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16:26: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陶藝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陶藝分析論文
大約在1991年,我就和烈漢熟悉起來。那時我們都在中央工藝美院讀研究生,我記得他有一作品《采蓮圖》,為高達一米以上的直筒瓶,用很認真的線,勾描具有江南水鄉特色采蓮婦女,荷花、游魚、飛鳥、水波、穿插得很有韻味。這種青幽意境散發出一種熟悉的水鄉氣息。后來,這件作品獲第二屆北京工藝美術展銀獎。他生在廣昌盱江之畔,是一個魚米之鄉。父母都是小學教師,用微薄的收入養活了一家十口人。小時候生活雖苦,但父母對他們的學習抓得很緊。清苦的生活造就了他勤奮努力的意志。采蓮的日子也是這些孩子的節日,有蓮實可食,有荷花可摘,有荷葉可戴,這種生活被深印在他的腦海里。許多年后,他創作這件陶藝作品,也可能與這種美好的記憶有關。
烈漢總是積極探索,自辟蹊徑,開拓自己的陶藝創作之路。法國學者丹納說過藝術是花,她長在不同的土壤、氣候、水氣之中,因而有不同的形態和風格。烈漢生于南方,求學于南北,做過南方景德鎮青花、粉彩,但在北京這幾年,他直接用邯鄲的大缸泥制陶藝,卻是一種實在、有考慮的選擇。近年來,因藝術市場和社會愛好風尚的轉變,大家都在做一些光亮而悅人眼目的東西,但對一些不那么光亮、甚至有些土味的東西,比如“質樸”、“民間”的東西似乎做得越來越少。而烈漢的取材,雖是最“質樸”、“民間”的材料,表現的方法也多用原始的泥條盤筑法,卻用最原始的材質,加以最簡樸的造型來表達最豐富、最本質的情感,把自然的特征和人的特征盡情表現出來,把藝術形態與表現技巧結合起來,展現了中國陶藝在當展的新風范。
烈漢的陶藝,從取材到立意都是超脫于市場的。他很少考慮這些陶藝作品如何賣錢,如何取悅顧客,只求這些作品是“陶藝”自身一種極致“表現”。因而,烈漢可以做一些他自己認為的純粹“陶藝”。這不能視為一種自娛自樂,而應該視為一種挑戰陶藝表現極限的艱苦勞動,而這種勞動又是認真的、嚴謹的。而這些認真、嚴謹的創作一旦出爐,成為物質的外現時,這種轉換也是烈漢的快樂之一。
烈漢用大缸泥,就是想充分發揮這些灰乎乎的泥料、細膩而粗獷的特點,通過這種土得掉渣的泥土,表現陶性和泥性,使之成“器”,賦器以“境”,表現這泥性的氣勢和建構。比如其作品《斑駁的圓球》:在一個正圓的球體上展開不同的紋理構成,成為一種氣勢飽滿,張力無限的物自體。這種外在的力量,由內圓核深處涌出,形成不同的層面構成。它使我聯想到所有事物的結構。一層外殼既完成,又有新的內殼在轉換,剛剛完成了一半,由六角型,這一完美的蜂窩結構在圓壺的中央,組成不規則的變化,從而造成不同層次、大小、形狀、肌理的對比,而圓球本身的統一為驚人的和諧,題目“斑駁的圓球”卻賦予這件作品的無窮意味。作品《方舟》,有意用一種不規則的扁圓組成。其穩重協調、又充滿對比變化。“方舟”之名加深了這件作品多種意味,它意味著我們在苦難而絕望的世界,唯一救贖之路嗎?
作品《贖》,用四面體磚,立體面以精細的寫實手法浮雕一觀音頭像,卻似現代少女的優美,肖像做得很秀美,很細膩,體現了他的嚴謹和理性。他從不馬馬虎虎、隨意制作,代表了他的工藝觀點。作品《南海一號》,取材于南海沉船水下考古的故事,卻賦予了一個陶藝家的豐富聯想。沉船的朽木與生動的游魚相安無事,而朽木上的船篷、風簾微微卷起,又使人想到船在水上的情景。其朽木、船篷、風簾制作極為細致真實。肌理層次對比巧妙,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作品《戀人》又是同樣的想法,兩人面部和身體的構成,形成一組異國的情人情調,令人想起古代偉大文明巴比倫的覆滅。《明窗余韻》扁圓體鏤空,頗似中國的扁壺卻因鏤空而變為空透的明窗,在體表用濕泥撒上干粉,其泥性裂紋豐富了作品的表面肌理。作品《盼》、《信心的守望》表現了作者幼時守候母親回來的經歷。《盼》中幼小的女孩與所立的巨大枯木構成了鮮明的反差,女孩的期盼之神態,與粗質的圍巾、手牽的小羊都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細節,帶動了人們的聯想。《盼》是一件形完意足的經典之作。作品《一剎那》、《魚躍雙耳扁瓶》、《逐》顯示了作者用有限的材料表現無窮的動感的嘗試,而在萬物的運動過程中顯示某些生命的本質性。用泥表現動感,它涉及到作者對于陶泥表現技巧的高度自信。作品《春天的犁》、《眼中的魚》、《套磁》都表現了作者對魚、苗木乃至意象的熱忱。
作者熟悉各窯口的區域特質、特點、風格及差異,掌握了各種陶瓷材料的表現技巧和手法,又多次赴歐美、日韓采風,了解世界陶藝發展現狀,從而把不同材質、窯口、地域和文化內涵以及他個人的切身體驗和創作靈感融為一體,創造出集觀賞性和裝飾性、文化性與藝術性于一身的陶藝作品,從而也獲得更寬廣、自由的創作空間,他喜歡用泥條盤筑法,用條條、塊塊的泥條和泥團組成不同的泥性結構,賦予其作品以不同的內涵和象征意義。這種方式既體現了他在平面、立體構成方面的豐富學養,又體現了他在陶藝制作方面的嚴謹和理性。他認為國外歐美陶藝有個性、大膽、感情豐富,但過于隨意。從這種認識之中也可見他對陶藝的態度。他把采風、構思、制作、造型、繪制到燒制都視為有機的過程,注重作品的豐富內涵和生命力,注重材質的開發和工藝的創新,他注重將立體構成的切割、鏤空、穿插、組合等方法,用在他新近的陶藝創作中。
現代陶藝弊端
