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治療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6 18:23: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手術治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不孕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
【摘要】目的分析子宮內膜異位癥伴不孕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選取7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伴不孕病例作為研究樣本,以2019年9月-2020年10月為研究區間,以手術治療差異分組,對照組以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以腹腔鏡手術治療,以治療療效及安全性作為評估治療成效的指標。結果觀察組在手術耗時、住院天數上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在術后治療安全性上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子宮內膜異位癥伴不孕,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手術時間短,對患者的機體損傷小,術后并發癥可得到顯著減輕,預后好,患者術后妊娠率高,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并發癥;妊娠率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多發的婦科疾病,是具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細胞在子宮內膜以外的位置種植并生長的一種病理現象[1]。腹腔鏡手術具有微創優勢,患者術后恢復快,安全性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2]。本次研究將腹腔鏡手術應用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伴不孕的治療中,目的是觀察其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7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伴不孕病例作為研究樣本,以2019年9月-2020年10月為研究區間,以手術治療差異分組。觀察組,年齡22-38歲,平均(27.6±3.5)歲;病程0.6-7年,平均(2.9±0.8)年;包括未婚者3例,已婚者32例;對照組,年齡23-37歲,平均(28.4±4.2)歲;病程0.6-6.5年,平均(3.1±1.2)年;包括未婚者2例,已婚者33例。分組資料,具有同質性(P>0.05)。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取詳細的臨床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并不孕者,評估手術指征。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治療,實施全身麻醉,自患者腹部正中位置取縱向切口,逐層分離皮下組織及筋膜,充分觀察患者腹腔內情況。做好病情、病灶位置及嚴重程度、患者機體耐受力等評估,分別采用活檢術、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剝除術以及卵巢異位粘連分離術或者以病灶電凝治療。將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剝離后,以3-0克吸收線將卵巢邊緣縫合并固定,并充分止血。手術完成后,采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腹腔,于腹腔內注入透明質酸鈉凝膠。術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抗感染藥物治療。觀察組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實施全身麻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于臍部上緣取手術穿刺孔,并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壓力在14mmHg以內。在右下腹部麥氏點位置將5mm腹腔鏡置入腹腔,自左下側腹部麥氏點位置置入10mm腹腔鏡,將手術操作套管置入。采取腹腔鏡對腹腔內情況進行探查,重點關注病灶位置及發病情況。對于存在粘連情況的,實施粘連分離術及異位病灶電凝術治療,將子宮骶骨韌帶與子宮卵巢粘連部位鈍性分離,將卵巢游離,以單極電凝方式處理盆腔內病灶。對于囊腫情況,以囊腫剔除術治療,游離卵巢內囊腫,電凝囊腫壁薄膜。將薄膜部位剪開,將內容物吸出,沖洗囊腫部位。將卵巢與囊腫分離,將多余的卵巢薄膜修剪干凈,縫合卵巢。對于輸卵管堵塞者,需要以輸卵管整形術及輸卵管通液術治療。觀察輸卵管縮窄及粘連位置,進行輸卵管松解。存在輸卵管傘端閉鎖者,需實施輸卵管造口術治療。腹腔鏡手術完成后,使用0.9%的氯化鈉溶液將盆腔徹底沖洗,術后采取合理的抗生素治療。1.3觀察指標評估手術指標,統計手術耗時、住院天數及術中出血量等信息;評估治療安全性,統計嚴重切口疼痛、腸梗阻、切口感染、陰道出血發生情況[3]。1.4統計學分析以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比數據。以(x±s)描述計量數據,檢驗值為t;以n(%)描述計數數據,以x2檢驗。P<0.05,對比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腦轉移瘤手術治療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腦轉移瘤(BM)患者的治療方法及預后。方法回顧性分析腦轉移腫瘤患者47例,通過其臨床表現及相關輔助檢查,明確診斷,確定有效的治療方法。結果使用綜合治療的患者生存期長于單純手術治療患者。結論使用手術、放療、化療的綜合治療方法是治療腦轉移瘤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腦轉移瘤綜合治療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treatmentandtheprognosisformetastasistumorofbrain.Methods47casesofpatientswithmetastasist
umorofbrainwereretrospectivelyreviewed.Theirclinicalfindings,auxiliaryexamination,treatmen
tandresultswerestudied.ResultsThelifespanofcombinedmodalitytherapyislongerthanthatofoperationtreatmentonly.ConclusionsThecombinedmodalitytherapyofcombiningoperation、radiotherapyandchemotherapyisaneffectivetreatmentformetastasistumorofbrain.
