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6 18:02: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手術室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手術室管理

手術室護理管理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觀察分析風險意識管理應用于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選擇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202例作為觀察組,住院期間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加強了風險意識管理;另選取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202例作為對照組,住院期間手術護理管理中未加強風險意識管理。通過比較兩組的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以及風險發生率,觀察分析風險意識管理應用于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效果。結果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風險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的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進一步加強風險意識管理,有助于增強手術室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進一步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應予以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風險意識管理;手術室;效果;患者

在醫院諸多科室中,手術室是重要科室之一,是對患者進行搶救和手術治療的場所,工作節奏快,人員流動性大,再加上手術室患者病情具有復雜性,術中情況多變,這均大大增加了手術室的風險性[1]。可以說,手術室是護理風險系數極大的科室之一。為了保證患者于手術室的生命安全,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就要進一步增強風險意識,加強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筆者主要針對風險意識管理應用于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效果展開觀察和研究,并將研究過程和結果做如下報道。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202例作為觀察組,住院期間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加強了風險意識管理,其中男107例,女95例,年齡19歲~75歲;另選取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202例作為對照組,住院期間手術護理管理中未加強風險意識管理,其中男100例,女102例,年齡19歲~76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的差異可以忽略不計(P>0.05),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手術室細節護理管理探討

【摘要】目的探究手術室細節護理管理在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方面的作用。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患者16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聯合應用常規護理干預和手術室細節護理管理。對比兩組患者的醫院感染與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與并發癥的發生率均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手術室細節護理管理能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關鍵詞】手術室;細節護理管理;醫院感染;效果

手術室搶救患者并實施手術治療的重要場所,手術室護理工作的內容繁多、節奏很快,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壓力較大。以上因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術室護理工作的風險,促使護患糾紛發生。長期以來,免疫制劑與抗生素得到廣泛的應用,手術室也稱為了醫院感染的重要科室。醫院感染發生后會對患者的治療產生嚴重不良影響,可能會造成手術的失敗。在護理工作中,迫切需要加強對細節護理的管理,以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本次研究對我院近期行手術治療患者16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探究了應用手術室細節護理管理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患者16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治療的先后順序進行分組,其中2015年1月~2015年12月為對照組,其余為觀察組。對照組80例,女43例,男37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39.8±11.0)歲,行闌尾手術20例,胃部手術18例,膽道手術14,肝臟手術12例,婦科手術10例、其他手術6例;對照組女41例,男39例,年齡22~74歲,平均年齡(39.3±10.1)歲,行闌尾手術22例,胃部手術18例,膽道手術15,肝臟手術10例,婦科手術10例,其他手術5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一,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查看全文

手術室夜班護理管理探討

手術室是醫院重要的科室,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夜班護理管理屬于重要的環節。傳統的夜班護理管理中,夜班組組長責權不高,工作效率等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1]。為了保證手術室夜班護理的管理效果,本文探討將授權法用于其中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醫院手術室夜班護理管理情況為對照組,手術室夜班護士56名,年齡20~48歲,均為女性;學歷:大專29名,本科27名。選擇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實施授權法后醫院手術室夜班護理管理情況為觀察組,共有護士59名,年齡19~39歲,均為女性;學歷:大專30名,本科29名。被授權任夜班護理組組長的19名,均為護師以上,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責任心強,技能操作熟練,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年齡30~49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不存在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手術室夜班護理管理法。觀察組采取授權法管理,具體操作如下:①設計調查表。醫院應該根據被授權者的具體情況,設計出相應的授權方法,并且設計管理效果測評表。通常情況下,調查表應該包括被授權者的管理效果、管理方法、管理能力等三部分內容,要求被授權者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回答調查表的問題,然后根據對問題陳述觀點的認同度將結果分為0~4五個等級。4為非常同意,0為不同意。調查表滿分為120分,按照分數權重分為授權效果(96分)、授權方法(24分)。在授權效果中又分為管理效果(32分)、管理方法(24分)、管理能力(40分)。②選定調查方法。在調查之前,需要向被調查者講明調查研究的目的,并且征求被調查者的同意,才能將調查表發放下去。發放調查表后半小時收回,統計和分析調查結果。相關人員需要對被授權者的管理效果即授權方法進行測評,得到相關數據。③護理管理。結合最后的測評結果,制定相應的護理管理計劃,并且給護理人員分配相應的護理管理任務,要求護理人員積極落實下去,保證手術室夜班護理質量。1.3觀察指標。本研究以實施授權法前后護理人員滿意度和護理質量評分作為觀察指標。護理人員護理滿意度采用醫院自制問卷進行調查,滿分100分,90~100分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滿意,0~69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護理質量評分采用醫院自制的評分量表,內容包括護理操作、安全意識、理論知識、急救搶救等幾個方面,每個方面滿分均為100分[2]。1.4統計學方法。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處理,護理操作、安全意識、理論知識、急救搶救評分等計量資料用標準差(χ±s)表示,行t檢驗;例數等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滿意度情況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滿意度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71%(P<0.05)。見表1。2.2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護理操作評分、安全意識評分、理論知識評分、急救搶救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查看全文