1嚴格來說,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具有豐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歷史,并對世界文明進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我們不光有遼闊的疆土所提供的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歷史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更有民族文化傳遞給我們的精神滋養,其中更為珍貴的是先民對陶瓷物質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獨特的理解與把握。這一切,為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以及人們接受這種發展提供了廣泛而深厚的基礎。同時,1999年以來,密集的展覽和活動使中外陶藝家有了更廣闊的交流和展示的平臺,大大提高了中國現代陶藝的總體水平。
盡管中國現代陶藝發展很快,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些都與中國的獨特國情密切相關,或者受傳統的因素影響過大。在此,筆者對中國現代陶藝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對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有所裨益。
2陶藝作品的風格仍不夠多樣化
陶瓷本體作為一種表現媒介,沒有什么不可表現的。現代藝術中的種種風格、流派,如抽象表現主義、波普風格、超寫實主義、具象風格、裝置風格、極少主義、怪誕主義等,在陶藝領域都可以得到體現。有很多陶藝家仍然僅僅沿用原有的“實用”、“裝飾”手法,仍然沿用傳統陶瓷語言樣式,缺少對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表達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鎮,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現代陶藝仍然是以畫為主,有很多陶藝家只懂臨摹古董。有些人還沒有把陶藝作為現代藝術中獨有的語言與媒體,觀念仍然停留在產品設計上,盡管很多陶藝家已經有了現代設計的意識,但這一觀念終究不能取代現代藝術的觀念。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學習一下西方,在西方,無論是材質范圍﹑工藝手段﹑形式語言和個體精神,還是對材料非單純可視性和在公共環境中的運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藝術的中國經驗。中國的現代陶藝轉型較遲,所經歷時間較短,還沒有建立起較完整的觀念,而且沒有較現代的技術支持以及教學和社會審美的跟進。中國陶藝一貫提倡向傳統和民間學習,一直在傳統的邊緣徘徊,而這種對藝術傳統的過度崇拜,也壓抑了國人的思維和想象力。不過,我們從材質、工藝手段、形式語言等方面學習西方時,也不應該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會掉進別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藝家必須親身實驗,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體驗,這樣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藝語言。一個有創造意識的陶藝家,只有善于用將來的眼光來審視傳統與現代的陶藝創作現象,這個陶藝家才富有創造性,才不會重復別人已經走過的路。
3國內陶藝缺乏創造性
中國現代陶藝缺陷
1.中國現代陶藝介紹
嚴格來說,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具有豐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歷史,并對世界文明進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我們不光有遼闊的疆土所提供的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歷史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更有民族文化傳遞給我們的精神滋養,其中更為珍貴的是先民對陶瓷物質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獨特的理解與把握。這一切,為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以及人們接受這種發展提供了廣泛而深厚的基礎。同時,1999年以來,密集的展覽和活動使中外陶藝家有了更廣闊的交流和展示的平臺,大大提高了中國現代陶藝的總體水平。
盡管中國現代陶藝發展很快,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些都與中國的獨特國情密切相關,或者受傳統的因素影響過大。在此,筆者對中國現代陶藝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對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有所裨益。
2.陶藝作品的風格仍不夠多樣化