【Keywords】MetastasistumorofbrainCombinedmodalitytherap
髖臼骨折手術治療論文
【關鍵詞】髖臼骨折
髖臼骨折多為高能量損傷,是一種復雜、嚴重的關節內骨折。髖臼骨折是否能解剖復位、堅強固定,直接影響著髖關節的功能。手術治療是目前較為可靠、有效的方法。我科自2001年3月至2004年10月收治髖臼骨折52例,其中39例采取手術治療,術后隨訪療效較為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齡17~71歲,平均35.2歲。致傷原因都為高能量損傷,其中車禍31例,高空墜落傷8例,15例有合并傷:8例股骨頭、或四肢骨折,1例尿道損傷,2例坐骨神經損傷,4例腦外傷。
1.2骨折分類39例按Letourne分類法進行分類:12例后壁骨折,7例移位橫行骨折,8例橫行加后壁骨,5例T型骨折,7例雙柱骨折。骨折移位8~32mm,平均15mm。
1.3手術方法后柱加后壁粉碎性骨折選用Langenbeck—kocher入路,橫行、T型及雙柱骨折采用延長的髂股切口或聯合切口,顯露髖臼骨折處,將碎骨塊盡量復位,用克氏針或復位鉗臨時固定,再行內固定。前柱骨折復位后用拉力螺釘固定;前柱較為粉碎且合并臼底粉碎骨折需用4~10孔重建鋼板固定;后柱及后壁骨折常規采用鋼板加螺釘固定。對髖臼后壁粉碎嚴重的骨折,后壁的缺損可取髂骨修補,以加強其穩定性。復位、固定完成后,檢查關節活動度及關節是否有摩擦、彈響,內固定是否牢固。并且術中復查X線,了解骨折復位及內固定情況。15例合并傷分別給予相應處理,如:2例合并坐骨神經損傷,探查證實為神經挫傷,周圍給予松解;3例股骨頭骨折,給予可吸收固定;2例股骨粗隆下骨折,給予DHS固定。
探索腦損傷的手術治療對策
摘要:目的:探討額顳部對沖性腦損傷的手術治療策略,進一步提高額顳部對沖性腦損傷患者的治愈率。方法:對我科2003年6月~2008年6月手術的58例額顳部對沖性腦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58例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采用格拉斯哥治療結果分級(GOS)標準對預后進行評估,良好33例,中殘8例,重殘9例,死亡8例;術前GCS>8分的19例中良好17例,中殘2例,無重殘及死亡。結論:對于額顳部對沖性腦損傷患者,臨床上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動態復查頭顱CT,早期及時采用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治療,充分減壓,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與生存質量。
關鍵詞:腦損傷;對沖傷;額顳部;外科手術
枕頂部著力所致的額顳頂對沖傷是最常見的一種顱腦損傷,由于對沖運動時腦組織與凹凸不平之顱骨發生擦挫和沖撞,常致使顱前窩和顱中窩的額顳葉前部底面腦組織受損,多表現一側為主的額顳頂廣泛腦挫裂傷合并顱內血腫,易早期形成腦疝,死亡率高。手術治療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我科自2003年6月~2008年6月采用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擴大硬膜腔減張縫合術治療單側為主重型額顳頂對沖傷58例,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分析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58例,男性38例,女性20例,男女之比2.1∶1,年齡10~71歲,平均39.6歲。受傷入院時間0.3~10h,平均3.5h,受傷至手術時間1~10.5h,平均4.8h。受傷原因:車禍傷37例,墜落傷8例,打擊傷11例,其他傷2例。術前GCS>8分19例,3~8分39例。術前雙側瞳孔散大17例,單側瞳孔散大31例。術前均行頭顱CT掃描,其中單側額顳頂部挫裂傷,硬膜下血腫17例,腦挫裂傷伴顱內單發血腫26例,伴顱內多發血腫15例。鞍上池受壓變形17例,腦干周圍池變形,移位及閉塞24例。13例患者存在多發性損傷,四肢及骨盆骨折8例,胸部損傷3例,腹部損傷2例。
