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淤互結證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14:46: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痰淤互結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痰淤互結證與胸痹關系分析論文

【摘要】痰淤互結是胸痹的主要病理機制,也是目前研究相當活躍的領域之一。本篇從痰淤互結在胸痹中的成因,病理機制,現代研究和臨床辨證治療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胸痹;痰淤互結

痰指痰濁,是人體津液代謝障礙的病理產物。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篇,痰飲合稱。楊士瀛的《仁齋直指方論》明確提出:“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淤血指體內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體內,或血運不暢,阻于經絡或臟腑。淤血癥始見于《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曰:“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脹滿,不得前后。”痰與淤血均為病理產物,二者在某種情況下,可相兼為病。胸痹為由于某種原因引起的心脈痹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的病癥,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冠心病。

1痰淤互結證在胸痹中的成因

胸痹之病,或因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或飲食不節等,皆損傷胸中之陽氣,陰寒之邪上乘陽位痹阻心脈而致病。外感以寒邪是主因,《諸病源候論》云:“心痛者,風冷邪氣乘于心也。”《備急千金要方》曰:“寒氣卒客于五臟六腑,則發心痛。胸痹,感于寒,微者為咳,甚者為痛。”寒邪最易凝滯氣血,氣滯則血淤,故《素問·調經論篇》有云:“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內傷七情,或是怒傷血逆,血不歸經,形成淤血,致使心脈痹阻不通;或憂思困脾,阻滯營血化生,而生痰濁;亦可導致營血郁滯不行,痰濁與淤血互結于胸中,而成胸痹。若久嗜膏梁厚味,油膩醇醴,或過食生冷,可致中焦脾胃損傷,脾傷氣結,運化失司,津液代謝失調,聚濕成痰,痰濁上泛,阻于心胸清曠之區,陰乘陽位,陽氣不布,心陽不振,氣機郁阻,則血行亦阻,心脈痹阻而成胸痹。故《癥因脈治》有云:“胸痹之因,飲食不節,饑飽損傷,痰凝血滯,中焦混濁,則閉食悶胸之癥作矣。”

2痰淤互結是胸痹的重要病機

查看全文

痰淤互結證與胸痹關系分析論文

【摘要】痰淤互結是胸痹的主要病理機制,也是目前研究相當活躍的領域之一。本篇從痰淤互結在胸痹中的成因,病理機制,現代研究和臨床辨證治療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胸痹;痰淤互結

痰指痰濁,是人體津液代謝障礙的病理產物。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篇,痰飲合稱。楊士瀛的《仁齋直指方論》明確提出:“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淤血指體內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體內,或血運不暢,阻于經絡或臟腑。淤血癥始見于《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曰:“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脹滿,不得前后。”痰與淤血均為病理產物,二者在某種情況下,可相兼為病。胸痹為由于某種原因引起的心脈痹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的病癥,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冠心病。

1痰淤互結證在胸痹中的成因

胸痹之病,或因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或飲食不節等,皆損傷胸中之陽氣,陰寒之邪上乘陽位痹阻心脈而致病。外感以寒邪是主因,《諸病源候論》云:“心痛者,風冷邪氣乘于心也。”《備急千金要方》曰:“寒氣卒客于五臟六腑,則發心痛。胸痹,感于寒,微者為咳,甚者為痛。”寒邪最易凝滯氣血,氣滯則血淤,故《素問·調經論篇》有云:“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內傷七情,或是怒傷血逆,血不歸經,形成淤血,致使心脈痹阻不通;或憂思困脾,阻滯營血化生,而生痰濁;亦可導致營血郁滯不行,痰濁與淤血互結于胸中,而成胸痹。若久嗜膏梁厚味,油膩醇醴,或過食生冷,可致中焦脾胃損傷,脾傷氣結,運化失司,津液代謝失調,聚濕成痰,痰濁上泛,阻于心胸清曠之區,陰乘陽位,陽氣不布,心陽不振,氣機郁阻,則血行亦阻,心脈痹阻而成胸痹。故《癥因脈治》有云:“胸痹之因,飲食不節,饑飽損傷,痰凝血滯,中焦混濁,則閉食悶胸之癥作矣。”