陶瓷本體作為一種表現媒介,沒有什么不可表現的。現代藝術中的種種風格、流派,如抽象表現主義、波普風格、超寫實主義、具象風格、裝置風格、極少主義、怪誕主義等,在陶藝領域都可以得到體現。有很多陶藝家仍然僅僅沿用原有的“實用”、“裝飾”手法,仍然沿用傳統陶瓷語言樣式,缺少對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表達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鎮,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現代陶藝仍然是以畫為主,有很多陶藝家只懂臨摹古董。有些人還沒有把陶藝作為現代藝術中獨有的語言與媒體,觀念仍然停留在產品設計上,盡管很多陶藝家已經有了現代設計的意識,但這一觀念終究不能取代現代藝術的觀念。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學習一下西方,在西方,無論是材質范圍﹑工藝手段﹑形式語言和個體精神,還是對材料非單純可視性和在公共環境中的運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藝術的中國經驗。中國的現代陶藝轉型較遲,所經歷時間較短,還沒有建立起較完整的觀念,而且沒有較現代的技術支持以及教學和社會審美的跟進。中國陶藝一貫提倡向傳統和民間學習,一直在傳統的邊緣徘徊,而這種對藝術傳統的過度崇拜,也壓抑了國人的思維和想象力。不過,我們從材質、工藝手段、形式語言等方面學習西方時,也不應該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會掉進別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藝家必須親身實驗,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體驗,這樣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藝語言。一個有創造意識的陶藝家,只有善于用將來的眼光來審視傳統與現代的陶藝創作現象,這個陶藝家才富有創造性,才不會重復別人已經走過的路。
現代陶藝藝術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中國陶瓷藝術由于幾千年的深厚傳統模式導致現代陶藝起步較晚,而一些西方國家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便開始了近現代陶藝的發展。文章順著構成藝術的發展脈絡,探尋現代陶藝的變化,通過現代陶藝家的作品體味幾何抽象藝術滲透其間的魅力;以時間為線索,去窺探現代陶藝是怎樣于傳統到現代的過渡中接納和吸收了構成藝術。構成藝術的概念和語言逐漸滲透到陶藝的每一塊領域,始終是現代陶藝的精神土壤。
關鍵詞:構成藝術幾何抽象現代陶藝精神土壤
一、現代陶藝之概念
中國素來以“瓷國”著稱,具有悠久的陶瓷文化歷史,對世界的陶瓷藝術做出過杰出的貢獻。但正是由于這種極為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根植于國人心中的陶瓷審美模式拖延了中國現代陶藝的萌芽時間,忽略了世界范圍內新興的現代陶藝審美觀念,而一些西方國家,如英美和日本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便開始了近現代陶藝的起步和不斷發展。
現代陶藝以其內在的張力、實驗性、具象和非具象性的形式美感來承載當代文化精神,是現代人遠離城市的喧囂和冷漠、回歸自然的一種最好方式。就現代陶藝的觀點來看,陶和瓷都只是媒材,現代陶藝并不泛指所有的陶和瓷的藝術。現代陶藝是藝術家借助陶瓷材料,或是以陶瓷材料為主要創作媒介,遠離傳統實用性質的觀照是,表現現代人的思想個性、情感、心理意識和審美價值的作品形式。它有最重要的兩點:一是作為精神性的表現媒體而存在,精神屬性是主要特征;二是表現手法技巧不拘一格,造成極豐富而隨機的視覺效果,超越傳統的技術標準,拓展全新的表現領域。
這些也正是構成藝術在現代陶藝中得以運用的契機。而且藝術本身無疆界,一種風格或主義的確立,必將影響當時一切與藝術相關的領域。正如抽象表現主義對建筑、服裝、平面設計等的沖擊。陶藝界也就不可避免地迎來了抽象藝術在其界內的發展,立體主義大師畢加索加入陶藝作品創作,從而開啟了抽象藝術運用之先河。
陶藝研究論文
摘要: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也是陶塑藝術之鄉。粵劇與陶塑藝術作為佛山兩大本土文化,都有著較高的技術和藝術,它們不僅給佛山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而且一直熏陶著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審美。它們在發展過程中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成為嶺南文化傳統特質,不但對嶺南文化寶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是對華夏文化的重大貢獻。
關鍵詞:粵劇陶藝瓦脊公仔
