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7 04:26: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書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書法

書法世家書法

瑯邪王氏是兩晉時期最大的文化世家,正如齊梁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沈約所說:“自開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王氏自漢代登上歷史舞臺之后,就日益壯大;特別是自西晉開始興盛,歷東晉,經十數代,風流不衰、冠冕不絕,真不愧為中古第一豪門。王氏為何興盛若此?這除了當時的門閥政治諸多制度保障之外,其家族人才輩出、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其獨特的家族風尚和文化。兩晉時期戰亂頻繁,而王氏子弟大多懷抱入世之心,積極進取,并且能夠隨時順命,善于機變,從而避免了卷入戰爭,使王氏家族少受摧殘。由此看來,王氏世家之所以長盛如此,關鍵在于王氏傳統的家風與應世態度:與時推進。所謂與時推進,就是根據形勢,不斷調整心態,以保全家族的整體利益。

瑯邪王氏自漢代興起,儒學背景深厚,可謂禮法世家。王氏成員的思想中,儒家的成分、現實的內容占主導地位。他們關注現實,積極入世,比較重視實務和事功,且由于他們長期處于權利的中樞位置,比較熟悉朝廷的典章制度和禮儀,因此,王氏家族可以稱之為禮法世家。在家族中,他們講求倫理道德、提倡孝道,以維持家族的親善和睦,從而形成長盛不衰的局面。在國家,王氏家族的成員則研習朝廷典制儀理,重視實務。無論誰建立王朝,他們都不敢不看重王氏的門第,而且還要借重他們的學識和特長,這樣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往往能夠成為舊朝之重臣、新朝之佐命。禮儀已經成為王氏人物維系門第的重要工具之一。

作為兩晉長盛不衰的世族,瑯邪王氏在文化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包容性,除以儒學為立身之本外,對玄、釋、道也兼容并蓄。這使王氏家族文化更加多姿多彩,這更利于王氏子弟的與時推遷。在當時,玄學可謂名士的文化標志,由儒入玄也是一個家族地位上升的必具條件。王氏一門自王戎、王衍始,子弟多善清言,尤其是王導作為東晉權相,親自參與、組織談玄,對東晉玄風的盛行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總的說來,王氏家族是玄儒兼修。王氏子孫從王祥、王覽那里繼承了儒學倫理的因子,從王戎、王衍那里因襲了玄化的細胞,以儒學持家、治國,以玄學博取名譽、地位。正因為儒玄雙修,故王氏子弟鮮有過于放浪頹廢者。

兩晉以降,佛教對士族思想、生活影響日益顯著。如王導與高僧交往甚是頻繁,與他們談論義理,為其子孫接受佛理打開了方便之門。王羲之與名僧支道林等交往甚密,支道林是一位玄化很深的高僧,他以佛理釋《莊子·逍遙游》,新義迭出,對王羲之頗有啟益:“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①]。王羲之的《蘭亭序》很明顯受到了佛理的影響。此后王氏子孫多有信佛法者,如王珉、王珣皆信佛,《晉書》有這樣的記載:

時有外國沙門,名提婆,妙解法理,為珣兄弟講《毗曇經》。珉時尚幼,講未半,便云已解,即于別室與沙門法綱等數人自講。法綱嘆曰:“大義皆是,但小未精耳”[②]。

這說明東晉時王氏與佛教已有不解之緣。

查看全文

晉代書法世家書法分析論文

王氏和謝氏兩個書法世家,其興起和盛衰,其成就和局限,都是具體的、復雜的,都有自己的個性。瑯邪王氏和陳郡謝氏相比,瑯邪王氏興起比陳郡謝氏要早一些,但這兩族作為書法世家在東晉時期都一直相當興旺,并且在東晉之后依然薪火相傳。在這兩個書法世家,都是人才濟濟,甚至可以這樣說晉代門閥士族內部最有影響的書法家,多是出自這兩族。如王氏家族中的王廙、王羲之、王獻之,謝氏家族中的謝安、謝鯤等。