2痰淤互結是胸痹的重要病機

查看全文

痰淤與肝纖維化探究論文

1中醫對痰淤的認識

痰是中醫病理學中的重要病理產物。痰最早見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膈上病痰滿喘吐。”仲景將痰飲列為四飲證之一。隋唐至宋代痰已成為獨立病癥。唐·孫思邈的《千金方》溫膽湯、宋·陳師文的《和劑局方》二陳湯已為治痰的經典方劑。至明清,痰的理論進一步深入,痰生百病。“百病多兼痰”已成為眾多醫家之共識。在辨證上有內痰與外痰,有形痰與無形痰之分,在治法上有健脾補腎、利氣化痰等多種見解。痰為津液不歸正化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其產生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外感邪氣、內傷情志或脾腎虧虛均可導致機體水濕停聚,或熱灼傷津聚均可成痰。

淤亦是中醫病理學中的重要病理產物。中醫認為,淤血指體內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于體內,或血運不暢,阻滯于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均稱為淤血。《內經》雖無“淤血”但有“惡血”“血菀”“留血”等近似淤血的名稱30余種,其對血淤證的成因、癥狀也有明確的闡述,“輸其血氣,令其條達”為治淤法則。《神農本草經》也有了活血化淤藥的記載,漢代以后,張仲景總結了血淤證的辨證規律,其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認為痰飲乃胸痹的病機之一,治則以除痰通陽為主。隋唐至金元血淤證的理論闡述與治療方劑進一步發展。明清醫家在繼承了前人的學術思想上又有深入的研究,張介賓提出了“氣逆而血留,氣虛而血滯,氣弱而血不行”,豐富了血淤證理論。比較突出的是王清任,他強調氣血為人之本,處方用藥思路更為廣闊,指出治胸痛用木金散,若無效則需用血府逐淤湯。其治療胸痛倡用活血祛淤的治則,頗具獨創精神,創立祛淤諸方,擴大了活血化淤法的治療范圍,使血淤證與活血化淤的理論更加完善。

對痰與淤的關系,歷代醫家認為:痰是津液的病變,淤是血的病理形式,二者關系密切,中醫學關于痰淤同病,痰可致淤的認識,淵源甚早。《靈樞·百病始生》指出:“濕氣不行,凝血蘊里而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丹溪心法》談到:“痰夾淤血,遂成窠囊”,強調痰中夾淤這一病理在致病中的廣泛性和重要性。《外證醫案匯編》分析道:“流痰,蓄則凝結為痰,氣漸阻,血漸淤,流痰成矣。”《血證論》中的“須知痰水之壅,由淤血使然,但去淤血,則痰水自消”,“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由于津血同源,所以痰淤不僅互相滲透,而且可以互相轉化,因痰致淤,或因淤致痰。

2痰淤阻絡是肝纖維化的重要病機

一般認為,肝纖維化的中醫病因多為感受濕毒疫邪,肝氣郁滯,肝腎虧虛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痰濁淤血阻滯肝脈而逐漸形成肝纖維化。其中,痰淤阻絡是肝纖維化的病理基礎。臨床發現,肝硬化病人多伴有肝掌,蜘蛛痣,肝脾腫大,舌質紫暗或有淤斑,脈澀等癥,這些均為血淤的臨床表現。除此之外,血淤在肝纖維化中與肝臟微循環、肝纖維化結締組織增生及肝功能指標都有密切相關性[1],劉宏元等[2]結合現代病理學指出,肝細胞及血竇內上皮細胞的壞死變性,引起肝組織微循環障礙而產生血淤證,同時貯脂細胞及肝細胞增生分泌大量膠原蛋白,形成膠原纖維束,逐漸發展為肝纖維化也形成血淤證。可見,淤血在肝纖維化中的病理表現為肝臟微循環障礙及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并始終存在于肝纖維化過程中。大量研究結果同樣表明:肝血淤阻程度與肝纖維化程度密切相關,并進一步指出血淤證患者血清型前膠原(PCIII)、透明質酸(HA)、層黏蛋白(LN)均比非血淤證患者明顯增高,肝纖維化血清標志物PCIII,HA,LN可作為血淤程度的客觀指標[3,4]。另有學者通過實驗研究得出了相似結論:血淤證肝病患者血清總膽紅素(TBIL)升高及A/G降低顯著高于非血淤證肝病患者,血淤證肝病患者血清HA,LN明顯高于非血淤證肝病患者及正常人,提示A/G下降或倒置及血清HA,LN的含量可作為慢性肝病血淤證辨證的客觀指標[5]。