下頸椎損傷手術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頸椎;損傷
Earlysurgicaltreatmentforlowercervicalspineinjuryin55cases
【Abstract】AIM:Tostudytheaim,suitabletimeandtechniquesofearlysurgicaltreatmentforlowercervicalspineinjure.METHODS:Fiftyfivecasesoflowercervicalspinefractureandfracturedislocationweretreatedwithearlysurgicaltherapy,amongwhom43casesweretreatedwithanteriordecompressionandillacautograft,and12casesweretreatedwithposteriordecompression.RESULTS:Threeofthesixcaseswithcompletespinalcordinjurydied.Fortynineofthe52caseswerefollowedupfor4-49months,averaging21months.Thereweredifferentdegreesofneurologicalrecoveryinthe41caseswithpartialspinalcordinjury.CONCLUSION:Surgicaltreatmentisusefultotheearlyreconstructionofstability.Suitabletimeandtechniquesofthesurgerydependonthepatientssituation.Theuseofinternalfixationafterdecompressionandbonegraftwillexpandtheclinicalapplicationofthesurgicaltreatment.
【Keywords】cervicalspine;injure;surgicaltreatment
【摘要】目的:探討下頸椎損傷早期手術治療的目的、時機和方法.方法:下頸椎骨折、脫位并有不同程度脊髓損傷患者55例,早期分別施行前、后路減壓固定手術.其中前路減壓43例,后路12例.行內固定17例.結果:脊髓完全損傷6例,死亡3例,隨訪3例神經功能無恢復.脊髓不完全損傷49例,隨訪46例,隨訪時間4~49(平均21)mo.神經功能不同程度恢復41例.結論:早期手術治療有利于及早恢復椎體穩定性.應根據具體傷情決定手術時機和方法,采用前或后路減壓均可起到良好療效.內固定的使用擴大了手術適應證.
【關鍵詞】頸椎;損傷;外科治療
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總結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的臨床結果,分析影響手術效果的相關因素。方法回顧分析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收住的38例脛骨平臺骨折手術后患者資料。骨折類型按Schatzker分型,Ⅰ型8例,Ⅱ型12例,Ⅲ型5例,Ⅳ型7例,Ⅴ型4例,Ⅵ型2例。Ⅰ型患者采用閉合復位空心加壓螺釘內固定,其余病例分別采用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內固定,有骨缺損者自體植骨。根據X線片骨折愈合情況,術后3個月開始部分負重,5個月完全負重。結果38例患者均獲得6~36個月隨訪,平均18個月,膝關節功能評分采用Rasmussen評分法,優良率為86.84%,2例患者出現創傷性關節炎,1例出現膝關節僵硬,1例出現壞死缺損。結論手術是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有效方法,穩定的內固定、減少骨折塊血運的破壞、采取正確的關節功能康復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關鍵?!娟P鍵詞】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脛骨平臺骨折是常見的關節內復雜骨折,若治療不當,術后易致平臺再度塌陷,影響關節功能療效。