多年來,專家學者對粵劇和佛山石灣陶塑藝術研究與探討的有關論文、專著為數不少,這些論著分別對粵劇和石灣陶塑藝術成就有過精辟的論斷。但對粵劇影響下的佛山石灣陶塑藝術相互影響的淵源關系的論述甚少。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也是陶塑藝術之鄉。粵劇與陶瓷作為佛山兩大本土文化,都有著較高的技術和藝術。它們不僅給佛山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而且一直熏陶著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審美等,并且它們在發展過程中相互滲透、相互影響。
粵劇與佛山的淵源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廣府戲等,誕生于明朝中期。明朝開始,受“外江戲”之影響較大,最盛行的外江戲班是安徽的徽州班和湖北的漢劇班,粵劇唱腔的二黃、梆子、西皮與漢劇的很相似。即為此故,廣東本地人組織的戲班出現了,而當時上演的仍是“外江戲”,其中有些較具規模的戲班還雇下一艘大船,順著河道走南闖北,在各處演戲,演員宿舍、器材布景就在船上,這些戲船多漆上紅油以作記認,又稱“紅船”。正是這些戲班拉開了粵劇發展史的序幕。粵劇正是匯聚了諸腔之長,并吸收廣東當地的各種聲腔曲調發展而成。因此聽起來既有梆子腔的古樸高亢,又有昆山腔的典雅深沉;既有皮黃腔的流暢蒼勁,又有廣東樂曲的輕盈俏麗,數百年來一直是本地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佛山“瓊花會館”建于明代中葉,是最早的粵劇行業組織。至今,粵劇行內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慶,未有吉慶,先有瓊花”之說。明代,佛山民間演戲活動繁盛,本地戲班相繼出現。嘉靖年間,建立了戲行會館,稱為瓊花會館,館址設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戲行祖師“華光”,故又稱之為“瓊花宮”,為本地戲班藝伶排練、教習、切磋藝術之地,也是當時戲班管理的機構。在會館附近的水涉頭邊立下一石碑,上刻“瓊花水涉”四字。藝伶在水涉上落戲箱,乘船到各地演出。瓊花會館的出現,說明佛山已成為當時粵劇發展的中心。
陶藝研究論文
摘要: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也是陶塑藝術之鄉。粵劇與陶塑藝術作為佛山兩大本土文化,都有著較高的技術和藝術,它們不僅給佛山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而且一直熏陶著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審美。它們在發展過程中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成為嶺南文化傳統特質,不但對嶺南文化寶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是對華夏文化的重大貢獻。
關鍵詞:粵劇陶藝瓦脊公仔
多年來,專家學者對粵劇和佛山石灣陶塑藝術研究與探討的有關論文、專著為數不少,這些論著分別對粵劇和石灣陶塑藝術成就有過精辟的論斷。但對粵劇影響下的佛山石灣陶塑藝術相互影響的淵源關系的論述甚少。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也是陶塑藝術之鄉。粵劇與陶瓷作為佛山兩大本土文化,都有著較高的技術和藝術。它們不僅給佛山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而且一直熏陶著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審美等,并且它們在發展過程中相互滲透、相互影響。
粵劇與佛山的淵源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廣府戲等,誕生于明朝中期。明朝開始,受“外江戲”之影響較大,最盛行的外江戲班是安徽的徽州班和湖北的漢劇班,粵劇唱腔的二黃、梆子、西皮與漢劇的很相似。即為此故,廣東本地人組織的戲班出現了,而當時上演的仍是“外江戲”,其中有些較具規模的戲班還雇下一艘大船,順著河道走南闖北,在各處演戲,演員宿舍、器材布景就在船上,這些戲船多漆上紅油以作記認,又稱“紅船”。正是這些戲班拉開了粵劇發展史的序幕。粵劇正是匯聚了諸腔之長,并吸收廣東當地的各種聲腔曲調發展而成。因此聽起來既有梆子腔的古樸高亢,又有昆山腔的典雅深沉;既有皮黃腔的流暢蒼勁,又有廣東樂曲的輕盈俏麗,數百年來一直是本地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佛山“瓊花會館”建于明代中葉,是最早的粵劇行業組織。至今,粵劇行內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慶,未有吉慶,先有瓊花”之說。明代,佛山民間演戲活動繁盛,本地戲班相繼出現。嘉靖年間,建立了戲行會館,稱為瓊花會館,館址設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戲行祖師“華光”,故又稱之為“瓊花宮”,為本地戲班藝伶排練、教習、切磋藝術之地,也是當時戲班管理的機構。在會館附近的水涉頭邊立下一石碑,上刻“瓊花水涉”四字。藝伶在水涉上落戲箱,乘船到各地演出。瓊花會館的出現,說明佛山已成為當時粵劇發展的中心。
陶藝在當代公共藝術中的位置