查看全文

肝郁脾虛與脂肪肝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中醫對肝、脾與脂肪肝的生理病理關系的論述,結合目前脂肪肝的辨證分型以及臨床治療,并綜合現代實驗研究中有關脂肪肝的證治觀點,歸納總結出肝郁脾虛是脂肪肝的基本發病病機,貫穿本病病理變化的始末,強調辨證之要在于肝郁脾虛,氣滯血淤,痰濕阻滯,并以次確立施治之法。

【關鍵詞】脂肪肝;肝郁脾虛;中醫病機

脂肪肝(fattyliver)是指由于各種原因使肝臟代謝功能發生障礙,導致脂類物質的動態平衡失調,過量脂肪在肝細胞內堆積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狀態。當肝內脂質含量超過肝臟濕質量的5%,或組織學上每單位面積見1/3以上的肝組織脂變時,即稱為脂肪肝。中醫學中尚無脂肪肝之病名,然就臨床表現和體征而言,應當屬中醫“肥胖、痰飲、積聚、脅痛”等病的范疇,起因多為過食肥甘厚味,過度肥胖或嗜酒過度或感受濕熱毒邪或情志失調,或久病體虛。對其發病機制,眾多學者認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腎精不足,濕熱內結,痰濁郁結,淤血阻滯,而最終形成痰濕淤阻互結,痹阻肝臟脈絡而形成脂肪肝。筆者認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貫穿脂肪肝病理變化的始末,為脂肪肝的基本發病機制。現論述如下。

1中醫論肝、脾與脂肪肝的生理病理關系

肝主疏泄,具有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可調暢氣機、促進脾胃運化、調暢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正常協調。若肝疏泄失常,就可能出現氣機阻滯或氣的升降出入異常的病理表現,并由此進一步影響血和津液的運行、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脾胃的升清以及情志活動等。

調暢氣機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礎。如果肝失疏泄,則氣的升發不足,氣機的疏通和發散不力,因而氣行郁滯,氣機不暢,出現胸脅、少腹等的脹痛不適,即謂“肝氣郁結”。氣可行水攝津,水液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隨氣機升降輸布,凡水津所過,氣無不止。肝主疏泄,能疏泄三焦水道,調節人體津液代謝。若肝失疏泄,氣機郁滯,三焦水道不利,則津液的輸布代謝障礙,或聚而為痰,或停蓄于局部等。《血證論》云:“氣與水本屬一家,治氣即治水。”尤在涇說;“肝……主疏泄,水液隨之上下”。因此,肝失疏泄,氣行不暢則為氣郁、氣滯;氣機不利,則肺失肅降,脾失健運,腎失開闔,三焦壅塞,水濕內停,聚而為痰;血由氣行,氣不行則血滯為淤,氣血津液代謝障礙,痰、淤、滯由此而成。脾胃處中焦,主運化水谷精微,食物的受納和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和輸布、食物糟粕的下行和排除等,主要依賴于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濁的協調作用。而肝主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協調。肝氣和順,氣樞常運,則脾升胃降調和,故《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土得木而達”。《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亦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升降乖戾,水谷精微不歸正化,脂濁痰濕內生形成脂肪肝。

