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7 19:25: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水生生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水生生物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規定

一條為規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科學養護水生生物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水域生態安全,促進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所稱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指采用放流、底播、移植等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庫等公共水域投放親體、苗種等活體水生生物的活動。

第三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水域內進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應當遵守本規定。

第四條農業部主管全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組織、協調與監督管理。

第五條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大對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投入,積極引導、鼓勵社會資金支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增殖放流事業。

查看全文

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辦法

為了堅持我市水生生物的多樣性,修復水域生態情況,維護生態安全,完成人與天然和諧發展。依據《漁業法》、國務院《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大綱》、省農業廳有關文件精神,為策應經濟區建設,促進我市水域生態文明建設和漁業經濟可繼續發展。我市將開展以構建“漂亮贛江、生態贛江、和諧”為主題的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現結合當地的實踐狀況,特制訂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安排

(一)放流數目:全市13個縣(市、區)方案放流水產物苗種3000萬尾。其中市本級放流200萬尾,投資15萬元;

(二)放流地址:各地應選擇在贛江或其支流,以及大、中型水庫中進行放流。市本級放流地址安排在贛江吉州段自來水公司取水站的上游500米處;

(三)放流時間:2012年6—7月份;

(四)放流種類:四大家魚、鯉、鯽、魴(鳊)等。

查看全文

水生生物養護年終工作總結

一、概述

為貫徹落實《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和《安徽省實施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方案》各項要求,根據我市漁業和水生生態現實狀況,我市采取了切合實際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

(一)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

為做好這項工作,我們精心謀劃,認真準備。對投放品種、投放數量、在什么地方投放、如何投放,都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研究。最后各縣區分別在渦河、北淝河、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的中、上游五處投放大規格鰱魚、鳙魚、草魚、鯉魚等共計17萬尾,投入資金4.6萬元,投放蟹苗近309萬尾,投入資金92.4萬元。

(二)漁業資源保護

查看全文

水生生物養護工作匯報

一、概述

為貫徹落實《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和《省實施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方案》各項要求,根據我市漁業和水生生態現實狀況,我市采取了切合實際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

(一)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

為做好這項工作,我們精心謀劃,認真準備。對投放品種、投放數量、在什么地方投放、如何投放,都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研究。最后各縣區分別在渦河、北淝河、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的中、上游五處投放大規格鰱魚、鳙魚、草魚、鯉魚等共計15萬尾,投入資金4萬元。

(二)漁業資源保護

查看全文

畜牧中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皖政辦〔2018〕60號)、《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做好2021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通知》(皖農漁函[2021]42號)等文件精神,進一步規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有效促進我縣水域生態文明和現代漁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實施內容、計劃安排、預期目標

(一)實施內容

2021年度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品種鰱魚、鳙魚和草魚,預計放流苗種數量200萬尾。

(二)計劃安排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任務5月底6月初份進行招標采購,確定好增殖放流物種具體單位。7月中旬至8底將招標采購的增殖放流苗種放流到指定區域,同時做好增殖放流績效評價和總結工作。

查看全文

水生物資源養護意見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有關委、辦、廳、局,各有關企業、事業單位:

由自治區農牧業廳組織制定的《關于貫徹落實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的意見》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年2月14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印發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的通知》(國發[*]9號)。為進一步加強我區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促進我區漁業健康持續發展,現就貫徹落實《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精神提出如下意見: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我區水域總面積0.93萬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0.8%,受北方高原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影響,水生生物具有高原性、冷水性、耐鹽堿性等特點,且水生生物種類比較貧乏,生態系統脆弱。近年來,個別地區阻斷河流,占用水面,水域污染、非法捕撈等案件時有發生,導致我區水生生物資源量大幅度下降,部分物種已達到瀕危狀態。《綱要》的對于我區有計劃、科學地開展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強化管理手段,促進漁業經濟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切實提高認識,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加強組織領導,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充分發揮政府保護公共資源的主導作用,認真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及其它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建立健全領導機構,制定規范的監督管理制度和措施,抓好對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二、認真學習,加強宣傳

查看全文

水產養殖實習改革論文

一、水產養殖專業介紹

對本專業學生的知識要求為:掌握現代生物科學(包括形態、分類、生態、生理生化、遺傳學等)和環境科學(包括生態學、環境監測與分析、環境保護等)的基本理論;掌握水產經濟動植物的增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研發、病害防治、育種和漁業水域環境管理、調控和生態修復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主要養殖魚類、甲殼類、貝類、藻類的人工育苗、育種和成體的集約化養殖等生產環節的關鍵技術;掌握內陸水域、淺海、灘涂的漁業資源和環境調查與規劃的基本方法,了解現代化養殖工程、海洋漁業和水產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識;了解水產增養殖學和生命科學的前沿和發展趨勢;熟悉有關水產資源保護、環境保護、水產養殖、捕撈和漁政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二、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調查實習的歷史沿革

無論從水產養殖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要求,還是從專業特色來看,水產資源保護和漁業水域環境調控都是本專業的核心內容,因此本實習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本實習經歷了多次更名,最早為“漁業資源調查(淡水生物)教學實習”,2006年更名為“漁業環境生物調查實習”,2008年更名為“水生生物調查實習”,2010年更名為“水生生物認識實習”,2014年更名為“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調查”,實習內容逐步豐富并跟進學科的發展和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變化。