我們的生活是一個大“環境”,在環境中我們不斷地追尋著人文與藝術的結合點。當現代人生活在高樓林立的樓宇之中,承受著心靈的束縛之時。無不向往著突破束縛的壁壘尋找最為自然、最具有生氣,同時還能兼具富有人類生活氣息的環境。然而這種向往并非時時刻刻都能實現,這就需要我們將環境藝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使其充滿了藝術的生活元素。然而現代化的公共藝術所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大到一花一草一木,山川、河流、空氣,小到生活家居擺設皆能展現生活之美、藝術之美。如何有效地使用這種現代化的藝術設計來填補我們追求自然環境的空缺,是我們需要進行研究的內容。
一、當代公共藝術之境
所謂公共藝術皆是“環境藝術”的展現,它是在我們生活的公共場所內,用來對建筑、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進行點綴的藝術作品。而目前較多的展現形式多以繪畫作品以及雕塑作品為主。這些藝術作品構成了“環境藝術”的主體。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目前很多的環藝雕塑,所用的材料、表現的形式以及內容都不令人滿意。尤其是在展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主題時,對這一概念的表述通常會使用一些粗制濫造的金屬形狀來表現。這種千篇一律的藝術表現形式實在讓人無法接受。雖然目前公共場所所用到的材料并不只限于這一種。但就實際情況來說,也不會更多。藝術在發展,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也需要進行更新換代,因此所用到的材料應當與時俱進的呈現出其多樣性的發展趨勢。在城市發展的規劃者與設計師們通過勤勞的雙手來點綴我們的城市時,卻發現很難尋找到一種適合的材料既能夠完全展現出藝術之美,又符合我們城市綠色發展,保護環境的要求。在經過不斷的探究和尋覓之后,我們發現“陶瓷”這種材質最貼近我們對公共藝術展現的要求。這是由于:陶瓷源于泥土,它是最為貼近大自然的產物同時兼具環保的特質。它能夠寄托我們追求自然、回歸簡單的藝術發展需求。同時還能夠承載我們對泥土天然的依賴情愫。因此,將陶瓷以藝術的形式進行展現,必然會引起人們對自然之美的贊嘆,它能夠給人予回歸自然的樸實之美,同時還能夠讓人們有返璞歸真的情感體會。讓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們能夠引發共鳴。這主要是因為陶藝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從我國上前年的歷史文化中就可以得知,陶是人類文明在發展過程中,最早使用的生產工具,而上千年的陶藝文化也能夠證明其所具有的輝煌時刻。在現代藝術的發展環境中,人們對于藝術作品賦予了太多的情感寄托,有好有壞。但無論如何,現代藝術的發展其核心的目的仍在于美化我們的生活空間。讓藝術之美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來消除鋼筋水泥建筑的城市的冰冷氣息。通過藝術形式的展現能夠使都市中的人們更好地享受藝術之美。而筆者認為,這種美好正是陶土帶來的藝術之美。這是因為陶本就源自于土,它承載著歷史文化,它的展現形式更具有原始性、自由感以及質感。它向世人展現著歷史的發展脈絡,也彰顯著原始生活的泥土氣息。它是我們用來連接現代與歷史的紐帶,是我們能夠切身體會到的藝術。
二、陶藝用于當代公共藝術的可行性
陶瓷作為一種使用年代久遠的藝術材料,是否能夠很好的適用于現代城市的室外公共環境。通過對其進行研究,我們發現陶瓷具有自身優勢。它與目前廣為使用的金屬材料相較,更耐腐蝕。同時還能夠展現出泥土本身所具備的古樸沉穩的特點。其次,從藝術角度出發,陶藝所能表現的藝術氣息更能夠承載廣博厚重的情感,且能夠歷經千年而不衰。如:西安的“兵馬俑”北京的“九龍壁”等。同時隨著現代技術和工藝的革新,陶藝藝術向公共藝術發展更具有可行性。
三、陶藝在公共藝術推行中的障礙
坭興陶藝造型設計初探
【摘要】本文嘗試對坭興陶的造型設計進行探討,主要從幾何造型與自然物造型對坭興陶進行分類,同時對廣西元素在坭興陶的運用做了梳理,認為坭興陶既要傳承陶瓷傳統技藝,也要吸收當代先進文化藝術的精華,以使得坭興陶的發展更加興旺蓬勃。
【關鍵詞】欽州坭興陶,造型,設計
欽州坭興陶經過近年的發展,呈現出多樣的風格和特征,呈現出繁花似錦的風格。其造型藝術手法蘊涵人文、文學、雕塑、書畫、現代藝術等各種文藝形式,融合了廣西特有的文化特質以及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這些都是欽州坭興陶特有的文化精神,逐漸形成了注重造型美感,彰顯藝術家個人特性,推崇深厚的文化內涵的坭興陶藝術風格。尤其在造型上,汲取了其他陶瓷藝術的養分,獲得長足發展。坭興陶藝術的造型設計,種類繁多,百花齊放,多姿多彩,大到幾米高的花瓶,小到幾厘米的擺件,涵蓋了日用產品,裝飾器皿,家居擺件,茶具套件等常見的造型,也有中馬產業園的大型雕塑,壁畫等藝術形式,都皆有神采。坭興陶的造型手法不是一層不變的,作為一種特有的造型表現材料,沒有必要對其作出一個準確的一個定義,從而限制其藝術生長的空間和界限,只要把握好坭興陶文化的“根”,任其在文化藝術的枝葉上自由生長,這樣才能達到根深葉茂的大藝術。坭興陶的造型主要以幾何形體為主,常見的有各種花瓶、茶葉罐、水杯、茶具等,以塊面為主,綜合運用點線面結合構成各種形態的造型,如方形、菱形、梯形、方圓組合等,都是呈現幾何造型為主的形態。還有取材于動植物的造型也非常常見,如各種吉祥物,飛禽、走獸,還有欽州特有的海洋生物等造型;植物有各種樹木,花卉等,這些都是坭興陶造型和裝飾的重要元素。