瑯邪王氏是兩晉時期最大的文化世家,正如齊梁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沈約所說:“自開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蓖跏献詽h代登上歷史舞臺之后,就日益壯大;特別是自西晉開始興盛,歷東晉,經十數代,風流不衰、冠冕不絕,真不愧為中古第一豪門。王氏為何興盛若此?這除了當時的門閥政治諸多制度保障之外,其家族人才輩出、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其獨特的家族風尚和文化。兩晉時期戰亂頻繁,而王氏子弟大多懷抱入世之心,積極進取,并且能夠隨時順命,善于機變,從而避免了卷入戰爭,使王氏家族少受摧殘。由此看來,王氏世家之所以長盛如此,關鍵在于王氏傳統的家風與應世態度:與時推進。所謂與時推進,就是根據形勢,不斷調整心態,以保全家族的整體利益。

瑯邪王氏自漢代興起,儒學背景深厚,可謂禮法世家。王氏成員的思想中,儒家的成分、現實的內容占主導地位。他們關注現實,積極入世,比較重視實務和事功,且由于他們長期處于權利的中樞位置,比較熟悉朝廷的典章制度和禮儀,因此,王氏家族可以稱之為禮法世家。在家族中,他們講求倫理道德、提倡孝道,以維持家族的親善和睦,從而形成長盛不衰的局面。在國家,王氏家族的成員則研習朝廷典制儀理,重視實務。無論誰建立王朝,他們都不敢不看重王氏的門第,而且還要借重他們的學識和特長,這樣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往往能夠成為舊朝之重臣、新朝之佐命。禮儀已經成為王氏人物維系門第的重要工具之一。

作為兩晉長盛不衰的世族,瑯邪王氏在文化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包容性,除以儒學為立身之本外,對玄、釋、道也兼容并蓄。這使王氏家族文化更加多姿多彩,這更利于王氏子弟的與時推遷。在當時,玄學可謂名士的文化標志,由儒入玄也是一個家族地位上升的必具條件。王氏一門自王戎、王衍始,子弟多善清言,尤其是王導作為東晉權相,親自參與、組織談玄,對東晉玄風的盛行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總的說來,王氏家族是玄儒兼修。王氏子孫從王祥、王覽那里繼承了儒學倫理的因子,從王戎、王衍那里因襲了玄化的細胞,以儒學持家、治國,以玄學博取名譽、地位。正因為儒玄雙修,故王氏子弟鮮有過于放浪頹廢者。

兩晉以降,佛教對士族思想、生活影響日益顯著。如王導與高僧交往甚是頻繁,與他們談論義理,為其子孫接受佛理打開了方便之門。王羲之與名僧支道林等交往甚密,支道林是一位玄化很深的高僧,他以佛理釋《莊子·逍遙游》,新義迭出,對王羲之頗有啟益:“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①]。王羲之的《蘭亭序》很明顯受到了佛理的影響。此后王氏子孫多有信佛法者,如王珉、王珣皆信佛,《晉書》有這樣的記載:

時有外國沙門,名提婆,妙解法理,為珣兄弟講《毗曇經》。珉時尚幼,講未半,便云已解,即于別室與沙門法綱等數人自講。法綱嘆曰:“大義皆是,但小未精耳”[②]。

查看全文

書法創作論文

古代書法作品,多帶有“抄寫”意味。這種意味是因其書法服務于某種社會生活的實用用途而造成的。它不以藝術表現為旨趣,實用是其第一性,藝術的表現因素是依附于實用而存在的?!俺瓕憽币馕缎纬闪思脑⑹綍▌撟鞯男问奖硐筇卣鳌G芭e唐宋少數草書大家的大幅長卷,所書雖為古詩文或自敘文,其書寫目的在于抒自我之情(由詩文內容的文學情境所引發的書家創作所追求的某種書法情境)。明人的大幅、巨幅行草、狂草書,既為適應殿堂大屋懸掛布置之需,更重要的是借此傾吐個性情懷,藝術表現為其書法創作主旨,這是一大歷史性的進步?,F代的展覽會成為書法交流、角逐與競爭的場所,具有很強的功利性。故而今人十分重視作品形式的展廳視覺效應,追求新異、眩目的表象效果。