手術室護理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應用于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價值。方法將2012年4月—2013年5月未實施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前的護理人員100名作為對照組,并將2013年6月—2014年7月實施質量控制小組人員100名為觀察組,對比分析兩組護理不良事件以及護理質量評分。結果經對比,觀察組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護理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術室護理中實施質量控制小組管理,顯著提高醫院護理工作質量,減少醫院護理工作中不良事件發生,提高醫院綜合競爭力。

[關鍵詞]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手術室護理管理

手術室為醫院重要科室,承擔著救治患者的重要職責。為了保證醫院手術室的治療效果,臨床應加強手術室護理管理,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而其中保證護理質量關鍵在于質量控制[1]。通過成立質控小組,護士長不定期抽查護理人員的護理實施情況,及時發現護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改善措施。該次研究中,研究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應用于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2年4月—2013年5月未實施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前的護理人員100名作為對照組,均為女性,年齡為20~38歲,平均年齡為(28±2.1)歲;將2013年6月—2014年7月實施質量控制小組人員100名為觀察組,均為女性,年齡為21~40歲,平均年齡為(29±2.3)歲。兩組一般資料情況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

查看全文

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針對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進行分析,具體表現在堅持整體性原則,分級性原則以及動態性原則等方面,并針對手術室特點與護理安全需求,提出一些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策略,以期能夠不斷提升手術室護理綜合質量,減少手術室護理風險。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

護理安全管理指的是將制度、技術以及教育相互融合的有效策略,也是預防手術室危險問題發生的重要方式,創設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環境。近些年來,各類醫療糾紛事件頻頻發生,加強對手術護理安全管理,有助于降低各類風險問題發生率。新醫療改革背景下,需要在明確當前手術室護理安全情況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護理干預服務,保證手術室護理安全。

1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體系構建的原則

手術室安全管理體系構建中,需要堅持整體性原則,分級性原則以及動態性原則等,創設良好的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體系。

1.1整體性原則

查看全文

手術室護理管理模式研討

[摘要]目的探討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方法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手術室護理中未開展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時期為對照組,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手術室護理中開展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階段為對照組。對兩組護理質量進行分析比較。結果經過比較發現,實驗組各項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運用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效果顯著,可顯著提高護理質量,有利于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

[關鍵詞]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手術室護理管理

現今,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護理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護理質量管理屬于護理管理的重要組成內容,也是質量控制的重要環節。手術室所需的護理人員較多,且工作時間十分集中,護理人員需要具備較為廣闊的專業知識,這時僅僅依賴護士長進行相應的質量控制管理是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的[1]。該文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手術室護理中未開展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時期為對照組,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手術室護理中開展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階段為對照組,發現實驗組的護理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的護理質量,成效顯著,可在手術室管理中推廣應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手術室護理中未開展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時期為對照組,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手術室護理中開展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階段為對照組。對照組共有手術室護理人員16名,年齡23~42歲,平均年齡(31.2±1.8)歲。實驗組共有手術護理人員16名,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30.8±1.1)歲。再分別于對照組與實驗組手術室中選取出55例手術案例。經過比較發現,兩組對象在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查看全文

手術室管理試析論文

1凈化手術室工作人員的基本管理要求

1.1手術室工作人員我院共有層流凈化手術室十間,其百級一間,千級兩間,萬級七間。通過組織手術室全體護士和麻醉人員進行理論學習,明確層流凈化手術室工作原理和環境要求,熟悉各級手術間手術適用情況。同時在新手術室使用前,對手術醫生也進行了層流凈化手術間基本知識和操作要求的培訓,使手術醫生也掌握了入室要求和室間基本的操作規范。