還有一部分借鑒吸收古代陶器、青銅器、漆器、竹木器、樂器等各種元素進行的造型再創造。還有其他各種陶藝人吸收各種文化,根據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創造的各種不同類別的造型,并不能統一概說,總而言之,欽州坭興陶的造型講究形態的完整,線條的流暢優美,以及使用價值等特點,這些都是坭興陶藝人進行陶藝創作的首要考慮。坭興陶沿襲繼承了中國傳統陶藝的精髓,大部分時間都以一種傳統的工藝呈現于人們眼前。現代藝術的各種流派和思潮,也對坭興陶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一古老而又傳統的技藝,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色彩,無論是在造型、工藝、裝飾技藝、燒窯技藝等都有所吸收和創新。現代藝術以視覺的手段給人們以更直接的感受,這對坭興陶藝而言,造型給人帶來的美感,給人的視覺沖擊,都是首當其沖的。
現代藝術將所有的物象高度抽象,將其歸納成為高度濃縮的幾何造型中,甚至歸結成點、線、面三個元素,坭興陶藝的物象,也不能脫離其中。坭興陶藝本身就是一個多維度的立體的藝術,點線面的幾何元素是構成坭興陶造型的最基本要素,將這三個元素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呈現無窮變化的體態。正確的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在傳統的坭興陶造型器皿推陳出新,不斷的發展和創新坭興陶的造型樣式,為傳統的坭興陶補充新鮮的血液。點是起源,是所有造型元素的基礎,在坭興陶中,點可以變幻成為器皿把手,可以變成茶壺蓋滴子,可以幻化成圖案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點的變化都可以展現出陶藝家不同的構思和精巧的創意,有不少精彩的作品,是可以點泥成金的。造型需要點與線進行交融,需要線的移動形成面,面與面的結合和運動就體現了整個造型。線在造型中具有非常強的表現力,線能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而這空間是超越了三維空間的,甚至能超越時間。各種坭興陶藝造型的美感,主要是看形體的線條走勢,線條的走折轉承,器型輪廓線條的走勢和節奏,是對坭興陶藝人的造型能力,藝術修養,審美情趣的重要體現,人們對坭興陶造型的欣賞,主要是通過線構成的面來進行的。好的器型設計,其器型線條走勢一氣呵成,渾然天成,沒有過多的停頓感,沒有連接口,像一曲動人的樂章,像一個優美體態仕女,一切恰到好處,讓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多一分則太肥,少一分則太瘦”,一切的一切剛剛好,沒有一絲一毫欠美傷美的敗筆。面的運動形成了“體”,就形成了坭興陶藝的不同造型,而坭興陶的大部分器型都是以簡單的點線面幾何造型來進行創作的,這是陶瓷藝術的基本構造形式,而無論多么復雜器皿,也可以用點線面的方式對其進行歸納分析。點線面的造型手法是高度抽象概況的,這些元素的運用能體現各種不同造型的形式美感,但是相對于世間萬物的生趣而言,未免太過于生硬,過于高冷。將其與形態盎然自然形態結合起來,必然形成新的造型美感。陶藝人以自我不同的各項、喜好、審美情趣來選擇不同的對象,以滿足自我創作的需要。作為一個藝人,首先要熱愛自然,熱愛一切的造物,從大自然中的物態中尋找美感,學會觀察體驗,感受到物象的本質和規律,通過聯想,把自然形體進行改進升華,把自然形體中美的部分得以保存和加強,把一些繁復多余的物象就減弱或者剔除,使保留下來的形態服從主題的構思和創造。將自然物象融入到陶藝的創作中,首要是擺脫單純的模仿。要抓其精髓,抓其本質,達到形神兼備,同時融入創造者的品味、經驗和社會認知,形成獨特的個性。一件藝術品的價值正是因為有強烈的個性,能挖掘并強化形體的個性,把這種個性與藝術家自我的藝術感受糅合,轉化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能滿足人們對藝術審美的需求。對自然形態的把握就是把初始的,原生態的物象以人的思維方式,進行有意識的有機整合,去粗取精,去繁就簡,留下最美最動人的那一面。對選擇的形體整理加工改造創新,要能體現形體的基本形態特征,還有其運動趨勢。形體的動勢使得物象具有節奏和韻律感,這就賦予了造型以生命和活力。坭興陶作為廣西的二件寶之一,一方面把廣西的文化精神不斷的演化升華,形成廣西特有的陶藝文化現象,一方面陶藝家把廣西的眾多傳統元素融合進坭興陶藝的創作中,不斷傳播者廣西的傳統文化。廣西的坭興陶藝人為此做了不少的努力,成功創作出多樣精彩的作品。早期的《象山水月》就是把桂林象鼻山的景致融入茶壺造型創作中,讓人一邊品味香茶的同時,亦可以感受到象鼻山的神奇精妙。銅鼓是廣西的重要寶物之一,坭興陶藝人屢屢選用銅鼓作為題材,創作了各式各樣不同的作品,不斷的在這一傳統的元素上融入時代的元素,創作出多樣的坭興陶藝作品。還有其他藝人把廣西的繡球、廣西的竹編藝術、少數民族的形象、荔枝等元素進行創作,都讓坭興陶這一聞名世界的陶藝形式充滿了廣西味道。