當代書法活動的“展覽至上”,導致書法創作的幅式普遍向大幅、巨幅發展,條屏的盛行,更是為了追求書法作品幅式的大規模。與之相應的變化是,小楷、小行書、小草書作品也為遷就展覽的展廳效應,不得不劃分若干個塊面上下相續成大型條幅,或左右相續成大型橫幅。這反映了傳統的幅式(如尺牘、文稿之類)在當代重表現、重展廳效應的條件下,不得不作順應性調整。從書體角度看,行書及行草書的藝術表現性較強,也較易于把握。草書,尤其是大草、狂草書,不僅存在識草問題,在形式的把握上以及激情介入的要求上都很高,藝術表現性非常強烈,難度很大。故當代書壇以行書(行草書)最為盛行,其書體結構變化較為靈活,形式美感方面比較易見效果。其它書體,莊重規整的正書難以流行,大字正書少見,小楷在每次國展中可見到少量。篆、隸書作對聯者流行,而工大幅且字多成篇者少見,尤其工小篆者寥寥。工大篆、甲骨文作對聯者較多,既因其字形結構意趣多變化,亦出于表現形式上的避難從易,且由展覽的“市場行情”調控而成的。故當今書法創作無論作何書體,其審美趨勢的主流尚動態,尚奇巧,目的力求引人注意。作為主流書體的行書(行草書)以及草書以明代中后期行草風為尚,亦因其表現性強,動感強烈,易吸引觀賞者,易取得展廳效應而受大多數作者的偏愛。再具體落實到書法的四要素即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來看,偏重于形式感奇異的傾向也十分突出。如在筆法上強化抑揚頓挫的節奏感與速度的變化,用筆激動、點畫靈敏;字法上追求奇異的字形、險峻的態勢;章法上流行有行距而無字距的格式,行距不齊,行溝呈參差流動形(也有少數書家追求兩距皆無的章法,以通幅為一整體,應勢利導地施行章法調控,達到整體的多變和諧,最具表現性,也最具高難度,正因如此,難以流行);筆法上宿墨、漲墨、濕墨、焦墨竭盡變化之能事。形式表現手法在這二十余年里,尤其是后十年中,其表現之潛能得到大發掘、大發揮。總的說來,“書法熱”所形成的當代書風,我認為可以“反正統、尚奇異”六個字概括其基本特征。不僅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出新的主流書風如此,即所謂“現代書法”與“學院派”也是在這一大潮中走向極端的兩個流派。日本在戰后不久即出現了稱之為“墨象”、“前衛”的現代派書法,這種藝術,在形式上吸取了西方抽象派繪畫的構成理念以處理漢字結構與章法,并結合傳統書法的筆墨技巧的表現手段而成。這一類作者既具書法功底,又兼通繪畫。中國的現代派書法晚日本二十多年,在“書法熱”的大潮中別開新徑,但從事此道的大多數作者本為一般水平的畫家,又缺乏書法功底,顯示出先天不足的弊病,反映在作品中,即使有新異的構思,但其藝術表現也難以如意,造成了中國現代派書法在立意和藝術表現水平上與日本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中國現代派書法受日本影響,同時又直接借鑒西方抽象派繪畫。其創作方法表現為兩種類型:一是以漢字為素材,以所取漢字的特定涵義作意象上的形式美創造。這一類型的創作,日本書家有許多杰作確實令人贊嘆不已。中國的現代派書法的創作在近幾年有所提高,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另一類型則脫離漢字,號稱以其點線筆墨技巧進行創作,與抽象派繪畫無甚區別,拙見以為勉強稱之為“書法”大可不必。西方抽象派繪畫中有所謂“書法畫”現象,(即西方抽象派畫家從中國、日本的書法尤其是篆書與草書中吸取其結構美與線條美規律創造而成),其屬性為畫,是毫不含糊的。中國現代派書法中這一類型的創作實可歸屬于此類。這是書法創新極端追求形式的奇異而走向反面的一個流派。

其后又有稱之為“學院派”的創作方法的新嘗試。以做舊、描摹、局部書寫和拼貼制作等手段進行創作,其方法也是來自西方對現代抽象派繪畫的制作加工方法的引進與變化。它脫離了書法作為藝術的基本規定性——書寫,稱之為主題創作,旨在表達某種理念,實是某種理念的藝術圖象闡述形式。其制作佳者,堪稱優秀的美術作品、藝術作品,如一定要強貼上“書法”的標簽,作書法作品觀,頗為牽強。我認為,它完全可以沿著自己的特定藝術道路獨立地走下去,完善自己,成為美術的一種新樣式而存在,展示自己的藝術價值與審美意義,不必依附于“書法”。