筆者從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共治療脛骨平臺骨折38例,現分析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病例資料本組38例,閉合性骨折36例,開放性骨折2例;男29例,女9例;年齡20~68歲,平均35.8歲。按Schatzker[1]分型,Ⅰ型8例為單純外側平臺劈裂骨折,Ⅱ型12例為外側平臺劈裂加塌陷骨折,Ⅲ型5例為外側平臺塌陷骨折,Ⅳ型7例為內側平臺骨折,Ⅴ型4例為雙側平臺骨折,Ⅵ型2例為雙髁及脛骨干骺端骨折。合并傷:側副韌帶損傷3例,交叉韌帶損傷4例,腓總神經損傷1例,半月板損傷6例。骨折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8例,墜落傷7例,砸傷2例,平地傷1例。1.2手術方法根據骨折類型、全身情況及局部軟組織情況選擇治療方法。對于Ⅰ型無移位骨折,行空心加壓螺釘固定。Ⅱ型、Ⅲ型采取膝外側切口,Ⅳ型采取膝內側切口,Ⅴ型、Ⅵ型根據骨折情況選擇外側或雙側切口。切開關節囊和冠狀韌帶,檢查半月板和韌帶的損傷情況,從半月板下方顯示脛骨平臺,切除不能修復的半月板,暴露骨折端,觀察平臺的塌陷情況,對關節面塌陷的骨折于脛骨近段撬起骨折塊,整復關節面,臨時固定,脛骨近端骨折缺損處嵌入自體髂骨,修復骨缺損并行韌帶修復。C型臂X線機觀察復位滿意后,取事先選好的松質骨螺釘、解剖型鋼板內固定??p合冠狀韌帶,修復損傷的半月板及韌帶。術后行負壓引流,加壓包扎。1.3術后處理及功能鍛煉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于關節囊外放置引流,48h內拔除。所有患者48h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3~5d開始CPM機被動鍛煉,有石膏外固定者3~4周后拆除行功能鍛煉。術后根據X線片骨折愈合情況3個月開始部分負重,5個月完全負重。2結果38例患者均獲得隨訪,時間6~36個月,平均18個月。術后6個月復查X線骨折全部愈合。膝關節功能評分采用Rasmussen[2]評分法,優20例,良13例,可3例,差2例,優良率達86.84%(見表1)。1例差的病人為Ⅵ型骨折且伴開放性損傷,術后伴有骨折延遲愈合而造成膝關節僵硬,2例術后并發創傷性關節炎,1例皮膚壞死缺損,經皮瓣修復而愈。無一例發生內固定物松動、斷裂及骨不連。表1本組資料38例患者的Rasmussen膝關節功能評分結果n疼痛行走能力膝伸直缺失程度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穩定性分數(分)優20不疼正常正常正常正常27~30良13偶爾疼痛戶外超過1h<10°>120°屈曲20°時不穩定20~26可3固定性疼痛戶外15min~1h10°~20°90°~120°伸直不穩定小于10°10~19差2活動后持續疼痛僅能室內行走>20°60°~90°伸直不穩定大于10°0~103討論最大程度恢復膝關節的功能(穩定、對位良好、活動正常和無痛)是脛骨平臺骨折手術的主要目的,即是要求治療達到解剖復位關節軟骨面、重建關節面的平整,恢復下肢力線,早期功能鍛煉及避免術后并發癥[3]。隨著內固定技術的發展和更新,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取得了較好的療效。Su等[4]對38例患者進行術后隨訪,滿意率為87.2%,趙文明等[5]采用鋼板內固定治療16例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功能滿意率為88%,這與筆者本組的臨床隨訪結果相一致。本組除8例Ⅰ型骨折采用經皮內固定外,其余30例均采用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內固定。脛骨近關節部解剖形狀類似不規則的三角形,解剖鋼板是按照脛骨關節部位解剖特點設計,外形與關節部位骨骼外形匹配,能與骨面貼附,易于保持骨折復位,術中無須折彎塑形,可節約手術時間。鋼板近端擴張部有多孔,能充分利用脛骨髁部固定空間,釘孔的特殊性形狀及位置能保證螺釘向各個方向擰入,維持堅強的內固定,同時,鋼板厚度較薄,可減少切口閉合困難。