科2例術后切口感染病例進行分析、調查、病原學檢查,提出一些防控措施以便在臨床工作中防范未然。結果:積極采取干預措施,正確合理的抗生素治療,感染很快得到控制。結論:及時發現醫院感染病例,果斷采取正確、有效的控制措施,以控制感染暴發的發生。

【關鍵詞】骨科手術;深部切口感染;防控體會

手術是救治病人恢復健康的重要手段。手術的成敗關系到患者生命安全。手術后發生深部切口感染,不僅會影響手術效果、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而且會危及患者生命和產生醫患糾紛。我院骨科2010年4月20日-2010年4月30日先后發生2例手術后陰溝腸桿菌深部切口感染患者,通過積極的對癥治療,患者痊愈出院,現將防控體會匯報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病例一;患者男41歲主因外傷致右脛腓骨中段骨折、右轉子間轉子下骨折。于2010年4月9日入院,4月10日、15日分別行兩骨折處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術后對癥治療,于2010年4月21日發現引流液每日達50-100毫升,血性,并有膿性分泌物。遂上報院感科進行病例討論。

病例二;患者男42歲主因外傷致左脛腓骨粉碎性骨折,于2010年4月20日入院,2010年4月22日行骨折固定術。術后抗感染對癥治療于5月1日發現切口處有長約3cm紅腫,有膿性分泌物,遂切開引流持續沖洗,上報院感科進行病例討論。

查看全文

胃腸道手術切口感染手術室護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手術室護理干預對預防胃腸道手術切口感染的應用效果。方法:從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來我院開展胃腸道手術的患者中選出92例,將其分為兩個小組。對其中一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作為對比組;對另外一組則強化手術室護理干預,作為研究組。分別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情況和愈合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中切口Ⅰ級愈合率為63.05%(29/46)、Ⅱ級愈合率為34.78%(16/46)、Ⅲ級愈合率為2.17%(1/46);對比組患者切口Ⅰ級愈合率為36.96%(17/46)、Ⅱ級愈合率為36.96%(17/46)、Ⅲ級愈合率為26.08%(12/46)。由此可知研究組患者切口愈合率明顯優于對比組。同時研究組切口感染率為6.52%(3/46),明顯低于對比組28.26%(13/46)。兩組數據存在較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胃腸道手術過程中加強手術室護理能夠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并提高切口愈合效果,降低患者病痛。

關鍵詞:胃腸道手術;手術室護理干預;切口感染;臨床效果

在外科手術當中不論開放式手術還是微創手術,其均會在人體相應部位做切口,而術后切口感染也就成為了主要并發癥狀,導致患者局部組織疼痛、紅腫等,如不有效處理或預防則可能引發其它臟器損傷[1]。本文即是探討手術室護理干預在胃腸道手術切口感染預防中的效果,具體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是從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選出的92例胃腸道手術患者,將其分為兩個小組。對比組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患者的年齡從23歲至67歲不等,平均年齡為(47.21±12.03)歲。研究組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患者的年齡從25歲至64歲不等,平均年齡為(48.71±12.1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沒有較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查看全文

手術室護理對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骨科手術患者應用手術室護理配合對其切口感染的影響效果。方法擇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骨科手術的50例患者,根據患者的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劃分為常規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例,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對照組患者接受手術室護理配合,包括術前訪視、術中配合、術后回訪。對比兩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況、護理滿意度。結果對照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況、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常規組患者,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針對骨科手術患者給予手術室護理配合,相較于常規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改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配合;骨科手術;切口感染;影響效果

骨科手術種類繁多,且性質特殊,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患者手術切口感染,進而引發多種并發癥,延后患者的恢復,嚴重者甚至需要截肢[1]。因此在臨床中需要給予患者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避免切口感染,保證患者的預后。本研究擇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骨科手術的50例患者,探討骨科手術患者應用手術室護理配合對其切口感染的影響效果,現做以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擇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骨科手術的68例患者,根據患者的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劃分為常規組和配合組,每組各34例。常規組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4歲,平均(40.8±3.4)歲,四肢骨折固定術17例、髖關節置換術8例;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64歲,平均(40.7±3.6)歲,四肢骨折固定術16例、髖關節置換術9例。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以比較。1.2方法。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如術前健康教育、常規術中配合等。對照組患者接受手術室護理配合:(1)術前評估,手術前了解患者病情,若患者伴有糖尿病則要先控制其血糖水平,再行手術。手術前給予患者健康宣教:戒煙戒酒,術前注意防止感冒,將手術的步驟、手術體位、麻醉方式、手術的安全性等,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減輕患者恐懼情緒,耐心細致介紹手術室環境及注意事項告知患者。(2)檢查患者手術部位皮膚的準備:手術當天備皮,對手術部分清潔,若患者皮膚有損傷要及時通知醫生。醫護人員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外科手監測菌落數要求≤5CfU/CM2,手衛生對控制傷口感染起重要因素,能減低手術感染30~40%(3)準備物品:無菌物品不合格都可能會導致傷口感染,因此要嚴格無菌物品管理制度和無菌操作技術。如果是超過3小時的復雜手術,最好安排為當天第一臺,并安排在千級層流手術間,髖關節置換手術戴雙層手套,降低接臺數。與感染手術嚴格分開,手術前對手術間行濕式清理,手術期間也要保證整潔干凈。對外帶物品嚴格控制,如患者必須著病員服、按照外來器械管理標準執行,降低手術室污染概率。(4)縮短手術時長:控制人員流動和數量,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能進手術室參觀。盡量在術前準備好所有需要的物品,避免在手術期間進出手術室,如手術間內有觀摩人員,要與手術醫生保證至少30厘米的距離。手術持續的時間越長,切口出現感染的幾率也會越高,所以護理人員要協助醫生進行手術,盡可能縮短手術的時長,強化配合。(5)合理規范使用抗生素;如果手術時間大于3小時、超過了抗菌藥物半衰期、患者出血量超過1.5L,應當根據情況為患者追加抗菌藥物。在手術過程中注意保暖維持患者體溫,避免出現低體溫情況。1.3臨床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況、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分為滿意和不滿意。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切口感染情況、護理滿意度為計數資料,表達為(n,%),接受x2檢驗,P<0.05則認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