查看全文

痰淤與肝纖維化關系論文

【摘要】歸納中醫關于痰淤理論的學說,探討了痰淤與肝纖維化的密切關系,提出痰淤阻滯肝脈是肝纖維化發生發展的重要病理因素。

【關鍵詞】痰淤肝纖維化

肝纖維化是現代醫學病理形態學的概念,常由于肝內慢性炎癥,膽汁郁積,免疫損傷等原因引起,中醫學并沒有肝纖維化的名稱,但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多歸屬于中醫的“黃疸”“脅痛”“積聚”等范疇,目前西藥對該病沒有特效藥,而中醫中藥對該病有著較好的優勢和療效,且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國人群中普遍存在,更是引發肝纖維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對肝纖維化的中醫發病機制的探討有著重要的意義。

1中醫對痰淤的認識

痰是中醫病理學中的重要病理產物。痰最早見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膈上病痰滿喘吐。”仲景將痰飲列為四飲證之一。隋唐至宋代痰已成為獨立病癥。唐·孫思邈的《千金方》溫膽湯、宋·陳師文的《和劑局方》二陳湯已為治痰的經典方劑。至明清,痰的理論進一步深入,痰生百病。“百病多兼痰”已成為眾多醫家之共識。在辨證上有內痰與外痰,有形痰與無形痰之分,在治法上有健脾補腎、利氣化痰等多種見解。痰為津液不歸正化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其產生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外感邪氣、內傷情志或脾腎虧虛均可導致機體水濕停聚,或熱灼傷津聚均可成痰。

淤亦是中醫病理學中的重要病理產物。中醫認為,淤血指體內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于體內,或血運不暢,阻滯于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均稱為淤血。《內經》雖無“淤血”但有“惡血”“血菀”“留血”等近似淤血的名稱30余種,其對血淤證的成因、癥狀也有明確的闡述,“輸其血氣,令其條達”為治淤法則。《神農本草經》也有了活血化淤藥的記載,漢代以后,張仲景總結了血淤證的辨證規律,其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認為痰飲乃胸痹的病機之一,治則以除痰通陽為主。隋唐至金元血淤證的理論闡述與治療方劑進一步發展。明清醫家在繼承了前人的學術思想上又有深入的研究,張介賓提出了“氣逆而血留,氣虛而血滯,氣弱而血不行”,豐富了血淤證理論。比較突出的是王清任,他強調氣血為人之本,處方用藥思路更為廣闊,指出治胸痛用木金散,若無效則需用血府逐淤湯。其治療胸痛倡用活血祛淤的治則,頗具獨創精神,創立祛淤諸方,擴大了活血化淤法的治療范圍,使血淤證與活血化淤的理論更加完善。

查看全文

脂肪肝發病病機論文

【摘要】通過中醫對肝、脾與脂肪肝的生理病理關系的論述,結合目前脂肪肝的辨證分型以及臨床治療,并綜合現代實驗研究中有關脂肪肝的證治觀點,歸納總結出肝郁脾虛是脂肪肝的基本發病病機,貫穿本病病理變化的始末,強調辨證之要在于肝郁脾虛,氣滯血淤,痰濕阻滯,并以次確立施治之法。

【關鍵詞】脂肪肝;肝郁脾虛;中醫病機

脂肪肝(fattyliver)是指由于各種原因使肝臟代謝功能發生障礙,導致脂類物質的動態平衡失調,過量脂肪在肝細胞內堆積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狀態。當肝內脂質含量超過肝臟濕質量的5%,或組織學上每單位面積見1/3以上的肝組織脂變時,即稱為脂肪肝。中醫學中尚無脂肪肝之病名,然就臨床表現和體征而言,應當屬中醫“肥胖、痰飲、積聚、脅痛”等病的范疇,起因多為過食肥甘厚味,過度肥胖或嗜酒過度或感受濕熱毒邪或情志失調,或久病體虛。對其發病機制,眾多學者認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腎精不足,濕熱內結,痰濁郁結,淤血阻滯,而最終形成痰濕淤阻互結,痹阻肝臟脈絡而形成脂肪肝。筆者認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貫穿脂肪肝病理變化的始末,為脂肪肝的基本發病機制。現論述如下。