三、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調查實習的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實習,要求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水生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內陸淡水水域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調查研究方法,培養獨立分析與研究問題的能力。通過實習觀察各類水生植物、無脊椎動物、魚類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及所處水域生態環境特征,熟悉各類水生生物標本的采集、固定方法和鑒定方法。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動手實踐能力、文獻查閱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科技報告的撰寫能力。

查看全文

水資源養護論壇講話

同志們: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水系支流眾多、湖泊密布,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一級支流就有26條,湖泊4048個,面積24172平方公里。充足的水資源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孕育了長江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有記載的長江水生生物有1100多種,其中魚類370多種、底棲動物220多種和水生植物上百種。長江還擁有許多特有、珍稀魚類和野生保護動物。我國淡水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共有6種,其中4種都生活在長江中。長江是我國重要的水生生物基因寶庫和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是名副其實的生命之河。

生物多樣性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每個物種都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物種一旦滅絕,不僅無法再生,而且會通過生物鏈引起連鎖反應,影響其他物種的存續,甚至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長江作為生物基因的寶庫,水生生物資源正呈現出急劇衰減的趨勢,不少物種瀕臨滅絕。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白鱀豚處于極度瀕危狀態;“淡水魚之王”白鱘已難覓蹤跡;聞名遐邇的長江鰣魚更是絕跡多年;“水中活化石”中華鱘數量也急劇下降,并有繼續減少的趨勢;久負盛名的“四大家魚”魚苗發生量也自2*年開始銳減,2004至2*年的平均魚苗發生量僅為2*年前的10%。長江水生生物鏈中上、中、下端的各物種資源正處于全面衰退之中,表明長江的水域生態環境已因開發過度、利用過度、污染過度而受到了極大的破壞。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在《自然辯證法》中告誡我們:我們不能過分陶醉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今年上半年太湖藍藻的爆發,洞庭湖鼠災的出現,又一次敲響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的警鐘。

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表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自然,人與自然是不可分離的有機整體。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社會才能和諧。保護好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不僅對維系長江流域生態平衡,維護流域4億人口的福祉有著重大意義,而且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作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盡責任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僅是對世界的承諾,也是衡量我國生態文明和環境質量水平的重要標志。

2*年2月,國務院批準實施了《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充分表明了國家對養護水生生物資源的決心和信心,必將對我國生物資源的養護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多年來,各有關部門和沿江各省(市)黨委、人民政府對農業部的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特別是在實施長江禁漁期制度、建立自然保護區、開展人工增殖放流以及取締非法捕撈等一系列養護長江生物資源的工作中給予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經過共同不懈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水生生物資源衰退的速度,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查看全文

水生動物增殖放流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大養護增殖水生生物、維護生物的多樣性,促進我縣漁業可持續發展,根據《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通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進一步改善上猶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漁業資源,促進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提高資源利率。

二、工作內容

1、放流區域:思順江,陡水水庫(水口碼頭)。

2、放流時間:2014年5月。

查看全文

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自然環境現狀

阿塔山水利樞紐工程位于包頭市固陽縣境內,地貌類型屬于大青山北麓低山丘陵區。根據固陽縣氣象站觀測資料,該地區多年平均氣溫4.0℃,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94.2mm,多年平均風速為2.9m/s,年最大凍土深2.10m。工程座落在黃河一級支流昆都侖河上游,該流域為季節性降雨補給型河流,徑流量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壩址以上流域面積838.4km2,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為1448萬m3,多年平均年輸沙總量為81.86萬t。本區土壤地帶性分布劃分為栗鈣土帶和棕鈣土帶,植被主要是以克氏針茅為優勢種的典型草原,其次為人工植被。本區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生態敏感度較高,植被稀疏,草原礫石化明顯。根據現場調查及遙感數據解譯,工程區域植被類型分為典型草原、山地植被和人工植被。主要植被群落組成為克氏針茅、短花針茅群落,克氏針茅群落,小葉錦雞兒、克氏針茅群落和芨草、雜類草群落。人工植被主要是農田,農作物包括谷類作物、薯類作物、油料作物和豆類作物。本區動物地理區劃屬古北界的蒙新區,區域內哺乳動物有蒙古兔、黃鼬、花鼠等,兩棲類有青蛙等,鳥類有喜鵲、麻雀等。但由于人類長期干擾和生態環境改變,區域內大量野生動物消失。昆都侖河為季節性河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期形成的徑流夾雜著大量山體沖下的石塊、泥沙,河道內不適宜水生生物生長,也不存在珍稀、瀕危等水生生物,無洄游和半洄游魚類。

2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2.1施工期生態環境影響

2.1.1對陸生植物的影響

施工期主要影響是由于施工占地、施工道路修建、主體工程開挖及料場開采等施工活動對植被的破壞和損失。工程永久占地破壞的植被主要是人工林和草地,臨時占地破壞的植被主要是草地。植被破壞后裸露的地表,在大風及降水的作用下,易引發水土流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