當今書壇創作思想、審美觀念日益解放,常出現新的嘗試與新的觀點,十分活躍,全國中青展允許學院派、現代派參展,甚至獲獎,體現出當今書壇創作思想、學術探討風氣的寬容與開放。值得注意的是,諸如此類的嘗試作品,未脫離書法藝術的基本規定性者較易于被接受,走極端者很難立足,這也反映出書壇對書法藝術形式的基本認識。

一味在展廳效應即視覺刺激的強度上競爭,熱衷于在書法藝術的形式與技巧的展廳適應性、迎合性上出奇制勝,注重表象而忽視內涵的充實,發展下去必然走向反面,陷入形式主義的困境。這是當代書家不可回避、應引起充分重視的問題。

查看全文

書法協會小結材料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半年的時間已過去了,書法協會也在各個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下面從日常工作、管理方面、與院外社團交流,書法協會上學期工作總結如下:

一、日常書法工作簡略

本協會每周一次會干會議,深入探討各自的體會心得,每月一次全體會員探討活動,每學期舉行一次全院性的學習活動。舉行各種各樣的書法交流活動和書畫比賽,以實踐來推動每一位愛好書畫的會員和同學們書畫方面的水平。

1、舉行周末書法交流會。每周末協會將派出八名代表主持交流會。與參加交流會的全院學生一起探討書法創作鑒賞、訓練等活動,并現場輔導與互動地進行書法交流活動,同時為他們免費提供筆墨紙硯和臨摹字帖等。每個月末,召集會干進行月末總結和書法交流活動。會干們匯集一起共同探討書法藝術,謀求共同進步并上交滿意作品一幅,作為一個月來努力的成長見證。

2、注重會員們書法作品習作時的‘章法’能力的培養。作品的整體美也是書法欣賞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一件優秀作品,必然是一個多樣統一的整體。構成書法藝術整體美的重要因素是章法。如果說字的結體是線條的組織,那末作品的章法則是線條更復雜的組織;組織得是否適當,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章法之所以也稱為“布白”,是因為章法質是對空間虛實的藝術處理。實處之妙,皆由虛處而生,”“虛”與“實”,“白”與“黑”,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給欣賞者留有審美想象的廣闊天地。成功的章法集中體現了虛實結合的美學原則,鄧石如“計白當黑”,便是這一美學原則的具體運用。也就是有筆墨處重要,無筆墨處也重要;字里行間均有筆墨,有情趣。字的空間的勻稱、布白停勻和字形點畫具有同等的審美價值。既然所有空間都是作品的有機部分,對線結構、對空間的感受,自然也應該包括在內。書法章法還講究承上啟下,左顧右盼,參差變化,以及落款合理,鈐印得宜,并注意局部美與整體美的和諧統一。

3、注意培養協會會員們更好地去欣賞書法藝術很重要。對會干們的要求是“書法雖是點畫、結體、章法等具象構成,但作為藝術品欣賞時,必須透過這些現象領略其力感、情感、氣韻、風格......等所產生的蘊涵美,所以書法藝術又具有相當抽象的特點,這就更需要較長時期的靜觀默和反復的揣摩玩味。有時面對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無奇,細看才發現有驚人之妙,以致越想看,越看越愛看。在欣賞書法藝術過程中。還要求對不同的書家作品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其異同,這樣才能深入理解前人包括書本對著名書法作品所作的藝術特點的概括;才能作出自己恰如其分的評判;才能把自己的欣賞水平提到更高的階段。這些都需要在反復玩味之中才能獲得”。

查看全文

書法美影總結

一、通過活動凝聚會員

1、協會成立不久,就組織了一次攝影講座,邀請了一些有經驗的老同志為會員講解自己的創作經驗、思路及攝影技術,為會員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2、2011年3月協會成立以來,認真聽取會員意見,主動參與外面協會開展各種活動,一是到上高聽攝影大師解海龍講課、二是到豐城聽江西書法協會主席毛國典講課,回來后,又組織理事交流當前創作主流,思路,方法,入選國展的作品要求,裝字畫裱形式等等,通過活動凝聚了會員,服務了會員,幫助會員,充分激發了廣大會員的創作熱情,提高會員的創作水平。本屆理事會共組織攝影創作活動多場次。先后組織會員參加全國、全省攝影展活動。