傳統要么不斷生長創新,要么有可能在社會的進步大潮中湮滅,坭興陶需要接受新的事物,新的變化才能不斷發展,永葆生機。坭興陶的造型創新,不能局限于某一種類別器物的描摹,也不可以單純的模仿動植物的形態。而是在把握新時代特征的基礎上,從理念,從形態上將其運用,并不斷結合優秀藝術學科,吸收新的藝術形式,以大海的胸懷吸收各種不同的文化創新元素,讓坭興陶這片池水變得像大海一樣廣博。欽州坭興陶不能只拘泥于陶瓷產品這一小類,只是立足于各種花瓶器皿和茶具等類別,而將造型的取材擴展到不同的門類,從陶瓷的思維擴大到陶藝,把陶的思維進一步擴大到藝術的思維,讓藝術的創造進一步的反哺倒陶瓷的發展中。坭興陶的進一步發展,一方面要遵循傳統的技藝和手法,一方面更要吸收當代先進的藝術潮流,使其發展呈現出更多的多樣性和可能性,才能不斷的在國內,乃至全世界有更大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生活陶藝裝飾特征分析
生活陶藝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是人們為了解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設計的器具藝術。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時代之后,以手工制作形式存在的傳統陶藝逐漸發生分野,一部分實用為主的器皿陶瓷逐步走向產業化,轉變為批量生產的現代日用陶瓷;另一部分傳統陶藝則放棄了實用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陶藝本體語言的探索和對人的精神世界的表達上,并最終形成一個新的藝術門類——現代陶藝。陶瓷藝術原本是生活的藝術,它曾經滲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是日用陶瓷的批量化規模化生產使先前傳統陶瓷的人性與個性喪失殆盡。而另一方面,走向純藝術的現代陶藝卻遠離了人的現實生活而高高端坐于美術館之中,人與陶藝之間被一層透明的玻璃隔絕了。生活陶藝則是介于這兩者之間,它既有現代陶藝的材質語言和手工成型的手段,具有鮮明的手工制作的特性,同時生活陶藝還融合了日用陶瓷的實用功能,因此,生活陶藝是現代陶藝在現實生活中的反映,是陶藝從精神向實用功能、從精英藝術向現實生活的回歸。作為實用器皿,生活陶藝具有明顯的實用性特征,作為一種情感化的器具藝術,生活陶藝還有鮮明的裝飾特征。本文將從生活陶藝的成型與燒成兩方面探討生活陶藝的裝飾特征。
1裝飾與成型的整合——結構即裝飾
“裝飾”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動詞和名詞兩種詞性的解釋,作為動詞使用的“裝飾”被解釋為在身體或物體的表面加些附屬的東西,使之美觀。從這種解釋里我們可以體味到裝飾的兩個關鍵詞:附屬性和表面性,即裝飾附屬于造型主體表面。在先秦時代的論著中,裝飾即“飾”,飾如同“偽”,偽又與“文”同。我們所熟知的孔子所謂“文質彬彬”,既強調重質不能輕文,追求文與質的辯證統一。蘇珊·朗格說:“裝飾不單純像‘美飾’那樣涉及美,也不單純暗示增添一個獨立的飾物。‘裝飾’與‘得體’為同源詞,它意味著適宜、形式化。”[1](p56)蘇珊·朗格強調裝飾的適宜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所追求的文與質的和諧統一是一致的,從“適宜”的另一個角度來看,裝飾是適宜于它所裝飾的東西,裝飾仍然是附屬性的。
傳統意義上的裝飾多是附著于物體表面的紋飾,在傳統陶藝中裝飾的附屬性和表面性表現的十分充分。傳統陶瓷裝飾手法可以繪、刻、堆、釉來概括。“繪”是指彩繪,在坯體和胎體上以描畫的形式進行裝飾,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青花、粉彩、古彩等。“刻”與“堆”的裝飾手法流行于釉下彩和釉上彩興盛之前,“刻”是指在坯體上以刻劃花、剔花、鏤空(玲瓏)、半刀泥等手法進行的裝飾,還包括在已經燒成的胎體上進行刻畫——刻瓷。堆是指在坯體上的堆塑裝飾。釉是指顏色釉裝飾。這四種裝飾形式有共同的特點,它必定是以坯體或胎體為裝飾載體,以陶瓷裝飾材料在載體上刻畫一定的裝飾內容,從而對造型主體進行錦上添花的修飾。紋樣、紋飾是依附于器物表面的附屬物,造型是裝飾的載體。因此傳統陶藝的裝飾與造型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在傳統陶瓷的發展演變中制陶先民強調造型與裝飾的諧調性,而造型與裝飾之間卻鮮有滲透。傳統陶瓷的裝飾多是在裝飾紋樣和形式上的變化,因此傳統陶瓷的裝飾多是陶瓷造型的附屬物,它的變化多存在于陶瓷造型的表層。
從傳統陶藝到生活陶藝,實用的本質沒變,但其裝飾卻由表面走向結構。生活陶藝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一般來說生活陶藝具有較強的手工性,這主要是因為生活陶藝吸收了純審美的現代陶藝的造型、裝飾、燒成語言。與傳統陶藝的嚴謹、唯美不同,現代陶藝把陶藝本體語言的造型能力極大地釋放出來。陶藝的泥料與釉料自身具有的豐富表情,泥料的可塑性可以記錄陶藝家創作的每一個痕跡,泥料的質感,受力所產生的形變、裂隙,泥料與釉料的結合所產生的層次感都成為陶藝最樸實材質美的表現。現代陶藝本體語言的豐富性,使得陶藝藝術魅力的顯現并不過于依賴造型形式,陶藝與雕塑的區別也在于此。生活陶藝的設計比較注重對這種材質美的保留與表達。與傳統陶藝相比較,生活陶藝的裝飾少了對造型的表面修飾,多了對陶藝材質美的顯現,裝飾多融合于陶藝的成型過程之中,融合于結構之中。