另外,解剖鋼板形成良好的支撐固定,有利于膝關節早期功能鍛煉。筆者在手術中盡量避免廣泛剝離,以減少血供破壞。Ⅰ型骨折閉合內固定,血供破壞較少,效果均優。Ⅱ型、Ⅲ型、Ⅳ型骨折采用C型臂X線檢查關節面,盡量避免切開關節囊。Ⅴ型、Ⅵ型骨折避免使用雙側切口,不進行廣泛剝離。對復雜性骨折行三維CT檢查。本組中的6例復雜性骨折均行三維CT檢查,以明確骨折塊的移位程度。骨折復位后行C型臂X線透視,以確保固定位置及復位良好,避免二次手術。本組38例患者無一例因內固定位置不佳而行二次手術。對于年齡65歲以上骨質疏松者或有骨缺損者,均行植骨。盡管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取得了良好療效,但仍有并發癥的發生,影響手術療效。通過本組資料的隨訪,結合國內外文獻,筆者體會到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3.1骨折復位的問題這與骨折復雜程度及手術醫師的臨床經驗相關。張貴林等[6]總結了7種骨折手術復位不佳的原因:a)與脛骨棘相連的關節面同時出現旋轉、塌陷,復位后關節面連續性已恢復,但中心出現凹陷;b)骨折塊本身有壓縮,而手術時未將壓縮翹起;c)植骨不實,且螺釘擰得過緊,造成關節面再次移位;d)未清除脛骨平臺骨折間夾有的碎骨;e)骨折整體復位墊起不足;f)手術中攝X線片投照角度不佳,造成復位良好的假象;g)骨折端過多填塞植骨,造成骨折分離移位。筆者認為應用三維CT正確顯示骨折的特征,準確判斷骨折的性質和程度,是取得手術滿意療效的前提,手術時嚴格依據骨折的臨床分型、選擇適當的手術入路、充分暴露脛骨平臺骨折的關節面、徹底清理骨折創面、在直視下撬撥復位脛骨平臺關節面并充分植骨,以提高骨折復位的滿意度。3.2年齡與骨質疏松的問題骨質疏松不能形成堅強內固定,是高年齡患者術后療效較差的原因。骨質疏松患者骨折時,骨折往往成粉碎型,關節面塌陷嚴重,內固定效果較差。Ali等[7]對42例患者術后隨訪發現,60歲以上的患者內固定失敗率為79%,有嚴重骨質疏松的患者手術則全部失敗,而60歲以下的患者及無骨質疏松或輕度骨質疏松的患者內固定失敗率為7%~21.6%。Stevens等[8]的報告則認為40歲以下的患者療效較好。另外,高年齡患者的軟骨退化快,易發展為骨關節炎。本組隨訪的38例中,2例創傷性骨關節炎的患者年齡均在60歲以上,盡管筆者采用了堅強的內固定并植骨,仍未能取得滿意療效。3.3膝關節早期的功能恢復問題解剖鋼板內固定能形成較為良好的支撐固定,有利于膝關節早期功能鍛煉,但過早負重可導致關節面塌陷,甚至內固定斷裂。Ali等[7]報告中有10例患者在術后6周內負重,8例失敗,而另外36例患者在術后10周開始負重,失敗率僅為25%。本組資料中的38例均在術后第2天行股四頭肌鍛煉,第5天行CPM機被動膝關節小范圍功能鍛煉。早期CPM鍛煉能增加膝關節軟骨營養和代謝活動,利于關節面骨折的磨合,促進軟骨再生,消除黏連,防止關節攣縮。使用CPM機時開始活動度應小,循序漸進,逐漸增加CPM活動范圍。筆者認為,術后16周禁止[1][2]負重行走,3個月后扶拐下地,部分負重,根據病人的身體情況、骨折類型及X線片骨折愈合情況,才能完全負重。對于高齡的骨質疏松患者及嚴重塌陷型骨折負重較晚,年輕患者則負重較早,平均約5個月。筆者隨訪的38例患者,均未出現因早期負重而導致的并發癥?!緟⒖嘉墨I】[1]SchatzkerMcBroom,BruceD.Thetibialplateaufracture.TheTorontoexperience19681975[J].ClinOrthop,1979,(138):94104.[2]RasmussenPS.Tibialcondylarfracturesimpairmentofkneejointstabilityasanindicationforsurgicaltreatment[J].JBoneJointSurg(Am),1973,55(7):13311350.[3]HahnPM.Currentprinciplesoftreatmentintheclinicalpracticeofarticularfracture[J].ClinOrthop,2004,(423):2732.[4]SuEP,WestrichGH,RanaAJ,etal.Operativetreatmentoftibialplateaufracturesinpatientsolderthan55years[J].ClinOrthop,2004,(421):240248.