3、協會活動都是自費自發組織,特別是攝影采風活動,經常開開展一些小型的交流會,業余時間還經常組織會員到農村,各廠礦、工地進行外拍實踐創作活動,今年還赴武功山、小東江開展采風創作活動?;丶液螅ㄟ^協會群進行交流探討,不斷總結經驗,促進了自身攝影技術的提高,也創作了不少好的作品。

二、積極參與礦區安全生產文化活動不斷提高協會的影響力

1、針對尚一發的絞車道傷人的事故,協會按照領導要求,組織了人員及時深入到井下現場,協會會長,黃志強同志親自將事故發生經過、原因,教訓,繪制成漫畫,貼到全局各單位學習室,讓所有職工都能看到,人人都在藝術的氛圍里受到了教育和啟發。

查看全文

組合書法APP提升中小學書法的效果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把信息技術與中小學書法教學深度融合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想落到實處,需要對書法APP功能進行優化組合。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了中小學書法教育APP功能優化組合的策略:系統梳理書法教育需求,科學遴選書法APP軟件;優化組合書法APP功能,建設可操作的應用性載體;優化共享方式,提高書法APP的使用效能。

關鍵詞:遴選APP;軟件;建設應用性載體;共享方式

有效利用書法方面的網絡教學資源,可以推進中小學書法教育全面化、常態化、規范化開展。但是,豐富的書法APP資源,并不都適合中小學書法教育,必須根據中小學書法教育的需求,對這些書法APP功能進行比較研究,優化組合,才能提高應用效果。

一、系統梳理書法教育需求,科學遴選書法

APP中小學書法教育資源、師資隊伍專業素質等存在差異,要根據實際需求,科學遴選相應的APP軟件輔助書法教育活動的開展。當前,書法教育中對書法APP軟件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需求。1.資料薈萃功能,豐富教學資源。這種功能是通過APP,分類集中中小學書法教育過程中需要的各種資料,方便師生查找、使用。目前,雖然中小學已有寫字課程的教材,但僅僅依賴這些教材是不夠的,還需要補充一些書法教學中的實用性資料,如歷代書法家生平及作品介紹、高清代表作品字帖、書法評論文獻、書法家臨帖作品及臨帖心得體會等。網絡上這些資料既豐富又繁雜,并不都適用于教學。只有針對實際需要,對這些資料進行遴選、整合、加工,再利用APP進行集中展示,才能大大提高使用效率和使用價值。目前,很多APP都具備這些功能,如云章書法字典、鋼筆書法字典、書法碑帖大全、書法大字典等。2.動作演示功能,觀摩核心技法。不少書法APP具有動作演示功能,運用視頻技術手段對復雜的筆法進行書寫步驟分解,再通過慢動作展現出來。筆法是中國書法最玄妙的地方,很多教師因為專業水平有限,難以為學生做出準確、到位的示范,增加了學生臨帖的難度。而充分利用這些筆法分解視頻,可以較好地解決當前中小學書法教師專業水平有限的問題。比如在教學“橫”的筆法時,可以在課堂上反復播放書法APP上的筆法示范分解視頻,將這個字起、行、收的筆法進行分解慢放,讓學生反復觀看、揣摩、臨習。目前,具有這種功能的APP較多,比較適合中小學生的APP有墨趣書法、寫字派、小學硬筆書法、書法入門教程等。3.課例匯集功能,提升教學水平。優秀的書法教學課例,包括書法教學微課,都有著示范和借鑒價值,能夠直接或間接用于教學,發揮輻射引領作用,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而書法APP中,蘊藏著豐富的視頻資源,如書法視頻、優墨書法、臨池軒書法等。同時,教師教學中可以積累一些本土的原創優秀課例、微課,這些資源更具有實用性和可借鑒性。我們可以對以上資源進行優選,通過APP,進行匯集、展示,方便師生學習和使用,擴大輻射范圍。4.作業評改功能,提高評改效益。眾多書法APP都具有作業評改的功能,如墨跡書法秀學生端、書畫點評、兒童書法教學等。教師可以將自己的作品上傳至APP的相應板塊,由區域內的書法教學專家對這些作品進行點評,提高書法教師的專業水平;學生同樣可以上傳書法作業,再由專業水平較高的教師對這些作業進行及時批改。這種功能不僅可以完成傳統的作業批改任務,還能夠對典型的、普遍性的問題進行深入解析,以點帶面,極大地提高批改的效能。5.網絡展賽功能,擴大受眾范圍。網絡展賽給書法展賽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傳統的實地展賽方式相比,網絡展賽具有受眾面更廣、活動過程公開透明、節省經費和人力、不受場地限制、觀賞方便等優點。我們可以依托很多APP來開展書法展賽活動,如美篇、微信、中國筆墨在線、大眾書法等,對師生書法作品進行拍照處理后,上傳至APP的相應板塊,實現網絡共享,擴大受眾面。4.培訓交互功能,促進專業成長。書法師資培訓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僅僅依靠各級部門舉辦的“國培”“省培”等培訓,很難較快地解決中小學書法教育整體推進過程中師資嚴重匱乏的問題。而很多書法APP都具有線上書法培訓的功能,能夠很好地開展區域內中小學書法教師的培訓工作,還可以在培訓過程中進行答疑和其他互動。比如依托微信、好書法在線、書法學館、丁丁教育等APP,可以進行大面積、低成本、針對性、常態化的中小學書法教師培訓工作,彌補線下培訓的不足。