1.2工友的管理層流凈化手術室分為潔凈區與非潔凈區,我院根據不同區域設定不同的工友,明確各自工作職責,保證不同區域的清潔用物合理區分,避免了交叉感染。

1.3入室要求對進入潔凈區域的人員要嚴格著裝,穿著嚴格消毒過的專用衣褲和鞋,建立嚴格的入室人員登記制度,并限制手術間參觀人數,每間手術間參觀人數不得多于4人[3]。

2嚴格規范護理人員行為和各項操作

2.1設置嚴格的工作流程(1)潔凈手術室內的人、物流是影響室內空氣潔凈度的重要因素。因此設置嚴格工作流程,明確區分潔污流線是潔凈手術室平面組合的重要原則之一[1]。(2)根據各班職責制定出嚴格的工作流程,包括:巡回護士工作流程、洗手護士工作流程、專班護士工作流程、值班護士工作流程、連臺手術工作流程、污染手術術畢處理流程、工友工作流程等。使大家工作起來有章可循、有序可查,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保證了工作質量。

查看全文

淺析手術室成本控制與管理

摘要:目的探討醫院手術室成本控制與管理的目的和意義。方法根據手術室成本的特性建立成本管理的項目:設備管理、耗材管理、人力成本管理、綜合成本分析。結果醫院手術室要減少成本,節約開支。結論本文通過對醫院手術室成本的合理控制和有效管理,減少手術室成本的浪費,努力提升醫院的知名度和科室的經濟效益。不僅有效降低了醫院手術室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達到增效降耗的效果,還提高了醫院的醫療安全,提高了醫院的醫療水平和質量。

關鍵詞:手術室;成本;控制;管理

0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醫療體制也在不斷地變化改革,中國醫療市場的競爭愈演愈烈,低耗高效成為每個醫院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對于醫院手術室成本的管理來說,醫院護理人員對成本控制的理解一般只停留在減少醫療成本支出的認識上,而忽略了整體上的成本管理。因此,對醫院手術室成本的管理與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本院手術室緊緊圍繞“質量、安全、服務、管理、績效”新標準,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合理有計劃地對其手術室的成本進行管理與控制,效果滿意。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查看全文

手術室腔鏡設備器械管理研究

近年來,我國的醫療技術水平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情景,很多先進的技術和器械等被廣泛應用到臨床上,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很大的福音,尤其是微創手術的應用,腔鏡器械便是其中的一種[1]。因為腔鏡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創傷小,且患者恢復的比較快,不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反應等,已經成為手術的主要選擇方法之一,很多患者比較容易接受[2]。但是腔鏡器械的價格相對比較高,使用比較頻繁,器械精密,結構復雜多樣,所以對于腔鏡器械的管理及其重要。有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導致患者術中使用腔鏡、器械出現不良事件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工作人員沒有較強的責任意識、操作的時候不熟悉等[3]。因此,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對腔鏡器械進行管理,是現在臨床上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為此本次實驗2016年1月—2018年2月本院進行腔鏡手術的患者進行探討,具體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進行腔鏡手術的患者80例作為本次實驗的對照組,選擇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進行腔鏡手術的患者80例作為本次實驗的觀察組,對照組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齡18~80歲,平均(50.3±30.9)歲;觀察組男性51例,女性29例,年齡19~81歲,平均(50.1±30.8)歲。所選擇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沒有比較明顯的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1.2管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的器械管理,觀察組采取精細化管理措施進行管理,具體如下。1.2.1完善制度,規范流程。建立精細化管理小組,小組成員都是有經驗比較豐富的管理人員組成,并且有較強的責任意識,對器械進行合理的回收發放,保養等,并定期由專業的維修人員進行維護,消毒燈;在手術過程中要注意仔細清點,對每個器械都做好記錄,交接的時候保證器械的完整性,在外包裝上做好標識,進行風險控制,使用的時候必須要做好登記,落實到個人身上,增強責任意識。1.2.2人員管理對手術室的人員進行規范化的管理,請專業人員進行講解,開展講座,讓每個人多了解到器械的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對器械的結構和性能有所了解,并注意掌握器械的使用方法,增強工作人員的學習意識,讓其了解到器械管理的重要性。并和手術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使用情況,以便于對不足之處進行整改,增強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積極主動的學習和器械相關的知識,對器械熟練掌握,同時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1.2.3細節管理因為腔鏡器械價格相對比較昂貴,在管理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合理放置,以免碰撞或者是滑落;在每個器械的旁邊標注使用方法,注意事項,把器械進行編碼管理,如果一旦損壞的時候可以進行編碼登記,并登記使用人員,時間等情況,進行信息化管理,方便查詢;在使用之前之后都必須要進行嚴格的檢查,認真核對,告知手術醫生要妥善使用保管,使用后立即進行清洗,消毒,增加器械的使用時間,對于器械的小部件,要單獨保存,以免掉落。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的器械使用情況、以及滿意度。1.4判斷標準調查表的滿意度分為3個等級,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數×100%[4]。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分析資料;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用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的滿意度為98.75%,對照組的為91.25%,觀察組的滿意度明顯要高于對照組,兩組進行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2.2兩組器械使用情況比較觀察組的器械使用情況比對照組的要好,器械完整情況優于對照組,兩組進行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2。