[5]趙文明,郭曉山,王振文,等.同種異體骨植骨加支撐鋼板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7,23(2):9496.[6]張貴林,榮國威,吳新寶,等.脛骨平臺骨折手術復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00,20(4):219221.[7]AliAM,ElshafieM,WillettKM.Failureoffixationoftibialplateaufracture[J].JOrthopTrauma,2002,16(5):323329.[8]StevensDG,BeharryR,MekeeMD,etal.Thelongtermfunctionaloutcomeoperativelytreatedtibialplateaufractures[J].JOrthopTrauma,2001,15(5):312320.
結腸破裂手術治療論文
【關鍵詞】結腸
結腸的特點一是內容物為含大量細菌的較干糞便,尤其是左半結腸,導致結腸破裂后會造成嚴重的腹膜炎;二是血液循環和組織愈合能力差,故修補或吻合術后容易出現結腸漏。因此傳統觀點認為,安全的結腸破裂手術方式是修補后附加結腸造口轉流糞便和二期關閉造口。近年來,隨著外科診療技術的提高和抗生素的發展,一期手術治療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本院1995年8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結腸破裂病人23例,其中14例(60.87%)行一期修補或切除吻合,術后無死亡及嚴重并發癥發生?,F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齡17~68歲(平均37.4歲);外傷11例(鈍挫傷8例,銳器傷3例),結腸鏡檢查穿孔2例,自發性破裂1例(原因不明)。破裂部位和類型:橫結腸貫通傷1例,橫結腸斷裂1例,橫結腸穿孔5例,降結腸穿孔2例,乙狀結腸穿孔4例,乙狀結腸斷裂1例。合并傷:合并小腸損傷(包括小腸系膜損傷)4例,骨盆骨折3例,肋骨骨折4例,脾破裂1例,胃穿孔1例,失血性休克3例。手術距結腸破裂出現癥狀時間:除1例自發性破裂者在出現癥狀16h后手術外,其余病人均在出現癥狀后4h內手術。
1.2手術方式
三踝骨折手術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三踝骨折內固定手術治療
三踝骨折是踝關節損傷的常見類型之一,屬于關節內骨折,常伴有關節周圍韌帶的損傷,如處理不當,容易造成創傷性關節炎,導致病殘。筆者手術治療三踝骨折32例,就手術相關因素探討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32例來自1991年1月~2004年10月浙江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骨科住院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齡17~60歲,平均38歲。按照WeberDanis分類法:A型4例,B型19列,C型9例。損傷原因:車禍傷11例,撞砸傷6例,行走不慎扭傷10例,高處墜落傷5例。
2手術治療
如后踝頂骨折偏外,于外踝與跟腱之間向下向前繞過外踝頂點作長約8~10cm“L”形切口,在腓骨下端后緣切開筋膜、腓骨肌支持帶,將小隱靜脈、腓腸神經及排骨長、短肌腱連同后側皮緣向后牽開,將前側皮緣及皮下組織向前側牽開,即可顯露外踝骨折端及部分后踝骨折線。將外踝骨折復位后,以1/3鋼板固定。內側小切口固定內踝。此時隨著外踝骨折的復位,距骨脫位大多可隨之復位。如骨折塊偏內,于內踝與跟腱之間向前繞過內踝頂點作長約6~8cm“L”形切口,切開筋膜、脂肪組織及屈肌支持帶,于脛骨下端內后側面鈍性分離,將后側皮緣連同踝管內組織牽向后側,即可充分顯露內踝及后踝骨折線。將內踝骨折復位后,根據骨折塊的大小,采用斜行螺釘或鋼絲張力帶固定。如有三角韌帶損傷,可待后踝骨折復位固定后再行修補。后踝以可吸收螺釘固定,再于外側小切口固定外踝,術后石膏托固定4~6周。