二、優化組合書法APP功能,建設可操作的應用性載體

查看全文

欣賞書法藝術方法綜述

書法藝術欣賞,不是單純地讀出它的文字內容,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神韻”。書法鑒賞能力提高了,書法水平才能夠提高。因此,如何欣賞書法藝術,對每一個書法愛好者來說,都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書法藝術欣賞是一種主觀意識活動,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

一、審美觀不同。如有的人喜歡用大紅大綠裝修房子,有的人卻認為十分這樣裝修俗氣,這就是審美觀的不同??匆环鶗ㄗ髌?,也同樣如此,不同的欣賞者可能爭論到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這就是由于主觀因素、客觀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審美觀不同,其結論自然也不盡相同。

二、時代風尚不同。著名畫家來楚生先生有這樣一段有趣的談話:“我小的時候,男人頭上都留有長辮子,偶爾看到一個男人頭上沒有長辮子就看不順眼。到民國以后,男人頭上的辮子剪掉了,大家也慢慢看習慣了,偶爾有人還留有長辮子,反而覺得不倫不類,不順眼了。”時代風尚變了,衣著也隨著改變,高領、低領、長裙、短褲,因時尚不同而變。書法藝術欣賞也同樣因時而變。有的崇尚古代傳統書風,也有的欣賞時下的流行書風、現代書風等不同的書風,這樣因時而變的例子很多。

三、對書法學習研究的水平高低程度不同。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猶如看象棋比賽,一個“妙”著出現,程度高的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幾步才能領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書法藝術欣賞更是這樣。從以上論述來看,書法藝術欣賞的確是不容易把握的,但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通過不斷總結,逐步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認識,因此,還是有一定規律可王世光循的。

書法藝術欣賞,就是通過藝術這只內在眼感受到書法藝術的美感,這種美感。具體呈現在書法藝術欣賞過程中,有以下五種:

一、立體感。又稱雕塑感,有的也稱質感。書法藝術的立體感,大致由以下兩種因素構成:一是漢字獨有的結構,這種結構在世界文字中別具一格,而且在每一個字中總有一個主要的橫筆或豎筆作為主筆,其余點畫則作為襯托,這就是書法“間架結構”?!伴g架結構”是整個字的支柱,也就是所謂的“軸線”原則。大凡學書者,都是先求平正,后追險絕,又復歸平正。前一個平正,中軸線顯而易見,后一個平正則是前一個平正的飛躍。不論你的字寫得多么潦草、欹側、險絕,它們都能保持在一定的中心軸線上,重心仍然很穩,不會有搖搖欲墜的感覺。由此可見漢字結構與古代建筑的共同之處。有了這一個重心,立體感則躍然紙上。二是書法的書寫工具的特殊性,那是一支神奇的毛筆,用它鋪毫提按皆能揮灑自如。

查看全文

漢代童蒙書法教育對書法教育的啟示

一、漢以前的書法蒙學教育

“蒙學”中的“蒙”有“沒有知識,愚昧”之意,喻示人童稚時期的知識儲備狀態。擺脫蒙昧,稱之為啟蒙。辭書對“蒙學”的解釋是:“中國舊時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校。教育內容是識字、寫字和封建道德教育?!薄皢⒚山逃膶W?!?,相當于今天的小學。我國古代的童蒙書法教育可以追溯到殷商。不過,商代的書法教育主要是面向王室成員。西周時,書法教育內容更為充實,有了專門的書法教育時間和場所。幼童通常8歲入學,學習內容為“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書”指的便是對漢字的學習以及書寫。至秦代統一六國文字,小篆頒行天下,從上至下,各級行政部門皆以李斯的小篆為通用書體,官方培養刀筆吏。漢初,“學童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又以八體試之……書或不正,輒舉劾之”[1]??梢姡貪h時期對識字教育極其重視。有學者認為,“蒙學教育在秦漢之后便進入有教材、有組織、有形式的階段”[2]。