1中醫論肝、脾與脂肪肝的生理病理關系

肝主疏泄,具有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可調暢氣機、促進脾胃運化、調暢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正常協調。若肝疏泄失常,就可能出現氣機阻滯或氣的升降出入異常的病理表現,并由此進一步影響血和津液的運行、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脾胃的升清以及情志活動等。

調暢氣機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礎。如果肝失疏泄,則氣的升發不足,氣機的疏通和發散不力,因而氣行郁滯,氣機不暢,出現胸脅、少腹等的脹痛不適,即謂“肝氣郁結”。氣可行水攝津,水液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隨氣機升降輸布,凡水津所過,氣無不止。肝主疏泄,能疏泄三焦水道,調節人體津液代謝。若肝失疏泄,氣機郁滯,三焦水道不利,則津液的輸布代謝障礙,或聚而為痰,或停蓄于局部等。《血證論》云:“氣與水本屬一家,治氣即治水。”尤在涇說;“肝……主疏泄,水液隨之上下”。因此,肝失疏泄,氣行不暢則為氣郁、氣滯;氣機不利,則肺失肅降,脾失健運,腎失開闔,三焦壅塞,水濕內停,聚而為痰;血由氣行,氣不行則血滯為淤,氣血津液代謝障礙,痰、淤、滯由此而成。脾胃處中焦,主運化水谷精微,食物的受納和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和輸布、食物糟粕的下行和排除等,主要依賴于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濁的協調作用。而肝主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協調。肝氣和順,氣樞常運,則脾升胃降調和,故《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土得木而達”。《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亦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升降乖戾,水谷精微不歸正化,脂濁痰濕內生形成脂肪肝。

查看全文

痰淤與肝纖維化關系研究論文

【摘要】歸納中醫關于痰淤理論的學說,探討了痰淤與肝纖維化的密切關系,提出痰淤阻滯肝脈是肝纖維化發生發展的重要病理因素。

【關鍵詞】痰淤肝纖維化

肝纖維化是現代醫學病理形態學的概念,常由于肝內慢性炎癥,膽汁郁積,免疫損傷等原因引起,中醫學并沒有肝纖維化的名稱,但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多歸屬于中醫的“黃疸”“脅痛”“積聚”等范疇,目前西藥對該病沒有特效藥,而中醫中藥對該病有著較好的優勢和療效,且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國人群中普遍存在,更是引發肝纖維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對肝纖維化的中醫發病機制的探討有著重要的意義。

1中醫對痰淤的認識

痰是中醫病理學中的重要病理產物。痰最早見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膈上病痰滿喘吐。”仲景將痰飲列為四飲證之一。隋唐至宋代痰已成為獨立病癥。唐·孫思邈的《千金方》溫膽湯、宋·陳師文的《和劑局方》二陳湯已為治痰的經典方劑。至明清,痰的理論進一步深入,痰生百病。“百病多兼痰”已成為眾多醫家之共識。在辨證上有內痰與外痰,有形痰與無形痰之分,在治法上有健脾補腎、利氣化痰等多種見解。痰為津液不歸正化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其產生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外感邪氣、內傷情志或脾腎虧虛均可導致機體水濕停聚,或熱灼傷津聚均可成痰。