3討論

查看全文

手術室醫療器械管理效果

內容提要:目的:探究計算機追溯系統在手術室醫療器械管理中的管理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2月~2020年10月手術室應用的4000件醫療器械進行管理,2019年2月~12月行常規管理,涉及2300件醫療器械;2020年1月~10月行計算機追溯系統管理,涉及1700件醫療器械;比較計算機追溯系統管理模式實施前后的手術室醫療器械管理效果。結果:追溯系統實施后,手術器械清洗合格率、功能完好率高于實施前,損失率低于實施前,P<0.05。追溯系統實施后的術后感染率1.00%低于實施前8.75%;患者對手術的滿意率高于實施前,P<0.05。結論:在手術醫療器械管理中應用計算機追溯系統的效果顯著。

關鍵詞:手術室;醫療器械;計算機追溯系統;管理效果

手術室醫療器械是手術操作過程中最基本的工具,其器械性可決定手術成敗,故手術室醫療器械的管理質量是手術室護理質量的體現,也是確保手術成功的先決條件[1]。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器械管理模式順應發展以適應手術新技術。2008年開啟了網絡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逐漸投入器械管理中,并獲得顯著管理效果[2]。計算機追溯系統是當前管理醫療器械比較完整、靈活的器械管理系統,實現了醫院無線網絡化辦公,并促進了醫院手術室醫療器械管理信息化、規范化[3]。本研究于2020年1月對手術室醫療器械實行計算機追溯系統管理,旨在進一步探討計算機追溯系統的實際管理效果,以供參考。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2月~2020年10月手術室應用的4000件醫療器械進行管理,2019年2月~12月行常規管理,涉及2300件醫療器械,選取手術患者400例;2020年1月~10月行計算機追溯系統管理,涉及1700件醫療器械,選取手術患者400例。手術室內共有120名護士,40間手術室,每天手術量120臺左右,每天接收手術器械約110件手術器械。現器械室內有1名主管護師,專門負責手術室的醫療器械管理;3名助理護士,專門負責手術室器械的發放與回收;4名器械清洗員,專門負責手術器械的清洗、消毒及配包;3名滅菌員,專門負責器械消毒工作。計算機追溯系統管理前后管理人員、醫療器械等一般資料均無變動,可進行對比分析。1.2方法2019年2月~12月涉及的2300件醫療器械行常規管理,工作流程包括:器械儲備、器械申領、清洗與消毒、包裝與檢查、監測與滅菌以及器械領取。2020年1月~10月行計算機追溯系統管理,具體如下:(1)實施方案的確定;安裝追溯軟件的工程師對消毒供應中心對接,確然追溯軟件實行的可行性后,確認安裝;(2)基礎資料維護和固定籃筐牌的制作:消毒供應中心負責整理所有手術室手術器械的基礎資料,包括器械名稱、型號、種類、數量等,手術器械分種類整理并制作器械圖譜及清單。每件器械都制作器械籃筐名稱、條形碼,并錄入追溯系統內,打印器械籃筐碼并粘貼至籃筐牌上,后將籃筐牌固定于對應器械籃筐上,確認器械、對應器械包名及籃筐碼無誤;(3)硬件安裝和軟件調試:消毒供應中心根據實際情況配置電腦(兼容機)、掃描槍(無線掃描槍)及打印機(標簽打印機),所有手術室器械的信息均錄入系統中,不同層級的工作人員進行不同的權限設定,進入系統前需輸入姓名與密碼;(4)系統模塊設定:設定回收模塊、清洗消毒模塊、配包模塊、滅菌模塊及發放模塊。回收模塊主動記錄回收時間、回收包、回收人員等相關回收信息。1.3觀察指標比較計算機追溯系統管理前后的手術器械管理清洗合格率、損失率、功能完好率、術后感染率、滿意率。1.4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數據均納入SPSS20.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均以%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