二、漢代書法蒙學教育

漢代學童書法教育主要是在書館中進行的。學習內容主要是識字和習字,識字和習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從事啟蒙教育的教師大多是閭里集體出資聘請的,是鄉里宿儒。這里的書館也稱作“學館”“書舍”“蒙學”“小學”等。東漢王充《論衡·自紀篇》中記述了自己童年的學習經歷:“六歲教書……八歲出于書館。書館小童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丑得鞭。充書日進,又無過失。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經明德就,謝師而專門,援筆而眾奇。所讀文書,亦日博多?!蓖醭湎仁亲R字和習字;接著學習《論語》《尚書》,每天諷誦千字以上;最后專習經學,“經明德就”??梢娺@時學習已分階段。前期屬于識字和書寫的學習階段,使用的教材如《倉頡篇》《急就篇》等,這些字書又稱為“史篇”和“章篇”。學生學書既成,則離開書館進入庠序,學習《孝經》《論語》《尚書》等儒家典籍。

(一)識字、習字教材

漢代小學的字書有《倉頡篇》《訓纂篇》《滂喜篇》《凡將篇》《急就篇》等,現在保存的只有《急就篇》。字書最早的是四字一句,始于周之《史籀》十五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所作,不過久已失傳。為了對漢字進行統一簡化,秦朝官方以秦篆為基礎,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七章,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七章。漢閭里書師將其合并整理,并統一稱作《倉頡篇》。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漢代的學書、習字教材數量也逐漸增多。漢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圖1);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揚雄作《訓纂篇》。之后,又有杜林作《倉頡訓纂》。這些直接作為書寫教材,供學童使用。圖2竹簡是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遺址,內容是《倉頡篇》首章部分文句。簡長23厘米,寬1.1厘米,厚0.3厘米,正反面書寫,簡末二字“賞賞”可能是習字者隨意所書?!稘h書·藝文志》記載,漢興以后,閭里書師合秦時《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三篇為一篇,習稱漢《倉頡篇》。居延甲渠候官遺址出土的《倉頡篇》竹簡對于研究漢代《倉頡篇》的版本衍變、文本構成等具有重要價值。圖3習字簡雖然不能確定為漢代學童所寫,但一定程度上是對當時漢人學書、習字狀態的反映,通過其可以了解漢代童蒙書法教育狀況。

查看全文

書法藝術設計論文

1書法在藝術設計中的功能

1.1傳達功能

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文字具有表音、表形和表意的功能,中國的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書法以漢字為載體,它在藝術設計中的首要功能是傳達信息。從符號學角度來看,書法文字是一種特殊的視覺符號系統,具有“所指”和“能指”的重要功能。從文字層面講,文字符號的表意性直接向大眾傳達設計作品的意圖和各種信息,即“所指”;從藝術角度講,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它的形態、結構和風格樣式還具有多重寓意,通過對書法字體的反復揣摩,我們還可以理解它更多的隱含意義,即“能指”。所以,書法作為傳播符號具有“雙重譯碼”的作用。如中國銀行的標志設計中,“中國銀行”四字大氣磅礴、極富變化,粗筆堅實如柱,細筆剛勁似鐵,飛白恰到好處?!爸袊y行”其基本信息指的是一個金融機構,人們可以辦理相關的業務;同時剛勁有力、氣勢恢宏的書法風格又凝結了多重信息———強調中國之身份、傳統之精神,或者是企業的理念所包含那虛實相生、剛柔相濟等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髓。毋庸置疑,把書法藝術運用到藝術設計中,不但可以直接傳達文字的基本信息,而且還能表達文化底蘊之深厚的信息,達到塑造企業形象,創造品牌的重要途徑。中國的高等學校、中醫醫院等尤其喜歡用書法來題名,如北京大學、中醫同仁堂,中國知名企業的標志設計、產品包裝設計也熱衷于采用書法元素設計,如白酒、茶葉、月餅、粽子等比比皆是。