在傳統陶藝中,造型與裝飾是相對獨立的兩個領域,而在生活陶藝中這兩者卻走向統一,造型要素可以具有裝飾意味,裝飾要素也可以是造型結構的一部分,從裝飾的角度來看則是裝飾的結構化。“篩光”(圖1)為一組燈具,這種被稱之為“新薄胎”的陶瓷設計,因胎體近似普通白紙的厚度,使它具備極佳的透光性,作品由鑲接手法而成,因泥片的重疊造成不同的厚度,在燈光的映襯下呈現有規律的疊影造型,疊影即是其裝飾內容。這種材質和手法還被運用于咖啡的設計中(圖2),同樣的疊影效果隱現于杯體之上,不同的是,在燈具上有規律的疊影造型,在在咖啡杯上,則成為隨意,無規律可循的。這兩種效果都是坯體成型所造就的藝術效果,燈具的制作使用了相同尺寸的泥片拼接而成,光影有規律可尋,而杯子則是采用了制作燈具的泥片下腳料,因而制做杯子的泥片都是隨意的、偶然的造型,這恰恰造就了杯子的疊影效果更加的隨意、自然天成。陶藝泥性的一大特點在于它的隨意性、隨機性,傳統生活陶藝的造型是中規中距的,講究對稱、均齊之美。生活陶藝則注重泥性的發揮,但這些因素也具有裝飾意義。造型與裝飾合而為一,難分彼此。模具成型是一種傳統的成型方法,石膏模具成型需要將泥槳注滿模具,待石膏吸收了一部分水分,泥槳變干而緊貼于模具內表的時候再將多余的泥槳倒出,完成注漿工序。北歐陶瓷設計師的作品《茶葉篩》(圖3)采用石膏模具成型,而在這個作品中,作者并未采用這種傳統的注漿工藝,而是利用模具吸收水分的特點,采用甩漿的方式,將泥槳拋灑于模具內,待泥漿具有一定硬度時,將坯體取出,這種潑灑泥槳的成型方式能夠創造出一種類似波洛克似的抽象肌理。不難理解,拋灑的泥漿構成的點、線、面結構,既是篩的結構,同時也是篩的裝飾,泥槳的潑灑兼有成型和裝飾的作用。生活陶藝拋棄傳統陶藝的表面裝飾把裝飾與結構同化,創造了生活陶藝“無裝飾的裝飾”的新結構,并使裝飾更深刻地進入了結構層面,豐富和拓展了生活陶藝裝飾的存在方式和意義。
中日生活陶藝比較研究
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物質水平和大眾審美觀念的提高,現代生活陶藝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筆者首先對生活陶藝的概念進行詮釋;其次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對比研究中日現代生活陶藝在實用美、形式美和工藝美方面的個性與共性,從而挖掘影響二者異同的造物觀;最后對當下生活陶藝提出新的時代命題。
關鍵詞:中國;日本;現代生活陶藝
中國現代生活陶藝與日本有著深厚的淵源。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快節奏的現代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發展,文化轉型隨之由傳統向現代邁進,長期過度的理性束縛了人的情感,人的個性不能自由的發揮。隨著現代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在本土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大眾消費觀念和審美觀念也隨之提升,人們生活方式逐漸改變,中國的現代生活陶藝與大眾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在陶藝家愛好者和設計師積極參與和引導之下,為中國現代生活陶藝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中國的現代生活陶藝起步較晚,生活陶藝的概念最早是由高校陶藝工作者從日本傳入中國,過去由于我國藝術交流的相對封閉性,我國現代生活陶藝的發展較于日本與西方國家而言,一直處于滯后狀態。接下來筆者通過對生活陶藝概念的詮釋,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基于實用美、形式美、工藝美等方面去對比研究中日現代生活陶藝個性與共性,從而挖掘影響二者異同的背后民族造物觀。
1生活陶藝的概念
生活陶藝分為傳統生活陶藝與現代生活陶藝。“其實生活陶藝是傳統手工生活陶瓷的延續,或者說是在現代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主導下的生活陶瓷藝術。”[1]就這個概念來講,我們可以認為生活陶藝等同于手工生活陶瓷的概念,傳統生活陶藝即所謂的傳統手工生活陶瓷。“手工生活陶瓷,顧名思義就是指以陶瓷為材料,依靠手工制作的、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陶瓷,以滿足生活使用為第一原則。”[2]表明手工生活陶瓷具有物質功能與審美功能屬性,實用性為第一性原則。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傳統的手工勞動生產遭到機械化威脅,一部分手工生活陶瓷的生產開始被機械生產所代替,使手工生活陶瓷的生產面臨著巨大挑戰。于是根據生產方式把生活陶瓷區分為手工生產和機械生產兩種,即前者憑借手工生產方式制作完成,而后者依賴于機器生產手段完成。從理念形式與發展脈絡上來講,現代生活陶藝也與傳統生活陶藝有所區別,現代生活陶藝是傳統手工生活陶瓷的延續,是在當下時代生活與審美觀念的主導下對傳統生活陶藝的繼承與發展。最早生活陶藝的概念誕生于日本,日本向來注重保護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又極具善于學習外國先進經驗,所以日本在深受美國、德國等國家現代陶藝影響下,結合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逐漸誕生活陶藝的概念。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生活陶藝概念由高校一批先進的陶藝工作者從日本帶入中國,打破了中國傳統陶瓷藝術氛圍,給中國的陶瓷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2實用美