淤亦是中醫病理學中的重要病理產物。中醫認為,淤血指體內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于體內,或血運不暢,阻滯于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均稱為淤血。《內經》雖無“淤血”但有“惡血”“血菀”“留血”等近似淤血的名稱30余種,其對血淤證的成因、癥狀也有明確的闡述,“輸其血氣,令其條達”為治淤法則。《神農本草經》也有了活血化淤藥的記載,漢代以后,張仲景總結了血淤證的辨證規律,其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認為痰飲乃胸痹的病機之一,治則以除痰通陽為主。隋唐至金元血淤證的理論闡述與治療方劑進一步發展。明清醫家在繼承了前人的學術思想上又有深入的研究,張介賓提出了“氣逆而血留,氣虛而血滯,氣弱而血不行”,豐富了血淤證理論。比較突出的是王清任,他強調氣血為人之本,處方用藥思路更為廣闊,指出治胸痛用木金散,若無效則需用血府逐淤湯。其治療胸痛倡用活血祛淤的治則,頗具獨創精神,創立祛淤諸方,擴大了活血化淤法的治療范圍,使血淤證與活血化淤的理論更加完善。

查看全文

痰淤治風濕性關節炎研究論文

【摘要】風濕性關節炎當隸屬于中醫學“痹病”范疇,主要是因風、寒、濕等外邪痹阻經絡所致。該文從致病因素、病理環節、臨床治療來探討痰淤在風濕性關節炎病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風濕性關節炎痰淤

風濕病是風濕性疾病或風濕類疾病的簡稱,是泛指影響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肌肉、滑囊、肌腱及免疫系統等的一組疾病。風濕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發生與A組β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有關。本病多發生于寒冷地區,與鏈球菌感染盛行地區一致。而風濕性關節炎在風濕病中占很大的一部分,據相關報道,目前我國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總數已超過1億,根據其臨床表現,以關節、肌肉等疼痛為主,痹病泛指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經絡痹阻,引起相關的系統疾病的總稱,臨床上以肢節痹病為多見,多以肢體經絡為邪氣所阻塞,導致氣血不通,經絡痹阻,引起肌肉關節,筋骨發生疼痛、麻木、灼熱,曲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風濕性關節炎當隸屬于中醫學“痹病”范疇,主要是因風、寒、濕等外邪痹阻經絡所致。本文從風濕性關節炎的基本病因病機及其致病因素、病理特點及其相互關系從痰淤論治作理論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就正于同道。

1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病理關鍵是“不通”,其致病因素皆可致痰淤

風濕性關節炎為慢性進行性過程,一般說病之始發,“不通”為其病理關鍵,所謂“不通”,指經脈氣血為邪氣所擾,運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而“不通”的原因之一是經絡中必有痰淤。在中醫學中,痹病既久,則病邪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輕到重,導致臟腑的功能失調,而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往往就是產生痰濁與淤血。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曰“元氣既虛,必不能達血管,血流無力,必停留而淤。”現代《中醫病理》指出:“陽氣一虛,無以化水濕,陽光不照,陰霾內生。”《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盛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雜病源流犀燭·諸痹源流》注曰:“痹者,閉也,三氣雜至,壅蔽經絡,血氣不行,不能隨時祛散,故久而為痹。”表明無論是內因還是外因(風寒濕熱等)都與痰淤密切相關。素體虛弱,肝、脾、腎三臟功能低下,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肌、四肢,脾失健運,產生痰飲水濕,阻塞脈絡,影響氣血流通而致痰淤。風、寒、濕、熱等外邪在痹病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也是產生痰淤水飲的病理因素。葉天士云:“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經年累月,外邪留著,氣血俱傷,其化為敗淤凝痰。”《類證治裁》亦曰:“諸痹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氣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痹。”

2痰淤是重要的病理環節

查看全文

風濕性關節炎病探究論文

【摘要】風濕性關節炎當隸屬于中醫學“痹病”范疇,主要是因風、寒、濕等外邪痹阻經絡所致。該文從致病因素、病理環節、臨床治療來探討痰淤在風濕性關節炎病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風濕性關節炎痰淤