1.2審美功能

書法文字作為一種視覺傳播符號,不僅具有傳達信息的功能,而且還具有審美功能。書法的線條美、結構美和造型美,本身所具有的節奏性和整體性能給人帶來視覺美感,獲得怡情悅性的審美體驗。篆書、隸書和楷書筆畫規整、結構平穩,給人一種穩重、端莊的感覺,行書動靜結合、靈動活潑,而草書體勢放縱、連綿奔放,給人激情盎然、神采飛揚的感受。因此,把書法作為一種設計元素應用到各種設計類型當中同樣能給消費者帶來美感。文字因“觀物取象”而來,“文字圖像化”是一種常見的藝術手法。所謂文字圖像化,就是把書法字體的形態(整體或局部)演化為圖形。文字與圖形的相互融合,使設計創意獲得更自由的發揮空間,不但可以起到誘導視線作用,喚起消費者的審美自覺意識,而且還能渲染意境,給人一種視覺審美享受,以致于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情緒和興趣。

2書法在藝術設計中的設計原則

查看全文

書法變革分析論文

一、政治專制上的松動

研究書法史,首先繞不過君王政權。就此而言,社會經濟、文化、藝術而或是宗教都可以視為政治的伴生物,在不同的學派、科類之間,在某種程度上,政治都使其模糊了邊界,打破了分野。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其個人獨裁統治,在政治上殺戮重臣,廢除宰相制度,在思想文化領域構筑了強硬與嚴密的文網。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國子監撤去孔廟中孟子牌位①;洪武二十七年,命劉三吾等人重審《孟子》,刪掉違禁之語八十五條,同時又迭興文字獄,法外施刑,知識士人元氣大傷。明成祖朱棣以靖難起家,殺戮士人絕不心慈手軟。誅十族,瓜蔓抄,表明這位好武的燕王,陰狠殘暴不輸乃父。然正是此公,造作《圣學心法》,自詡“惟行中之為貴”。永樂十三年,用朱學觀點篡編的《四書大全》、《五經大全》成為科舉功令的準繩②,八股文章成為科舉入試的敲門磚,士人們又一次涌向這狹窄擁擠而又死氣沉沉的科舉之途上。

政治的統治在封建社會是專制的,政治斗爭更是殘酷無情的。歷朝歷代的政權之爭、繼統之爭,黨派傾軋無不說明此,然而政治的斗爭亦是社會歷史進步的推動力量。明孝宗弘治年間,某些開明的統治方式受到了重視,在宣德、正統年間,作為相權變形的明代內閣權力對君權給予了可能的制衡,至明英宗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君主權威大為削弱。至16世紀,明王朝更是社會矛盾突出,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從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至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的七十年間,西北邊陲無年不戰事,萬歷元年(公元1570年)之后,遼東戰事又起,建州女真部落成為明王朝的主要威脅。在明王朝直接行使統治權利的地區,人民大眾與皇權官僚專制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以至16世紀之后,無年不民變。再,明王朝專制政治體制內部矛盾日趨尖銳,以至經常發生皇族叛亂、軍隊反水、士兵嘩變等重大事變的地步,從以上幾處便大概可以理解明中葉政治統治專制的松動所造成的政治影響、經濟影響與思想解放,造成了以王學為中心的中晚明的社會整體變革思潮,據此理解晚明書法變革潮流的政治成因,當涵蓋于內。

二、理論上的準備

被后世稱為新儒學的“程朱理學”,在明代前期與政治權利、經濟利益越來越多地連接到了一起,一方面經由考試科目,把思想變為文本;另一方面則經由政治權力把原則變為制度,表面看上去儒家學說、程朱理學進入權力中心,而深層意義上,它們則失去了政治權力之外的、相對獨立的、民間社會和士紳階層的批評立場,也就逐漸喪失了自我超越和不斷更新的空間。于是,“思想成為文本,文本蛻化為文字,文字僅僅作為符號被人背誦,背誦的意義而僅僅在于交換”③頂戴花紅,那麼,這種知識與思想脫離了社會生活的思索和心靈境界上的涵養,犧牲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深刻與睿智,自然與社會生活發生分離。于是,經典被奉為教條,創新被禁錮代替,本質精神反而被扭曲消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