頸椎病損手術治療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頸椎;手術;療效;安全性
【論文摘要】目的:進一步探討研究手術治療頸椎病損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對我科20年成功開展頸前路及頸后路手術424例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統計手術方法、療效及相關并發癥。結果:平均隨訪三年零二個月,按“JOA”療效評定標準,總有效率81.3%,無效17.19%,死亡1.51%,有爭議5例,無醫療糾紛及醫療事故。結論:影像學的陽性表現與臨床癥狀體征的一致性是頸椎病損診斷和手術適應癥選擇的關鍵所在。在周全手術計劃,圍手術期充分準備后開展手術是安全可行的。
為進一步探討研究手術治療頸椎病損的安全性、可行性。本文對我科20年成功開展頸前后路手術424例治療效果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424例,男性345例,女性79例,年齡12~82歲,平均59.2歲,外傷175例、頸椎病102例,腫瘤11例、結核7例、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119例。全組病例均有明顯的脊柱脊髓不同程度損傷的臨床癥狀體征和與之相一致X線、MRI、CT或椎管造影的陽性表現,有明確的頸前或頸后路手術指征,無禁忌癥。
2手術方法
胃癌手術治療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進展期胃癌;根治術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進展期胃癌250例手術治療的經驗。方法回顧分析我院1998年至2006年施行手術治療的進展期胃癌250例臨床資料。250例中Ⅱ期115例行胃癌標準根治(D2)術,Ⅲ期135例行胃癌擴大根治(D3)術,135例中58例行全胃切除“P”型空腸襻代胃Roux-en-Y術(PR),69例近端胃癌行聯合切除術,250例中均進行靜脈化療和腹腔內溫熱化療。結果術后190例(82%)隨訪1~5年,Ⅱ期Ⅲ期胃癌行D2,D3術后1、3、5年分別為88.5%、69.4%、45.3%、和82.1%、55.4%、33.9%。結論進展期胃癌實施胃癌根治術并術中應用化療,可以提高術后生存率。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雖然半個世紀以來,其發生率在部分國家呈下降趨勢,但在我國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有調查結果顯示,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死亡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63%,而胃癌死亡占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死亡的37%[1]。胃癌組織侵潤達肌層或漿膜層成為進展期胃癌。本院自1998年5月至2006年1月實施胃癌標準根治(D2)術、胃癌擴大根治(D3)術250例,術中應用靜脈化療和腹腔內溫熱化療(IHCP),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50例患者,男性163例,女性87例,年齡26~80歲,平均47.5歲。250例中Ⅱ期胃癌115例;Ⅲa期胃癌87例,Ⅲb胃癌48例。病理類型:中分化腺癌119例,低分化腺癌62例,未分化腺癌39例,黏液癌30例。35例無淋巴結轉移,215例有淋巴結轉移。
1.2治療方法115例Ⅱ期胃癌行D2術,87例Ⅲa期行D3術,其中58例行全胃切除“P”型空腸襻代胃Roux-en-Y術(PR),69例Ⅲb行D3+聯合胰體、胰尾、脾臟切除術。250例患者關腹前用430蒸餾水灌洗腹腔,30min后吸凈。再用5-氟脲嘧啶750mg溶入430200ml生理鹽水,保留腹腔化療。術中患者均進行常規靜脈全身化療,術后進行常規全身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