風濕病是風濕性疾病或風濕類疾病的簡稱,是泛指影響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肌肉、滑囊、肌腱及免疫系統等的一組疾病。風濕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發生與A組β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有關。本病多發生于寒冷地區,與鏈球菌感染盛行地區一致。而風濕性關節炎在風濕病中占很大的一部分,據相關報道,目前我國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總數已超過1億,根據其臨床表現,以關節、肌肉等疼痛為主,痹病泛指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經絡痹阻,引起相關的系統疾病的總稱,臨床上以肢節痹病為多見,多以肢體經絡為邪氣所阻塞,導致氣血不通,經絡痹阻,引起肌肉關節,筋骨發生疼痛、麻木、灼熱,曲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風濕性關節炎當隸屬于中醫學“痹病”范疇,主要是因風、寒、濕等外邪痹阻經絡所致。本文從風濕性關節炎的基本病因病機及其致病因素、病理特點及其相互關系從痰淤論治作理論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就正于同道。

1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病理關鍵是“不通”,其致病因素皆可致痰淤

風濕性關節炎為慢性進行性過程,一般說病之始發,“不通”為其病理關鍵,所謂“不通”,指經脈氣血為邪氣所擾,運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而“不通”的原因之一是經絡中必有痰淤。在中醫學中,痹病既久,則病邪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輕到重,導致臟腑的功能失調,而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往往就是產生痰濁與淤血。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曰“元氣既虛,必不能達血管,血流無力,必停留而淤。”現代《中醫病理》指出:“陽氣一虛,無以化水濕,陽光不照,陰霾內生。”《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盛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雜病源流犀燭·諸痹源流》注曰:“痹者,閉也,三氣雜至,壅蔽經絡,血氣不行,不能隨時祛散,故久而為痹。”表明無論是內因還是外因(風寒濕熱等)都與痰淤密切相關。素體虛弱,肝、脾、腎三臟功能低下,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肌、四肢,脾失健運,產生痰飲水濕,阻塞脈絡,影響氣血流通而致痰淤。風、寒、濕、熱等外邪在痹病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也是產生痰淤水飲的病理因素。葉天士云:“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經年累月,外邪留著,氣血俱傷,其化為敗淤凝痰。”《類證治裁》亦曰:“諸痹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氣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痹。”

2痰淤是重要的病理環節

查看全文

肝纖維化分析論文

1病名的認識

肝纖維化是現代醫學概念,祖國醫學無此病名記載。該病以脅部脹痛、黃疸、脅下積塊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具有中醫淤血或積痞塊的特征,可歸屬于脅痛、黃疸、痞積、臌脹、脅痛、癥瘕、積聚等病的范疇。1997年在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專業委員會制定的《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中將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分別與中醫之“肝著”和“肝積”相對應,而肝纖維化又與前兩者不可分割,同樣可歸入肝著、肝積的范疇。

中醫古籍對此些病名描述頗多,《內經》論述最早。如《靈樞·五邪》言:“邪在肝,則兩脅中痛。”《靈樞·論疾診尺》曰:“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不嗜食。”《靈樞》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難經·五十五》則以積聚分臟腑,認為“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篇》本難經之義,認為:“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輾轉痛移”。并在《金匱要略·瘧病》中首提癥瘕的病名。《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闡釋癥瘕:“盤牢不移是癥也,言其形狀可征驗也”;“瘕者,假也,謂虛假或動也”。清林佩琴在《類證治裁》曰:“第無形之瘕聚,其散易,有形之癥積,其破難”。

肝纖維化是慢性肝病發展為肝硬化的早期階段,未形成可堅硬不移的腫塊,為有形之癥積的早期,只有結合現代細胞病理學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并診斷肝纖維化,所以其命名為微型癥瘕、微型癥積更為適宜。

2病因病機的認識

中醫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論述頗多,觀點各有側重,包括濕熱、疫毒、痰淤、血淤、正虛等幾個方面。我們總結多年臨床經驗,認為肝纖維化的病機演變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即是由實而虛、由表及里、由聚至積、由氣入血及絡的病變過程。“虛、淤、痰(濁)、濕、毒”是導致肝纖維化發生、發展的病機關鍵。虛為發病的根本原因和始動因素,淤和痰(濁)是病理基礎,濕、毒是是致病和加重病情重要因素。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病位在肝,與脾、腎密切相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